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这个时代稀缺的,就是男人和女人

这个时代稀缺的,就是男人和女人

发表时间:2021-04-24

【www.qg13.com - 男人和女人恋爱技巧】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这个时代稀缺的,就是男人和女人,欢迎阅读与收藏。

看完《捉妖记》这部电影,我并没有太多快乐。虽然片尾好莱坞式的狂欢舞蹈,给这部电影定下了喜剧的基调,但我觉得这部电影三观不正确,虽然很多桥段都好莱坞化了,可是在这部电影的内核里,却非常不主旋律。

好莱坞的主旋律就是:1.为了孩子,我可以抛弃一切;为了亲人,我可以抛弃一切。2。屌丝一定要逆袭,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一个大男人。从一个无法承担责任的人,变成一个敢担当和乐于担当的人。

换句话说,好莱坞宣传的主旋律是:个体化与独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好莱坞影片里,一个人为了拯救妻子或者孩子,可以和整个国家对抗。相对于国家,个体更重要;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屌丝逆袭的情结,其结局一定是这个loser开始成长为一个更有肩膀的人。

但我们的大片里,未必有这样的情节。

《捉妖记》主要说的是这样的故事:1.这是一个妖人种族隔离的世界。2.妖界大乱,逃出一个妖后,妖后有种,妖后要死,就把种留给了一个屌丝男。3.屌丝男主人公和屌丝女主人公带着这个妖种去领赏。然后反悔,去救那妖种。救完妖种再让它返回妖世界,开始自己的追爹之旅。(抱歉这里剧透了。但如果你现在还没去看,也不一定要去看了。)

这部戏除了不太好看的武戏以外,最大的买点就是两次抛弃。男主人公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扔下,送它去死,把它救下来,然后再恶言恶语地逼它走,就像是当年自己的爸爸这样对自己一样。

我只能说这部片子拍得太真实了,真实到重口味到想要到电影院逃避现实的我,都没法接受了。

这是一个没有男人的故事。所有人都是婴儿,所有人都在无所顾忌地“吃”掉所有能吃的。所有人都很饥饿。

捉妖师很饥饿,为了捉妖可以相互倾轧。吃妖怪的人也很饥饿,为了生孩子,为了口舌之欲,可以把像童男童女的妖怪活生生地杀死,姚晨的杀人绝技成为片中最搞笑的段落,但搞笑的内容却不能细想——实在太血腥了。

即使是拯救者也很饥饿。做小婴儿的父母的是一个屌丝男和一个女汉子,男人做女人的事情,女人做男人的事情。他们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似乎什么都没有。

最终的结局是,这个男主忽然明白了,我的使命就是要找到父亲,问问他为什么要抛弃我。如果他知道自己被抛弃很难过,那么他对那个把他当成妈妈的小妖,为什么没有半分共情呢?因为他顾不得这许多了,他没有能力消化这分离的痛苦,只能把这些痛苦扔给这个孩子,就像他的爸爸对待他的方式一样。

他为什么不能用更柔和的方式对这个孩子呢?

看看男主的从小的成长经历吧。爸爸用粗暴的方式离开了他,然后他的唯一的抚养者——奶奶,也是半疯状态。那些妖民们呢?对他也毫无尊重,动不动把他摔得七荤八素,要么就让他去做女红。在他成长的环境中,有人很温柔地对待他吗?有人在他难受的时候,帮他消化处理这些痛苦吗?有人告诉他,什么是爱吗?

女主人公也是被爸爸抛弃的,她是亲眼看到爸爸被妖杀死的,然后她就开始流浪。她也是个弃儿。

为什么这部戏如此大火,可能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到它可能就在映射着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只有婴儿,没有母亲的时代,一个只有男孩,没有男人的时代,一个只有女汉子,但却没有女人的时代。

在这样的世界里,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没有理解,没有共情,没有爱,只有需要和利用。

反而是妖身上,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人性”。你会在乎一个反复追杀你的人的生死吗?你更可能有的想法是希望他赶快去死,可是妖能够拯救追杀他们的人。你会对抛弃你的爹妈毫无芥蒂地拥入怀中吗?你可能接受起来很难,可是妖会的。

我看到,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好不容易被唤醒的人性,最终还是轻易地被这句话所覆盖了:“让它回归妖的世界,是对它最好的归宿。”这话熟悉不?很多父母不都这么跟孩子说:“这是为你好。”可是就算这是为我好,我有没有参与权决定什么是对我好的?

可能就算男主找到了爹,得到的也是这句话。只是这些年被抛弃的痛苦,真的可以被这句神奇地治愈?

任何一个有父母的人都很难接受这样的结局,那就是前脚你把孩子抛弃,后脚这个孩子就没心没肺地和他人一起跳舞唱歌了。

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被父母抛弃而可以在一夜之间,由悲转喜的话,那只能说明这孩子被伤得太厉害了,以至于它都没法有正常的哀悼了。

这个时代遍地都是婴儿。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一个人没法消化自己的情绪,不得不把情绪倾倒给他人,强迫对方接受这些痛苦,然后告知“这是为你好”的时候,倾倒者就是婴儿。就像是男主的爸爸无法承受分离之苦,而用粗暴的方式对孩子一样,这个男主也没法好好对孩子说话,因为他的内心也无法承载这些情绪。

在心理学层面,谁帮谁承担对方的情绪,谁就是爹妈,谁不能承载自己的痛苦,谁就是孩子。

一个爸爸对自己孩子吼:老子工作那么辛苦回家还要带你出去玩?你就不能体谅体谅父母?他在说话的一瞬间,他是儿子,他儿子才是他爹,因为他不顾孩子的心情,而让孩子单方面地体谅他。

一个妈妈对孩子说:你都这么大年龄了,还不结婚,你让妈多操心,你心里过得去吗?在说话的一瞬间,她也是把解决自己的心情的重担放在了孩子身上,让孩子为了她的面子和需要承担更多。

我看到了很多所谓的“孝道”都是一种单方面的需求,过分地强调了父母的需要,而对孩子的内心体验,我们的文化很少提及。就像这部戏里,孩子就是被吃和被抛弃的对象。拯救孩子的,永远在远方。而被追杀和被吃的妖反而要比人更有人性。而当被追杀的妖反而救了捉妖师的时候,捉妖师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爱,这份爱,不是因为利益,也不是因为身份,而就是因为他是一个生命,所以,他是值得被救的,是值得被爱的。

而在所谓人的世界的终极大BOSS,其实是多层面具下的妖而已。他之所以可以在人的世界里,成为最成功的人士,就是因为这个人世通行的逻辑,其实就是妖的逻辑,反而我们看到妖的世界里有彼此的照顾和情谊。

那么,到底哪个世界更有人性?

当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共情和基本的理解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是妖的世界。我的咨询室就是降妖室,我往往会看到两个饥饿到极点的妖,都想吃掉对方,都想让对方喂自己血吃,但同时又把对方当成人渣,下手毫不留情。

我也随时会被当成妖,当我出现失误或者没有足够好地理解对方的时候;我也可能会变成妖,当我被攻击和感觉到无力的时候,我也会在一瞬间强行需要对方的理解,而不顾对方是否有这个能力。

我们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外面,忙着把对方封为妖,而对自己面具之下的妖视而不见。我们往往会忙着去感觉自己是如何的强大,但对自己内在的妖孩,无法接受。当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地痛苦地发现,我们原来是那么的丑陋和饥饿,但往往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真正地获得哺育。

就像那个男主,他也试图长大,但他长大的途径只是表层的长大,就像他是一个弃儿,他无法接受作为弃儿所遭遇的所有痛苦,所以他试图找一个面具戴,这个面具就叫做找到爸爸,重新成为一个有爸爸的孩子。这种长大是一种假性的长大,因为生命是无法找回也无法弥补的。丧失就是丧失,没有谁能弥补你二十年的痛苦,这些一旦发生就无法复原。

但还有长大,是深层的长大,那就是面对自己的妖,面对自己的痛,面对无法接受的一切。我们无法驱散黑夜,我们只是需要黑夜里挽住我的一双手。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得以存在的原因,因为所有的妖,都需要妥贴地爱。

我心中的续集是这个男主找到了父亲,发现就算是他谅解了父亲,过去所发生的,依然是已经发生了。他开始重新回去寻找妖,重新面对残缺和丧失,和命运和解,开始真正有了人和人彼此理解的生命的旅程。

这部电影也许可以称之为《变人记》。

精选阅读

女人和男人聊天的技巧


智者曾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柔克刚,就是这个道理。在家庭纷扰中,想要避开无谓的口舌之争,让彼此的怒火平息,就需要及时、巧妙地转换你的表达方式。聪明的女人,在两个人出现争吵时,能温柔地说出自己的不满,从而掌握主动,让彼此的交流更亲密、更融洽、更快乐,这就是温柔的力量。

其实,化解这场战争并不需要强大的力量或做出什么巨大的改变,它需要的仅仅是字眼的小小改变。这种小小改变能使你的话语充满神奇的色彩,而最主要的则是调节你的情绪,不要带着火气和抱怨,这才是创造和谐关系的秘密所在。

1.不要用责备的口吻否定他

责备你的另一半的行为不当,你往往会指出做这件事的正确和错误的方法。虽然看上去你的方法可能最好,可事实上它常常是带有你的主观偏好的。葛特曼博士指出:“责难会使夫妻感情疏远。”家庭中两个人要做到相互平等,当需要做家务活时,男人们必须抛掉让自己很舒服的想法;而女人也得放弃控制男人完成这件事的过程。显然,做他的顾问比对他指手画脚效果要好得多。

千万不要完全否定他,像“这事你一直就没做对过”这句话要改为:“你是做了很多努力,但用这种方式是不是太费劲了?”不要吝啬对他的感激和肯定之词,这会令他乐于继续坚持下去。幸福的夫妻往往建立在彼此欣赏的基础上,学会赞美,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最细枝末节的地方,也不要忘记说声“谢谢”。

2.不要说“为什么你总是不听我说”

如果你说你的伴侣总是不听你的,不仅满是责备而且还夸大了怨气。毕竟,即使是最不虚心的人,对你所说的话也会在意几分。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佩伯•施沃兹指出:如果你使用“总是”或者“从不”这样的字眼,你的丈夫此刻就不可能和你进行正常的交谈。同时,这种全盘否定的说法,也把问题的责任全部推到他的身上,而让自己脱离了所有干系。

而以“这对我真的很重要”这句话作为开场,则会为你打开一扇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大门。它会令你有机会说出被他拒绝的话,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在表述你的观点时要冷静。丹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赫沃德,玛克曼博士认为,通常妻子对丈夫最大的抱怨是他们完全不和你说什么;而丈夫们最一致的看法,却是说得太多会引起争执。因此,他建议:如果你想你的丈夫不仅听你说,而且更多地和你交流,就要始终做到心平气和。

3.不要随便威胁他

“说得对,我正是要离开你!”这句威胁的话听上去好像很引人注意,但它们往往很危险,而且不给进一步的交谈留一点余地。施沃兹博士解释说:“你的丈夫可能会对你说再见,或者讥讽你不过是做做样子,而这两种结果都是对你的一种羞辱。”就算你确实怒气冲天一走了之,你们的关系也不会就此结束,尤其还要牵涉到孩子的问题。

把那些一触即发的冲动放在心上,毕竟你并不真的想要离开,寻求能就此进行交流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夫妻间的关系还没有破裂,说出真实的感受有助于接触到问题的根本。不过,对于大多数婚姻而言,动不动就用离开来进行威胁,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成现实。葛特曼解释说:“这就有点像自杀,总是威胁要离婚的人,将自己未来的道路一点点地逼进绝境。”当你气急败坏、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你也只能这么说:“那给我一种想要离开你的感觉。”

女性朋友们应该学会用温情的言语对待丈夫,如果和丈夫说话总是生硬的,或者你的本意也许是好的,可话说出来就会变了味。因此,最好改变你的表达方式,温柔地说出你的不满,这样既可以改变他,还能维护好你们之间的感情。

独居,盛行在这个时代


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乐园与人间,水,光,昼与夜,以及人世间的万物,每天的创造之后,上帝都说:“这很好。”然而,当上帝创造了亚当之后,他的语气变了。上帝突然宣称这是他第一件不甚完美的作品:“他不应该孤单一人。”于是,上帝创造了夏娃,从此以后亚当不再是孤单一人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对孤单的反对从一种神学的禁令延伸到了文学与哲学的领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被孤立的人,无法从政治的联盟中分享获益,又或者已然自给自足而无需分享获益,这样的人已不再是城邦中的一部分,因而也与野兽或神无异。”古希腊诗人提奥克里图斯也坚称“人类永远彼此需要”,而罗马帝国的皇帝、斯多亚学派的马可?奥勒留更是宣称:“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

尽管独居生活正在盛行,它却是当代鲜少被谈及,因而,也最常被误解的问题。年轻人都渴望独立生活,一段时间的独居之后,即便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又很担心继续保持独居是否合适。尽管单身人士坚称自己的生活很愉快,而且也终会找到自己的伴侣,人们依然忍不住为单身的亲友们操心担忧;我们忧心忡忡地想为丧偶后独居的年迈父母或者祖父母提供帮助,即便老人们表示更乐意独自生活,子女后辈们却往往变得更为不知所措。

无论情况如何纷繁复杂,每个人和家庭都将独居生活看作一种隐私,但实际上,越来越普遍的独居现象应该被正视为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话题。但不幸的是,当独居现象的兴起偶尔被公众谈及时,评论家们总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问题,一种自恋、社会道德崩坏以及公众生活锐减的现象。人们满怀道德感的谈论着,试图去理解为什么许多人选择了独居生活,而这个问题本身,却恰恰是被一种被误导的产物,——介乎《父亲什么都知道》的浪漫主义理想以及《欲望都市》光线亮丽的诱惑之间的假象造就了误解。有目共睹的是,这场独居生活的社会试验实际上是趣味横生的,与人们传统保守的印象相反,独居生活甚至并非那么孤立离群。

独居生活的兴起本身也已成为一种具有革新力量的社会现象:它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以及人类最亲密的关系的理解;它影响着城市的建造和经济的变革;它甚至改变了人们成长与成年的方式,也同样改变了人类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无论今时今日我们是否与他人一起居住,独居几乎与每个社会群体、每个家庭都密切相关。

但过渡仍需要一些时间,因为个人主义的狂热仍然需要满足文化对于承诺的需求。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即便是最现代的社会,依然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成婚,而当一个人没有结婚时,社会往往给予严厉的批判。熊彼特也许认为单身主义者是理智的,但在1957年美国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不婚的人们是“病态的”、“不道德的”,或“神经有问题的”,而只有1/3对此持中立态度。但这种社会态度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到了1976年,下一代的美国人中,只有1/3对不婚者持有负面的评价,而超过半数的人持中立态度,甚至还有1/7的人表示支持这一选择。今天,当单身的成年人数远远超过已婚人数,民意调查者甚至不再询问美国人是否支持不婚行为了。尽管为独居生活树立的耻辱柱并未完全消失,但美国社会对于单身以及家庭生活的态度,毫无疑问已经改变了。

根据当代知识,追寻成功与快乐并不依赖于将个体与他人相连,相反,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向个体完整展现寻求其他更好选择的机会。自由、适应性、个人选择,在现代道德准则中最受人们珍视。“个人最主要的义务在于对自身负责,而非对他的伴侣或者孩子”,这意味着当代对个体的推崇已经远远超越了想象。

不久以前,如果某人对自己的伴侣不满意而寻求离婚,他必须为此作出合理的说明。而今则完全相反,——如果你对于婚姻并非全然满意,你必须提出理由来说服自己维持这婚姻,因为当代文化更致力于让每个人为自己谋求最好的结果。

人们对于住所的稳定性甚至更为削弱。人们经常搬来搬去,而社会学家将现代社区称为“责任有限的社区”,邻里社区成为人们建立联系却并不期望这种关系会长久维持的地方。工作场合的状况也颇为类似,雇佣者不再为有能力的雇员提供一生的职业机会,而每个人都知道应该为自己筹谋打算、自我激励,而公司则认为这是维持公司景气的唯一办法。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与伊丽莎白-贝克-盖尔茨是这么写的:“在人类历史上,个人第一次成为了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单位”。而所有的一切,都随之发生了变革。

为什么?——或者更确切地问,为什么这么多人在面临其他诸多的选择之时,依然觉得独居生活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为什么在当今世界最为富足的社会中,独居现象变得如此普遍?是什么使独居生活对于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极具诱惑?

人们投身独居生活这样一场社会试验,因为大家相信,这是有益处的。独居生活有助于人们追寻神圣的现代价值——个人的自由、对自身权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这些都是自我们青春期起直到生命终结,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价值。独居生活使人们可以在适宜的时间,以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独居生活将人们从家庭以及婚姻伴侣的需求和限制中解放出来,令人们可以更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数字化媒体以及急速扩张的社交网络,令独居生活甚至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受益——保持隐私与独立的空间与实践。这意味着,独居生活令人们有机会探索并认知自身生命的意义与目的。

然而自相矛盾的是,独居也许恰恰是人们需要的新社交方式。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独居生活不过是一种周期性的状态,而非稳定的长久之计。尽管并非所有独居者,但独居者中确有许多人最终决定他们需要回归家庭生活并寻找一个生活伴侣,爱人、家庭成员,或者是朋友。但这些人同时也清楚地知道,如今每个人的生活安排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承诺也未见得是永久的。人们开始改变传统,却依然不确定新的生活究竟何去何从,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各个阶段变换生活状态也依然变得司空见惯,单身、单亲家庭、成婚、分居、稳定的爱侣,以及最终又回归独自一人。

这意味着每个独居的人都将面对更多的压力,有时也难免忽然产生自我怀疑——究竟什么才是恰当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代表独居者应当被冠上孤独或者离群的帽子,事实恰恰相反,有证据表明独居者与他人相比,在社交上更为活跃,而独居者占比较高的城市也拥有更为蓬勃的公共文化。

独居与孤独并非同一个概念,但在近年来,许多记者、教授以及权威人士一直持续不断地将两者混为一谈,将独居现象的增加当做当代社会解体的征兆,并激化了人们对此的恐慌。第一个例证就是《孤单的美国人》一书,此书是在哈佛医学院教授精神病治疗法的夫妻学者杰奎琳?奥尔兹与理查德?施瓦茨合写的。他们在书中警告说“不断上升的孤独感”与“国内不断提升的社交孤离”正在危害人们的健康与幸福,书中提出了两个令人震惊的调查研究结果,以支持这一论点:其一来自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报道说在1985年到2004年间,宣称自己无人可以讨论或倾诉重要问题的美国人的人数翻了三倍,已接近美国人口的1/4。

那些总是在媒体上鼓吹婚姻而谴责单身主义的专家们也推波助澜。以《婚姻的状况》为例,在书中,作者琳达?怀特与麦琪琳?加拉格尔指出,与已婚的人群相比,那些独居的人(包括离婚、丧偶及单身人士)更难获得快乐、健康和财富。她们宣称:“婚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而同时,不婚的人“与身患癌症或者身处贫穷的已婚人士相比,男性的寿命要短十年,而女性短寿更甚”。

这些警言也许确实出自好心,但与调查显示的结果相比,确实夸大其词了。例如,充分的证据表明,从未结婚的人们与正处于婚姻中的人们相比,几乎一样幸福快乐,而且甚至还要比那些丧偶或者离婚的人要来得更快乐,更不寂寞。还有证据表明,糟糕的婚姻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压力、负担和疾病;最近的一项调查还表明,“身处糟糕的婚姻关系中的人们甚至显现出比离婚人群更高的健康风险”。更重要的是,诚如《婚姻的状况》一书的某些批评者所指出的,将已婚人士与非婚人士放在经历其他问题困扰的前提下进行调查比较,仅仅具有学术研究(以及统计学)上的意义,换句话说,已婚人士良好的精神、健康以及经济状况,也许恰恰是他们能维持持久婚姻的原因,而非持久婚姻的结果。

男人和女人对待友谊的态度


男人和女人对待友谊的态度

早恋已晚怎样嘛同志,你的名字打动我了~但我愈发感觉到自己像个算命婆啦……好吧,为了你就多胡言乱语几句。

不要说男人或女人对待友谊必然如何如何,就算是对待爱情,也不能一棒子打翻一船人,人各有异,绝不能一概而论。

只能说,结了婚的男女,对待朋友的态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实,基本上从有了稳定爱情之后,“重色轻友”的现象就发生了。一个人有了爱人,会很快抛开旧友不顾,这很正常,最多被好友们笑骂没心没肺。

对于男人而言,狐朋狗友的胡吃海喝被内人管制,哥们就要奚落其“妻管严”,在比较好的朋友面前,会觉得没面子,但对本来就想逃避的普通应酬,倒是一个好借口。男人更容易为兄弟问题而跟太太吵嘴,而除非男人跟闺蜜有一腿,否则没有几个女人会为了别的女人跟自己老公闹翻的。女人天生就更爱为了爱情和家庭舍弃友谊及其他,这乃雌性动物护巢传宗接代的本性所在,无可厚非。比如女人婚前跟闺蜜上街从来不为谁请吃顿便饭而计较,而一旦结了婚,就会变得算计了,尤其几大家子朋友一块聚会的时候,甚至会出现纷纷坐等他人买单的尴尬局面。因为你有了小家,开始维护自己的利益,难免变得势力起来。所以说女人之间的友谊不可高估方能长存,只听说过失恋是女性友谊的试金石,却未听闻唆使老公主动让利给姐妹的,反过来男性倒经常意气用事干这种事。

最后,你可能想听男女之间的友谊?

我只能说异性之间的普通友谊跟同性之间并无差别,戴着面具吹水哪需要分什么男女。但所谓要好而“纯洁”的友谊,其实都只不过是缺乏爱情必要条件的遗憾结果——暂无那根引线罢了。因为其实说白了,婚姻不也就是两个知根知底的要好异性在一起融洽相处么,本质没有太大不同,这根引线下一刻可能就会出现,也许碍于客观条件无法出现,也可能在世界上其他男人全死绝了才会出现。所以我说适合你的男人满大街都是,就看你想不想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