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的读后感10篇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的读后感10篇

发表时间:2020-02-11

【www.qg13.com - 挽回爱情的独白】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的读后感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是一本由志铭与狸猫著作,页行文化|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读后感(一):吸猫大法wwW.qG13.cOM

自2016年,网络用语“吸猫”出现,该词就此走红网络,成为一些爱猫人士常用语。在宠物猫作为人类的伴侣,带给人类越来越多快乐的今天,作为爱猫人士如何通过与宠物猫良性互动和交流,实现猫咪健康成长,但大部分对于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宠物猫实现良性互动知之甚少,对猫的习性了解不多。《猫的内心独白日记:黄阿玛的日常/志铭与狸猫》给爱猫的人士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猫的内心独白日记:黄阿玛的日常/志铭与狸猫》讲述一只叫“阿玛”的胖猫与它的六只猫伙伴以及两个铲屎官之间发生的生活趣事。分别从两个人类和七只猫的视角,全面多角度描述了猫咪生活的细枝末节。通过原本看似平凡的猫,却能让人看见每只猫的性格与细微的心情转变:流浪猫的艰苦和苦难,被抓或被欺负的危险生活,被领养猫咪的温馨和幸福,从猫咪的种种生活观察到生命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传递关于养猫的小知识,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圈养。向爱猫人士传递了“以领养代替购买”的养猫理念。《猫的内心独白日记:黄阿玛的日常/志铭与狸猫》作者猫界红人──黄阿玛,在阳明山上流浪两年多,每日如履薄冰的生活着,被铲屎官收养后,从此奠定在家族中坚不可摧的地位。黄阿玛的日常生活粉丝团除了记录阿玛和众猫咪的恩怨情仇,也记录着铲屎官们照顾后宫的各种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让领养代替购买理念深入人心。《猫的内心独白日记:黄阿玛的日常/志铭与狸猫》这本书的主要特点:一是视角新颖。不仅在从人类视角去写猫的生活,更重要要是从猫的视角去描写猫咪的生活和所思所想所盼,让人更懂猫。二是设计精美。全书采用彩色插图,精选七只猫咪和一只灰兔的日常图片,便于读者了解猫咪的日常生活。三是内容丰富。全书既有猫咪自我介绍的小故事、还有介绍猫咪常识的知识点和铲屎官的点评。可以说,从各方面把猫咪生活的各方面的阐述的更具体更精确。《猫的内心独白日记:黄阿玛的日常/志铭与狸猫》这本书不仅是描述了猫咪宠萌可爱,也讲述了人类和咪猫日常相处的快乐生活,以及从中让人体会到的生命哲理。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读后感(二):2位猫奴和7只猫

我觉得这是一本铲屎官、猫奴必读之书,这是黄阿玛的个猫写真,是他的生活记录。是的,这本书讲述一只叫“黄阿玛”的胖猫与它的六只猫伙伴、以及两个铲屎官之间发生的生活趣事。

如果只是字面上看到“黄阿玛”,其实最多只是觉得是一个可爱的南方女生为她的猫主人起的一个超级文艺的名字,但是你读出声音来才会知道,这个“黄阿玛”其实,跟那个张铁林扮演的“皇阿玛”谐音。一语双意,妙哉,既有趣有才,又把猫咪的地位表明无疑。

其实在早前,生活不好的时候,养猫似乎不是一个多接地气的事儿,都是些富贵人家或是知识分子家庭里的宠物,比如钱钟书那篇很有名的《猫》。虽然,养护方式可能不再相同了,但那时候人们对于爱猫的感情和依赖与现在铲屎官、猫奴的心境是一样的。一脸的宠溺。养猫这种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感同身受吧。

在当今社会,也许是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也许是人们生活富足的缘故,养宠物对人们来说跟多的是治愈和有爱,是陪伴和守候。

在这本书中,作者是两个人,也就是2个铲屎官:志铭与狸猫(这里要说一下啊,他们是2个超级可爱的大男生,不是一对奥)。他们分享的黄阿玛的故事就是一则有爱的故事。书中记录了志铭与狸猫,一起用“领养代替购买”的家庭理念,分工合作,照顾以黄阿玛为首的7只猫咪的故事。替阿玛备膳,也替阿玛制作大家庭的生活的照片、影片、插画。其实他们还有运营一些诸如微博、爱奇艺之类的自媒体账号,除了公布黄阿玛的一些有趣日常之外,也会借平台宣传他们“领养代替购买”的养猫理念和一些撸猫、养猫的专业知识,可以说是有趣有料了。

至少在猫奴界,他们绝对是典型的猫奴代表了,常常在黄阿玛面前自称奴才,目前是7只猫咪相信,他们如此爱猫,以后后宫的规模会越来越大的。黄阿玛真的是一直超级网红猫了。我这个不是很懂猫的女汉子都快爱上他了。我很喜欢作者他们在书中分享的那些实实在在的感受和细节。比如他们对猫咪的行为和眼神的分析是真正的爱猫之人才会观察到的细节。还有就是这种很有爱的生活方式也很令人向往。

期待他们越做越好!黄阿玛的系列图书出了很多了,不管哪一本,入手一本收藏绝对没错,我个人的话,当然还是推荐这本。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读后感(三):我曾经有猫

我喜欢猫,很喜欢,年幼时家里养过猫,是一只狸花猫,记得是深冬的时候,那只猫站在我家玉米堆上,战了几个小时,我们去抱它的时候它也不躲,一只耳朵已经冻掉了半只,像极了现在的折耳猫。不过那只猫是实实在在被冻掉了耳朵。那个冬天它留在了我家。农村的人家都是大门敞开的,记忆中我家的门从来没有锁过,所以那只猫咪是自由的,它想出门的时候蹲在门口叫两声,我们便把门打开,它想回来的时侯站在窗台上,我们看见了便把它放回来。冬去春来,花开花谢,它便一直在我们身边。后来她怀孕了,生下了一只小猫,然后那只小猫丢了,没几天它也消失了,我们便再也没有见到它。那个时候我们很小,关于它的丢失我们还在院子里给它建造了一座坟墓,多年之后想起,依旧是美好的回忆。我的第二只猫是我工作后一个人在外地生活时养的,它是朋友养的,那个人不想养了,我便接了过来,一个人在外,也只有它的陪伴,那是只傲娇的猫,它不喜欢人的碰触,只是偶尔躺在我的床上。更多的时候它是躺在衣架上。某天由于我的失误它跑了出去,那个秋季的早上我三点起床去小区的每一个角落寻找,第三天的时候看到了它,不过那个时候它见到我就跑了,或许外面对于它来说太过于新鲜吧。我将寻猫启事贴便了小区,终于第八天有人给我打电话说在楼下看到了它。我抱起它的时候它已经不能动,腰部以下是瘫痪的,每日宠物医院的打针吃药按摩,它虽然不能走动,精神状态却很好,用两只前爪拖着身子移动。大小便失禁,我给它穿尿不湿,它戴不住我就用隔尿垫,那个时候在家的时间就是给它擦身子,收拾屋子,因为它不在笼子里待,所以整个屋子都会是脏的。然而三个月后的某天它开始便血,医生说已经不能救治了,一个星期后它离开了,我亲手将它埋葬。我说我不会再养猫了,除非我有能力全心全意的照顾它,每一个动物都是如此,彼此温暖着,便要不离不弃。抱歉,说了这么多是因为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做《猫的内心独白日记》,是一部以猫为视角的独白。这只猫叫皇阿玛,曾经的流浪猫,幸运的被两位铲屎官收养,从此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在这里它得到了铲屎官的静心照料,也有越来越多像它一样的小伙伴融入到这个大家庭里,大家彼此温暖着。作者是善良的,因为他认真对待着这些可爱的小天使们,这不仅仅是皇阿玛的日记,也是铲屎官的日记,从相遇到彼此陪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书中有着这一家字的日常,猫咪被照顾的很好,它们依赖着铲屎官们。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到这么可爱的猫咪是有养的冲动,好的,如果喜欢请领养代替买卖,如果养了便陪它到老,它的一生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它所有的记忆也只有你,请做好准备。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读后感(四):猫不仅是宠物也是人的朋友

猫对于大家来说,应该不陌生,不管你是居住在城市里,还是农村,猫应该都是比较常见的动物。猫是人们非常喜欢的小动物之一,在人们饲养的动物里,也就是猫和狗比较常见,而这两种动物在城市里也是人们的宠物。人们都比较喜欢这两种动物,尤其是小猫,酣态可拘,非常若人喜爱,干净洁白,它们的习性就注定了若人喜欢。

猫也有很多的品种,有的猫颜色样子更加可爱,再加上品种比较稀有,所以人们更加喜欢饲养这样的猫,并且价格不菲。但是大多数的猫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尤其是农村的土猫,在农村这种杂颜色的猫随处可见,在农村人们饲养猫大多数都不是作为宠物的,而是为了抓老鼠。农村的老鼠可是一大祸患,辛辛苦苦种的粮食,终于丰收了,收割的粮食放在自己的家里,最害怕的就是老鼠了,这些老鼠牙尖嘴利,把装粮食的袋子咬的都是窟窿,真的太若人憎恨了,所以猫就派上用场了。可是现在的猫却很少能够抓老鼠了,可能是因为人们喂养的比较好,不缺食物所以很少猫还尽自己的义务抓老鼠,反而一些狗还是一如既往的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猫越来越多,除了那种比较值钱的猫人们会比较认真饲养之外,其余的猫人们都不是很关心,这就造成了流浪猫越来越多。在国外人们对于饲养宠物已经形成了一种规律习惯,也有一些机构收养这些流浪猫,人们也可以去领养。但是这种事情在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空白,当然原因是很多的,现在人们也慢慢的开始去领养猫了,这种方式比花钱去买猫更加适合。因此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这本书就是讲述了几只流浪猫的故事,故事是从猫的视觉角度出发,因此讲述的故事内容真实生动,同时也从饲养人的角度来解读,使得故事更加耐人寻味。几只流浪猫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经历,生活的不如意,可是又万幸遇到了本书的作者,就这样两个人几只猫构成了本书的主体。这几只猫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都非常的贴切,也能看出这些猫的性格特点。这些猫在和作者接触之后,都有了着落,生活开始有了规律,而这些猫也偶尔会犯一些小错误,也会若人厌烦,可是最终还是会风平浪静。本书就是从猫的内心出发,采用独白的形式来讲述,这样的叙述方式可谓是独树一帜,很少有这样的形式出现,所以故事的可读性更加强烈。

本书的作者是志铭与狸猫,这是两个非常非常有爱心的人士,对于猫有着特殊的感情。本书既然是猫的内心独白,那么猫成为主角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书中对于几只猫也是详细的介绍,增加了互动性。而且在书中也宣传了他们的家庭理念,那就是领养代替购买,这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方式,也希望大家都能够饯行这种方式理念。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故事书,看到封面的那只胖胖的猫,干净的毛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就有一种若人喜爱的感觉。而采取的内心独白的写作方式更是拉近了人们与猫之间的距离。其实猫不仅是人们的宠物,更应该被当作人们的朋友,这样的相处才会更加和谐。很喜欢这本书。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读后感(五):因为爱所以喵

大抵是家里主子和黄阿玛长得很像的原因吧,一看到封面就爱上了这个胖乎乎的小可爱。翻开书细细一读才知道原来这是家里的老大呀,手下还带着六只喵喵,怪不得一副稳重成熟的酷样呢。而选用猫咪的口吻来叙述它们自己的经历和喜好也是非常有新意,非常可爱呢。

阿玛家可以说是非常热闹了,有生病离世的小兔灰胖,有自以为很帅但是没人领养的大哥黄阿玛,有重色轻奴安分守己的萌妹招弟,有坚强乐观的英雄母亲三脚,有经常想念前主人家小伙伴还黑得找不到的Chylus,有喜欢摆出各种性感睡姿的噜噜,有傻乎乎最爱小鸟姐姐的蠢柚子,有柚子的最佳玩伴有点胆小有点小斗鸡眼的我的最爱浣肠,当然啦还有志铭和狸猫两个勤劳的铲屎官。

很佩服阿玛家能住下七个毛脸成员啦,夸夸志铭和狸猫,真的是很辛苦啦。我最多的时候照顾过三只小猫,简直是家都要被它们翻个底朝天,到处百米冲刺追来打去,最爱沿着沙发靠背狂奔,横冲直撞,一不小心就踩你脑袋上,真的是在家里都要带着头盔(无奈)。

书里宣传的小知识都很有用,戳破怀孕不能要猫的谣言,教大家面对容易紧张的猫咪的方法,还有多猫家庭的相处等等。里面的“领养代替购买”尤其希望大家重视。纯种猫咪更容易有缺陷,尤其是在无良商家为了暴利而不顾猫咪本身的胡乱配种,导致遗传病的问题更加严重。我姐姐家养了一只折耳猫,碰巧这只就有遗传病,主要表现为骨骼钙化、畸形等等,还有严重的可能会瘫痪及死亡。所以和我家的米克斯比起来,它不敢使劲儿地放肆奔跑,还要定期去宠物医院做检查,主人心疼,猫咪本身更是痛苦。所以我们呼吁领养代替购买,没有买卖就不会有繁殖场的存在,也不会再有那么多的猫咪受苦受罪了。也希望大家不要执迷品种,也能多给“米克斯”一个机会,只要好好对它们,它们也都很可爱都很乖的呀。

人可以活到一百多岁,而猫咪们只能活到我们的少年。它们不介意等我们上班上学的十小时等一辈子,可是啊,我们的一辈子终究是长短不一。它们从不嫌弃你的出身颜值贫富,只要认准了你就再也不放手,一定要好好对它们啊。我家捞肥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读后感(六):善待猫咪

小时候,住在村里爷爷留下的老房子,不远处有一家人,是奶奶辈的,她总是养了很多只猫咪,她会帮人“请魂”,是一名巫医。跟那些神话故事很像,一般女巫都会养猫咪。那个奶奶总是在午后,抱着一只猫咪,其他猫咪在周围躺着,而她躺在老爷椅子上晒太阳。那是我第一次那么近那么直接地认识猫。但是我不喜欢,因为觉得那个奶奶身上有一股味道,觉得是猫咪的味道。(其实是奶奶老年人的味道)我听妈妈说,那个老奶奶的猫都是捡来的,那时候觉得奶奶身上的味道也不怎么难闻了。

后来搬了家,我记得家里也来过一直小猫咪,很小很小,但是那只小猫咪是突然来访的,那时候我正在睡觉,并不知情,然后突然感觉有人在拽我的被子,醒来一看是只小猫咪,它使劲想上我的床。那时候觉得太惊讶了,就大哭了几声,妈妈以为我不喜欢猫咪,就把它送走了,现在想想,觉得真对不起它,其实我还是很喜欢它的可爱的。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除了被封面上的那只猫咪惊艳到,还被书上的小便签感动了:“每售出1本,就有1元用于救助流浪猫公益事业。”作者真的是太有爱心了。读了书以后,发现作者果然是很有爱心的人,他们收留的都是流浪猫,而不是购买所得。

这让我想起身边养猫的朋友,一个是已婚的女士,她的那只猫全身雪白,朋友把他收拾得很帅气,但其实他也是一只流浪猫,或许也是一只“米克斯”,他还有一个很霸气的名字:凯撒。朋友说他很傲气,对她这个主人爱答不理的,但是后来朋友的爸爸生病了,她就把猫咪托付给了自家婆婆,后来她父亲去世了,没想到凯撒也去世了,我有时想猫咪真的很神奇。

另外几个朋友都是单身贵族,近几年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很多人开始吸猫,我的这些朋友也不例外,他们不需要另一半,但是需要猫咪,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这些猫大都数也都是收养的流浪猫。很赞同书中作者的观点,“用领养代替购买,没有买卖,就不会有繁殖场的存在”。

我自家也刚添了小宝宝不久,在孕期的时候也是听说过孕妇不要养宠物,比如猫狗之类的话语,当时也深信不疑,却没深度研究,读完书后才知道自己多么无知。虽然我不曾养过猫,但我家里养过狗,宠物对我而言,真的很像家人,所以真的要善待它们,要多学习相关的正确知识,不要随意地遗弃。

最后,希望两位铲屎官和猫咪们能健康快乐,多出书,告诉我们它们的猫生。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读后感(七):猫咪也有江湖——《黄阿玛的日常》书评

才看到这本书的题目——《黄阿玛的日常》,你绝对不会想到这居然是写猫咪的一本书,而且是写流浪猫咪的一本书。

身为作者的铲屎官是很有爱心的几位人士,他们从收留的流浪猫中寻求内心的安慰,与其说是他们帮助了猫咪,倒不如说是这些猫咪拯救了他们浪迹的灵魂。

在我周围的人都喜欢养狗。特别是养名种狗。不管是体现自己的爱心也好,亦或是彰显自己的尊贵,很少有人会选择养猫,更别说收养流浪猫。在他们眼中猫咪就是娇气而又难伺候的,既不能给自己带来愉悦,也不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反而更多的是要自己加倍的呵护它。

其实我看这一本“猫的内心独白日记”,原先是觉得我儿时就十分喜欢猫咪,碍于父母的不同意,一直没能达成养猫的愿望。元想着这本书会跟我介绍许多种类的猫以及它们各自的习性。

但是,拿到书翻看之后,我才知道这里作为主人公的猫咪都是流浪猫,期中最早被收养的是个叫做“阿玛”的猫,它是幸运的,在被两位铲屎官收养后,开始了幸福的生活。慢慢的也有和它一样的流浪猫融入这个大家庭中,形成了猫咪自己的江湖。

文章的第一部分将所有猫咪都做了一个特写。每个猫咪有它们独特的一面。它们的名字也是作者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命名的。呵,也只有和它们这种小生物相处久了才能有这番爱心起出这样的名字。通过这本书,你真的能从中找到自己对应的那只猫呢!难道不是吗?每个人都不同,猫也是一样的。它们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思想。有保护自己的领域的霸气,也有想和最亲密的人撒娇的举动。

阿玛之于其他的猫咪,如柚子、噜噜、三脚、浣肠……可以说是前辈了,所以才有阿玛这种说法,它可以任意行走,但也会和其他猫咪发生冲突矛盾。它们在自己所谓的领地里各领风骚,也有为资源而发生冲突的时刻。谁能说,猫的江湖不精彩呢?

猫咪也同人一样,生老病死也是必须面对的课题。如同书中所说,有些生命拼了命活了下来,但有些生命却只能永远停在我们的记忆里。

通过和猫咪作伴的日子,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真的很可贵。人与动物之间应该保持生命之间的尊重。如果说最开始收养只是基于对弱小生命的同情,那么后期的相处就成了两种生物之间灵魂的陪伴吧。

最让我觉得这本书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向我们宣扬的一个知识就是养猫、狗或者养品种猫狗本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我们都是真心爱动物的,这些小生命就会在每个人的家中有拥有美好的未来。

但是,我们要普及的一个概念就是“领养代替购买”。有句话说的很好:没有需要就没有杀戮。那些养猫的人或许并不是故意想购买宠物,助长黑心繁殖业的气焰,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这种行为要不得。

当我们看到这本书,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分享这种观念到社交网站上,或者是跟周围的朋友宣传。因为只要有一个人分享,那就很可能有很多人都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你的一个举动会对整个世界的某个方面产生巨大的行为。

r�n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读后感(八):猫咪日记

《猫的内心独白日记》是志铭与狸猫所写的一只叫阿妈的胖猫和他的六个伙伴以及两位铲屎官之间发生的生活趣事。全书通过七只猫的视角,以七只猫日记独白的形式爆料了猫咪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让这些原本看起来平凡无奇的猫咪,变得与众不同,透过猫咪们的眼睛可以看到每只猫咪的不同性格和细微的心情变化。这本书还讲述了许多养猫的小知识,表达了以“领养代替购买”的养猫理念。

猫咪界网红皇阿玛是这个家庭中的第一只猫。皇阿玛在外流浪了两年多,很相信人类也很愿意亲近人类,在流浪的过程中一直希望能有一个好心的铲屎官收留他。非常幸运的,他遇到了志铭,虽然一开始志铭把他的信息放在了网上,希望能有人领养阿玛,让阿玛一度非常的紧张,然而事实证明,阿玛的担心是多余的,他和志铭的缘分就这样成立了。阿玛家也在2011年正式成立,阿玛家的每一位成员都是铲屎官领养或者收养来的。阿玛家的第二位成员叫招弟,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招弟从小与自己的妈妈还有兄弟姐妹们生活在山区,虽然也有温饱的困扰,但是毕竟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可是因为一场暴风雨招弟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姐妹,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一位年轻的小姐姐捡到了她,并将她送到了阿玛家,阿玛家的第二位成员就这样到来了。招弟到阿玛家的时候只有三四个月大,阿玛尽职尽责的照顾招弟,陪伴招弟,让招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阿玛家的第三位成员是三脚,一只在外面一直被欺负、一直生小孩的猫咪,三脚的流浪经历也养成了她现在的女汉子性格,因为她的残疾,她必须把自己武装的很强大才能吓退敌人。阿玛家的第四只猫咪叫Socles,一只纯黑、很帅气的猫咪。Socles在流浪的时候因为躲避大雨被带到了一个已经有两只猫咪的家庭中,可惜Socles在到了这个新家之后和其中的一只猫咪一起欺负另一只原住民,导致最后被送到了阿玛家。阿玛家的第五只猫咪叫噜噜,噜噜原本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可是因为铲屎官要生宝宝所以被送到了阿玛家。在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事情发生,噜噜算是幸运的,前任铲屎官还为他找了新家,可是又有多少铲屎官是狠心的抛弃了那些可爱的生命呢。柚子是阿玛家的第六只猫咪,是一只没有感受过社会险恶的猫咪,所以造就了他胆大妄为、爱玩爱闹的性格。最后一只猫咪叫浣肠,因为从小被恶狗、坏人迫害,导致了他害怕人、不敢与人亲近,浣肠也是一只总是很紧张的猫咪。以上就是阿玛家的全部成员,我们会发现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自己不同的性格,也会因为过去的遭遇而变得敏感小心。

我也是一个养了三只猫咪的人,花花和小蓝是一起来到我家的,花花比小蓝大两个月,花花总是在生活中很照顾小蓝,会帮小蓝舔毛,家里但凡有个风吹草动的,花花一定会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我总说,花花是我们家的大管家。我的第三只猫咪是领养来的,一只超级粘人的话痨大白猫,只要我和他眼神对视,他就会开始和你聊天,没完没了,下班回到家,只要你敢坐到沙发上,他一定第一时间趴到你的身上,让你什么也做不了。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养他们,他们除了吃喝玩乐并不能创造什么价值,可是我想说,陪伴就是他们为我提供的最大价值。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读后感(九):万物平等,善待生命

在新浪,志铭与狸猫(在微博是繁体字)的微博现在很火很火,他们定期拍的影片《黄阿玛的日常生活》系列,在爱奇艺免费播放,也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爱猫人士的喜爱。两个不同性格的台湾大男孩,本来对猫没有好感,因为缘分认识了猫咪,和猫咪有了亲密接触的体验,从此走进了猫咪的世界,从此路转粉,执喵之手,与喵偕老。他们收养了包括黄阿玛在内的很多只猫,从2011年,开始宣扬“领养代替购买”,2013年开始创建有关黄阿玛日常生活的facebook粉丝专页,制作有关影片,创建阿玛粉丝团,到了2015年,已经有了固定受众和各种反响与回馈。两位铲史官由此得到很大鼓励,意识到自己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创立微博,固定发布影片,并出版了《猫的内心独白日记》和《被猫咪包围的日子》。如今米克斯猫(米克斯,mix,混种的意思)黄阿玛已经是猫咪界红人,海内外粉丝突破150万。为了更好地传播“重视生命,善待街猫”“领养代替购买”的理念,增进大众对喵咪的了解,两本书发行了简体版本。这本《猫的内心独白日记》,以猫的口吻,猫的视角,猫的心理,讲述它们过去酸甜苦辣的经历,讲述它们眼里的人类世界。书中通过猫咪们的故事,很自然地嵌入了很多关于猫咪的科普知识。通过迷你兔“灰胖”的早逝,自然而然提到宠物恶性繁殖。通过街猫“小花”被人类无故用棍子打伤又被车碾死的悲惨遭遇,谈到“亲人”的流浪猫完全不适合在外流浪,它们受到的生命威胁远远高于那些不亲人的流浪动物。通过“噜噜”的被送养和不合群,谈到怀孕养猫的科学知识,以及多猫相处模式。书末附有《你问我答》问题集、后记、领养须知,可以说是很贴心很有亲和力了。可以看的出志铭与狸猫是真的爱猫,特别细心和包容。书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两个大男孩重情重义的一面,他们都有一颗感性善良的心,用自己温暖细腻的心灵去滋润那些令人怜爱的小动物们。有的地方看了心里酸酸的,猫生不易。每一只猫咪,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只猫咪,都是一个弱小而孤独的生命。猫的性格,大多跟经历有关。母猫三脚因为有残疾,左脚断掌,整天被恶猫恶犬欺负驱逐,所以对同类提防心重,凶狠善斗。但是却非常亲人,对人类很信任。而母猫招弟因为早早进入“黄阿玛之家”,受到照顾,所以性格单纯无害,无忧无虑,保持着对人类高傲疏离的态度。男猫柚子从未流浪过,属于比较活泼好动的猫,精力旺盛,喜欢看鸟(捉鸟)。而黄阿玛是最有资历最有风范的元老级喵主子,会跟铲屎官握手、撞头。猫的生命比人类短暂。猫的一生比人类还要艰难。它们要面对更多的威胁和灾难。为什么本书一直强调“领养代替购买”的理念呢?众所周知,有市场就有生产线,有买卖就有伤害。购买宠物是宠物恶性繁殖的原动力,贩卖宠物的人不断繁殖这些生命,只是为利益,宠物在他们眼里,仅仅是商品,是赚钱的工具。世人出于喜爱去购买宠物,只是花钱让一个生命个体获得了自由,而更多无辜的宠物将沦为种公种母,失去自由。它们被迫不停繁殖,不仅一辈子待在肮脏的环境,也缺乏妥善的照顾。就算满身疾病,只要还有生育价值,就会被迫不断生育。试问繁殖场内脏乱不堪、恶臭四溢,这种环境下的猫爸妈生下来的猫咪能是健康的吗?志铭买回来的迷你兔“灰胖”,就是个悲剧例子。小兔子虽然长得萌萌哒,其实先天虚弱,三天两头跑医院,无论如何精心照料,还是因疑似心脏病死去,结束了短暂的一生。更残忍的是,种公种母的下场极其悲惨。没法生育后,会被贱价卖出,卖不出就会被遗弃、野放或是杀害。我常常觉得现在的流浪猫有的变得特别凶狠善斗,远不如我小时候看见的那些温顺善良。那可能是因为它们受到了非人的残害和虐待。猫是敏感脆弱而又记仇的动物,一次重创或许终生温暖也难以治愈它的警惕和戒备。猫又是聪明感性的动物,你若真正对它好,它也会敞开心扉给予无限信任依赖。单从性情而论,狗像男人,猫像女人。与狗的忠诚与护卫力爆表不同,猫是感性的,善变的,也是非常敏感和傲娇的。要养一只猫,必须把它当家人看待,而不是把它当做取悦你自己的宠物。“领养代替购买”,其实这具有重大意义,它体现着社会责任,更是万物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愿每一只猫咪都不必为市场而生,原每一只包括猫咪在内的宠物们都得到善待。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尊重。

这,也是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每售出本书一本,就有一元用于公益组织,救助流浪猫

《黄阿玛的日常:猫的内心独白日记》读后感(十):领养代替购买,喵~

我对猫咪的喜爱,大概是从动漫开始的,汤姆猫、机器猫、娘口三三等等,猫咪的卡通形象深入我心。我们家没有猫,小的时候为了和小猫咪玩,我经常去发小家撸猫,以至于我妈妈经常要去隔壁把我拽回去。后来,去外地求学,撸猫时间也少了很多,转而做起了收集,关于猫咪的作品我都会买来看一看。白茶的《喜干》系列是我很喜欢的作品之一,最近我又发现了一个“宝藏”——志铭与狸猫著的《猫的内心独白日记》。前者是漫画的形式,讲述了猫咪狗狗铲屎官合家欢日常;后者是图文结合的形式,娓娓道来七只猫咪与两位铲屎官的相知相遇,各有特色。

旅行中拍摄,猫咪盘子,卡哇伊呀~

看完《猫的内心独白日记》后,我总想写点什么。猫咪的一生与人相比,是短暂的,一般情况下,它不可能陪伴主人一生,但是它的主人却可以陪伴它一辈子,所以想清楚哦,是否结缘。

动漫中的猫咪——娘口三三

这本书里是以猫咪的视角来写的,这样的写作手段对于两位作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不是所有读者都会买单,猫咪不会讲话。作者们只能通过朝夕相处,以笔为媒,让我们听不为人知的心情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爱,让彼此心有灵犀。

未拆封时的样子

纵观很多作品,主角都是有光环的,牛逼哄哄的身世怎能缺少,高贵的血统也是必备,在这里,主角们没有光环加身,它们都是普普通通的,甚至有着悲惨的过去。同时,它们也是幸运的,两位铲屎官让七只小猫咪组成了温馨小家庭,偶尔会有嫌弃,但终会冷暖共知。

书中的一页

我收留过一只小猫咪。“十个橘猫九个胖,还有一个特别胖。”然而,在我见它的第一眼,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天哪,它可能是只假橘,瘦瘦的,而且胆子极小,我给它起了一个土土的名字“黄黄”。虽然没有“吾皇”、“黄阿玛”那样霸气,但它好像很喜欢。它不会争食,每次都默默看着别的猫咪吃,它偷偷看,等别的猫咪走了,它才会小腿叨叨,跑过去分一杯残羹冷炙。它没有可爱的外形,也不会撒娇,给她喂食的人很少。我决定照顾它。经过房东太太的同意,我把它接回了出租屋。我以为它流浪惯了,会不适应跑出去,然而并没有。房东太太似乎也很喜欢它。总是拿小玩具逗它玩,胆小的它最终融入了这个家,那一刻,感觉真的是很幸福。之后它学会了撒娇,还成功变成了胖橘。我们在一起一年多,后来我毕业实习回老家,带不走它,房东太太正式收养了它。我走的那天,它好像很失落。都说猫咪养不亲,我并不这么认为,之后我去看过“黄黄”几次,它都能认出我,撒娇卖萌。

喂食流浪猫,拍摄于学校。

现在,猫咪表情包很流行,很多人觉得可爱,冲动就买了,结果叶公好龙,最后它们流落街头。我想说,如果选择了,就不要丢弃。你还在纠结做不做铲屎官吗?读一读《猫的内心独白日记》。如果可以,希望领养代替购买,重视生命,善待街猫。

全家福

精选阅读

《我的牧羊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


《我的牧羊日记》是一本由[瑞典]艾克瑟・林登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一):轻松诙谐的减压之作,温暖而治愈

你是否也同我一样,身在俗世,心向远方?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一片远离喧嚣的自由之地,令人忘记烦恼,放下欲望,让自己的灵魂与大自然赤诚相对。而在现实中,这是那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当我翻开这本书,周围的喧嚣仿佛陷入沉寂,我似乎跟随作者一起逃离都市,去到了那片梦中的草原,看草长莺飞,花开雪落。我闻到了泥土和青草的芬芳,听到了草原上的风吹草低声,一朵朵洁白的羊儿的咩咩声,一切久违了的,最纯真最美好的自然之声……

本书由一篇篇简短的日记组成,轻松不失深刻,诙谐不失严肃。作者的笔下的羊儿,是顽皮的,执拗的,天真的,可爱的。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出作者对羊儿的喜爱之情。而当有一天,他不得不去亲手宰杀他们的时候,我在他那貌似理性而冷静的文字下,却分明看到了他内心的无奈与挣扎,不禁为之动容。他的日记中并非只是简单的叙事,更包含了很多的灵感和哲思,让疲于奔命的你我忍不住停下来沉思,重新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牧羊人立在天地间,远离人群,却毫不孤独,他与羊群为伍,与万物相伴。他走出都市,走出困住身心已久的安乐牢笼,走进大自然的风云雨雪、四季变换中,赤足与天地亲密接触,仿佛找回了久违的童真,仿佛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我们或许不能像读者一样勇敢逃离,但至少我们的心可以通过这本书来感受这一切。

amp;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二):逃跑,让人恼火!

前一阵儿在微博里看到一个视频,国外一位农场主,每天都用无人机驱赶奶牛回牛棚挤奶。他把无人机的视角做成了视频发到网络,这个视频大获好评,也被很多自媒体转发,播放点赞过万。

其实不意外,碧草连天的牧场和可爱的奶牛会让视觉很舒适,让身心很放松,对于城市的生活,有很多不同且美好的方式在我们同一个星球上演着。《我的牧羊日记》就是在讲述回归自然田园的放牧生活。

说是回归,不如说是逃跑。和林登的羊儿们一样,让人恼火。在人类智慧、历史演化、科技进步的数字化时代中产生的疲倦、麻木甚至是厌恶,太不可思议的反差,却又是那么的情理之中,相信每一个身在都市中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我也不会意识到在你自己刚刚读过一本科学至上、人类探索未来的书过后会去在不厌其烦地修补栅栏、任日出日落都和羊儿们厮混在一起的文字中休憩。很分裂,却由衷的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安适与平静,多了虔诚、感恩与敬畏,这些隐藏在深处的积累是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去做同一件事,那么做这件事一定是错的。林登说:“商业化养殖毫无意义,有利可图,却毫无意义。”这句好完全击穿了我,我在这句话里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时代的无趣感、盲从感和孤独感,你会想说娱乐至上的今天这些感受怎么会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但内心不会欺骗自己,我们处在一种随时想要逃跑的状态,人生的模式被格式了,但你总想有一天能格式化它,重新开启,是出走、或是游行、是隐匿或是放飞自己。

但出于种种原因,很少有人有勇气放弃眼前的一切,开启那场梦。对啊,确认过自己实现不了的那就是一场梦而已。《我的牧羊日记》就是我最琐碎最可爱最善良最治愈的梦,在简短的日记里,总会发现在一段时光就会有新的思考和理念,但从不设计近乎自然,在追求人类前进的方式中,停留也许更适应一些人的理想,简单、切实的牧羊生活,也活出了鲜活的人生,并洋溢独特的人生哲学。我们也许要跟更多的生命学会相处,学会跟自然万物彼此亲和,才会看清真正的自己,正视那个想要逃跑的自己。

把着羊角拖着它们回来是有多大的乐趣。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三):在独处的时光里,感受生命的况味

对于久在都市居住的你我来说,虽然感受着城市生活带来的便捷,但也难免会因为生活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感。

瑞典学者艾克瑟・林登便是如此。之前,他与家人居住在斯德哥尔摩,虽然,他家庭幸福、工作顺利,可内心却依然有一块空白,甚至,他的内心就没有得到过放松。

在城市中住得久了,艾克瑟・林登就开始思考起许许多多的终极问题:比如,生死之间的关系,再比如,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学者艾克瑟・林登深切地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他有足够的证据指出环境危机即将爆发,生态灾难步步逼近。看似坚固的人类文明,其实非常脆弱。

一个偶然的机会,艾克瑟・林登接手了某个项目。他带着妻子儿女来到了父母居住的农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牧场生活。在与羊群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艾克瑟・林登与羊羔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天天坚持写日记,为的就是记录下自己来到农场,成为牧羊人之后的心境转变。

在这片牧场里,没有都市里的游乐设施,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购物大厅,同时,也没有都市里的喧嚣和浮躁。也正因此,艾克瑟・林登笔下的文字里充满了令人平定的力量。这些文字,最终结集出版为《我的牧羊日记》。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们会有一种重回自然怀抱的欣喜感觉。

初读《我的牧羊日记》,感觉这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真实故事。艾克瑟・林登文字幽默,记录的事件也是充满童趣。读这样的文字,我们的身心都会得到放松与疗愈。但是,这本不足200页的书里,却充满了作者对人类生存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所以说,这本《我的牧羊日记》简直就是北欧版的《瓦尔登湖》啊。

通过深刻的观察,艾克瑟・林登发现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即便是一只小羊羔,也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艾克瑟・林登建议我们也应该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惟其如此,我们才会真正发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我想,很多朋友可能也像艾克瑟・林登一样,在城市中找不到片刻宁静的时候。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不妨把自己沉浸在这本书中。《我的牧羊日记》里既有诙谐幽默的故事,又充满了关于生命的哲思。我们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青草、星光以及成群的羊羔。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也可以偶尔地来到自然之中,卸下一身疲惫,重新找回久违的清静、安宁。

很多人害怕独处,害怕自己无力承担内心的孤独。但是,看过《我的牧羊日记》才知,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有通过独处,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而所谓“孤独”,不过是用来观察生命、感受自然的一种方式而已。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四):田园牧歌没有那么好玩,但也没那么糟糕

在社交网络上,一直有一派人士热衷于斥责拥挤、喧嚣、污染严重大城市,并赞美小桥流水、鸡犬相闻的乡间生活。然后就会杀出另一波人马跳出来嘲讽说:农村的美好生活不过是网红们照片下的幻象罢了,有本事真的去乡下待一阵子去!

而本书的作者艾克瑟・林登则是一位真的敢说敢干的狠人,当他发现自己受不了大城市的苟且后,并不是简单的去风景优美的地方度个假,“净化”一下自己的心灵。而直接跑到一个偏远的农场里去放羊,并且一放就是十年,而这本书就是他在打理牧场的第一年写下的日记。

因为我家在城乡结合部的位置经营过很长时间的养猪场,所以对书中很多部分的描写还是挺深有体会的。比如一大群牲畜生活在一起,如何解决弱小的个体被霸凌(是的,这个问题可不只是学校和网络里才有)?对付群体里的不安分家伙如何将其教训的服服帖帖?放养时怎么防止它们逃走(好在我家的养猪场成规模后我不用提着棍子四处撵撒欢的种猪了)?

看着作者用一种很文艺的笔法去写自己每天放羊时遇到各种鸡飞狗跳的琐事时,其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不过,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并不是一篇篇诙谐的小故事,而是当日记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作者遇到了他放牧生涯最难熬的一部分:成熟的绵羊们接下来的命运就是被宰杀了。作者在日记里只用了只言片语描写了自己心里有些不舒服,不过仔细的翻下去的话,会发现连续几天都没有写任何有意义的文字,甚至有几天是一笔代过的。

家里没饲养过大型牲畜的朋友可能会有些不理解,最初购入它们的时候不就是为了养大了掉的吗,这么多愁善感还当什么牧民?

问题是理性的了解是一回事儿,但是劳心劳力的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将一只手就能提起来的小生命养成一个大家伙后,对它们生出宠物般的感情几乎是难免的。

还记得我妈把她养成熟的第一批肥猪赶上屠宰场的车后,一直站在门口盯着那辆小货车良久。第二天吃晚饭时,还用一种她自以为很轻松的口气说:“大耳朵和三角眼(我妈认为最听话和最滑头的两头猪)这个时候已经被做熟了吧。”

好在这种情感会随着屠宰的次数变多而麻木,本书的作者也不例外,在日记的前半部分我们还可以看到因为被选为种羊恃宠而骄的布罗尔、桀骜不驯的幻影侠、瘦弱的195号等性格各异惹人怜爱的小绵羊们。

但是到了后半部分,作者对于某只羊的具体描写越来越少,偶尔遇到值得一提的故事,也用“某只羊”来指代。以至于当作者的老婆去阅读他以前写下的文字时,充满好奇的问195号最后的命运如何时,他甚至只能通过查找生产记录确定那只母羊是否活着……

在日记的最后,作者自己也承认对待羊群的态度越来越“公事公办”,哪怕是在偏远的农场里他做的所有考量也都是经济利益方面,自己最初因为讨厌这个越来越商业化的社会而选择的避世开始显得毫无意义。

但我却觉得他对这个问题的执念太深了,毕竟作者并不是个为反现代化可以牺牲自己便利的人,这一点在他追绵羊吃瘪后果断装电栅栏时就感受到了。如果我有幸能和作者交流一次的话,可能会和他说:我毕竟我们想要田园牧歌的同时,WiFi信号也得好不是。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五):活灵活现的草原牧歌

《我的牧羊日记》是一本非常优美,回归大自然的叙事日记文集,133篇充满感动、哲思与诙谐的日记,记录了作者来到乡下的地方,在这里享受孤独,过着简朴的隐居乡间的生活,在这里牧羊、种菜。过一种陶渊明的田园式的生活,牧羊山坡下,悠然见南山,令人神往。远离城市喧嚣,作者过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三年的时间,四季更迭,听一晌午鸟鸣,坐在草地上看小羊散步吃草,每天的日子都不一样,令人羡慕,令人赞叹!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是一本可以经常翻阅的书,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们也跟着作者得到虽然小却非常幸福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在悠闲生活的节奏之下,仿佛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人生应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开开心心活好自己。书中描述的牧羊生活,都是非常有趣味的,每天都有令人新奇的新鲜事。作者用质朴的文笔讲述了活出自我、活出趣味的一个个故事。他讲述与羊儿是怎样相处的。并且观察羊,与小羊互动,通过牧羊来放慢生活节奏,放松身心。

作者是一位懂得生活、很有品位的人。他将自己亲身生活经历的事一件件讲给你听,在他笔下,什么都是很有趣味。他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观察和描写了他所生活的家园里,一些非常细微的小事,也许这些都是大作家不屑一顾的些微小事,作者细微观察他生活中的事物、身边的人、生活的状态。所以,读这本书如同也与作者一起经历那些有趣的见闻。虽然书中所记录的都是一些凡人琐事,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乐趣无穷。

作者这种回归自然的追求对他来说,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满足于乡下的牧羊生活。这就是他想过的一种简朴的生活。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活,正因为他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虽然花费的精力,把一个对乡村的感情写在散文里。平和是他文章的主题,也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人生的艺术,人世间只要有情有爱,就将变得美好而光明。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时候会使我们处于心中不安的状态里。城市的快节奏和职场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难处,感情生活的不如意。我们我们工作生活有压力,那也不妨经常在假期去晒太阳看书,过悠闲的生活,一位内心非常安定的人,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把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放下,然后就会自由自在。就是应该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开开心心活好自己。书中描述的点点滴滴的乡下牧羊生活,都是非常有趣味的,每天都有令人新奇的新鲜事。作者用质朴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有趣味的故事。

《我的牧羊日记》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一本可以在旅途中翻阅的小书,定会吸引和感动你,让我们在书中也跟着作者得到虽然小却非常幸福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吧。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六):一本活灵活现的草原牧歌

《我的牧羊日记》是一本非常优美,回归大自然的叙事日记文集,133篇充满感动、哲思与诙谐的日记,记录了作者来到乡下的地方,在这里享受孤独,过着简朴的隐居乡间的生活,在这里牧羊、种菜。过一种陶渊明的田园式的生活,牧羊山坡下,悠然见南山,令人神往。远离城市喧嚣,作者过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三年的时间,四季更迭,听一晌午鸟鸣,坐在草地上看小羊散步吃草,每天的日子都不一样,令人羡慕,令人赞叹!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是一本可以经常翻阅的书,定会吸引你的眼球,让我们也跟着作者得到虽然小却非常幸福的点点滴滴的生活。

在悠闲生活的节奏之下,仿佛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人生应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开开心心活好自己。书中描述的牧羊生活,都是非常有趣味的,每天都有令人新奇的新鲜事。作者用质朴的文笔讲述了活出自我、活出趣味的一个个故事。他讲述与羊儿是怎样相处的。并且观察羊,与小羊互动,通过牧羊来放慢生活节奏,放松身心。

作者是一位懂得生活、很有品位的人。他将自己亲身生活经历的事一件件讲给你听,在他笔下,什么都是很有趣味。他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观察和描写了他所生活的家园里,一些非常细微的小事,也许这些都是大作家不屑一顾的些微小事,作者细微观察他生活中的事物、身边的人、生活的状态。所以,读这本书如同也与作者一起经历那些有趣的见闻。虽然书中所记录的都是一些凡人琐事,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乐趣无穷。

作者这种回归自然的追求对他来说,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满足于乡下的牧羊生活。这就是他想过的一种简朴的生活。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活,正因为他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虽然花费的精力,把一个对乡村的感情写在散文里。平和是他文章的主题,也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人生的艺术,人世间只要有情有爱,就将变得美好而光明。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时候会使我们处于心中不安的状态里。城市的快节奏和职场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难处,感情生活的不如意。我们我们工作生活有压力,那也不妨经常在假期去晒太阳看书,过悠闲的生活,一位内心非常安定的人,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把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放下,然后就会自由自在。就是应该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开开心心活好自己。书中描述的点点滴滴的乡下牧羊生活,都是非常有趣味的,每天都有令人新奇的新鲜事。作者用质朴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有趣味的故事。

《我的牧羊日记》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这是一本可以在旅途中翻阅的小书,定会吸引和感动你,让我们在书中也跟着作者得到虽然小却非常幸福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吧。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七):人们为什么要逃离城市?因为要找回心灵的宁静

上个月,一对夫妇在微博上宣布辞掉北京的工作,搬到山里生活,这则消息被转发几十万次,甚至吸引了国家媒体报道。面对采访,这对夫妻说:“我们想要的不过是清新的空气和安全天然的食物。”

近几年来,“逃离北上广”的口号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推崇,逃离都市生活在中国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当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人们在获得丰富的物质生活时,承受的精神压力却越来越大。人们或许多赚了一把铜钱,但可能为此付出了更多的幸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那些逝去的日子,那些清贫但却自然、舒缓、快乐的日子。其中的部分人群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远离这个钢筋、水泥构成的世界。

01.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都市

人类常常自设圈套,自我毁灭。科学、经济的高速发展,都市的节奏越来越快,一切行为都呈现出远离生活的倾向,与人的心灵和精神需要背道而驰。

城市生活的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种被笼罩的感觉,就像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在家里时,被楼层所笼罩,看不出去,连邻居也是陌生人;在办公室里,被高楼所笼罩,同事间的关系也是简单而有隔阂的;在路上,被汽车笼罩,人山人海,常常有被淹没的感觉。

当有被笼罩的感觉时,需要仰望天室,而天空没有蓝色,长期雾蒙蒙的,尘土飞扬。看不到蓝天,也看不到空旷,人们却乐此不疲的生存和纷争,就如鱼儿一样在浑浊的污水中游来游去,对环境已经污染到了极限却并不知情。

都市的一切生活行为,都是需要用金钱去购买的,因此在习惯的观念中,金钱是衡量生活标准的重要尺度,于是人们都在直接或潜意识的追求金钱,把金钱作为安全感的保障,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作为是否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殊不知,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人们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失去了对平凡生活的感动,失去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失去了对完整人生的追求。

当人们不再那么疯狂的追求金钱时,又找不到新的价值取向,这也是社会缺乏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整体堕落。于是,人们开始抱怨人情冷漠。

人情是一种爱的需要,但友情、亲情、邻里之情,在都市里被都市文化瓦解了。人的流动性,决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短暂性;高节奏的工作形态,决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浅层化;经济、效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只认结果不讲过程的竞争和冷漠关系;家乡观念的消失,决定了都市人缺乏“根”的归宿。这一切人情的失落,导致了都市人孤独的傲慢、寂寞的疯狂。

02.今天,我们选择离开

在广州城郊的一条山谷里,藏着一片很大的湖泊,一些用树皮和竹木搭起来的房子,散落在山与湖之间。屋前种满花草、果树、蔬菜;不远处鱼塘里,放养的鱼儿自在地游来游去;圈养的鸡、鸭、鹅不时地嬉戏、打鸣。屋檐下、窗台前悬挂着的一串串玉米、辣椒,在秋风里悠悠晃荡。这里没有电视、空调、洗衣机,煮饭用土灶,洗衣趟小河,人们过着自我耕作、自食其力的生活。

享受着如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新田园主义”生活的,不是当地的农民,而是一群年龄介于30岁到45岁之间、有着高学历和较好的经济基础的城市职场精英。他们都经历过“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日子,但现在,他们感到身心疲累,他们要放下高速旋转的生活,回归自然,追求舒缓、平和、自然的生活。

无独有偶,在瑞典,也有一个社会精英,他辞掉大学教授的工作,来到斯德哥尔摩乡下农场牧羊。最初,他只是打算在这里做一个项目,顺便享受一个悠长的假期,可是“在灵魂深处,总有一种信念在吸引着我,它若隐若现,却充满力量。我想要出去,走向外面的世界。”

于是他遵从自己的内心,毫不犹豫地走出去,直面风霜雨雪,去经受磨砺,去摸爬滚打。他接管了父母在乡下的农场,开辟了一个原始的小规模农业的绿洲,过期了牧羊人的生活。他把这几年的生活写成了一本《我的牧羊日记》,记录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心境转变。

03.生命是灵动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

《我的牧羊日记》中,作者以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写出了灵动的生命特征。他写了羊的神态和性情,在他的笔下,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像人一样,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飞奔,鸣叫,繁衍,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生命的活力。让人们理解到,生命的价值值得每个人去实实在在地努力追求。

“赤日炎炎,羊儿们优哉游哉地躺在大橡树的树荫下乘凉。尽管他们身披厚厚的羊毛,却不会感受到酷热,据说他们的祖先曾在沙漠里生活过。田地里有一个牧场泵,已经有些年头了。动物们可以用这个泵从井里自助抽水,他们只要把水槽上的盖子踢开,泵的机械装置就会启动。水泵其实是给奶牛用的,羊儿中只有一只老母羊抽出过水,而且是在她发脾气踢到水槽盖的时候做到的。我过去抽了几升水,足够我的羊儿们喝了。”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羊的生命力,又渲染了牧羊快乐的气氛。

作品不仅写出了牧羊人快乐的生存方式,而且,还写了以他为代表的普通人身上的美好性情。那就是善良、正直、乐观。“羊儿们突然胃口大增。我的孩子们跟他们玩了会儿。昨天,羊儿们越狱两次。嗯,说越狱有点夸张。他们只是站在那里,目不转睛,一副茫然忘我的神情。第一次,边境牧羊犬自作主张地把他们赶了回来。它不问理由,想做就做了。第二次,我亲自把他们赶回来,有点焦虑,又有点疑惑,他们从哪儿钻出去的呢?看来该修理栅栏了。”

“我一直在想,我们和羊儿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其实,我们每天面对面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但是,照顾有血有肉的生命,仅仅与他们待在起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大量的幕后工作要做,包括修栅栏、冬季喂食、清理粪便和供水。据说,自被驯化以来,绵羊已与人类相伴了一万一千年。我们望着彼此,羊儿和我仿佛站在历史的井边,望向那深不可测的所在,我们看到了层出不穷的经历、问题、可能性,看到了忧虑和快乐之源——跨越那不可思议的广袤时空,我们望见了生命的所有维度。”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表现了美好的人性,也体现生命的伦理价值观,所以,这也是衡量生命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

除了羊以外,作者还写到了自然中其他生物的灵动特征:“渡鸦亦会老去,也许眼前这只就比我年长,也许它见证了我们与羊儿相处的这段岁月里农场的变迁。而当某个时刻来临,它一定也会飞落下来啄食羊尸。这就是在天地间自发而生的文学,不需要任何人的欣赏和认可,它不属于任何人,既不属于作者,也不属于读者。它自生自灭,每一个字句都来去自如。”

作者从生命的角度来写大自然间一切生命的美,在不经意中感染和诱引着读者,使读者沉醉于那一幅幅充满着盎然生机、回荡着真情旋律的风景画中流连忘返——似乎聆听到早春云雀的歌唱、溪水的哗哗流淌,欣赏到初夏草原的丰美、野花的芬芳,闻嗅到深秋草木成熟的甜香,感触到严冬风的清冷、雪的绵软……充满着种柔情和眷恋。

04.在现代城市生活的浮躁喧嚣之外,我们该如何找到内心的和平?

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全媒体时代,追逐物质利益与感官刺激日渐成为时尚,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情绪到处蔓延,人们审美理想的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追求优雅、富足、世俗、平和等时尚外衣的掩饰下,名利、享乐主导着社会上许多人的审美趋向。然而与多数人的审美追求大相径庭的是,作者选择了特立独行,他反感循规蹈矩的世俗生活规范,寄情于遥远、奇特、荒蛮和原生态的所在,他远离热闹的城市,在创作中享受心灵的愉悦。

作者辞去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在乡下停留下来,不重自我外在塑形却在意内心自由,不仅倾心并且以行动融入牧羊生活,这种当下大多数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生活情趣一再反映在《我的牧羊日记》里——

“有人认为乡村生活寂寞难耐,而我却从未感到孤独,我的羊儿一直陪伴着我。你的生活环境是否具有社会性也许并不取决于你的社交频率,而是取决于你与谁为伍:你们是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你们是否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若论人际往来,其实乡村和城市没有多少差别。何况只有在乡下,我才能与羊群为伴。”

真实生活的画面,反映了现代化大潮冲击下,远离尘世的乡野生活现状:他们祈愿用自己的所能过平静而衣食无忧的日子,绝不奢求超出自身本领以上的生存目标,顺从自然并期盼风调雨顺,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等等。

与发达地区一些人难以满足的金钱梦想、日益膨胀的自我实现需要等比较起来,牧羊人的生存景况简直是太平常、太渺小、太不可思议了。但也正是在作者对于这种生活不加掩饰的叙写中,让我们一次次感动,一次次产生向往。

通过《我的牧羊日记》,我们感受到的是单纯的美,洁净的美,人的天性的美。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八):编辑手记:编辑生涯完整制作的最后一本书,写的最后一篇编辑手记

图片来源:网络“在斯德哥尔摩,我就像一只家猫,整日慵懒地蜷缩在室内,我需要的一切都装在各种包裹和箱子里,伸手可及。我被安逸驯服,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天。我去市中心的另一边接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回家。跟往常一样,早晨上学和下午放学都要在地铁上辗转四十分钟,孩子们被折腾得筋疲力尽,却只能忍受着地铁的轰鸣,躺在过道的地板上昏昏欲睡。我望着那一张张仿佛已被城市生活耗尽了活力的稚嫩面庞,默默地决定:我们不属于这里,我们要走出去。……所有城里的朋友,那些曾和我一起在地铁上奔波的伙伴都坚信我们很快就会打道回府。但为时已晚,如今,我们已经是地地道道的乡下牧羊人了。”

——摘自《我的牧羊日记》引言部分

立体书封

我不得不承认,当初在看到这本来自瑞典的《我的牧羊日记》的时候,我是带着个人强烈的喜好的。因为我的状态跟牧羊人逃离都市之前的状态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人家是有家室的,而我孑然一身。除此之外,“退隐乡间,去田间劳作,去林间砍柴,去沃野牧羊。”这种生活,我也有奢侈地幻想一把来过过瘾的。

虽然有人把“自我”“不羁”这两个词在我身上用过(讲真,我不过是一个被困于现实的人,偶尔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窜出来而已),但跟这位直接逃离大都市去牧羊的作者比起来——太逊色了!!!

初读这本日记的时候,仿佛自己和作者一起置身在那个广阔的牧场里,那不是电影里陕北黄土高原上尘土飞扬中的牧羊人和羊群,也不是在草原上以游离的形式迁徙的牧民和羊群,作者所在的牧场是堪称住宅、菜园、围场和农业建筑的完美结合体!自给自足不成问题,甚至有所富余。可如果你以为牧羊人的生活是躺在晨雾中长满青草的斜坡上,可以超然物外,那确实是“想多了”……

作为一名牧羊人,或者说合格的牧羊人,要每天检查羊儿是否还活着,还要准备好充足的水和饲料;要时不时修补栅栏上的洞,还要修剪羊毛、羊蹄;要盯着对母羊有觊觎之心且总想伺机溜出牧场的成年公羊,还要把出逃的羊儿抓回来在谷仓里关禁闭;要整天与羊儿厮混在一起维护彼此的感情,还要做到即便对羊儿动了恻隐之心也要宰杀他们的事实……当然牧羊人有的是时间伫立在牧场上感受像电影《断背山》里一样唯美的画面。这份看似简单、琐碎、周而复始的工作;这份少了“无用社交”,多了羊儿相伴的工作,他自得其乐。

有人认为乡村生活寂寞难耐,而我却从未感到孤独,我的羊儿一直陪伴着我。你的生活环境是否具有社会性也许并不取决于你的社交频率,而是取决于你与谁为伍:你们是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你们是否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若论人际往来,其实乡村和城市没有多少差别。何况只有在乡下,我才能与羊群为伴。

——摘自《我的牧羊日记》

艾克瑟・林登的这本日记并不是一本关于农场生活的自命不凡的书。这不是描写某个“潮人”或者“网红”如何享受惬意的田园生活之类的作品,这是一个真实存在而不是虚构的人物。他有对人生的困惑,有对自我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哲思,总之,他开始适应他身为牧羊人的工作……牧场上没有所谓的“资产阶级”,只需按自己所想把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做好,不需要出名,不需要受欢迎,甚至不需要被喜欢,只需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好,做一名纯粹的、自在的牧羊人。

我知道,养狗的人往往与自己的狗感情至深,亲如家人。不知道其他动物的主人是否也如此。我并不会与某只羊特别亲近,而是与养羊的整套流程紧密相连。我不与人约见,也不做各种计划——我只管埋头去干。养羊是一件需要长期坚守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一年四季,每个日日夜夜,我都必须细心照料羊儿们。你肩负着重大责任,却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回报。肉?羊毛?回报便是更多的责任。你不需要考虑自己的人生是否已够充实,因为你不得不站在200码(约182米)外的田野里沉思,完全地——我是说,真真正正、彻彻底底地——忘记那些虚荣。

——摘自《我的牧羊日记》

图片来源:网络

一本小书,133篇长短不一的日记,但带给人的震撼却胜过众多的大部头。

作者讲述他与羊儿的相处之道。他怎样观察他们,怎样与他们互动,怎样通过牧羊来放慢生活节奏,放松身心。

他带着一种既有趣又迷人的可爱的心情来看待他的羊群,并把这些温暖的感情记录下来。

他谈到自己起初牧羊时的无知、缺乏经验和缺乏干劲,也谈到了他的羊群,以及他们对他的影响。

那些有关农场的描述,充满诗意。“出逃”的羊儿飞过牧场上栅栏的画面就像一首曲子的五线谱。

我莫名地坚信,这本篇幅长短不一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幽默感以及充满哲思的日记,一定会被很多人喜欢,即使他们对牧羊生活一无所知(如此坚信——只因我就是那个对牧羊生活一无所知的代表/捂脸)。

我却常常感到,周遭发生的一切都诗意盎然。一只渡鸦在向着羊群啼叫,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渡鸦亦会老去,也许眼前这只就比我年长,也许它见证了我们与羊儿相处的这段岁月里农场的变迁。而当某个时刻来临,它一定也会飞落下来啄食羊尸。这就是在天地间自发而生的文学,不需要任何人的欣赏和认可,它不属于任何人,既不属于作者,也不属于读者。它自生自灭,每一个字句都来去自如。

——摘自《我的牧羊日记》

每个人或许都有当一个牧羊人的梦,至少我是。

每个人或多或少活在对未来惶恐不安的日子里,至少我是。

那么,在现代城市生活的浮躁、喧嚣之外,该如何找到内心的和平?

我们要关心的或许是“如何活着”,而不仅仅是活着?

每个人在读《我的牧羊日记》时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不过对我来说,哪怕只有其中一段文字让读者觉得有趣或者让他们停下思考了2s,那么这本书,也算是有它的意义所在了。

其实,这本书是我编辑生涯里完整制作的最后一本书。

这篇手记,大概也会是我编辑生涯里写的最后一篇手记。

有人说“等我四五十岁写书的时候签给你”,我说好远,他说“这是一个值得干十年的行业……”

到现在为止我在这行业待了五年,我依然很热爱图书,只是不想再做编辑了。

有人说“你不做书了感觉好可惜”

今天的阳光很好,也就没什么可惜的。

我呀,打算去牧羊了!

哈哈……

梦而已

图片来源:网络

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小插曲

“百里挑一”的译者

这本日记的语言幽默、风趣且不乏引人深思的言语,因此对译者自身的文学功底要求较高。在之前,我手边并没有高级译者的储备,就想到一个省时且有保障的方法——直接从市面上口碑较好的译本里面去寻找,可惜目标中的三名译者,暂时都没时间接,至于这个“暂时”有多久,不知道……

无奈之下我只好改变策略——翻译公司,然后就开始了我“挑三拣四”的“较真”模式。一篇又一篇,有基本意思翻译错误的,有大白话直译的……意思翻译错误这种不管是能力还是态度问题,直接毙掉。总之,看了60多份译稿,近乎绝望与崩溃边缘的时候在一个译者的翻译里看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个词便决定就她了。翻译完之后我说要不写篇译者后记?她也欣然应了,本以为她会写几句编辑是如何“折磨”她的话(毕竟来回让她在细节上改了好几次……),可实际看来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哈哈哈,表白我们译者!

试译稿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牧羊人只出现在童话中或电视里,与现实生活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而本书的作者,原本也如你我一样,困守在都市一隅,只不过,当你我还执迷于眼前的苟且时,他早已选择了诗和远方。从一名大学教授,到一名乡下牧羊人,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这本日记里,记录了他的迷茫、执着、快乐、悲伤以及不时涌现的哲思。作者与羊儿相嬉相伴、斗智斗勇,亲眼目睹新生命的降临,亲手触摸羊儿的生死,体验羊儿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同时,又深刻反思了人类的欲望和贪婪对大自然的破坏,对人类的前途命运发出了警示。当你翻开这本日记,你会听到羊儿咩咩的叫声,风吹草木的沙沙声,你会闻到清新的空气和泥土的芬芳,你会看到那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牧场上,那一群羊,和一个在天地间静静伫立的牧羊人。

——摘自《我的牧羊日记》译者后记马学燕

让人超感动的推荐者——比尔·波特先生

《我的牧羊日记》这本书在国内没有任何读者基础,我寻思着找一个人写一段推荐语(准确点说是在文学界比较有名望的或者跟作者艾克瑟・林登文风调性比较契合的人),在读者选择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参考,坦白点讲,我是真心觉得这本小巧的日记是值得读一读的,也想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本书,可前后找了四名作家,不是没有回复就是婉转地拒绝了……

比尔·波特先生其实是我的第二考虑,当时抱着“万一回复”的心态去给他留言,没想到他不仅给了回复且说要看一下内容,而我把稿件发比尔·波特之后的第八天便收到他发来的推荐语。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我开心到真想跟他碰一杯酒!(虽然我不胜酒力,但因为他是一个爱酒之人,也很愿意同他喝一杯,何况他是读完全文且没提任何报酬就帮我写了一段推荐语,如此真诚的人!)开心之余也没忘回他邮件,除了表示感谢还有稿酬支付的事宜,可他回信说:

Iappreciatethekindgesturebutwon’ttakethemoney.I’mhappytohelpyoupromoteagoodbook,asmanyothershavehelpedme.

——摘自比尔·波特先生回信内容

看到他的回信真的是哇的一声哭出来的节奏……不为任何名利只是单纯地肯定这本书的内容且愿意推荐,真是难得可爱的纯粹之人了。

当你身处喧哗人世,你觉得孤独异常。相反,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一个都市男人,放逐自己的内心在牧场,选择与羊群为伴。那些日子被他如隽永的俳句般记录下来。这个荒诞如一场行为艺术的决定,最终却让他的内心找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宁静。羊儿好似静默的禅师,牧场像是道场,过往和现在始终在他脑海中思辨,他最后会怎么做?他反思到什么,又收获了什么?翻开这本书吧,也不用急着寻找答案,咩咩声真的很治愈。

——比尔·波特(美国作家、翻译家、汉学家,著有《空谷幽兰》等)

贴心的封面插画师lost7+“物尽其用”的设计师小茜

把有关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和我们想要的感觉发给七哥(lost7本尊)后,他出了好几版构图,最后选择了这版在色彩和意境感都很契合主题的插图,除此之外还让七哥画了二十多只形态不一的小羊。小羊是给设计师小茜排版用的,起初的设想是小羊的数量会随着页码的增加而增加,书翻起来就像一部动画,牧羊人的羊群越来越壮大!可是因为我们的开本比较小(差不多是两只“常规手”拼在一起的大小),不适合放太多羊,会显得密集,反而少了农场牧羊空旷的意境感,这个想法被迫扼杀……但是那些可爱的小羊不能白画啊,就想到了以拉页的形式呈现,四折拉页展开就是一张牧羊图,另外在页脚也用了小羊的元素,且做了一张可以贴手帐的贴纸,总之,让设计师“物尽其用”……

正背拉页展示

小编执着的差异化版本

《我的牧羊日记》是一本包装精致到拿在手里像捧着一个宝贝似的书(虽然编辑总是王婆卖瓜,但不信你买一本看看!),总之可以当礼物送人!于是便有了做限量差异化版本的想法。比如把一本书+一款定制的日记本+一款定制的胸针打包装一个礼盒。虽然这年头日记显得有点复古,但是有情怀啊。何况日记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秘密基地(没错~我也是那个拥有自己秘密基地的人);至于同款胸针,仅仅是因为之前收到小淡和七哥送我的胸针,觉得实在是好看又实用!加上之前有个教授对我说送书是一个很高的礼遇,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但现实给我当头一棒,礼盒要面临成本和渠道的问题,辗转找了几家媒体有的说感兴趣有的问预算,但最后都没信了,编辑的生活真的太难了!!!顺嘴就哼起毛不易的歌: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没有什么想法是实现不了的!

如果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也罢了,可偏偏心中那点遗憾出来作祟,再加上设计师用惊叹又失望的语调问我:“啊?不做了吗?为什么啊?”的时候,我就直接点进淘宝定制了50个胸针,毕竟关于最后一本书,不能给自己留遗憾!也不能给他人留遗憾!至于这50款胸针,其中部分会送给合作过的作者和参与过这本书制作的人,每人一个胸针+一本《我的牧羊日记》(最后的一份纪念)+一张告别的明信片(有些感情是说不尽的,感谢也是),剩余的胸针送读者。

定制胸针

再见。

《议程》读后感10篇


《议程》是一本由[法]埃里克·维亚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议程》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故事中的历史

本书以生动的故事将一个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揭露了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小小细节。这些小小的细节之后,蕴含着一段段生动的故事,故事中一个个小群体、小集团,用他们的悲欢离合,颠覆了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但是看书的时候最好还是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尤其是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否则看起来有点费劲。

《议程》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少数人的历史

从小学习的历史唯物主义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深信不疑,但是实际上呢?二战的爆发,危在旦夕的国度,人民是什么,是丝毫没有察觉的,一无所知的待宰的羔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吗?并非如此,在国家民族的面前,个人微不足道且无能为力。少数人和他们少数的会议决定这一切,以前是,现在也是,向来如此。这便是世界的残酷法则。

《议程》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从1933年的2月20日开始

就像万历十五年给我们揭示了明朝之后的历史都是从那一年开始发生变化的,而1933年的2月20日也是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日子,从那天开始,各方人物粉墨登场,尽职尽责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当初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个选择影响的是事件的一个走向,他们也没有想到只是出于自己的礼貌而导致事情的延误。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还原了二战全面爆发前的觥筹交错,他从别人那里获取材料,并信手拈来地化为己用,对人物、场景的描写和刻画给人强烈的身临其境感。如果硬要说不足之处,恐怕是人名太长了。

《议程》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虚构中的真实

虽然这是一本小说,但是从这个虚构的故事中仿佛真的看到了二战前夕,德国说做的各种准备。从刚刚开始与二十四个商业巨头的秘密会议,进行战前募捐;到贝格霍夫会晤,希特勒怎样使奥地利总理屈服;再到闪电战,极具讽刺意味,一堆破铜烂铁,举步维艰,却一到奥地利,就受到了欢迎,最后揭露真相,原来许多人都为此自杀…

这本书是一本小书,虽短,但语句十分流畅,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每个人都竭力为自己的阵营服务,尽力。

综合来说,三星半。注释十分详尽,美中不足,看注释要向后翻页,有时错过了故事的连贯性。

《议程》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一段带有个人想象的历史

如果对这段历史不是特别感兴趣,建议还是不要看这本书,总体而言,不像小说那么有趣,而且读起来也有些晦涩难懂,时不时就需要去查一些资料。

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但不一定是书中描述的那样,毕竟作者也没有真实的经历过,只能从一些记录中获得一些历史的碎片,再用自己的想象合理的把它拼凑完整。而且,其中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或多或少会影响你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印象。

当然,你想当一本比较轻松不动脑的课外读物也是可以的。你可以清晰地知道,那段时间,有哪些人出现在历史的舞台,演绎了怎样一段故事。对于那段历史的一些疑惑,也可以得到清楚的解答。

《议程》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历史没有假如

读这本书的感觉像看一场电影。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系列吊诡而荒诞历史场景跃然纸上。

工业巨头们慷慨解囊,以政治献金押注纳粹。纳粹崛起,他们赚得盆满钵满;纳粹灭亡,他们全身而退。

小暴君对内专横,对外怯懦。国家拱手让人,自己身陷囹圄。

奥地利民众热切期盼着德军的入侵。“世界上最棒的军队”却被自己的破铜烂铁堵塞了道路。

英法政治家们用绥靖政策换取廉价的和平。以邻为壑,却养虎遗患。

……

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

假如,历史没有假如。

“人们从不两次掉进同一个深渊。但是人们跌倒总是同一个方式,混合着可笑与恐惧。”

《议程》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邪恶是怎样胜利的

“法国忙着签署有关彩票的行政法令,英国扮演同谋,奥地利被惊吓的百姓从一个疯子的身影中隐约望见了自己的命运。”全书的内容基本就是这句话。

德国冠冕堂皇的企业家们毫无阻碍地行为与资金上支持纳粹政府,从中看到的是政府的帮扶与廉价的劳动力。英国反犹战士与纳粹政府打交道时反应麻木,社会性失明。反犹运动初发地的奥地利,领导人软弱无力、自欺欺人,简直是轻而易举地将国家献祭。

书的描写将历史事件按时间与人物分拆为不同的场景镜头,时间顺序保证其连贯性,聚焦人物场景细节,越是重大,真实的虚与委蛇越是不堪。

本书可以作为历史解读的一个目录,或是一个人文注脚。面对邪恶,不应有哪怕一秒钟的慌神与妥协。

《议程》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电影?小说?历史?其实它什么都不是

我刚好是历史本科生,平常也爱看电影和小说。所以看到豆瓣发布这本书的信息时,非常感兴趣。

一部借导演的眼睛,历史学家的审视和小说家的笔法成书的作品究竟是什么面貌。然而真正打开阅读后,却是满满的失望。

译者可能为了呼应小说肃穆的氛围,译出来的文笔十分生硬冷峻。观感上,只能说符合本文基调,但远远达不到优秀。译者对翻译作品有重塑再造的能力。当译者没有这个能力,吸引读者读下去就得看原作者功力。

这本书噱头不小,cue了电影、小说、历史,不幸地是,作者在哪方面都没有做好。当然对于《议程》来说,打乱重构的小说笔法和电影般的蒙太奇画面只是手段,历史表达才是重点。通读全文后,我觉得作者并没有深入见解。

总之呢,这本书够新不够深。

《议程》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议程》拙见

近期迁徙,慌里慌张的赶在最后期限里拿起书看,篇幅中等一下午读完了,渐入佳境的感觉,很喜欢里面娴熟的各种比喻,生动而恰当。越看越能感觉出作者的功底,如果不是译本的话,读起来肯定更加顺畅。

里面众多的人物,即使个别不熟,也不影响阅读的感知性。内容主要是二战前夕纳粹吞并奥地利的一些始末,欧洲各国的内心戏。这个时期让我联想到我们国家,水深火热的境地。1937,三七事变,1938,日本傀儡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

看过好多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考验立场和人性的时刻,真实而残忍。

看到结尾就想到开头的会议,衣冠楚楚的企业家和政客永远都是狼狈为奸,人血馒头真好吃。有空再看第二遍吧,看得太匆忙了很多精彩笔触值得回味。

《议程》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议程

短小精悍,6万6千字,32开本,连同译注,不到200页

小说的形式结构,极具镜头感,场面调度比较讲究。从国会大厦的那二十四个人,到贝希特斯加登的许士尼格与希特勒的会面,再到唐宁街的告别午宴……每一部分都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戏剧张力十足。我们来看这一段,许士尼格面对纳粹的咄咄逼人。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边叙边议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历史观,让人常会有种读社会学作品的错觉。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不过是一个令人惋惜的错误,他是租房人这一点只是在大历史的页脚被注明而已。

世界面对虚张声势总是做出退让……它从不向正义的要求屈服,从不向起义的人民屈服,那么面对虚张声势,它却卑躬屈膝。

读到这些,虽然说不上拍案叫绝,但也是蛮有意思。

《改写》读后感10篇


《改写》是一本由朱首末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写》读后感(一):一本深刻+悬疑的好书

非常不错!很久没读到这么好的作品了。文字一气呵成,主题关乎科学和人类,犀利高端。

作者擅长制造悬念,文笔细腻老成,一看就不是那种烂俗的悬疑,内容里包含的基因改写、遗传病毒、地下卵市、科学信仰等元素,紧凑耐读,读后发人深思,能使人产生关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考。

书中有些概念细思极恐,是一本既深刻又悬疑的好书!

《改写》读后感(二):改写

改写是一部题材新颖超前的悬疑推理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紧扣,文笔流畅。基因改写一旦进行人体试验,那么对人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真是不敢想象。但是基因剪刀要是能够用到治疗基因疾病上,也将是一个造福人类的好事。

《改写》这本小说,利用故事情节给人们提供基因知识的科普。基因改写将是一个科技与道德的博弈。去年,我国出现的基因宝宝,绝对是触破了这个道德底线的。

《改写》不仅仅是一本好的悬疑推理小说,更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题材。

《改写》读后感(三):科学的‘恐怖’与人性的底线

几天了,刚收到书读了几页便放下了,却发现心里有点依舍,就这样又拿起来便放不下的读完了它。合上书页心里有矛盾,有恐慌感。曾记得基因峰会事件,科学和伦理的正面交锋。是啊,基因话题已经很普遍了,关于基因的影视书籍也接触过很多,而这本书的作者却从中挖掘新芽,没有感觉老套,没有一看就透的情节。讲真,书还是很吸引人的。老话从谈,基因是么呢?它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死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代表了我们整个人,而基因不仅可以复制一个无二的自己,它还能够“突变”和“变异”。《改写》的作者朱首末,本名朱珊,北京人,爱尔兰媒体专业硕士,现常年旅居美国。记者出身,曾在海内外多家国家级媒体从事一线记者工作近十年。喜欢朴实却耐人寻味的文字,偏爱社会方向悬疑推理。对于《改写》,它是一本内容极细思恐的小说,这本书不仅思路清晰,让人从题目就可以带入思维,读完让人反思,意犹未尽之感,值得思考之幻。书中,多股势力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而书中到底有没有进行人体实验呢?带来的可怕后果又是什么?在基因改写的事件中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保守派的领军人却在关键时刻离奇身亡,这从中又有什么阴谋呢?只有自己深入去看,才会知道其中的刺激,欢迎你加入《改写》大军哦!言归正传,基因的改变,这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假如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又不存在法律法规的限制性,这不是在造福人类,而是在毁灭人类吧。

《改写》读后感(四):当基因”改写“成为人类掌控世界的权杖

当物种繁衍这把生命的钥匙,都被基因”改写“成为人类掌控世界的权杖,是否能够达到完美的我们就成为了造物主本身?

对于这本能让我一气呵成读下来最后还觉得意犹未尽的“改写”,我并不想在这里留下过多关于情节设置与最后揭秘的讨论,毕竟这会削弱其他阅读ing或期待一探究竟的其他读者的体验。而作为一本推理悬疑类的小说作者很好的拿捏了线索与真相的释放,关于基因编辑、破坏性基因病毒、地下卵市、伦理限制的讨论也直击当下议题热点,会吸引人带着探寻而敬畏的心情渐入需要层层拨开谜团的事实真相。

作者在“啊哈”时刻为我们带来的关于科学作为信仰,规则法律滞后下能否将道德伦理作为最终约束人类限制的讨论,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还记得2018年年底国内外都争论颇多的南科大”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从”重大突破改编人类历史的基因编辑婴儿降生”到饱受伦理谴责的“涉事副教授停薪留职”,正是能否利用人类已掌握的科学技术在基因层面改造人类下一代的现实案例。无论是学界发声社会舆论还是高层表态,无一不是谴责和声讨。

这种谴责我认为表现了大多数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边界的明确。

也许激进乐观派会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基因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会导致人类”缺陷“的问题(请允许我使用缺陷一词来盖指所有我们认为的负面性状包括疾病、寿命限制、能力限制等等),从基因胚胎阶段就创造”完美的人“,那将是多么喜大普奔值得全人类歌颂的事情呀,那将是人类作为种族的跃迁,甚至AI这个弄潮儿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容颜能改整容手术还会存在么?

但是我认为这将剥削人类最大的一项重要权利,那就是自由。试想所有人的基因都可以被父母按照其意愿和需求进行”改写“,他们的“出厂设置”都被有意的设定成为了某种属性和参数,并且安装上了“不可忤逆造物主”的终极代码,那么后天的个人意愿都将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现阶段人类繁衍的不确定性能够交给“自然“真的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也为个人后天奋斗提供了自由和各种可能性。

最后我想说,请珍惜自己的不完美,这种异数才是生命中最大的惊喜。

《改写》读后感(五):基因改写是天使还是魔鬼

曾记得,早在2015年10月5日,一个由科学家、哲学家、律师和政府部长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呼吁暂停对涉及人类种系的基因进行“编辑”,并对可能导致人种改良的遗传特性修改活动的风险提出了警告。时至今日,科学的迅猛发展,基因技术也不断成熟和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出现所谓“定制婴儿”、基因编辑和改写的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讨论。由朱首末所著的悬疑小说《改写》,再次把公众对基因技术的应用多面性向读者展示出来。《改写》全书共分25个章节,整个故事架构在中国原京,通过女刑警队长苏左参与跨国抓捕,引出自称具有“犯罪基因”的嫌疑人乔伊森,第一次见到了留美博士、当今世界上拥有最高超“基因改写”技术的天才华裔科学家萧程为展开。直到堪称“物种灭绝武器”的全球罕见遗传类病毒“兹扎”入侵中国原京,该病毒只有通过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因剪刀”技术才能将病毒彻底扼杀。为了不引起全国性的传染,萧程接受了官方邀请,回国参与“兹扎病毒改写”计划。然而,随着“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保守和激进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不料保守派的领军人、萧程的恩师戴林钟教授在“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之际离奇身亡,萧程初抵原京便深陷旋涡。女刑警队长苏左临危受命,负责案件的侦破。两人被卷入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随着苏左调查的深入,激进一派暗地进开展很多年的人体胚胎基因改写实验逐渐浮出水平,“被参与”实验的父母们全不知情,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成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有的却出现多指并指症等各种各样的疾病,终生挣扎在病难求生中,不得解脱。故事最终揭示,所有这一切,根源于国际恐怖势力的暗中布局,他们为利用基因改写技术打造一支具有“超完美胚胎”的恐怖势力进而渗透到世界各地。本书的作者朱首末,北京人,爱尔兰媒体专业硕士,记者出身,喜欢通过朴实却耐人寻味的文字,描写那些有可能发生在身边的案件,折射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提高人们对罪案的警觉,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出版有长篇悬疑推理小说《罪头条:恶魔的风度》。可以说,作为一本推理悬疑小说,《改写》非常成功,基因改写选题新颖,文笔简洁流畅,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既有国内保守、激进之争,又有国际恐怖势力暗中布局,既有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又有对财富追求的贪婪。所有的一切,既包含对人性的考验,又有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反思。

《改写》读后感(六):《改写》书评:一个构思奇妙的故事,一本发人深思的好书

《改写》是一部融侦探和科幻为一体的长篇悬疑推理小说,讲述了一个构思奇巧精妙编排的故事。通过对涉身其中的人物的出神入化地描述和对环环入扣的事件场景的还原与再现,展示了一幅幅当代中国社会的鲜活画卷。

侦探小说通常以故事情节和逻辑推理取胜。作为侦探小说,本书以侦破戴林钟教授的谋杀案作为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的主线,中间穿插了多条用以丰富故事情节的辅线,包括,兹卡病毒的传播入境和扩散,故事几个主人翁的成长经历和他们之间的感情及爱情纠葛,邵珑珑的身体智力异常和身世之谜,几个罕见遗传病患者的发病和求医过程,戴林钟教授死亡的真正原因,等等。最后各条故事情节逐步汇集,匠心独具地编织出一个使人大跌眼镜的惊天秘密。多重故事情节的设置和交融使整部小说读起来,悬疑重重,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科幻小说以憧憬美好的未来和揭示未来可怕的危险为己任。本书以当下最热门的科研话题之一的人类基因编辑和改写为题材,精彩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理想与现实利益的交缠和冲突。特别是在中国近来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和震惊整个世界之后,更是烘托出了作者涉猎题材时的敏锐和时代关怀的情操。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如果缺乏社会道德和科学伦理的制约,以及法律和规则的约束,任凭人们把它作为实现自身名利的工具,就好比一个无知的儿童拿着一把上了镗的枪,不知道会闯出什么样的祸来。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给出了一个鲜明的例证,本书则揭示出另一种更加可怕的后果。人类基因组是经过了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和优胜劣汰的严酷选择,才达到的今天的程度。贸然改写人类基因,尤其是生殖系细胞的基因组,会使被不当改写的基因流入人类基因库,世世代代遗传下去,遗害万年。

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笔法细腻,个性鲜明,苏左,萧程,邵毅平,杨海璐,等各个主人翁的性情爱好,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深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与他们的感情距离。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诗聪和师涵兄妹二人。作者虽然对他们着墨不多,而且他们从未在书中露面,但是让人过目不忘。不但在故事的承上启下中担当着关键角色,更是让人对他们短暂的蹉跎人生叹吁不已。

本书是作者的第二本长篇悬疑推理小说。长篇悬疑推理小说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小说体裁。其好处是容量大,可以容纳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给了作者充分的创作空间去发挥想象。但如果把握不当,味同嚼蜡,则让人难以耐性通读全篇。作为该领域的新秀,这部小说与作者的处女作《罪头条:恶魔的风度》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作品在故事情节的整体构思,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人物登场的场景安排等都堪称完美。

美中不足的是作品在“回国”和“线索”章节中安排的反派人物的会面,过早的揭示了故事的整体轮廓,而不是让读者自己随着故事的发展去揣测和拼图。另外对主要反派角色董明申副省长的描写也失之脸谱化。对另一个主要反派角色郑锦鸿的出场安排也可斟酌。

《改写》读后感(七):《改写》书评: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我们的未来何去何从?

小的时候看电影《侏罗纪公园》第一部的时候,对于如何从琥珀里蚊子的血液中提取恐龙基因的那段小动画印象特别深刻,同时也对故事中博士的说法心有戚戚,“生命自有它的出路”。人类想充当造物主的角色,后果却导致恐龙岛的全面失控,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却无法把恶魔收回去。现在如果人类有机会对自己的基因进行改动的话,他们又会为此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呢?

《改写》正是这样一本基于基因技术背景的悬疑小说。一个突如其来的病毒,一项可以攻克病毒的前沿的基因技术,一件预料之外的谋杀,一场完美胚胎背后的腥风血雨,这一切正是围绕着基因剪刀这项基因改写技术而来的。当我们有机会运用基因剪刀技术,创造出一种完美无缺的人类的时候,有些人也许会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野心谁能够来遏制?《改写》这本悬疑小说正是围绕这个话题开始了故事。

《改写》全书节奏明快,故事开展丝毫不拖泥带水,而是层层伏笔铺垫,格局开阔,让人情不自禁的跟随作者给出的线索按图索骥,一步一步揭开故事的真相,等到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

故事开篇就从一个在学术演讲现场试图胁持基因领域的知名科学家萧程的犯人口中引出了基因犯罪这个论题,刑警苏左为了追踪这名犯人而来,因为这个案子认识了萧程。紧接着兹扎病毒在国内出现,第1例兹扎婴儿被偷走,与此同时国内领域的权威专家戴林钟却在自己家中被谋杀,他生前一直不支持将基因剪刀技术投入使用。萧程曾经是他的得意门生,却被发现在他的死亡现场。

为了解开戴教授的死亡媒体,同时攻克兹扎病毒,苏左和萧程一起踏上了解开迷团的道路,在不断的追查当中发现了一条政商勾结的利益链,当案件侦破,对利益追求地贪得无厌和对科学信仰的追求同样让人动容,最终兹扎病毒疫苗也研究成功,苏左和萧程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科学永远走在人类的控制之前吗?如果没有控制好,它到底是救人的良药还是害人的武器。保守派戴林钟认为基因改写是一项危险的技术,如果用于犯罪后果将不堪设想,它会带来危险。所以虽然他一直在研究这个领域,却属于反对派,不支持把这项技术投入使用,认为这已经超出了人类掌握的限度。

而激进派萧程作为他的得意门生,也是研究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却积极的想要把基因剪刀推广在医学上应用。围绕这两种立场,人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在《改写》这本书中,萧程的团队最终研究出了兹扎的疫苗,而他本人却把完美胚胎弃之不用,这其实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关于人体基因改写技术,科学和道德之间尚未取得完美平衡,它们的争议可能还会继续。

基于现在的科技发展,基因改写技术也许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如果我们手中握有一张选票的话,你会支持使用它吗?还是把它封存起来?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改写》读后感(八):上帝之手下的“超完美胚胎”

2017年5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出版了一本科普作品《上帝的手术刀》,这本书将人类对基因编辑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生动地叙述,让大众对“基因编辑”这项“上帝的手术刀”有了较深的认知。2018年11月,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一时间在网络上和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基因编辑”这一技术也随即走入大众视野,让公众对科学和道德的界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读完了@封小白封兄寄赠的@法律出版社《改写》一书,该书正是一部讲述基因编辑事件的悬疑小说。故事发生在原京市,郑氏集团掌门人郑锦鸿的儿子(郑诗聪)和女儿(郑诗涵)先后因遗传性怪病无法治愈而离世,郑锦鸿希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愈亲人,造福人类,随即与戴林钟(中国遗传基因学领军人物)、董明申(中原省副省长)以及自己的女婿邵逸平(中原省委办公室一级秘书)开展了对人体受精卵的基因编辑项目,企图研发出“超完美胚胎”。其中,邵逸平的儿子邵陇陇正是这一技术的适用者。邵陇陇在智力、情商、观察力等各方面远超常人,唯一缺陷就是其骨质极脆,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嬉戏玩耍。

最后,在戴林钟教授的攻关下,“超完美胚胎”诞生了,但戴教授难忍内心谴责,自杀了。临死前,他将“超完美胚胎”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萧程,而萧程在思考后,毅然将“超完美胚胎”杀死。这时,超级病毒“兹扎”出现,萧程明白定然有人在幕后操作,于是联手警官苏左,以及戴教授的老友欧阳书一起,粉碎了这项企图利用“超完美胚胎”来实现人类进化的恐怖设想。

全书内容丰富,人物塑造鲜明,一场悬疑案,下至平民阶层的保安(张磊)、保姆(田丽梅),上至权贵阶层的董明申(中原省副省长)、陈正强(中原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锦鸿(郑氏集团掌门人),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有着前途命运的打算。

当然,书中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对科学和道德的探讨,由杨海璐(妇产医院副主任医师)说出:“真正视科学为信仰的人早就预见了科学能够达到的高度,而不信任人为的所谓‘控制’。他们看穿了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都不过是暂时的,正是这一点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恐惧。因为人心真的深不见底,欲望更是随时会失控。他们恰恰是因为做到了,才更要把一切可能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改写》读后感(九):基因改写,我们真的需要做准备了

记得今年两会期间,《加强人类胚胎基因利用法律管控的提案》使“基因编辑”这一议题再次受到关注。事实上,自从2018年年底“基因编辑宝宝”事件发生后,这一前沿生物技术就一直饱受争议,大部分人都认为基因编辑技术是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处,似乎便不再可控了。由于这一领域在法律上尚无明确界限,目前基因的改写仍旧只能靠伦理道德约束,因此,在法律法规上对其加以限制就变得迫切起来。

“从远期来看,基因改写将实现人类自己编写生命天书的时代,甚至不止人类自身,自然界中一切拥有基因的存在都可能得到改写,从而开启一个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完全无法想象的全新世界!”这是新上市的推理小说《改写》第3页的一句话,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可能性令人们心怀畏惧。如果有一天,基因可以被我们自己决定,那么人类不就相当于造物主了吗?可人类真的能成为造物主吗?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至少目前无疑是没有的,更何况这一技术目前远称不上成熟,可能的风险更是难以预料,正如提案人所说,基因编辑对受体的长远影响并没有接受有效评估,所以既有可能是理想结果,也有可能给对方造成不可逆转的健康伤害。

在《改写》一书中,激进一派暗地进行了很多年的人体胚胎基因改写实验,“被参与”实验的父母们全不知情,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成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可有的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多指并指症、巴顿晚期婴儿症、亨廷顿舞蹈症……而他们的家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承受这样的痛苦,只能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将其归咎为命运捉弄。“经过基因改写的人不只在出生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他们未来几十年的人生中都将充满未知的变数……或许还有很多同样被改写了基因的试管婴儿如今貌似健康正常地存活并成长着,但谁也无法预料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基因改写会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节选自《改写》第296页)

不允许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胚胎或者受精卵进行基因编辑是业界共识,但现在看来,仅仅靠伦理道德、自我约束总容易出现有意逃避监管的违规行为。这也是此次两会出现这一提案的原因,我们需要从法律层面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则。“除了基因编辑技术,还有辅助生殖技术、克隆技术、器官再造技术等,都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提出了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说,“无节制地应用,可能会引发生命随机选择、代际混乱、器官商业化、基因歧视等问题。”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恐惧就简单粗暴地认为应该停止相关研究。科学家们研究任何一项技术时都不是抱着恶意的,科学技术本身也无所谓好坏,“基因剪刀”掌握在人手里,该怎么使用、可以对谁使用,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人类的基因并不完善,有先天基因缺陷和遗传疾病的人比我们想象得要多,他们一生都会受这些缺陷、疾病困扰,很多甚至一出生就被判定了死刑,还要在本就短暂的人生中承受疾病的酷刑。对这些人和他们的家人来说,基因编辑技术便是将来的希望。记得去年那部电影《奇迹男孩》吗?小男孩奥吉所患的特雷彻·柯林斯综合征便是一种基因突变疾病,俗称“无脸症”,尽管电影已经尽可能理想化了,我们仍旧能看到他和家人的艰难与痛苦。而调查显示,美国出生的婴儿中每750个中大约有1个患有颅面畸形,约占所有出生缺陷的三分之一。在这个“看脸”“刷脸”的世界,这些患儿们不仅发音和听力有障碍,长大后往往因外表异样在学校和职场都受歧视,他们的处境比电影要艰难很多倍。如果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治愈这样的疾病,我们能因为可能的风险而完全禁止它吗?

“在新兴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的立法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一方面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工作,应该允许探索。”白春礼说。《改写》的背景便是基因编辑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的时期,年轻有为的基因工程学家萧程一直坚定地认为这一技术应该被法律允许使用,同时,适用对象也应该被限定在病患之中。“既然基因改写已经被发明出来,就应该得到有价值的应用。一种科学成果能够用来让这个地球上的生命活得更有尊严和质量,是所有科学工作者的原动力。有人嘲讽我们是懦弱的中立派,恰恰错了,不管是出于恐惧还是野心,一味地禁锢或放任都相对更容易,而我们这种追求二者平衡的选择,需要的却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强大勇气。”(节选自《改写》第375页)

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坚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底限,才是科学长久发展之路。我们期待基因编辑技术成熟,能合理合法地造福患者的一天。

《改写》读后感(十):朱首末《改写》:人类基因改写的利与弊

出版界,有这样的一种类型的出版商,他们不忘和孜孜以求“自然的灵异,悬疑的惊悚;逻辑的力量,理性的光芒”的初心,他们出版的书籍大部分都是本于人类独有的好奇心与科学幻想能力,这些书都是能够将看似不可思议的悬疑,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与科学严谨的观察,去发现真相、探求规律。除此之外他们还秉着最大化的人文主义思想,让人性的自然之光,不被非理性的私欲蒙蔽,在“止于至善”的过程中尽情绽放,求得内心的一份岁月静好。这样的有社会当担的出版商乃是天狼星书系了。

最近,天狼星书系出版的关于基因改写(注意哦!不是作文、剧本、电子编程等的改写喔)为主题的小说《改写》,就是一部很真核地继续地展现天狼星书系那集合悬疑、生物基因学科普、努力将科学与伦理道德找到平衡的价值观的等等元素,为出版界关于华语嫌疑科普小说的繁荣发展而尽心尽力,实为可嘉也。

该小说大概讲述了堪称“物种灭绝武器”的全球罕见遗传类病毒“兹扎”入侵原京,幸运的是受感染者被圈定在很小的范围,只有通过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因剪刀”技术才能将病毒彻底扼杀。为了不引起全国性的传染,留美博士、当今世界上拥有最高超“基因改写”技术的天才华裔科学家萧程接受了官方邀请,回国参与“兹扎病毒改写”计划。

殊不知,“基因改写”一旦开启,便注定引发一场科技与道德的庞大博弈。多股势力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不料保守派的领军人、萧程的恩师戴林钟教授在“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之际离奇身亡,萧程初抵原京便深陷旋涡。女刑警队长苏左临危受命,负责案件的侦破。两人被卷入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既然出了案情,那么就要苏左和萧程联手一起去展开侦查此案的破案征程了。后来,男女主人公在不断的追查当中发现了一条政商勾结的利益链,而当案件水落石出之后,也更引发了案件背后关于科学和道德的社会价值的思考。

所幸是,小说是以喜剧收尾了。最终,在男女主人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研发出了治疗兹扎病毒的疫苗,而苏左和萧程也在这一段艰辛和充满危险性的破案征途上,他们的关系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依为命,以此为小说的感情线画上了一个关乎甜蜜美好爱情故事的句号。

首先,此书的作者是海归派作家朱首末,她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出身的一线记者,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是她的写作优点,既然是作为记者出身,她的小说也十分具有沉浸式的非虚构的细腻刻画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的,以及洞悉周边环境的动静的纪实写作风格,这非虚构式写作小说的场景就体现在小说中关于女主角苏左刑警登门拜访医学研究专家、医学教授的场景了,这就是几乎是一份特写采访人物新闻稿。将新闻的融合小说的情节,也是一种新颖,展示作者自己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功底和才华的体现。

其次,通读全篇小说,关于这类科普类嫌疑小说科普性或者科幻性色彩还是很浓厚的,于是就需要读者在书本以外,借助其他工具去了解一些专业术语,如“基因剪刀技术”“兹扎病毒”等学术性强的名次就需要读者自己在书本之外去消化了。于此,这部悬疑小说就有基因技术的教育或者认识的社会意义了。

而在小说的结构上是严谨的,小说的氛围和节奏都是十分明快和扣扣相连的,从第二章中“病毒”中可以看出嫌疑小说中应有的惊悚和紧张的气氛,再到第十七章的“秘密”加个小说的节奏就提升为一个高潮位置,再到第二十五章的真相,则道出而来全小说小说水落石出的透亮氛围。而且该些章节的故事中都是层层埋下了收尾相呼应的伏笔铺垫,而格局和眼界也是十分辽阔,使得读者要死心塌地地跟随作者的情节,一步一步去揭开小说的真相,个中都给读者带了了嫌疑小说应有的紧张刺激,愤怒和喜悦的情感体现。实为可言:我们是跟随作者一起犹如乘坐过山车地将谜底揭晓的。

再次,关于这部小说最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地方在于,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到底基因改写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人类发展的呢?而作者的观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作者一方面通过塑造保守派戴林钟的形象,去阐明基因改写是一项危险的技术,戴林钟所持的不支持把这项技术投入使用的态度,也是一种敬畏自然和人类规律的态度。这一种反对和保守派的遵循客观规律的理念也感化了作为支持和激进派的男主人公萧程的思想,使得萧程他顿悟地放弃了通过基因改写而追求研发完美胚胎的欲望。但另外一方面,萧程也不会像戴林钟那样过于墨守成规,而是批判地利用基因改写的优点,最终研究出了兹扎的疫苗从而拯救了人类,为人类谋了福祉。于此,作者是通过通过戴林钟和萧程的行为,去表明他对基因改写的态度是具有客观批判性的:既要尊重人体发展规律,不让基因改写所控制人类,而是人类为了免于灾害而合理利用基因改写技术去造福人类。

最后当然,小说的一些毛病还是有的。你比如说小说中,作者的野心过于强大,意图将每个她自己塑造的人物都有一个归宿,除了男女主角苏左和萧程之外,作者还在其他正反派的次要或者小角色方面,而为这些小角色而更为多地着墨无关重要的收场部分,其中不管是戴林钟,还是田丽梅、郭旻、蒋小夕、还是张磊云云,都显得有点主次不分,没有抓住小说戏剧成分中的人物之间的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于此,就显得在人设上出现一些凌乱和主次不分的瑕疵。另外,就是既然小说的人设中的数量是颇为多的,于是就造成部分人物刻画得不够自然;角色性格没有差异性,人物过于同质性;而描写人物心理历程也缺乏深度(当然除了男女主角是很好塑造了)。

总而言之,作为一部国内难得的以基因改写为题材的悬疑科普小说《改写》,作家朱首末以一个记者的纪实笔调,以一个悬疑片式的气氛和节奏和逻辑,去讲述了一个如何将基因改写技术在科学和道德的天平上找到保持平衡的故事。此外,文末也希望天狼星书系能够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