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的读后感10篇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的读后感10篇

发表时间:2020-03-04

【www.qg13.com - 一个水瓶的情感故事】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一个淡淡的女子》的读后感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是一本由米夏著作,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读后感(一):做人最紧要是姿态好看

自爱,沉稳,而后爱人。这是亦舒教会女孩子的最厉害的“武器”,也是她自己一直践行的“体面”格言。经济独立之外,亦舒更强调“做人最紧要是姿态好看”。所谓“姿态好看”,不仅仅是有品有格局,更要有分寸、知进退,纵然会犯蠢,亦有种傲气,不纠缠,转身就走。“人家叫你走,高高兴兴也是走,怨气冲天也是走,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如恭敬从命,欣然引退,免得惹人憎厌。”因此,亦舒始终在笔下为喜宝保留着“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的主张,给追求好多钱与好多爱的喜宝一个好看的姿态。不知道有多少女性受到师太的影响,又独立又洒脱的亦舒女郎,让无数亦舒迷们为之向往,甚而在生活中实践。譬如倡导不争不抢、不浮不躁的米夏。不知道米夏是不是师太的信徒,但她在《做一个淡淡的女子》里面所提倡的,正是亦舒所主张的:做人最紧要姿态好看。亦舒教给女孩子们的武器第一是自爱,米夏在《做一个淡淡的女子》里开篇也说了:你最该讨好的人,是自己。别人怎么对我们,皆因我们赋予了对方那样的权利。为什么柿子要捡软的捏?就是因为你软。各大公号早前呼吁:你的善良,要带着锋芒。“天才作家”方舟子曾自曝是“讨好型人格”,这一自陈戳中了多少听话的女孩子的软肋?我们委屈自己,讨好别人,损耗自己而不自知。可是,米夏说得好,人生是一条单行道,如果把时间、精力及人生目标都浪费在博得别人的喜欢上,那么就真的浪费了这唯一一次的人生。爱谁都可以,先爱你自己。亦舒几十年前就这么说,方舟子痛定思痛这么悟,米夏在开篇就与我们一谈自爱,可见得她打心底认为,人最重要的,不是做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做自己。如何更好地做自己?米夏说的是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不争不抢,不浮不躁。正如亦舒所言,最紧要是姿态好看。这让我想起无数出影视剧中的场景:慌慌张张的,像什么样子?大户人家,好像总是强调气定神闲,不紧不慢。年轻时我也很羡慕这份气态,成天念叨“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类。成年历事后才发现,其实一味追求所谓的不动如山真是年少无知,只追求形似其实是缘木求鱼。每一份气定神闲的背后,是默默努力堆积的底气。不争不抢,是不在场面上和人挤作一团。那样急赤白脸,姿态太难。你需要默默努力,走到别人难以企及的地方,这条路,注定辛苦,但走到的这个地方,注定宽阔。在这里,你可以游刃有如,不需要和人争,和人抢。如果你没吃过这种苦,那你依然得待在那人多处,和别人争抢那一点有限的资源。你和人争抢的样子,如何谈得上优雅?不浮不躁,默默努力固然要紧,但切不可操之可急。一路气喘吁吁急急地奔着结果跑,弄得自己上气不接下气,疲惫不堪,结果还不尽如人意,正应了那句话:欲速则不达。米夏所提倡的不争不抢,不浮不躁。与李思圆所说的生活需要节奏感异曲同工。一个好女子,当独立淡然,不疾不徐。对生活,对工作,该软时温婉,该硬时坚定。通达一些,看远一点,犯不着急赤白脸,风度全无。有人肯定会对这个“姿态要好”这个说法嗤之以鼻:我一无所有,只能不顾吃相,哪还顾得上姿态好看?没错,不是所有人生下来就是公主,不用担心柴米,一举一动皆有法度。我等凡人,注定免不了泪满面,尘满身,一路跌跌撞撞而来,哪有什么仪态。但香奈儿说得好:你可以穿不起香奈儿,你也可以没有多少衣服选择,但永远虽忘了一件最重要的衣服,这件衣服叫“自我”。也许你现在顾不上,但请别忘了一直寻找。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读后感(二):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幸福不是争来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走在马路上,我一度喜欢看那些美丽的女子,那些美丽并且看上去很温婉高贵的女子。我想,大概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走在马路上如果能够看到一个装扮得体又温柔如水的美丽女子,一定也会多看上几眼行上一个注目礼吧。我一直觉得,用水来比喻的女性,就应该是淡淡的那种感觉,不远不近,想靠近的时候发现她有着淡淡的疏离,想要远离的时候又发现此女太过于有吸引力而无法离开。

我期待着自己也能成为一个这样的女子,温婉大气不为任何的事情轻易动怒,看上去永远都是一副笑脸相迎的容貌,让所有的人都觉得赏心悦目,但是更重要的是让自己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舒坦也很值得骄傲。我努力的朝着我想要前进的目标奔跑,看书也好写字也罢,尽量的让自己懂得更多的道理,然后成就一个自己想要成就的未来。

不争不抢不是示弱,而是真正的淡定与优雅。人生的路很长,可以用优美的姿态走完。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这本书讲述了43个女性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包含了性格的塑造,包含了爱情的选择,包含了人生的前行,还包含了家庭孩子的命运。可以说,女人在世的各种方面,这43个小故事里都有提及到。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每个人得到的结果同样也会不一样。看别人故事的同时,我们亦可以自我思索,如果是我们自己,在这个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尔后因为这样的选择我们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活?

女子,总是更加的感性一些,而在生活中,因为各个方面的问题,总是会让女性更加的忍让或者说更容易成为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生活到最后,女人总是会很累,很辛苦,却又无法挣脱这些桎梏让自己逃离这个地方。其实有时候,因为思想没有开放,所以在生活中被压抑着也无法改变,仅此而已。从小到大的教育,我们被告知在学习上不如男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被告知女子应该矜持内敛;在爱情婚姻的道路上,我们被告知女主内男主外,我们需要在家里做好家务等待那些主外的男人……现在回头想想,那些禁锢我们的思想,其实同样的也禁锢了自己。

生存于世,岁月是一个很好的东西,至少对我来说,岁月是一个很好的让人沉淀的时间。从出生到现在,因为遇见不同的人因为看多了别人的故事,我的思想以及我的生活也都都在一点一点的改变。从最初的被禁锢,到现在我更注重自己的生活,我觉得这就是好的改变。曾经经常听见的一个词叫做“换位思考”,每次和不同的人沟通的时候,都会有人对我说应该“换位思考”。而每当此时此刻我却总是会询问对方,“那你此时此刻有换位思考,变成我并且感受我的感受吗?”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句“换位思考”就能够思考到位的,因为不同的个体思考的源泉和过程都不会相同,而实际上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尊重对方的决定以及对方的生活习惯,做到不干涉不藐视才好。

你最该讨好的人,是自己。独立是一条漫长艰险却风光无限的道路,不要惧怕变得强大。温和地承担属于自己的命运,谁都不该背负起另外一个人的人生。既然已经失恋了,就不要再失态了;多谈几次恋爱,你才会遇见对的人。你的婚姻生活,不需要别人来定义;生不生孩子,只能由你和丈夫来决定。保持学习,保持成长;改变人生,从改变自己开始;珍爱自己,是最幸福的事情。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再也不去争取任何的事情,而是看一切的事情都变的更加的广阔,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因为这份豁达而更加的广袤。世界很大,只有通过不停的求知以及探索,才会发现自己在这个尘世中其实很渺小,所以不停的充实自己才会让人生更加的圆满。一个忙着在生活中活的更精彩的充实生活的人,又怎么会总是去在意别人的事情并且争论不休什么都期待着控制呢?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不是淡漠,而是淡然。珍惜每一寸时光,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雅而美丽的人。天晴朗出门走走,看看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天阴霾了煮一壶茶水,看书练字学习。要相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读后感(三):不争不抢,不浮不躁,淡定是最好的优雅

做人难,做女人更难!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成了多少女人为自己设下的坎,因为太难,所以退而求其次。因为太难,所以不去追求,因为怕一切努力终将化为幻影,所以安在当下,得过且过......

有人因为贫穷为自己设限,有人因为年龄为自己设限,如果你因为性别为自己设限,给自己的人生人为地设置了一个天花板,那真的最不值。(摘自《做一个淡淡的女子》)

女人如何活出属于自己的独一份精彩?

这个问题米夏在《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一书中为我们做了全方位的解读。米夏,一位温柔而坚定的狮子座女生。曾任职某知名新媒体的运营总监,后辞职专业写作。米夏的文字温暖而有力量,偶尔的犀利背后,是一颗深深理解女性读者的温柔之心。

在《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不争不抢,不浮不躁》一书中,米夏用43篇散文回答了作为一名女子关于独立、恋爱、婚姻家庭和自我提升的那些问题。没有全程高能,也没有熬鸡汤,只是通过一些身边人的故事,诚恳地跟你叙说如何找到并走好身为女子的人生路。

无论何时,请不要因为性别为自己设限

有多少女人将自己的一生绑在了一个男人身上,在受尽感情的折磨后,即便有独立的资本也不敢去走那条叫做独立的路,宁愿抱着与这段感情共存亡的心态去死磕,也不愿意洒脱一点,一别两宽,给自己一条生路。

民国女作家萧红在临终时留下一句,“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这是多么哀伤的一句话。当时的萧红,有声名,有才华,有大把的稿费,有安身立命的能力,却唯独缺了感情独立的勇气。

女人也可以是自己的主心骨。无论在生活还是感情上都有独身上路的胆量,拥有大女人的格局和魄力。就像米夏说的,“你是个女人没错,可要活成什么样的女人,却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如果,萧红也有大女人的魄力,那么她的人生将会改写。不好假设她的非凡成就,但至少在临终前不会有那样一段充满哀伤的话。

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变成的。”生就了一个女儿身也就罢了,如果你将“女人”这个标签刻画进你的骨子里,给自己的人生人为地设置了一个天花板,那真的太不值。

改变人生,从改变自己开始——找出自己最想改善的部分,然后全力以赴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看天外云卷云舒”是一幅极美的人生画卷,可是又有几人能做到?

有人说,现在工作就业压力和竞争是如此激烈,还有孩子的学费,房子的按揭,老人的赡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活在当下已是不易,哪里还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心境,漫看天外云卷云舒心情?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于人言不足二三。而那些所谓的人生赢家,无非是知轻重,懂取舍。改变人生,就是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就算再不堪的生活,也有一定的改变空间。在我们的人生进取路上,首先要知道自己最想改变善的部分是什么,然后设立目标,全力以赴。

俗话说,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致江海。改变,别嫌目标小,也别怕进步慢,从你做到改变自己的那一刻开始,未来的人生,已经有一个无限大的可能了!

不争不抢,不浮不躁,淡定是最好的优雅

不争不抢并不是毫无底线地退让,更不是面对他人的无理侵犯而不拒绝。米夏认为,你的随和,并不是没有原则。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多为自己着想,适当的任性会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好。

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的真性情和真实的样子,而不是你无限随和,没有自我的样子。保持边界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高贵的品质。对他人,我们不逾矩、不越界,同时也要保护自己不被侵犯。

不知何时“淡定”成了我们的口头禅,在自己即将气极而怒时,轻抚心口嘴里念念有词“淡定,淡定,莫跟此人一般见识。”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默默告诫自己“淡定淡定,越急越乱。”

要知道,一个人被某件事长期困扰,或者深陷在消极的状态中出不来,大多都是一些小事引发的蝴蝶效应。如此看来,我们每一次的淡定都是在化解未来的困扰。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人的幸福指数,真的不与能力强弱、赚钱多少成正比,而是与心态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过优雅生活的能力,能不能优雅,是自我意愿的选择。

放下浮躁的心,放下莫须有的欲望和挣扎,就能安然享受一份平静。心无杂念,简单从容,你也可以是那个“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看天外云卷云舒”的人。

米夏在《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一书中还有更多的对生活的洞见、感悟和态度。在她看来,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是看不透、放不下、想要争造成的,其实幸福本不在自身之外,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修炼好自己的身心,幸福自会不约而至。

这是一本写给当代女子的一本诚恳之书。愿你读后能够淡然,宁静坚定,幸福。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读后感(四):淡雅女子的自我修炼——《做一个淡淡的女子》

Queen主义的创始人余点在《女神日常修炼手册》里写:“一生有追求,不甘于平庸地自我重复,勇敢不畏惧,特立独行不流俗,内心高贵纯净,远离阴暗龌龊。至于她的面目,可以是优雅的、温婉的,也可以是火热的、奔放的,还可以是娇弱的、萝莉的。坚持自我就是最有光的。”

作为女孩子,我们常常羡慕女神,她们都自带光芒。也许我们不能变得和女神们一样优秀,但是我们也可以默默让自己变得沉稳冷静有气质。

近日读了《做一个淡淡的女子》,里面讲述了43篇关于女性一生中遭遇的关于独立、爱情、婚姻和成长的心路历程散文。作者通过自己身边的朋友以及一些名人故事,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和给出一些建议。我们可以参考,并且结合自身情况,修炼自我。

独立是一条漫长艰险却风光无限的路

大学时,我遇到了很好的朋友小天,刚进大一,她就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她要留学。所以,她很努力的上课考试,取得不错的GPA,课余时间积极做题备考托福和GRE,最后在毕业前顺利拿到了爱荷华大学的offer,一毕业就到美国,辛苦地一边打工一边完成硕士学位,接着又考了博士,最后找到了工作,顺利留了下来。

这是一个女孩子辛苦拼搏的过程,她没有想着依靠任何人,而是自己默默努力,去达成自己的目标。许多人都曾说自己读完本科要读研或者去留学,但都没有坚持到最后,最终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看着别人读了硕士或者出去留学,又开始后悔自己曾经没有坚持到底。

说到底,还是对自己不够狠,想着没考上还有工作这条后路,如果够狠,逼自己一把,很多人都成功了。独立真的是一条漫长艰险却风光无限的路。你不够独立和坚定,那么只能观看别人的风光无限。

女孩子也可以主动追求爱情

有些人觉得女孩子喜欢上一个人,然后主动去追,会很丢面子。

其实,主动去跟喜欢的人表白,才有机会获得一份更幸福的爱情。有些女孩子被动地谈恋爱,被动地结婚,最后婚姻不幸福了,才后悔,何不在一切未成定局之前,去勇敢面对自己的心,去追求一个自己想要的爱人呢?

看过许多女孩子执着于一个爱人,无论对方如何拒绝,女孩子依然全心奉献。严歌苓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女主角田苏菲,就是一个勇敢追爱的姑娘,但是她这一生都为了不爱自己的丈夫活着,经历了多次心碎,却依然坚守自己的爱情。这种有点盲目的爱并不值得提倡,女孩子还必须先学会为自己而活,不合适的爱人,就决然放手吧,不要委屈自己,不要为难自己。

不过主动追爱也要同时审视自己,不能盲目去执着于一个人。如果表白以后,被拒绝,也不要失去信心,有时候缘分也是很重要的契机,遭到拒绝,也欣然接受,继续寻找下一位爱人。

婚姻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大龄未婚一直是众矢之的。身边的三姑六婆总是说,别把眼光放太高,差不多就可以了。我总是付之一笑。

结婚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如果没有遇见合适的人,而勉强去将就,那么两个人都不幸福。看多了不少结婚后,因为三观不合而离婚,又或者婚后一地鸡毛的婚姻,多少让我思考良多。

有些女孩子以为结婚是一段恋爱的终点,殊不知,结婚才是考验的开始,哪怕是因爱结合的婚姻也逃不过。

在婚姻里,两个男女即将面对柴米油盐,面对一切开支,见识到双方最真实的一面。

有的女孩子选择了做家庭主妇,以为靠男人养家天经地义。

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养家已经不单单是男人的事了,女人也可以参与其中。

保持学习,保持成长

古语:“活到老,学到老。”说得没错,信息万变的年代里,只要停止学习,就很难适应职场上的需求。

终身学习,是如今的社会主题。

有个市政府把市内各个路桥收费站全部取消,收费站工作的女子高喊,自己今年三十六岁了,青春都交给了收费站,除了收费,她啥都不会,问还能怎么活。

三十六岁,走过了人生的小半,还有大把的可能性,与其抱怨,不如花时间去看一下自己能够学习一点什么技能,重新找其他的工作。何不换一种想法,也许上帝关上了这扇窗,是要让我去打开另一扇窗呢。

锒铛入狱的烟草大王褚时健在2002年和老伴儿承包了一片荒山,种起了橙子,这一年他74岁。当时他一无所有,一位华侨资助了他。

在保外就医和假释的过程中,褚时健一直扎在家乡的哀牢山上,做种橙子的农民。褚时健每天思考怎样种好橙子,这一份专注,让他的晚年创业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对比起收费站的女子,褚时健这种精神,才是人生翻盘的杀手锏。怕就怕在没有了斗志,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怕就怕没有了学习的心。

收费站的女子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不要以为世界上会有一成不变或者一劳永逸的工作,业余时间,与其刷剧打游戏,不如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默默专研,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等待被裁员,不如永远保持学习的心,学习新技能,打磨专业能力,让自己在面临下岗时,更从容。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

文如其人,说的就是作者米夏。从作者的文字里可以看出,米夏也是一位淡淡的女子,不争不抢,不浮不躁。米夏的文字温暖而有力量,一词一句都经过打磨,又是思考之后的总结,给我们带来了警醒,有些温暖又有些犀利。

女孩子,应该独立自主、懂得爱自己、不被婚姻束缚和懂得提升自我。在《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中,品味她们的故事,也思索自己的人生,学会修炼自己。

《做一个淡淡的女子》读后感(五):淡淡的女子,最好命

我很喜欢一句话:“所有风轻云淡的背后,都是全力以赴”。在该努力的时候,认真踏实,不骄不躁,稳重沉着;在面对得失的时候,风轻云淡,去留无意,不纠结,不纠缠,任何时候都有开始新生活、重新出发的能力,这是我心目中优秀女子必备的素质。“淡”是一种生活态度,亦是一种人生状态,意味着从容,优雅,安静。“淡”是一种安之若素的生命力。在《做一个淡淡的女子》这本书中,对“淡”有着最饱满最浓情的诠释。书中的43篇散文回答了一名女子一生中总会遭遇到的,关于独立、恋爱、婚姻家庭和自我提升的那些问题。没有全程高能,只想告诉你,怎么找到、走好身为女子的人生路。作者米夏,曾任职某知名新媒体运营总监,后辞职专业写作,并运营了一家养了三只猫的咖啡厅。米夏的文字,让人乍一看,会误认为“温热的鸡汤”,其实不然,文如其人,在温柔背后更多的是坚定和犀利,犹如一把软刀子,为读者细细剔除一些生活的浮华表象,让你看清或残酷或尖锐的真相,从而启发你思考,引导你做出最冷静、最理智的决定。

我们身为女子,在现实中容易陷入的误区,容易遇到的迷茫在书中都能找到原型。“我是个女人啊”,多少女人的废掉,是从这句话开始的!拿到了驾照,却因为广为流传“女司机的梗”不敢独自开车的小雅,宛如我的闺蜜。

三十多岁活成老大娘,整天东家长西家短,八卦说闲话的那位真真切切就是我的奇葩邻居,到我家卧室参观,美其名曰“咱女人就是好奇心重点,爱说话点。”

放弃自我奋斗,把毕生希望下注于老公,婚后当老公并未飞黄腾达带来荣华富贵时,整天怨天尤人、指桑骂槐,后悔嫁错人的怨妇,说的就是我同事家的媳妇。

还有为了一段被辜负的爱情,陪葬终身幸福的民国名媛毛彦文,令我想起一个发小,和高中男同桌分手后,她放弃了高考,再不相信感情,在外漂泊,熬成大龄青年,最后很随便嫁了个人,过得并不幸福。

还有那些在现实中把找对象当做找饭票的姑娘们,都有一套:“我是个女人啊”的极致理论,我是女人我有理,我可以等待踩着五彩祥云的白马王子来拯救,可以理直气壮要求男人供养,我可以寄生。对于这些“女人病”,米夏统统给开出处方,概括起来便是:做一个淡淡的女子,懂得珍爱自己,不断修炼自己,不动声色变得优秀强大,有主见,有底气,有能力主宰命运。拼搏的时候全力以赴,收获的时候云淡风轻。

在珍爱自己里,不仅仅是珍爱身体,更包含着广义的珍惜和爱护,包括着对自己性别的认可,和解、喜欢,超越。淡淡的女子,从来不给自己设限。任何时候都不惧怕变得强大,敢于迎接挑战。她们知道强大的人,都是有选择的人,拒绝改变,就很容易把自己逼到只有一个选项的人生死角,除了夹着尾巴做人没有别的办法。淡淡的的女子,懂得能不能优雅,是自我意愿的选择。她不会放任自己八卦,长舌泛滥,整天以窥探他人隐私为乐趣。她内心有自己的桃花源,她的人生目标很单纯,杂念很少,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她自有独特的姿态,淡定优雅面对一切琐屑。淡淡的女子,永远不会放弃独立。面对爱的人,不管他是富甲一方还是一无所有,她都有底气有能力坦然拥抱。如同舒婷《致橡树》中的意象:“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淡淡的女子,有翻篇的能力。无论婚姻还是爱情,如果能一辈子最好,但是万一遇上的是烂桃花,绝不浪费时间,做过多纠缠,一错再错,她们明白及时止损最重要。人生是自己的,为渣男殉葬一生幸福,是对自己的辜负和伤害。“傻女人”不是褒义词,感情中受伤害也绝不是女人的专利。身为女人的格局大了,烦恼自然会变小。淡淡的女子,永远有一个清醒,中性的头脑。她们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理智、果断、充满智慧。她们不会一方面追求“男女同工同酬,男女平等”,一方面又时刻自我怜惜,推诿责任,把自己的价值寄托依附于别人。淡淡的女子,懂取舍,知轻重。在这遍地诱惑的时代,她们知道从来没有哪一种生活是完美的,知道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她们坦然承担自己的命运,安之若素,平静接受命运赋予一切的幸与不幸,接受选择之后的种种代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放弃努力,把每一种生活过到最好。淡淡的女子,有一颗慧心,强大而不强势,坚定而不固执。她们绝不咄咄逼人,但是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咄咄相逼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她们温柔有主见,温柔做自己,温柔定义自己的人生,温柔坚持独一无二的梦想。

淡淡的女子,该勇敢的时候勇敢,该矜持的时候矜持,不疾不徐,不急不躁,春种秋实,好运不请自来。淡淡的女子,最好命。那么如何才能做个珍爱自己的女子呢?记住米夏的话:“你是个女人没错,可是要活成什么样的女人,却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读完这本书,我们心中都有答案,美好幸福的一生,在脚下,在路上,在此时此刻每一分每一秒。

小编推荐

低眉,做一个淡淡的女子


或许因为是女子的缘故,总是喜欢用一种淡淡的心情面对尘世,喜欢淡淡的香气,淡淡的颜色,喜欢用淡淡的一抹微笑示于人前,就连音乐也是喜欢淡淡的旋律,此生,只希望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不招摇,不放纵,用一颗云水禅心,浅浅而行。

----题记

低眉,做一个淡淡的女子,怀一颗恬静的心态,在自己的世界里修篱种菊,种花,种草,种诗意。养鱼,养虾,养性情。穿针,引线,绣一帘七彩的梦境。淡淡的女子,如诗如画,她的意境宛若仙子般如梦如幻,没有人间烟火的气息。她的言语谈吐,不惹尘埃,风轻云淡,总能把那些磕磕绊绊的烦烦苦苦轻描淡写。尘世的风霜,刻不到她的心上,人情的冷暖,侵蚀不了她的内涵,低眉,一个浅浅的笑窝,已让所有的牵绊都释然。

淡淡的女子,沉着,淡定,不骄不躁,有水的柔情万种,有云的飘逸洒脱,低眉抬眼间,是淡定从容的浅浅笑颜,如夏天的甘泉,清新舒爽,如冬天的暖阳,让人心生安暖。淡淡的女子,灵魂间散发出山水的通透自然,气质中有穿越唐风宋词的优雅,举手投足间都让人流连忘返,感叹惊艳。

淡淡的女子,不追求荣华富贵,不攀比名车豪宅,知足于清淡的日子,在一杯茶里品岁月的悠然,在一朵花里赏岁月的静好,用一颗云水禅心,听风,赏雨,守一方自己的晴空。淡淡的女子,懂得知足者常乐,安心的打理着自己的小家,虽然没有奢华的摆设,但打扫的干净利落,不沾尘埃。几净窗明,自己开心,家人舒心。一盆花,一束草都排放的错落有致,别有情趣。淡淡的女子,绣一幅家和万事兴装点墙面,也装点家人的心房,绣一幅年年有余把期盼描出,也把好运描出。绣一幅爱到永久把爱的真心真意传递到爱人的心上。

淡淡的女子,上的厅堂,下的厨房。厅堂上不卑不亢,不屈颜献媚,侃侃而谈,说话不骄不躁适可而止,办事不疾不徐量力而为,热情但不盲目,淡定但不冷漠,讲的了大道理,也控制得了小情绪。淡淡的女子,有宽厚的胸怀,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得失,大事聪明,小事糊涂,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绝不婆婆妈妈啰哩啰唆。该据理力争时,绝对是当仁不让时巾帼不让须眉。

淡淡的女子,闲时读书品茶,在书香中陶冶自己的情操,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的女子,举手抬足间,散发出一股淡淡的书香气,充满内涵和韵味。淡淡的女子,会用笔墨渲染心情,升华灵魂的修养,提笔落墨间,是赏花开花谢的闲情逸致,观云卷云舒的淡定从容,是看潮起潮落的荣辱不惊,望月缺月圆的随缘洒脱。淡淡的女子,满怀的诗情画意,柔情似水,她的唇齿之间谈吐风雅。她在眉宇之间栽云插柳,风来,柳条曼舞,雨来,柳条遮挡,落不到心上,这样,遇事就会不惊不扰,不浮不躁,心静了,就会悠然自在的行走于红尘。

淡淡的女子,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为伍,守一份内心自在的清欢。淡淡的女子如兰花般清丽脱俗,用一种来自灵魂的高贵,散发出蕙心兰质的典雅,淡淡的女子宛若菊,不与百花争春,虽然没有雍容华贵的美艳,却有傲视寒霜的骨气。

一个有内涵的女子,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读她的韵味,读她的内涵,读她的风雅,每一种从骨子里透入出来的美,都丰盈着岁月,婉约着流年,熏染着每个日出日落。淡淡的女子,是一个让人猜不透的谜,她的智慧,她的灵气,她的锦心绣肠,都是穿越千古让人琢磨不透的风,都是雨后的七彩虹,美丽着,妖艳着,却又如梦如幻着。

《议程》读后感10篇


《议程》是一本由[法]埃里克·维亚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议程》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故事中的历史

本书以生动的故事将一个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揭露了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小小细节。这些小小的细节之后,蕴含着一段段生动的故事,故事中一个个小群体、小集团,用他们的悲欢离合,颠覆了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但是看书的时候最好还是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尤其是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否则看起来有点费劲。

《议程》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少数人的历史

从小学习的历史唯物主义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深信不疑,但是实际上呢?二战的爆发,危在旦夕的国度,人民是什么,是丝毫没有察觉的,一无所知的待宰的羔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吗?并非如此,在国家民族的面前,个人微不足道且无能为力。少数人和他们少数的会议决定这一切,以前是,现在也是,向来如此。这便是世界的残酷法则。

《议程》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从1933年的2月20日开始

就像万历十五年给我们揭示了明朝之后的历史都是从那一年开始发生变化的,而1933年的2月20日也是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日子,从那天开始,各方人物粉墨登场,尽职尽责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当初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个选择影响的是事件的一个走向,他们也没有想到只是出于自己的礼貌而导致事情的延误。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还原了二战全面爆发前的觥筹交错,他从别人那里获取材料,并信手拈来地化为己用,对人物、场景的描写和刻画给人强烈的身临其境感。如果硬要说不足之处,恐怕是人名太长了。

《议程》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虚构中的真实

虽然这是一本小说,但是从这个虚构的故事中仿佛真的看到了二战前夕,德国说做的各种准备。从刚刚开始与二十四个商业巨头的秘密会议,进行战前募捐;到贝格霍夫会晤,希特勒怎样使奥地利总理屈服;再到闪电战,极具讽刺意味,一堆破铜烂铁,举步维艰,却一到奥地利,就受到了欢迎,最后揭露真相,原来许多人都为此自杀…

这本书是一本小书,虽短,但语句十分流畅,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每个人都竭力为自己的阵营服务,尽力。

综合来说,三星半。注释十分详尽,美中不足,看注释要向后翻页,有时错过了故事的连贯性。

《议程》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一段带有个人想象的历史

如果对这段历史不是特别感兴趣,建议还是不要看这本书,总体而言,不像小说那么有趣,而且读起来也有些晦涩难懂,时不时就需要去查一些资料。

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但不一定是书中描述的那样,毕竟作者也没有真实的经历过,只能从一些记录中获得一些历史的碎片,再用自己的想象合理的把它拼凑完整。而且,其中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或多或少会影响你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印象。

当然,你想当一本比较轻松不动脑的课外读物也是可以的。你可以清晰地知道,那段时间,有哪些人出现在历史的舞台,演绎了怎样一段故事。对于那段历史的一些疑惑,也可以得到清楚的解答。

《议程》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历史没有假如

读这本书的感觉像看一场电影。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系列吊诡而荒诞历史场景跃然纸上。

工业巨头们慷慨解囊,以政治献金押注纳粹。纳粹崛起,他们赚得盆满钵满;纳粹灭亡,他们全身而退。

小暴君对内专横,对外怯懦。国家拱手让人,自己身陷囹圄。

奥地利民众热切期盼着德军的入侵。“世界上最棒的军队”却被自己的破铜烂铁堵塞了道路。

英法政治家们用绥靖政策换取廉价的和平。以邻为壑,却养虎遗患。

……

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

假如,历史没有假如。

“人们从不两次掉进同一个深渊。但是人们跌倒总是同一个方式,混合着可笑与恐惧。”

《议程》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邪恶是怎样胜利的

“法国忙着签署有关彩票的行政法令,英国扮演同谋,奥地利被惊吓的百姓从一个疯子的身影中隐约望见了自己的命运。”全书的内容基本就是这句话。

德国冠冕堂皇的企业家们毫无阻碍地行为与资金上支持纳粹政府,从中看到的是政府的帮扶与廉价的劳动力。英国反犹战士与纳粹政府打交道时反应麻木,社会性失明。反犹运动初发地的奥地利,领导人软弱无力、自欺欺人,简直是轻而易举地将国家献祭。

书的描写将历史事件按时间与人物分拆为不同的场景镜头,时间顺序保证其连贯性,聚焦人物场景细节,越是重大,真实的虚与委蛇越是不堪。

本书可以作为历史解读的一个目录,或是一个人文注脚。面对邪恶,不应有哪怕一秒钟的慌神与妥协。

《议程》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电影?小说?历史?其实它什么都不是

我刚好是历史本科生,平常也爱看电影和小说。所以看到豆瓣发布这本书的信息时,非常感兴趣。

一部借导演的眼睛,历史学家的审视和小说家的笔法成书的作品究竟是什么面貌。然而真正打开阅读后,却是满满的失望。

译者可能为了呼应小说肃穆的氛围,译出来的文笔十分生硬冷峻。观感上,只能说符合本文基调,但远远达不到优秀。译者对翻译作品有重塑再造的能力。当译者没有这个能力,吸引读者读下去就得看原作者功力。

这本书噱头不小,cue了电影、小说、历史,不幸地是,作者在哪方面都没有做好。当然对于《议程》来说,打乱重构的小说笔法和电影般的蒙太奇画面只是手段,历史表达才是重点。通读全文后,我觉得作者并没有深入见解。

总之呢,这本书够新不够深。

《议程》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议程》拙见

近期迁徙,慌里慌张的赶在最后期限里拿起书看,篇幅中等一下午读完了,渐入佳境的感觉,很喜欢里面娴熟的各种比喻,生动而恰当。越看越能感觉出作者的功底,如果不是译本的话,读起来肯定更加顺畅。

里面众多的人物,即使个别不熟,也不影响阅读的感知性。内容主要是二战前夕纳粹吞并奥地利的一些始末,欧洲各国的内心戏。这个时期让我联想到我们国家,水深火热的境地。1937,三七事变,1938,日本傀儡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

看过好多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考验立场和人性的时刻,真实而残忍。

看到结尾就想到开头的会议,衣冠楚楚的企业家和政客永远都是狼狈为奸,人血馒头真好吃。有空再看第二遍吧,看得太匆忙了很多精彩笔触值得回味。

《议程》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议程

短小精悍,6万6千字,32开本,连同译注,不到200页

小说的形式结构,极具镜头感,场面调度比较讲究。从国会大厦的那二十四个人,到贝希特斯加登的许士尼格与希特勒的会面,再到唐宁街的告别午宴……每一部分都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戏剧张力十足。我们来看这一段,许士尼格面对纳粹的咄咄逼人。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边叙边议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历史观,让人常会有种读社会学作品的错觉。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不过是一个令人惋惜的错误,他是租房人这一点只是在大历史的页脚被注明而已。

世界面对虚张声势总是做出退让……它从不向正义的要求屈服,从不向起义的人民屈服,那么面对虚张声势,它却卑躬屈膝。

读到这些,虽然说不上拍案叫绝,但也是蛮有意思。

《改写》读后感10篇


《改写》是一本由朱首末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写》读后感(一):一本深刻+悬疑的好书

非常不错!很久没读到这么好的作品了。文字一气呵成,主题关乎科学和人类,犀利高端。

作者擅长制造悬念,文笔细腻老成,一看就不是那种烂俗的悬疑,内容里包含的基因改写、遗传病毒、地下卵市、科学信仰等元素,紧凑耐读,读后发人深思,能使人产生关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考。

书中有些概念细思极恐,是一本既深刻又悬疑的好书!

《改写》读后感(二):改写

改写是一部题材新颖超前的悬疑推理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紧扣,文笔流畅。基因改写一旦进行人体试验,那么对人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真是不敢想象。但是基因剪刀要是能够用到治疗基因疾病上,也将是一个造福人类的好事。

《改写》这本小说,利用故事情节给人们提供基因知识的科普。基因改写将是一个科技与道德的博弈。去年,我国出现的基因宝宝,绝对是触破了这个道德底线的。

《改写》不仅仅是一本好的悬疑推理小说,更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题材。

《改写》读后感(三):科学的‘恐怖’与人性的底线

几天了,刚收到书读了几页便放下了,却发现心里有点依舍,就这样又拿起来便放不下的读完了它。合上书页心里有矛盾,有恐慌感。曾记得基因峰会事件,科学和伦理的正面交锋。是啊,基因话题已经很普遍了,关于基因的影视书籍也接触过很多,而这本书的作者却从中挖掘新芽,没有感觉老套,没有一看就透的情节。讲真,书还是很吸引人的。老话从谈,基因是么呢?它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死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代表了我们整个人,而基因不仅可以复制一个无二的自己,它还能够“突变”和“变异”。《改写》的作者朱首末,本名朱珊,北京人,爱尔兰媒体专业硕士,现常年旅居美国。记者出身,曾在海内外多家国家级媒体从事一线记者工作近十年。喜欢朴实却耐人寻味的文字,偏爱社会方向悬疑推理。对于《改写》,它是一本内容极细思恐的小说,这本书不仅思路清晰,让人从题目就可以带入思维,读完让人反思,意犹未尽之感,值得思考之幻。书中,多股势力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而书中到底有没有进行人体实验呢?带来的可怕后果又是什么?在基因改写的事件中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保守派的领军人却在关键时刻离奇身亡,这从中又有什么阴谋呢?只有自己深入去看,才会知道其中的刺激,欢迎你加入《改写》大军哦!言归正传,基因的改变,这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假如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又不存在法律法规的限制性,这不是在造福人类,而是在毁灭人类吧。

《改写》读后感(四):当基因”改写“成为人类掌控世界的权杖

当物种繁衍这把生命的钥匙,都被基因”改写“成为人类掌控世界的权杖,是否能够达到完美的我们就成为了造物主本身?

对于这本能让我一气呵成读下来最后还觉得意犹未尽的“改写”,我并不想在这里留下过多关于情节设置与最后揭秘的讨论,毕竟这会削弱其他阅读ing或期待一探究竟的其他读者的体验。而作为一本推理悬疑类的小说作者很好的拿捏了线索与真相的释放,关于基因编辑、破坏性基因病毒、地下卵市、伦理限制的讨论也直击当下议题热点,会吸引人带着探寻而敬畏的心情渐入需要层层拨开谜团的事实真相。

作者在“啊哈”时刻为我们带来的关于科学作为信仰,规则法律滞后下能否将道德伦理作为最终约束人类限制的讨论,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还记得2018年年底国内外都争论颇多的南科大”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从”重大突破改编人类历史的基因编辑婴儿降生”到饱受伦理谴责的“涉事副教授停薪留职”,正是能否利用人类已掌握的科学技术在基因层面改造人类下一代的现实案例。无论是学界发声社会舆论还是高层表态,无一不是谴责和声讨。

这种谴责我认为表现了大多数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边界的明确。

也许激进乐观派会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基因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会导致人类”缺陷“的问题(请允许我使用缺陷一词来盖指所有我们认为的负面性状包括疾病、寿命限制、能力限制等等),从基因胚胎阶段就创造”完美的人“,那将是多么喜大普奔值得全人类歌颂的事情呀,那将是人类作为种族的跃迁,甚至AI这个弄潮儿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容颜能改整容手术还会存在么?

但是我认为这将剥削人类最大的一项重要权利,那就是自由。试想所有人的基因都可以被父母按照其意愿和需求进行”改写“,他们的“出厂设置”都被有意的设定成为了某种属性和参数,并且安装上了“不可忤逆造物主”的终极代码,那么后天的个人意愿都将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现阶段人类繁衍的不确定性能够交给“自然“真的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也为个人后天奋斗提供了自由和各种可能性。

最后我想说,请珍惜自己的不完美,这种异数才是生命中最大的惊喜。

《改写》读后感(五):基因改写是天使还是魔鬼

曾记得,早在2015年10月5日,一个由科学家、哲学家、律师和政府部长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呼吁暂停对涉及人类种系的基因进行“编辑”,并对可能导致人种改良的遗传特性修改活动的风险提出了警告。时至今日,科学的迅猛发展,基因技术也不断成熟和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出现所谓“定制婴儿”、基因编辑和改写的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讨论。由朱首末所著的悬疑小说《改写》,再次把公众对基因技术的应用多面性向读者展示出来。《改写》全书共分25个章节,整个故事架构在中国原京,通过女刑警队长苏左参与跨国抓捕,引出自称具有“犯罪基因”的嫌疑人乔伊森,第一次见到了留美博士、当今世界上拥有最高超“基因改写”技术的天才华裔科学家萧程为展开。直到堪称“物种灭绝武器”的全球罕见遗传类病毒“兹扎”入侵中国原京,该病毒只有通过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因剪刀”技术才能将病毒彻底扼杀。为了不引起全国性的传染,萧程接受了官方邀请,回国参与“兹扎病毒改写”计划。然而,随着“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保守和激进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不料保守派的领军人、萧程的恩师戴林钟教授在“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之际离奇身亡,萧程初抵原京便深陷旋涡。女刑警队长苏左临危受命,负责案件的侦破。两人被卷入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随着苏左调查的深入,激进一派暗地进开展很多年的人体胚胎基因改写实验逐渐浮出水平,“被参与”实验的父母们全不知情,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成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有的却出现多指并指症等各种各样的疾病,终生挣扎在病难求生中,不得解脱。故事最终揭示,所有这一切,根源于国际恐怖势力的暗中布局,他们为利用基因改写技术打造一支具有“超完美胚胎”的恐怖势力进而渗透到世界各地。本书的作者朱首末,北京人,爱尔兰媒体专业硕士,记者出身,喜欢通过朴实却耐人寻味的文字,描写那些有可能发生在身边的案件,折射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提高人们对罪案的警觉,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出版有长篇悬疑推理小说《罪头条:恶魔的风度》。可以说,作为一本推理悬疑小说,《改写》非常成功,基因改写选题新颖,文笔简洁流畅,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既有国内保守、激进之争,又有国际恐怖势力暗中布局,既有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又有对财富追求的贪婪。所有的一切,既包含对人性的考验,又有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反思。

《改写》读后感(六):《改写》书评:一个构思奇妙的故事,一本发人深思的好书

《改写》是一部融侦探和科幻为一体的长篇悬疑推理小说,讲述了一个构思奇巧精妙编排的故事。通过对涉身其中的人物的出神入化地描述和对环环入扣的事件场景的还原与再现,展示了一幅幅当代中国社会的鲜活画卷。

侦探小说通常以故事情节和逻辑推理取胜。作为侦探小说,本书以侦破戴林钟教授的谋杀案作为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的主线,中间穿插了多条用以丰富故事情节的辅线,包括,兹卡病毒的传播入境和扩散,故事几个主人翁的成长经历和他们之间的感情及爱情纠葛,邵珑珑的身体智力异常和身世之谜,几个罕见遗传病患者的发病和求医过程,戴林钟教授死亡的真正原因,等等。最后各条故事情节逐步汇集,匠心独具地编织出一个使人大跌眼镜的惊天秘密。多重故事情节的设置和交融使整部小说读起来,悬疑重重,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科幻小说以憧憬美好的未来和揭示未来可怕的危险为己任。本书以当下最热门的科研话题之一的人类基因编辑和改写为题材,精彩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理想与现实利益的交缠和冲突。特别是在中国近来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和震惊整个世界之后,更是烘托出了作者涉猎题材时的敏锐和时代关怀的情操。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如果缺乏社会道德和科学伦理的制约,以及法律和规则的约束,任凭人们把它作为实现自身名利的工具,就好比一个无知的儿童拿着一把上了镗的枪,不知道会闯出什么样的祸来。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给出了一个鲜明的例证,本书则揭示出另一种更加可怕的后果。人类基因组是经过了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和优胜劣汰的严酷选择,才达到的今天的程度。贸然改写人类基因,尤其是生殖系细胞的基因组,会使被不当改写的基因流入人类基因库,世世代代遗传下去,遗害万年。

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笔法细腻,个性鲜明,苏左,萧程,邵毅平,杨海璐,等各个主人翁的性情爱好,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深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与他们的感情距离。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诗聪和师涵兄妹二人。作者虽然对他们着墨不多,而且他们从未在书中露面,但是让人过目不忘。不但在故事的承上启下中担当着关键角色,更是让人对他们短暂的蹉跎人生叹吁不已。

本书是作者的第二本长篇悬疑推理小说。长篇悬疑推理小说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小说体裁。其好处是容量大,可以容纳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给了作者充分的创作空间去发挥想象。但如果把握不当,味同嚼蜡,则让人难以耐性通读全篇。作为该领域的新秀,这部小说与作者的处女作《罪头条:恶魔的风度》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作品在故事情节的整体构思,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人物登场的场景安排等都堪称完美。

美中不足的是作品在“回国”和“线索”章节中安排的反派人物的会面,过早的揭示了故事的整体轮廓,而不是让读者自己随着故事的发展去揣测和拼图。另外对主要反派角色董明申副省长的描写也失之脸谱化。对另一个主要反派角色郑锦鸿的出场安排也可斟酌。

《改写》读后感(七):《改写》书评: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我们的未来何去何从?

小的时候看电影《侏罗纪公园》第一部的时候,对于如何从琥珀里蚊子的血液中提取恐龙基因的那段小动画印象特别深刻,同时也对故事中博士的说法心有戚戚,“生命自有它的出路”。人类想充当造物主的角色,后果却导致恐龙岛的全面失控,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却无法把恶魔收回去。现在如果人类有机会对自己的基因进行改动的话,他们又会为此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呢?

《改写》正是这样一本基于基因技术背景的悬疑小说。一个突如其来的病毒,一项可以攻克病毒的前沿的基因技术,一件预料之外的谋杀,一场完美胚胎背后的腥风血雨,这一切正是围绕着基因剪刀这项基因改写技术而来的。当我们有机会运用基因剪刀技术,创造出一种完美无缺的人类的时候,有些人也许会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野心谁能够来遏制?《改写》这本悬疑小说正是围绕这个话题开始了故事。

《改写》全书节奏明快,故事开展丝毫不拖泥带水,而是层层伏笔铺垫,格局开阔,让人情不自禁的跟随作者给出的线索按图索骥,一步一步揭开故事的真相,等到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

故事开篇就从一个在学术演讲现场试图胁持基因领域的知名科学家萧程的犯人口中引出了基因犯罪这个论题,刑警苏左为了追踪这名犯人而来,因为这个案子认识了萧程。紧接着兹扎病毒在国内出现,第1例兹扎婴儿被偷走,与此同时国内领域的权威专家戴林钟却在自己家中被谋杀,他生前一直不支持将基因剪刀技术投入使用。萧程曾经是他的得意门生,却被发现在他的死亡现场。

为了解开戴教授的死亡媒体,同时攻克兹扎病毒,苏左和萧程一起踏上了解开迷团的道路,在不断的追查当中发现了一条政商勾结的利益链,当案件侦破,对利益追求地贪得无厌和对科学信仰的追求同样让人动容,最终兹扎病毒疫苗也研究成功,苏左和萧程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科学永远走在人类的控制之前吗?如果没有控制好,它到底是救人的良药还是害人的武器。保守派戴林钟认为基因改写是一项危险的技术,如果用于犯罪后果将不堪设想,它会带来危险。所以虽然他一直在研究这个领域,却属于反对派,不支持把这项技术投入使用,认为这已经超出了人类掌握的限度。

而激进派萧程作为他的得意门生,也是研究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却积极的想要把基因剪刀推广在医学上应用。围绕这两种立场,人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在《改写》这本书中,萧程的团队最终研究出了兹扎的疫苗,而他本人却把完美胚胎弃之不用,这其实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关于人体基因改写技术,科学和道德之间尚未取得完美平衡,它们的争议可能还会继续。

基于现在的科技发展,基因改写技术也许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如果我们手中握有一张选票的话,你会支持使用它吗?还是把它封存起来?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改写》读后感(八):上帝之手下的“超完美胚胎”

2017年5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出版了一本科普作品《上帝的手术刀》,这本书将人类对基因编辑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生动地叙述,让大众对“基因编辑”这项“上帝的手术刀”有了较深的认知。2018年11月,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一时间在网络上和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基因编辑”这一技术也随即走入大众视野,让公众对科学和道德的界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读完了@封小白封兄寄赠的@法律出版社《改写》一书,该书正是一部讲述基因编辑事件的悬疑小说。故事发生在原京市,郑氏集团掌门人郑锦鸿的儿子(郑诗聪)和女儿(郑诗涵)先后因遗传性怪病无法治愈而离世,郑锦鸿希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愈亲人,造福人类,随即与戴林钟(中国遗传基因学领军人物)、董明申(中原省副省长)以及自己的女婿邵逸平(中原省委办公室一级秘书)开展了对人体受精卵的基因编辑项目,企图研发出“超完美胚胎”。其中,邵逸平的儿子邵陇陇正是这一技术的适用者。邵陇陇在智力、情商、观察力等各方面远超常人,唯一缺陷就是其骨质极脆,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嬉戏玩耍。

最后,在戴林钟教授的攻关下,“超完美胚胎”诞生了,但戴教授难忍内心谴责,自杀了。临死前,他将“超完美胚胎”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萧程,而萧程在思考后,毅然将“超完美胚胎”杀死。这时,超级病毒“兹扎”出现,萧程明白定然有人在幕后操作,于是联手警官苏左,以及戴教授的老友欧阳书一起,粉碎了这项企图利用“超完美胚胎”来实现人类进化的恐怖设想。

全书内容丰富,人物塑造鲜明,一场悬疑案,下至平民阶层的保安(张磊)、保姆(田丽梅),上至权贵阶层的董明申(中原省副省长)、陈正强(中原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锦鸿(郑氏集团掌门人),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有着前途命运的打算。

当然,书中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对科学和道德的探讨,由杨海璐(妇产医院副主任医师)说出:“真正视科学为信仰的人早就预见了科学能够达到的高度,而不信任人为的所谓‘控制’。他们看穿了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都不过是暂时的,正是这一点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恐惧。因为人心真的深不见底,欲望更是随时会失控。他们恰恰是因为做到了,才更要把一切可能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改写》读后感(九):基因改写,我们真的需要做准备了

记得今年两会期间,《加强人类胚胎基因利用法律管控的提案》使“基因编辑”这一议题再次受到关注。事实上,自从2018年年底“基因编辑宝宝”事件发生后,这一前沿生物技术就一直饱受争议,大部分人都认为基因编辑技术是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处,似乎便不再可控了。由于这一领域在法律上尚无明确界限,目前基因的改写仍旧只能靠伦理道德约束,因此,在法律法规上对其加以限制就变得迫切起来。

“从远期来看,基因改写将实现人类自己编写生命天书的时代,甚至不止人类自身,自然界中一切拥有基因的存在都可能得到改写,从而开启一个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完全无法想象的全新世界!”这是新上市的推理小说《改写》第3页的一句话,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可能性令人们心怀畏惧。如果有一天,基因可以被我们自己决定,那么人类不就相当于造物主了吗?可人类真的能成为造物主吗?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至少目前无疑是没有的,更何况这一技术目前远称不上成熟,可能的风险更是难以预料,正如提案人所说,基因编辑对受体的长远影响并没有接受有效评估,所以既有可能是理想结果,也有可能给对方造成不可逆转的健康伤害。

在《改写》一书中,激进一派暗地进行了很多年的人体胚胎基因改写实验,“被参与”实验的父母们全不知情,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成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可有的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多指并指症、巴顿晚期婴儿症、亨廷顿舞蹈症……而他们的家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承受这样的痛苦,只能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将其归咎为命运捉弄。“经过基因改写的人不只在出生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他们未来几十年的人生中都将充满未知的变数……或许还有很多同样被改写了基因的试管婴儿如今貌似健康正常地存活并成长着,但谁也无法预料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基因改写会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节选自《改写》第296页)

不允许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胚胎或者受精卵进行基因编辑是业界共识,但现在看来,仅仅靠伦理道德、自我约束总容易出现有意逃避监管的违规行为。这也是此次两会出现这一提案的原因,我们需要从法律层面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则。“除了基因编辑技术,还有辅助生殖技术、克隆技术、器官再造技术等,都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提出了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说,“无节制地应用,可能会引发生命随机选择、代际混乱、器官商业化、基因歧视等问题。”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恐惧就简单粗暴地认为应该停止相关研究。科学家们研究任何一项技术时都不是抱着恶意的,科学技术本身也无所谓好坏,“基因剪刀”掌握在人手里,该怎么使用、可以对谁使用,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人类的基因并不完善,有先天基因缺陷和遗传疾病的人比我们想象得要多,他们一生都会受这些缺陷、疾病困扰,很多甚至一出生就被判定了死刑,还要在本就短暂的人生中承受疾病的酷刑。对这些人和他们的家人来说,基因编辑技术便是将来的希望。记得去年那部电影《奇迹男孩》吗?小男孩奥吉所患的特雷彻·柯林斯综合征便是一种基因突变疾病,俗称“无脸症”,尽管电影已经尽可能理想化了,我们仍旧能看到他和家人的艰难与痛苦。而调查显示,美国出生的婴儿中每750个中大约有1个患有颅面畸形,约占所有出生缺陷的三分之一。在这个“看脸”“刷脸”的世界,这些患儿们不仅发音和听力有障碍,长大后往往因外表异样在学校和职场都受歧视,他们的处境比电影要艰难很多倍。如果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治愈这样的疾病,我们能因为可能的风险而完全禁止它吗?

“在新兴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的立法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一方面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工作,应该允许探索。”白春礼说。《改写》的背景便是基因编辑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的时期,年轻有为的基因工程学家萧程一直坚定地认为这一技术应该被法律允许使用,同时,适用对象也应该被限定在病患之中。“既然基因改写已经被发明出来,就应该得到有价值的应用。一种科学成果能够用来让这个地球上的生命活得更有尊严和质量,是所有科学工作者的原动力。有人嘲讽我们是懦弱的中立派,恰恰错了,不管是出于恐惧还是野心,一味地禁锢或放任都相对更容易,而我们这种追求二者平衡的选择,需要的却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强大勇气。”(节选自《改写》第375页)

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坚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底限,才是科学长久发展之路。我们期待基因编辑技术成熟,能合理合法地造福患者的一天。

《改写》读后感(十):朱首末《改写》:人类基因改写的利与弊

出版界,有这样的一种类型的出版商,他们不忘和孜孜以求“自然的灵异,悬疑的惊悚;逻辑的力量,理性的光芒”的初心,他们出版的书籍大部分都是本于人类独有的好奇心与科学幻想能力,这些书都是能够将看似不可思议的悬疑,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与科学严谨的观察,去发现真相、探求规律。除此之外他们还秉着最大化的人文主义思想,让人性的自然之光,不被非理性的私欲蒙蔽,在“止于至善”的过程中尽情绽放,求得内心的一份岁月静好。这样的有社会当担的出版商乃是天狼星书系了。

最近,天狼星书系出版的关于基因改写(注意哦!不是作文、剧本、电子编程等的改写喔)为主题的小说《改写》,就是一部很真核地继续地展现天狼星书系那集合悬疑、生物基因学科普、努力将科学与伦理道德找到平衡的价值观的等等元素,为出版界关于华语嫌疑科普小说的繁荣发展而尽心尽力,实为可嘉也。

该小说大概讲述了堪称“物种灭绝武器”的全球罕见遗传类病毒“兹扎”入侵原京,幸运的是受感染者被圈定在很小的范围,只有通过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因剪刀”技术才能将病毒彻底扼杀。为了不引起全国性的传染,留美博士、当今世界上拥有最高超“基因改写”技术的天才华裔科学家萧程接受了官方邀请,回国参与“兹扎病毒改写”计划。

殊不知,“基因改写”一旦开启,便注定引发一场科技与道德的庞大博弈。多股势力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不料保守派的领军人、萧程的恩师戴林钟教授在“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之际离奇身亡,萧程初抵原京便深陷旋涡。女刑警队长苏左临危受命,负责案件的侦破。两人被卷入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既然出了案情,那么就要苏左和萧程联手一起去展开侦查此案的破案征程了。后来,男女主人公在不断的追查当中发现了一条政商勾结的利益链,而当案件水落石出之后,也更引发了案件背后关于科学和道德的社会价值的思考。

所幸是,小说是以喜剧收尾了。最终,在男女主人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研发出了治疗兹扎病毒的疫苗,而苏左和萧程也在这一段艰辛和充满危险性的破案征途上,他们的关系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依为命,以此为小说的感情线画上了一个关乎甜蜜美好爱情故事的句号。

首先,此书的作者是海归派作家朱首末,她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出身的一线记者,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是她的写作优点,既然是作为记者出身,她的小说也十分具有沉浸式的非虚构的细腻刻画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的,以及洞悉周边环境的动静的纪实写作风格,这非虚构式写作小说的场景就体现在小说中关于女主角苏左刑警登门拜访医学研究专家、医学教授的场景了,这就是几乎是一份特写采访人物新闻稿。将新闻的融合小说的情节,也是一种新颖,展示作者自己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功底和才华的体现。

其次,通读全篇小说,关于这类科普类嫌疑小说科普性或者科幻性色彩还是很浓厚的,于是就需要读者在书本以外,借助其他工具去了解一些专业术语,如“基因剪刀技术”“兹扎病毒”等学术性强的名次就需要读者自己在书本之外去消化了。于此,这部悬疑小说就有基因技术的教育或者认识的社会意义了。

而在小说的结构上是严谨的,小说的氛围和节奏都是十分明快和扣扣相连的,从第二章中“病毒”中可以看出嫌疑小说中应有的惊悚和紧张的气氛,再到第十七章的“秘密”加个小说的节奏就提升为一个高潮位置,再到第二十五章的真相,则道出而来全小说小说水落石出的透亮氛围。而且该些章节的故事中都是层层埋下了收尾相呼应的伏笔铺垫,而格局和眼界也是十分辽阔,使得读者要死心塌地地跟随作者的情节,一步一步去揭开小说的真相,个中都给读者带了了嫌疑小说应有的紧张刺激,愤怒和喜悦的情感体现。实为可言:我们是跟随作者一起犹如乘坐过山车地将谜底揭晓的。

再次,关于这部小说最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地方在于,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到底基因改写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人类发展的呢?而作者的观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作者一方面通过塑造保守派戴林钟的形象,去阐明基因改写是一项危险的技术,戴林钟所持的不支持把这项技术投入使用的态度,也是一种敬畏自然和人类规律的态度。这一种反对和保守派的遵循客观规律的理念也感化了作为支持和激进派的男主人公萧程的思想,使得萧程他顿悟地放弃了通过基因改写而追求研发完美胚胎的欲望。但另外一方面,萧程也不会像戴林钟那样过于墨守成规,而是批判地利用基因改写的优点,最终研究出了兹扎的疫苗从而拯救了人类,为人类谋了福祉。于此,作者是通过通过戴林钟和萧程的行为,去表明他对基因改写的态度是具有客观批判性的:既要尊重人体发展规律,不让基因改写所控制人类,而是人类为了免于灾害而合理利用基因改写技术去造福人类。

最后当然,小说的一些毛病还是有的。你比如说小说中,作者的野心过于强大,意图将每个她自己塑造的人物都有一个归宿,除了男女主角苏左和萧程之外,作者还在其他正反派的次要或者小角色方面,而为这些小角色而更为多地着墨无关重要的收场部分,其中不管是戴林钟,还是田丽梅、郭旻、蒋小夕、还是张磊云云,都显得有点主次不分,没有抓住小说戏剧成分中的人物之间的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于此,就显得在人设上出现一些凌乱和主次不分的瑕疵。另外,就是既然小说的人设中的数量是颇为多的,于是就造成部分人物刻画得不够自然;角色性格没有差异性,人物过于同质性;而描写人物心理历程也缺乏深度(当然除了男女主角是很好塑造了)。

总而言之,作为一部国内难得的以基因改写为题材的悬疑科普小说《改写》,作家朱首末以一个记者的纪实笔调,以一个悬疑片式的气氛和节奏和逻辑,去讲述了一个如何将基因改写技术在科学和道德的天平上找到保持平衡的故事。此外,文末也希望天狼星书系能够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