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夜,1.8倍

夜,1.8倍

发表时间:2020-05-09

【www.qg13.com - 情感夜语美文】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1.8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1.8倍的速度匆匆驶来,整整比地球自转快了近2倍的时间。叹息着吧叹息着,天也不过如此,说亮就亮了。

窗外的蛙鸣声、罗C的呼噜声、吵人的风扇声,还有门外哪个阿哥在做梦,听了一夜,听得一清二楚。取而代之的是清脆的鸟叫、公鸡的鸣叫声和远方驶来的火车笛声。深夜的确很安静,好的灵感创作多来源于黑夜。于是,有的人像着了魔似的身陷其中,无法自拨。可是,昼夜颠倒的痛楚恐怕永远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很想入睡却怎么都无法睡着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种病,惯性的影响了人的正常生活。

夜,1.8倍的速度无情溜走,她忘记了还有一个人没有被哄睡,她就这样头也没回的走了。有人叹息着,更有人大声称呼着,终于让自己仔细的看清了昼夜是怎样的转换的一刹那。而夜却也在嘲笑着他,她说:你就应当去火星,你的时差正好和那里完全吻合,去吧!

夜,1.8倍的速度滚滚而去,带走了一个来自火星却奇迹般的在地球上存活了那么多年的生物。然后,天亮了,一切恢复自然,睡得正香的人们怎么会知道一个火星人的世界呢?WwW.QG13.cOM

当我看到时间的那一刻,5点10分。我打开门,看到Young从他的彻夜狂欢中回来,他看起来特别的兴奋。那时,天还没亮,虚弱的阳光仿佛全映射到他的身上,他的笑容宛如天使般的洒在彻夜疲惫的我身上,非常温暖。他,就是我大学一直崇拜和喜欢的朋友,可我知道,我和他完全不在一个频道里。他喜欢篮球,我却偏偏喜欢玩游戏,他的普通话很好而且声音很好听,而我的普通话却烂得要死,他阳光大方人皆喜欢,而我最想交的朋友只有他。此时,我们彼此尴尬地望着对方,就像太阳与月亮永远相隔的距离。看着他,永远那么阳光,我并不想让自己冰冷的感受传递给他。或许,这四年,他永远不会原谅我曾经的冒失,可我却依旧把他视为人生中最宝贵的朋友。或许,仅仅因为他的身上,恰恰有我最缺失的东西。

夜,1.8倍的酒精麻痹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有人沉睡,有人清醒,只有半醉半醒之人才了解夜空到底带走了什么。它带走了我们美好的一天,你却把握不了它的纯真,它带走了誓言里的地久天长,你却无法解读它的痕迹。我只是想和Young说句:能不能不要对我如此冷漠?你的阳光给了全世界所需要的人,却从来不屑照耀我一丝余光。我知道,生活不是乞讨,可是人是感情动物,并不是为了应酬而应酬。倘若有老的那一天,我不知道,是否就不曾拥有纯真易碎的玻璃心呢?

夜,1.8倍,转眼四年。请带走我对青春的思念,请带走我们曾一起走过那段路。我就站在最初的位置,保留着那份单纯与守候,静静等待相聚的点点星光。夜,多少情愁恩怨寥,花开花落知多少,迷人欲乱千里绝,竟是旧时泪。

相关知识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听说上了大学后可以在大一结束时换考别的学校,我如愿考回了山东故乡,以后的大学生涯都将在山东科技大学度过,这所学校是我高考的本来也能去的第二志愿。

我美滋滋地想着这以后可幸福了,想回家就回家,爸妈还可以时常来看我,同时也在心里默默盘算着怎么跟长理的这些同学和室友告别。

想着想着就醒了,原来,只是个梦。

天已大亮,赶忙起来洗漱,上午没课,所以吃过早饭就去图书馆了,可能是没睡醒的原因,感觉有点模糊,也不知何时接了爸爸的电话,电话里他说他来长沙了,让我去火车站接他。激动万分的我拿起手机就往外跑,快得从楼梯上摔了下来。

疼着疼着就醒了,原来,是个梦中梦。

睁开眼,天还是黑的,侧卧靠着枕头的右脸颊凉凉的,感受到残留在眼角的泪,也知道是眼泪浸湿了枕头,然后便顺着这势头接着哭,哭着哭着累了就又睡了过去。

醒来已经快十点了,打开手机发现爸爸两个未接电话,在睡意朦胧中回了电话,结果是爸爸微信给我发了红包,让我收一下,说今天是端午节,嘱咐我吃粽子。他还说前几天我病了的时候,他本来想过来,看了一天的票,可实在走不开,就没来。

挂了电话,我又哭了。

近日里五一、端午很多人都回家,近的甚至周末也回家,想着自己离家三千二百多里的距离,甚为悲哀。原来没来长沙之前一心想着脱离父母的管教与控制,在填志愿时此意更甚,一意孤行将第一志愿选在南方,其实对长理无甚了解,也无期望,只是看它远而已。而来了之后第一个学期显得异常漫长,4个半月跟过了一年似得,仿佛又复读,重来一遍高三,重来一次高考。这个学期明显感觉比上学期短了不少,但思亲的欲念却愈燃欲旺,如一团火将我坚强的盔甲燃落成一地灰烬。

傍晚路过学校某一小摊,看见有挂牌子写着粽子两元一个,急忙过去说来两个粽子,话音刚落,就被告知粽子卖完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天已经黑了

再一次懊悔来远方上学,何不直接留在山东,端午节连个粽子都吃不上,这是感情和经历相迫下必然迸发的思亲情绪。

但是如果更理智地去想,这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学会了自己洗衣服,自己刷鞋;自己看天气预报,冷暖自知;自己打理好自己的小家;自己处理好与同学室友的关系,学会深入到生活琐事的人际交往;自己照顾好自己,生病也难不倒自己;自己不会去诉苦,因为距离遥远他们来不及相助。

我们不可能一辈子离不开父母,只不过远方的大学使我离开得早一些罢了。思亲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每逢佳节思亲更甚,唯愿离开父母的悲伤能换来值得与成长。

比嫁人重要一百倍的事


周六饭局上惊闻一个姑娘花40w在某婚恋网站上找了一枚郎君得以出嫁。好吧,我承认我的注意力全在这40w上,40w,如果piao的话,可以睡好多有8块腹肌酷似吴彦祖的xing工作者了吧。我觉得这40w不值……添点钱都能换个好车了,开出去不知道多少吃软饭的想跟上来。

但是话说回来,人家有钱,爱怎么花关我们什么事儿呢?另一方面,你们zao为什么你们注册了百x网,世纪x缘网,却依旧没有嫁出去么?你以为人家真会给免费会员提供高档服务?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原来世界上还真有这么天真的人呢。没钱?!不付费!一群中年丧偶低保户等着介绍给你,反正如果一不小心就看对眼了,缩小收入差距也是一桩善事。

过年回家爹妈又要问了吧:对象找没啊?年纪大了就不要挑啦!再挑卵巢都衰老了怎么产卵啊,不产卵怎么繁殖下一代延续基因啊?

你想自挂东南枝,却分不清东南还是西北,你想死却又因为贪吃而留恋人间美好……

总之,你觉得你没辙了是吧。no,其实最关键的不是没辙,是没钱。

说白了,剩女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只不过天朝出现的比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晚了几年而已……大家用不着不淡定。我笔记里一直有一篇2011年的经济学人的报道,就有这么一些内容,亚洲经济比较繁荣地区的结婚率那本来就是越来越低,平均女性结婚年龄在29-31岁……而亚洲女性(尤其是东亚)的婚姻与职场难以兼顾,所以很多职业女性对婚姻持恐惧态度。

然而观念却迟迟落后于社会发展。你以和男人同样的学历、能力进入了职场,然而那群死男人啊、还有俺们的七大姑八大姨啊,依旧痴迷于改革开放前的家庭模式。毕业了就结婚,结婚了就生娃……好嘛,男人依旧不干家务,也不带孩子……你以为现在的工作都是以前那样一杯茶一份报纸干一天,迟到早退送领导两包烟就没事儿了?naive啊!现在的大部分职场,没有男人女人的区别啊,只有骡子和马的轻微差异好不好……所以家庭和事业,对大部分职业女性来说,说可以兼得,那几乎是骗人的。总要牺牲一头或者部分牺牲一头的,这个权衡的痛苦的工作,又有什么男人能替你来完成?最多的情况反倒是你牺牲了职业,成了家庭主妇,还他妈吃力不讨好,老公嫌你黄脸婆,外面找第二春去了。

这种情况下,很多女青年“不愿嫁”,没什么不正常的。

但是不是不愿嫁,就可以不嫁的。“嫁与不嫁”的自由,包括是不是有自信自动屏蔽各种“催嫁催婚催产”,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基于“财务自由”or“财务相对自由”。

那,我简单说说啊。

一个可以自己赚钱自己花的女性,择偶本来就比需要找饭票的要广泛的多。你可以找不赚钱的小鲜肉养他,也可以找比你更有钱的金龟男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而不被看成“求包养”,当然,如果你真的想单身主义,这样寂寞聊赖的夜里可以换着肉体玩,那么钱就更重要了……父母不会担心没有男人养你你就会饿死,他们就是平常唠叨两句,你送个双人欧洲游也就扯平了,至于七大姑八大姨,想听就听两句,不想听就骂两句,爱谁谁呗。

反观没有经济能力的女人……除了嫁人,她真的还有别的选择嘛?嫁完人,除了朋友圈晒包晒娃,还会有别的乐趣么?

人格独立不是口号,不是你想独立就能独立,因为没有经济独立……一切无从谈起,你嚷嚷的再多,都还要做寄生虫,寄生虫凭什么有权利?

其实真正人格独立的剩女,是不那么恐慌的。这个时代如果你想不孤独,真的就可以不孤独。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找不到一份“纯洁的男女关系”,那你大可以去发展一段“肮脏的男女关系”来慰藉灵魂。

恐慌多来源于不安全感。不安全感的原因有很多种……生活的骤变、贫瘠、感情的不稳定、甚至空气质量实在是太差……然而解决不安全感——钱……或者你目之所及的自己拥有的赚钱能力,真的是一条,也是唯一一条捷径……

钱与狗,都比汉子可靠。汉子,匆匆过客也好,终身良人也罢,从不会隶属于你,你也别指望你能完完全全的属于他……然而钱不同,赚钱能力也不同……那是属于你的,纵然通货膨胀会蒸发掉一些,但终究是属于你的。

回到开头那个40w婚恋网站找相公的女子……虽然钱花的性价比低了些,但老公不听话,可以吼一嗓子:大不了老娘50w再找一个来,你给我滚。

……这未尝不是另一种人生赢家呢。

每逢清明倍思亲——纪念我的母亲


再过几日就是清明节了,此刻,我身处异乡。窗外,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正如我此时的心情。倾听那如泣如诉的雨声,脑子里浮出母亲在世时慈祥的面容我胸膛内那颗心就愈发凝重了。

于是,我走出家门在街口买了纸钱,恭敬地写上母亲的名字,找了个安静的角落点起纸钱。那一刻,我,潸然泪下。

在焚烧纸钱的火焰中,我想起了母亲坎坷的一生。婚前母亲住在西安市桥梓口9号院,姥姥、姥爷生有舅舅和母亲两个孩子,舅舅在世时在西安市交通局工作。母亲的父辈兄弟四人,只有母亲一个姑娘,从小到大所有费用由四家共同承担。可谓是家里掌上明珠。

母亲上完初中后,经人介绍认识了父亲,父亲当时在阎锡山部队任营长,母亲嫌父亲年龄大家里穷,不同意这门婚事。后来在姥姥与姥爷的包办下结为伉俪。随后,阎锡山部队要去台湾,解放前夕,父亲带着母亲、姐姐和我从山西太原回到甫店村李家宅院。母亲随父亲在太原生活的那段时间,或许是母亲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多年之后,很少谈及过去的母亲,偶尔回忆起,总会显出无限怀念之情,可能是母亲不经意间心意的流露吧。

母亲回到婆家后,看见家里有两间鞍鞯房,一间锅头连炕住着年迈的爷爷,另一间住着和母亲年龄一样大的叔父。父亲为了解决我们一家人的住处,用自己的积蓄在院子东边盖起两间厦房,接着又给叔父娶了妻子。大家庭的日子看起来越过越好,但好景不长,短短的三四年,父亲的积蓄耗尽,这个大家庭也就解散了。只能靠母亲当乡村教师养活我们-家人。

1957年母亲因父亲历史问题,不能继续教书育人了,回到甫店村当农民。再也不是乡亲们眼中最羡慕、最有文化、最漂亮的媳妇,而是西山落日,光芒很快地消失了。

19581961年农村实行食堂化,母亲给生产队管伙,这年年底食堂解散了,母亲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1965年母亲生下少平弟,因正是农村困难时期,大人都填不饱肚子,那有奶水喂养孩子?孩子没有奶水吃整天哭闹不休,母亲经常半夜三更起来,蹲在灶前,给小锅添点水,把白天熬好的米油加热,在手背上滴几滴,试一试温度合适了,再装进奶瓶给孩子喂,孩子吃饱了,母亲才能安然入眠。5月分眼看麦稍黄家里却断了粮,母亲让父亲在自留地里割了一捆青麦,让姐和我用布鞋底在簸箕里搓出麦粒,簸掉麦糠,洗净,然后放在锅里煮熟吃,就这样东凑西借熬到新麦上场。新麦上场后,仍然是:清早的馍两口嚼,上午的面条捞不着,晚上的汤照月亮,小孩喝了尿上床。这就是关中农村当时的生活写照。

如果把五六十年代频繁的政治运动比作大海波浪,那么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无疑就是大海的惊涛骇浪,我们家则是这场风浪中颠簸漂浮的一叶小舟。风浪夺走了双桨,暗礁撞破了船舷,小舟的命运不是生死未卜,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改革开放的政策,给小舟指引了方向,小舟又荡起双桨,不是捕捞就是晒网,小舟啊摇,鱼虾堆满仓。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阳光照耀在双亲布满皱纹的脸上,父亲的脸上放着红光,绽放着开怀的笑容。虽然过着平安祥和的日子,但时间显得特别珍贵。他们已经过了花甲之年,迎来了生命的深秋时节。1985年5月分,父亲走了,享年76岁。丢下母亲我实在放心不下,每逢节假日都回家看望她。

记得1986年5月23曰是父亲一周年祭日,正是收割小麦时期,弟弟、弟妹都去收割,家里只有母亲一人,她对着父亲遗像喃喃自语,那一刻我知道,母亲一定是想念父亲了,她心里难过。我默默地站在门口,唯恐打扰了母亲的思念之情。快做午饭时,母亲转过身看见我,赶快擦了眼泪才招呼我。

我知道母亲一定惦念父亲的忌日,饭后我说:妈,我们一起去沙河,那儿杨柳成萌一定凉快。沙河是父亲的坟地,是我每次回家必去的地方。我站在父亲坟头,母亲隔着蒿草黄土,对父亲说了好多话,仿佛两人面对面像从前那聊家常,母亲没有眼泪,只有絮絮叨叨

接下来的日子,母亲总有做不完的家务,后来总感到力不从心,肚子有点隐疼,因忙于活计一直没在意,直到1991年秋天疼得止不住,弟弟才送到我家,我看母亲面色苍白,赶快送她到西安市附属二院检查身体,结果是直肠癌晚期。一瞬间我眼前天昏地暗,不知该怎样面对这样的结果。我知道上帝留给母亲的时间不多,一当我急匆匆找到坐在冷飕飕的候诊大厅母亲时,望着她那憔悴的身影,是那样无力孤独。刹那间,我心里难受极了,想哭不敢哭,想说不能说,只好装笑颜说:妈,没有大毛病,大夫说是拉肚子,吃几天药就好了,我们回家吧。

回家不长时间,母亲看了病历,知道自己得的不治之症,一如常态,每天看书报,还和家属院里老太太们玩花花牌汇。母亲的如常表让我震撼。又过了几个月,母亲的癌症扩散了,我陪她住院治疗。在病榻上,她的眉眼越来越低垂。这双被皱纹包裹着的眼睛,见过国民政府的成立,见过日本人的大刀,也看到新中国的起起落落,没有什么能让她大喜大悲了。

1992年农历3月5日,母亲走了,年仅66岁。出殡那天早晨,看到母亲消瘦的身躯躺在棺材里,我悲痛得无法流出眼泪,盖好棺盖的瞬间,我只得天地暗淡,冷风瑟瑟,听不见一点声音,我心里对母亲说:母亲,安息吧。

母亲过世后,昨夜我第一次梦见母亲,她还是那房前屋后忙碌的身影,步履蹒跚,一身粗布衣裳,平静而安祥的眼神,微微泛白的鬓发

谨以此文纪念母亲去逝二十八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