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母亲的养鸡情结

关于母亲的情感美文

发表时间:2020-08-10

母亲的养鸡情结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母亲的养鸡情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里有一个用藤条编织的鸡蛋篮,里外用牛皮纸包得严严实实。从我记事起,它一直摆放在堂屋最显眼的桌子上。那时候,农村的人买卖鸡蛋一直习惯数个数,装满一篮鸡蛋大概是六十个左右,因此母亲每天都念叨着篮子里鸡蛋的个数。

在过去的日子,母亲一直养着一些下蛋的老母鸡,并且依靠卖鸡蛋所得来的钱维持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需。那时老母鸡就是我们家里的小银行,一个鸡蛋也就是几分钱,但卖鸡蛋所得的钱为家里换回过油盐酱醋、煤油、火柴、洗衣粉、肥皂等等。那时,在北方的农村里,养几只鸡就能维持生活,这也成了农村妇女最好的赚钱方式,鸡蛋似乎就是人民币。有些小贩甚至于走村串巷直接用小商品换取鸡蛋,我上小学时的一些笔或本子等学习用具就是母亲用鸡蛋在小商贩那里换来的。

母亲养鸡一般都不圈起来,随它们在院子里和大路上自由自在地跑,通常这些到处撒欢的鸡,一到下蛋的时候就会非常自觉地跑回自家来。实际上,母亲也养不了几只鸡,少的只有三、五只,多的才有七、八只,因此十天半月也积攒不了多少鸡蛋。

但母亲每天乐此不疲地忙乎于到处找鸡收蛋,生怕自己家的鸡把蛋下在别人家的鸡窝里。要是那只鸡不下蛋或者喜欢在外下蛋,母亲就会思量把它卖掉,如果那只鸡每天按时下蛋,母亲会在收蛋的时候给它多加点饲料。但那时似乎并没有什么专门的饲料,平时也就是用残汤剩饭拌点糠或麸子隔三差五地喂喂,只有在下蛋的季节,才多少补充喂点质量较差的玉米、高粱一类粮食。

小时候我最讨厌鸡,讨厌那些母鸡们生完蛋后咯咯哒、咯咯哒的叫声,讨厌满院的鸡粪,也讨厌母亲时不时地要我到处去找鸡。家里有的是鸡蛋,但我很少有吃鸡蛋的机会。家里的鸡蛋主要是卖成现钱换成生活必需品,少数几种情况下才动用。家里来了需要招待的客人,母亲会炒两个鸡蛋配个菜;走亲戚看朋友,拿上点鸡蛋表示个心意;家中有了病人,做碗鸡蛋面条什么的;家里有人出远门,煮几个鸡蛋带着当饭吃。在生活普遍艰苦的条件下,鸡蛋在母亲眼里就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好的东西了。

我上高中的时候,农村的情况已有了很大变化,很多人家已经不再养鸡了,但母亲仍然保持着一年养两三只鸡的习惯。母亲一生不曾吃荤,鸡蛋在她的眼中是最好的滋补品,她常常会在早饭时冲鸡蛋给父亲喝。每个周末回家,母亲会也给我煮很多鸡蛋吃,但我从来没见过她吃过鸡蛋。那时我认为鸡蛋可能也是荤菜,所以母亲不吃,但现在想起才知道那是母亲舍不得吃的缘故。

记得一次与父母亲谈话,父亲给我算了一笔帐,他说数十年来家里的零花钱一直是母亲的鸡蛋钱。正是这样,他的工资才能积蓄下来,我们才有了上学的可能,家里才会盖起新房。因此父亲对我说:我们家的房子是靠母亲那一篮一篮的鸡蛋堆砌起来的,我们成长之路是靠母亲用卖鸡蛋的收入铺出来的。说这些话的时候,母亲坐在一边显得很自豪。

如今母亲还是养着两三只鸡,我的女儿整天替母亲找鸡收蛋,母亲用鸡蛋承载了她一生的简朴。在这里我郑重地回忆这些,绝不仅仅是对过去岁月的留恋,而是由此回想着我们农村这最普通的生活。

精选阅读

瓦房情结


瓦房是一块游子心头的隐痛,瓦房是一副描写历史的水墨画,瓦房是一支撑依生命的歌谣,瓦房是一坛醉倒游子的陈酒。

题记

上世纪六十年代,原兴隆公社机关设在吕楼村一家地主家院中,院里有几座青砖灰瓦大瓦房。在当年偏远的农村,这几座瓦房很是显眼。公社撤销后,在该院成立了社办厂钢管厂,主要业务是打造、修理农具之类的事,按现在说就是服务三农。母亲曾当过社办厂负责人,住在带有出前檐的北屋大砖瓦房,我和祖母、哥哥住在没有出前檐的西屋砖瓦房。

记得,母亲住过的北屋瓦房,外墙用规距的大青砖砌墙,砖间粘的白石灰逢都很细。墙里用土胚垒砌,白石灰粉表。瓦房的檩条、椽子都是杉木的,檩条又圆又粗通根一条,椽子是通直半圆形的木棍,椽间上面铺着一指厚的小方砖当房里子。地面一色青砖铺就,平坦宽阔,素雅大方。这种房子用土砖土瓦土胚多墙壁较厚,住着感觉冬暖夏凉,舒适惬意。房脊上疙疙瘩瘩,残缺不全,当时,也不知是啥。后来,我在书上查了查,才知道在房正脊两端置放的是龙吻,在垂脊上安放的是螭吻,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五条兽,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五脊六兽。屋顶灰瓦上面顺着瓦缝长满了成片的瓦松,这平常的瓦松还是一种药,性味酸,平,有毒。有通经络,散风,清热,止血等功效。治口干,大便下血,血痢,疮口不敛等症。有一次,我流鼻血,祖母就用棍子捅掉些瓦松,放在蒜臼中捣碎。然后,把碎瓦松糊在我眉头和鼻子上面,止血效果很好。房屋东西山墙有一多边形窗户,山墙檐和窗户檐雕有砖花,造型别致,典雅古朴。前墙窗户阁子是直木条,上下竖着几根,中间横着一根,阁子下面用青砖做个出台的窗台,典型的清代风格。瓦房前檐下有几根圆圆的柱子,柱子下面是石头做成的鼓型柱础,前檐地面也用青砖铺设,檐下边围绕着柱础长了一层绿油油的苔藓。房子一有年代就有灵性了,每当天要下雨前,柱础就先潮润,这种天地相通的情景我亲身经历过,很准确。刚开始祖母说,我不相信,验证几次,我信了。至今,我回忆起此事还感到我惊奇。其实,前人早有总结。古人曰:象天法地的古代建筑是与天沟通,以知天意,得天之命,循天之道,邀天之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唐代著名易学家孔颖达说: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房檐是带着花纹图案的瓦当,夏天,雨水似珍珠顺着房檐的瓦当往下流着,煞是好看。少年时,我不知这雨水从哪里来,常常对着天空发呆,总想着这水在地上,咋能跑到天上呢?这天明明是空的,咋能掉下水来哪?理解不了。冬天,雪后上冻,房檐边会挂着一行长长的冰棍条。待雪霁之日,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招人喜爱。为了玩耍忍受着天寒地冻,专挑又粗又长的冰棍摘下来,拿在手中玩耍,冰冷的冰棍把手冻得发红还舍不得扔掉,直到化细断掉为止。

在本地,这种精致的瓦房,赊店镇保存的较多,大部分属于清代建筑,经过近几年的修葺,其建筑规模恢弘庞大、建筑艺术精美绝伦,让游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至于镇内山陕会馆与我说的民用砖瓦房不是一个概念和层次,在此不能相提并论,无法赘述。而现时,农村精美的砖瓦房已经留存不多很少见了。除住过这几座瓦房外,我见过太和镇有座二层楼的转楼瓦房,典型的欧洲建筑风格,号称洋楼算不算瓦房,我不敢肯定。太和镇还有一座二层七间瓦房,号称七间楼,我敢肯定它是瓦房;桥头镇明张村有座二层砖瓦楼;下洼镇石子村有座几间大瓦房。估计其它乡镇也有,但,我没有见过。这类砖瓦房是过去地主、财主家盖的房子,盖得结实,经久耐用,随后保护好的才留存下来。

如今,农村砖瓦房大多是近几十年建造的,比较普通简易。我少年时生活在农村,见过农民建造砖瓦房。那时,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贫困盖不起瓦房,后来,经济稍有好转,就操心盖瓦房,能盖起一座砖瓦房是农民一生最大的追求,最大幸福的事。当时,农村提媒有句俗语:不怕没有粮,只要有三间大瓦房意思是说娶媳妇先要有瓦房,无瓦房媳妇就难娶到。多数农户为了给儿子娶上媳妇,一家人省吃俭用,多年集赞点钱备料盖房。农闲时,先脱坯制瓦,选天晴之日,几位壮劳力择一平地,开始和泥制造砖和瓦。制砖工艺简单,先将泥巴和好,在平地上撒一层细沙子,把砖木模放在地上,再将和好的泥巴塞进模里,用手摁实在,用一根铁丝顺着砖模上面一拉,把多余的泥巴去掉,慢慢提起模框,一块土砖坯就制成了。砖土坯在地上晒上一两天,经手了,起起来一摞一摞垒集在一起。而制瓦工艺较为复杂专业,要请制瓦师傅制作。制瓦的泥巴有讲究,不能掺杂石头、树枝之类的硬物,还要多和几遍,达到细腻均匀。泥巴和好后,制瓦师傅取一团泥巴放在制瓦旋盘上,绕瓦模粘糊一圈,厚薄均匀后,左手旋转瓦盘,右手拿着刀具修整瓦泥,待规矩后,在瓦模泥上竖着划三道,稍硬后取下来,就制成了三只瓦坯。制作砖、瓦坯达到预算数量后,还要风干晾晒一年半载,干透后再进行入窑烧制。而烧制砖、瓦需要煤炭,有的上县城拉煤,有的为了省钱,拉上架子车远行几百里地,走到平顶山或密县拉煤,砖、瓦烧成了,便开始张罗建房。

盖房子揭力,尤其是砖瓦房,一座三间砖瓦房落成后,往往花光一家子的积蓄,有的还要东借西凑,欠一屁股债。操心劳累常常会累倒人,一病卧床不起。俗语说俩人不睦,劝你修房建屋。不知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尽管花钱、劳累,然而,谁家瓦房建成后,家人走路都显得腰直了,脸也扬了起来,光彩无比。背后村民还夸奖,瞧,谁谁家真有本事盖起了大瓦房,从话语中就能听出羡慕的很。邻居有事无事都爱上瓦房屋里坐坐,明亮敞快,出气顺当,连说媒的也踏破门槛,乞求事成。

岁月嬗递,光阴荏苒。我从农村出来后,一直住在城里的钢筋水泥楼房,尽管干净舒服方便。但,这么多年了,对瓦房却情有独钟,脑子里时常萦绕着砖瓦房素雅的影子。总感觉苍穹下的瓦房是安身立命之地,存福之处,它承载了太多的人文情怀和浓浓的思乡情结,想起它,心中就会涌起绵绵无尽的乡愁。精巧绝妙的瓦房沉淀着厚厚的文化底蕴,读懂它,会使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瓦房散发着幽幽的蓝光,看懂它,能让你产生无数的遐想。它如身着一袭青衣的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雨巷中走动,无意间会把你引入江南朦胧的烟雨中,微风拂拂,细雨芊芊,细数着岁月的斑斓和时光的变迁。它像一位朴实安详的老人,接近他时,他会向你慢慢诉说着一些陈年往事,让你神思邈远,生发思古之幽情,很容易勾起怀旧的情结。瓦房实实在在凝结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愫。#p#分页标题#e#

20XX年,因事开车回吕楼村转了一圈,想看看住过的老瓦房。然,记忆中的村落面貌全非,老公社院内的瓦房已不复存在,原址上都盖成了混凝土的楼房。回来的路上,我细想何止这里没有了瓦房,现在农村其它地方瓦房都少了,大多是混凝土楼房。这些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乡下的劳动力被商品大潮席卷而去,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回来后,在村外或大路边比着盖起了楼房。散见村中一些砖瓦房,要么只有老人、小孩居住,要么封门闭户,无人居住,要么残垣半壁,破烂不堪。偶尔,报头刊登一处偏远山区或地区,保留百把几十年的砖瓦房群落照片,感到少有罕见。一次,我和几个文友结伴淅川旅游,走至一个小山村,见到几座老式砖瓦房,文友们觉得稀奇停了下来,围着房子观看多时,临走又相互拍照留念。这些文友可能住过瓦房,对瓦房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和割舍不了的情结。

心中的桂圆情结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心中的桂圆情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最近心里空落落的,总像是缺了什么。瞥见桌子上一袋桂圆干,心里不免动了尝尝的念头。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心心念念的不过是一份桂圆情结。
在我看来,桂圆,月圆,人团圆。一颗颗,小巧可爱,不正是家人相聚团圆,生活事业圆圆满满的美好希冀吗?剥开灰黄的桂圆壳,把桂圆肉放进嘴里,用牙齿轻轻剥离,咀嚼,一股香甜由唇舌尖溢开。甜而不浓,夹杂着一丝淡淡的苦味,恰似分开许久的亲人再见时复杂奇妙的情感。
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几件事都和父母有关。
母亲曾说,男补桂圆,女补荔枝。好像冥冥之中,男女有别,究其缘由,我也说不上来。我只是照着母亲的话,用桂圆泡茶喝。静静的焖一会儿,倒一小杯,颜色很淡,与白开水没有两样,轻啜一口,透出淡淡的苦味。两杯三杯装满,茶水开始微微发黄,如水墨在杯底弥散开来,越来越浓,苦味也越来越重。越往后来,再喝时甜苦参半,不相上下,清甜更是呼之欲出。时间久了,我也更安心那份独特的味道。有时仔细想来,仿佛人生也是如此,咀嚼下苦味,才能慢慢回甘。
周末我冒雨回家,结果感冒了。父亲得知后特意上街去医院为我配了药,然后又不停向我解释这个药该怎么吃,不要弄错了。不就是感冒吗?又不是什么大病。我自恃年轻,埋怨他小题大做。临走时,他硬把药塞进我的背包里,还嘱咐我记得按时吃药。我回到学校,把药放在抽屉里,想起来就吃几粒,想不起来就算了。感冒也一直反反复复,不见好转。一天晚自习回来,看到手机里父亲发来的短信,他说:感冒好了吗?爸担心。寥寥几个字,我看了好久。过了这些天,他还记得,我不禁为自己的任性而感到惭愧。忽然觉的,父母的牵挂亦如桂圆泡的茶。他们的牵挂中满载了默默关心我们,却得不到我们重视与在乎时的苦涩心情。而我们总是后知后觉,也许经过时间的冲泡,我们才能慢慢体会得到。
时间久了,自己也渐渐长大,我想,这份桂圆情结会越来越浓吧!

母亲的母亲


母亲的母亲

电话里,母亲说她的母亲病了,我哦了一声,随即便大谈特谈我最近的工作和生活,我的快乐和烦恼。许久,电话里传来母亲的一声低叹。我忽然意识到什么,马上问道:她病的严重吗?

外婆电话里说很想见你,望你放假回去看她。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倒似征求我的意见。

外婆?外孙?在我16岁那一年,我去看望我弥留的外公,刚走到门口,听见外婆教导我4岁的小表弟写字,他问她:外婆的外怎么写?她说:外婆的外就是外人的外,外婆和外孙都是外人,只有奶奶和孙子才是一家人呢!我没有再走进去,我忽然想起来她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告诫我长大了一定要对她好,因为没有她就没有我,因为她是我母亲的母亲

那一夜,我的外公去世了,我因为赌气没能够看望外公最后一眼,我将遗憾和怨恨都放在了外婆的身上,可是我并不敢发飙。外婆是个极强势的人,莫说是我或家里的任何人,便是整个下阳村,也没有一个人敢当面指责她的。她是个孤女,九岁就在外公家做了童养媳。外公在部队当兵,外婆一个女人便挑起了全家的重担。那时候的农村,龙虾满地爬,螃蟹横着走,水草池塘一跺脚,提出一条大鲫鱼,可人们却只是为了盐巴和稻谷,起早贪黑挣工分。当年的村长欺负她是个女人,公分扣半,那便意味着她和她的四个子女将食不果腹,当真是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嗦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他找到村长理论,到争吵,到厮打,他抓住她头发,她抓住身边的一把镰刀砍了下去。她主动去投案,她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女人告诉民警,她的行为叫正当防卫,她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用言语向镇里的领导做了最煽情的描述。因为她是军嫂,因为她还有四个孩子,最小的还不到一岁,她安然的回到村子,她的一刀为她在下阳村奠定了位置,她的戾气也在那种环境慢慢膨胀。

终于有一天,她老了,她的戾气为她平添了许多皱纹,她的身材变得又瘦又小,她再也不是那个深夜追查我外公打麻将的母夜叉。她看着我的时候,是仰着头的,我竟然从她的眼神里捕捉到慈爱,我不相信她是爱我的,她只是想让我以后好好照顾她,因为她是我母亲的母亲。可是在她追到我外公的麻将点时,因为我母亲的阻拦,她用手电筒砸破了我母亲的头。那天晚上我就恨上她了,可是因为她是我母亲的母亲,爱屋及乌掩埋了我对她的恨。

她病了,却在病中想起我这个外孙的外就是外人的外的人,她当真只是把我当成一个外人吗?她也曾在深夜为我摇扇驱蚊,为我考公焚香祭祖,她告诫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温和的人,我总认为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因为她只想让我以后好好照顾她。以后吗?她的以后还有多少?我的照顾又在哪里?我连她病中也不能看一眼,甚至一句问候也没有,我忽然有些内疚。

过几天放假,我陪你一起回下阳看外婆好吗?

母亲很高兴,连连说:很好,很好。

挂完电话,心中一片茫然,今晚的月亮格外皎洁,原来快到八月十五了,那年的中秋,她从口袋里摸出一块月饼,那是特意为我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