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恋爱技巧 > 导航 > 迷恋背后另有深意

迷恋背后另有深意

发表时间:2020-10-28

【www.qg13.com - 带情感深意的说说】

两个人谈恋爱也是有很多小浪漫的,两个人的感情也是需要维护的,那么到底有哪些技巧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迷恋背后另有深意",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迷恋背后另有深意

迷恋源自对异性的理想化,那么,所迷恋的对象,势必符合迷恋者的理想异性的形象。不过,仅仅这一点还不足以产生最强烈的迷恋。

我的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H说,他以前曾深深地迷恋过一个女孩。那女孩一开始对他不反感,但经常提醒他说,她感觉他对活生生的她不感兴趣。尽管他时时都围绕着她转,她感觉自己总是被忽视,而他似乎仍然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H的迷恋对象,显然和林徽因被徐志摩追求时所产生的感受有类似的地方。

很长时间以来,H一直以为,自己之所以迷恋这个女孩,是因为她外向开朗,符合他理想女性的模型。H的妈妈是内向抑郁型的,虽然很爱他,但也很依赖他,这令他从小就一直扮演妈妈的拯救者的形象。这种形象,一方面令他很自得,让他感觉自己在妈妈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也严重限制了他的发展。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说,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发展出向外的动力,即向家庭以外的广阔天地主动探索的倾向。一般而言,这是孩子的自然发展方向,如果让孩子自然发展,他会顺利地走到这一步。然而,有一些孩子的这个倾向被阻断了。这种阻断,有时是父母粗暴地阻止孩子发展,但更多的时候,是父母自己需要黏住孩子,需要孩子做自己或做自己和配偶关系的拯救者。并且,当父母主动向孩子索取,要求幼小的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几乎没有孩子会拒绝。

H正是如此,他的妈妈在嫁入H家的大家族后,一直被严重孤立。H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都忽视她,甚至敌视她,这让她一直感到很孤独,性格也逐渐变得内向抑郁。一直到有了H后,她的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她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赖的情感对象。从小以来,H就一直是妈妈的倾诉对象,妈妈将她在这个大家庭中遇到的一切困惑和苦恼,都向H倾诉。H也很主动地去扮演倾听的角色,不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而一直守在妈妈身边。

这样一来,妈妈得救了。但是,由于长期扮演这样的角色,H自己向外发展的倾向被阻断了,他也像妈妈一样变得内向抑郁。而且,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幼小的H开始勾勒一个理想女性的形象——外向、开朗、敏感,能将他带向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天地。

后来遇到那个女孩,符合H的这个理想女性的形象,于是H不可救药地陷入了痴恋。他说,自己的痴恋程度与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痴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什么会陷这么深?H一直以为,是因为那女孩太符合他理想女性的标准了。但后来,他才突然明白,其实,他对那个女孩第一次产生感觉的时候,恰恰是这个女孩陷入沉思的时候。当时,“我感觉她身上有一种圣洁的光环似的”。什么是圣洁?H回忆说,就是一种抑郁的神情!

也就是说,H如此痴迷这个女孩,表面上是因为她符合他理想女性的标准,但真正打动他的,还是女孩和他的现实妈妈相一致的地方。前者,满足了他的意识层面的需要,即“我要找一个外向开朗的女子,把我带向更广阔的天地”;后者,则牵动了他的潜意识深处的情感,让他就像童年时期爱妈妈一样爱这个女孩。这两个因素糅合在一起,令他对这个女孩一见钟情,并从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痴恋中。

这不难理解,因为仅仅是幻象,并不能令迷恋者产生那么强的情感,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人产生强到不可思议的情感,一般总是因为那个人强烈地牵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关系,即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可以说,不管我们现实的父母现在令我们多么不满或失望,我们都势必曾对他们产生过最强烈的爱。这种爱,藏于我们的潜意识深处,糅合着我们所有的原初的爱的体验。一个人,只有能牵动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体验的时候,才有可能唤醒我们最强烈的情感。

这,或许是强烈的迷恋产生的根本原因。

延伸阅读

世上所有的爱情都另有所图


看过一部韩国电视剧,里面金喜善扮演的空姐不停地相亲,她的目标是嫁个有钱人。一次相亲,她误将一个穷小子当成了有钱人,频频向其献媚,得知真相后,她愤然与其断绝交往。穷小子问她,难道你跟我交往只是因为钱?金喜善抛了一句相当智慧的话,你不也是因为我的脸蛋才跟我在一起的吗?

多么铿锵有力的回击!

看重钱财与看重脸蛋有什么不同?

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人们把它描述成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自古就有牛郎织女、梁祝化蝶的爱情神话。人们期望的真正的爱情不受功利所累,不为门户所限,不被诱惑所易,坚贞不渝,忠诚奉献,无有所图。可世间真的存在这样的爱情吗?

当美女遭遇卡西莫多式的财郎或老态龙钟的才郎时,人们会直白地评论,美女是因为财、才而嫁。在人们眼中,美女是怕吃苦的,是轻率的、功利的,是没有爱情可言的,按逻辑推理其必有所图。这样的情感当然是不高尚的,是不值得人们尊敬或歌颂的。

于是,一旦人们发现了这样的状况,便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

比如,伏明霞与梁锦松的结合。人们曾经质疑,伏明霞怎么了?她是世界冠军,她不缺钱,可她为何还要嫁给一个比自己大20多岁的人呢?一定另有所图!

种种猜疑必然会在人们的心中升腾,只是有的人说出来了,有的人藏在心里而已。

猜疑没有错,只是我们不要有思维定式,只猜疑美女,不猜疑财(才)郎。我们也不要把爱情定义得那么完美,那么高尚,那么不食人间烟火。我们不要虚伪地戴着假面具装圣人,而应该勇敢地承认:所有的爱情都有所图。

郎才女貌、珠联璧合的一对会招来很多人的羡慕,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的,因此没有人会说其中一人图了另一人的什么。因为前提是双方各方面条件旗鼓相当,这多少掩盖了有所图的真相。就连当事人恐怕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的爱情是纯洁的,是高尚的,是无功利、无所图的。真是这样吗?

所谓的无所图,只不过是男女双方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能彼此容忍、接受、欣赏。他们有所图,只是因为双方差距小而不显得那么突兀罢了。

看重钱财也好,看重脸蛋也罢,重要的是当事人对其有清醒的认识。只要双方当事人的选择不盲目,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是出于善意的,就无可指责。爱情都应该得到人们的祝福。

情人节短信:深意不言表


情人节短信:深意不言表

情人节快到了,今天的小编为大家整合了表白传情短信,让你们的恋情甜甜蜜蜜。

[情书短信]一个人的时候我并不孤单,风吹乱我的长发,我从大地上拔起一株草,把它种植在另一株草的旁边,从此,它们像一对情侣,肩并肩,看夕阳谈恋爱

[情书短信]ABCDFGHJKMNPQRSTWXZ,为什么我只会写19个字母,因为有七个一直在我心里,ILOVEYOU!

[情书短信]上帝问我最爱是什么?我说当我把这条短消息发出去后第一个看到他的人就是我的最爱。你看到了吗?

[情书短信]你是门我是栓,拴住你的心;你是门我是锁,锁住你的情;你是门我是楣,吻住你的唇;亲爱的--我要作你的保护神!!!

[情书短信]若爱可用海水衡量地球将成为汪洋;若爱需要鲜花点缀人间将春天永驻四季不再轮回;若爱要用言语表达我只想说我爱你永远

[情书短信]那是一场突然的雨。幸好我带了伞,幸好你没有看清我的脸,幸好发现我时你已迷失方向,不然,你又会从我的伞下逃开!那一刻,我的心比你更乱

[情书短信]在我们还陌生的时候,我就渴望与你交谈:远远的,你从我身边走过,我装出不经意的样子,指着你的身后,对你说:那朵云影,因为有你才更美丽

[情书短信]我设计了一种美好的生活:两个人的世界,幸福如久泡的浓茶;不羡花香,也不因留不住春踪而叹息;离开城市的节奏,在你的木屋旁,携手看夕阳

[情书短信]年轻的母亲把黑色的乳头塞进婴儿的嘴里,这梦幻的洁白的温床恰似祥和的霞晖:乳房所及的一切正是我们日日夜夜的恩典,世界就在你的哺育之下

[情书短信]我的守候是五月温情的阳光,我是你的旷野最勤劳的播种者:斑斓的梦想被思念的沃土轻轻覆上,我的等待终于长出翅膀――明天,你就是我的新娘

[情书短信]我羡慕那两只蚂蚁,它们在小小的居所举行婚礼,洞房焕然一新,喊着彼此的乳名,夜色在这场朴素的游戏里变得迷离;我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呢

[情书短信]你的爱像阳光亲吻我的前额,你的温情像母亲俯视的脸,你的视线洗去我一路的风尘和疲倦,我想给你一顶五彩的花冠,用朴素的语言唱最美的歌

[情书短信]你的回眸那一笑,寂静如千年的绝唱,在我的夜空缭绕;月光爬上你的额头,拥抱换来逃跑,我的快乐没有找到靠岸码头;第五个季节依然是冬季吗

[情书短信]寂寞的时候,自己为自己喝彩;痛苦的时候,把欢乐喊出来;太多温柔,我无法承受;没有节日的祝福,也没有清早的问候,忘不了的是你长发飘飘

[情书短信]我做着漂泊的梦,流水在我耳边轻淌,我总是频频回头,怎么也走不远;当牵挂终于变成天涯,我蓦然回首,却发现:河已干,岸边也没有你的衣裳

[情书短信]只要同样的夜晚有两个人,两颗心;只要相逢有两种结果,两种声音;只要你还在甲板上等待,我就会带着爱的花环站在你面前,垂首聆听你的安排

迷恋,源自爱的缺失


迷恋,源自爱的缺失

解答迷恋这个外在的关系,要回到我们内心的一个关系上,即我们的理想异性与现实异性的关系。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异性的模型。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关于现实异性的信息。现实异性,主要来自于我们的异性父母或重要的异性抚养者。理想异性,则源自缺失和幻想。

所谓缺失,也就是说,假若生活中那个重要的异性——异性父母或其他重要的异性抚养者——让我们不满,那我们势必会勾勒一个理想异性的模型。所谓幻想,即我们在心目中勾勒这个理想异性的模型时所用的方式。

缺失,不是指现实的父母的缺点,而是指,在抚养孩子的时候,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缺憾。如果现实中的异性父母,给了孩子健康的抚育,既给了孩子充足的爱,又懂得给孩子自由的空间,那么,这个孩子就没必要花太多力气在自己心中勾勒那个虚拟的理想异性父母的模型。相反,如果异性父母的一些抚养方式严重阻碍了一个孩子的心灵成长,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会花大量的力气来勾勒出一个理想的异性父母的模型来,并会经常想,假如我有一个那样的异性父母该多好啊!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如果一个人没有从现实的异性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爱,他内心中的理想异性对他而言就尤其重要,而且这个理想异性,与他的异性父母的差异也非常大。

这种差异,就是迷恋的根源。理想异性与现实异性父母的差异越大,就越容易沉溺于迷恋中。

譬如,一个男孩,如果他的妈妈对他的爱有巨大缺失,那么这个男孩就会在心目中勾勒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勾勒出这个假想的妈妈后,他会幻想如果有这样一个妈妈,他就会好受多了。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理想妈妈的假想,就会幻化为他对理想女性的渴求。

一旦遇到符合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的女子,他的迷恋就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但问题是,他迷恋的,仍然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他是将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模式,投射到那个女子的身上,他迷恋的只是那个女子身上的幻象。

并且,他看到的,也就只有那个被他严重理想化的幻象,而看不到他的迷恋对象的真实存在。

或许,这就是徐志摩痴恋林徽因,以及那个鹊桥论坛上的男子迷恋那个17岁女孩的深层原因。

在那个17岁的女孩看来,爱情就是找一个结伴而行、相守一生的人,“未必要完美,甚至未必是至爱”。

相反,徐志摩的目标却是理想化的,“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鹊桥论坛上的那位男子,所追寻的女子,也是非常理想化的,需“灵气、美丽、善良”三者得兼,“天地间灵秀,殊几钟此一人”。

他们的这种理想化,可能正是源自他们内心深处的对理想异性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