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怀念炉火

怀念炉火

发表时间:2020-11-12

【www.qg13.com - 怀念妈妈情感美文】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怀念炉火,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风乍起,寒意渐浓。几场连绵的秋雨后,树叶纷飘,屋里一片冷清。小区虽说已供暖,但若有若无的气息,不由地让人回想起曾经的炉火。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只要一变天,气温下降了,家里的炉火便安办起来。点一炉玉米轴轴,放上几块废旧木头,土房便变得温暖如春。坐在热热的火炕上,那更是万分的惬意。农家的冬三月,不事农事,都猫在家里。妇女们操办家人过年的衣物,男人们一边筹划第二年自家的农事安排,一边转着喝烧酒。学校的教室虽生着个大火炉,但冷热不均,挨得近的冒汗,离得远的冻得手脚冰凉。我的个子小,上学一直坐在第一排,饱尝冷冻的困扰。课间休息或放学后赶着围在火炉边烤火。不过这烤火,也是有技巧的。在外边呆久了,身体寒气重,手脚都僵的时候,是不能一下子围到火炉前烤火的。否则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发挥作用,让人疼痛难忍。儿时没有这个概念,大人们也说不清楚原理,只是告诫。受冻性急的孩子哪能顾及,总要亲自尝试一番才会体会这一疼痛的教训。

俗话说家暖一盘炕,农家的大火炕,承载着一家人的温暖与生活。但在寒冷的冬季,每家的炉火是必不可少的。农家人缺钱买炭少,但决不缺烧的。白天采光好时用秸杆、玉米轴轴、葵花杆、麻橛橛、树枝、废木头都是引火烧炉的好材料;夜里为了保温,才放上几块炭。炭火发热量大,一会儿功夫,炉肚变得通红,家里的温度立马升起来。为了尽最大程度利用这炉炭火,农家人就会把山药蛋放在炉排下烤,炉圈上用猪皮或麻团胡油蹭几下,把切好的山药片放上烤。炉条下的整山药蛋烤熟要费些时间,炉盘上的山药片片,需勤翻着些且用了不多少时间,焦黄香溢的山药片片就可享用了。坐在炕桌边一边写作业,一边吃着母亲烤好的山药片片、烧山药,心里美极了。

土默川盛产高热量的焦煤,但压不住火。那时交通不便,一河之隔能压火的伊盟煨炭竟然用的极少。当然主要是当地各乡都有煤窑,且有给村民分低价煤的福利。每日凌晨,天色未明,母亲就起来生火,一炉麦草、麻橛,家里就热起来,赶紧放上二块炭再压上一些上次未燃尽的炭团,屋里立马热了。窝在被窝里的姊妹们在母亲把各自衣裤烤热了,才钻出来穿衣服、洗涮;吃罢母亲做的酸粥,背著书包去上学。我自幼畏寒,一天都离不开温暖的火炉,稍有不慎,就会感冒咳嗽;这让母亲慌慌不安,一冬都对我呵护有加。姊妹都说我是家里的大熊猫。整个冬日,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其乐融融。

楼内供暖依然冷冷清清,找物业、找供暖人来了几帮排气、放水折腾了几趟,依然如故。一向怕冷的我,受寒伤感咳嗽不断,吃药打吊瓶一周多尚未好。我与妻说,假如母亲还在,老家的土屋还在,我回去住上几日,喝上几顿母亲的红糖姜粉蜂巢水,拔上几个火罐,咳嗽大概早就好了。可母亲去了,老家的土屋也没了,温暖的炉火也已成为一份追忆。

近日,天气愈冷,小区暖气的温度也终于升起来了,但我依然怀念那曾经的炉火。

相关推荐

一碗粥 一炉火


冬天是寒冷的,但这并非坏事,因为冷,我们才对温暖二字敏感。不是吗?在冬天,一碗热粥,一炉炭火,回忆起来,就让人心怀感念。

谁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吧。大冬天,外面行走,饥寒交迫。这时,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喝上一碗热粥了。最好自家熬制,刚出锅的。热碗捧在手,先驱除三分寒意,热粥下肚,马上周身暖和。那份满足,纵吃山珍海味也不比。

有时想,为什么赴过饕餮盛宴,吃过精美菜肴,而内心最终向往的仅仅是一碗热粥?或许,那份情结不只是一碗粥,而是一个家的温暖。不管贫穷还是富有,能把一日三餐吃得其乐融融,就是幸福。我们对家的眷恋,有时就在亲人做出的热腾腾的饭菜里。车前子有篇文里说:一到冬天,我就想念妈妈炒的雪冬,这是哪里都吃不到的好味道,常常这么一想,我就回苏州了。我不知道他说的雪冬是什么,但我理解他的心情。一到冬天,我想念的是妈妈熬的糊涂,木柴烧地火,大锅盖一掀,香气就弥散开来。趁热喝下去,冬天的寒冷就不在话下了。

不能小看了一碗粥。它可以暖身,可以养胃,可以让生活过得滋润起来。若把吃饭当成一出戏,喝粥就是戏的压轴。没有它,再好的饭菜都显得搪塞。当然,南方喜欢把喝粥当作开场,从养生角度讲,更有好处。

把喝粥当开场的,还有过年。年味的序幕,是在腊八那天拉开的吧。喝腊八粥,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多好的寓意,为这吉言,无论如何要喝一碗的。这一天,我们喝的不仅是粥,还有文化。腊八粥又叫佛粥,福寿粥,五味粥,七宝粥。单从名字看,来历就有很多种。我偏向于佛粥一说。相传,农历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佛成道前,有牧女献乳糜之物,后人为祭祀佛祖,就在这天仿牧女程式煮粥敬佛。这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也让人感动,原来,佛只需要一碗粥。

与佛相比,人的生活已相当奢侈,明明拥有很多,还时常觉得自己贫乏,这或许该找找自己原因。于物质生活而言,一个人的需求并不多,譬如在冬天,有一碗粥,一炉火,就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对炉火的感情,归结于儿时的隆冬。那时的冬天真冷,池塘里可以溜冰,大雪一茬茬地下,雪融时的琉璃剑一样倒挂在屋檐上,简直有萧杀之气。在密不透风的严寒里,火炉的暖可以裂帛。谁来了,都会不由自主靠过去,在呼呼上蹿的火苗上,烤热双手,搓热面颊和耳朵。一身的寒意不知不觉就蒸发了。若远方来了客,主人会热情地燃堆柴禾,熊熊大火,亮堂了客人的脸,也暖热了客人的心。在冬天,点火是周到的待客之道。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日子。一家人围炉取暖,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了。关上门,把天寒地冻关在门外。屋内,火炉燃着,人说笑着,或看电视,或剥花生,或各干各的事情,暖意融融的另一番世界。也不能让炉火闲置,火炉边沿,烤花生,烤红薯,烤馍片,一会功夫,满屋飘香。若烧一壶水,水快开时,滋儿滋儿地冒着响,像冬天的小调。怎能不感念一炉火?因为它,冬天有了意外的收获。

如今的冬天,寒意早不及当年。身居城市,取暖的方式也不再依赖炉火。在有暖气,有空调的房间里,整日可体会春天般的暖意。时间久了,人如温室花朵,恐怕再经不起长久的寒冷了。这是生活的进步,还是自身的退化呢?人类在追求自身享受的同时,也会对外界环境造成影响,比如冬天正在渐渐变暖。

或许没必要过分安逸。毕竟,在更加寒冷的日子里,一碗热粥,一炉炭火,就可以暖热关于冬天的记忆。

怀念母亲——怀念母亲二三事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几年了,她老人家离开时,我还是二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而现在,我也已经成了年过半百的小老头了。

俗话说,人越老,越怀念过去,怀念年轻的时候,这话一点儿不假。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大,对过往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对母亲的怀念就越厉害。

上小学时,还没有实行包产到户政策,家里人多,劳力少,挣的生产队的工分较少,分的口粮加上供应粮,勉强解决温饱,还比较穷。我正是长个子的时候,人虽小,但食量较大,放学回家后经常和三哥因馍馍的大小发生争执。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就偏袒我,经常把大一点的馍馍分给我,还不时地悄悄把留给奶奶的转包成油花(一种白面和青稞面间隔卷起来的馍馍)分给我吃。我是个粗心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母亲吃了没有,也没看见过母亲吃的是啥,她总是把好的东西留给奶奶和我们。奶奶那时已经八十多岁了,母亲把奶奶和我们照顾的很好,在村里有极好的口碑。也不知道在那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母亲是咋挺过来的,现在想起来心里五味杂陈,后悔当初不懂事。

上初中了,由于学校离家远,我和三哥住校,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吃饭或自己做,或上大灶,基本上除了水兑面就是吃馍馍。为了给我们烙馍馍,母亲打周一就开始忙活了,每周都要准备十好几个锅块,每个锅块里外都烤的干干的,这样可以多储存些时日,不使它早发霉。回家拿伙食基本上是我的活,三哥学习较忙,一般都是周六回家,周一返校。由于要跟上早读,离家又远,所以起身很早,一般凌晨三点多就出门了。我那时候胆子很小,看见路旁有黑咕隆咚的洞穴,总想着有鬼啊狼啊什么的突然出来,非常害怕。每次,都是母亲把我送出门,站在门台上或大声说话,或大声咳嗽,给我壮胆,等我走出好远好远,我回头已经看不见母亲的身影,但还听得见母亲的声音。啊!我亲爱的母亲!不是您用那孱弱的身体扛起生活的重担,壮大我前行的胆量,哪有儿子今天的幸福生活,您的恩情永世难忘!

后来我上了高中,上了大学,由于学校离家更远,很少回家,只是在寒暑假回家呆二十几天。那时候,母亲的年纪已经大了,许多疾病也开始缠上母亲。上大学时,母亲已经住了几次医院,病情始终不见好转,我因为还没有参加工作,任看母亲被病痛折磨而无能为力,只能抽时间在母亲住院时,在病榻旁守候几日、十数日。可恨的病毒,为何找善良柔弱的母亲下手啊?为什么不让天底下最伟大的母亲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活着呢?!!

我参加工作了,在县城上班。母亲很高兴,逢人就夸她的链儿有出息。我也每逢周末都尽可能回家,给母亲买上些她爱吃的水果、蔬菜什么的。母亲知道她的奶干儿回来,老早就做好了饭菜,然后一趟趟往大门口场沿子上跑,看我到了没,一直到看见我不断走近她跟前,满脸的慈祥和喜悦。每一次回家,看到母亲又消瘦了许多,憔悴了许多,自己没有啥有效的办法减轻母亲的疼痛,心里似针扎刀锥一般。在我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母亲在不住院的日子里,一周周、一月月,每个周末她老人家都一次次站在大门外的场沿子上,等着她的链儿回家,不管刮风下雨,无论酷热寒冷,直到我的出现,她那颗爱子、思子、念子、盼子的悬着的心,才放进心窝里,直到有一天母亲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了她的儿女,离开了这个多情的世界。母亲走的时候,我还没有结婚生子,我想她老人家一定心里有挂牵,有不舍。唉!都怪我不争气,让她老人家带着遗憾走了,母亲大人,儿子不孝啊!

母亲,您走了二十三年了,您走后,父亲在我们的照顾下又度过了二十几个春秋,没有受累受罪。两年前他老人家也走了,去和您团聚了,您们二老在那边一切都好吧?您走后不久我就结婚了,没过几年,您就有了孙子睿睿。现在我们一家三口过的很好,很幸福,您的孙子即将成人成材,您老可以含笑九泉了。祝愿您们在那边安好,愿您们的英灵保佑我们顺遂安康!

怀念姑母


如果不是出生在女人没有地位的年代,她肯定不会成为童养媳;如果有老伴的随时相依和搀扶,她肯定不会跌倒在熟悉的路上身受重伤;如果多抽些时间陪她聊聊,我也不会留下深深的遗撼无法挽回

然而没有如果,当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我意外地接到滁州表姐的电话,姑母即将走完她寂寞孤单的人生之旅。而远在几百里之外的我,已来不及赶去告别。想到再听不到她温暖的唠叨、再见不到她蹒跚的身影,我不禁泪如雨下

那年夏天,姑母因下楼不慎,摔成股骨骨折。得知消息已是摔后十多天,连忙赶去看她,瘦瘦弱弱的身躯蜷躺在病床上,整条右腿从上到下又紫又肿、触目惊心。吊瓶里白色冰凉的液体通过长长的塑管和无情的针头缓缓地流进她干枯粗糙的手颈,但她布满沧桑的脸却写着坚强和平静。医生说如不手术可能起不来,如手术,可能会重新站起,但危险很大,毕竟九十高龄。她选择了后者,说宁愿死也不想躺在床上让人伺候。

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的绝妙配合,手术很成功。再去看她,已出院的姑母已能斜靠在叠起的被子上,任我在她的伤腿上不停按摩,肿胀已经消退,思路也非常清晰,嘴里不停唠叨,大老远的,天那么热,还要上班,赶来搞什么?我不要紧,过两天就管走了,早些回吧于是我便很听话很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小天地,仅将关注与问候寄托在电话之中,满足于高科技给我带来的便捷。

可是,我怎么就没想到她已九十高龄了呢?我为什么没有多请几天假多照顾她几天呢?仅仅是看她,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短暂的看望竟是永别。她最终没能抵挡身体机能的衰老和器官的衰竭。

有人说,缺撼是一种美,我不愿苟同,因为承受缺撼的本身太残忍。姑母出生于二十世纪初,十几岁成为童养媳,遭遇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结婚不久,姑父就有了外遇,尽管有了两个孩子,为了尊严,她最终选择了离婚,孤身一人度过半个世纪,坚决不再嫁人,丈夫的背叛是她永远的心结。

而风虽能轻而易举地吹走一张白纸,却不容易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重量在于不屈从。年轻时天姿聪惠、好胜好强的她,自学了裁缝技术,衣服做得大方合体,又深懂人情世故,终于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她的技艺和为人在当时生活的小镇上颇有名气。

姑母因为充满爱心而深受我父母亲的尊重,爷爷奶奶过早离世,在家排行老大的她,独身一人扶养两女已是不易,却主动承担起照顾胞弟的责任。父亲经常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姑母的扶助,他不可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如愿走向工作岗位。

我的童年曾和姑母相依相伴,在我的记忆中,她一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和姑母在一起的日子里,最烦的就是她的唠叨。她总是对人要求很高,带着挑剔。什么大人谈话小孩不能插嘴、大人没吃饭小孩不能动筷、和大人说话要有称呼有礼貌、女孩子有机会读书不容易,要好好努力等等,边做衣服边唠叨,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我教导,既啰啰嗦嗦,又语重心长。我在她的唠叨中长大,说话做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丝毫闪失。

当我求学、工作、成家,和姑母在一起的日子已是屈指可数。每次去看她,她总是固执地让我搀扶着去买特产。年事已高的她,颤颤微微地走一段、喘口气、歇一下,边走边唠叨,现在生活好了,给什么都看不上眼,还是买琅瑯酥糖吧,你们那没有,告诉你爸爸,不要太省,身体要紧,结婚后要好好过啊,彼此多关心些我不停地点头答应着。小时琅瑯酥糖是我最喜欢的零食,棉棉的软软的香香的甜甜的,就像她对父亲和对我的爱。亲爱的姑母,我还能找到这样亲切的感觉吗?

有人说幸福是朵三瓣花,有希望、有事做、有人爱,最简单的幸福也存在稍纵即逝的美,任何生灵的降生和离去都是偶然和必然。所以活着的人要做的是把握幸福,珍惜身边每位至爱亲朋、用心感受这个时代每个阳光明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