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活爽了的女人,在性和钱上从不亏待自己

活爽了的女人,在性和钱上从不亏待自己

发表时间:2021-01-18

【www.qg13.com - 在情感上受伤的说说】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活爽了的女人,在性和钱上从不亏待自己",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1

我决定不调解了,我要离婚

来访者坐到我对面,这是她第56次咨询。

她显得很生气,似乎稍稍踟躅,又显得急不可耐地告诉我:老师,我决定不调解了,我要离婚。

我有点吃惊。

不是没有讨论过这个话题。

一年多以前,来访者因为两性关系问题,走进咨询室。三个月前,在我的介绍下,夫妻开始接受另外一位咨询师的婚姻咨询,同时,她还继续在做个人咨询。

今天,她告诉我,她决定离婚。因为,她开始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性”。

“真是辜负了。”

她告诉我,曾经,她觉得“性”简直可有可无,她几乎意识不到“性”的存在,以及这竟然可以是一个问题,更意识不到自己有这个需求。

她说:“现在,我想想自己美好的5年的大好时光,五年啊,身体最好的状态,没关注过自己的需求,没好好地满足过自己,我觉得好后悔,好懊恼,真是辜负了自己。

2

性就那么回事:

例行公事,我没什么要求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女性,因为两性关系,走入咨询室,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不会自己主动提到“性”。

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性”是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特殊存在,跟现在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关系。

而,即便我们谈到这个话题,多半也是一两句话一笔带过,敷衍了事,意思更是趋近于一种高度一致的轻描淡写:就那么回事,例行公事,我没什么需求。

这种描述本身,就尽显苍白。这种苍白,让人感受不到这个话题本身应该带有的兴奋和冲动。

就好像文章开篇提到的这位来访者的这句话:“真是辜负了。”

这句话击中了我。

那已经远远不是“性是否满足”本身,而似乎是什么东西被生生憋住了的感觉。

这是一种自我抑制和限制。也就是说:我们限制了自己需求,抑制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比如,女性对性的需求,被羞耻感所覆盖,承认自己对性的需求、享受性爱过程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变得非常困难,更遑论,女性进一步提出自己对性的要求。久而久之,我们干脆直接阉割掉自己的这个需求。就这样,对性需求,来了个彻底的隔离和压抑。

抑制自己潜能的发挥,其实就是抑制了自己的生命力。

再比如,在自我抑制方面,我们对“钱”的态度,也特别典型。就好像,很多时候,我们很努力,就是挣不到钱:即便能力不错,早出晚归,足够努力,生活却总是不咸不淡,丝毫不见起色,几乎原地踏步。直到磨尽人的所有拼劲儿,让人绝望。

3

你真的敢让自己过上

“有钱后的美好生活”吗?

我们的生命力在多大程度上展开,决定了我们的生命品质。

造成这种自我抑制和限制的原因很多,比如,对父母的过度认同。

心理咨询同行之间有一句玩笑话:我就没见过有几个人能顺利度过俄期的。

一个认识的误区是,有的人认为,俄期的问题,可能更多表现在“性”方面,以及由此延伸到“两性关系”方面。

事实上,“俄期问题”当然不仅仅局限在3-6岁阶段,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性”以及“两性关系”,而很可能会体现在生活的很多方面,甚至是钱的方面。

我的一个从事互联网的朋友,她跳槽的时候,面试的新公司,同一个职级要招聘两个人。最后,公司问他的期望薪酬,她说了自己的期待数字,最后,成功应聘。入职后,她发现,同职级新应聘入职的另一个人,工资比她高出50%。她很后悔,说,如果当初自己“敢”多说一点就好了。

她跟我懊恼不已的时候,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真的“敢”让自己过上“有钱后的美好生活”吗?

即便我们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是,我们可曾“敢”去想象,自己有一天,真的过上了自己梦想中的生活?真的能想象到那个场景吗?真的能想象,自己有一天真的能实现它吗?

从钱发散开,推而广之,影响到的,还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我们敢不敢让自己过的更好?

敢不敢走入更亲密和谐的两性关系、组建更美好的家庭?

敢不敢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伟大的愿景?

敢不敢去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

4

你敢比父母过的更好吗?

认同的固着会导致什么问题呢?

不但,不敢让自己过上“有钱后的美好生活”,更不敢比父母更优秀,不敢比父母过的更好。

当然,这一切是在潜意识层面发生的。意识层面,我们会告诉自己:我要努力赚钱,这样,我就能过的更好,也能让父母过的更好。

这样的例子简直随处可见。

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她本人从事销售工作,非常能干,终于,得到升职机会,薪酬翻倍。然而,升职后,她焦虑不已,并且在不久后突然辞职。

辞职后,很多猎头提供的工作机会甚至比辞职前职位和收入都更好。但是,最后,她还是“鬼使神差”般地找了一份比现在职位低、薪酬也要低一些的工作,才肯安心上班。

也许,她并不会觉得自己真的能配得上升职后那个更高的职位,更无法安心让自己领取高薪,“钱,一定要非常努力才能挣到”。潜意识中,自己“害怕”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总觉得那个位置,那个生活,那个图景,不属于自己。

似乎,钱在她这里,是留不住的。

如果我们从小住的是小房子,同时,我们的俄期冲突非常严重,那么,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住不进大房子。

现实层面,一定有一些客观因素,但是,别忘了,面对这些客观因素,是我们自己做的主观选择。

潜意识的真相很可能是:你在千方百计地不让自己多赚钱,不让自己过上渴望的“有钱有闲追求理想”的高品质生活,千方百计地不让自己住进大房子。

想想,也是让人唏嘘。

而总有人能做出不同的选择。

我的一位朋友,两年前离婚。

当我再看到她时,是她在各地旅居的生活。

我开玩笑地问她:你发财了?天天跟富婆一样,云游四方。

她笑着摇摇头,反问我:“一定要发财才能这样吗?你也可以啊。”

我们当然在努力工作、赚钱。可是,归根到底,不是钱限制了我们,而是我们的思维。

比如,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同样这些钱,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去处置。

有的人选择投资自己,学习、充电、提升后,反过来能挣更多的钱;用更多的钱,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去旅行、去吃、去玩、去生活、去体验,去让自己变得更漂亮,也活的更漂亮.......

小编推荐

多少婚姻死在了性之外


“我们为什么不爱了?”

看了一部意大利电影,《夫妻之间》。

丈夫安德里亚是一名杰出的脑科医生,同时在做一项神奇的脑神经研究,妻子索菲亚是个两性节目的主持人。

两人工作都很忙碌,感情慢慢出现裂痕,一见面要么冷战,要么争吵不断,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

他们来到婚姻咨询室,想知道他们之间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不爱了?

咨询师说,当你问自己“我怎么会爱上这个人”的时候,关键要知道,是什么让你们之间有了隔阂。

她问他们:“夫妻生活和谐吗?”

丈夫说:“噢,天啊,上一次夫妻生活在一年之前吧,我不记得了。”

妻子反驳:“最多两个月。”

丈夫坚持是一年前,妻子得到了电视台工作机会,终于开心了,他觉得妻子肯定想享受一下鱼水之欢。

因为之前妻子怀孕后觉得自己胖了,总是郁郁寡欢,不情愿过夫妻生活,但他觉得妻子一点也不胖……

丈夫说话的时候,妻子一直不耐烦地插嘴。

她说自己激素水平下降了,夫妻生活的确一点也不和谐,因为怀孕胖了20磅,她不喜欢自己了……

同样,妻子说话的时候,丈夫也在不停地插嘴。

咨询师让他们暂时放下争吵,想想:如果要对对方敞开心扉说心里话,想说点什么?

他们又开始吵架:

妻子失望地说:“跟一个我再也不了解的人共处一室,很奇怪。是谁不跟我说话来着?”

丈夫辩解:“我很乐意和她沟通,但根本行不通,她总是怒气冲冲,对我做的事情永远不满意。”

妻子:“如果你能多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我就开心了。你从来不支持我。”

丈夫:“我怎么支持?我每天下班都累死了,她还把孩子推给我管,自己去打电话或者玩电脑。”

妻子生气:“能让我把话说完吗?早上我把孩子送去学校,去演播室还要做现场直播,参加编辑会议,然后下班接孩子放学,回家,吃点快餐,做功课,洗澡,这个那个……”

……

这对夫妻说的话特别多,但是你发现了吗?他们一味沉浸在“我要说完我想说的”,根本没听进去对方说了什么。

他们都在渴求对方多理解一点“我”,强调“我”付出了多少。

而没有去尝试理解对方,去看见“你”经历了什么、付出了什么,“你”的痛苦、无助、努力、挣扎……

于是,怀疑对方的爱,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怀疑这段关系是否还有必要维系,仿佛只有分手、离婚,才能切断这份痛苦。

咨询师建议夫妻二人,学学彼此倾听,用一颗同理心去理解对方:

“一段关系的质量,取决于你感同身受的能力,你能否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和主要的欲望。”

但两人完全听不进去,同理心是什么?他们无法感知,当晚在又一次争吵后决定离婚。

但,出了个意外。

这个意外,让他们真正开始理解对方。

“当我成为你,才理解你的不容易”

丈夫请求妻子帮他试验一下他的脑神经研究成果,结果两人意外地灵魂互换,变成了对方。

他们不得不以对方的身份、思想、行为生活去工作、生活。

身体是女性、灵魂是男性的索菲亚,穿上性感但勒到不能呼吸的裙子、挤到脚疼的高跟鞋、画着精致的妆容在直播间做新闻,闹了很多笑话:

“她”用男人习惯的坐姿豪迈地张开双腿坐着,被批坐姿粗鲁;

“她”说了一个词“混蛋”,被指责言语不优雅;

“她”穿裙子不小心露了底,被男人色眯眯地边看边取笑;

甚至因此被一位女嘉宾指责“是女人中的败笔”、“没有自尊”。

他才知道,妻子一直在承受着这个社会对所谓“正常”的现代女性的恶意:“女性应该怎样怎样……”。

他终于理解了妻子的压力和焦虑。

妻子会因为儿子一次不小心受伤,就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妈妈。

因为丈夫沉迷工作,忽略自己,就觉得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她努力工作,好不容易有了成绩,回家兴冲冲跟丈夫报喜,却被他冷淡回应。

热情被一盆冷水浇灭,妻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能胡乱猜测是因为自己生完孩子之后身材变形,失去了吸引力,所以丈夫不爱她了。

于是她拼命减肥成功,穿上性感睡衣等待丈夫回家,结果他深夜回来一声不吭就睡了,自己一个人在一边流泪……

而妻子也在变成丈夫之后,才知道丈夫没日没夜地工作,是因为嫌弃自己“挣得不够多”,觉得自己很没用。

他把所有的钱投到自己的研究中,是因为他太想成功了,因为妻子总是什么都做得比他好,处处赢他。

他选择做妻子认为“疯狂不实际的”脑神经科学研究,是因为想用科技保留住儿子6岁以前的记忆。

但,他总是失败。

越失败,越没价值感,就越没办法面对妻子,只能对她的情感需求“沉默”,冷淡回应,逃避自己的脆弱。

而妻子面对丈夫的“冷淡”,得不到回应,就自我怀疑,委屈地改变自己、愤怒地质问他“为什么看不到我的付出”,每次沟通都带着怒气。

于是,他们各自都很委屈,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变得无法好好沟通。

这些委屈层层积累,把爱渐渐消磨,他们都忘记了和对方曾有过的美好。

直到他们换位思考,理解了彼此的压力和不容易,他们的内心才真正有了联结,开始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终于挽回了破碎的婚姻。

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

是缺乏有同理心的沟通

很多原本很恩爱的情侣、夫妻濒临关系破裂,正是因为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也称共情力,即一种理解他人观点和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在缺乏同理心的关系里,你的世界很小,小到只看得到自己,很自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别人。

理所当然地认为,亲密关系里的另一半,理应懂你所想,知你所需,无条件满足自己。

如果不是,就是不爱,对方变了,自己爱错了。

不倾听,不愿或者无法好好沟通。

没有沟通的亲密关系,两颗心会渐行渐远。

日剧《四重奏》中,卷先生对拉小提琴的真纪,一见钟情。

恋爱没多久后走进婚姻,卷先生慢慢发现婚姻生活打破了他的幻想。

真纪最吸引他的,是拉小提琴的样子。但婚后真纪不再拉小提琴,选择做一名家庭主妇,真纪觉得这是一个好太太应该做的。

卷先生心里很不希望真纪放弃自己的事业,但问都不问真纪的真实想法,就只说了一句“做你想做的就好”,

她每天早上送卷先生出门上班,白天在家做家务,晚上做好饭菜等他下班回家,和他分享自己看的电视剧,唠叨家长里短。卷先生都假装很认真地听着,她觉得很幸福。

但,卷先生却越来越觉得,真纪和自己有诸多“三观不合”。

他曾送给真纪的一本自己挚爱的诗集做定情礼物,真纪看都不看,一直扔在杂物箱里封尘,甚至拿来当锅垫。

卷先生租了一套喜欢的影碟和真纪一起看,但没想到,真纪根本看不懂,当他看到动情落泪处,她却睡着了。

他约真纪散步去新开的咖啡厅坐坐,真纪却说“家里也有咖啡啊”。

卷先生最讨厌在炸鸡上挤柠檬汁,真纪不知道,每次都往炸鸡上加柠檬汁,卷先生还大赞“好吃”。

卷先生对真纪的行为、态度很不满,但他从来不是尝试理解和沟通,而是一直掩饰自己,在内心里积怨。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

“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最后,他带着对婚姻的彻底失望,离家出走。

而真纪在知道卷先生一直对她很不满,但从未沟通的事情之后,也对这段关系彻底失望,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和朋友们组乐队拉小提琴。

他们在关系里都缺乏同理心。

卷先生觉得妻子理应懂他期望婚后依然可以像恋人一样相处的心愿,就算他不说,妻子也理应懂他喜欢吃什么、喜欢做什么、彼此志趣相投。

你理应知道我想要什么,这是一种流氓逻辑。谁是谁肚子里的蛔虫呢?不公平。

而真纪也做得不太对,她常常忽略卷先生的感受。

比如卷先生想去咖啡厅,她直接用一句“家里也有咖啡”堵住了卷先生的情绪出口;卷先生送他心爱的诗集,她不爱看,也可以和卷先生直接说,而不是无视到把他的心意拿来当锅垫。

当伴侣提出自己想法时,否定和无视,都会伤害到对方。

如果尝试带着同理心处去沟通这些“三观不合”、矛盾,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批判、嫌弃、干涉,境遇也许会不一样。

在生活中,如果不能如实告诉对方我们真实的感受,就不要过多的指望他人能理解我们。很多时候表达出来的都未必能得到理解,更何况什么都不说呢?

当我们用同理心去沟通

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当彼此带着一颗同理心真诚去沟通,你会透过现象,去看到对方背后的悲伤、痛苦、幸福、失望……并和Ta站在一起,达成真正的理解。

纪录片《幸福定格》中有一对教授夫妻,结婚30年,有两个孩子。

有一段时间,因为丈夫的父亲得了癌症,他们要照顾父母,要照顾不听话的小孩,刚好妻子的工作又到了晋升的关键时期,累到心力交瘁,甚至想过从楼上跳下去。

一次吵架,丈夫在太太面前,突然拿起一把椅子直接摔烂了。

那一刻,妻子很错愕。她不知道丈夫的情绪已经累积到那样一个极点。

但她没有发怒和反击,而是静静地陪在他身边。

她感受到了,那个失控的“摔东西”的发怒行为,是丈夫的“呼救”。

他是在说:我真的需要你,需要你的的理解,你的安抚,你的爱。

妻子觉得,即使丈夫摔东西,也不是一个不堪的行为。因为是在最亲密的她面前,丈夫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展现最真实的自己,他不会在别人面前这样做。

这些深切的理解,是基于爱的理解,是建立在双方长期的了解和沟通之上积累的经验做出的下意识判断。

婚姻的意义是什么呢?

导演沈尚可花八年拍完这七对夫妻的纪录片之后,有了一个信念:

“我现在相信婚姻是一种无可取代的伙伴关系,相信自己是对方的唯一伙伴,你们要非常诚实,试着接受不完美的彼此,用朋友的方式去相处。

通过对谈和沟通,了解彼此,共同成长,这才是婚姻的意义。”

后来他每天回到家看到自己的老婆,就一直在心里对自己说:她不是我老婆,她是我朋友。

“如果她是我朋友的话,你不会希望朋友一定会要做什么,你不会觉得朋友非要做什么才是对的。你会觉得朋友需要什么,我会听,我能帮就帮。”

像朋友般的去理解对方,比每天说“我爱你”重要多了。

再浪漫的爱情也会归于柴米油盐的平淡,带着同理心的沟通理解,哪怕日子平淡如水,也能甘之如饴。

而这,可能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世界和我爱着你。

在婚姻里从不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是爱,而是病


有一对小夫妻,来咨询的时候,男方什么话都不说,一脸冷漠,女方一直在哭着认错:是我太任性了,我之前不该这样对你,都是我的错,不要跟我分手。

原来,两个人刚结婚2年多,男方对女方可谓是百依百顺,女方要吃什么,要干什么,怎么花钱,男方从来没有任何反对,一律听从。

男方是所有人眼中的24孝好老公,可就是这个24孝好老公,却突然坚决地提出了离婚。

女方彻底蒙了,觉得我没犯什么大错啊,你为什么要跟我离婚?

她一直沉浸在自己婚姻幸福的美梦里,曾经以为世界上所有的男人出轨了,离婚了,自己的老公都不会,可是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

后来,她提出一点:你一定要离婚的话,告诉我一个离婚真正的理由。她甚至怀疑,是不是你心里有了别人?

男方后来就谈到她的种种“罪状”:任性、自私,什么都以自己为中心,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

他给出了三件在他心里的标志性事件:

刚结婚的时候,自己事业到了低谷期,整个人特别灰心挫败,却从未听到过女方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任何鼓励和支持。

从那时候起,他就开始怀疑,这个女人到底爱不爱我,我为她做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

后来他发现女方有很多异性朋友,经常在一起喝咖啡聊天,虽然没发生什么,却从不注意分寸,也不管自己是不是在意这些。

他就越来越心灰意冷,觉得自己在她心里可能并不重要,甚至只有她需要时,才会想到自己,不需要的时候,她压根想不到自己的存在。

还有一次,自己生病的时候,整个人浑身无力,躺在床上,打电话期待她能来照顾自己,结果她在忙着和闺蜜看电影,自己渴的嗓子冒烟,想喝杯水,却下不了床,她却在跟别人开怀大笑。

那一刻开始,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婚。

女孩子在听的过程中惊呆了。

她第一次知道原来那些看似无心的细节,竟然一点点演变成了男方心里的一本坏账,他一笔笔都记得那么清楚,之前却从未向自己提起过。

她觉得最可笑的是,在他心里自己已经累加了如此多的负分,以至于感情账户都透支了,自己竟然都不知道。

她当时就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既然在你心里关系已经这么糟糕了,为何你之前从不说?

这样的关系模式,绝非而然案例,而是一种婚姻中普遍存在的状况。

你表达需求的策略,

把自己困在自己以为的世界里

一方觉得很幸福,感觉自己被爱着,另外一方却觉得特别压抑,非常不满意,甚至在暗暗计划逃离。

当问题真正爆发出来的那一刻,再回头研究这些关系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关系中其实有很多“错过”。

比如,男方前面讲到的那些女方伤害到自己的地方:

当自己生病的时候,女方在陪闺蜜看电影;

自己感觉被忽略的时候,女方在跟男性朋友聊天;

自己事业遇挫折的时候,女方是完全感觉不到的等等。

这一系列事件,最终的指向都是在:男方的需求,在这段婚姻中没有得到满足,而这段关系很多时候都变成了在满足女方的需求。

但这样的状态,绝非一个人就能做到的,而是两个人合谋的结果:男方有意无意的配合,并隐藏起来自己的需求,女方忽视对方并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最终才达成了这种结果。

我们今天来看男方这边,很多男人其实是不懂得如何在婚姻里表达自己的需求的。

许多嚷嚷着要离婚,要摆脱家庭的责任,为自己而活的男人,其实都是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导致的。

他们面对自己的需求,有三种策略:

第一种是:压抑自己,觉得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

第二种是:攻击型表达,像是穿上了盔甲,拿上了武器,只为了让对方给自己一个馒头。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觉得如果我不做这样,我的需求是不会被满足的,他不相信如果我好好说,会被重视。

我听过一个妻子抱怨说,丈夫像个炸药包,一大早起来看到早饭没有他爱吃的包子,就火冒三丈,气急败坏,让自己感觉特别难受,好像自己欠他的似的。

这个妻子说,如果他好好说,自己是愿意听的,但是他的表达方式,上来就指责,让自己觉得特别不舒服,索性就跟他对着干了。

第三种是:试探性表达,故意弱化自己的需求。

比如像开头讲的那对伴侣,男方生病在家的时候,听到女方已经在外面跟闺蜜在一起了,他并没有直言相告自己情况的危机程度,试探性的问一下,你能不能过来?如果对方说有点困难,他马上就会妥协,不再坚持。

因为他不想给别人惹麻烦,更怕坚持了也没有用,对方依然不在乎,不会为自己做出调整,那样自己就会更受伤。

当他尝试了这三种策略发现都没有用的时候,就会在婚姻中越来越压抑,找不到一个出口可以让自己感觉舒服一些。

最后只好通过切断关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把所有对错都推到对方头上,觉得是对方不够爱自己才会这样。

但他看不到:正是因为自己表达需求的时候,都是在隐秘地进行,并且带着太多得修饰,对方没有接收到自己原汁原味的需求,所以才没有给到恰当的回应,只会觉得她果然不爱我,世界果然是不可靠的。

当然,我并不是洗白案例中的妻子,我更想表达的是:所有的关系出了问题,对方有责任,并不能证明自己就没有责任。

对方有错也不能证明自己就没有错,如果因为认为妻子有责任,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失去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婚姻是人的第二次投胎

从依恋的角度来讲,像男方这种不表达需求的状态,被称为: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人,内心最核心的地方常常像个孤岛,因为在内心的最深处,他们有两个坚定的信念:

第一、这世界是不可以依赖的;

第二、我是不会被照顾和满足的;

带着这两个信念,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常常会做一件事,那就是:凡事靠自己。

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自己陪伴自己,他们可能成为社会精英,成为高知人群,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价值,但是他们内心最底层是不信任的。

回看这种类型的人成长环境,你会发现他们小时候常常会面临被拒绝,被嘲笑,被忽视甚至被遗弃。

当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学到的是:如果我表达需要,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他们就早早地把心门给关闭了,然后努力的让自己像个小大人一样,不去依赖,早早懂事,麻痹自己,封闭自己,把自己的心隔绝在一个荒岛上,戴着面具去生活。

我有一位咨询师朋友,她自己也是回避型依恋,她从小过的很辛苦,虽然家境优渥,但是一直背负着父母和家族的期望长大。

在她很小的时候,就一直被要求要更好更好,所以她从不敢松懈,也从不抱怨,就是拿个小鞭子在后面抽自己,要往前跑,要力争上游。

但她结婚的时候偏偏选了个喜欢慢悠悠生活的老公,两个人因为节奏不同,期待不同,打过不止一次架。

直到有一次老公很郑重其事的告诉她:你有权利抱怨,你也有权利挑剔,有权利诉苦,这些你都可以做,并且我都会认真听。

老公的那些话,瞬间击中了她。

让她想到这么多年,她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是闷头向前跑,但是却把自己身上的枝枝蔓蔓都给砍掉了,她让自己活得紧巴巴光秃秃。

但是现在有一个人告诉她:她可以重新把自己的枝枝蔓蔓给找回来。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有人允许并且愿意给她提供这样的空间。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婚姻是人生的第二次投胎。

真正的通过婚姻获得新生,从来不是生活阶层的改变,也不是经济水平的突破,而是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透过一段亲密关系,活成了另外一个自己。

如果离婚了要怎么办女人就该活好自己


如果离婚了要怎么办女人就该活好自己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离婚都是人生中巨大的打击。很多人从此以后再也不会相信感情。因为感情,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走入婚姻。一开始选择对方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能陪对方走到白头。但是真能走到最后的,现在却是极少数。

婚姻对于每个女人来说都特别重要,是脱胎换骨的一次经历和转变。很多女人都向往美好的婚姻生活,但是像那位同事一样,经历离婚的女人,也是越来越多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女人在离婚后就像重生一样,过得无比幸福。

女人如果离婚了要怎么办1、要快速走出离婚阴影

爱情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内容,虽然女人天生比男人更渴望关爱和家庭,但是卑微地乞求男人的爱只会让他走得更快,甚至还会看轻你。除了爱情和婚姻之外,事业、亲情、友情也都需要女人用心经营,多关心一下家里的老人,在事业上多竭尽全力一点,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自信了,失败的婚姻也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经历了婚姻的风风雨雨,你会更加珍惜生活。

女人如果离婚了要怎么办2、要从心理上独立

女人被老公抛弃的绝大多数原因是婚后的自己太邋遢了,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女人丝毫没有竞争力。女人离婚之后,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人生规划,要充分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要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离婚给女人带来的心理创伤要比男人大得多,而且离过婚的女人因为被抛弃的缘故而非常自卑。其实,离婚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能战胜自己,重新找到失去的信心。

女人如果离婚了要怎么办3、离婚后要更加善于倾诉

离过婚的女人总是轻易否定自己身上的价值,其实是她们自己不愿意正视现实而已。现在的社会给了离婚女人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所以女人不要总是羞于说出自己离婚的事实。如果离婚女人不能和亲人坦诚地交流的话,很可能会不断放大自己的无能感和无助感。离过婚的女人首先要纠正一下自己的价值观,那就是经历一次失败的婚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能因为离婚而觉得自己掉了身价。

女人如果离婚了要怎么办4、其实,女人完全没必要把自己封闭起来。

离婚只是代表婚姻失败了,但是并不说明你的人生失败了。你大可以把以前没时间做的事,现在拿出来做。以前为了婚姻和家庭,你有多少想买却又不舍得买的东西?有多少想去却没时间去的地方?

我们不求做个女强人,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做个坚强的女人。就让该离开的都离开,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只是无论如何,你都要相信,自己的人生还远远没有结束。你还需要工作,你还需要去照顾其他家人,你可能还有三两个好朋友很久没聚聚了。可能你还有很多兴趣都因为结婚都丢下了。

但是现在你自由了,生活带给你这么多不幸,你都坚持下来了。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打倒你。剩下的,只需要你坚强起来,笑着面对人生。努力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经济独立,让自己的人格强大,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用自己的努力,去保护自己和你爱的人。

一旦真的离婚了,可以允许自己短时间的沉沦和低落,但是,要有个期限。离婚后的女人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如何让自己过得多么幸福,而是要先抚平自己的伤口,让自己站起来,然后再让自己越来越好,完成华丽的转身。

一个女人想让别人爱,前提是要自爱,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变的越来越好,优秀的像闪闪发光的钻石一般时,那么,同样优秀的男人也会被你吸引过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你若芬芳,蝴蝶自带。

女人如果离婚了要怎么办,离婚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能因为这件事就对自己全盘否定,人生路很长,谁还不会遇到几个小水坑,跨过去,拍拍身上的污渍,迎接下一个艳阳天。

那些为婚姻而活的女人,后来都怎样了


一位女士的先生出轨了,她无比痛苦,想找闺蜜排解内心的烦闷。

闺蜜A说:现在男人有点问题太常见了,多想想你的孩子,忍忍就过去了。

闺蜜B说:如果你实在受不了,那就离了呗,为这样的男人纠结不值得。

她说:我知道她们说的都对,但我就是做不到不纠结。

面对婚姻里的困扰,总是有这样的两种人:

一种是希望自己赶快放下,又因为放不下责怪自己不够强大;

另一种能在有人劝自己要么忍要么离的时候保持清醒,知道问题远没有别人说的那么简单。

但不论是哪一种,遇上婚姻问题,就注定了这是一个人内心最孤独的战争,一开始你还愿意跟别人讲,可越讲就越觉得不想讲、不值得再讲以及无人可讲。

为什么婚姻问题会让人如此痛苦?

在这场最孤独的心理战争中,最常见的状态就是:

一开始总想努力挽救婚姻,努力失败时想马上离婚;

等无法做出离婚的决定时,又只得想办法改善婚姻。

这样的冲突周而复始,无限次循环。

所以,最痛苦的婚姻不是关系中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你进入了一个跟自己绕圈子的过程:用努力的挫败去一个个摧毁自己建立起来的希望,摧毁后又只得重建更多的希望来安慰自己。

在这一阶段,很多人都希望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事实上不管做什么都是错。

大多数人只得一边想离婚又担心离婚带来的不确定,另一边只得拼命用无效的方式去在关系里努力。

当无数次的受挫之后,你可能也会很不屑这样的自己,但你仍然需要理解这是一个自我修复正常的过程。

你需要首先尊重自己是一个正常人,有很多想法可能是自己不希望出现的,承认有时候在关系里自己是无助的、失控的以及没有价值的,才能开始成长。

如果过去没有任何一段关系让你学会为自己而活,那么婚姻的痛苦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你重新经历成长的第一步:一边寻找自己,一边怀疑自己。

婚姻问题,

凸显的是自我发展的问题

在美国1981年有一个研究,50%的人寻求心理治疗的人都是因为婚姻问题。并非是其它问题不重要,而是很多以前觉得不重要的问题,到了婚姻里才被凸显出来。

当一个人自我发展遇到问题时,问题自然就会在关系里体现出来。而婚姻关系恰是除了跟父母关系之外,渗透性最强、最难割舍的一种特殊关系。可以这么说,如果婚姻让一个人无比痛苦,这种无助感可能早就在其他关系里出现过。

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

婚姻痛苦的人,在跟父母的关系里也常常很痛苦。她们既无法把父母变成期待的样子,也无法疏远跟父母的关系,还不得不忍受跟父母相处时的各种边界不清的纠缠。

而到了婚姻里,面对的是同样的冲突,既难以被理解,也无法离开这样的关系。

所以,如果在你成长的经历中,如果没有一段关系允许你的自我在各种不确定和自我怀疑中登场,并支持它发展到稳定,那么几乎在每一段关系中都很难有勇气去活出自己,要么默默承受委屈,要么愤怒反击。

在心理学上,把这样的自我发展的过程叫做分离个体化,是指一个人脱离原本所依赖的家庭而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心理的过程。

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就会产生很多关于自己的认识,如果你的父母恰好也准备好了在你的成长中完成一场得体的退出,那么你就可以通过自我探索来开始建立起独立的自我。

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没有好好完成这样的分离过程,在自我开始萌芽时,不得不把内心的成长渴望压抑下去,在关系里委屈求全,有时候又不选择用激烈的叛逆去保存自我。

这就成了关系里两种原始的模式:讨好和攻击。

到了婚姻里,这样的模式依然随处可见。

分离个体化未完成的人,既无法在关系里做自己,又不得不用尖锐的攻击去推开关系,也很难得体地结束一段关系。

既想离开又离不开就成为一种痛苦的关系重复,这是我们试图在关系里活出自我时失败的一种体验,也是我们重新成长、完成分离个体化的重要机会。

婚姻关系看似选择自由,但从心理层面上来讲一点也不自由。而如果你在原生家庭中没有机会学习为自己而活,那么在进入婚姻时就会自然为了婚姻而活。

所以,真正衡量一个人心里成熟的不是能否离开一段痛苦的关系,而是你有没有更多在关系里活出自我的体验。只有学会了在一段关系里做真实的自我,才不会总是把不同的关系变成伤害自己的样子。

当你想离开婚姻时,

其实是想离开被扭曲的自己

对于没有得到充分成长的人来说,婚姻会让人痛苦,也是让你有了再一次成长的机会。对婚姻的纠结,看起来是一种羞耻,却是一种内在真实力量的展现。

如果过去的自己,是因为没有选择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自己的决定,那么当你对婚姻纠结时,就不要再赶快找到一个办法就让自己改变,你已经足够痛苦了,就不再需要用更多外界的要求去扭曲自己了。

当你正在为情感而纠结时,如果理解了自己内心冲突背后的自我成长渴求,就不会真的在选择这件事上去纠结,而是借助痛苦的力量去一点点确认、一点点找回来的真实的自己。

每一个在关系里活得压抑的人最应该明白的是,当你内心有渴望却做不了决定时,新的挑战就已经来临,只有你可以逐渐从过去的被扭曲的自己里破茧而出,你才有有机会真实地理解婚姻,而不是把所有自己成长的不满都投射到婚姻里。

对于这个过程,我最喜欢的一种描述是:

成长就是你带着父辈于你心灵中刻下的烙印去生活,当那些那些陈旧的生存法则不再管用时,你开始思考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终于有一天,你像在火山灰里刨出尚存的生命一样发现了那个被养育淹没掉的真实自己。

所以,当你看见一个为婚姻而活的女人,如果你看到她在关系的矛盾冲突中无比痛苦时,你相当于也看到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去尝试忠于自己最原始的样子。

本质上,每个人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与自己激烈碰撞的过程,才能学会在关系里做自己。

好的成长,不是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是否让你可以在经历中思考自己,看见关系的局限,清晰自己的想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做个内外更一致的人。而婚姻总是能给你这样充分去深入自己的机会。

所以,不管你经历过怎样的过去,愿你有勇气进入婚姻,更愿你能在婚姻的不易中保持自我觉察,磨砺出一个心理更成熟的自己!

真正的情商高手,从不主动表现自己


真正的情商高手,从不主动表现自己

1

慕姑娘是我的一个学生,虽然不算美如天仙,但总是能把自己打扮的很精致。再加上她不错的文采,和一个操作犀利的辅助琴女,按道理应该非常受男生欢迎才对。

可她却一直单身。

有一次慕姑娘在聚会上认识了一个男神,两人相谈甚欢。慕姑娘不时露出少女的动情表情,男神也不回避她的眼神,还主动帮她看手相。

聚会快结束时,男神一直没有要慕姑娘电话。慕姑娘急了,主动向男神索要电话。

“还是我留你电话吧,回去我加你微信好友!”男神这么回答。

慕姑娘很兴奋,晚上一直抱着手机,坐立不安,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下手机,看看男神有没有发来消息,有没有添加好友。

结果,正如大家预料,男神当晚没有发来任何消息,接下来的几个月也没有联系过慕姑娘,慕姑娘的肺都快气炸了。

跟刚认识的异性互动,最困难的部分或许是要联系方式。如果别人不想给,或是解释自己没有带手机,反过来要你的号码,那么这段关系就完了。

2

心理学中有一种『自动导航反应』(autopilot response):即使她喜欢你,还是可能在你初次开口时拒绝透露号码。

或者你非常想找老板加薪,等到了办公室门口时,突然张不开口。

因为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惯性,潜意识在你意识不到的情况下,用你以往的思维方式帮你做出让你后悔莫及的决定。

所以,男神也许是真的喜欢慕姑娘的,却因为习惯性拒绝了慕姑娘索要联系方式,只是一旦拒绝,自然就没有然后了。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男神一定经历过无数笨拙的搭讪,所以他几乎都惯性地采用一些借口,拒绝别人索取电话号码。

男神心中的潜台词是:“你要电话号码,无非是想和我建立关系,你配不上我,所以我拒绝你。”

那该怎么办?

根本不要问电话号码。

慕姑娘如果用一下“播种”技巧,便可以解决这个麻烦问题。她需要在聊天中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音乐会、电影、派对等),它有多棒多酷,然后转到其他话题。聚会结束时,邀请男神参加。

此时如果男神主动留下电话,就记好。如果他还是没留,也没关系,他会有其他方式找到你的。

想要与优质的异性建立关系,就一定必须把自己和那些无脑的追求者区分开来,世界很忙,没时间关注不优秀的你。

男神的数千粉丝中,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3

我刚开始在学校讲授人际心理学时,发现只要看某个学生一眼。就知道他能不能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这跟他穿什么,帅不帅,说什么无关,问题在他散发出的某种抽象能量。

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孤独。想要摆脱孤独,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一件事——孤独之所以成为常态,就是因为我们太看不起自己。

我们拼命想要迎合别人,却发现别人对我们不屑一顾,而那些坚持做自己的人,称赞却如影随形。

我有个朋友学习人际交往好多年了,他是个体贴、善良、懂很多种语言技巧(甚至不断听ipod复习),几乎每晚都出门认识不同的人。但他仍是个处男,仍然在单位里被人孤立,被领导漠视。

他飞来昆明,请求我一对一心理辅导,他第一句话就问我。

“我是那么努力的表现自己,他们为什么还是不拿我当回事!”

“如果你真是那么回事的话,你还需要表现自己吗?”我回答他。

我教了他一个“补偿称赞技巧”。

比如A小姐身材非常好,家境殷实。别人都在称赞A小姐漂亮的时候,我们这么称赞她:“你真是个平易近人的好姑娘。”

要给对方强烈的印象,就非得让对方觉得:“这个人和其他人的着眼点很不同。”

往往家境好又漂亮的女生,总是给人高冷的感觉,尤其已经拒绝很多人邀约的女神,也会在心中隐约批评自己高傲,你要做的就是消除她这种批评,让她更满意自己一点。

人际交往失败的人,出门让别人认可自己一点。人际交往成功的人,出门让自己认可别人一点。

所以你并不需要别人认可你,你需要不断观察别人的需求并满足他的需求,结果会让你很惊讶。

4

企业面试的时候,往往有一道经典的面试题。

“说说你如何能够胜任我们这个岗位?”

很多立马回答自己的优势,恨不得把自己小学得过三好学生的奖励都翻出来,这样的人虽然看起来很强大,但实际上录取的概率很低。

成熟的HR会第一时间认定他缺乏自信并期待回应,今后的工作中黏人而且缺乏安全感,会在寻求认同的过程中吸干领导的能量。

怎么回答呢,答案要先从企业谈起,然后把企业的需求联系自身优势。

下面来一个应聘民办二流中学教师的标准答案。

“贵校近年来一直发展迅速,学生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外地商人家庭的孩子将成为贵校教育的重点。我在大学时一直研究商人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为此制定过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在XX学校实习时,方案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相信贵校给我这个工作岗位的话,会对学校的发展大有帮助。”

回答不要多,越是努力表现自己,往往越让人反感。答得太多也往往难让人印象深刻,真正有自信的人只需要突出重点。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软弱就是,太容易把别人当成自己人,却又太渴望别人把我当成自己。

人也罢,花草和其他生物也罢,凡是过度想表现自己,就会使观众扫兴,减弱了它本来所具有的魅力。

往往特别表现自己的成熟的人才是真正的天真,往往标榜自己愚钝的人才是真正的成熟。

真正的情商高手总是不断认可别人,自己却在这个世界上不要脸的活着。

遗憾吗?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乘风破浪的姐姐》马上就要结束了。节目聚焦每一个三十加姐姐们的自我与成长,引起了大家对 女人三十 全新的思考。

再加上前段时间刚刚结束的电视剧《三十而已》,通过聚焦三种不同状态的三十岁女性,再一次向大家展现了不同的视角。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三十岁到底是什么?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都很难给三十岁一个确切的定义。它意味着成长,却并不一定快速积极,它意味着责任,但这些责任往往伴随着更多的阻力与质疑。

一个没有成家的三十岁女性,需要接受来自家人与社会的质疑,需要在职场上付出未必与所得对等的代价。

一个成了家的三十岁女性,需要思考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一边承受着生育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另一边还需要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婚姻和子女教育问题。

女人三十,更像是人生的某个关键分水岭。一方面,你能清晰地感觉到全新的生命正在开始,另一方面,你会清醒地感知生命的某一部分正在缓慢而彻底地消失。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话题: 三十岁以后还有青春吗? 很多人的回答是: 青春只有一次,走了就是走了。

这句话不假。脸上的胶原蛋白流失了,就不会回来,18岁的夏天过去了,就只能成为回忆。但问题在于,谁规定青春只能是这些?

我一直记得曾经看过的一则泰国广告:女主角单身未婚,有稳定的工作。30岁那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掉现在的工作去非洲当摄影师。

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同意。父母担心她,朋友怀疑她,所有人都跟她说同一句话: 都30岁了,过一过稳定的日子吧,还折腾干嘛?

在这些质疑面前,女主角也怀疑过,可是后来她想通了,想做的事情就要去做,30岁总比60岁年轻。

视频的最后,女主角如愿去往非洲,然后留下了一句话: 我30岁了,那又怎样?

周迅曾经在节目里说,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一想到马上就要到40岁这件事就会哭,怎么都缓不过来。连保养得当的明星都会这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

以前的我,也有过很多关于三十岁的可怕假设,长出皱纹,头发变少,工作不如意,可能还单身。24岁那年,看着职场上越来越多的人比自己还要小,就会忍不住感到恐慌。

后来,在这样的担忧与害怕中,我终于迎来了26岁的生日。

我发现一切没有那么糟糕。虽然我没成为多富裕的人,但我有喜欢的工作,稳定的生活,那些陪伴过我青春的人,仍然陪伴着我。

我在爱里栽过跟头,但我依然没弄丢对爱的渴望和信心,重要的是,我比18岁那年坚定多了。

我终于理解了那句话: 年龄是时间送给人最宝贵的礼物。

看着自己年龄一天天增长的过程,有点像是一点点解锁关于人生更多的密码。你会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不同的人生体验,原来还有那么与众不同的自己。

张含韵在《定义》中说: 青春一定很美,但自己创造的自己更美。

成长的过程,就是在创造自己的过程。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会害怕自己老去,只会害怕无法解锁更多的自己。

我见过许多不同的女人,有的在30岁仍然选择出国深造,有的在40岁不顾旁人眼光逃离失败的婚姻,有的在50岁空闲之后开始周游世界,有的在70岁仍然拥有优雅的气质。

愿你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过自己想要的日子,永远大声地称赞自己,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女人要有自己的“时间”和“身份”


女人要有自己的“时间”和“身份”

一些女士认为,结了婚就有了“归宿”,应该收心养性,“洗尽铅华”,安心地照顾丈夫和孩子。这个观点,在封建社会里是女人最正确的婚姻态度,是不容挑战的。而在现代社会发达的都市里,女性有自己的工作、事业,不甘心只在家里做主妇,还要兼顾工作与家务,越是来自教养好的家庭的女儿,便越坚持两边的工作都做好。这些女性最辛苦,她们除了上班工作,下了班还需要买菜煮饭、照顾孩子写作业、温习功课,孩子睡了还需要做家务。若有问题出现,她们也是最悲惨的一群。

上班工作,加上主妇之职,使一个女人没有多少空余时间,特别是当孩子开始上学,及孩子经历小学和中学的整个阶段,“尽责”的母亲只会睡眠不足,难以有“自己的时间”。两份工作使她减少了与丈夫沟通和相处的时间,两人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而本人的忙碌同时会使她没有什么朋友,更没有时间让她跟朋友谈话,她与这个世界也开始脱节了。这样,不需多少年,她变成了“黄脸婆”,没有什么吸引力,对世界每天的变化、进步,她接受起来都会感到吃力——成为一个过时的人。也许,只有当婚姻出现明显的问题时,她才会突然醒悟,而往往是醒得太迟了。

面对这种情况的女士,必须提醒自己:除了做“贤妻良母”之外,还需要:

(1)与丈夫保持良好的沟通。最好是每个晚上都抽出时间与丈夫进行交流,保持两人的亲密关系。

(2)

(3)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有自己的朋友、活动和兴趣爱好,让自己保持与外界的同步发展。

(4)

若工作量太大,确实对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可以尝试着减少工作量,或者找人分担一部分工作,还可以学习提高效率的技巧。也许工作业绩上会受些损失,但这总比失去婚姻或感情关系要好。

每一个人都需要给自己一点私人时间,这可以是每周一次,每次一两个小时或者更多。你应该用这些私人的时间为自己做一些事,可以仅仅是安静一下,喝杯咖啡思考事情;也可以是边看书边听听音乐,或者逛街,参加课程让自己提升,找几个老同学聚会,都是不错的安排。其实,所有的安排都不如一点重要:你有“自己”的时间,保持“自己”的身份,你不需要依附别人生活。如果你有困扰、压力,这些私人时间能给你喘息的空间,让你能够找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检讨、思考。

真正的相处之道不是“了解”,而是给予对方“空间”。

我不了解,但是我接受你是这样的,

并且在接受的同时找出能够让你我愉快相处的方式。

婚姻的誓言里,不论中外,总有“相互照顾,至死不渝”的话。两人结婚时,也的确有这个念头,能够做到当然很好,世界上的确有很多这样幸福的夫妻。只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模式的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信念也在改变。中国的离婚数字正在以每年增加200万对的速度提升。而在没有离婚的夫妻关系里,双方真正都感到满意幸福的有多少?我个人的猜想是不到一成,其他的都有某种程度的不满,只是在不想婚姻破裂的前提下勉强忍受而已。中国人是很愿意忍受痛苦去维持表面和谐的。其中很多对夫妻,在终于忍受不了发生冲突时才说出心声:“我忍了20年,受够了!”由此可见,勉强忍受不是办法,更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制造空间让问题继续滋长,直至不能再忍而爆发出来。这样看来,勉强忍受倒成了导致日后关系破裂的元凶了。从另一个角度看,20年漫长岁月都能够忍受,为何不能够再忍下去呢?由此可见:忍受的确不是办法。

国人对婚姻的传统观念会孕育和促使产生貌合神离的婚姻关系。首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暗示某些契约的存在。女方:结婚使我有永久的归宿;男方:我永远都会接受你。这个契约当然不是真实存在的,否则便不会有这么多的离婚、分居和“虽然住在一起,但关系早已完结”的婚姻了。既然永久的归宿和被人接受的条件已是婚姻手续的必然部分,就好像打了一针预防疫苗可终生有保障一样,婚后夫妻双方对两人的感情没有再继续努力,而只是顺其自然,这样的态度当然会使两人关系向越来越差的方向发展。

其次,从来没有人在婚前有机会去进修“如何做成功的丈夫/妻子”的课程,多数人只是根据自己父母的行为耳濡目染地学习过来,同时以为两人之间有足够的爱便能解决一切问题。问题是:父母的一套做法也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学过来的,父母本身不和谐的话,孩子便学不到夫妻和谐共处的方法。就算父母关系和谐,当时适用的,今天也不一定适用。出现问题请教别人的意见时,别人说的话绝大部分是本着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应该怎样)的观点说的。这些话听起来头头是道,但又不知如何能做出来;就算做了,感觉总不是味儿,不是自己不甘心,便是对方不领情,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情况。

在这一章里,我们讨论一下今天的社会环境里,最常出现的八大婚姻问题。我们会研究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找出一些能够预防、缓和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技巧。

这八个常见问题是:

“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

“对方失去了吸引力”;

“对方不了解自己”;

“意见不合”;

“有了第三者”;

“因为孩子或工作忽略了对方”;

“移民或工作使我们两地分隔”;

“家中的老人使我们关系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