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20 权力争夺期:控制对方

20 权力争夺期:控制对方

发表时间:2021-03-08

【www.qg13.com - 倦怠期】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 权力争夺期:控制对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感情里,爱常常以控制发生。

你很想改变他的生活习惯,磨合他的独特性。

你很希望他理解你,接纳你,并且能走到你心里去,可是他没有。

你有些怨恨他为什么那么冷漠和不懂你,你觉得在一起也很空虚。

你控制他的方式就是指责他为什么不理解你,为什么让你感觉不到亲密。

在感情里,爱常常以控制发生,以“我是为你好”“你总是……”和“你应该……”发生。

这时候的你总是希望对方按照你自己的要求做一些事情,希望对方听进自己的意见并改正。总之你很想改变他。

这时候你们的感情可能进入了权力争夺期。你们会争执,失望,怀疑,指责,这其实是个好现象。当你们的感情有了一定基础,彼此有了基本安全感,并认为对方是可以陪伴自己一生的人的时候,爱情就进入了大手术的阶段。权利争夺期的出现意味着你们的感情正在经历磨合。

控制常常发生在三个维度和层次里。

行为习惯。你很想改变他的生活习惯,你发现你们对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是那样不同。你认为东西从哪拿的就放回哪,可是他只喜欢乱拿乱放,然后下次找不着。你要求晚10点前必须睡觉,可他常常到12点还不肯去睡。除此之外,你们还有很多冲突,买东西的时候意见冲突,周末怎么过的冲突等。如果说你控制,你可能不愿承认,因为你觉得这都是正常现象,生活就应该这样,人就应该这样。的确,你没错,在你童年时期父母对你的训练和你的学校教育教会了你很多规则去建立标准化的生活,让你面对不可预测的社会的时候有着固定的标准可以依循。但是他建立的标准和你不一样,于是你们产生分歧。你只学过这一种标准,就把它当作了世界的全部,并要求他也来像你一样遵守,这就是控制。

独特性。当你要求他要的你的行为习惯一致的时候,你已经忽视了他的独特性和你的差异性。你开始对关系变得敏感,总能总结出他的性格特点。他可能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你会跟他说不要总是在你面前情绪化;他可能是个乐天派的人,你告诉他不要总是胡闹;他可能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你会要求他不要太沉闷……你的想法是希望他有一个好的性格,却忘记了他本身就与你不一样,他跟你一样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你在要求他性格和你一样的时候,就是一种控制。

灵性。在灵性里的控制是最隐秘的也是最可怕的。有时候你会感觉很空虚无助,可是他不知道怎么安慰你甚至不知道你的感觉,你很希望他理解你,接纳你,并且能走到你心里去,可是他没有。你有些怨恨他为什么那么冷漠和不懂你。你控制他的方式就是指责他为什么不理解你,为什么让你感觉不到亲密。

控制在爱里常常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控制束缚了爱的发展。但是控制的出现也有它的积极意义,控制能让我们在爱里成长自己。QG13.COM

控制首先是因为付出和投入。我们首先肯定控制的意义,当控制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时候,代表着你是在付出的。正如你所说“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你付出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自私地满足自己,你是希望他能按照正确的方式来做事,希望他能有完美的性格,希望他能认真地投入亲密关系。你首先对他有了期待,然后你付出,希望能用付出让他达到你的期待。付出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你不愿面对付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时的不舒服感。

当他被你控制了,按照你要求的方式改变的时候,你是舒服的;但是他没有被控制反而反抗的时候,你就开始产生情绪,并带来强烈的不舒服感。这种感觉和你在大街上热情地和别人打招呼却被拒绝了一样尴尬,会让你感觉心灰意冷。当你越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也就是你越在乎他越希望他好的时候,也越显示着你的爱。

只是我们说爱需要方法。你的在意和爱需要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而不是控制。

控制来自于偏见和僵化的信念。当你对人和事物有了固定的看法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偏见。任何一个人和一件事都不可能只有一面,他不可能是个绝对邋遢的人而没有整洁的一面,也不可能是个浪费的人而没有节约的一面。对人的偏见就是你对他的某个行为概括定义后,然后认为他所有的行为都是这样,你对事件有着固有的解释。偏见来自于你僵化的信条,当你的世界只有一种可能的时候,你已经陷入了非对即错的牢笼,用自己的评判给事物加上了限制,同时也拒绝了其他可能性。这时候你喜欢说:你总是这样……

只是事情不会只有一种做法,东西用完了放回原地是一种做法,放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也是一种做法,没有好坏,只有规条。带着偏见去评判的时候,你可能无法看到事实的真相,你只能看到一面,同时你也无法了解真实的他。偏见可以让你迅速了解这个世界,但在亲密关系里,你带着偏见和规条的时候,却失去了了解真实的他的机会。持续保持偏见会让亲密关系越走越窄,越走越无法有心灵的沟通,也就越走越远。

你带着偏见的时候就会控制。如果他也在试图用他僵化的信条来控制你,你们就会在控制里相互较量,最终双方都无法完成控制彼此,然后相互失望。你会感觉,他是一个不知道上进,不知道生活的人。当他还是不愿改变自己的时候,你可能会选择放弃。但是当你走入下一段关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面对的依然是一个需要你去改变他很多的人。

如果爱,你需要试着直面控制,顺利度过权利控制期,完成爱的磨合。

你可以放下控制。放下控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当差异出现的时候去回应而不是反应。反应与回应不同。当他做的事情与你的规条不符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会是生气、指责、评判,反应即你惯用的对事情的处理态度。回应就是当差异产生时,你试着接纳、理解他与你的不同,你试着倾听他的想法并提出你的疑问,同时这也是放下偏见,整合自己价值观的过程。

即使你真的想控制,想完成对他的改造,当你觉察到自己的控制后选择坚持自己的决定也是可以的,但是你要为自己负责,注意方法。你可以放下指责与抱怨,强化他成功的一面。比如说,你希望他每天都洗脚洗袜子。当他洗的时候,你就给予爱与赞美,给予正向刺激。时间久了,他自动就会增加洗的次数,进而形成习惯。行为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用他的狗做了经典实验,并告诉了我们这个过程的原理:条件反射。

如果你依然选择强行的控制,除非你们之间的爱十分稳固,他很愿意为你改变自己,不然你就要承担失败的风险。

爱的磨合就是一个价值观整合的过程,我们把两个不同的价值观整合到一起,成为我们共有的相同的一个价值观,然后我们完成灵魂上的连接,这就是深刻的爱。

权利争夺是探索一种适合彼此的相处之道的信号。权利争夺期的出现,并不是让你们看到差异而对彼此失望,而是暴露问题,然后磨合,让爱情成为一个稳固的城堡。

编辑推荐

感情里总想控制对方,是怎样一种心理?


张钰,35岁,离异单身;公司一个比她小10岁的男生最近在有意接近她;动不动就撩下她的头发、拍拍肩膀;递文件时有意无意地碰下她的手。

两人住得不远,张钰开车上下班,男生经常会蹭车,让张钰送他回家;路上有聊不完的话题;张钰有时候会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十年前和前夫恋爱的时候,心情始终是雀跃的、还带着一些忐忑,同时又有着莫名的兴奋和快乐。

聊着聊着,话题慢慢从工作和社会话题,转向了个人话题,聊各自的情感史。

有一次聊到张钰以前婚姻里的细节,男生看着张钰的眼睛说:“像你这么有魅力、这么可爱的女人,你前夫是什么眼神啊,竟然能把你弄丢。不过也不可惜,他不懂你。你看上去就像二十五六岁的小姐姐,会有更好的男人来守护你。”

张钰躲开了男生的眼神,心砰砰乱跳。男生家里有事,休了一周的假,张钰每天下班的路上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缺了点什么。

一次公司聚餐,大家喝的都不少,张钰和男生打一辆车回家,男人借着酒意表白,说张钰这么优秀的女人,10个男人有9个都会动心,问张钰会不会考虑小10岁的男生。

第二天张钰就找了借口,不再让男生搭顺风车;她怕自己把持不住。

其实她早已动心;男生阳光帅气,性格开朗又特别细心;可越是这样,张钰越是害怕;当年也是这样被前夫打动的,以为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自己,终于可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了;可最后却是伤痕累累地分开了。

分开时,前夫说她占有欲强,不信任自己,太喜欢控制;而她却觉得前夫婚前婚后两个样,从一个细心体贴的男人,变得像是一块冰一样冷漠。

面对这个小10岁的男生,张钰更没信心了;如果注定受伤,她情愿不要开始;面对男生狂热的联系和表白,张钰每一天都在煎熬着,不知该何去何从。

实际上,与其说张钰是对这个小10岁的男生没信心,不如说她是对长久而稳定的感情没有信心;这和她上一段失败的婚姻情感经历有关;往更深层次说,其实是由她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所决定的。

容易被细心体贴的男生所吸引,进入关系后占有欲强,喜欢控制对方,缺乏信任;张钰的表现是焦虑型依恋的典型特征。

她们会特别想要被温暖,被照顾;但是又会一直带着被抛弃的恐惧,无法全然信任对方,习惯用焦虑来掩饰被抛弃的恐惧;并在焦虑驱动下做出伤害关系的行为;张钰是明显的焦虑-抗拒型。

从张钰前夫逃避、冷漠的应对方式来看,他很可能是焦虑-逃避型;被对方的愤怒和焦虑触发恐惧,选择逃避、疏离来保护自己,其实是害怕关系被进一步破坏。这样的两个人关系走向破裂是必然的。

和这个小10岁的男生在一起有没有幸福的可能,会不会重蹈覆辙,其实和年龄无关,而是取决于两个人情感的成熟度,以及他们自我认知和经营感情的能力。

一个人的依恋类型,和他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幼年时和父母的相处模式密切相关。张钰从小没在父母身边长大,很难从父母那里得到及时回应和稳定照料,难免会恐惧、焦虑;成年后又在亲密关系当中投射了这些情绪。

一个人带着焦虑型依恋的固有模式进入亲密关系后,会特别敏感,因为一点小事就可能被触发恐惧和焦虑;反应过于强烈,指责伴侣或者是提要求;最终因为对方不堪重负而导致关系破裂。

想改变这个模式,可以求助专业心理咨询,通过自我觉察和练习,在和咨询师稳固而安全的关系中,自我疗愈,往安全型依恋模式转化。

夫妻吵架:隐秘的权力斗争?


不明白家里的公公和婆婆都七老八十了,还整天吵吵闹闹的,一时又为今天买的菜吵,一时又为今天没给孙子买东西吵……总之每次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不是夫妻做得久了,就对对方平时的各种习惯越看不顺眼了?

——大洋网友

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这就是权力。对方越不情愿,越能表明强加者的权力。

依照这个定义,权力几乎无所不在,它绝不仅仅是政治斗争或公司竞争的产物,而是存在于一切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情侣关系和亲子关系莫不例外,甚至关系越亲密,权力斗争可能越激烈。

譬如,夫妻吵架就是一种隐秘的权力斗争。

夫妻吵架中最令人不解的是,引起争吵的源头,多是很小的事,但却常常引起很大的情绪。

很小的事,引起很大的情绪,这种明显的不匹配,是怎么回事?

如果把很小的事,理解为寻求权力,那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常听到这样的事:丈夫要妻子做一件事(或者妻子要丈夫做一件事),譬如换窗帘,妻子忘了,或没有按照丈夫的意思去做,丈夫大发雷霆,并整整唠叨了几天,直到妻子百分百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了,他才停止了唠叨和愤怒。

这种事情中,丈夫之所以大发雷霆,是因为他的意志没有得以实施,他希望妻子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事,但妻子没有做到,他因而情绪失控,并施加很大压力要本不情愿的妻子按照他的意志去做事,这是不折不扣地在寻求权力。

寻求权力,也即权力欲望,而权力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邪恶。那么,它可以换成另一个词——控制,权力欲望也即控制欲望,控制欲望强烈的人势必会努力寻求权力,也即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

有时,这种强加的方式非常明显,而且目的明显有问题,于是我们立即会想到权力,并产生抵触情绪。有时,这种强加的方式非常隐秘,而且目的看起来非常好,于是我们就会这样说——“目的很好,方式不对。”

其实,有问题的手段,在我看来,势必意味着目的本身都有问题。

李阳和下跪校长都在寻求别人的服从

曾经发生了两起特别有名的下跪事件,一起是“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在包头让约3000名中学生集体下跪,一起是海南省某中学的校长周常德给自己学校的学生下跪。

李阳作为老师让学生给老师下跪,周常德作为老师却给学生下跪,这两起下跪事件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不过,这两起事件中,至少有一点相同之处,那就是下跪的名义——也即目的——听上去都很美。

李阳让学生下跪的名义是感恩,他认为要感谢师恩,就应当使用这个“最古老、最虔诚”的方式,他最近接受采访还宣称要极力恢复跪拜礼。周常德给学生下跪的名义则普通一些,他称“下跪是一种工作方式”,因为其他工作方式不能达到管理学校的目的,他使用了这一特殊方式。

这两起事件,很容易被认为是“目的很好,方式不对”,但在我看来,这两起事件的目的一样有问题。

什么问题?即权力。

权力不是别的,就是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意志,越多的人听从自己的意志,就证明自己的权力越大。

包头下跪事件发生后,李阳对记者说:“下跪的照片是真的,我已经习以为常了,学生下跪是对老师的尊重,过几天我还要去成都讲课,相信可以让成都最好的中学的全体学生下跪。”

这句话透着一种强烈的自大和自得的意味儿,当李阳说“相信可以让成都最好的中学的全体学生下跪”这句话时,他其实是在说,“我可以让成都最好的中学的全体学生执行我的意志”。

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权力欲望。评论家在评论这一事件时,都嗅到了其中的权力意味,于是很多评论都将李阳和东方不败或希特勒等人联系到一起。

相对于李阳事件,周常德向学生几次下跪一事中的权力意味更加隐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常德列举了学校一系列困难,他说,自己是迫不得已,最后用了这一特殊的工作方式,但他又说,一天早操,他看到一个班的队伍不整齐,给他们去训话,说到动情处就跪了下来,目的是“想让他们改过来”。

显然,他下跪的方式和这个情景是不匹配的。他也承认,这个班并没有乱到“大闹天宫”,课都上不下去的份上。那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么特殊的方式呢?

这么特殊的方式,显然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我作为一校之长,给你们毛头孩子下跪了,你们还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吗?你们还不接受我的意志吗?

看到这个事例,我想起一个朋友的故事。她母亲要求她每天晚上必须8点前回家,而且工资也掌管在目前手中,她已26岁了还是如此,她很希望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做事,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晚上有些应酬,但她不敢,因为她怕母亲伤害自己。以前她有过一晚8点后才回家,母亲没责骂她一句,只是痛哭流涕,自己扇自己的耳光,脸扇出血来都没停止。这个情形吓坏了她,她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违背母亲的意志。

这位母亲扇自己耳光,和这位校长向学生下跪,都有同样的含义——我都把自己伤害成这样了,你还不听我的,你真是个坏蛋。

任何关系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了问题就要沟通、交流,最终导致关系向某个方向转变。但是,这位校长和这位母亲没有去做足够的沟通和交流,而是直接使用自我伤害的极端方式,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志。这是一种要挟,其中隐含着权力的味道。

每一件小事都是争夺控制权的战场

目的很好,方式不对,这句话如果用心理学来说,其实就是“意识层面是好的,但潜意识层面是有问题的”。

因此,所谓的目的与方式的分裂,其实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所以,当你的某种方式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后,你的那个方式一定透露着你的潜意识层面的一些隐秘的东西。

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隐秘内容就是控制欲望。加拿大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在她的经典著作《不要控制我》中写过这样两个例子:

(一)

一天早上,杰克打算去买他最喜欢的周报,出门看了看天,感觉有点凉,回头就对妻子婕喊道:“该死的,给我衣服,快点!”

(二)

有个男人说:“咱们去吃中国菜吧。”

妻子回答说:“好呀,”但是接着问道,“你想去饭馆吃,还是把它带到家里吃呢?”

这时,他可能感到相当尴尬,因此厉声说道:“你为什么要把问题想得这么复杂?”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激烈的吵架就是由这种再琐细不过的事情引起的。而且,这些吵架所隐含着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即“你难道不知道我需要什么吗?为什么不乖乖地听我的?”

在健康家庭长大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以上两个例子中的丈夫为什么那么奇怪。然而,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很多对夫妻吵来吵去,其实就是在争取这样一个结果——“你什么都不懂,你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你什么都要听我的。”

一个人越渴求这样一个结果,他就越容易把每一个小事变成一个战场。对他而言,任何一件小事都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他必须让配偶在每一件小事上听从他的意志,他会觉得,自己的确控制住了局面。

他这么渴求控制配偶,进而彻底在这个亲密关系中占据制高点,其原因常常是,以前在原生家庭的亲密关系中,他没有占据制高点,相反,他老被其他亲人控制,或曾被严重伤害过。

埃文斯喜欢用“泰迪幻想”来分析控制欲望。在北美,泰迪熊是很流行的玩具。假设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的家庭中有四个重要成员:爸爸、妈妈、他和泰迪熊。他必然会和泰迪熊有这样的幻想中的对话:“我要出去玩了,你乖乖地在这儿待着。”“我回来了,你真乖啊,一直在这儿等我啊。”

泰迪熊是不能动弹的,也不能说话,于是,这个小男孩可以把自己对一个稳定的“爱人”的幻想完美地投射到泰迪熊的身上,这个泰迪熊会百分百地按照他的幻想和他“互动”。

长大以后,这个男人就会把这个泰迪熊投射到恋人身上,期望着恋人能像泰迪熊一样彻底地遵从他的意志。

恋人自然和泰迪熊不一样,因为她能走能跑能说话,而且更要命的,她是一个独立的人,一定会有他所不能预测的言行和想法,这一切都会颠覆他的“泰迪幻想”。这时,他就会产生情绪。如果“泰迪幻想”对他极其重要,那么他的情绪就会极其强烈。

适度的吵架也是一种正常磨合过程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父母爱孩子,而且和孩子的关系很稳定,给孩子的安全感很足。那么,父母就是最好的“爱人”,一个男孩尽管喜欢泰迪熊,但不会把它当成重要的依恋对象。相反,在一个病态的家庭,或很不稳定的家庭,父母要么不爱孩子,要么与孩子的关系很不稳定,结果这个孩子就会经常遭遇伤害,他就会特别缺乏安全感。他与现实的“爱人”的关系常是病态的、凌乱的、不能把握的。这时,一个泰迪熊就会成为他的一个无比重要的依恋对象。父母越不爱他越不可靠,这个泰迪熊就越重要,他心中的“泰迪幻想”就越强烈。

泰迪熊也可以换成其他玩具。甚至,有的孩子可能什么玩具都没有,那他就会幻想出一个“爱人”来。

不管是泰迪熊或其他玩具,还是纯粹幻想中的“爱人”,这些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独立人格,必然彻底听命于他。

小男孩如此,小女孩也一样。所有在严重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的人,脑中都会有一个他可以操控的爱人原型。这样的人长大后,就会将这个幻想的“爱人原型”投射到真实的爱人身上,于是本来是想操控一个幻想的爱人,现在变成了操控一个真实的人。

这种操控愿望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没有谁愿意被操控,于是吵架成了两个控制欲望比较强的情侣的家常便饭。

假若两人主动发起吵架次数基本相当,那么就是两人都在争夺这个亲密关系的权力制高点。并且,在这样的关系中,两人要么彼此不能忍受,于是分手,要么就会争吵一生,谁也没有控制住谁,但这个控制欲望一辈子都没减少。

也有很多关系,越偏执的人越容易争夺这个权力的制高点。偏执的人安全感极低,所以脑子里的“泰迪幻想”越强,他们的控制欲望也越厉害。他们的配偶尽管感到很痛苦,但假若不想离婚,那么就会发现,只要不接受他们的控制,这个战争就会一直在进行,那似乎更痛苦,于是他们的配偶容易放弃,而接受他们的控制。

当然,大多数亲密关系还是比较正常的,尽管我渴望你遵从我的意志,你渴望我遵从你的意志,但大家较量了几个回合后,就发现这样做很难得逞,而且得不偿失。并且,大多数男人尽管有时会渴望“乖一点”的女友,但多数时候还是觉得她有适当的独立性更好。同样,大多数女子尽管有时会渴望男友“强硬”一些,但多数时候还是觉得他有适度的宽容更好。

于是,一个正常的亲密关系中,尽管吵架也在所难免,但不会成为这个关系的主旋律。尽管彼此都尝试过争夺一下关系的制高点,但不会特别渴望对方绝对的服从。

吵架也是磨合。每一个亲密关系的一开始,双方其实都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都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脑子里的爱人原型投射到对方身上。当发现真实的爱人和幻想中的爱人不相符时,我们会渴望真实的爱人朝幻想的爱人方向变化,但真实的爱人一定不大愿意。反过来,真实的爱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而我们也不愿意。于是,两人由此产生意志的较量。但这个较量过程自然也是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最终,在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较量的双方都失败了,谁也没有改变谁,但同时又通由这个过程了解了彼此,而后就可以看到对方真实的存在,并与其打交道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吵架也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文章摘自《为何爱会伤人》

警惕!别虚构一个好丈夫,并用爱控制对方


警惕!别虚构一个好丈夫,并用爱控制对方

书香女神:多兰美

婚姻中你是否经常和虚构的配偶交流?

我加入幸知这个平台,初衷是学习并解决自身感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跳不出控制与摆脱控制这个话题。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得到爱人和失去爱人的过程。夫妻关系中,如果压制者试图控制他们的配偶,自己就会创造一个虚构的人,并且认为这个虚构的人就是他们的配偶。他们经常和那个虚构的配偶交流,以至于把它误认为是自己真实的配偶。

我和老公因为是姐弟恋,恋爱最初双方的父母反对我们在一起。尤其是老公这边,他年龄比我小,外表出众,人又聪明,老公的父母觉得我并不是他们理想中的儿媳妇,所以最初很反对,但我和老公有感情基础,我们在一起的心很坚定。经过一段时间和家人的抗争之后,我们最后走在了一起,进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姻前十年,我过得很幸福,我们两个在家人、孩子和同事面前也努力营造出了神仙伴侣这个传奇。然而,在我女儿高考那年,我发现老公出轨了,出轨对象是他的下属,我们共同的同事及朋友。在这之前,我一直单纯地认为他们只是如弟妹般简单相处的关系。

这个打击给我太大了,对我的人生观和一直自以为婚姻幸福的家庭观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经历了落入俗套的纠纠缠缠中,小三和男人同时辞职从单位里消失了,但是我们并没有离婚,老公也没有与小三走到一起。

我开始了痛苦的反思过程。我跟老公其实都是个性非常强烈的人,我们在婚姻生活中很少发生争执,对外我们都是一致夸赞对方,但是为什么婚姻前十年相处的非常好,而在人到中年,孩子即将成人,事业走上巅峰时发生这些事情?当我有幸加入书香女神班,开始阅读《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和老公经过数次沟通之后,他表露出了以前都是很违心地迁就我,而我其实的感觉也是很多时候在违心地迁就他。我想,我们都是在努力把对方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梦中情人”,而忽略掉了对方真实的个性与想法,才会造成了男人向外寻找,女人向孩子寻找的结果。

老公的原生家庭是妈妈强势,有三个不在一起长大的姐姐,他的父母认为子女就是为父母服务的。大家应该已经分析出来了,男人为什么在恋爱初期,会对比他年龄大的我那么迷恋,而后期却在婚姻中出轨。恋爱初期,男人“享受”被控制和帮助,但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和事业的成功,他开始想要摆脱这种“控制”,寻求崇拜和认可。可是,由于女人对幸福婚姻的沉迷或者说沉迷在自己虚构出来的好丈夫中,没有及时转变和调整,所以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婚姻中,夫妻双方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而不能及时成长和反思,不能根据双方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人,最后可能就会如书中所说,不明白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结果婚姻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心灵扭曲,自己也异常苦恼。我们的婚姻中,因为我们个性都很强,所以控制和被控制其实是都存在的。这也是我在读了书香女神推荐的一系列书籍后体会出来的。

书香女神:玛雅

阅读让我更勇敢地直面婚姻中的“被控制”

家庭中,我是个被控制者,老公希望控制别人,这让我感到很痛苦,却又找不到原因。看完这本书后了解到,控制者经常侵犯被控制者的边界,拿自己的想象去控制对方。尽管被控制的过程中,无论老公怎么评价诋毁我,我都坚信我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不会因为他的话而改变,但对多次否定之后,我也时常会感到郁闷,有时也难免陷入自我怀疑。

了解了喜欢控制的人的心目中是有个虚构的人,这让我对老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控制行为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让我的生活因为了解而减少了很多冲突。

读书的过程中是比较痛苦的状态,感觉像是在写我自己,跟很多现实是一样的,虽然生活中没那么极端,但是整体上老公对我都是比较负面的评价,这些评价对我不是很公正。然而,也是通过读书,我走上了自我学习和成长的道路,让自己更充实了,恐惧少了很多,抱怨少了。

在学习的时间里,我也会向老公传递一些知识,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他没有在言语上承认在家里是否处于控制者的位置,但是在行动上,尤其在对待孩子上是有所改变的。不管结果怎么样,我相信成长学习是生存的王道,虽然我没有能力去改变别人,但让自己强大起来却可以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咨询师:钟捷

婚姻需要时时觉察,理清夫妻关系边界

在控制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被控制,因为很熟悉这个环境,尤其是被配偶控制的时候特别的迷茫,这就需要觉察和澄清,这样才能实现之后的成长。婚姻时时觉察,保持敏感,自我边界感不清晰的时候容易发生控制和被控制,一直在发生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相互的转换。夫妻关系中,我们常常更注重觉察自己的感觉,却很少觉察对方的感觉,对方的想法和感觉是什么,在控制与被控制中这些内容就模糊了。

控制者本身通常也是受害者,跟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系,我们不容易被人际距离远的人伤到,却更容易被亲近的人伤到,需要觉察的是对方的语气和态度让自己想到了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是什么,把压抑的内容都呈现出来。

对方如果没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生气失望,这是正常的,主要看你生气失望后是怎么做的,要看看对方是怎么想的,是否能理解和接受双方的不同,并看看不同的背后是什么,这样就不是控制了。

吵架的时候有强烈的情绪表达,这个时候是没有理性的,只有冷静之后才能恢复理性,理智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对方明白自己真实的需求是我们可以做的。

不要评价陌生人,评价带着主观,但是我们不了解别人,可以评价某个行为,同时陌生人对我们也一样,不能随意评价我们。人际关系是有彼此的距离的,自来熟就是侵犯了边界,是边界不清的表现。

夫妻吵架:隐秘的权力斗争


夫妻吵架:隐秘的权力斗争

不明白家里的公公和婆婆都七老八十了,还整天吵吵闹闹的,一时又为今天买的菜吵,一时又为今天没给孙子买东西吵……总之每次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不是夫妻做得久了,就对对方平时的各种习惯越看不顺眼了?

——大洋网友

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这就是权力。对方越不情愿,越能表明强加者的权力。

依照这个定义,权力几乎无所不在,它绝不仅仅是政治斗争或公司竞争的产物,而是存在于一切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情侣关系和亲子关系概不例外,甚至关系越亲密,权力斗争越激烈。

譬如,夫妻吵架就是一种隐秘的权力斗争。

夫妻吵架中最令人不解的是,引起争吵的源头,多是很小的事,但却常常引起很大的反应。

很小的事,引起很大的反应,这种明显的不匹配,是怎么回事?

如果把很小的事,理解为寻求权力,那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常听到这样的事:丈夫要妻子做一件事(或者妻子要丈夫做一件事),譬如换窗帘,妻子忘了,或没有按照丈夫的意思去做,丈夫大发雷霆,并持续唠叨了几天,直到妻子百分百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了,他才停止了唠叨和愤怒。

这种事情中,丈夫之所以大发雷霆,是因为他的意志没有得以实施,他希望妻子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事,但妻子没有做到,他因而情绪失控,并施加很大压力,让本不情愿的妻子按照他的意志去做事,这是不折不扣地在寻求权力。

寻求权力,也即权力欲望,而权力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邪恶。那么,它可以换成另一个词——控制,权力欲望也即控制欲望。控制欲望强烈的人势必会努力寻求权力,也即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

有时,这种强加的方式非常明显,而且目的明显有问题,于是我们立即会想到权力,并产生抵触情绪。有时,这种强加的方式非常隐秘,而且目的看起来非常好,于是我们就会这样说:“目的很好,方式不对。”

其实,有问题的手段,在我看来,势必意味着目的本身就有问题。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武志红


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

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会领域包括同事、同学、同乡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而将权力规则带回家,那就形成一种“权力的污染”,会引出很多问题。

并且,这种污染在现代社会很容易发生,因为我们的社会流行成功崇拜,而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就是掌握权力规则。

在这种崇拜之下,无论成功人士还是普通人,都很容易忽视珍惜的规则,而只在乎权力规则,将其视为解开人生的主要甚至唯一一把钥匙。

在某种程度上讲,娴熟地掌握并果断地使用权力规则会让一个人在成功的路上奔跑得更加迅速,但一旦它渗透到一个人的个人领域,那势必会让这个人付出代价——他的亲密关系必然会变得一塌糊涂。

所以,如果我们珍惜家,就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家不是工作的延续,也不是工作的补充。”咨询师黄家良对记者说,“家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需要特别对待。如果你工作处理得很好,千万不要想当然以为,运用工作的那一套方法,你在家中一样会处理得很好。”

“如果你这样以为,如果你这样去做,你就会把权力规则带回家。”黄家良说,“结果就是,你只会纳闷,为什么你的家是如此冰冷,如此糟糕。”

他总结说,把权力规则带回家分以下几种:

一、以为家里的规则和工作规则是一回事,而在家中有意使用权力规则;

二、知道两者不一样,但不懂家的规则;

三、彻底抛弃家的规则;

四、习惯了权力规则,在家中放不下,就像是权力强迫症。

45岁的白丽(化名)在广州有一家房地产公司,长她两岁的丈夫张安有一家科研公司,15岁的儿子张义在一所贵族学校读高中,聪明伶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按说,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但白丽对黄家良说,她和丈夫的关系问题延续很多年了,以前还能勉强维持,现在,火山似乎时刻都会爆发,她感觉到非常惶恐。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白丽苦笑着说,主要原因是她太能干了。

张安是谦谦君子,做学问没问题,但做生意是勉为其难。两年前,他的公司到了破产的边缘,两口子最后玩了一个蛇吞象的游戏,张安的小公司吞并了白丽的大公司。

公司合并后,张安做正总,白丽做副总。但真正打理公司的还是白丽,公司业绩很快有了改善,一年后就成为业内数得着的企业。就在这个时候,两口子的家庭战争抵达了新顶点,张安几次大发雷霆,对着白丽歇斯底里地吼叫:“这是我的公司,我的地盘,你给我滚出去!滚出去!!!”

说到这里,白丽的眼泪流了下来,她说:“你知不知道,我有多累。公司里,他不会做事,我必须张罗一切。回到家,他是撒手掌柜,还得我张罗一切。我是女强人,但我一样想小鸟依人,想得到男人的呵护。但他……他能让我依靠吗?!”

白丽说,她知道丈夫恼怒她让他显得“很窝囊”。“但他有本事就改变一下窝囊的形象啊!”她说,“每次一回到家,他就钻进书房谁都不理。家里这样就算了,但在公司他还是这样。堂堂的正总,总是躲在办公室里,不和人说话,不出来应酬。没出息,要不是我打理一切,公司早垮了。”

丈夫:“我的世界被吞并了”

但张安对家庭冲突有不同的说法。当黄家良让张安描述一下他对家的感觉,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冷,冰冷。”

他承认,妻子很能干,把家里一切都打点好了。但他并不欣慰,相反觉得很受排斥。家务是妻子说了算,儿子教育也是妻子说了算,他什么都辩不过妻子,最后干脆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这是我在家中能自己说了算的唯一一块地盘。”

家庭之外一开始倒没问题,毕竟“工作是我唯一的舞台”,但公司合并后,“这个舞台也被她占领了”。

两人常就公司业务进行争论,每次的结果都是白丽强行接管一切,和客户联系,打点社会关系,指挥下属,运营整个公司。结果,公司很快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张安说,妻子这么能干,他一方面很钦佩,另一方面让他觉得很难受。“就像在家里的感觉一样,”张安说,“什么都不需要我,妻子一眨眼把什么都处理好了……这让我觉得自己一点价值都没有。”

张安多次向妻子表达过这种感觉。一开始,白丽会注意一下,但很快又忍不住“把一切都搞定了”。最后,张安就只能用歇斯底里的吼叫这种方式向她表达愤怒。

“看上去,妻子不过是吞并了我的公司。但内心中,我觉得是我的世界被吞并了。”张安说,“我一退再退,一退再退……但现在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再退了。”

在三个多小时的谈话中,张安很多次讲到“我说什么都没用”,这仿佛成了他的口头禅。

儿子:“她很可爱,也很可恨”

儿子张义则说:“我只感觉到有妈妈,爸爸的门总关着。从小到大,他带我出去玩的次数不超过五次……爸爸就像是教科书上的科学家,让我尊敬,但离我很远。”

对于妈妈,张义总结说:“她是很好的领导,很差的妻子,独裁的妈妈。她很可爱,也很可恨。可爱的是,她让我有依靠。可恨的是,我没有独立自主。”

张义说,从小妈妈就“把我的一切从头到尾都安排好了”。现在,张义读贵族高中后,是寄宿,周末才回家。一开始,白丽让司机接张义回家,但后来改成自己接,并主动在路上和儿子谈心。白丽对黄医生说,儿子是她最大的安慰,“他上进又听话,是个乖孩子……我们没有代沟。”

至于孩子的未来,白丽说:“由他自己选择,但我已经帮他把路铺好了。”不过,张义说,他对妈妈这句话的理解是“‘我(指白丽)很民主,但你要听我的’——我只能接受,我没有选择”。

张义说:“感谢妈妈,她操心太多了,把我的一切都安排好了。”但说着说着,他的眉头皱起来说:“妈妈很强势,我的地盘不断被她侵占,留给我的空间越来越少。”

心理医生:她的安排并不舒服

最后,白丽说,没有女人愿意做女强人,她也不例外。实际上,她的理想是“做回一个普通人,你看许美,小鸟依人,什么都不用自己操心,丈夫又疼她,多好啊。”

因为不是正式的咨询,在离开北京前,黄家良接受了白丽的饯行,和她在北京一家著名的饭店吃了次午餐,也切实地领略到了白丽的行事风格。

他们刚坐下,白丽就立即叫来了服务员,一眨眼就把菜全点好了,没有征求他的意见。显然,菜都比较昂贵,是这个餐厅的特色菜,但多数都是在广州长大的黄家良不爱吃的。

黄家良说,这一刻,他觉得自己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张安父子的感觉:白丽为他们安排好了一切,但这常常是他们不想要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黄家良说,这是因为,白丽还有一句座右铭“我不理会感觉,我只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在公司里可以“快刀斩乱麻”,并且,工作上的核心是利益,只要利益上处理得好,感觉的确不是特别重要。

但家里完全不同。家里讲感觉,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利益已退居次要位置。但白丽没有意识到这种分野,她想当然地用工作中处理利益的方法来处理家里的问题,结果引出了一系列问题。公司中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只要领导能带来利益就是好领导,但家中需要的是爱,是理解与接受,白丽将自己不自觉地摆在“家庭领导”的位置上,控制丈夫和儿子,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这显然是将权力规则带回了家。

作为“女强人”,白丽“知道”在家里应该怎么做,只是做的方法错了。但作为“男强人”,50岁的赵飞对家庭问题束手无策。

赵飞是北方人,在广州有了厚实的家业,但婚姻一直不顺,已离了两次婚。今年,他又结了第三次婚,妻子阿燕只有22岁。但结婚三个月后,阿燕就闹离婚了。

以前两次失败的婚姻给赵飞留下了很重的心理阴影,见到黄家良后,他第一句话就是“你说,难道是我有心理问题吗?”

赵飞很爱阿燕。她三年前来广州打工时,他就认识了她,觉得她非常有勇气,很欣赏她,前前后后帮了她不少忙。今年,出于报恩心理的阿燕主动向他求婚。赵飞说,他相信阿燕不是为他的钱而来。

婚后第一次冲突是很小的事。阿燕要他陪她逛街,他拒绝了,因为“一个膀大腰圆的大男人陪个小丫头去挑袜子、买内裤什么的,实在不对劲。”他给了阿燕一张信用卡,要她自己逛。结果,阿燕把信用卡摔在地下,哭着说:“我才不要你的臭钱。”

阿燕还说广州不安全,但他已在番禺买了一栋别墅,小区管理很好,两人多数时间住在那里。但阿燕还是哭闹,要他卖掉工厂,跟她回老家,“一起做小生意,我养你。”

对此,赵飞感到非常苦恼,他问:“她到底要什么呢?钱也不要,这么好的条件也不要,她到底要什么?!”

家就是婆婆妈妈的地方

黄家良问赵飞,除了用“钱和条件”,他还会用什么方式表达爱?赵飞若有所思地回答说,这一点的确是问题。譬如,阿燕把家里布置得又漂亮又温馨,他满意极了,但什么话也没说,只是“嗯”、“嗯”地点了点头,什么话也没说。

黄家良问:“如果你是她,你会有什么感受?”赵飞回答说:“挺失落的,挺挫败的。”

既然理解阿燕的感受,为什么不试着学习一下新的表达方式呢?对此,赵飞回答说:“我知道应该表达感觉,但我不会呀!而且我没有感觉……假如我那么婆婆妈妈,我就不可能做生意了。”

黄家良说,这最后一句话暴露了赵飞的问题。显然,在他的意识中,他也是将家和工作看成了一回事。在工作中,他如何做,在家中,他也那样去做。做生意不能“婆婆妈妈”,在家里也不能“婆婆妈妈”。

但家就是“婆婆妈妈”的地方。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婆婆妈妈”,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

对于多数人来讲,无论把工作看得多重要,他们仍意识到家的重要。白丽和赵飞就是如此。他们的问题只是不懂得将家和工作分开,不懂得怎么在家里做到珍惜。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办法就是将家庭和工作分开对待,在家里奉行珍惜规则,在工作中奉行权力规则,这是解开生命中两大主题的两把钥匙。

但是,同时奉行两套人生规则是很累的。于是,极少数人干脆放弃珍惜,在所有地方都执行权力规则,从而变得无比冷酷。

我们的婚姻是“利益的结合”

35岁的罗胜在一家台资企业做广东区总经理,他充满了危机感,“一旦发现任何人对我构成威胁,我都会先发制人”。他身边的副总就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而他一直岿然不动。总部虽然知道他好斗而且不择手段,但鉴于他的业绩,一直容许他这样做。这也成了罗胜的世界观的基础。他总结说:“利益是根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根绳,你用得好的话,就可以把所有人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罗胜也将这种利益观带到了家中,他四年前结婚,他认为和漂亮妻子是“利益的结合。如果我没这么成功,她才不会嫁给我”。现在,这个“利益的结合”正濒临崩溃,妻子说“这个家是地狱,我再也不想待下去”。他们三岁的儿子好像天性中继承了罗胜的“斗志”,根本无法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没一会儿就会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

离婚就离婚,罗胜对妻子并没有什么留恋,他说:“我才不会婆婆妈妈,任何人都不能伤害我。”但他坚决要求儿子归自己养,因为他对于儿子天生的斗志非常自得,认为儿子天生就是做大事的料。

但这更可能是罗胜的一种“想当然”,因为缺乏温暖、学不会珍惜的孩子很容易染上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心理夭折”。

以上两例都是极端情况,更多的人是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只是无意中将权力规则带回家。做政府高官的老爸,在政府部门里习惯了颐指气使,回家了也一副官派,这是最常见的“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一名老将军,建国前战功显赫,建国后,他把家当成了战场。他将以前用的地图、望远镜等物品搬到家里,闲着的时候就和这些事物打交道,没事了就对妻子儿女颐指气使,吵不过就以老将军的身份压制他们。他经常说:“这是组织的命令,我是军人,就以军人的标准做事,你们是军人的妻子和儿女,所以只有服从!服从!再服从!”

将军的儿子是个很倔强的人,从小就和父亲一样喜欢控制和影响别人。将军坚决不让他高考,让他参了军。儿子当兵后,将军又给他安排最低最差最没出息的岗位,并严格考核他,让他吃尽了处分、降职等苦头。将军的美好愿望是磨炼儿子钢铁般的意志,殊不知儿子最终恨起了老爸,最后与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

这是一种并非罕见的“污染”,家成了将军战场的补充和延续,他在战场上执行什么规则,在家里也照样执行,最终把亲密关系搞得一塌糊涂。

不是只有成功人士才把权力规则带回家,在单位里总是被控制、受人气的人,自己又特别在乎权力。那么,回家以后,就容易把气撒在配偶和孩子身上,并有可能显示出更极端的控制欲望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补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还有一种常见的“污染”:男人不能容忍女人比自己“强”。黄家良说,多数的婚姻关系中都存在着“婚姻战争”,双方无论在恋爱阶段多么爱对方,一结婚后就会有意无意地去抢占“制高点”,控制对方并怕被对方控制。

最近,在记者参加的一个情感沙龙上,在座的一位男士说,他认为做家务主要是妻子的事情,因为男人比女人更能干,他给家带来更高的价值,妻子多做些家务是一种价值补偿。

我请他设想,丈夫月入20万元,但工作轻松;妻子月入2000元,但工作紧张,两人都爱自己的工作。那么,谁应该多做点家务?这位男士一开始回答说,男人应该多做一些。但接着又说,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因为“两人的价值太不平衡了”。当记者举出这种“太不平衡”的实际例子后,他说,反正他是不会找一个比他强的妻子。

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轻微但普遍的“把权力规则带回家”。并且,这种情况普遍发生在男人身上,因为男人更渴望成功,成功也成为衡量他们价值的标准,而这种衡量势必要与他人做比较。在外面不断与别人做比较已经很累了,难道还在家里与妻子做比较?

必须把家和公司分开

如何避免将权力规则带回家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意识,将工作和家分开。告诉自己,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

第二,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可以在家继续工作,但不要将工作的气氛带回家。

第三,保持整个家庭系统的平等。在工作中,必然会有领导。但在现代家庭中,在解决问题时,要有“一家之主”。但在沟通中,应该彼此相互尊重。

第四,让珍惜成为家庭主旋律。工作中,处理的主要是利益,目标是解决问题;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与接受。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接受,就多一分温暖,家就更像一个家。

记者认识的一个家庭,丈夫是一家大公司的副总,妻子也是一个大企业的高层。在工作中,两人都很讲究领导艺术。但在家里,他们不谈工作,只谈琐事。

“必须把家和公司分开。”他们两个都这样说。

文章摘自《为何家会伤人》

刘嘉玲大谈“婚姻观”:完美的控制,就是不控制。


在后台我常常会收到留言,大部分的烦恼,不外乎是对身边人甚至所爱之人的不满,我有时候也觉得深有同感。

“为什么他不能够及时回复消息?”

“为什么他不能改变一下他的消费观念?”

“为什么他不能理解我的付出?”

……

所有的为什么,都如同一块顽石压在我们的心头。但同时,也会压在对方的肩上。

在《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一书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愤怒的斥责刚要说出口的时候,她却转念一想:我又变成上帝了,我怎么能够决定什么是对他最好的呢?

她之所以会生气,当然是因为担心爱的人因为喝酒而影响了身体健康,出发点毋庸置疑是因为爱。

可是,当爱变成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对方时,两人的关系,就一定会走向加深矛盾的边缘。

我们从来无法改变任何一个人,试图控制自己爱的人就像手中紧握着的流沙,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我们对对方会有那么多的不满,是因为我们希望他们,朝我们觉得好的方向去改变。

可是感情里也会有视觉盲区,人们总是盯着自己的委屈和辛苦,却很少关注其实对方也在努力。

我觉得感情里最傻的一件事情就是,都想把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01

前不久,一个朋友跟我讲起她表姐一家的故事。

朋友的表姐最开始是开小餐馆的,店面很小,位置也不是市中心。

但好在坚持做了六年以后生意越发火热了。许多外地来的游客都点名要来这家餐厅吃饭,几乎成了网红店。

听朋友也提过,表姐炒菜绝对是大厨的水准,每年过年的团圆饭都犹如是一桌“上等”宴席。

表姐这个人勤劳踏实,人也热情善良,周边一带对这个餐馆的老板也是一致好评。

而表姐的老公最初是市里一家上市公司的员工。但因为管理层的更换,他的岗位也开始不稳定起来。最后还和上司闹了矛盾,每天工作都是愁容满面。

表姐的小餐馆越做越大,后来还开起了分店。见丈夫每天都闷闷不乐,就提议了许多次让他去分店帮忙管理,也能够省一个人的工资。

可他却一点没有妥协的意思,每次都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姿态。

后来,表姐老公失业,每天宅在家里上网、喝酒、看电视,一个月也出不了几次门。

表姐越来越看不惯他,每天辛苦忙完,回家就看见这副邋遢模样,不免就开始责骂一番。希望通过挑毛病来改变他,让他能够重新自信、上进起来。

可他非但没有做出改变,反而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两个人开始针锋相对,每天互相指责对方的过错,最后矛盾积深,婚姻走向破碎。

在表姐和他离婚那天,刚好也是注册自己第一家酒店的日子。

身边许多人都觉得是因为两个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当男方彻底跟不上女方的脚步时,难免会走到这一步。

可我也发现,在这样一段婚姻里,真正造成两个人矛盾激化的,也一定还有压在两个人心头不能够摆脱的“控制欲”。

他们都是很优秀的、渴望独立的人:一个靠一己之力踏实、勤奋地开了自己的酒店,一个用优异的学识取得了不错的公司职位。

本来应该是完美的结合,却因为试图互相改变,而产生了深深的沟壑。

男方不愿意去分店帮忙,因为他打心底里是不想去做餐饮的,也不喜欢自己的妻子每天在柴米油盐当中忙里忙外;

而女方看不惯丈夫的自甘堕落,以为在她每天辛苦操劳的时候,对方在家是无所事事的。

婚姻里最重要的从来不是在相互指责下勉励自己,最后变成对方所希望的人。而是你我都能欣赏对方,并在相互包容和理解之下做好自己。

如果表姐可以稍微放低姿态,陪伴处于人生低谷期的丈夫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如果男方可以多支持一些妻子的事业,让她有被崇拜的自豪感,我相信两个人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02

香港女星刘嘉玲我们都不陌生,她的性格在娱乐圈里也是出了名的直率。

我记得几年前看到一期《奔跑吧兄弟》中,她作为嘉宾特立独行,说话更是和轻声细语扯不上关系。她总是直言不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在刘嘉玲这样的性格之下,我们都曾经猜测她会找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爱人。可谁也没想到,她却跟十分喜静的梁朝伟在一起了。

梁朝伟和刘嘉玲性格迥异,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恋情并不被所有人看好。

可是,转眼之间,他们已经结婚十二年。

有一次刘嘉玲被记者问到,他们的感情为什么这多年来都如此美满时,她回答说:“最完美的控制,就是不控制”。

这样一句话,也道破了她和梁朝伟的相处模式。

正如有句话说得好:人都是感性动物,你光靠讲道理是没用的,即便你讲的是真理。道理并不一定能被对方认可,反而一定会引起几分抵触。

最好的婚姻,是两个人都可以做自己。

节目《圆桌派》当中,陈坤也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内观”。

内观,就是先认知自己。只有因地制宜去改变自身,才有能影响到他人的可能。

爱一个人,可以把一切不适合都磨合成相爱;而管一个人,是可以把一切爱,都变成强硬的伤害。

愿我们都能够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不轻易为喜欢的人改变自己,更不去尝试改变他人。

一定要记住先自爱,再沉稳,最后去爱人。

20 意志的胜利


减肥成功总是少见,减肥失败才比较正常。

本来感性和理性、动物性和神性,一直是人性的矛盾,而且数千年来大多都是前者取得了胜利,减肥只是其中一个小小战役而已。

减肥确实像两个自己在打仗,一个真想吃,一个真想瘦,而只有让“真想瘦”控制了局面,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每个月,我都会听到数个女友宣布她们的新一轮减肥计划。常立志总强过不立志,我一律加以鼓励。

计划宣布完之后,按规律前两个星期女友会纷纷兴奋地汇报战果,我继续给予表扬和肯定。

如果能够严格按计划减肥一个月,应该已经效果显著。但往往就是一个月后,交流进度的女友人数会骤减,直至偃旗息鼓。再见面,并没有我期待中的轮廓清晰和焕然一新,聚餐也同原来吃得一样饱。这些迹象表明减肥计划正式宣告破产。

中间偶有坚持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成功者,比如小曼。当然,小曼本来基础就不错,但她期间也出现过严重反弹,这半年又恢复成功,保住了战果。

每逢经历换季、拍照或者是爱情挫折,大家的新一轮减肥计划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我则再次加油鼓励。春去秋来,减肥计划循环往复,姑娘们则乐此不疲。

减肥和美容,是这个时代妇女一生都必须打的持久战,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从腮帮子到脚后跟,每一个山头都要坚守,都要讲究防御、相持和反攻。虽然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针对战术,但战略上必须长远而统一,而且绝对不可以藐视敌人。

出来混,模样太重要了,因为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地以貌取人。人生一盘棋,人家一个俊俏的棋子儿精神抖擞地站那儿,你这厢一个胖子慢吞吞油乎乎地挪出来,还没张嘴就已经输了。

这个年头一旦生为女性便没的选择,保持美丽已成为天赋责任。但凡几个妇女聚集在一起,如果还没有生育,话题必然涉及如何变美再变美。无论素质修养如何过硬,寒暄过哲学与文化,熟稔了以后话题还是会落到美容上来,絮絮叨叨,千古不变。

就我们秀外慧中的“灭绝组”而言,聊完社会现象与两性关系,谈话重心还是要围绕减肥与美容展开。这真的由不得我们,我猜女原始人打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山洞里互相较劲儿了。看见别人的兽皮鲜艳,赶快也跟着闷头缝制一块儿,然后围在臀部扭搭着去诱惑本部落的男原始人,从而分到更多的猎物和果实。她们是物竞天择,为了生存,当代的女性归根结底,好像也是为了生存得更好吧。

传说有干吃不胖的人,我周围好像也有一两个这样的姑娘,遗传所致,天赋异禀。凭着有限的高中物理知识,我试过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热量摄入超过消耗,一定会转化成某种形式贮存下来。那些干吃不胖还不运动的人,就意味着在热量一直大于消耗的情况下,体重保持原地不动,这绝对是匪夷所思的。然而有些人就是违反常识地这么存在着。很多人看到我的表象,似乎体重和身材十年如一日,便把我归类于这种人,但我知道我绝对不是。有

17岁的时候,我一度达到了有生以来体重的巅峰——57公斤!只记得自己初期总是很容易饿,饿了就四下去找东西吃。中学课间食堂有加餐,我动辄去买两个馅饼,有时候上课了还没停止咀嚼,趁老师转身写板书方才慌忙下咽。现在想来我应该是在一年中胖了10公斤,而自己竟浑然不觉。

57公斤对于一个身高163公分的花季少女来说,一定是不可多得的魁梧。那个时期的同学对身材的概念可能还比较迟钝,没有人对我的变化表示过诧异。第一个提意见的是我爸。

一个普通的傍晚,我家三口人照例围坐吃晚饭,我吃了一碗,又吃了一碗,当我还要添饭的时候,我爸突然把他的饭碗“哐”的一声放在桌上,对我说:“你别吃了!”

我吓了一跳,不敢再添饭,十分困惑地看着我爸。

“你知道你自己胖成什么样了吗?”我爸厉声问我。

我没敢说话,我知道自己好像是胖了点儿。

“你那个腰,那个腿,你自己照照镜子。”我爸终于把我的胖具体化了。

我觉得自己没有吃饱,还想再吃,但又不敢。想我的亲爸连饭都不让我吃饱,越发觉得委屈,想着想着流下眼泪来。

“你还哭?”我爸看到我哭好像更生气了。

“胖,也有错吗?”我抽泣着问我爸。我也开始生气,觉得自己家还不让吃饭了,简直太委屈了。

“胖当然有错!”我爸直视着我的眼睛,语气非常严肃。

我很吃惊,连忙看看我妈。

我妈也正在注视着我,我看着我妈消瘦的小脸儿,突然意识到这一次,她可能和我不是一个战线的。于是又只好泪眼婆娑地看着我爸,看他要怎么说。

“胖是懒惰和馋的表现,是自我控制力差的表现!如果你连用自己的手拿起勺子,挖起多少饭,再送进自己的嘴都控制不住,还能做成什么事?”

我刹那间醍醐灌顶。

我惊呆了,平生第一次知道自我控制和胖是存在逻辑关系的。同时,我觉得我爸讲的道理特别的对!我爸这是在告诉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我胖,那就等于是在告诉每一个看到我的人,我长期地、每一天每一顿都在贪吃,都无法控制我的进食量。如果我胖,不但是我肉身的不美,更是我意志的失败。怎么可以让自己的意志失败呢?太可怕了!

那一年我17岁,决意减肥,永不做胖子。

第二天开始,我不再吃课间馅饼,中午在食堂吃西红柿炒鸡蛋和一两米饭,晚上请妈妈做白菜豆腐汤。一开始我非常饿,但我太想瘦了,太想控制自己了,我对美好身材的渴望远远大过了对食物的渴望,这个胜利将是意志的胜利。

三个月后,我的体重降到了475公斤,和我爸我妈成为幸福的身材匀称的三口之家。

如果说有蝴蝶效应,那应该是从我爸“哐”的一声放下碗开始的。因为很难说,如果我没有瘦下来,也许就考不上广播学院;如果没有上广播学院,就没有后来一系列人生际遇与选择,那么我也不会写下这些字,在这里讲过往有笑有泪的故事、跌倒爬起的心得了。

所以说,眼界改变世界,减肥改变命运。

从17岁到现在,将近14年弹指一挥。

14年里,我的意志大获全胜,我爸再也没指摘过我的身材。但在后来长大成人的岁月里,我不但自发地拓展了我爸的“意志减肥说”,还发现了更震撼的人生容貌计划理论。

从现在起向上追溯七年,2002年7月,我受一本书的影响,在电脑里首次建立了一个叫做“人生计划”的WORD文档。那本书的名字叫做《一生的计划》,书的内容对于当时初涉职场懵懂而饱含憧憬的我格外及时有效。

那时一线地铁里还有书摊,我在国贸站的书摊上买下该书,书很小巧,精装,酒红色封皮,那种红色因为既富贵又隽永常常被用于地产设计。

其实,书的内容后来被广泛写进各类励志书。总结起来就是:剖析自己,观察世界,然后把自己想过的人生设定阶段性目标,并把目标量化,按照健康、教育、财务、家庭、娱乐等方面做好详尽的表单式计划,时时关照更新,最重要的是,矢志不渝地实现它。}

最近煽惑得翻天覆地的《秘密》,无论书与电影,其实还是这个原理的重新解析与描述。我2007年第一次看到《秘密》的视频,就把它认了出来,为这个原理的发扬光大感到高兴。尤其是里面提到的“愿望剪报板”,其实和我的“人生计划表”如出一辙。

我的“人生计划”长达十年,截至今天已经完成了七年,其间当然是更新了无数次。理论上我应该到2012年再进行分析与比对,但是,七年,这个数字是不一样的。

中学的一个暑假,我在发小家看了一部美国电影。名字已经忘记了,情节是女主人公外貌寒碜、出身低微,之后彻底改头换面,用漫长的阴谋赢得梦想的一切,最后被戳穿打回原形的故事。那女主人公长得美轮美奂,她的阴谋被发现后有一段独白,她大概是这么说的:“从医学上说,每七年,人的全身骨骼、细胞和血液都会重新自我更新完成一次。如果你想从外貌到气质,全部脱胎换骨,要以七年为周期来塑造自己,七年之后,你就可以再世为人!”

这段话令当时腮帮子上挂着大把婴儿肥的我惊愕不已,永生难忘。那年夏天的晚上,我在小日记本里画了一个女性的形象,那是我想象中的自己七年后的样子,有柔软蓬松的头发,小腰肢,眼神儿坚毅,笑容甜美,穿着端庄合体的衣裙,内外兼修的样子。可以断定,我那不可救药的自恋在少女时期就奠定了。

除此之外,最近有一本流行的中医养生书籍《不生病的智慧》,里面也提到,女性的身体周期是七年。女性会在7岁、14岁、21岁、28岁等的逢七年龄边际发生生理的巨大变化,这变化与前七年的修养状况息息相关。男性的周期稍微滞后,大概是八年。

可见,七年,是一个中西合璧的观点。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婚姻生活有七年之痒,其实是双方各自由内到外已经完全换了一个人。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决定意识,那么七年之痒,绝对是科学的有据可循的规律,经过七年的两人互相能认得对方,已经是奇迹。

在单身时光,最需要的,不是痴痴地盼望结婚,而是尽心过得饱满而有趣。让以后几十年的自己,都可以微笑回味,无怨无悔。…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多年不见的人,有的容光焕发,让你好奇他这些年过了怎样的好时光;有的则从上到下严重变形,五官比例都已不在,像被施了坏魔法一样。尤其在被施了坏魔法以后与初恋情人重逢,产生了很多心酸的剧情。如果恰巧初恋情人也是臃肿不堪,腆着肚腩,那是因为初恋情人也不知道,七年,意志本来可以胜利的。

从我17岁立志做瘦子,到订立全盘人生计划,大约是七年;从订立了人生计划到今天当下,又是七年,婴儿肥终于已经褪到快要嘬腮。眼神依然坚毅,腰肢依然健在。为自己的外貌和体重写计划并实现它,只是人生计划里的一小部分,有道是相由心生,各个方面自然会应该相辅相成。

合理的自恋是个不可多得的积极态度,改良自己的身体,修理自己的心灵,自己是自己最有趣的游戏,自己是自己最骄傲的作品。本来,这个世界上我们真正能控制和改变的,只有自己而已。

至于减肥瘦身的各种技巧和食谱,请参见各大网站的女性栏目,如果你真想去罗马,无论你选择水路还是陆路,最后总能到达,前提是,你真的想去。

出来混,模样太重要了,因为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地以貌取人。人生一盘棋,人家一个俊俏的棋子儿精神抖擞地站那儿,你这厢一个胖子儿慢吞吞油乎乎地挪出来,还没张嘴就已经输了。

胖是懒惰和馋的表现,是自我控制力差的表现!如果你连用自己的手拿起勺子,挖起多少饭,再送进自己的嘴都控制不住,还能做成什么事?!

从医学上说,每七年,人的全身骨骼、细胞和血液都会重新自我更新完成一次。如果你想从外貌到气质,全部脱胎换骨,要以七年为周期来塑造自己,七年之后,你就可以再世为人!

腰围是黄金分割和女性体态婀娜的关键,是少女和大妈的分水岭,要拼死保持。

当你对美好身材的渴望远远大于你对食物的渴望,你就可以成功减肥。减不下来那是因为你对瘦的渴望还不够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