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批评往往暗藏着期待

暗恋情感语录说说大全

发表时间:2021-06-17

批评往往暗藏着期待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批评往往暗藏着期待,欢迎阅读与收藏。

事件

男:你能接受你的老公工资比你低吗?

女:不能

男:你们女生啊,就是这么物质

女:因为我自己的工资已经很低了呀

男:闭嘴吧

女:凭什么这么说我,我还说你们男生要求高呢?

男:你能闭嘴别说了吗?

然后就是吵架,冷战。

其实我们都擅长指责别人而不去思考别人的话中带着对方怎样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说》通常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会有四种选择:指责自己;指责别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后两者会避免愤怒并最终解决问题,但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会从这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人们通常会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会觉得是别人的行为导致了我们的种种不良感受。”你每次吵架都冷暴力,这令我感到难过。“

但是感受是来源于自身,而不是他人,因此不能一味认为我们的感受是别人导致的。我们要学会将感受和自身联系在一起。”你每次吵架都冷暴力,我很难过,因为我真的很想解决问题并和你开心的在一起。“

因为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会导致我”难过“的感受。

批评暗藏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这就是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你们女生真是物质“”凭什么这么说我,你们男生还要求高呢“,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者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求”我希望你能接受我的工资比你低“”男生要是顾家,心地善良即使工资没我高也能拥有很好的生活“,其他人可能会做出积极的回应。

因此,表达者直接表达需求,倾听者多思考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对话可能会大不相同吧。

编辑推荐

“真男人”往往藏着一颗脆弱的心


“真男人”往往藏着一颗脆弱的心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最终乌江自刎;《老人与海》提醒人们要有不服输的精神,但作者海明威却选择了自杀。项羽和海明威,看似“很男人”,离开尘世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他们比任何人都脆弱。

没有一个女人喜欢柔柔弱弱的男人,也没有一个女人喜欢畏畏缩缩的男人。所以男人面对女人学会了逞强,学会了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学会了掩饰自己所有的脆弱。

电影《车神》讲述的就是一个脆弱男人的故事。

有一位摩托车手车技娴熟,很多其他车手无法完成的高难度动作他都能做。人们把他看成是勇敢和速度的化身,誉他为“车神”。

但在一次挑战赛中,“车神”所骑的摩托车发生意外,车神也差点摔死在赛道上。

从此以后,他为了不再赛车,装成瘸子,极力逃避别人对他的挑战。

他的女朋友为了激发他的斗志,对他说:“以后有多远滚多远,再也不想见到你这个胆小鬼。”谁知,这位在赛场上英姿飒爽的“车神”,竟然像孩子一样扑倒在女朋友怀里哭泣起来。

他说,那次的意外虽然没让他断手断脚,但他怕,怕瘸着手脚过下半生,所以他不想再到赛车场上,不想再当“车神”了……

这时,女朋友才明白,飙车场上的“车神”

心灵也是脆弱的。

现实中,有很多男人和“车神”一样,看似强大,其实也有一颗脆弱的心。

在我们看来,男人都应该是强者,其实,男人是将自己的脆弱层层包裹了起来,不让别人看出来。有时候,男人的心理相对于女人来说,可能要脆弱得多。所以,不要相信你看到的男人有多强大,说不定他的内心非常脆弱。

那一年夏天,卢小惠17岁,李小龙21岁。李小龙是卢小惠父亲的司机,常常在卢小惠家出现。李小龙高高的个子,一表人才、潇洒不羁。没人知道,卢小惠心里暗恋着这个带着狂野家伙。盯着李小龙看对于卢小惠来说是一种享受,李小龙讲话的时候,总喜欢大笑,动作神态都十分夸张。走起路来也是大步流星,充满了活力与自信。而当他盯着卢小惠看时,卢小惠觉得他的眼神是那么的温柔,让她心动不已。

但是不久,李小龙就离开了,自己去闯荡江湖。卢小惠也结束了这段单相思。后来的几年里,卢小惠陆陆续续地听说了他的消息。他结婚了,他开店了,他生女儿了……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有着上亿的资产。

这一年,因为李小龙与父亲有些生意上的来往,两个人又相遇了。这次再见到他还是一副敢爱敢恨、放荡不羁的样子。两个人聊了很多以前的事,可能是喝多了,聊着聊着,李小龙告诉卢小惠,自己要离婚了,因为老婆经常和他吵架,自己虽然有钱,但总感觉不到家的温暖,这些年都是得过且过。李小龙说这些话的时候,居然流下了眼泪。卢小惠的心不由得一颤,她这才发现李小龙的眼中其实充满了厌倦、无助。与大家平时看到的那个嬉笑怒骂、洒脱不羁的人完全两样。

卢小惠忽然意识到,这个男人的强大只是表面,其实内心也是脆弱的。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没到伤心处。不必仰视那些外表强悍而不羁的男人,他们也有脆弱的一面。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奔跑的汽车,当它停下来时,已经疲惫不堪。它需要保养,需要添加润滑油……那一刻的它多么脆弱,任何的一瓢冷水都能让它所有的缸体爆裂。所以外表坚强的男人,他的内心不见得也是强大的。

聪明的女人应该懂得,男人不管是富甲天下还是权高位重,都希望有个女人可以依偎,希望受了伤有个地方可以让他们疗伤……所以,女人要学会从男人的角度替他们着想。一个男人承受的压力要比女人想象的大得多,所以女人要学会体谅男人的脆弱。

夫妻、朋友、同事之间有这种感觉,往往藏着“软暴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武志红”,回复数字“002”,免费领取专业心理测试武志红主创团|米高

编辑|五花鹿

前几天和一个闺蜜一起吃饭。我们聊到一件很诡异的事情:生活中总有一些特定的人,只要和他们呆在一起,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哪哪都做不好。例如,我只要和朋友A呆在一起,就会感到慌乱和自卑。有一天我俩约好一起去逛街。去到商场,我试穿一条短裙,A瞥了一眼,脱口而出:“你这腿也太粗了吧!不合适。”我尴尬地看下自己的腿,最终狠心放弃。喝下午茶,她督促我:“你那么胖,不要再点全糖的。”我听完不太舒服,但还是点点头。随后我们去试化妆品,在人来人往的商场中,A就像个百科全书一样,从毛孔粗大到肤色黯淡,大声地帮我分析所有的皮肤问题,最后帮我淘到了一个适合我的产品。在和A的交往过程中,她虽然总在提醒我、帮助我,但我内心却五味杂陈:她说得挺有道理的;看来我是真的有很多问题;我真的很差劲。尽管每次见面,我都尽量调整自己到最好的状态,但还是会猝不及防地,被她找到新缺点,我因此很泄气。在现实生活中,你也许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例如:不停地指出你有生活漏洞的父母,让你怀疑自己无法过好生活;永远在谴责你有育儿问题的伴侣,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我们会下意识地认可他们,然后试图去改善,但也常常因为无法达到让他们满意的点,感到很无力。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共同的经历,感到自卑和委屈。那么这篇文章很合适你:当你长期遭遇某人或某个团体对你施加这些压力,并不意味着你真的很差劲。实际上,你很可能遭遇了人际暴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点。身边的人有时会帮我们指出来,这本无可厚非。但人际暴力常常就很隐蔽地躲在这些小指正中,让我们很难区分。这个顿悟,来自我和妹妹的一次谈话。几个月前,我和朋友A一起去旅游,回来后我忍不住找妹妹倾诉:我用英语和一个问路的外国人愉快地聊天。这个过程中A在一旁闷闷不乐。我感到很奇怪,结束后一问,她说:“你蹩脚的发音让我感到尴尬。”之后的旅途中,我有意识地避开和外国人聊天。我甚至开始纠结,我的口音那么严重,是不是该去报一个口语班了?妹妹听完,摇了摇头:我之前也提出过你有口音问题,但你为什么不那么自卑,反而还能和别人嘻嘻哈哈地沟通?因为我当时和你说,尽管你的口音有一点小瑕疵,但目前完全不影响你和别人进行交流啊。如果一个人真的在乎你的感受,她肯定会像我一样,客观地看待你的缺点,并用尊重你的方式和你沟通。我这才恍然大悟:同样是指出我的缺点,为什么唯独A让我感到不舒服呢?因为A表面上为我好,实际上却不断给我传递“我很胖”(实际上我不满100斤)、“我很丑”、“我什么都做不好”的信息。这已经可以纳为一种人际暴力了。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你好”与“人际暴力”的区别。给大家举两个工作上的例子:场景一▽

我今天在工作中犯了不少错误,上司一一揪出了问题。

我很挫败,拉着同事去茶水间透透气。

恰巧上司经过,我顿时就紧绷起来,结果他一改刚才的严肃,笑着说:“好好放松一下,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我如释重负,在未来的工作里安心提升自己。

场景二▽

我把整理了很久的报表交上去,上司单独拎出一个小错误,开始数落:“你大学学历又怎样,还不如我的小学文化水平。”

从此,只让我做端茶倒水的杂活。

一次我把水杯递给他时,他刚好在打电话。我不敢打搅他,就在他面前端着水杯,等候命令。

结果他挂了电话,瞪了我一眼,当着所有同事的面说我:“你这人真死脑筋。”

几个月下来,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我感到精疲力尽,觉得自己很差劲。

为什么场景一中我可以很快就恢复精神气呢?因为我很清楚,上司纠正我,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不是要故意为难我个人本身。而场景二,表面看来,上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工作顺利进行,但他羞辱我等恶意行为,已经严重贬损和否定了我的人格,让我整天提心吊胆,自我怀疑。确切地说,他给我打了一支叫“人际暴力”的毒针。根据人际暴力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①恶意为之、毫无同理心拒绝和你交流;故意在各种场合排挤你;对你进行个人攻击;威胁和恐吓你离开。

②有长期且重复的迹象

每周至少出现一次;不断重复同样的言语或行为。③从属性抓住你的软肋,在精神上控制你;利用不对等的关系,有意或无意地凸显自我。④擅长“秋后算账”让你“低人一等”成为共识后,冷不丁地拿以前的事来奚落你;进一步巩固先前不平等的势力。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认为:

人际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

施害者通过动作、言语、举动、态度等手段摧毁受虐者的自尊,使其丧失自我认知。

换句话来说就是:不把你当人看,对你进行情感隔离、情感控制、情绪指责等。除了上下级关系,人际暴力在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原生家庭、同伴关系里也很常见。这些无形又高级的人际暴力,产生的后果包括:①自我怀疑和贬低在电影《无问西东》里,许伯常与刘淑芬曾经是对琴瑟和鸣的小情侣。婚后,许老师却把妻子当作空气,每天躲在书房里拼命改作业,夫妻各过各的——这本质上是一种情感隔离,也是人际暴力的一种。即使刘淑芬把许老师的杯子摔坏,许老师也宁可用自己的饭碗喝水,也不用妻子的杯子。一次次的隔离,让刘淑芬陷入自我怀疑:难道我真的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吗?最终,她万念俱灰,投井自尽。这让我联想到我在面对上司的人际暴力时,也曾经像刘淑芬一样自我怀疑:

难道我就真的这么没有竞争力吗?

我这么差劲,怎么敢跳槽?

除了打杂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什么都不会。

即便后来到了新的公司,一开始我还是会战战兢兢,唯恐做错什么事情,被别人看出来我真的不行。

当一个施害者实施暴力时,往往会用两种方式。

一种是莫名地对你冷漠,让受害者不断猜测: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他要这样对我。另一种是反复挑剔你明显的缺点,让受害者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对,我真的很差劲。无论是哪一种,受害者最后都会陷入深深的猜想和自我否定,甚至长期被困在这段关系里,没有勇气再去开启一段新的关系。②矛盾心理:内疚与抑郁交加当人际暴力包裹着“为你好”的外衣时,会让人产生更加复杂的负面情绪。你首先会感到一丝不快,随即一股强烈的内疚感泛起,把你的不快全部压下去:他是为我好才这样做的,我怎么能这样想呢?久而久之,这种无法发泄的不适感,就会在心里堆积,变成一种幽深的抑郁。这种矛盾心理,在我和A的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朋友A一路来以“为你好”控制我的方方面面,导致每一次她邀请我去逛街和旅游,我都不太情愿。一旦这个念头出来,我就会质问自己:她对我那么好,怎么可以拒绝她?这种内疚逼着我一次次赴约,尽管我每一次待在她身边都感到很无力。这个过程中,内疚感和抑郁感轮番上阵,让我矛盾极了。

③对关系抱有怀疑,逃避一切的关系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被群体暴力的人身上。当一个人被集体排挤和孤立时,只要收到相关的信号,就会触发自己的恐慌。以至于他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甚至为了避免伤害,直接逃离一切关系。中学时发生了一件事,几乎毁了我的整个中学生活:室友悄悄将我无意吐槽另一个人的短信公诸于众。尽管我第一时间向对方道歉,但还是阻止不了流言蜚语传到了全班,甚至全校:她成绩这么好,怎么会是这样道德败坏的人?因此最好的朋友疏远我,走廊上同学们的眼神和话语也透出了很多嫌弃和恶意,我每夜失眠,不敢与人亲近。后来有一次,隔壁班的一位朋友专门过来问候我:“你最近还好吗?”我那一瞬间的反应是:他突然来关心我是什么意思?他难道不知道我那件事吗?他难道是想嘲笑我是个道德败坏的人?我压抑住内心复杂的思绪,冷冷地回应:“还行。”在普通人看来,这只是简单的一句关心,但我却明显感觉他在嘲笑我,甚至想要攻击我,以至于马上打起了退堂鼓,不敢和他说出被我压抑的心声。一直到上了大学,我才从周围人笃定的善意中,慢慢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经历过人际暴力的人,很容易以为超负荷的模式就是生活常态。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内心追求幸福与快乐,是人性使然。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遭遇人际暴力后的创伤?1.意识到人际暴力不合情理在电影《少年的你》里,周冬雨饰演的陈念不止一次被“校霸”魏莱打、剃头、扒衣服、录像。为什么陈念会成为众矢之的?她只不过出于善心,帮另一个被欺凌的女孩披了一件外套而已,却像每个被冷落、指责、控制的人一样,承担着莫须有的错。事实上,这种暴力,可能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的无意识,也可能是人性本身存在的恶。这种“恶”所产生的人际暴力,不符合情理,更加没有任何意义。就像陈念的一个动作、我的一个缺点,真的证明了我们是个糟糕到可以被欺压的地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有意识到这种暴力的不合理,我们才能跳出自我怀疑、内疚、抑郁、绝望的怪圈,真正地过好自己的生活。2.直接离开美国作家琼·狄迪恩写道:意识到自我的内在价值,就有可能拥有一切:能够辨别是非,敢爱,也敢漠然。所以,在某种人际关系上,我们是可以保持冷漠的。当我们遭遇人际暴力时,最好的策略就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甚至离开。武志红老师推荐过一本心理学书叫《不要控制我》,里面提到一个故事:有个朋友去喝咖啡。有人对她说“笑一笑”,她继续喝咖啡。那人说“你笑一笑”,她对那个人说“你说什么?”那个人说:“你笑一笑”,她说“你说什么?”那个人落荒而逃。故事里的“她”以不理睬来对抗“那个人”,可以让他意识到,他的情绪控制对她来说毫无用处。这样的话,事情很快就会平息下来:因为他找不到人来“打架”,只好放弃。在人际暴力中,当我们看清对方的有意伤害,不认同对方,那么ta的施压、言语,也就不再有力量了,相反,ta会尊重你,把你放在平等的位置去思考。3.建立支持系统当我们遭遇人际暴力的时候,内心极其虚弱,无力还击。如果事态已经很严重,却不作出反抗,通常会被施暴者认为在配合他。这时,我们需要一种更超强的力量来砸碎这个怪圈,可以是你的朋友、父母、老师,甚至是司法机关。只要他们认为你不至于被这样对待,并且一直笃定地支持你、认同你,你就可以依靠这股力量支撑下去。写在最后我也曾自我怀疑过,会不会是因为我的性格过于柔弱,才总会遇到这种事情。但我意识到人际暴力的随机性以及从众心理之后,我停止了自我攻击。如果有一段长期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关系,我愿意和对方去解决、沟通,但不代表我要无条件地去维持它。如果你也受困其中,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认识到“人际暴力”的本质,成为你的铠甲,消解你的自我怀疑,给你力量去离开、抵抗、反击或和解。我们不必感怀过去的经历,而是感恩在这些经历中不断探索、不断强大的自己。祝好。作者简介:米高,爱好心理学与文化评论,关注女性命运与自我成长。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推荐你看(点击文字即可阅读)▽▽▽情商测试|隐性抑郁筛查|深度心理需求☞点击领取《成年人必备15堂心理学课》☜预约咨询师团体小组报名后台回复数字“002”随机送你一个专业的心理测试

鼓励与批评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鼓励与批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段时间,我做了一个小实验。 不算是刻意为之,只是出于对日常教学的思考。 之所以做这个实验,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

实验大致很简单,我选了两个年级作为实验班级,分别是五年级和六年级。五年级人数为16人,六年级为10人。五年级考试经常不及格的人数为6人,六年级则为5人。

为了检测实验成果,我特意为五年级准备了较难的考卷,而六年级的考卷相较平时更为简单。

实验过程也很简单,我只是不停地在课堂上重复同样的话。我在五年级的课堂上会不断地说:五年级,在我的心里,你们是全校最好的班,不仅成绩好,学习态度也很端正,所以我为你们准备了较难的考卷。学生们听到考卷很难的时候,无一不发出哀嚎。而我则接着说:五年级的学生这么聪明,肯定可以完成的。如果你们能够在这种高难度的考试中拿到高分,我会给你们奖励。

相比之下,在六年级上课的时候,我会说相反的话:说实话,六年级的学生们,你们真的算是比较差的班级了,你看看五年级的学生,我给他们的卷子不仅难,而且题量很多,他们照样能完成的很好。而你们的卷子,题量不仅少,难度也很低,可你们还是考的不好。这时候,班里的学生开始找各种理由,开始为自己辩解。我环顾了四周,继续说:你们现在还小,还不懂学习语言的重要性。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会一门语言有多重要了。这时学生们的表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的人不屑,有的人茫然,但大部分的人是一脸无所谓的表情。

于是,我接着说:这次考试,如果你们考的很差的话,我会给你们加倍的作业。

就这样持续上了三个星期的课。转眼间就到了验收实验成果的时候了。

结果让我有些许的吃惊。五年级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不及格的人数从之前的6人变成了3人,而且全班的成绩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最大的幅度是从65分变成了96分。不仅如此,他们甚至催促我给他们用更难的考卷。除此之外,五年级的上课热情也非常高涨,碰到较难的语法点时,也不会抱怨,而是很自豪的说:我们是最好的班级,这点题不算什么。

而六年级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依旧保持了以往的风格,五人及格,五人不及格。发放考卷的时候,六年级的学生也不像五年级的学生那样兴奋,他们显得更加沉默和无所谓,受到惩罚也并不觉得害怕,而五年级孩子在拿到奖品时,脸上则洋溢着满足和自豪。

瞬间,我就明白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很小,他们会因为一次小小的表扬而高兴不已,也会因为一次同学间的鼓励而开心很久。他们需要被肯定,被鼓励。而这种鼓励则会向春风拂过绿地一样吹开漫山花朵。一个孩子内心得到了满足,他的积极性就会变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热情也都会随之提高,而这种带头羊的引导效果会迅速传染整个班级,让所有的孩子受到影响,他们会在带头羊的影响下变得更为主动,更为自信。而这种良性循环又会刺激到集体中的每个人,让个人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友好。

而常规的批评式教育则会让孩子的心里变得麻木,甚至于反抗。他们会觉得既然老师、父母总觉得比人家的孩子好,那就去找别人家的孩子啊。反正我就这样。当你不断地跟他们灌输道理或是运用惩罚的手段进行鞭策的时候,他们内心的反抗情绪会愈发高涨,甚至于讨厌这个老师。

被学生讨厌是最可怕的事情,一旦一个学生讨厌这个老师,逐渐地他也会对这个课程慢慢失去兴趣,这种恶性循环会让这个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

当然,我也并不主张一味地用鼓励式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我觉得管理学中的萝卜加大棒原理更加适合教育奖罚分明、鼓励和批评并存的教育方法会更加合适。一味地鼓励会让孩子的内心逐渐变得自以为是,而一味地批评则会让孩子变得愈发自卑和胆怯。权衡二者之间的比例是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更是父母应该考虑的问题。

有些孩子在家总被父母骂,有时甚至会被父母骂笨。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有些欠妥,孩子的内心很脆弱,不能接受笨,蠢这样的词。这种词会刺痛他们的神经,让他们产生错误的自我反省意识。

而有些父母则过分的溺爱自己的孩子,好似在他们眼中,无论自己的孩子做了什么事情,都是无比正确的。他们从来不批评孩子,更不会惩罚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多半会变得有些任性和自大。

所以,鼓励和批评式并存的萝卜和大棒,一边鼓励一边教育的作法会更有利于孩子内心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