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永远的乡愁

永远的乡愁

发表时间:2020-11-23

【www.qg13.com - 乡愁情感美文】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永远的乡愁",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无论物质世界何以丰腴,无论精神世界何以丰足,人们的乡愁总不可以远去。它源于心灵之初,成长于心灵之田。绵延于岁月的深邃,升华于每一寸更迭的时空。

你只要能远离喧嚣与繁华,静默于时光的一隅,独自地回味,便会感知,乡愁的浪花总在奔腾不息,默默地绵延。缺乏了乡愁的夜总会让人难以宁静,缺少了乡愁的黎明又是那样的黯然。只有背负着缤纷的乡愁,每一个淡然的日子才具有念想和色彩。

岁月的长河,尽管人们步履匆匆,然而,乡愁总不会游离人们的灵魂,且历久分明,滋长出悲天悯人的情怀,积淀着点点滴滴爱的汁液,让匆忙的人群少了冷眼,多了一些博爱。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流火的夜晚,躺在大槐树下青石板上听鬼故事,吓得不敢吱声;是烈日炎炎的中午,到山坡挖药材交学费;是太行山颠采摘野菊花,编织成戴在头上的花环;是夕阳下痴痴守望着袅袅升起的炊烟,聆听母亲在村头的呼唤;是一条条幽深的小巷,一座座年久失修的老宅。这就是乡愁,在岁月里绵延,在日子里弥暖。

每每回味浓浓的乡愁,又不乏些许遗憾。那百年老宅有的年久失修一片废墟,有的满目荒凉,一片感伤,不曾留下乡邻的足迹。过度开采和挖掘,村落的植被严重流失,不见曾经的葳蕤。曾经的故土,瞬间竟然那样的陌生,曾经的乡情,瞬间竟然那样的生疏。

让人欣慰的是乡愁没有远去。城市改造滚滚的浪潮并没有淹没源远流长的乡愁,格外注意保护城市的遗产,让城市的记忆多些再多些。一座座新型城市,再现了天人合一,融合古今,让居者依山傍水,乡愁可寄的宜居生态。那些源远的城市记忆,已成为乡愁一个个闪烁着光芒的亮点。

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都怕落伍,疲于认知新事物,追循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墙间变得机械和迟呆。我们的目光在流光溢彩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在这样的时代,当人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自身的水分和鲜活,漫漫地干涩、萎缩了。为此,守望乡愁,该成为灵魂升华的一部分。

无论一个时代多么的繁华,还是繁华过后何以的寂寥,乡愁都该成为永远的坚守。

从初月一直到满月,从满月一直到残月,我都会在一个个静谧的夜晚,轻轻地启开厚厚的窗帘,舒缓紧锁的眉宇,沐浴着月色,默默地汲取着乡愁的精华,去润泽慢慢老去的生命。

编辑推荐

炊烟拴着的乡愁


不离开家乡,永远不会理解那份炊烟袅袅的乡情,不离开故里,永远不会懂得难以割舍的乡愁。这份情感早已种在每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这一份厚重的记忆,漂泊的再远也不会抹去一丝一毫。那故乡的炊烟,永远地飘在记忆里,飘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缠绕着梦牵魂绕的思念,那份清新和厚重都透着熟悉的味道。每一次的想起都是暖意,每一次的忆起都是淡淡的愁绪。

儿时,生活在小山村里,每天都伴着鸡鸭鹅的合唱曲,放着猪,赶着羊,赤脚奔跑在大草甸子上。一望无垠的草甸子,到处都能见到被放牧的马牛羊。放牧人骑着马,带着狗,像一个大将军一样的威武,吆喝着牲畜。草甸子中间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逶迤,无声无息地流淌着,唱着不知名的歌谣,滋养着两岸的水草和庄稼。抬头,是蓝天白云苍鹰盘旋;低头,是庄稼绿水花草芬芳。

每一天迎着朝阳,伴着炊烟的升起,赶着牲畜走在踩满泥窝窝的土路上,路上散乱着满是草味的粪便,土坷垃滚落在路旁。每一个雨天,都会是一片泥泞,挽起裤脚,只有赤脚走在上面,长了就会磨出了老茧,不会感到一丝疼痛。只是为了节省自己那双妈妈艰辛万苦缝制的布鞋,怎么会舍得让它沾满泥泞呢,即使是上学的路上,也是用手拎着,这些都是所有孩子的习惯了,今天想起来,都是心热,眼前模糊一片,有一种东西挡住了视线。

那时候还不知道炊烟的美好和意义,只知道每一个早晨和傍晚,小村子家家户户的烟囱冒着炊烟,像一个个开动的火车,喘着粗气,萦绕在一起,和沟塘子里的雾气连在一起,飘在山头上。早上,露水闪着荧光,小鸟叽喳的歌唱,晨光里如仙境一样的梦幻,迷人。天高地远,只有炊烟缭绕,才知道人间烟火正浓,五味杂陈。傍晚,劳作的人们,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就会伴着夕阳,赶着马车,牛车,驴车,说笑着,相互招乎着左邻右居,收工回家。炊烟就是家人最好的召唤,每一缕都是一家子的温馨和期盼,炊烟越浓越会看到生活的甜蜜和舒心,虽然都是粗茶淡饭,可那份家人团聚的心情至今难以割舍与忘怀。

后来就慢慢长大了,离开了小山村,走的那天是个早晨,望着生活了那么多年的村子,看着熟悉的山水,有些依依不舍。那一缕缕炊烟,在霞光里熠熠生辉,渐渐朦胧了我的视线,可那一刻却印在我的心里,脑海里。走的再远,飞得再高,也不会忘记,那才是心灵休憩的地方,那里才是家,因为那里有爸爸妈妈。即便是妈妈离开了我们,可她把自己种成一块石碑,也会开在儿女的心里,开在我们儿时的土地上,永远不会凋落。

当生活在繁华的都市里,听到邓丽君的歌曲《又见炊烟》,总会想起家乡和村庄,想起那些山水和人们,想起那些劳作的场面,想起炊烟袅袅的故园。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每一个人的回忆,茂密的山林,流淌的小溪,成垄的庄稼,如画的草地。熟悉的亲人,蒿草味的茅屋草舍,热乎乎的火炕,妈妈油灯下的缝补,都会一幕幕地闪现在眼前。才知道,这一切都挥之不去,都是我们人生当中,最难以忘怀的厚重亲情画面,我们会带着它行走在路上,行走在远方。

当在他乡听到熟悉的乡音,看到熟悉的画面,就会想起远方的夕阳中,那一缕缕炊烟升腾,小村的房舍前,家人的顾盼身影,就会有种流泪的冲动。我多想变成村口的那棵老树,享受着百家的烟火,嗅闻着饭香,守望着小村的酣梦。村里村外,尽收眼底,拔节的庄稼,蝶恋花开的蝴蝶,晚霞里的百鸟齐鸣,躺在草地里叮咬的蚊虫,蛙声不断的夏夜,还有夜牧人放牧的篝火,都是我们儿时睁眼闭眼都熟悉的生活。夜风已冷,枕着你的名字入眠,村庄就是心岸,这里的梦才会香甜踏实。

当我们在外打拼,受到了挫折和冷遇,当我们摔倒了不愿再爬起,就会想到那故乡的炊烟,在风中飘散。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总是要缓缓地升起,谁也阻挡不住生命的脚步,谁也不能影响到生活的进程,今天的飘散没有关系,还有明天的再次升起,只要我们的心还在最初的地方。炊烟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牵引着我们的脚步,牵引着我们的目光,寻找着归乡的路。

也不知道谁曾经说过,人生就像炊烟,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飘散出去。你要寻找蓝天,就会飞到空中,变成一朵白云。你要寻觅踏实,就会沉入大地,扎根结果。炊烟又像一条绳子,牵引着游子回家的心,烟火不断,乡愁不息,从儿时到暮年,从青丝到白发。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离不开人间烟火,离不开如烟如雾如纱如云的炊烟袅袅。城市的灯火阑珊,灯红酒绿,迷蒙了夜的窗口,迷醉了很多人的眼睛和心,迷失了方向和执着,只有故园那凝聚不散的炊烟,才会唤醒迷醉,找到最艳丽的暖阳。

炊烟对于孩子是熟悉的画面,火热的生活,是团聚和热闹。炊烟对于父母是守望,是牵挂,聚在一个大炕上吃的香甜,嬉笑哭闹都是慰藉。炊烟对于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就是一种思念和乡愁,每时每刻都在惦念和遥望。炊烟的绳索紧紧的拴着乡情,离家多远,多久都不会消失和遗忘,从哪里来还要回到哪里去,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总有一天会回到熟悉的地方,把自己种在这里,生根发芽。

于是,每一个游子,都会凝望着家的方向,让心不再漂泊。炊烟升起的地方,才是心灵最宁静的岸。随着年轮的重叠,被炊烟拴着的乡愁,就会慢慢的盛开。那一路的芬芳和熟悉的味道,飘散在心里,让我们每一个漂泊的浪子,都能找到归家的路。

炊烟袅袅,乡情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是乡愁。

弯弯的乡愁


每一次回家,总因为一只无形的手在拽着,不回都不行;每一次离家,总觉得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牵绊,走也走不动。

故乡的手,是老墙上弯弯的长藤。

春风在田野上骀荡,将古老的村庄染成一片绿。葡萄架上,篱笆墙上,青砖墙上爬满了丝瓜藤、葡萄藤、黄瓜藤、芸豆藤这,就是一个藤蔓的世界。绿莹莹的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老母亲将翠绿的黄瓜从藤蔓上摘下,塞进我的手里:快吃吧,又脆又甜。

老父亲摆弄着茂盛的葡萄藤:再过几天,葡萄也就熟了,记得早点回来。去年你回来晚了,头茬葡萄都放烂了,丢掉了。

我很是懊悔,丢掉的不是几串葡萄,而是爹娘的牵挂,是爹娘对儿子的慈爱。

长藤上飘飞的蝴蝶,早已熟悉了我的身影,时而落在我的肩头,带着丝丝花香。想起了那首诗: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故乡的手,是小河里一湾湾的流水。

久住城市,听不到流水淙淙,心里总是干燥燥的。家乡的小河日夜潺湲,每一个转弯都有一湾或深或浅的水,每一湾水里都有一个美丽的夏天,每一个夏天都有伙伴们欢乐的笑声。而今,流水仍在,水湾仍在,而昔日的童颜已经满面沧桑。

小河在一个个转弯之后,蜿蜒而去。那蜿蜒而去的不仅仅是涓涓流水,更是一种乡情,一种乡愁,一种舍不得离开和不愿你离开的牵绊。是啊,爹娘的目光多少次送你一程又一程,爹娘的呼声迎你一回又一回,那种百转的愁思不就像九曲十八弯的流水吗?日日夜夜流淌在爹娘的枕边,回响在儿女的梦中

故乡的手,是夕阳下胡同的拐角。

故乡有很多的小胡同,小胡同不长,到了尽头就是一个拐角,拐进另一个小胡同,如此一拐又一拐,拐进了一家又一家。

特别是大年初一早晨,我们穿上了一年一度的新衣裳,拐过一角又一角,走进一家又一家,将自己的祝福送进去,将长辈们的祝愿带出来,品尝着糖果的甜美,沐浴着初阳的温暖。

现在,拐的越来越少了,因为,那些慈祥仁爱的爷爷奶奶们一个个走了,那些满面沧桑的大伯大娘们一个个也走了岁月将沉重的风尘涂抹在了我们的脸上,承受着日月的考验。

故乡的手,是老屋上袅袅的炊烟。

我不太喜欢大漠孤烟直,就是留恋草房子上弯弯曲曲的炊烟。有那么一句话: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是天堂。真的,每天有炊烟升起,我们就明白,乡亲的生活是恬静的,是安康的。即使在灾荒的年代,人们也在灶口点上一把火,煮上一把野菜,炊烟很沉重,但很倔强地升腾,度过了那个艰涩的岁月。

炊烟,是乡村的符号。一缕炊烟,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中年描摹着旖旎的风景,令人流连。而今,炊烟少了,乡村气息越来越轻淡了。有时候,我很愿意到村中间去走走,那里有沧桑的老墙,有逼仄的小巷,偶尔有一道炊烟从破旧的烟囱里羞答答地升起,我却嗅到了童年的味道

故乡的手,还有那盘旋的山路,还有那曲折的荷塘,还有那低垂的杨柳,更有那曲了背弯了腰的爹娘你能不会去吗?你能舍得离开吗?

舌尖乡愁


乡愁,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的咏叹调,是众多游子魂牵梦萦的骊歌。

我的家乡在长汀县濯田镇。那里土地肥沃,民风纯朴,景色宜人,美食可口。于我而言,舌尖乡愁最期待的当属煎薯饼。

在儿时的记忆里,谁家要是煎薯饼,离他家灶间窗口远远地就能清晰闻到薯饼的香味儿,那香味飘窗而出,在空气里如烟缭绕,令人垂涎三尺。每到秋天,汀濯客家人的灶间灶台上方的桁架上都会挂满收成的大薯,这是藏薯的最佳防冻措施。客家女人要是到邻居家串门看到哪家的灶间挂着的大薯比较多,常常会啧啧称赞,连声夸赞女主人的勤辛,羡慕不已。

在旧时物质匮乏的年代,汀濯人家煎薯饼是特别令孩童欣喜的事儿。家里煎薯饼的时候,母亲搬来木凳,小心地爬上木凳从灶间桁条上取下毛薯,带上脸盆,在院子角落废弃的小石堆里找着几个碎碗片,唤我们到离家不远的十八口塘刮薯皮。刮薯皮时,首先将毛薯浸入水中,小心地拔去较长的根须,来回搓着将薯上的泥土饬干净。然后手抓着剩余的薯藤将薯斜埋水中,右手三个指头捏着碎碗片来回将薯皮数刨刮干净,刮去薯皮的毛薯湿润着亮光。好一番努力后,我和姐姐一人一边抓着篮耳拽着回家,母亲不时在后头提醒我们走路要小心,别摔跤了。

回到家里,母亲首先拿出专门的陶器漏钵,将漏钵放在桌中铝锅上,将每根薯放在漏钵粗糙的纹路上来回往复磨成薯泥。再将备好的蒜叶切成碎段倒入薯泥,加入适量食盐,用筷子来回均匀搅拌。此时姐姐已在灶膛生起火来,母亲麻利地用竹洽叻(竹刷)刷净大锅,待锅热好,从菜橱捧出油钵子,用锅铲钩起一块猪油迅速地贴着锅壁化油入锅,只听见阵阵哧哧的化油声,再用勺子舀起一团薯泥放入锅中,估摸着这片薯饼底部硬化了,迅速铲起,翻转放入锅底。待另一面也硬化了再翻转起来,其间等候时另一片薯饼也入得锅中,直到薯饼外酥里嫩再铲起放入我们举得老高的碗中。母亲煎薯饼的速度往往赶不上我们姐弟吃的速度,时不时还要提醒我们往灶膛里添柴火,每次煎薯饼母亲总是顾不上自己吃一口,直到我们都吃到打饱嗝她才肯尝上一口。母亲把爱都煎入了那圆圆的片片薯饼里,怪不得几十年后我依然对薯饼如此挂牵。

薯饼是汀州颇具特色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每一个汀州游子在外乡偶谈起薯饼都忍不住要吞口水,薯饼分明成了对故乡的味蕾寄托。一个薯饼承载了汀州客家人太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