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这部喜剧片说透了年轻人的难

这部喜剧片说透了年轻人的难

发表时间:2020-11-30

【www.qg13.com - 年轻人恋爱技巧】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这部喜剧片说透了年轻人的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前,一部《驴得水》成为当时的票房黑马。

小成本,大收益,创下了极高的口碑。

凭着这部电影,开心麻花团队给国产喜剧提高了一个槛。告诉观众,喜剧也可以是笑着讲述一个悲剧故事,充满讽刺、引人反思。

三年后,《驴得水》的原创班底终于带来了打磨许久的新片——《半个喜剧》。

同样的导演和编剧携手御用女主角任素汐,以及值得信赖的主演阵容再战大屏幕。《半个喜剧》还是开心麻花首次进军贺岁档的影片,看完之后,我可以认真的说这部电影值得推荐。

《半个喜剧》依旧非常有开心麻花的风格,在让人捧腹不止之余,又让人有所思考,做到了有笑、有泪、有感动,完成度很高,是许多喜剧片一直想做到的事。

故事探讨了原则和底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遵守自己内心的原则和底线还有意义吗?

看起来主题和《驴得水》类似,但《半个喜剧》套上了更加轻松的爱情喜剧外壳,表达方式更年轻,受众更广,代入感更强,在观影时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影片呈现出来的都市生活和年轻人的情感困境之中。

01半边是喜剧,半边是生活

说说这个最初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标题,“半个喜剧”,难道是让人笑到一半吗?

看完之后我懂了,这部影片想说的是“半边是喜剧,半边是生活。”

电影中,喜剧的部分让你笑到停不下来,生活的部分却在一次次刺痛你,叩问你。

喜剧方面,《半个喜剧》描写了三个年轻人鸡飞蛋打的生活,通过一次出轨闹剧,他们的生活像麻花一样被绑在了一起。

依旧利用人物设定的错位和反差制造笑点,这个包袱一直到影片后半段还抖得很有“笑果”。

除了主角,还需要提到赵海燕的精彩演出,精明又有自尊的妇女形象呼之欲出,和这群年轻人互相碰撞,制造了很多笑点。

生活方面的映射与反思则通过三个年轻人的经历、情感矛盾中体现出来。

角色的个人背景或许和我们不同,但是多多少少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他们在大城市打拼,在爱情和生活中犹豫挣扎,这样的小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男主角孙同,是几个角色中最能引起共鸣的一个。

他来自小镇,苦读多年终于来到北京,在他身上发生的都是那些北漂年轻人的亲身经历。

生活两点一线,母胎solo,有点小爱好但终不能靠它吃饭,在岗位上兢兢业业。

他比我们幸运的是,有一个富二代好兄弟郑多多。

郑多多处处帮衬着他,介绍他到自家公司工作,转正之后户口也就解决了,妥妥的中国好兄弟。

但他比我们憋屈的是,住在别人的屋檐下,怎能不低头?

两个人说着是好兄弟,其实是有上下关系的。孙同的妈妈也这么叮嘱他:千万别得罪多多。

和郑多多这座靠山闹掰,自己在北京就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了。

于是,郑多多说往左,孙同不敢往右,孙同原本性格善良老实,却为了好兄弟做了不少违心的损事。

郑多多是个妥妥的渣男,本性浪荡,油嘴滑舌。

快结婚了依旧死性不改,三番两次出轨,闹出大家不得安宁,笑话频出。

面对这样的情况,孙同却选择了帮他隐瞒,嘴上还说着这是为了新娘好,不想在婚礼前刺激她。

这段剧情特别是在女性观众看来,是非常混账的行为,两个人一个渣,一个怂,都不上路子。

郑多多的渣不必多说。

孙同的怂也让旁人一眼看穿,被指着鼻子骂道:你就是郑多多养的一条狗。

说这话的人是莫默,北京本地女孩,家境优渥,一名即将奔三的单身女青年,日常生活就是被催婚、被拉着去相亲。

她的个性和孙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孙同有多怂,莫默就有多刚。

莫默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轴人”,说话很直,按规则办事,面对领导也不给通融下走后门。

这种“刚”自然让她在生活中碰了不少壁。

莫默自嘲:“我能不知道吗?我就是想再撞撞试试,行不行。”

她的刚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但当孙同为了地位、名利等等出卖自己的内心,莫默的“刚”就显得尤为珍贵、令人向往。

三个年轻人,三种价值观。

有的游戏人间、有的投机利己、有的恪守本心,他们奔走在城市的高楼林立间,讲述的是我们年轻人的生活现状。

02选择爱情,选择内心

影片开头,孙同帮好友隐瞒出轨的事,还没法过于指责他。

但故事慢慢展开,当孙同自己陷入矛盾中心,处境就截然不同了。

孙同和莫默谈了恋爱,他们的爱情犹如电光火石,来的非常迅速又无比美好。

电影对这段恋情的描写非常都市、充满年轻的气息,带给母胎solo的孙同前所未有的体验,可以明显的看到恋爱后的孙同发生了太多的改变,整个人都积极了起来。

他们去音乐节、蹦迪、逛宜家等,都是现在的情侣们会做的事,让不少观众发出“嫉恨”的声音。

然而这段恋情没有持续太久。

郑多多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视莫默为女神,是自己情窦初开的对象,非常不接受自己的兄弟追到了她,于是威胁孙同:要么分手,要么我和你绝交。

“绝交”的言外之意是指郑多多给孙同带来的好处也一并收回了。

这段恋情也遭到了母亲的反对,认为他没必要为了一个“这么一个女的”毁了自己的前程。

看到这里,我们和孙同一样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他面临的选择也成为了我们观影时不自觉会代入的难题。

比如,当爱情面对名利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

坚守原则有必要么?

我们能不能活成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

《半个喜剧》不是一部架空的幻想恋爱电影,不是豪门权贵甩出一沓子支票,撂下狠话说:“离开我的孩子”。

孙同要考虑的东西都很实在,工作、房子、家庭、北京户口、父母的期待......这些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思考过,所以也就让人感到非常心酸,对这个人物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他在规则面前屈服、一秒认怂的时刻,在给观众带来笑点的同时,又一遍遍刺痛着我们的内心,滋味非常复杂。

大家都知道,大部分人没那么清高伟大,能硬气地说自己不会为生活折腰。把自己放在孙同的立场上,也未必能干脆利落的选择爱情,选择内心的原则。

孙同如何选择,就不在此做剧透了。

但可以说的一点是,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告诉你应该怎么生活,怎么才能收获幸福,而是以一种鼓舞人心、温暖的开放态度结束。

《半个喜剧》已于12月20日上映,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影院,去看看年轻人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困惑,收获笑声,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

很多年轻人麻木的活


很多的年轻人,大多数男孩子,总是泡在网吧里玩游戏。他们其中不乏好点的学生,看不清社会的潮流,看不清自己的命运,整天逃学于街角,总是认为什么也无所谓。但是他们的脾气还是异常的火爆与叛逆,就像充满血腥的头脑,说不清为什么,只靠自己的秉性干,他们从来不记什从后果,整天玩着《英雄联盟》《魔兽世界》,还有很多,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明天会是什么样子?这些人干什么都失去理智,干什么都是说一不二,从来不会懂的政治和法律。曾经有一位年轻人玩《魔兽世界》捅死过一个人,原因是别人盗了他的号,年纪轻轻的就进了牢房。这些青年很多很多,他们根本不会听别人和家人的话,不知道自己没有文凭意味着什么?将来自己能干什么,当民工,技工,开小饭馆,可是没有文凭干什么都是低人一等,你自己想想自己以后还有奇迹吗?幻想老天掉馅饼,去打劫吗?还是贩卖毒品,这些能做吗?尽管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有几个到罗马的?靠父母吗?日渐老弱的躯体,你残忍的用自己年轻的双手从父母的薪水中苟活于世,面对长辈的漫骂与气愤,你们的人性和自尊呢,你们的脑子装的什么,能用铁棍拍醒吗?我想你们大都应该去社会体验一下生活?给自己一个清醒的头脑,人生变得有意义。

无法与异性交往的年轻人


最近有件事情让我很在意。十几岁青少年,不愿与真人异性交往的人数,爬升到了三成甚至四成。我身为教育现场的老师,也不禁要感叹,事实确实是如此啊。

在“花丸学习会”的某间教室内,大概有十位年轻的工读讲师。在工作后的庆功餐会上发现,几乎全部的人,都没有与异性交往过。二十岁左右,大家都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帅哥、美女,竟然是这样的结果。

有一位过去教导过的孩子,头脑明晰、长得又英俊,当时心想这孩子将来肯定受女孩欢迎,长大之后,他也回到班上来当讲师。果然如我预期的,是个一表人才的好青年,可是他却说“我没有女朋友”。明明每次去聚会时,女生群一定会说“那个人,长得好帅啊”,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没交女朋友。像这样的年轻人,现在几乎比比皆是。

他们本人都会正色辩解,或者找借口说“没关系啦,我单身也过得去”、“不是对女孩子没兴趣,可是想到要交往就……”、“那不是很麻烦吗?”等等。在这些年轻人的说法中,完全感受不到“我好想要有一个女朋友”或“我一定要找个男朋友”的热情。

“草食男”、“婚活”(为了结“婚”展开各种“活”动的简称,原由“就职活动”的简称,“就活”变化而来)等字眼的流行,正好说明了上述这种情形。

不与异性交往,或者不能与异性交往,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整个大环境的潮流来看,日本人似乎朝着拒绝与真人发生人际关系的方向前进,这点实在令人非常在意。因为如此,对异性的关系,也开始以很极端的方式来表现,所以才会出现“因为很麻烦,所以就算了”这样的说法。生活中既有网络又有各种电子游戏,还有许多自己热中的个人兴趣,反观交往得花掉大把时间,还得在意对方心情,所以自然而然会说“约会真麻烦”。

另外,强烈不愿面对失败的心情,大概也有所影响。“告白被打枪的话,受伤的是自己。所以什么都不说,反倒比较轻松”,很多孩子都有这种想法。

此外,妈妈们对孩子们没有男女朋友,好像一点都不在意。我从没看过担心自己儿子没有女朋友的妈妈,问她们也只是笑着回答“就是交不到嘛”,对话就结束了。或许是因为有些妈妈觉得现在谈结婚还早,不过竟然也有妈妈若无其事的说“一直维持单身也没什么不好啊”。

因为这些种种原因,现在学习与异性相处的机会,可说越来越少了。

说段过去的往事。过往的日本,在各地区,青年时期有一种“传统”,就是学校里年长的前辈会煞有其事地教导年轻后辈如何与女性交往,甚至该如何发生性关系。现在的话,三年级的学生大概就只与三年级的有所交集,跨学年的纵向人际关系不容易成立。孩子们从小就没有与其它学年孩子玩耍的经验,如果不幸被前辈念了几句,便会觉得郁闷不已。出社会之后,前辈邀约去聚餐喝酒自然不想参加,大概也是从小开始产生的影响。

我自己是受棒球社团学长的熏陶长大的。虽然是个不良少年,不过打棒球却是一把罩,某次去“天草”这地方进行集训,回家的路上,学长约我“一起去吃乌龙面吧”。我跟着他走,他又问我“我说你,有跟女孩搭讪过吗?”接着他说,“我现在做一次给你看,学着点,你以后也跟着这样做”,说完他走进一家大阪烧的店面。我跟在后面往店里面瞧,果然,跟他讲话的那个店里的女服务生涨红了脸,但又一副很开心的表情。

在这种纵向的人际关系中,“我做一次给你看,以后你就这么做做看”的机会,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然丧失了。因为从来没尝试过,所以即便喜欢对方,也不敢告诉对方。

现在的社会,连搭讪一下这种事情,也难如登天。

那些在偏见中长大的年轻人


前段时间和同事聊起,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受到一些偏见。

比如化妆的男生就是娘娘腔。又比如老师的孩子,考第一名就一定是走后门。

于是在上周,我们发起了“年轻人偏见时刻”的征集,想问问那些曾遭受偏见的年轻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偏见,活出自己?

今天,我们就想和你好好聊聊。

我认识一个很酷的女孩儿,平时喜欢染各种新潮的发色。有次她顶着一头亮红色短发走在大学校园里,刚好遇见一群陪孩子参加自主招生的家长。

她跟我吐槽说,有家长一看到她眼神就变了,赶紧把孩子扯回身边,就像碰见了一个不良少女,生怕她带坏自家小孩。

可她不过染了个头发而已。

在一些人看来,那些喜欢用鲜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年轻人,总是和“荒唐”、“夸张”联系在一起。

而这样的偏见,在很多人身上都有发生。

——比如身材。

我比较胖,因此从小到大的外号里,都总和胖沾边。

小时候性格很软弱,别人笑我,我也跟着笑。最后给大家造成了我很好欺负的印象。

那天,一个很久没联系的高中同学突然给我发来一条微博,说:“胖的人看书都像在看菜单。”

然后说:“你反思反思吧。”

虽然可能他没有恶意,但我挺难过的,最后想想,反正也不熟,删了他反而会更痛快更清静。

@kkc

——比如成绩。

我是老师的小孩。

小学的时候考了第一名,却被同学说:因为你妈妈是学校的老师,所以你考第一名肯定是你走后门。

@?

——比如形象。

我从小就比较注意自己的形象。比如会给自己修眉,比如会把每天的衣服搭配好。

夏天的时候,因为太阳太强,也会打伞。

结果被大学同学嘲笑,我也太不“爷们儿”了,说我是个娘娘腔。

@Snow

——比如化妆。

我是个女孩,短发还剃鬓角,喜欢化欧美妆,口红颜色也比较重,爱穿格子衫工装裤黑色长大衣。

平时说话办事干脆,搬家修东西做饭我一个人都可以。

却被别人说:“不要这么锋芒毕露”。

@资深独角戏演奏家

像这样的留言,我们收到了300多条。

说实话,在看留言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大的感受:

我们这届年轻人长大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让我们不太开心的声音。

我们被要求活成别人心中符合预期的样子。

很多人教我们怎样做大人,却不问我们想做怎样的大人。

其实,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也被教过要怎么做个“体面”的成年人。

早早结婚,早早生子,安安稳稳的过一生。

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挺好的,但有人向往这样的生活,也有人会喜欢另外的活法。

我就是第二种人,于是25岁那年,我选择离开家乡,开始“成年北漂”。

在火车到达北京西站的那一刻,我特别开心,因为我发现——

当我开始“不听话”时,我却活得更自由了。

就像作家苏更生写的一句话:

“爱情是你的社交生活,而不是生活;结婚生子是你的人生选择,而不是你的人生。”

很多的年轻人,都经历过这样自己选择人生的爽快时刻。

“考什么研,家附近找个班上得了。”我听过很多次这样的话。

但我现在研三,签了同级艳羡的工作,也有一点兼职存款,心里有了底气。

相亲介绍的对象,都觉得跟我有压力,但是我心里美得很。

我在野蛮生长,在慢慢变好。我爱自己现在的样子。

@城北以北

我爸妈一直想让我去上铁路技校,出来有稳定的工作,但我不愿意,自己去外地上了大学,毕业又跑去深圳工作。

我觉得多见见世面挺好的,一生那么短暂,我还有好多东西想看,好多东西要学。

为什么要因为别人的看法、父母的要求而放弃自己的意愿呢?

@可艾超可爱

成见是人心中的一座大山。

它激发出来的不是我们的妥协,是反抗,是愤怒,是歇斯底里。

至少我是。

@忘谙?

我23了,我没有男朋友,我说想找一个合适的人,可我的人家说:“你眼光不要太高了”。

我说我眼光并不高,我只是想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对象。

如果和不喜欢的人结婚,那仿佛就是一眼看到头的生活。

所以啊,自己随心就好了。

@今天又懒得起床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感觉,每次看到这样的年轻人,都特别爽。

他们虽然“不听话”,但他们其实也都活得挺好的。

这种好,不是物质层面的好,而是精神层面的好——

这些年轻人,在勇敢地决定自己的生活。

我一直相信,每一个年轻人,在成为爱人、父母之前,首先要成为的是Ta自己。

率性洒脱也好,独立安静也罢,这都是他们本来的模样,不需要为谁改变,也无需任何人贴标签。

就像读者@W说的:“标签是给物品准备的,我们不是。”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叫《我们的浪潮》,讲述世界各地的小众潮流文化,其中有一段与美妆博主的对白,非常打动我——

记者问:“你年轻的时候在思考些什么?”

美妆博主:“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希望我们可以掌握我们自己的生活,追求我们的梦想很酷。”

这位美妆博主,叫JodanByers,刚刚大学毕业。她和许多女孩一样,喜欢化妆、打扮自己,以至于将美妆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

但总有人认为,做美妆博主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简单。网络上刻薄的言论无处不在,让她一度陷入迷茫,连每天开心地起床都做不到。

在停下来思考一段时间后,Jodan决定继续坚持做自己觉得开心的事情。

“如果他们不喜欢我现在做的事,那就随他们去。”

现在的Jodan,已经是一位中等体量的美妆博主,她刚大学毕业就拥有了自己的美妆品牌,成了自己的老板。

身体力行地打破偏见,她活得很精彩很漂亮。

这部纪录片里,还讲过一群特别的“变装皇后”。

这群男孩因为变装,曾遭受过陌生人的许多恶意,甚至被抢劫、被跟踪回家。

他们说:对于这些伤害,我早已经有了免疫力。

而面对偏见,他们没有选择放弃。

有个受访者坦言:“我觉得我十年后还会做变装皇后”。

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敢,只要喜欢,就可以摒弃偏见。

即使不被主流语境所理解,但也依然坚持自己的热爱。

希望这个世界上为梦想执着的人明白,总有一些人在用他们的人生,为我们提供有力量的范本。

而我相信,我们的每一分勇敢,终有一天将燃成荒野中的火焰,消弭世上所有的偏见与恶意。

愿那一天能早日来临。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随心而行,自由生长。

视觉:鲜和

#今日说说:你想做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