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男人除了性,还会想什么?这电影的答案足以杀死婚姻

男人除了性,还会想什么?这电影的答案足以杀死婚姻

发表时间:2020-12-01

【www.qg13.com - 挽回的爱情还会分吗】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男人除了性,还会想什么?这电影的答案足以杀死婚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是所有的爱情都值得被歌颂,不是所有的情感游戏结局都是皆大欢喜。

《危险关系》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提到这部电影,在网上多半搜到的都是中国2012年的翻拍版,章子怡、张柏芝、张东健主演,虽然都是大咖,但是这部翻拍篇得分却很低,豆瓣得分连6分都没到。

今天要说的是它的原版,拍摄自1988年的一部老电影。

可能是因为改编自古典文学,拍摄风格又偏中世纪戏剧化,台词也有点舞台剧的调调,所以不是很多人的菜,但这部电影其实是拿过奥斯卡的,曾经得过当年的奥斯卡最佳服装和最佳艺术指导,可见电影在对那个年代的还原度方面很高。

而就剧情来说,也是很忠于原著,把这个故事里的男女关系纠缠错乱反映得淋漓尽致。

《危险的关系》是法国作家拉克洛创作的长篇书信体小说,围绕着巴黎社交圈红人梅特伊侯爵夫人和瓦尔蒙子爵的情感复仇故事展开。这两位情场老手因为受过一些情伤,于是发誓不再受爱情束缚,只愿游戏人间。

美丽迷人又工于心计的梅特伊夫人,让瓦尔蒙去引诱自己前任情人热尔库的未婚妻沃朗热小姐以报复前任的负心,而瓦尔蒙却不仅引诱了年轻的沃朗热小姐,还把善良忠贞的图尔韦夫人收入囊中,顺利得到了图尔韦夫人的芳心。

然而事情的走向和他们的原计划逐渐脱轨,瓦尔蒙爱上了善良贞洁的图尔韦夫人,当所有的道德、禁忌完全被打破,这些游戏的男女纷纷陷入欲望的洪流.....

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几个世纪前的欧洲,但其中关于男女关系的论述视角,即使放在现在,也并不违和。

最后你可能发现,世俗生活中的男女,对情感的认知和行为,千百年来还是一样。

男女面对爱与性的差异

男女在面对爱与性时,到底有多大不同,电影中瓦尔蒙子爵的姑母说出了这部电影中一段经典台词:

《诗经》中有句话: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说的是男女面对爱情不同的态度,男性即使沉迷爱情,最终也能轻松逃脱,而女性一旦沉迷其中就不可自拔。

或许说的有点绝对,但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戏剧,都把女性塑造得更接近爱情,而男性则更偏向性。

有这么一本很奇葩的畅销书:《男人除了性还在想什么》,如果你看过,估计会过目不忘,并不是内容有多劲爆或有趣,恰恰相反,如果你翻开这本书,会发现,整本书都是空白的!

是的,你没看错,没有写一个字!它不是“无字天书”,没有暗藏玄机,就真的是没写一个字!

然而这本书在首发时,销售火爆,一度超过《哈里·波特》和《达芬奇密码》。

本书作者名叫谢里登·赛莫夫(SheridanSimove),牛津大学出来的精英。出版前,他是这样给自己的书做宣传的:

“直到今天,男人大脑中错综复杂的秘密,都逃过了科学家的眼睛。在这本划时代的书中,我将揭露男性大脑最深层的奥秘。”

他确实做到了,用一种类似行为艺术的方式告诉大家:男人除了性,确实什么也没多想。

是不是非常直白?

不管是心理学还是生物学都在试图解释为什么男女在对待性和爱上会有不同,进化心理学甚至认为,是因为男性需要最大量地实现自己基因的延续,而女性因为生育的艰辛,则更看重如何寻找稳定且靠谱的另一半,一起实现繁衍。

听起来都不无道理。

然而科学往往能解释的都是统计学里的所谓“大多数”,总有一些“小概率”事件会发生,比如男性也许也会为爱沉迷,甚至牺牲自己,女性也可能只为追逐性的欢愉,甚至依此作为报复的工具。

《危险关系》里的瓦尔蒙子爵就是一位原本浪荡情爱游戏人间的花花公子,没想到自己最终却全然投入到了对爱情的迷恋中,甚至最后以性命为证。

而同样是这场游戏发起人的梅特伊夫人,却始终“清醒”地活在爱情之外。

她的冷酷决绝,让再伟岸强势的男人在她面前都矮了三分,她可以大声质问瓦尔蒙子爵的内心波动,向他“宣战”,也可以狡诈地引诱未谙世事的少女沃朗热小姐。

女人总觉得男人没有付出唯一所爱的能力,而男人总以为女人只懂得为情所困。

一方低看了对方的付出,一方高估了另一方的投入。

这或许就是男女之间最大的误会!

受情欲掌控,终将被它“反噬”

爱情有对错吗?这可能是一个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问题,也没有正确答案。

那么就换个问题,当人被欲望控制时,是对是错呢?

这个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不无例外地被欲望所驱使。

单纯天真的少女沃朗热小姐,一开始只向往青春美好的爱情,却被梅特伊夫人和瓦尔蒙子爵一步步引向欲望的深渊;

而这出悲剧的始作俑者梅特伊夫人,则更是沉溺于欲望中,欲壑难填的她,甚至还不惜将他人拉入泥沼。

她对着沃朗热小姐说出的那番话,放在现在看甚至有点女权主义的味道。

在她看来,应该活得随心所欲。故事的结局,她成功地践踏了所有人的感情,然而自己也成了那个被世人唾弃的对象。事实上她不过也是一个曾被爱情伤害的可怜人,只不过她任由自己不断沉沦,终被欲望“反噬”。

现今发达的网络社会,一旦搜索“婚姻”二字,出来的多半都是“出轨”、“离婚”、“闪婚闪离”等等词。在结婚率越来越低,离婚率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有人会说:离婚就像谈恋爱分手一样,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

问题不在于离婚的结果,而在于导致诸多婚姻失败的源头,其实说到底,都是没有把爱情放在足够尊重的地位,没有把自我的欲望控制在可控的区间。

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曾提出的爱情三要素中,亲密、激情、承诺各占一部分。亲密与激情用于保持爱情的新鲜感和热度,而承诺则用于保持长久度和稳固性。

然而现实中,往往是有了亲密与激情,那么承诺反而成了桎梏,因为新鲜感和唯一性某种角度说就是相悖的。

有句话说:喜欢可以放肆,爱却是克制。

无法控制自我欲望的人,终将被欲望吞噬,因为美满的感情关系就和成功的事业一样,只有真正自律的人,才有可能将其收入囊中。

这部电影最大的启示莫过于告诉世俗中的男女:

爱情不可高估,也不用低看,它最好就是平视;而一旦进入婚姻,这个平视的基础上,更要加上一层叫做“自律”的滤镜!

扩展阅读

这,就是幸福的答案


这,就是幸福的答案

数间茅屋低低檐。

风也遮严,雨也遮严。

粗茶淡饭饱三餐,

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房子不在乎大小,有你在身边就好,每天和家人一起吃着粗菜淡饭,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

衣着朴实贵自然,新也能穿,旧也能穿。

粗茶淡饭日三餐,荤也香甜,素也香甜。

幸福不过是一家人,一桌简单的饭菜。想吃的时候有碗饭;想睡时候有张床; 想爱的时候有人爱,想念的时候有你陪。

喜的是青山隐隐,乐的是绿水涛涛。

看的是河边无名草,听的是暮间禽声噪。

房子外面长着碧绿的青草,听溪水潺潺,仿佛融入了这大自然,最简单的满足最幸福。

黎明即起去锻炼,走也舒坦,跑也舒坦。

享受运动,保存住了你的青春、你的快乐、你的健康,不一样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老夫老妻坐床沿,心也眷恋,情也眷恋。

老夫老妻坐在床边,俩闲来无事,以吴地柔软的方言叙谈家常,打打趣逗逗乐。

清茶一杯乐无边,烟也不沾,酒也不沾。

泡一壶暖心茶,与岁月,与那个怜惜的人,共老。

读书看报荧屏前,早也不闲,晚也不闲。

书就是一位朋友,在默默的陪伴着你,启迪思想,开启智慧,读一本好书,读一篇好文章,就是和许多好的朋友在谈心交流。爱读书的人不易老。

三五知己聊聊天,

今也谈谈,古也谈谈。

无忧无虑似神仙。

挑一个时间三五好友一起吃饭聊天,说说身边的爱人孩子,回忆回忆我们过去的事情,到晚上,人群散尽,夜幕尚未低垂,靠在椅子上看着天空颜色由浅变深,再喝一口茶,感觉这一生应该圆满了。

小小的日子,大大的满足。

这,就是幸福。

别让嫉妒杀死你的婚姻


爱情中最容易引起战争的两个事情就是:1、猜疑;2、嫉妒。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让老婆忘掉这件事”。

就像我们常常在故事中看到的桥段那样,老婆因为老公在街上对美女多看了一眼,对女服务员多笑了一下,就开启了无限质问审查模式:你为什么直勾勾地看着她?你是不是对人家有想法?你是不是觉得她比我好?

只不过就是多看了一眼,女人们到底在嫉妒什么呢?这个时候,无论男人解释还是不解释,结果都是一样的:

你说不清楚,难道你不爱我了?

你说谎,你不爱我了!

所以一件嫉妒引发的小事很容易演变成一场婚姻事故!那么除了一些解释不清楚的解释,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婚姻中的嫉妒?

上周心悦会情绪系列课程最后一次课,冯丹彤老师就带领我们解读了“嫉妒”,究竟是人之本性,还是自尊心作怪?如何透过嫉妒寻找爱?如何化解嫉妒做一个优雅的女人?

我们一起来看看冯老师是怎么调教嫉妒的吧!

1

嫉妒是什么?

对于听课,小伙伴们总是最关心解决办法,不过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嫉妒的本质。

有好学的心友提前查了嫉妒的含义: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我们可以把这些称之为嫉妒的基本表现形式。

而冯丹彤老师则给了我们更加本质和深刻的分析:嫉妒、妒忌、猜忌、猜疑、羡慕、嫉恨等,这些情绪都起源于自身的不足、自我感觉不够好、自我匮乏感,这种低自我的感觉与外在客体有很密切的关系。

嫉妒是强烈渴望与自我憎恨的交集,是个人价值受到冲击的不安感的反应。而每一次的嫉妒都是对自我不足的提示与激励,促使个体不断提升!

对于冯老师对嫉妒的解析,很多小伙伴表示从来没有意识到嫉妒也有这样深刻的意义,希望老师能够对嫉妒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呈现。

嫉妒这么坏,我要远离它!

一听到”嫉妒“两个字,很多人都会赶紧躲远远,生怕自己沾上嫉妒的边。

嫉妒泪眼婆娑:“人家很委屈,我哪有那么坏!”

冯老师赶快为嫉妒申辩:嫉妒并没有那么坏,所有坏情绪的背后都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当这些愿望没有被合理的表达和满足时,就会表现为不良的情绪。

聪明的心友们很快就意识到,原来我们都误会嫉妒啦!

就像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有美丽的地方嫉妒也如影随形,嫉妒总是追随更美好的东西。

虽然嫉羡、嫉妒、妒忌、羡慕、恨,看起来是有些消极的情绪,但是其本原都在表达内心的美好渴望:

运用好可以激发活力、带给自己改变的动力,让自己更优秀。

运用不好则会让内心消化不良,痛苦不堪,还会给亲密关系蒙上阴影。

心友们连连点赞,这不说的就是我吗,内心很嫉妒,却从来不敢承认。以为可以把嫉妒深深封印在心里,但是却被嫉妒驱使着做了很多让自己都看不起的事情。听过课才知道,面对嫉妒情绪还可以有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坏的东西,在冯老师这里还能变坏为好,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不一样的价值。

看来,不学习就不知道原来我们还可以有不同的活法呀!

2

面对嫉妒等负面情绪怎么办?

嫉妒就像种在心里的草,总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爬满了心间。听冯老师讲了这么多,焦急的心友们已经等不及想要知道怎么解决嫉妒情绪了!

别着急,冯老师支了四大招:

第一、体察:感受身心的变化、倾听内心的声音、透过现象去看背后的情绪。

第二、辨认:每种情绪都是可以从粗浅到深刻、从消极到积极的谱系,需要能对自己的反应,越来越熟悉、能辨识自己的情绪感觉的性质与强度。

第三、建立联结:每种情绪都是内外刺激的结合,加上过往生活的创伤、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第四、调节:基于现实条件与资源,做自我的调节。

嫉妒并不可怕,当你内心识别出这种情绪,有自我觉察时,我们就不容易纠结于具体的糟糕的人事物、也减少了对外界的指责和不满。尤其是像憎恨、嫉妒、委屈、贪婪等,这些看似黑暗、污秽的心理活动,即所谓的“阴影”,我们更需要放慢脚步,更加勇敢地向内心体验、观察、反省、接纳。

哦!原来如此!一个群友这样说,原来面对嫉妒最好的办法还是了解嫉妒,怪不得一开始老师就在解释嫉妒的本质呢!

3

有嫉妒的地方就有爱。

嫉妒是爱的氧气,没有了嫉妒,也就熄灭了爱。就像所有电视剧中,总需要女二号的嫉妒来烘托女一号的美好,爱与嫉妒总是形影不离,我们完全可以透过嫉妒来寻找爱。

如果说嫉妒是没有被满足的缺失,那么爱就是得到充分满足后,接纳种种不足的信心,宽容过往种种不足的态度。

爱是对亲人的信任、对世界的友善,是不断建立联结,整合内心的过程;爱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关爱自己,最好的表现,是尊重自己的真实的情感。

关爱情绪,所有的情绪都值得被尊重,我们要敢于去靠近、充分地体验。

无论是嫉羡、憎恨、憎恶,都需要我们去花时间去理解、关注,这个过程就是用爱,用感恩来逐渐化解这种消极影响的过程。当我们足够了解自己的局限性,了解自己在哪里存在创伤,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极大的情结,我们就有能有意识选择更好的环境,就可以避免在环境中重复触发这些消极的情绪,不断轮回。

心友不禁为冯丹彤老师的正能量点赞,从嫉妒回到爱,老师每次都能从负面情绪中提炼出积极的情绪。即使在我们感到最绝望的时候,冯老师也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把爱作为情绪系列课程的结尾,冯老师也是想要告诉我们:爱,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4

Tips:

练习|如何更了解嫉妒:阅读下面的问题,花时间来回答,用笔写下来或打字都可以。不要限制自己做简短的回答;自由地扩展你的答案,考虑到现在和过去的情形。

在回答下一个问题时做几次有意识的呼吸。

在你的嫉妒戏剧中,你失去了什么?

你对你说了什么,让你将嫉妒抓得更紧?

你是否因为别人背叛你或抛弃你而恨他?如果是,那么你怎么对待你的恨意的?

你为自己感到难过吗?

你是否有过嫉妒肆虐的时候?或者你是否燃烧着正义的火焰,陷入复仇的幻想中?

你是否曾经完全不顾众所周知的告诫,大声讲出你的嫉妒,或者你曾独自承受嫉妒苦楚?

你是否倾向于疏远你的嫉妒,宣称超越了它,或你是否沉浸于嫉妒之中以至于完全被它控制?

你是否带着超越痛苦的微笑,否认事情已发生,或者你淹没于嫉妒的实相中,忘记了喘口气?

你是否为限于嫉妒而羞耻?

你是否认为只有不成熟的人才会嫉妒?

当你怀疑他人背叛你时,你通常会怎么做?

当你因为别人比你更受注意而感到嫉妒时,你为吸引注意做了什么?

如何与嫉妒相处:

不要试着根除你的嫉妒

不要抛弃它。不要因为你会嫉妒而感到羞耻,或者不要因此而让别人羞辱你。靠近点倾听,注意在这些戏码下面传递的信息。你的嫉妒是根植于你幼年经历的占有性反应,还是关于他人的直觉?

直面你的嫉妒,将嫉妒原始的感受和它之内的信息分开

近距离地注意那种感受,识别出其中的愤怒、悲痛和极度的苦痛,注意每一种感受的强度。在你这么做的时候深呼吸,为某一种情绪状态提供更慈悲的空间。将嫉妒之内的信息置于较远的位置。

不要让嫉妒之内的信息占据你的头脑

当这些信息折磨你和摇撼你时,最好的办法是想到你此刻正与嫉妒的感受在一起,而不是对其作出反应。

抱持你的嫉妒

抱持嫉妒的伤痛好似抱持一个发狂的小孩。让悲痛自如地流经你。当你给予愤怒充分的表达空间时,不要让它转变为侵犯和暴力。

导致一场足以杀死婚姻的争吵:我们只说十分之一的话


孩子和成人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孩子比较缺乏“内在加工”的过程,他们似乎是“透明”的,你可以很轻易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因为那时我们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边界。所谓“边界”是指我们拥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和感受,但这些内在的部分不必和其他人分享。

这意味着一个人的形成。换句话说,我们都开始拥有经验,可以独立地判断其他人的言语的意义,我们拥有一种标准来衡量其他人的话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眼力价”儿或者“察言观色”的能力,也就是日后的“读心术”。现在这类书籍是畅销书,说明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这种观察对方言外之意的能力。但有意思的是,我们似乎都是对如何获取对方的想法感兴趣,而对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没有那么大的兴趣。

在感情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蜜里调油得一厢情愿地认为对方和自己是完全一致的,我的想法不用说,对方就知道,甚至会希望两个人可以一直默契下去。

但事实上,人没有特异功能,我们可能在一个时间段里非常默契,有一种不说自明的能力,但日后的生活会向你证明,这种能力,首先在了解对方方面是很有限的,因为在爱情状态中的男女和在婚姻状态中的男女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不存在欺骗的问题,就好像你在工作场合和在家庭中看到的老板是不一样的是一个意思。

因为在情感状态中的男女是一种享受者,某程度上把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放到一起,而将那些碍眼的其他部分放在视野之外,所以这种了解,只是一半的了解,而且彼此的身份是不同的,婚姻中会有很多具体的事物需要我们共同合作解决。我们相当于从泰坦尼克号的罗斯和杰克乘客变成了船长,角色的转变,要求我们要随之对关系的相处方式有调整。

语言的局限在于我们很多时候,说话是有多个层面的。比如下面的对话:

“亲爱的,你帮我打扫房间了吗?”

“没有,我忘了,明天我会做的。”

“你已经说了多少个明天了?你根本不上心,你心里到底有没有这个家?

“你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一个小事你至于吗?一回家你就跟我唧唧歪歪,烦死了。”

“我说的不是这件事,而是说你根本不在乎我。“

“好好好,我现在就问好吗?你这个人太夸张了,你说我一天这么累,你一回家就跟我为了一件小事吵半天,家还有什么意思?”

“好啊,你终于说出来了,你已经厌倦我了,你不爱我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好了好了,对不起了……”

一场争吵的必不可少的第一要素是:我们认为对方的蓝图和我们一致。

在我们恋爱的“融合期”,我们是没有“假想敌”的,因为那个时刻,我们没有蓝图,有的只有你侬我侬的爱,享受在爱里面,这就是我们所有的想象。

但当我们的情感稳定以后,进入到“过日子”的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们还会生活在一种假象中,那就是我们还以为对方了解我的需要,以及我们对婚姻中的角色期待是一样的。

比如在这个例子中。也许妻子看来,一个合格的丈夫=在乎自己的感受+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珍惜干净整洁的环境;而在丈夫看来,一个合格的妻子=提供温暖的安慰+随意包容的家庭氛围+充满欢乐的家庭气氛。

但事实上,他们首先在家务这个环节上,有不同的预期,而这看上去是非常小的事情,但却和爱相关联,所以婚姻之中无小事,或者可以说,小事都是大事的导火索。

因为这些蓝图有些在意识层面,有些根本就在潜意识层面,所以我们会有很多天经地义,甚至觉得全天下人都会认同的“公理”,但恰恰是这种所谓的“公理”,遇到我们的伴侣的时候,好像面对的是另一个外星人。

一场争吵的必不可少的第二个要素是:我们的蓝图都和我们内心的爱有关。

当我们的蓝图不一致的,遭遇到创伤的不只是这些习惯不能被尊重,而是我们的爱有了缺损。因为我们都有一些独特的获取爱的方式,我们的蓝图就是通往我们内心的路线图,关于如何获取爱的说明书。所以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彼此内心的婚姻的图景,也不去探索一条属于我们共同的蓝图,那么很可能在爱在打地基的时候,就出了致命的错误。

一场争吵的必不可少的第三个要素是:我们以为我们已经讨论过,或者我们不需要讨论,或者我们认为自己没有所谓的蓝图。

当我们彼此都是伴侣的时候,我们对彼此的期待是一致的。比如女朋友对男朋友的要求不会那么严格,因为他们的距离还没有那么近,或者男朋友可以满足女朋友很多超出他承受范围的要求,因为他还在追求的状态。

但是他们没有谈过,在婚姻中他们彼此能够承担什么,彼此的福利是什么,权利义务是什么。未来我们期待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工作和家庭生活分配的比例是什么?

结婚以后的有没有五年计划?

有的丈夫在结婚的头几年遇到事业的成长期,需要将时间更多放在工作上,妻子能接受吗?

如果接受,家庭生活如何平衡?

有的丈夫想要做创业型的人,那么意味着家庭的经济有可能面对动荡的风险;有的丈夫打算平平稳稳做事情,侧重家庭生活,而妻子可能却希望能过上更优越的生活……有的妻子想要转型,需要丈夫更多侧重家庭生活,而丈夫也在面对事业的爬坡阶段……

家里的财务如何处理,谁掌管?家务事谁来做?谁做哪部分家务事,是做饭还是到外面吃?甚至做什么饭,由谁做饭……

关于家庭生活,有的妻子喜欢旅游,而丈夫则是宅男;有的妻子付喜欢物质满足,而侧重于精神上的消费;有的丈夫喜欢和哥们一起外出踢球娱乐,而妻子则希望更多时候和丈夫在一起……

当我们面对父母的时候,谁做黑脸谁做白脸,当父母和自己的一方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合作?甚至当我们一起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该如何互相帮衬补台?

关于爱的方式中,有的妻子感觉爱的渠道是从言语方面,而丈夫表达爱的渠道只有行动;有的妻子希望丈夫在自己关键时刻在场,而丈夫则屡屡缺席误以为妻子毫不在意;有的丈夫希望收到妻子的礼物,而妻子却未必了解一个大男人居然喜欢惊喜……这些都是爱的语言,有兴趣的可以看《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我认为爱的语言有千万种。

男人再婚后,还会想念前妻吗?一个45岁的男人说了他的心里话


婚姻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男女双方要想携手一起跑完这场马拉松,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因为,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只有爱的婚姻也很难在泥泞中前行。

不可否认,如今离婚率的攀升,让很多人对婚姻充满了质疑。有人甚至认为,婚姻不过是两个人各取所需,走得下去就继续走,走不下去就换一个人。

也许,就是由于这样的想法,很多人匆匆结婚又匆匆离婚,匆匆离婚又匆匆复婚。

其实,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离婚后再婚也不一定就能将“婚姻”延续下去。毕竟,再婚后的两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私心,而这些私心往往也会让彼此互不信任。

前段时间,一位女性读者留言问了我一个问题,她说:西妹,我现在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我想要和一个男人再婚,但身边的朋友都不看好我们。有朋友还告诉我,男人再婚后心里还是会想着前妻,这是真的吗?

读者的疑问,让我想起了45岁的廖先生。作为再婚人士,当时廖先生就向我倾诉了他的故事和心声。以前,我总以为男人只有在过得不好的时候,才会想念前妻,可他的回答却让我明白,前妻确实是男人心中的一根刺。

男人再婚后,还会想念前妻吗?一个45岁的男人说了他的心里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和前妻离婚主要是因为性格不合,离婚的时候女儿判给了她,财产方面没有太大的争议,算是好聚好散吧。

离婚之后,我单身了大概两年多,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和现在的妻子结婚后,我们的生活一直不温不火,妻子虽然比前妻的性格好,但她的娘家人实在太强势了。所以,我和她结婚之后,我过得其实并不满意。

我虽然和前妻离婚了,但她的消息我还是能打听到的,我知道她一直都没有再婚,便开始怀念和她在一起的日子。人啊就是这样,以前在一起的时候不觉得她好,后来分开了一对比,就会莫名其妙想起她的好。

有几次,我确实是借着看孩子和前妻联系,但我们之间也只是聊孩子,没有说别的。后来,时间久了,我对前妻的想念就淡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现在的妻子很爱我,她一直在娘家人面前维护我。

收心之后,我和妻子一起开了一家生鲜店,她是那种非常勤快的女人,做生意也很会来事。没多久,我们的店就开始盈利了,之后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日子也一年比一年好。

后来为什么又想念前妻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有愧疚。因为我这边生活条件好了,前妻又一直单身带着孩子,所以我对她和孩子都有点愧疚,觉得我亏欠她们。

一开始,我背着妻子给过前妻几次钱,我想以我的方法弥补她们。可结果,没有给几次,这事就被妻子知道了。可想而知,我和妻子为了这件事吵了很多次,她甚至还跟我闹离婚。

我也知道我这样做不太好,但是我心里确实放不下前妻和女儿,前妻这么多年没有再婚,一个人把女儿抚养长大,我只是想弥补一下,让她们也过得好一点。

后来,我和妻子好好沟通了一下,妻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允许我每个月多给前妻和孩子两千块,但她也让我保证,不能再偷偷拿钱,更不能有别的心思。

我不是那种没良心的男人,我知道妻子能有这样的让步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我最后干脆拿了一张卡给前妻,然后让妻子往里面打钱,我不插手任何事情。

说句实在话,我现在还是会时不时想到前妻,但那种想念真的只是愧疚。我会好好珍惜我现在的家庭,我也想好了,只要我和前妻的女儿大学毕业,我就主动和她们保持距离……

男人再婚后,还会想念前妻吗?有想念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都要有个度!

爱过的人怎么可能说忘就忘呢?其实,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原配夫妻离婚,只要不是闹得不可开交,彼此心中多多少少都会对过去的种种有所怀念。

听廖先生倾诉之前,也曾接触过别的再婚男人,很多再婚男人想念前妻,真的都是因为生活不如意,有了对比之后,才回想起了前妻的好。

对于这样的情况,想说的是:男人要懂得自我反思,不是所有的不幸福都源于女人,一个女人跟你在一起不幸福,可能是女人的原因,两个女人跟你在一起不幸福,你就该找找自己的原因。

关于婚姻,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婚姻就像一个游泳池,不会游泳的人,换再多的游泳池也是一样的结果。”所以,生活不如意才想念前妻,这是对现任妻子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婚姻不负责任。

当然,除此之外,男人在生活条件好了之后,也会想念前妻。这个时候,男人的心理就像廖先生一样,多半都是出于愧疚。

而面对这样的情况,现任妻子一定要理智一点,不能完全否定男人的做法,更不能以离婚来威胁男人。

在看来,廖先生的现任妻子是很聪明的,她懂得什么时候退步、什么时候进攻。对于廖先生的愧疚,她做到了理解,并且愿意和他一起面对;而对于廖先生的想念,她也表明了态度,能够让廖先生主动保持距离。

其实,男人对前妻和孩子有愧疚,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男人,你也要端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前妻和孩子不可辜负,现任妻子和孩子同样不能辜负。

所以,最后想要给男人们提个醒:前妻虽然是心头刺,但她也不该影响你现在的婚姻和生活,学会保持距离,凡事都有个度,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所有与你有关系的人。

“除了出轨什么都好”的男人,是怎么出现的


在许多婚姻出轨的案例中,经常会有这种类型的男人。

他们很懂女性,总是第一时间就能够感知到女人需要什么,也会非常照顾呵护体贴女性,但是却做不到专一。

他不单单对自己的妻子好,结婚之后妻子会发现他也会对其他异性好。对妻子来说,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而且这个事实常常会在两个人关系稳定以后呈现出来。

两个人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跟他在一起的女性会非常幸福,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全世界最好的男人,而他也会感觉自己非常有力量,非常享受这种关系。

而被他吸引到的女性常常是带有被拯救愿望的姑娘,就像灰姑娘遇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开始时一切都是那么美满幸福。

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问:他什么都好,除了出轨,他算是渣男吗?

我们会好奇,既然他出轨,怎么还能说什么都好呢?这已经是硬伤了。

可是在妻子眼中,这种男人的确是带给自己人生温暖和闪光的天使,可是这个天使又的的确确在自己最信任他,最依靠他的时候,在自己心上深深的插上了最致命的一刀。

这种男人是怎么来的?我们今天先分析这种类型的婚姻中的男性。

这类男性的基本冲突:

我要拯救妈妈,还是逃离妈妈?

他们的人生最大的冲突是:我要自由做自己,还是去满足别人?这个别人常常是他的妈妈或者其他异性重要抚养人。

这种男性成长过程中,通常妈妈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婚姻中经历了很多辛苦和挫折,所以从小他便深刻的理解并体会到了妈妈的不易,内心渴望拯救妈妈的情结一直存在。

伴随着这样的情结,他对于女性的情绪的敏感度会被天生训练出来,如何哄妈妈开心,怎样照顾妈妈的需求是他小时候最拿手,也最热衷的事情。

那时小小的他对于妈妈最大的讨好就是把自己的人生拱手相让,交给妈妈来支配,这样可以让妈妈获得安慰和一点点安全感。慢慢长大,他就变成了妈妈的小小男子汉。

这样的成长经历会给他带来他必定要面对的基本冲突:一方面我想拯救妈妈,给她幸福,一方面我又想逃离妈妈,做自己。

在这样的冲突中,不同的男人会有不同的表现,这要看他更靠近哪一端。

假如一个男人更靠近我要拯救妈妈这一端,那他在婚姻中的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的妈宝男。

妈妈的爱太深太沉重,把他牢牢的锁在跟妈妈关系的囚笼里,让他每次想要远离一点点的时候,他都会陷入深深地自责和愧疚。

这样的男人结婚的时候,遇到的妻子常常就会有我们开头提到的感觉,这个男人对我特别好,他很懂我,也很会包容、体贴和安慰我。但是就是无法融入到他的原生家庭里去,始终感觉在他心里妈妈才是是最重要的人,而自己永远无法真正走进他心里去。

妻子就会留在他的冲突的另一端,那就是替他逃离他的妈妈,外在表现就是婆媳矛盾,事实上这个时候妻子承担的角色就是丈夫基本冲突中的另一端,那个还没有被觉察到被发展起来的渴望逃离妈妈做自己的人。

假如一个男人更靠近冲突的另外一端,那就是逃离做自己,那么他就会非常强调自由,对于女性,尤其是妻子对他表示的依恋,情绪上的依赖和需求,表现的非常敏感和抗拒。

这时候妻子容易在这种婚姻中感觉到深刻的不安全感,一方面体会不到丈夫的爱,一方面又总是担心他在外面是不是会跟别的女性有什么暧昧的关系。

当她越没有安全感,越渴望去伸手抓他的时候,男人的逃离就会加重,更加抗拒,这种类型的婚姻,就是出轨的高发区。

这种类型的男人的人生命题要比第一种走的更往前一步了,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了,只是他此时在表达自己的存在的时候,用力过猛。

他已经在经历自己内心冲突的核心区域了,在他的成长经验中,他不自觉的就会敏锐捕捉到女性的需求,这些就像他每一次战场出征获得的奖杯一样。一方面是他最擅长的武器,也是他最熟悉的安全感,但是这些又是他的压力来源,让他负担累累。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面对类似的人生困境,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恰恰是局限住自己的,你要继续突破,还是回到舒适区?这个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选择。

一个男人非常善于读懂女人的需求,温暖女人的心,这是他最擅长的,在他的世界里他闭着眼睛都能够知道如何赢得一个女人的心。

这是他在跟妈妈的关系中学到的,这已经变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哪怕他不刻意去做,他仍然会有意无意被这种事情所吸引。

但是一旦他得到了一个女人的心之后,他剩下的主题便是要保护自己的自由,如何逃离,不被捆绑,人生不被这一个女人牢牢的掌控在她的手心里,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样子。

被吞没创伤:

一边挣扎远离,一边沉溺寻找

在心理学上这种男性的心理通常被称为:被吞没创伤。

心理上因为被抓的太紧而窒息,渴望逃出去,找到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同时又由于自己的惯性模式,会无法彻底远离跟女性的关系。

被吞没创伤的冲突之处就在于,当事人自己一边拼命挣扎远离,一边又不断沉溺,寻找,找到之后又会重复挣扎远离的过程。

这整个过程就是在不断强迫性重复自己跟妈妈的关系的命题。离妈妈太近,怕丢失了自己,离妈妈太远,怕丢失了自己最渴望的温暖。

这种男性在我们国家非常普遍,尤其是假如一个家庭里有一个远走在外的丈夫,这种远走在外不单单指身体的距离,还指心理上远离在外。

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而这个孩子又常年看到妈妈的辛酸和不容易,跟妈妈相依为命,这种夫妻关系的失衡,就会容易带来孩子的心理上无法离开妈妈。

对于这样的男性而言,需要学着去觉察自己的关系模式,寻找自己关系命题,重新建立自己的边界感。

停留在为妈妈活着一端的男性,建立边界时要面临的最大的难点是他的愧疚感和对妈妈的牵挂。

而停留在保持跟妈妈的距离,来保持自由一端的男性,建立边界感是要面临的难点在于曾经被侵犯的边界的愤怒如何合理释放。

那么这些愧疚感和愤怒怎么处理?

做情绪拆分,重新解构行为模式

人的所有的情绪和感受都是通向我们内心的地图指示标,可以引着我们找到真实的自己,看到真实的自己。

如果我们对这种男性的愧疚感做拆分,那么:

愧疚感=妈妈对不起,我很自责,我不能继续爱你、支持你了

愧疚感=我很担心没有我,妈妈会更痛苦,人生无法过好

愧疚感=我不孝顺,我太自私了,我怎么可以狠心只顾自己,我是个无情的人

……

而愤怒的背后则是:

愤怒=我很生气,我的人生不是我说了算,却要交给你做主

愤怒=我很无助,我不知道我为了什么而活着,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愤怒=我很无力,恨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

当我们有机会去重新修正一个人这些内心对白的时候,就有机会重新解构影响到他的那些行为模式。

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尝试去拆分自己的情绪背后存在的更深的逻辑关系。

假如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正处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或者你身边有朋友或者老公正在面临这种人生课题,你可以把这篇文章给他看,鼓励他去面对这个课题,而不是沉溺或放任在这个课题里。

这些男性在婚姻里其实会过得很辛苦,无法拥有一段正常的持久的亲密关系,在他们的世界里会选择从心理上承担很多,但是又会有很多对伴侣难以言说的苦。

这些苦他们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过得很难受,却不知道到底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人生中总会有些无形的绳索在捆绑着我们,让我们不断在其中打转转,找不到出路,这些绳索原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但是随着我们越长越大,慢慢变成了我们的束缚。

婚姻是第一面照出来这些绳索的镜子,别辜负了这面镜子,学着去透过这面镜子看到镜子里的自己。

杀死婚姻的不是出轨,不是家暴,而是......


前两天,民政部公布了最新婚姻大数据:20XX年我国共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离婚登记415.4万对。

尽管最新的离婚率还没有出来,但是近10年来,我国离婚率已经在连续上涨中。

而且,近几年全国的离婚纠纷案中,婚后2至7年为婚姻破裂高发期,73.4%的离婚案件是由女性提出。

而导致婚姻破裂的原因中,感情不和,高达近80%。

我相信,这些因为感情不和提出离婚的女性,当初也是抱着对婚姻的美好憧憬,带着对另一半的满满爱意,幸福地和另一半并肩走进婚姻这座神圣殿堂的。

不过短短几年,新婚的甜蜜就消失地无影无踪。

后来的那些感情不和,大概就是新婚时的爱意和憧憬,终究被婚姻里的琐碎所淹没。

原来在平常的生活中,杀死婚姻的是那把叫“生活琐事”的不快的刀。

早年徐峥主演过一部电影《爱情呼叫转移》。

在影片的开头,徐峥饰演的丈夫走进小区单元的电梯间,随着电梯缓慢地上升,他说:

“从现在开始往后每一分钟,我都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她(妻子)正在做饭,一样的炸酱面,一样无聊的电视剧;人家都说七年之痒,我从来没有痒过,问题在于……”

问题在于,人到中年,家庭生活的细碎、无趣、矛盾已经足以拖垮一个人曾对婚姻的确信。

他最终在那个普通的傍晚还是向妻子提出了离婚。

“离婚你给我说个理由。”妻子。

“你在家里永远穿这件紫色的毛衣、永远穿这件紫色的毛衣,我最烦紫色了知道吗;

刷牙的杯子给放在搁架的第二层,连个印儿都不能差;

牙膏必须得从下往上挤,那我从中间挤怎么了?

每星期四次:炸酱面、电视剧、电视剧、炸酱面;

还有你吃面条时候能不能不要嘬得那个面条一直打转转?”

“这就是理由?”妻子不敢置信。

显然,不是变心,不是出轨,不是暴力,不是冷暴力。

这些“鸡毛蒜皮”的理由,甭管你拿哪一个出来,说就因此想离婚,那都显得荒唐。

可是,怨会积累。

这些七七八八的小事,经过时间的发酵,再经过人性贪嗔痴念的加工,终于有那么一日,你感觉婚姻变味了。

就像嚼久了的口香糖,厌了,想吐。

之前,在法官圈子里有一篇被讨论很多的文章题为《法庭上,婚姻里的“奇葩说”》,该文的作者是一位基层法院的家事法官。

她写道:

“几乎每个人都会问我,这年头,大家都把婚离得这么惊天地泣鬼神吗?

你错了,其实,绝大多数婚姻,都是死于超乎你想象的荒诞琐事。”

文中列出了很多在电影中都难见的离婚理由:惊声尖叫型、百变大咖型、人不如猫型、“怪你过分美丽”型、相爱相杀型、妈宝巨婴型、良辰吉日型等等。

这些理由,旁观者看来再奇葩、再可笑,身处其中的夫妇的心灰意冷却是确切真实的,逐渐消磨着婚姻的生机。

每一个故事真实地在发生,又在一地鸡毛中走向结局。

压垮“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有当事人知道它不可承受之重。

缔结一段婚姻的初衷,源于人性深处的孤独。

为了对抗孤独,我们择伴而行。

这也是在因爱而婚的伊始会给人深深的幸福感的原因,一个人闯进你的内心,填满了某些你生活的空隙。

然而,当激情退却、又未足够磨合出包容,再小的事都可以引爆气氛,又或是再严重的问题都引发不起热切讨论的渴望。

你开始在一段本该亲密的关系里体会到什么是“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你开始想,做这个男人的妻子、或做这个女人的丈夫,住在这个房子里,过这样的生活,你是否丢失了自己曾珍重的某种东西,又是否错过了人生的其他可能?

伏尔泰说:“使人疲倦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比“不再爱了”更令人乏力的感受,是“我真的累了”。

很多夫妻直到走到婚姻的尽头,都无法讲清楚生活琐事的威力到底在哪里。

因琐事走向尽头的婚姻是一场慢性病,在开始我们谁都没想过这也是会致死的。

如果说出轨、家暴和恶习等像是罹癌,山雨欲来风满楼,当它发生的那一天,大部分夫妻已经知道这是一场婚姻生死攸关的节点,无法抗拒地被迫正视,治愈它或是终结它;

那被一点点消磨地婚姻则太过细无声,有时你甚至不确定它的存在和危险;

而局外人,未经历过觉得不可理解、小题大做,有经历的也知婚姻是“如人饮水”,不敢妄加评判。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法院判决离婚的标准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而认定破裂则有几种表现: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可见,相比于重婚、家暴和赌博吸毒等,大量无法被量化的琐事引起的矛盾被概称为“感情不和”。

而因感情不和而诉讼离婚须分居并满二年才会被准予离婚——即使是经验再丰富的法官,也难以言述辨清婚姻的是是非非。

一个硬性的时间规定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情的、不合理的,但这或许,体现着立法者一个无奈地提问“你真的确信这段被生活琐事压垮的婚姻没有挽回的可能了吗?”,这也给了所有当事人一个喘息的时机。

比起其他亲密关系,婚姻的独特在于其互动性:它的构建、维修、甚至是解除都需要双方的参与。

定期检修婚姻的细枝末节不是一项太过劳心劳力的工程,却需要经年累月的敏感、耐心和调整,也需要双方的关注、磨合和交流;需要信念和自律,也需要坚持和方法:

1、再小的问题都是问题,摈弃婚姻中的钝感力。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琐碎,而恰恰是认为它太过不值一提:

谁做饭,谁洗碗;

谁接送孩子;

是否借钱给亲戚;

是否外出度过年假——争吵后好像一方妥协总能让双方很快“遗忘”。

然而,这样的暂时不计较却是为婚姻的稳固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婚姻是坚固的,它是情感、信赖、利益等结合的共同体,同时它是脆弱的,需要被敏感的体察、双方的呵护。

婚姻的修复是一个不断摈弃人性中对微小的钝感力的过程。

2、少谈价值观不同,就事论事。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韩剧中那样,在价值观是否冲突和碰撞的语境下讨论彼此合适和匹配的程度,将矛盾描述得无比“高大上”;

但现实生活中冲突和碰撞却往往是因为那并不高大上的鸡毛蒜皮、仨瓜俩枣。

婚姻与恋爱不同,它建立艰难、消磨却迅速。

不把很多微小的冲突上升至价值观上,就事论事,是妥善解决问题的正确前提。

3、别说“我一点也不想变”。

磨合是个做起来比听起来还痛苦的事儿。

但婚姻的契约,不就建立在双方放弃和妥协一部分自我的前提下、将两种个人生活重塑成一种家庭生活吗?

一谈到“放弃自我”就谈虎色变未免太过甚其辞。

如果爱和责任都不足以让一个人做出微小的改变,那你还是怀抱自己高不可攀的“自尊”独自生活吧!

4、再亲密都需要空间,再相爱也可逃离。

比起冲突,疲态更不容易解决。

爱得过猛和爱得太淡,都会出现疲态:前者力不从心,后者过于疏离。

不保留自我的婚姻磨合同样不值得提倡,毕竟一种底色的婚姻难免会令人乏味。

再亲密的两性关系中都需要与自己相处、与朋友相处、与其他人相处的空间,再相爱的夫妻间的一方也可选择短暂地逃离既有生活去放空、去释压。

很多东西,放得出去,才回得来。

平凡的夫妻,相爱容易相守难;

平凡的婚姻,崩塌容易重建难;

婚姻的琐碎,美在细节。

一蔬一食、一家一味,自有其动人的力量;

却也复杂在其精细,需要精细地打磨、精细地维护。

不懂男人的“性”,毁掉了90%的婚姻


性对于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前段时间看了两个综艺节目。

一个是韩国的《nomoreshow》,一个是英国的《性包厢》。

都是性爱观察类节目。

在《性包厢》里,参与者在电视直播间中央放置了一个隔音包厢。参与节目的伴侣或者夫妻需要在包厢里进行性生活,当然观众是看不到的。

在结束后,伴侣需要马上接受采访。

专家说因为这样,才能得到关于性爱的最原始诚实的反应。

在其中的一期节目中,参与访问的三对伴侣分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已订婚情侣、一对20多岁的年轻夫妻和一对30多岁的中年夫妻。

很有意思的是,用时最长的是最后一对,30多岁的中年夫妻。而原因是,他们久久都不能进入性关系内。

主持人问:为什么你们前戏用了那么久?

女方的答案是:他不投入,没有让我进入状态。

男方的答案是:她不配合。

然后两个人互相抱怨,指责对方不投入,不把性生活当回事儿。继而开始争吵,从孩子的看护问题到双方父母的价值观,从女方指责男方不在意自己到男方指责女方经常出去和朋友厮混......

主持人甚至都把控不住现场:“不是讨论性生活吗?”

性是一种尊严。

有一个朋友下定决心离婚了。

原因是老公经常一夜情,而且屡教不改。

她老公Y我认识,出于关心,我就去问了下情况。

我:“听说你经常出去鬼混,怎么样?离不离?”

Y:“离什么离,鬼混什么鬼混。我以后不去不就行了。”

Y是我的高中同学,一个典型的凤凰男。年轻的时候,他因为家里很穷,被父母不停压榨,被同乡人嘲笑,“我要被人瞧得起”成为了他的人生目标。

8年后,这位曾经的“凤凰男”已经算是“出人头地”,然后呢,就走上了不停出去撩骚、一夜情的道路。

对于他来说,性是一种成功的证明、尊严的证明。

证明自己有钱了,有地位了,被世人高看了。而对于自己伴侣性的征服,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他证明自己的欲望,所以只好膨胀地向外探索。

Y和我的对话

最近看过一个戏虐某商业大佬性侵案的说法,虽然不可考其真实性,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一部分男人的终极心理。

是大佬对性侵女主角说:“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成为下一个邓文迪。”

还有前段时间,一位女生发长文指控知名公益人雷闯曾性侵自己。众多公益圈大咖维护雷闯,认为这位女性小题大做,甚至觉得这是在“仙人跳”。

很多人斥责他们没有人性,不尊重女性,而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于此。

男人渴望征服世界,而性成为了最不费力的手段。性侵的根源,可能根本不在于性,而在于权利、占有、尊严、证明。

性是一种释放。

在关于性的意义上,我采访了50个男性。

有一个男性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他直言不讳地说,他和不同的女性发生过性关系。但是,只发生关系,从来不过夜。

能够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比较重感情”,却可以和不同女性发生关系的男性,其实不在少数。

对于这类男人来说,性就是性,只代表一种短期关系,和爱无关。

在短期关系中,性就是性;但在长期关系中,性就是爱,爱就是性,爱在衰减,性也在消亡。虽然也有情感不在,但炮声依旧的案例,但那样的故事往往更让觉得这种性的绝望:两个人都需要用性做最后一丝连接了。

而截图中的男性,据详细了解,和自己的伴侣也不过是一种假性亲密关系。

老婆是家庭主妇,尽管被丈夫一再催促出门工作,但却无力地感觉到自己早已和社会脱节,和丈夫早已失去了共同话题。

他们的情感蓝图不一致,婚姻不过是惯性,性生活是例行公事。而真正灵爱交融的性爱,早已经荡然无存,或者从没有过。

甚至我们周围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可以很爱很爱你,但我就是没兴趣和你上床;或者,我们可以再床上那么和谐,但就是无法在床以外的世界里取得默契;再或者,我发现可以和其他人激情澎湃,但就是无法和你一起达到欲仙欲死的状态;又或者你们只能在某些时刻感觉到彼此身体的需要,而当一些事情发生以后,比如孩子出生以后,你们的身体就开始了疏远……

其实性本来很简单,但让性变得复杂的是我们。无论男女,都给性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导致性不堪重负,最终无力回天。

释放,成了这个男人唯一寻求短期快感的方式。

当然,这不是女人的错。

是一种关系走到消亡或者麻木的必然罢了。

性是一种接纳。

曾经有一位性学家说:性爱,其实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潜台词,是洞察一个人的一把利剑。

比如:

夜夜猎艳的高手其实心里好怕: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爱”;

天天自慰的人,其实十分渴望交往关系;

喜欢性虐的人,通常从小就是乖孩子......

因为性是我们最无法伪装自己的领域。

尤其在夫妻之间,我们无法长期伪装对彼此无法言表的情绪。一个女人可以忍受丈夫平时的种种不逊,一个男人可以假装自己是木头,在妻子训斥之后依然面无表情,但在床上,我们无法继续掩藏彼此。如果我们能成功地掩藏彼此,我们也就出卖了自己,如娼妓一样把身体和灵魂割裂掉。

在经典的性爱电影《50度灰》里,那个拥有一整间SM器具的高富帅,告诉女主角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只做爱,不谈感情。”

50度灰,是他的50道阴影。

而这个倔强、单纯的女孩,用一而再再而三的包容和爱融化了男主。

打动男主的,根本不是女主处女的身份、美好的容颜,而在于两个字——安全。

对某些女人来说,性首先是关于接纳和安全。

因为从做爱的过程来看,女人更像是容器,来接受男人的“入侵”。如果女人对这个男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没有足够的接纳和信任,是无法“从此蓬门为君开”的。

对于某些男人来说,短期的性是一种发泄,而在短期的性关系里,最可怕的一句话就是:“我还要。”

因为对他来说,这就意味着对他的性能力的否定,性能力就几乎等同于男人的自尊,这句话翻译到男人的脑中就=你不是男人,你就是个软蛋,你什么都不是。

但长期的性,除了尊严的部分之外,一定包含了爱和安全。

就是“即使我做到一半今天软了,不行了,我也不会有心理障碍,不会担心你瞧不起我。因为我知道你对我的爱里,自然就包含了包容和接纳。”

性是一种承诺。

越做,真的会越相爱吗?

怎么做,才会让彼此快乐?

首先,常做爱的人比起不常做爱的人,更爱彼此。

在一项调查13000人的研究里,16%受访者说他们至少已经一个月没有性爱了,他们比起其他人更不快乐。这个结果也可以反过来看:正因为他们不爱彼此,所以不常做爱。

有心理学家把性爱中的人格分为3种:

1.安全型:喜欢自己、也对关系有信心。

2.过激型:对于自己的表现很焦虑,情绪起伏较大,易紧张,性行为快且频繁。

3.冷漠型:并不享受性爱,在潜意识里否定愉快的感受。

但是不管对于哪一类的男人,性爱都是一种到达更深层次关系的途径。

在《性包厢》里,那对因为前戏不合而互相争吵的夫妻,在生活中其实也很少有愉悦的性爱关系了。在生完一个孩子之后,他们对于性爱失去了沟通,也就此断掉了融合彼此的纽带。

而在生活中,对于中年夫妻来说,真正能够引领彼此融合的性爱,也随着生活的压力而变得越来越稀有。

如果说自尊、释放、接纳,都是性的含义之一,

那么承诺,其实才是男人最高级的性爱。

性爱之所以是一种承诺,就在于其实重要的不是技巧、对象,而是你跟这个人的亲密感与承诺感。

承诺,是稳定关系的一种象征。

在心理学家的研究中,高潮常发生在女性与伴侣有高度的安全、连结感受时,所以稳定的关系也很重要。事实上,在最近一次的性行为中,如果对方是稳定伴侣(交往六个月以上),有67%的女性达到高潮,如果对方是一同欢愉4次以上的炮友(hook-up),则只剩下34%,而如果只和对方做过2~3次,高潮率仅剩16%,倘若是第一次做,高潮率大约只有十分之一。

是的,对于男人来说,性欲是一种本能,就好像吃饭一样,如果生理满足不了,还会影响感情。因为当性欲得到满足时,感情也会升华。

没有性的爱,就像四川火锅,少了辣椒一样。

如果只有性,没有爱,那也会非常空虚。高潮过后的反差,会让你更加失落,因为缺少了爱。

性与爱,二者缺一不可。

真爱是爱与性的结合,在性中升华爱,在爱中升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