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读后感精选10篇

余生有你的情感美文

发表时间:2020-02-24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读后感精选10篇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是一本由[英]汤姆•弗莱彻(TomFletcher)/文/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读后感(一):想象力匮乏、不知道怎么陪孩子的父母们,这本书是好帮手!

柠檬很喜欢搭积木,家里买了各式各样的积木给她玩。柠檬常在我回家的时候,拿出一个我第一眼完全看不懂的造型,告诉我说:妈妈,这是蝴蝶、这是电池、这是飞机、这是锤子、这是大象……我按照她所描述的事物,定晴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每次都要感叹下,小朋友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为什么她就能用普通的积木搭出我完全想不到的身边的事物?

我一边寻思着要不要送她去学乐高,一边翻开了《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这本《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是《小心,你的书里有只龙》的姐妹篇。

一开始我在想,为什么要出两本相似的内容?作者一定是暗藏玄机,毕竟这套书的作者可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畅销儿童作家汤姆•弗莱彻(TomFletcher),他有一套“便便恐龙”的系列图书,在英国销量超过一百万册。插画是格雷格•阿博特(GregAbbott),这是英国著名插画家和设计师。

这两个大创意家,都在这本书里设计了哪些机关呢?

我和宝宝仔细看完了书,发现作者确实是奇思妙想,把互动书玩出了新花样。

书里跑进了一只怪兽,情节设定是要把怪兽赶出去。整个阅读过程,都是拿起书来摇摇晃晃。这本书和《变变变》有点像,把书当成一个容器,试图把怪兽倒出来,于是一会儿往左摇,一会儿往右摇。

这时如果是个想象力还没开发起来的小宝宝,可能就会愣愣地,不知道你想干什么。但是对2岁以上的小朋友,就很合适了。他会很开心地拿起书配合你的要求,而恰好翻到下一页,作者画出了动作效果,小朋友会高度配合,因为效果逼真。我们可以凑近一点观察怪兽的动作和表情,它被晃倒了以后,像坐滑滑梯一样滑倒在地上,嘴巴张开,双手往外伸,一幅担心自己摔倒要用手去支撑一下的样子。再看我们把书倾斜以后,怪兽马上就要滑倒了,紧紧抓住书的一角,眼睛紧闭,嘴巴张开,非常害怕。

当然,光是把书转来转去,是无法满足小朋友的。于是汤姆又想出了另外一套和小朋友玩的游戏。比如说,挠挠怪兽脚丫子、朝怪兽吹气把他吹走,这些是另一种形式的互动,在前面的有关书的互动过程中,我们的动作对象是书,但是后面这两者的作用对象就直接是怪兽了。那孩子能不能理解,我们对书做动作的时候,也会影响到怪兽呢?能,和孩子一起看完这本书就能理解了,这是一种辅助孩子理解逻辑关系的办法。

除了做动作,我们还试着朝小怪兽大叫,真的把小怪兽吓跑了(如果孩子害怕,也可以试着朝自己害怕的对象大叫,既是壮胆儿,有时候真有吓退对方的效果)。再大声点儿,把它吓得更远一点,这属于声音的互动范畴。既有声音、又有动作的互动,才是最有效的互动,就像我们学习的时候,最有效的方法是视、听、动手多管齐下,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我们终于靠着各种办法把小怪兽吓跑了,结果把它吓进了我们的房间里。小怪兽像伸出一个脑袋,怯生生地,你一定不想让它在你的房间里逍遥自在吧?万一它又把房间里的东西给破坏了呢?还是快把它喊回来吧,书里才是最适合它待的地方,只要告诉它不要乱咬书就好了。小怪兽困了,我们可以摸摸它的脑袋,再给它轻轻地盖上书当被子,合上书,让它悄悄睡觉吧。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和《小心,你的书里有只龙》的相似之处,是作者将书定义成一本游戏互动书,父母可以在睡前和孩子一起玩这两本书,是非常好的亲子互动时光。很多绘本的角色扮演,是父母讲、孩子听。但是这两本书不是,它是父母讲、孩子动,甚至到最后是孩子讲、父母动,互动效果非常好。

这两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怪兽》更适用于睡前,更带着一些亲子温暖。而《龙》,更带着一些生活里的活泼和安全常识教育。所以白天读《龙》这一本书更合适,睡前缩在被窝里和宝贝一起看《怪兽》,再就势哄孩子睡下,竟也是个不错的法子。

这套书是《不要碰这本书》系列的进阶版,可以更加有效地锻炼孩子的情绪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本非常棒的亲子互动书。经常没有空陪孩子的爸爸、经常想象力匮乏到只能和孩子讲讲日常的妈妈,在看完这套书以后,应该会有很多新的奇思妙想和不断加深的亲子感情。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读后感(二):亲子互动、想象力培养、语言表达力提升,从睡前亲子阅读开始

提起怪兽,很多人的脑海中一定是那种大型的、很可怕的动物,影视作品中它们通常拥有巨大的体型和狰狞面目一样的外貌,有着巨大的破坏力。

很多人也习惯拿怪兽吓唬小孩,使得小孩听话,不去做大人不认为危险的事情,于是亲子共读也很少选用这类题材。

一贯以来我也是不喜欢怪兽的,至少他们面目狰狞,但前段时间入手的绘本《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却彻底刷新了我对怪兽以及绘本题材选取的认知。

萌萌哒的小怪兽取代了面目狰狞的庞然大物,行为举止非常可爱,“小怪兽为什么会在书里?他是来搞破坏的吗?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一个故事,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意义?

带着疑问,开始了亲子阅读。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是由英国百万畅销童书作家汤姆·弗莱彻(文)、英国著名插画设计师格雷格•阿博特(图)共同完成的。这本书非常适合亲子互动,在游戏中益智。

随着绘本的内容,我们展开阅读体验吧。

哇,你的书里有只怪兽!(可爱的它正在津津有味的啃着书)

面对”破坏“书籍的怪兽怎么办?

让我们把它赶出来。(怎么赶出来呢)

摇晃这本书,书被晃倒了,但它还是在书里。

我们来尝试挠挠它的小脚丫,它开心的笑了。

我们使劲的吹它,它还在书中,我们向左、向右倾斜书籍,快要成功啦。

啊!不好,它抓住了书角,然后我们上下左右摇晃它,终于被赶了出去。

小怪兽被赶去哪里了呢?原来是去了房间,想来想去,还不如让它待在书里,慢慢地它也进入了梦乡。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孩子的动作会随着文字的引导变化随之改变,在故事中完成游戏的设置,锻炼了孩子随机应变能力及想象力。

睡前亲子互动

3-8岁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关键时期,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发现,睡前故事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幼儿早期阅读方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理解力、表达力和记忆力。

随着家长教育越来越重视,太多家长希望对孩子进行高质量陪伴,又因为想要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物质生活“不得不”减少家庭陪伴时间,此时家长不妨考虑睡前亲子互动时间。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在亲子阅读时,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一起随着书籍内容的变换进行动作的变化,为了让小怪兽出来,摇晃书籍、挠小脚丫、左右旋转书籍等等。

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完成绘本的阅读,亲子互动也多了一层意义。

丰富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人本杰明.S.布鲁姆总结:如果界定一个17岁成人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4岁儿童已经发展到50%,8岁之前再增加30%,到17岁则获得最后的20%。

儿童成长时期,是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丰富想象力培养对于日后的发展非常有必要。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情节设置步步引申,对于孩子丰富想象力大有裨益,文章从主题设置便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书里有只怪兽,然后呢?

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赶出怪兽,因为它在啃书,怎么样赶出怪兽呢?

书籍中虽然做了行为引导,但继续阅读内容之前,孩子可以展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在不破坏书籍的前提下,要成功赶跑小怪兽哦。

天马星空的想法会随之而来,家长可以深入与孩子探讨,鼓励孩子产生更多的想法,之后与孩子进行书籍内容的阅读,寻找其中的“差异”。

提升语言表达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每一副画面的文字,语言的设置非常讲究,比如“噢,小心!”“摇晃”“挠挠”“呼”“倾斜”“还在”“上下晃动”“旋转”“大喊”“它不见啦”“没有”“快回来”“快来这儿”“嗖”“晚安”。

孩子的语言学习与周围、日常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的教育、词汇的储备可以丰富发展孩子的思维。

书中涉及的部分词语是孩子一开始常接触到的,可以在亲子阅读后进行举一反三。

有些词语的引申可以丰富孩子语言储备,家长需进行词语的正确解读,加以训练,提升孩子日后语言表达。

游戏类绘本可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完成阅读、丰富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读后感(三):“好玩”对孩子而言有多重要?

婴儿日常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莫过于吃喝拉撒睡。如果一个婴儿能吃能喝能睡且便便正常,他大概率是个天使宝宝,会非常好带。

2岁以上幼儿日常中最重要的又是什么?依然离不开吃喝拉撒睡——废话,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几个要素。不过相比婴儿,幼儿多了情感以及玩的需求。

情感需求好理解。婴幼儿均以自我为中心,以为全世界都围着他转,也必须围着他转,一旦不如意,轻则哭闹,重则撒泼打滚。他们的情感需求是:得到足够关注及全部诉求得到满足。

玩也好理解啊。脑囟都没长好的小毛孩懂啥呢?不外乎这里玩玩、那里玩玩,以及哪儿好玩上哪儿玩。当然,幼儿就是在这些看似普通无聊的大量重复的日常玩耍中,获得通向世界的密码,茁壮成长。

基于此,如果能够寓学于乐,那是父母们最喜闻乐见的事。

此外,如何轻松、不费脑力陪熊孩子玩也是不少父母的诉求。毕竟在外奔波应对工作一天,回家玩玩孩子就好,不想再被孩子玩。

把电视打开或者把手机甩给孩子,可能是最轻松的方式,但显然也是个糟糕的方式。

陪孩子玩益智玩具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如乐高、磁力片、拼图等等。玩玩颜料也是大部分孩子喜欢的,就是收拾残局比较费时费体力。

相比之下,亲子绘本阅读还是比较适合“懒”父母的。

试想这样的夜晚,饭足茶暖,不用洗碗。你慵懒地靠在舒适的沙发垫上,孩子柔软且带着奶香的小身体轻偎着你。你信手翻开绘本,“不带脑子”照本宣科,孩子便听得津津有味。

好一幅父母慈子女孝的美好画面。

温馨提示:以上场景仅限于父母选对了绘本,成功吸引了熊孩子的全部注意力。

对低龄的婴幼儿来说,既然“玩”是绕不过去的命题,不如就从它入手,选一本好玩的绘本,和孩子们玩起来。

譬如,《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

这本书出版于2019年11月,作者是英国的百万畅销童书作家汤姆.费莱彻,绘者格雷格.阿博特,译者范运年。它已授权17种语言,全球销量500万册,并且得到米歇尔.奥巴马的分享推荐。也就是说,拥有它,你就拥有美国前第一夫人同款家庭绘本(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哈哈哈)。

我当然不是因为米歇尔的推荐才分享这本书。先歪个楼,《点点点》看过吗?《小黄和小蓝》看过吗?

如果你觉得上述两本经典绘本特别有趣好玩,那么,不用想,买它,这本《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肯定适合你。

如果上述两本绘本都没看过,恭喜你,你找到了一本特别好玩的书,赶紧和孩子玩起来。

这本书好玩在哪里?

首先,人物设定好玩——小怪兽。不知为何,小孩子总对虚拟的各种怪兽深感兴趣。如果你跟一个孩子说,“有个人去商店”,他可能毫无反应。但如果你说,“有只怪兽去商店”,他可能就会竖起耳朵听,诶,怪兽为什么去商店?

书里的怪兽笑容可掬,软萌可爱。它是一只身穿黑白条纹t恤但没穿裤子的蓝怪兽,有四颗尖尖的牙齿长在人类虎牙的位置,最特别的是有两只粉色的角以及一条粉色小揪揪的尾巴。它黑白分明的眼睛咕噜咕噜转,一点儿也不可怕。

其次,情节设定好玩。它讲述的是,有只小怪兽跑到书里了,小朋友想办法把它从书里赶出来,摇他、吹他、晃他、吓他……终于,小怪兽从二维的书里逃跑出来了,跑到三维的小朋友的房间里。啊,这可不行啊,房间里可不能有怪兽。所以,小朋友又把小怪兽从现实中喊回来书里,顺便把它哄睡,最后轻轻合上书……

这种从二维到三维,再从三维到二维的故事设定,引导着孩子的思维从想象到现实,再从现实到想象。这种真假的交替,迎合了低龄婴幼儿分不清自己想象与现实存在的年龄特点,从而使得这个故事显得特别真,孩子自然看得投入,赶走小怪兽的故事也因此好玩起来。

最后,寓学于乐。刚才也提到,这种潜移默化的从玩乐中学到小小新本领的方式,正是家长们最为推崇的寓学于乐。它可以教会婴幼儿什么?

颜色。它的色彩特别明亮。蓝色的小怪兽、粉色的角、红色和黄色的背景、黑色的梦乡……家长可以在阅读数次后,引导幼儿去发现各种颜色。

方向。故事中提到“把书向左边倾斜”“把书向右边倾斜”“上下晃动这本书”等,左右上下的概念,就在一遍遍的亲子阅读过程中,刻印在孩子脑海里,直至他理解这些方向词语的具体含义。

动作。“摇晃”“挠”“吹”“倾斜”“晃动”“旋转”“大喊”等动作词语,伴随着父母的示范动作,孩子会跟着做、争着做,最终明白什么是摇、挠、吹……别小看这些简单的词语,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来说,能掌握并运用它们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礼貌。书本最后写的是,“嘘!看!它很快就进入梦乡了。轻轻合上书,不要吵醒它。”此景,孩子很自然就明白不能打扰正在睡觉的人。尽管他还不理解这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礼貌,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举一反三,不能随意打扰正在看书的人/工作的人/吃饭的人……

此外,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会在这本书中获得高质量的相互陪伴。虽刚才戏说父母可以“不带脑子照本宣科”,但这类亲子互动绘本的高明在于,它在不知不觉中带动大人的情绪,让大人也跟着孩子进入绘本情景中:

孩子被笑容可掬的小怪兽吸引,家长则被笨拙但专注可爱的孩子吸引,情不自禁跟着怀里的“小怪兽”用奶音念“让我们把它赶出来来哦……”

这份“好玩”,对大人而言也很重要呢。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读后感(四):还在做枯燥的故事讲述?聪明的父母选对绘本让睡前阅读这样有趣

我喜欢看美剧,几乎在每一部美剧里都能看到每个有孩子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在临睡前,父母大多数都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做睡前的耐心陪伴。

睡前故事的好处到底有哪些呢?大致有以下几点:

1、睡前故事大多数是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可以促进亲子关系,还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2、睡前故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故事线索本身就把许多语言现象串联起来,能帮助儿童逐步掌握较为复杂和多样的语言知识和技能。3、睡前故事可以让孩子学会在书本中自我教育。故事本身对儿童的人格塑造起着示范和启蒙的作用。4、通过故事的情景想象可以开阔了儿童的视野,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综上所述,睡前故事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重视,成了家庭教育,亲子时光的一个日常,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

今天要推荐的这套童书绘本有两本,它们被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热情分享推荐!

《学校图书馆杂志》、《科克斯书评》、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力荐的英国百万册畅销童书!由作家汤姆•弗莱彻精心打造,长踞英国童书畅销榜,已授权法语、德语、韩语等11种语言出版,全球销量超过500000册,深受各国儿童喜爱——《There’saMonsterinyourbook》(译名《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和《There’saDragoninyourbook》(译名《小心,你的书里有只龙》)。由格雷格•阿博特(GregAbbott)绘制插图,科学出版社副编审范运年翻译,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

“噢,看!你的书里有一只蛋!它看起来快要孵化了!”语句诱导——“不管怎样,千万别往下翻页……”“不敢相信,你还是翻了!这个蛋已经孵出来了,现在你的书里有一只龙!”——直接交代故事背景——好奇心会诱使孩子翻动书页,然后龙宝宝出生了……“它真可爱!”“别害怕,它只是一个龙宝宝!”“哎呀,它打了个喷嚏,把书烧着了……”“快来帮它灭火吧!”“怎么灭火呢?”“用嘴吹,然后翻页盖住!可是,火越来越大!怎么办?”“想象下一页有一个装满水的大水球,用手指戳破它!”“哗啦啦……”“火终于灭了!”想象力真神奇!简单的故事情节,一步步的引导孩子想象,“继续想象出美味可口的冰激凌吧……”

一步步的引导,设计得很合理。不合理又怎样呢?重要的读者们能够在这样的语境和画面中感受到既有趣又充满想象力的过程!

童书绘本读完了,该关灯睡觉了。

关灯后,故事还没停,还可以继续想象,开启孩子的想象力之门……

建议在阅读结束后,收拾好书籍,关好灯,父母陪孩子一起再在床上躺一会,讨论一下彼此想象到的其他的事物,天马行空,想到什么说什么……

多好的亲子时光,多好的想象力延展——这就是睡前故事的魅力!

而《小心,你的书里有只龙》更有趣!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按照提示,摇晃、倾斜、旋转图书,与书中的小怪兽互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情绪及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亲子关系。

“噢,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你能帮忙把它赶出来吗?”“试着摇晃、倾斜、旋转书,吹气、大喊……”“哎呀,小怪兽去哪里了?”——“它不见啦!”——“它好像跑进你的房间了!”——“你应该不想让一只怪兽在你的房间里逍遥自在吧?也许这本书是最适合它待着的地方。”“摸摸小怪兽的头,跟它说声晚安吧!”“晚安,小怪兽!”“轻轻合上书,不要吵醒它。”

我喜欢这么简单又充满想象力的文字!更喜欢这套绘本这样丰富又有趣的阅读方式!充满想象,又可以充满了游戏,满足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想法!

文字作者汤姆•弗莱彻(TomFletcher),英国畅销儿童作家。其创作的“便便恐龙”系列图书在英国销量超过一百万册。汤姆也是一个音乐家、还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和视频博主。他的YouTube频道拥有近1亿视频浏览量和63万订阅用户。汤姆的书已被翻译成32种语言在全球出版。

而好的绘本,除了文字离不开绘图,这本书的插图作者格雷格•阿博特(GregAbbott),也相当厉害!他是英国著名插画家和设计师,除了儿童书籍,他还创作艺术版画、服装、玩具、贺卡和其他商品。

感谢翻译范运年,科学出版社副编审,文字爱好者,翻译作品有:《美丽女孩儿》《没有星星的夜晚》《勇敢》等多部。是他的翻译,让我们可以阅读到中文版的这本书!

不论你是陪伴孩子时间较多的陪伴父母,还是忙于工作的职场父母,建议你都重视起来孩子的睡前故事时间,让孩子每天睡前的这一小段时间成为家庭的固有生物钟,给孩子给家庭保留这一点必须有的家庭仪式感。也许是半小时,也许是十分钟,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也让孩子体会到陪伴的温暖。而你将收获到的,绝对不仅仅文前所述说的那几点收获!

睡前故事书推荐——这套由英国畅销儿童作家汤姆•弗莱彻(TomFletcher)所著,英国著名插画家和设计师格雷格•阿博特(GregAbbott)绘图,科学出版社副编审范运年翻译,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童书绘本——《小心,你的书里有只龙》和《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兽》读后感(五):《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巧用正向催眠,富有游戏力的奇妙之旅

“你再不睡觉,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为人父母,最怕家里有个成天吵着不睡觉的娃,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这样跟孩子说话。

孩子们年龄小,还无法自主控制情绪,更不会根据当前处境来调整自身状态,作息时间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耐心和理解是每一位家长必不可少的,万不能因一时急躁误伤了孩子的心。

了解了问题缘由,就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睡前故事、舒缓的音乐、轻拍抚摸都是不错的选择,而许多家长,想让孩子尽早扩充知识面,常常会选择给孩子读绘本。

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者中川李枝子,曾经对好的绘本有过定义:

要不受年龄限制,贴近孩子生活,能吸引孩子,让其反复阅读,越读越喜欢。

能做到让一个孩子,因为某本书而按捺住自己的性子,还要压制随时会躁动起来的身体,简直是难上加难。与其挑战他们的天性,倒不如顺应他们想要玩的冲动,然后慢慢放缓节奏,让孩子沉浸在兴奋劲儿里,进而带着些许的倦意入眠。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就是这样一部绘本,这本由英国作家汤姆·弗莱彻精心创作的的作品,不仅长据英国童书畅销榜,还得到了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力荐。

获得如此多赞誉的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够让孩子在做完游戏之后,还能迅速平复下来,安静地进入梦乡呢。

1.正向催眠,让孩子的兴奋劲儿软着陆

书如其名,《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从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只藏在书里的呆萌小怪物,它绕有兴趣地啃着我们心爱的绘本,肆意破坏。

“我们要把它赶出去!”这是作者传递给读者的第一想法。接下来,他开始引导孩子们一步步地与这个破坏者做斗争:摇晃、旋转、倾斜、晃动、吹气、大喊……终于,通过不断地努力,小怪物被撵走了,此时,作者不忘记用一个小怪物仓皇逃窜的页面,给孩子们一个胜利的反馈。

可是这么玩,不会让孩子越来越兴奋吗?

作者的回答,尽在他结尾处的巧妙设计中:被赶走的小怪物,委屈地趴在下一页的角落里,露出半个脑袋,可怜巴巴地盯着你,总不能让它无家可归吧?“好吧,那你回来吧!”小怪物如临大赦,“嗖”的一声回到了书里,玩累了的小怪物,要和孩子们一起进入梦乡了。

同情心,这就是作者最终想要传递出来的情感。当孩子们玩累了以后,向孩子输出“我成功了”、“我拯救了这本书”、“小怪物好孤单”、“我们还是一起玩吧”这样的想法,这其实是一个“正向催眠”的过程。

作为一本睡前读物,当躺在床上的孩子,翻起整本书时,它的宗旨就是在不同程度地消耗着孩子们的精神和体力,在有趣的氛围中,对孩子进行无意识地催眠。

有父母在身旁陪伴孩子阅读的话,就可以让孩子彻底放松,孩子会将意识完全专注于书中发出的指令,这个时候,潜意识就会不自觉地被激发出来。在两种意识同时开放的情况下,再用色彩去刺激视觉,从而让孩子进入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

此时,对孩子的正向催眠尤为重要。向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能够让孩子在“自我成功”的潜意识里美美地睡上一觉,而这对于健全孩子的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先让孩子发现搞破坏的元凶,再调动孩子们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然后通过指令,逐渐加大肢体的运动强度,最后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让小朋友与小怪物做朋友。

这便是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它既尊重真实世界的法则,让破坏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又告诉孩子,捉弄小怪物不是目的,让他乖乖待在书里才是关键。

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并不能理解这许多潜在的意义,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寓教于乐的初衷。顺应孩子玩得天性,再让兴奋劲儿平缓落地,书合上那一刻,仿佛结束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接下来,就是和小怪物一起进入梦乡了。

2.注重游戏力,倾听孩子内心的感触和情绪

孩子拥有旺盛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能够激发它们的最好途径,莫过于玩。

今天的年轻父母,对待育儿这桩事,态度很严肃,也很认真。读书、听讲座、请教专家、上论坛,不断提高自己的家庭教养质量。然而,当他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似乎缺了点什么?

因为他们不会跟孩子玩。

为人父母,需要一种活力,一种自信,一种情趣,一种幽默来跟孩子玩,而获得过美国国家亲子出版金奖的作者劳伦斯·科恩,把它们统称为一种能力——游戏力。《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正是一本富有游戏力的绘本。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如果想要听到他们的心声,并且有效地与之沟通,那么就要用孩子的语言。《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里的文字简洁明快,上一页用较大字体,引导孩子发出动作,如:挠挠、吹一下、倾斜、上下摇晃,下一页就会有小怪物被捉弄的模样。但是想把小怪物撵出书可并没有这么简单,需要把整本书来回折腾,对于幼儿的来说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这时就需要我们的父母出马了,这也是绘本在设计时故意加入进去的亲子环节。如果父母不跟孩子一起读绘本,做游戏,那么错失的不仅仅是乐趣,还有孩子们在游戏中所能表达出来的,内心感触和情绪。

要知道,有时候,我们需要聆听他们,他们也需要倾诉。年幼的小生命,是不会说出“这件事我感觉不太好,我能跟你谈一谈吗?”这样的话,他们更多的时候,可能会说:“你可以跟我玩一会儿。”

如果我们同意,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在睡前的游戏中,把他积攒了一天的内心的感触和负面的情绪,全部倾诉出来。而此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开解这些问题,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即使什么都不说,孩子们憋闷在心中的情绪,也可以通过捉弄这只小怪物来得到释放。如果我们不跟他们玩,不会和他们玩,彼此就会错失建立连接的机会。

很多家庭的日常,就是太缺乏欢乐了。这种注重游戏和游戏力的养育方式,不仅让孩子满足了玩的需求,还能够让父母意识到游戏本身所带来的活力和寓意,以及在它背后,与孩子建立起的沟通桥梁。

有时候,也许连家长都不敢确定,谁在游戏中更有收获,是孩子,还是自己。

3.只有父母放下身段,才能让孩子体验最美妙的旅程

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很笨,有的会把这种感觉说出来,有的会藏在心理。

他们渴望看到愚蠢的是别人,这样他们会觉得好受一点。在阅读《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时,很多家长会觉得里面的小怪物十分笨拙,甚至幼稚,而不愿意放下身段,跟孩子一起与它对抗。

我用包括《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在内的三部互动型绘本,做了一个小小实验。在幼儿园老师的配合下,将十位家长分成两组,给孩子讲绘本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无一例外的需要孩子与之斗争,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一组家长习惯跟孩子一起玩,甚至有的时候比孩子还欢实,俨然把故事中的主角当成真实存在的;而另一组家长则喜欢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在互动环节,鼓励孩子去克服困难。

第一组孩子的兴趣盎然,会对着父母大声地笑,玩到大呼过瘾。当无法把小怪物撵出书时,这组家长会跌倒,拿着绘本四处乱舞,甚至帮倒忙,假装想不出办法。“妈妈你真逗,我来帮你!”这是孩子心里的第一反应,所以整场游戏,他们都会玩得十分投入,在小怪物被撵走的那一刻,父母和孩子都躺在爬爬垫上呼呼喘气。

而另一组孩子,普遍精力不集中,如果不小心把绘本掉在地上,他们不会去捡起来,而是回头找父母忙。书中的小怪物并没有那么好对付,而这些家长只会拿着孩子的手,示范一下如何把书倾斜过来,然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做,最后孩子已经不想再读下去了。

放下身段,对父母来说是很高的要求,因为很多人没有办法摆脱自己的日常角色。对于上班族来说,每天的工作已经很辛苦了,而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绷得很紧。

极富感染力的表达,对于想用游戏来拉近亲子距离,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父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更直白的说,只要能在游戏中逗孩子发笑,听到笑声,就能确定自己的方向有没有走错。

为了接近孩子,请把自己的尊严放一旁,这样做,既能让孩子在游戏互动中充当更有掌控力的角色,也能塑造出他们内心中的自信。

其实,在与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学习到东西一点也不少。

成人的游戏,如网球、钓鱼或打牌,只会注重方法的正确或者技艺的高超,用“不自然”、“死板”来描述也不为过,说是游戏,不如说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而像孩子一样游戏,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笨拙地犯错,夸张到极致,把严肃的心情放松,试着去享受简简单单、有些傻乎乎的乐趣。

生活中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也许,直到跟孩子一起捧起绘本时,才会发现自己真的不快乐。

孩子之所以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是因为他们有一些情绪预先埋在了心里,平常他们都把这些情绪牢牢地关住,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注重游戏力的绘本,正是向孩子敞开了有趣的大门,让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一齐涌出来。《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就是这样一本书,而它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打开这道“门”。

在门后,是孩子们从“现实世界”进入“绘本世界”的奇妙之旅,也是成人们从“自我世界”里解脱,开心微笑,释放压力的通道。许多人觉得,孩子们的世界是幼稚的,那是因为他们执着于“现实”,反而弄丢了,那个曾经相信世界上也有小怪物的、快乐的自己。

相关推荐

儿时的原读后感精选10篇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儿时的原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时的原》是一本由陈忠实著作,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时的原》读后感(一):梦想和苦难并存

这是一本关于记忆、求学、成长的自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光影在笔下跃动,麦田的掠影、原上的吆喝、门后的眼泪,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难与困苦,但陈忠实老师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将读者带进他的故事里,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而是像真正经历过世事的主人翁一样去感慨。他的故事超凡地平易近人,准确的说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个穷苦农民子女的形象,让我们根本感觉不到与故事人物的距离,或许真实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我一直在想,能写出《白鹿原》的作者究竟是生长在何种环境下,究竟是何种不同才得以练就成这样,《儿时的原》为我解开了这个谜团。从“原”到“求学之路”,再到“文学生涯”,我就这样跟着陈老师的回忆一点一点地去品味那些纯真、那些苦难、那些潸然泪下的时刻。全书分为三大章,每一章都讲述了某一时期作者的经历,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发人深省。记忆颇深的是陈忠实老师的求学之路,命运一次次擦肩而过,让我想起“每次人生的重大转折,其实都在普通到极致的一天。”,仍然会感叹若当时走了别条路,或许是另一种光景,但无论路怎么走,我相信他心底始终住着那个保持初心的男孩,那个倔强的、坚毅的、满怀善良去拥抱世界的男孩。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了生活的真相之后活出了生活。”,陈老师正是这样的英雄主义者,他对读书的渴望、对文学的热爱,放在人民生活条件日益富足的今日也是不可比的。这本书让我开始去回首自己的初心,开始去找寻这些年丢失的对书籍的迷恋,也让我明白梦想确实是和苦难并存着,但不屈的梦想终究能在遍体鳞伤的躯壳里开出花儿来,那花儿载着的独特的思想和自由的灵魂,永不破败。

《儿时的原》不仅是一本好书,更是适合青少年看的一本好书。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很难再找出这样的、将那个时代的故事展露地那么尽致的一本书,它反映的不仅是一个人、也不止是一个时代的故事,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下年轻人所稀缺的、对知识的渴望和执念。或许那个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思想的传递却从未走远。

《儿时的原》读后感(二):那些不曾打到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

读《儿时的原》,是因为封面上的文字着实吸引我,“求学的艰辛,成长的负重,面对宿命的不甘,在成长的路上所收获的感动和激励,梦想和苦难造就了这个后来写出《白鹿原》的孩子”。翻开这本书,展现的是一幅与我现在所处环境截然不同的生活画卷。儿时的经历很容易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陈忠实先生说他在念初二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迷上了写作。写作对于一个在农村长大经济困难的孩子来说是很奇怪的爱好,因为文学在当时人们的脑子里浪漫又不切实际。可他还是在写作这条路上坚持了很久,因此才会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白鹿原》。《白鹿原》火了,白鹿原也跟着火了。陈忠实先生在《儿时的原》第一章中提到,北宋时白鹿原就被更名为狄寨原了,但是因为他的小说,白鹿原这个名字又才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在这本书里,陈忠实先生记录了当时他在原上的生活,也只有亲身经历过原上和原下生活的他,才能写出令无数人拜读的成功作品来。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求学经历了,很多人都说现在学习太不容易了,以至于新闻上经常有学生不堪重负离家出走或者轻生的消息。真的要学好,什么时候都不容易。陈忠实先生念书的时候,生活中的苦难远比知识更难。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寄宿了,头一夜还只能睡在凳子拼出来的床上,遇到恶劣天气一个多星期都不能回家。初中父亲卖树供他和哥哥上学,最后因为实在接济不上休学一年,即使后来复学了,还要去原上靠卖菜赚学费。高考落榜是因为那一年招生骤减,考大学比考举人还难,如果初中那一年他不休学,就能赶上好时候,上大学没问题。……面对这些求学的困难,他还是没有放弃文学的梦想,节衣缩食地买书看。反观我们现在的学生,相对于那时的陈忠实先生,真可谓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是,很多人还是在抱怨生活的艰辛和怀才不遇。那时的陈忠实先生有多少才华?初中诗写个诗都被老师怀疑是抄的,写的作文老师点评就写了整整两页纸,他的作文还被推荐去参加市作文比赛……如果不是生活所迫,陈忠实先生应该能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但如果没有这么艰辛的生活,也许就难造就出十年写一书的坚忍。

《儿时的原》读后感(三):《儿时的原》——生命中的世外桃源

人活到一定的年岁,自然而然地会对儿时的记忆有所怀念。陈忠实也不例外,《白鹿原》是陈忠实一生中的高峰,《儿时的原》于陈忠实来说,是对其从少年到成年甚至更漫长岁月的一场回望了。儿时的记忆,生命中最重要的快乐时光。

《儿时的原》是陈忠实的自传散文集,整个篇幅比较小巧,每篇字数阅读起来轻松,不费力。全书总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章:我的原;第二章:我的求学之路;第三章:我的文学生涯。

本书我读了两遍,我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完美的作品,读过之后,意犹未尽!

我说的完美,是指那种回忆式的叙述,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环境还有社会背景的描写。让一个几十年以后的年轻读者阅读起来,一点阅读障碍都不会有,仿佛书里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仿佛作者经历的儿时趣事就是我们所经历的。

《割草·搂麦》中,出生在农家屋院的男孩子,从小就要帮助父母干农活。拔草、割草、搂柴火、搂麦穗、掰苞谷等等,能做的活一个都不少干。作者最喜欢的农活是割草,因为割草可以结伴到原上去玩,抓蝴蝶,逮蚂蚱,时常玩耍得过头了,竟忘记了割草。作者最不喜欢得农活是搂麦子,这活不重也不累,但是那种热却是最难忍受的。辛苦之后,吃起白面馍馍的时候,还是觉得干劲十足。那是一种最朴实的成长经历。

《卖菜》中,在那个贫苦的年岁里,为了挣得学费,不得不挑起扁担,卖菜挣学费,在当时甚至还形成了一股风气。卖的大多都是时令蔬菜,韭菜、大葱、蒜苗、茄子还有西红柿。有时运气好,卖得快,就能挣得一元上下;要是运气不好,卖不掉,只能亏钱贩卖。当时觉得天大的事,后来回头看,不过是一次过家家玩耍罢了。

书中写到作者的求学,可以看出那是一条崎岖的道路,但在作者的笔下,除了过程中的艰难,更难得是一路上亲人师友之间互相搀扶的珍贵情谊。他们结伴走出家乡到外面去投考中学,那一次,他磨穿了他的鞋子,那也是他真正的人生之旅。

在作者的行文之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快乐。开篇讲到李巍约稿时的欣然;中间讲到吃白馍馍时的满足;末了写到早年随父看戏时的快活。作者写原上、写乡土、写秦腔,写他热爱的这片黄土地。书中写道“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儿时的原》的语言风格是生动的透着乡土气的,阅读时,就仿佛与家里的一位长者聊天。更珍贵的是,通过这本书,我们大概能感知到究竟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造就出一个写成《白鹿原》的陈忠实。特别是我们年轻一辈的读者,想要了解陈忠实,读这本《儿时的原》,最好不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儿时的原”,千人千面,千面千缘。

《儿时的原》读后感(四):那些让我们难忘的年少时光,始终激励我们一路前行—品读陈忠实《儿时的原》

说起陈忠实,我们首先都会想到的是那本红遍大江南北的《白鹿原》,想起《白鹿原》中描绘的那道古老而又神秘的关中平原。拿到这本《儿时的原》,亲切感油然而生,书封为原的色彩,和书名很搭,它是一部关于作者童年经历的随笔散文,亦可称之为童年自传。

作者陈忠实,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常委。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被评选为陕西省首届红旗人物。1993年因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以此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陈忠实的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等,中篇小说《初夏》《十八岁的哥哥》《四妹子》等,文集《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等,文论集《创作感受谈》,散文有《告别白鸽》《原下的日子》等。

很喜欢书封上的文字:求学的艰辛,成长的负重,面对宿命的不甘,在成长的路上所收获的感动和激励,梦想和苦难造就了这个后来写出《白鹿原》的孩子。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人生路上的导师,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成功不是等出来的,而是靠我们不断努力奋斗出来的。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痛苦与磨难。想要成功,就要学会忍忍与承受,坦然接受生活中所面对的一切困难,找到突破的方法,破茧成蝶,方能著成一片璀璨的天空。

每个人都想实现梦想,关键在于你为了实现梦想做过什么。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想要梦想成真,就需要我们为之不停地奋斗。梦想不是等出来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当你越过冰川,抵住狂风,踏过巨浪,相信梦想一定会等在不远的前方。

全力奔跑,方能抵达梦想的天空。

人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有先天的优势固然好,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到先天优势的眷顾。没有先天优势的我们,更要全力以赴学会奔跑。只有全力奔跑,梦想才能触手可得。

作者心中的那道原,家乡的沃土,那些难忘的年少时光是他前进的动力。经历能让我们更好地成长,经验是我们成功的希望。前行路上不放弃,为了梦想不断努力,终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儿时的原》读后感(五):一本很不错的书

昨天拿到书以后用了一晚上的时间便看完了。原本平时工作较忙,闲暇时间也不太多,所以计划可能会用3天的时间来拜读这一本来自陈老先生的《儿时的原》,结果挺出乎意料只用了一晚。这本书其实并不厚,但是每一段来自陈老先生对自己儿时生活在白鹿原的故事都描写得格外细腻。在整个阅览的过程中,有一种父亲在向自己讲述着他儿时经历的亲切感。虽然作为一个80后并没有体验过解放初期的那种日子,也因为自己出生于城镇,从小到大也没有接触过农活,但是从陈老先生的讲述中却能深深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种种。我也在陈老先生的回忆中,犹如身临其境般体验着来自50年代的动荡生活。在这里说动荡其实有些不准确,关于50年代的一些事儿,从我爷爷辈那里也听说过不少,其实在那样一个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在物资严重匮乏的那些年,我是很难想象作为需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的陈父亲,是如何承受着当代家长所无法承受的压力,即使在掏空家底的情况下,也要让陈老先生和哥哥踏入学堂。也就如陈老先生所说,他的父亲将一切都堵在了对他兄弟俩的“教育”上,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也正是如此,才会在今天有幸能拜读到来自陈忠实陈老先生的这一篇《儿时的原》。

陈老先生多次在书中提到自己在求学道路上所遇到的坎坷,他第一次体验到在磨掉了整个鞋后跟,拖着血肉模糊的脚毅然走完了几十里的路来到考场时的经历,结尾让我很遗憾,但却并不意外,高考落榜,回乡务农。也曾因为家里实在无法承受起两人的学费而休学过一年,并因此错过了那宝贵的“保送”机会。陈老先生在自己求学的道路上迷茫过,退缩过,这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在自己所生活的这个衣食无忧的求学时代,更多的是挥霍青春,享受着父母的溺爱,甚至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时的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三年初中后自己要上哪一所高校;三年高中后又要努力进入哪所大学,整个学生时代显得浑浑噩噩,顺其自然,自然是没法体会到陈老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无奈。回忆中,自己的童年,印象最深的不过是夏天的蝉鸣,冬季的盼雪。有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更别谈遇见过“狼”,见过“鬼”,就连每一块零花钱都是用在自己钟爱的小玩具或零食上。无法体会到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很难想象在那么一个年代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一个什么样子。如今自己也已经有了女儿,在向女儿谈及起自己童年时,也总是一副“你多幸福呀”的口吻,现在想起来实在有些可笑。

《儿时的原》的全文就像是一个老父亲在向自己的孩子讲述着他儿时的回忆,在整个阅览中,能让自己的情绪随着一文一字而变化,有机会我会让自己的女儿也看看这一本来自陈忠实老先生他儿时的记忆。

《儿时的原》读后感(六):《儿时的原》:故乡也是梦想的起源之地

《儿时的原》是陈忠实关于自己少年时的经历的自传随笔,记录了自己少年时期求学之路的艰辛曲折、成长之路的不易以及与文学的结缘,通过自己面对宿命的不甘以及在成长的路上所收获的感动和激励,以全新的视角为新时期的青少年诠释苦难和梦想。

陈忠实因《白鹿原》而被人们熟知,《儿时的原》的原,就是《白鹿原》里面的原,书中是陈忠实关于白鹿原的儿时记忆。

陈忠实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家里世代务农,《儿时的原》里很多都是关于乡村的回忆。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80后,对第一部分我的原中很多场景都很有感触:比如提着镰刀去割草,在草间捉蚂蚱等昆虫,还会用粗一点的草杆把它们串成串,提回家去喂鸡;又比如到了收麦子的季节,和陈忠实一样,我最不愿意干的事情就是顶着大太阳去搂麦子,倒不是因为会累,只是太阳太大,好像在炙烤着劳作的每一个人,走几步路都会觉得被晒的有些眩晕;又比如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路过孤坟,每次都会加快脚步,不敢回头看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惊扰到的鬼魂会跟上来,会有和陈忠实一样头发倒竖、头皮生出凉气的感觉……这些回忆现在想来会不由自主地微笑,正是因为这些经历,童年的记忆才会在生命里熠熠发光。

13岁,陈忠实第一次出远门,这一次是跟随老师灞桥投考中学。他穿的是妈妈做的旧布鞋,30里的沙石路把他的鞋底磨破了,脚后跟被磨出红色的淌着血的肉丝,钻心的疼痛让他之后的每次抬脚举步都畏怯落地之后产生的血肉之苦。

他先后用树叶、布巾和课本来塞鞋底,都无济于事,脚跟的疼痛让他绝望甚至丧失了前进的勇气,就在他完全崩溃的时候,一列飞驰的火车从他身边隆隆而过。这是13岁的陈忠实第一次见火车: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哩而根本不用双腿走路。这一声汽笛从此变成了他在绝望时刻激励自己继续走下去的无限动力,并且有了深深的领悟: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额挫折怎样的委屈怎样的龌龊,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去走你认定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时间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他顺利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中学,却在自己准备一满鸿志之时因家庭的贫困不得不休学一年,开休学证书的时候,素不相识的老师为此落泪,晶莹的泪珠使陈忠实震撼也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之中。后来他如约复学,老师的鼓励让他有了文学创作的信心,从此他开始尝试文学创作。但是高考的失利使他心灰意冷,他做了一名教师,然而并没有浇灭他的梦想,他依然坚持写作,读书,在书海中忘寝废食。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成功了,这也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从来不缺故事,陈忠实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朴素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史诗。儿时的原,不仅是陈忠实的故乡,更是他梦想的承载之地与精神寄托之地。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认定了自己的路,就不能轻言放弃,要努力向自己的目标靠近、再靠近一点,终有一天我们会成功。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这样一个地方,不仅承载自己的记忆也承载自己的梦想,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这样一块土地存在,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极大的慰藉。最后,愿你我都不会丧失这样心灵的港湾。

《儿时的原》读后感(七):陈忠实和他一波三折的文学之路

陈忠实是当代中国一位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他高中毕业,怀揣作家梦,几十年笔耕不辍,五十岁终于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不仅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白鹿原》是一首描写陕西农村50年变迁的史诗,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多种形式,是一部每个人都应该一读的著作。

而这一本《儿时的原》,是陈忠实的自传散文集,篇幅不长,描写细腻,读来分外轻松有趣。

《儿时的原》总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章:我的原;第二章:我的求学之路;第三章:我的文学生涯。分别讲述了陈老先生儿时在白鹿原生活的不同阶段,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当属陈老先生的一波三折的文学之路。

中学时,陈忠实要从乡下跑几十里远到城里念书,那时没有公交车,更不敢奢望自行车,只有步行。学校里一日三餐都是开水泡馍,能配点咸菜吃就是奢侈了。

教他的语文老师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姓车,第一次作文课破天荒的不限定题目,让学生自由写作,陈忠实就把自己过去写的两首诗抄在作文本上交了上去。

年少的陈忠实对自己的作品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满以为能当做范文在班上宣读,没想到老师给他的评语是“以后要自己独立写作”,根本不相信这两首诗是陈忠实自己写出来的。

血气方刚的陈忠实和老师大吵了一架。从此和老师形同陌路。

万幸陈忠实没有放弃对写作的热爱,之后的一次作文课上,他写下出了第一篇小说,名字叫《校园风波》。出乎意料,老师不计前嫌,给他打了一个高分。后来他的另一篇小说《堤》,更是由老师帮忙修改誊抄,投给了《延河杂志》。

正是这位知错能改的车老师,为陈忠实打开了通往写作生涯的大门。

谁成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考考场上陈忠实发挥失常,作文没写完,和大学失之交臂,只能回乡当民请教师。

生活安稳之后,陈忠实心底的文学梦又浮上了心头。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文学四年,争取四年后发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

那时环境艰苦,陈忠实晚上学习没有电灯,只能在油灯下看书,时不时还会烧焦头发。功夫不负有心人,1965年《西安晚报》发表了他的一篇散文,题为《夜过流沙沟》。

这次作品的发表给了陈忠实继续写作的自信,让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在文学之路上跋涉,终于在五十岁上写出了鸿篇巨制《白鹿原》。

和陈忠实相比,现代人的学习环境要好得多,如果能像陈老先生一样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默默努力,我们的理想也终将实现。

《儿时的原》读后感(八):《儿时的原》——“说鬼”

作为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于乡村生活总是充满回忆的。最近拜读了陈忠实先生的《儿时的原》,书中对于乡村生活的描述让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儿时,祭祖,割草,搂麦,放牛等一幕幕在脑中记忆尤深。

《儿时的原》是陈忠实追忆童年作品的集体呈现,亦可视作陈忠实童年自传。他以深情回忆的笔调,论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珍贵经历:求学的艰辛,成长的负重,面对宿命的不甘以及在成长的路上所收获的感动和激励,以全新的视角为新时期的青少年诠释苦难和梦想。

此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经历的鬼”,在此章节中,作者频繁提到了“头发倒竖,头皮生凉”的一种生理反应,使我想起了我的一些恐惧心理,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会碰到让我恐惧的情况,瞬间会有“心跳加速,头皮发麻”的生理反应,比如“恐高”,“畏水”,“怕鬼”等,以前不懂以为是自然而然产生。然而最近有幸参加了一个心理培训,才有所顿悟,其实这些生理反应都是有原因的:是由于经历的某些事情,对自己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在碰到类似事件时产生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文章中作者由于小时候看到过一个怪物,从而铸成永久的记忆,以后每次经过那个地方,都会产生“头发倒竖,头皮生凉”的感觉,及至成年,已经成为不信神更不信鬼的唯物论者,仍然会产生此生理反应,竟然成为一种惯性,难以消极。对我而言“怕鬼”应该是孩童时代看过太多关于鬼怪的影视作品,虽然从未亲眼看到过,但影视作品中光怪陆离,恐怖邪恶的“鬼怪”形象却记忆深刻。至今,自己孤身一人时,也经常会产生稀奇古怪的想法,虽然自知是自己吓自己,但却无法避免的产生恐惧的生理反应,更遑论恐怖片,自成年以来,就再不敢接触任意恐怖的场景或看恐怖片了,宁愿被人说成“胆小鬼”。这恐怕也是终身难以改变的,只能顺其自然了。

陈忠实的《儿时的原》,语言朴素,质朴动人,但仿佛透过作者的描述,看到了他的成长历程,引人入胜。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其固定的主题,都有其引人深思的含义。此章节中的“知无鬼却怕鬼”反应了心理学上的心理阴影的影响,对人不可谓不巨大。其实人的心理世界是很奇妙的,而作为作者,文字和人产生的共鸣也尤其重要,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作品,而《儿时的原》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这本书值得大家一品,推荐给广大的读者朋友们!

《儿时的原》读后感(九):《儿时的原》感悟

儿时的原最近看了一本陈忠实的书,《儿时的原》,看了很有感悟,经常回想起我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比起来,我小时候的生活可就幸福多了。没有那么多的农活,只有童年的欢声笑语。

我的家

我的老家是农村的,我小时候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用现在的话来说,我是留守儿童。我还有一个哥哥,是亲生的。但我们家比较特别,我和哥哥是分开住的,哥哥和外公外婆住,由他们来养,我是和爷爷奶奶住,由爷奶来抚养。隔壁住的是我的大伯一家,大伯家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小时候虽然有堂哥堂姐一起玩,但是对于一母同胞的亲哥哥,我还是非常喜欢的。我们住的距离非常远,奶奶骑着三轮车载我去看哥哥,要不停的骑一个小时左右。以至于我们并不经常去哥哥哪里。而我小时候对哥哥的感情是见之欢喜,不见却也不会时时思念。堂哥大我四岁,我们年龄差距不大,他也不曾厌烦我幼稚。我经常会跟在堂哥身后跟着他一起玩耍。

插秧.点花生

我小时候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我不怎么需要做农活,爷奶都比较宠我。我做的农活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不辛苦的,是一些简单而我又喜欢又想干的活。

我只插过秧,点过花生。

我现在还记得种水稻的大概步骤,选种,育种,育秧,施肥,拔苗,插秧,到最后的收割,我只做过插秧。也不记得奶奶有没有告诉我怎么插秧,只记得我学着大人,选两三棵秧苗为一撮,插在水田里,只要不会倒在水里就行。很是轻松有趣。

种花生和种玉米也是,爷爷奶奶从来都没有强硬的要求我要多做活,我做的是我感兴趣的点花生。牛犁好地,爷爷或者奶奶用锄头刨洞,我站在排水的沟里,快着装满花生篮子,捏两三个花生或者玉米,丢到洞里,爷奶开始刨下一个洞,用刨出来的土把上一个洞盖住,同时两脚踩上去,把土压实,这样一洞两脚印,一直到头,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都不是在干活,而是在玩耍。所以至今我的记忆里都不会有很辛苦干活的回忆。对于我来说也从来都没有农忙。在农忙时节最特别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在田地里干活时,爷爷要我先回家,顺便把牛也牵回家。那田地距离我家有二十多里,对于一个爬坡下水,到处玩闹的小孩子来说,距离到是不远,也不累,但是一路上我一个人牵牛回家时,心里总是充满了各种的想法。我想牛会不会挣脱缰绳就跑走,会不会不听我的话,会不会有坏人。越想越害怕,尤其是牛扭头停下来吃草,不听我的命令的时候。还好我拉拉牛绳,牛就跟我走了。到了家,牛出了很多汗,我把牛拴在树上,用桶给他装了一桶水给它喝,又在食槽放了很多草给它吃。虽然一路上各种想法涌现,但是成功把牛牵回家,对我来说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我的童年是充满欢声笑语的。

《儿时的原》带给我许多想法,常常勾起我对童年记忆的回想。每每回想起我的童年生活,心头涌现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儿时的原》读后感(十):从《儿时的原》看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与寻根文学

看过《白鹿原》这篇小说,是很久之前,上学时候的事情了。最近看到陈忠实先生的《儿时的原》这本书,才对《白鹿原》的写作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儿时的原》可以说是陈忠实先生的童年自传,也是《白鹿原》的源起。

诗性烂漫的“白鹿原”

初闻“白鹿原”这个名字,只觉得诗意浪漫,并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也不知道这个原的位置何在,更不知道是否确有此地。

看了《儿时的原》,才知道原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地理地貌,“原”和“塬”还有很多讲究说法。白鹿原在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中有过记载“白鹿原头信马行”,可在陈忠实先生年少时,只知“狄寨原”不知“白鹿原”。

白鹿原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荆峪沟将塬面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左侧南塬称“炮里原”,右侧北塬称“狄寨原”。

因我们读到了《白鹿原》这本书,便叫活了“白鹿原”这个诗性烂漫的名字,读了书,也学了知识,了解了国家的地理文化。

《白鹿原》与陈忠实先生的少年生活

《白鹿原》的创作中,离不开陈忠实真实的生活经历,《儿时的原》也对陈忠实先生的少年生活经历有很多的描述。比如他最喜欢干的农活割草、最不喜欢的农活搂麦子,祭祖的风俗,卖菜的经历,村子的窑洞,秧歌风俗,经历的狼,经历的鬼等等,这些在记忆中的往事,历久弥新。

陈忠实先生的少年经历,亦有很多不幸的经历,让他终生不能释怀。求学的艰辛,高考作文没写完,当兵的愿望落空,面对种种打击,最后不得已还是做了农民。不过也正是这些宝贵的经历,成就了这位著名作家陈忠实,若不是有农民的生活经历,若不是成年后依旧在原上生活,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白鹿原了》。

感谢成长,感谢苦难,多有打不倒我们的,也必将教会我们成长。

《白鹿原》与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白鹿原》作品也深受“寻根文学”的影响,植根于白鹿原,地域特色明显,气势恢宏,也体现了多元化的历史观。

陈忠实先生在《儿时的原》中“生命中的书缘”这部分也提到了他的文学启蒙,初中印象最深的课文是赵树理的《田寡妇看瓜》,他平生第一次去图书馆,也是冲着赵树理去的,借到了《李有才板话》。赵树理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后来的寻根文学也是乡土文学的一个流派。

《儿时的原》提到作家柳青的史诗著作《创业史》的写作背景,柳青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相中了神禾原,在此安家落户14年,创作出了《创业史》。

陈忠实先生写《白鹿原》,也是历时六年才创作完成,非常的用心,也非常的不容易了。老一辈作家们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对文学的用心程度,值得我们现在的创作者们去学习。

文学有根,才能不飘

艺术源于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艺术是形而上的,如同飘在空中的云,风一吹就散了,经不起推敲。

现在的很多文学作品或是太过于自我情绪的表达,或是只注重于文字的华丽,或是太过于跟风、形式化,读起来缺乏了味道,读后也容易忘记。

人有根,文学也应有根,那是深入到作者骨子里的东西,刻在每一寸肌肤,流淌在血液里,是作品的灵魂。

最近的诺贝尔文学奖,虽然中国作者残雪无缘获得,但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留有中国作者一笔的,中国作家莫言先生就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等,这些作品中也都有莫言的“寻根”情节,莫言出生于山东的高密,其中《红高粱》就是以高密的民间生活为背景的。可见,无论国内外,对于文学艺术的肯定,也都离不开对真实生活的深刻见解。

希望现在的文艺创作者们,在创作的时候,也能够多多挖掘生活中更深刻的东西,让文学有根,让作品有根,不要言之无物,盲目跟风。

写作是一场文化苦旅,唯有不忘初心,才能走的久远,才能打动读者。

成都往事读后感精选10篇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都往事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都往事》是一本由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编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都往事》读后感(一):成都往事

看到《成都往事》这个书名的时候,还是很喜欢的,对成都有一种莫名的喜欢,封面也是集典雅与科技感与一身,这是“星云志”系列的图书之一,收录了星云奖自2010年以来的中短篇精彩佳作,个人对于星云奖是不太了解的,后来去百度科普了一下。

之前对科幻类的小说不太感冒,但是因为《流浪地球》和《三体》开始慢慢看一些科幻作品,国内最喜欢的科幻作家还是刘慈欣,常常被作者的脑洞所震撼。中国的科幻电影因为《流浪地球》开启了新纪元,科幻小说也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

但是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写出真正的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科幻小说。

拿到《成都往事》这本书时,当时还在想,科幻作品写成都究竟会怎么写,看完书后对科幻小说的看法也有所改变。以杜宇和朱莉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千年来发生在成都这片土地上的事。作者的文笔并不晦涩,也没有太多科技方面的术语,主要以故事情节取胜。

书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另一个故事——《天图》,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天才少年,他没有受过教育,却画出了关乎物理学的终极的天图,无数专家都看不出这幅天图究竟藏着什么惊人的秘密,只有沈世傲院士对此产生了兴趣,并绝对深入了解这位天才少年。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段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描写,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韩国围棋大师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的人机对战,比赛的结果所有人都震惊了,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的李世石输给了阿尔法狗,从这开始,人们开始对人工智能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怀疑。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对人类来说到底是喜还是忧?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人类?这些怀疑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但是,从某种程度反映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也证明了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是超过了人类的。

故事中的少年张元一,与当时的人工智能Master下围棋,最终打成了平局。当时的围棋大师,没有人能够与Master相匹敌,纷纷败下阵来,而这个少年能够与其打成平局已是极为难得。

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个人比较认可一种说法,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类,许多工作不是由机器就能完成的,或许在很多方面,机器能够完成得很好,但是缺少了人味,总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成都往事》读后感(二):往事只能回味

近几年来,刘慈欣、郝景芳先后获得堪称“科幻诺贝尔”的雨果奖,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走红,华语科幻文学逐步从小众走向大众。正如推理小说有分为本格派、社会派、冷硬派等等,科幻小说也有其独有的分类,比如重视科技含量的科幻小说是“硬科幻”,重视文学技巧的科幻小说是“软科幻”,分别对应的曾被称作科幻小说中的“重科学流派”和“重文学流派”。在这部《成都往事》华语星云奖合集里,收录了《成都往事》等好几个短篇小说。从科幻类型来看,中国科幻到了百花齐放的时代,软科幻、硬科幻交替盛开,带有中国风的科幻元素是越来越浓,从写作功底方面可以看到,中国科幻作家是非常有潜力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就是这篇与合集同名的《成都往事》,阐释了轮回与时间,篇幅虽然不长,内容很感人,让人越看越喜欢。“她不能告诉我未来,我也不能告诉她过去。我们在此时此刻相逢,却终将擦肩而过,一个返回过去,一个奔向未来。”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时间就像两条交叉的直线,有的时候会交叉相逢,有的时候会各奔东西。“现在是什么时间?”或者“现在离儿童节还有多长时间?”这恐怕连小学生也觉得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可如果把词序颠倒一下再问:“时间是什么?”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顿觉茫然。罗马的迦太基主教也同样被问过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如果没有人这么问我,我倒知道它是什么;如果要向询问者解释它是什么的话,我就不知道了。”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概念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成都往事》最终说明了一个道理,尽管未来可能会出现时光机之类的东西,然而因果轮回,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时间分别停留在公元前807年,公元前319年,公元199年,公元962年,公元1646年和公元2017年,杜宇和朱利经历了六次相遇,最终还是错过。庄子说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做两条相濡以沫的鱼不如做自由自在的鱼,杜宇和朱丽之间的爱情也是这样。刚开始杜宇还一直在追逐着寻找朱利的脚步,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明朝,每一次追逐都伴随着流血杀戮,最终活了三千年的杜宇站在时间机器前悟出来了。有一种爱叫相濡以沫。生活中,有一种爱总是很沉默,从来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然而你却能感觉到它。它就像漫漫风尘中的一缕微风,从你身边悄悄飘过;然而它又像是朝朝暮暮里的深情岁月,在磕磕绊绊中相互扶持。它用最平凡的爱贯穿了人的一生,用点滴的深情铸成了生命的每一天,它就叫“相濡以沫”。

《成都往事》读后感(三):穿越时空的爱恋《成都往事》

一份爱可以维持多久?一个人可以为了爱寻觅多久?当爱情变得让人无法掌控,我们又会有多少时间来拯救?《成都往事》一个经历了三千年的爱情故事,在生命的轮回里不停的相逢、擦肩,任时空如何变幻,我守着这座城市,在三千年的烟尘和宿命里,等候你的到来。

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前尘往事,也同样无法窥见自己的未来,在命运的轮盘中我们只是小小的一粒浮尘,随着命运的齿轮轮回于天地间。她不能告诉我未来,我也不能告诉她过去。我们在此时此刻相逢,却终将擦肩而过,一个返回过去,一个奔向未来······

命运的轮盘不会因为我们的爱而停歇,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分离而让我们遗忘。我们在无法回转的时间深渊永不停歇,1636年,962年,199年,公元前319年,公元前807年······

未来或许会出现《成都往事》中的时光机,可以带我们自由穿梭于过去与未来,只是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却是无法预知的。也许会像朱利那样因为时光手环的损坏,被长期禁锢在时间的轮盘中无法自拔。同样的她也无法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来历,因为她来自未来,所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事情都会改变未来世界的运行轨迹。

穿越时空最经典的便是古天乐主演的古装穿越科幻剧《寻秦记》,这部剧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景,在未来世界里,科学家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将人类输送到几千年以前,用来研究古代未解之谜。

最初看这部剧的时候根本不明白这是一部科幻剧,只觉得题材非常新颖,是之前从未出现的一种电视剧题材。这部剧很快就吸引了众多观众追捧,无疑是科幻剧的一种成功的体现。之后的多部穿越剧也迅速成为各大电视台收视率的保证,只是我们只注重故事内容的精彩与否,却忘记它们同样都属于科幻类型,是科幻让我们看到如此多的精彩故事。

《寻秦记》这部剧与《成都往事》有相似之处,都是因为时光转换器的损坏导致无法回到最初的时代,项少龙在未知的状态下改变了大秦的命运,一手造就了一个统一六国的嬴政,也间接导致了焚书坑儒的历史惨剧。历史的扭转让未来转变,项少龙也无法回到未来世界,因为他对历史的改变,结束了未来的项少龙,未来的项少龙已经不存在了,这便是改变历史的结果。

而《成都往事》中杜宇经过三千年的轮回终于明白了朱利的命运是由他一手造成的,是他的执拗间接导致朱利陷在时间的轮盘中无法脱身。最后的结局还是挺令人欣慰的,杜宇利用时光机穿梭于历史的时间轮盘中找寻到朱利,只因那是他经过三千年的轮回都无法忘记的宿命。

不论未来科技如何发展,历史都不可逆转,改变历史的进程无疑是在毁灭现在。作者用科幻小说的手法为我们叙述未来科技的发展进程,用独特的思维贯穿整个穿越时空的故事,让人读到精彩之处不禁为之鼓掌。

《成都往事》这一册的科幻故事篇篇精彩,其中包括宝树的《成都往事》、王晋康的《天图》、郝景芳的《人之岛》、陈楸帆的《怪物同学会》、夏笳的《2044年春节旧事》、江波的《哪吒》、吴霜和刘洋的《天国的阶梯》、谢云宁的《太阳知道答案》。每一位作者都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为我们编织属于我们华语科幻的顶级科幻小说,作品的书写颇具中华特色,每一篇作品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浓烈的科技感,读之精彩为之鼓掌。

每一篇科幻故事都是科幻作者的孩子,他们有多疼爱自己的孩子,这篇小说便有多精彩,让我们一起来见证星云奖科幻十年来带给我们的科幻巨作,让我们一起为华语科幻小说加油!

《成都往事》读后感(四):思潮与科幻交织的狂想曲

这期星云志真的是超出了我的期望,每一个故事读起来都后劲十足,意蕴深长,较之我之前看的《与机器人同居》这期,真的算是开始展现了当代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幻想气息。诚如韩松和董仁威所言,华语科幻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

成都往事

如果说《与机器人同居》中,每个故事的思想内涵稍显稚嫩,而且表达技法上也多以朦胧模糊化处理,让人有种雾里看花似是而非的郁闷,那么《成都往事》就像是一记重拳,以哲学思辨的口吻,佐以科幻的无穷想像直击我们的内心。星云奖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激励了华语科幻圈的发展。

本期第一个故事就是书名《成都往事》,以因果宿命与轮回的主题讲了一个跨越历史与未来的“追爱”故事,当然我这样说可能显得过于狭隘,但是我想表达的是作者想表达有关历史,有关轮回的思考之深刻。蜀王杜宇为了祈求天神平息天灾举行人祭的时候,遇到了从未来穿越来的“神女”朱利,在朱利“神意”的帮助下巩固王权,却也引起了“神权”的反抗,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顺时光之旅,而他的女神却开始了逆时光之路。他在历史的洪流中变换身份等待与朱利的再次相遇,路上有过迷茫,也曾充满野心妄图一统,却最终在女神的言语之间选择隐于宿命的缝隙中等待轮回。结果却发现他才是宿命的开始,是因果的罪魁祸首,他的每一个选择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漫长的时光不能增长他的智慧,更不能让他超脱轮回,他始终都只是走一条看不见的手安排好的路。好在最终的结局很温馨,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过程代入的哲学对话看的我感慨颇多,原来科幻还可以这样与哲思完美融合。

如果说第一篇的思想内核还有一点点婉约冗杂,那么第二篇《天图》就很直白了。这篇开头的时候我以为我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的一个故事,这样就不符合科幻的精神,索性最后并未反转写实,表达也很直接。就是用一个天才自闭儿童的一副物理学“DNA”三维图,来探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人工智能可能会超越并取代人类智慧的恐惧与矛盾,但是就像是毕达哥拉斯即使淹死希帕索斯,也不能阻止无理数进入数学殿堂一样,即使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本身,也是不可阻挡与历史必然。我们崇拜比我们强的,依赖比我们强的,但是我们同样也恐惧强大所带来的未知与不可控,这些不安定因素恰恰组成了人类这一命运共同体,使之以巨大的能量推动着历史的巨大车轮,这是宿命,也是因果。

第三个故事是郝景芳的《人之岛》,说实话我本来只想写我对其中两个故事的一点微末见解,但是这篇确实写的此之前的更精炼,让我想说说我的看法,与诸君一起畅想科幻的未来。如果说《北京折叠》是隔靴搔痒不敢直抒胸臆的隐晦表达,那么《人之岛》则直击宇宙探索和人工智能管控人类两大块,但是篇幅所限制的原因,二者只选了后者重点来写有点让人遗憾。自从有了机械智能开始,我们一直都在思考人类未来会不会受辖于自己智慧的产物,而本篇一上来就基本让全人类都受制于人工智能,而且最终还以亚当的妥协与凯克的不屈强烈对比,来反衬出自由意志革命的艰难,连亚当这个西方神话人类之始祖的象征都屈服于人工智能,那人类的未来还有救吗?“脑芯”与“人心”博弈,概率计算下的成功几率小于百分之一,然而“人心”抓住了,可能最终这一结果有点过于浪漫,但是人类本质不就是这样,不到最后一刻,也绝不放弃任何希望,因而才会有逆风翻盘这一说法。人工智能是能超能计算,但是却到底算不准人心。

本期的故事内核虽说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妙,到每个故事有各有千秋,滋味独特,私以为每一个故事拿出来都可堪成就一部好电影,不过这好故事嘛,肯定还得自己亲读亲看才够味。

《成都往事》读后感(五):希望与等待

设想一下,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人类被控制、被操纵,这个世界会是怎样的?那时的世界是否是一成不变的、按部就班的?人类又将如何面对自己身处的世界?当然,这里所说的控制和操纵,这并不是指限制人身自由,而是指操控你的思想,操控你的情感,让你心甘情愿受到支配。不单单是这样,受到操控的人还会不自觉地大事小事寻求认同,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必须要得到答复才会继续自己的行动。

这样的世界也许并不遥远,虽然它现在只是出现在人们的幻想中,出现在于郝景芳的小说《人之岛》里。

离开地球一百二十多年的凯克等人重返地球之后,发现这里和他们离开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叫宙斯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凯克看不到宙斯,但却时刻能够感觉到他的存在。凯克身边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首先寻求宙斯的首肯,他们或会对墙壁自语、或立在原处发呆。这些寻求的人总是很快得到回应,然后继续自己的行动。

凯克意识到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被控制了,他要求与宙斯对话,却被宙斯拒绝了。于是,凯克计划远离地球,他要寻找一处不受宙斯控制的地方,要让人类找回自己的情感,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当凯克终于能够与宙斯对话之时,宙斯说:是人类先给自己装了脑芯,联成脑芯之网,才有了我。

人类不断将人工智能成熟化,希望一个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等待着超级智能的出现。在科技发展的这条道路上,也不断有质疑的声音出现——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反控制?李开复博士就曾指出,人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就是爱,就是感知。

郝景芳在《人之岛》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小细节。

丽雅和凯克提到自己快要结婚了,结婚对象是一位药理学家。

凯克问:你爱他吗?

丽雅:是的,我想是的。……我们多数维度有很好的匹配和互补,基因中有两处优势显性基因,可以弥补我的两个风险点……

丽雅和这位准备结婚的对象完全没有见过面,只是看到对方的资料,简单的寥寥数语将一个人的职业、性格、兴趣等等概括,这个场面怎么越看越象是电脑配对相亲呢?略有不同的是,电脑配对后当事人自主决定见或不见,而丽雅已经直接决定与之共度余生了。

《人之岛》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人类未来的种种设想在这部作品中只提了冰山一角。人类在未来时代来临之前,究意要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如何完成一次完美的角色转换成为了每个人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人之岛》收录在“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编版的丛书“星云志”之《成都往事》中,同时收录的还有《成都往事》、《怪物同学会》、《天堂的阶梯》等八部科幻作品,这些都是星云奖开设以来的获奖的优秀科纪作品,非常值得推荐,尤其是科幻迷们,千万不要错过啊!

错失之爱读后感精选10篇


《错失之爱》是一本由[捷克]兹旦内克·斯维拉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9-3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错失之爱》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错失之爱读后感

对捷克的作品关注甚少,因此对作者不熟悉,错失之爱只是本书其中的一个故事,没头没尾的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故事的画面感很强,极具带入感,看完之后耐人寻味,适当的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值得一看!

最喜欢看的就是错失之爱那一篇,作者让这段恋爱奇迹地发生,再相遇,后相爱,最后一个大反转,让人无法释怀!

《错失之爱》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错失之爱》读后感

第一次抽中豆瓣的赠书,收到第一天就马上读完了全书。

我读小说注重内容,感受不太到译者形容的作者是“玩味语言的高手。……凸显了作家的语言功底……”,有几篇还值得一读,个人最喜欢的一篇是《购物》,24页的一篇短小故事白描了女主婚前背叛情人出轨了现任丈夫、结婚后遭受家暴和丈夫的控制欲,一直到老年。丈夫说的那句“这辆车是越老越值钱,你呢,正好相反”,讽刺绝妙。

其他几篇感觉平平,不值得专门买来读。

《错失之爱》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暖心大叔的摸摸头

一如作者在预言中所说,他只喜欢写短篇。恰如作者的人生经历,他的短期温暖无比。

几个小故事,分别关于亲情,爱情,梦想,情节并不老套,及时老套也套的舒服,没有做作和泛滥的感觉。

用错失之爱用做书名,颇有深意。错过了让人难过,得到了也让人难过,一切错误,都在于心理的不知足。再比较其他贫穷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

所以整本书各个故事相互独立,却要从整体层面通篇感悟,他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教会读者人生道理。这位大叔,在用他的方式,摸摸头。

《错失之爱》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来自捷克的故事。

由于个人的原因,周六才收到书,但是周日一晚上就看完了!

在我记忆中上一本能让我记忆深刻的故事集,还是那本《四季奇谭》,他现在叫《肖申克的救赎》。

这本《错失之爱》书名也是取自其中一篇故事,那我们就先来说说它,故事本身就很吸引人,一开始的错过,主人公开始不停的回去寻找,当他与那个女子相遇时,为他感到欢喜,可是后来的反转是真的让我没有想到,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再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篇《班级聚会》,这个故事是真的让我想起了我初中高中的时光,没个班都有喜欢捣蛋的人,没错就是我!哈哈哈!每人认得学生时代都有那“讨人厌”的老师,真的希望再回去重新读一遍书。

剩下的故事就不在剧透了,但每个故事都暖心有趣,值得一看!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去听一下小时候常听的《布拉格广场》吧!

《错失之爱》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倘若有所期待,生活便会意义非凡

正如书名选取了错失之爱这一短篇的名字,错失之爱是书中最有趣、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一篇。千万人中遇见心怡的一个,念念不忘怀着希望,自以为得偿所愿,却只是相似的旁人。不是又能如何,他依然比大多数人幸运的得到了真爱。我还记得,高中时在公交站遇见一个很可爱的家伙,此后数个月不时在相同的时间坐同一辆公交,但再也没见过。如今学会了与异性交流,也有了自信,却再也没遇见想结识的人。缘也好,情也罢,常是一厢情愿,飘渺难寻。

无论如何选择前路,总会有不如意处,回想另一个选择,看似更好实则相差不远。红玫瑰和白玫瑰早早的道出了此间实情。每一条路的尽头同样琐碎无奈。杀父入狱当然是幻想,另一个砍死丈夫的囚犯实际也是自己。即使互相怨恨,总归是浑噩走完。

整本书角度多样,总不离情字。对世间的不解、年幼的思恋、不会随老去而消失的欲望。被困也好,给予也罢,都是生活百态、为人真相。

《错失之爱》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快乐与悲伤的边缘

斯维拉克在《致中国读者》中写,他热爱那种“介于快乐和悲伤边缘”的幽默。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斯维拉克的幽默漂流在文字之间,他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的善意,以及他对爱与欲的同情,都以一种充满温情的笔调被叙写出来。

笑的产生,有时出于某种倒错,环绕着想象与现实,预料与结果,而手捧小书的我们在故事之外,在故事之中,不时因为某些意外、误会、谬误、反转而发出笑声。

但与笑声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是惆怅和莫名的感伤。斯维拉克写下一篇篇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关于爱的。《伯利恒之光》中那小小的烛光不知为何让我想起《麦琪的礼物》,《四月故事》里的主人公“惧怕死亡”的理由令人眼眶发热,还有许多人、许多与欲望交杂的爱恨,它们都使人变得缓慢,斯维拉克的同情和脉脉温情使它们飞越了一道道道德、常理的门槛,当我们进入文本当中,我们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正如斯维拉克所说的,快乐与悲伤交织在一起,反转又反转形成了这些故事,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彷徨和忧郁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尝。

《错失之爱》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错失之爱

挑最喜欢的三篇来说吧。

《伯利恒之光》一家人生存的困境、亲子之间和夫妻之间的关爱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体现,再合适不过了。孩子记得点燃的蜡烛意味着危险,母亲不让蜡烛一般微弱的希望破灭,人生还是要靠着一些念想支撑下去不是吗。

《班级聚会》幽默感在艺术中永远是讨喜的,不管是在电影还是在小说里。这篇小说把幽默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奇怪,作者的其他短篇很少有这样的幽默感)。好老师不仅在课堂上鞠躬尽瘁,日后给学生留下的记忆都美好到不真实,甚至是后来学生们听说的桃色绯闻也无伤大雅,无法动摇老师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学生于水火的光辉形象。整篇文章洋溢着温柔的气息,哪怕是“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见”这样伤感的场景,都让人觉得“人生嘛,本该如此”。

《购物》真实到令人发指,又让人拍案叫绝,是可以改编成日式丧系电影的好素材。背叛了初恋也没有细水长流的幸福来临,轰轰烈烈的好像并不是爱情,而是另一种东西,演变成几十年的空虚。最后的反转还是意料之中-如果不反转会更好。

《错失之爱》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精彩的留白

短篇小说是比剑,讲究招招致命,第一次看作者的书,着实有点惊艳。

就内容而言,几个故事都是日常事情,没什么惊心动魄和曲折百转千回,甚至可以说,这些可能都是故事会喜欢的题材,可不同的人写出了不同的味道。作者本身是著名的编剧和演员,对生活的观察应该较常人要细致很多,所以很多细节写出来非常有画面感,可你一回想,又觉得自己没法用这么简单的笔触写出同样的事情,这是功力。

另一方面,书中的故事都有大段的留白。这正是让人喜欢的地方,好的留白会引导你去想象和填补故事的空白,当然用坏了就是莫名其妙故作玄虚。作者用的相当娴熟,所以简单的篇幅却写出了大大的故事。

对于导读所说的幽默,会心一笑之类的,并不认同。作者明明是在写活生生的生活,他只是在讲他所知道的故事,请不要把读者往固定的方向引导。发现很多出版社特别喜欢干这种画蛇添足的事。

最后,推荐最喜欢的《复视》和《4月20日》。

《错失之爱》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也许看得懂原版效果会好

被豆瓣鉴书抽中,但是拖了这么久才补作业原因有二:1.看不懂2.无从下笔

看不懂并非语言晦涩或是情节难懂,初看一遍后竟没有任何文字走过心间或是留在大脑,虽是短篇但是情节也并无吸引之处。任务在身,遂沉下心来强迫重读一遍,算是跟上了情节的节奏,却也无引人入胜之感。即使全书最叫好的一篇《错失之爱》,读罢也并无太多好感。

不过字里行间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幽默风趣以及不时见到的自嘲于假想,并且文中还有一些利用捷克语来表达的“文字游戏”,可惜看译本并且没有语言背景就很难去像本土作者那样理解作者埋下的各种“梗”。

作者头衔非常响亮,但是这些文字单从我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感受如同小时在《读者》类文摘杂志中看到的外国小译文感觉一样,无太多亮点,我亦不知该如何假装成一个文艺青年或者电影学院学生那般写些让别人看不懂的艺术鉴赏式读后感,因此如果能够看得懂原版相必一定不是现在这种感觉。

最后只记住书中一句话挺有意思:一旦您能拧干床单或被罩,您的双手就会相当有劲儿。

《错失之爱》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高级的幽默能教会你怎样做人

斯维拉克作品最大的特点幽默。

斯维拉克的幽默是内敛的。不张扬,不急于求成,在绵柔中缓慢展现。于是阅读的人也不由自主放慢节奏,慢慢感受字里行间的诙谐妙语,时而莞尔,时而沉思。慢慢期待诡异而充满智慧的结局。在《错失之爱》中你就能看到一个诡异结局:你本以为一个对视就已目成,可是你彻底错了。

斯维拉克的幽默是知性的。透过轻松、俏皮的文字能看到他对生活的严肃思考。比如在《伯利恒之光》中,他嘲笑宗教谎言,但同时又接纳这种谎言,因为有些谎言能给人带来希望;《班级聚会》中,他讥讽政治的荒诞,但同时也悲悯事件中的人,因为人性逃离不了时代的局限。你能看出他在某个问题上的反对态度,但他通常并不直接谴责,他表现得更为冷静和睿智。

斯维拉克的幽默是温和的,作者对细微琐碎的人类生活有着敏锐的感知,善于捕捉和展示欲望、偏见等人性弱点。他虽对此加以嘲讽,但不失宽容和理解。他善于从普通人的愚蠢、不堪、痛苦中剥离出它的幽默性,让你知道你并不孤立,别人在经受同样的时刻,从而学会一笑置之。

因为太忙或者愿望太急切,很久没有这么愉悦的阅读体验了。看来平心静气会收获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