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新修订版)》读后感10篇

情感故事录语

发表时间:2020-03-12

《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新修订版)》读后感10篇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新修订版)》读后感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新修订版)》是一本由羊行屮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新修订版)》读后感(一):奇闻异事--善良可以化解一切仇恨

文:薇薇安

开始我以为这回遇到的是一本单纯讲故事的书,就好像《聊斋》一样,有牛鬼蛇神,也有狐仙,还有妖怪。但是每个故事都不关联。虽然是妖怪也是心地善良。愿意去帮助人的。

因为有一部分的文化和中国是有相通之处的,韩国的异闻里面也是有关于狐狸,等等的故事的。传说中的九尾狐也是出自《山海经》的传说,住在青丘的九尾狐修炼了千年才有九条尾巴,每一条尾巴代表着一百年的修炼,在第九条尾巴也修炼好之后可以化成人形,九尾狐生性善良,他们居住的山里因为有玉石引来了很多采玉的人,由于常年积雪,有的人在山里遇难之后,九尾狐会为他们祈祷,疏散怨气。由于人们发现了死者周围有狐狸的脚印,而传出了九尾狐吸人阳气的说法。而九尾狐真的和人结怨也源于人们对九尾狐一族的灭杀开始。狐族有漂亮的皮毛,为了得到价值连城的皮毛九尾狐的部落一夜之间惨遭杀戮。唯一存活下来的一个在千百年间为了报仇不惜一切代价。我们历史上看到过的苏妲己也是九尾狐演化而来。为了是寻找传说中舍利子的踪迹,舍利子可以让狐族复活。幸存下来的九尾狐不惜扮演一个妖后的角色寻找舍利子的去向。

而《韩国异闻录》里面的6位主人公,在日本,泰国等国经历了一系列奇异的事件之后来到了韩国,或许在这里他们能找到自己的身世之谜。故事的开端,他们在荒岛上生存了一年,印度洋上的小岛不知道何时才有路过的船,搭救他们上船的是一艘来自韩国JK娱乐公司的船,他们来到印度洋上的为了公司海选的年轻人做活动。这些人都是经过挑选,很多人可能以后会成为明星。但是随后两位主人公就发现了船上的奇异的事件,隔壁船舱里吃人尸体的人,船上的人疾偶,都变成了狐狸的人。以及装饰的好像阴尸镇墓的这艘船。多年前JK公司发生的练习生毁容的事件,一件件的事情连锁反应,在一起显得扑朔迷离。终于来接他们的队伍来到了船上,却不知道前方意见更加扑朔迷离的事情还在等待着他们。

《异域密码:韩国异闻录》是承接前几部《泰国异闻录》《日本异闻录》《印度异闻录》故事的续篇,几个年轻人自幼就不清楚自己的身世,每每以为自己要知道答案的时候却又毫无收获,辗转了几个国家之后在韩国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九尾狐,以及关于九尾狐的秘密。接连发生的奇异事件让几个主角逐渐的发现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世上的一切美好都源于善良,最终主角的善良感动了九尾狐,复活之后的几人虽然失去了之前的记忆,但能重新回到原点开始美好的生活又是一件多么来之不易的事情啊。

《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新修订版)》读后感(二):奇闻异事--善良可以化解一切仇恨

文:薇薇安

开始我以为这回遇到的是一本单纯讲故事的书,就好像《聊斋》一样,有牛鬼蛇神,也有狐仙,还有妖怪。但是每个故事都不关联。虽然是妖怪也是心地善良。愿意去帮助人的。

因为有一部分的文化和中国是有相通之处的,韩国的异闻里面也是有关于狐狸,等等的故事的。传说中的九尾狐也是出自《山海经》的传说,住在青丘的九尾狐修炼了千年才有九条尾巴,每一条尾巴代表着一百年的修炼,在第九条尾巴也修炼好之后可以化成人形,九尾狐生性善良,他们居住的山里因为有玉石引来了很多采玉的人,由于常年积雪,有的人在山里遇难之后,九尾狐会为他们祈祷,疏散怨气。由于人们发现了死者周围有狐狸的脚印,而传出了九尾狐吸人阳气的说法。而九尾狐真的和人结怨也源于人们对九尾狐一族的灭杀开始。狐族有漂亮的皮毛,为了得到价值连城的皮毛九尾狐的部落一夜之间惨遭杀戮。唯一存活下来的一个在千百年间为了报仇不惜一切代价。我们历史上看到过的苏妲己也是九尾狐演化而来。为了是寻找传说中舍利子的踪迹,舍利子可以让狐族复活。幸存下来的九尾狐不惜扮演一个妖后的角色寻找舍利子的去向。

而《韩国异闻录》里面的6位主人公,在日本,泰国等国经历了一系列奇异的事件之后来到了韩国,或许在这里他们能找到自己的身世之谜。故事的开端,他们在荒岛上生存了一年,印度洋上的小岛不知道何时才有路过的船,搭救他们上船的是一艘来自韩国JK娱乐公司的船,他们来到印度洋上的为了公司海选的年轻人做活动。这些人都是经过挑选,很多人可能以后会成为明星。但是随后两位主人公就发现了船上的奇异的事件,隔壁船舱里吃人尸体的人,船上的人疾偶,都变成了狐狸的人。以及装饰的好像阴尸镇墓的这艘船。多年前JK公司发生的练习生毁容的事件,一件件的事情连锁反应,在一起显得扑朔迷离。终于来接他们的队伍来到了船上,却不知道前方意见更加扑朔迷离的事情还在等待着他们。

《异域密码:韩国异闻录》是承接前几部《泰国异闻录》《日本异闻录》《印度异闻录》故事的续篇,几个年轻人自幼就不清楚自己的身世,每每以为自己要知道答案的时候却又毫无收获,辗转了几个国家之后在韩国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九尾狐,以及关于九尾狐的秘密。接连发生的奇异事件让几个主角逐渐的发现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世上的一切美好都源于善良,最终主角的善良感动了九尾狐,复活之后的几人虽然失去了之前的记忆,但能重新回到原点开始美好的生活又是一件多么来之不易的事情啊。

《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新修订版)》读后感(三):除非闲得慌别读这书

毕竟占我这么多时间读这本书,我还是好好写一下。首先我对这系列和作者没什么情感,完全是路人读者观后感。我读了这系列两本书,一本韩国一本日本。说实话,这系列书看心情买一本看看就好,买第二本很大可能被恶心到。这里我只说韩国异闻录这一本书。先是缺点。故事总结就是:猎奇艳俗我不是很懂这些故事到底有什么营养,不懂为什么故事里的女性总是要去卖身或者搞跟这沾边的事儿。写这些也不是一定不好,我也没那么洁癖,但是这书搞这么多艳俗的故事首先在情节上千篇一律,看多了没意思,然后也没艳出什么有营养的东西。可以看出这里面全是作者个人兴趣宅男式的yy(毕竟里面女性角色除个别猎奇需要基本都是前凸后翘大美女)。对女性刻画也比较刻板(我是没看出有什么丰富的女性形象的)我觉得这书特别不适合对书有点挑剔的女读者看。然后是猎奇,这里的故事不是悬疑也不是很惊悚,我觉得就是猎奇。什么怪物肉乎乎的身体啊,什么流脓啊虫啊……净是些猎奇玩意儿,作者没有用心惊悚倒是在用心猎奇,想象力丰富点的估计真是觉得恶心。如果接受不了猎奇不要读这书。

然后故事表现力明显不够,不记得是韩国还是日本,反正里面说很多故事给不出结果,没有结果,然后还真是各个故事都没有明确结局。很多故事的确没有结局,保存神秘感也可以是一个好故事,但是此书由于各个故事都没有结局导致你也不知道作者想讲什么。好像是要讲家庭吧,但是这一家经历一些猎奇恶心故事后就没有了,讲爱情吧这些猎奇故事倒是讲好的还是不好的呢,说是负能量吧好像也不是,说正能量吧也就那么三言两语还看作者心情,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接着看,没看出什么特别有价值的。如果无法在写故事中保证给故事一个明确感情色彩,您就好好写个结局吧,尬写也至少把这个故事这扒拉清楚。

然后,故事情节很多都是瞎扯。许多东西根本不符合历史,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传说,纯属作者个人想写什么写什么。这里有个例子,书开头写两位主角流落南印度洋荒岛上还有滋有味过了一年,我和朋友当时都觉得非常惊奇。就是荒野求生里贝爷当过兵还受过专业求生训练也做不到吧。我估摸着这里面的主角也就会方术和其他奇能异术肯定体能比普通人好但也是大学生,不会移山填海没有神力不是赛亚人不会爆种,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真是emm还有其他一些知识和传说明显与我们所知不同,也不圆一下,你就这样乱说万一真有人真不知道不是误导人家吗?而且灵异传说一般都是一个大致,作者就按照这大致巴啦啦按照自己喜欢写呗,虽然我是没看出到底写出什么营养来的。除了主角几个这个也阴谋那个也邪恶,故事里反正就没几个正派几个术士阴阳师之类反正就是满脑子私心阴谋,太刻板了,有什么看头,好像赞颂妖魔的,也没把妖魔的形象写好。以上种种,不说符合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画就是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

优点:文笔还行。语言很流畅,要表述的东西还是能描写生动,猎奇的东西写的很形象。

我开始以为这种书是写异域风情和异域文化之类的,结果大失所望。总体来讲就是写来爽的网络小说,爽就完事儿了。而且是三流网络小说的情节和形象塑造。

总之,你要是闲的无聊,对书也不挑剔,看这种书能控制自己不带脑子,那还是可以买来看看的。

我是觉得,看这书真是浪费我大好光阴。

《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新修订版)》读后感(四):惊险刺激的韩国冒险!

这本《韩国异闻录》是畅销作家羊行屮继《泰国异闻录》《日本异闻录》《印度异闻录》系列作品之后的第四部。所以如果前面没有看过的话,里面的人物关系会比较头晕,看不太明白。建议是看完之前的三部再来看这部,会有比较完整的阅读体验。

我对于能写出奇幻恐怖小说的作家都很崇拜。我自己光是看都会觉得毛骨悚然,作者能顶着这样的恐怖写出精彩的小说来,不得不说,都不是一般人。

这部《异域密码》系列的恐怖小说和其他的恐怖小说不同的地方在于,作者深刻的去了解了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提取了地方怪谈,历史,民族风俗等结合出了这样的而一系列故事。让人感觉可信度非常之高,而且还顺便被普及了一些异域的风俗。这是我看这本书最感兴趣的地方。

众所周知,韩国比较有名的妖怪就是九尾狐,韩剧里面九尾狐的故事也拍过很多。中国古代也很很多关于狐狸的传说。作者在这些传说故事上加油加料,创作出了惊险刺激的冒险故事。

除了九尾狐之外、人疾偶、长发蛊、人参娃娃、雪人传说,这些都是我没怎么听说过的韩国怪谈。这些元素穿插在九尾狐的传说之中,如同用一张网把这些单独的,看上去毫无联系的传说都串联了起来。加上现代韩国发达的整容业,娱乐业,还有著名的沉船事件,共同构成了一部风格奇特,但是看着又觉得特别真实的《韩国异闻录》。

作者的构思非常的巧妙,情节也很跌宕起伏。有些故事甚至还很催泪。但是这部《韩国异闻录》与之前的三部相比,还是会有一些瑕疵。有些情节交代的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是不是再给下一部做铺垫。午夜列车的部分感觉也是一带而过,并没有做完整的交代。还有一些梗会落入俗套,比如掉进海里必然被救或者必然会有荒岛。无法说通的都是一场梦。还有常常会有死去的人莫名其妙死而复生,等等。

也许之前是连载作品的缘故,单看某一个章节都是惊险刺激,悬念十足。但是变成一本书之后,章节之间的逻辑性明显出现了一些脱节。能看出作者是一边连载一边构思的剧情,所以很多剧情就会显得前后链接不上或者交代不清的情况。

不知道作者是不会想让自己的作品影视化,很多情节的细节都描绘的十分的精细。让人看了之后能感同身受。如果拍成电视剧,画面冲击力一定是很强。如果作者是为了影视化做准备,那强化章节,弱化总剧情的做法就能够理解了。如果之后真的拍成了电视剧,那我一定也会去看一看。

总的来说,是一部不错的杀时间的奇幻恐怖小说。期待下一部《中国异闻录》!

《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新修订版)》读后感(五):欧巴桑们家乡的传奇

韩国,这个在中国人心目中比亲人还要亲的国度,一谈到便是嗲的不能再嗲的“欧吧,啊你啊塞呦”,亦或是看似没有一点阳刚之气但却妖艳似火的小鲜肉。大学期间,学过的韩语全部还给了教材和老师,如今的韩国于我而言,就是我的姓氏中的熟悉感了,看到羊行屮写的《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居然让我对这个国度又有了新的了解,后知后觉远方的世界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这本书里面还是围绕着南瓜和月饼这两个傻大瓜留学生展开,他们为了揭开各自身上的秘密,来到了韩国。听说之前还去过印度,有机会我一定要看看印度的异闻录。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九尾妖狐的传说诞生地,温柔善良的九尾灵狐怎么就沦落为人见人怕的妖怪,幽灵是哪里来的,这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神秘的事件,是人心沦丧还是鬼怪作祟?待我仔细说说。

关于狐狸之说,奇闻异事数不胜数,先是聊斋中那妖艳似火的狐狸,再就是封神演义中祸国殃民的妲己,狐狸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心目中都不是善茬,尤其是当如今有很多电视剧电影里面一些盗墓等气氛的渲染,胡大仙就更显得奥秘无穷了。唯一一个让我对狐狸改变历来已久的坏印象的影视剧就是三生三世了,那杨幂演的九尾狐是多么的善良又多么的清纯,总让你无法将穷凶恶极的形象跟狐狸相关联。

而在《韩国异闻录》里面,居然又刷新了我对狐狸的印象。原来最作恶多端的狐狸也是被人逼出来的,很难想象一个跟自己同枕而眠多年的夫君居然心怀鬼胎,屠杀自己的族人。我想令狐的决定是对的,就该复仇,最好来个将世间所有恶人全部一网打尽。我们都说动物本是最善良的,奈何却被心思深沉的人类利用,欺骗是世上最无法得到谅解的事情。可是当狐狸妈妈看着自己的孩子眼中又是仇恨时,她悔悟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确自己的族人都死于利息,但是千万人类岂不又是死于她复仇之心嘛,没有结局,只能遗忘。

对于韩国这个国家的异闻录,我是甚少了解,在羊行屮作者的这本书里面,我才得知,原来最久负盛名的九尾狐传说是来自韩国的。还有一个同样让我感叹的就是九尾狐保护孩子,希望她能够改头换面的故事。还是一样的人性的思考,我无法理解,这样的父亲为了一己私利居然残忍的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不过转念一想,也情有可原,就像如今也有很多的父母因为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问题选择放弃治疗,所以当孩子不像正常孩子的时候,父母的铁石心肠似乎是可以理解了。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怎么也无法做到杀害自己的身生骨肉。

看了《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真是感觉自己的好多知识都显得太过低级了,有点孤陋寡闻了,虽然我并不清楚作者的这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故事是真的假的,反正我看完完全被吸引住了。关键在文中的几位主角之间的互动又是如此的新潮,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有人说这本书很恐怖,的确稍微有点,不过于我而言,看后只有觉得很新奇,这一系列的书籍有机会一定要全部拜读一下。在微信读书上搜索了一下,只有泰国异闻录是女性声音非常有感情的朗读,其他几个都是机器朗读,总感觉很别扭,还是有机会自己来阅读阅读吧。

《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新修订版)》读后感(六):命运:能力不够,便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韩国,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充满浪漫的国家,最开始从韩国电视剧里怀春,长腿欧巴的魅力绝对不亚于穿漂亮衣服见男朋友的心情,甚至在被窝里看韩剧时会笑出猪叫声,幻想自己能成为韩剧中的女主,唯美的恋情,欧巴的深情一吻,心心念念,特别沉醉。

韩国的奇闻轶事却很少听说,估计是个人爱好的原因,没有关注过太多。当拿到《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这本书时,就很好奇里面会讲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是羊行屮《异域密码》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另外几本包括日本、印度、泰国的奇闻故事,把几个国家的地域风情串在一起,讲述几个年轻人汇集在韩国寻找身世过程中的遭遇,荒岛逃生,鬼船救援,地铁婆婆,鬼发纠缠,JK大楼里的大战,长白山上湖,一步一步把故事推向高潮,随后平静下来是事实的真相。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下的思想变革,最后的释然带来莫大的冲击,在意料之中,似乎又在意料之外。

正如羊行屮所说,他的小说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不是胡言乱语,而是在收集大量文化知识后进行总结串联起来的奇特历程,接下来去看看小说的独特之处。

关于九尾狐的传说

狐狸在《聊斋》里经常出没,幻化成人形,美且温柔,人狐之恋成为一段传承的故事。而最早的狐狸是封神榜里的妲己,俘获人心,破坏朝纲,坏到极致,最后被姜子牙消灭,投胎再造。作者以狐为由,说狐狸并没有死,反而存活了下来,然后不断的复仇,似乎还挺有道理的,顺理成章。

原来青丘是狐的发源地,也名长白山,长白山盛产人参,然后把人参和九尾狐也纠缠不清,再次编排一个狐参故事,作者思维敏捷,一本正经的编排故事,很有信服力。

说实话,作者的故事里套故事,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永远有下一个故事接着,稍不注意又进去到下一个故事里,会听说另一段关于九尾狐的故事。

古代奇闻怪事的挖掘

阴墓镇尸,相传动物在山间修炼成精化成人形,遁入人间,在市井开些店铺,靠着往来的掩盖妖气,躲过“渡劫”。古代善于望气的术士,会寻到这些渡劫未成的妖物,用“阴墓镇尸”把妖怪封于穴中,与死者同葬,用气守穴,积子孙后代来世福报。

人疾偶,其实就是人偶,来源于传说中的扎小人。宫廷剧中多有为了诅咒别人,收集对方贴身衣物的布料、生辰八字、头发、手脚的指甲等,凑齐东西,绑成小人,在子时月光阴气最重时扎针,一夜一针连扎六夜,分别为头、手、脚、心脏,第七夜说出施加的诅咒,被扎的人就会应了诅咒。但扎小人极损阴德,反噬很大,下咒人八字稍弱就会有现世报。

太岁,又名肉灵芝,是一坨死肉,没有血管,没有神经,只是白乎乎轻飘飘的一坨,略微有些弹性,硬度有些像凉粉。生长在地下,靠腐食生长,据说是秦始皇寻找一生的长生不老的药。而现实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大型粘菌复合体,其结构不是由单一的细胞构成,而是由细菌、粘菌和真菌三类构成的一个聚合体。

作者把关于古代传奇色彩的古怪事物联和在一起,涵盖每个国家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蕴,真正赋予了它们灵魂。每一处皆有理有据,故事因此而形象生动,似乎这些如真实发生过一般,猎奇手段颇有技巧,对古代文化没有深刻了解,定是写不出这样的故事。

故事情节的巧妙设计

6个有着特异功能的孩子,亦敌亦友,交叉在几国生长,等他们长大成年,随着寻找身世的秘密,聚在一起。

先是提出悬念,为什么要养大6个孩子?为什么他们有特异功能?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他们内心向往寻找真相,但真相是什么?

故事层层拨开,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一个谜团接着下一个谜团,像是出了虎口又入狼窝,不断陷入危险,又不断化解危机。

总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谋划着一场戏,却不知道自己是在别人的戏中,是被别人安排的棋子。能力不够,便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最后真相坦露,经历过千年的斗争,令狐的怨气终究烟消云散,成为一场寻找真善美的旅途。

看书时不经感慨作者的奇思构想,任意一个小的点都可以发散思维,变成一个有趣而惊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还会不自觉的进入故事畅游。

《异域密码之韩国异闻录(新修订版)》读后感(七):世间的一切,到底是鬼怪作祟,还是人性的沦丧

小时候最喜欢听一些鬼怪狐仙的故事,当然,关于这方面的电视也是决不会放过的。每每说起鬼怪狐仙的电视剧,大家第一想到,谈论最多的可能是《聊斋》,聊斋中的鬼故事和狐狸的人间情缘,可以说是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长大。当然,小时候看的关于狐的电视除了《聊斋》,在九零年代,还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封神榜》,剧中的妲己由狐幻化而成,和纣王酒池肉林,荒淫无度,上演了一场后宫干政,残暴无道的大戏。

这么多年来,一直以为商朝的灭亡是源自纣王对女娲娘娘的不敬而受到的惩罚,妲己亦是受女娲娘娘指示去执行惩戒的执行者。直到近日看了羊行屮的《韩国异闻录》,对妲己那只狐却有了另一种看法。

《韩国异闻录》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韩国的一切异闻趣谈。也是羊行屮《异域密码》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羊行屮自诩,最擅长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读完书后,却不得不承认作者是在收集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民族传说,在进行提炼串联后,植入了几个寻找身世之谜的年轻人的经历中,形成了一场奇特的身世揭秘之旅。

狐女嫁纣王,真的只是奉女娲之意,对纣王以示惩戒吗?

在《韩国异闻录》一书中,纣王的爱妃妲也是一只狐,只是,它并不是《封神榜》中描写的那般,听命与女娲娘娘,杀死妲己并借妲己之身入宫祸乱朝纲的执行者。而是为报灭族之仇追凶几千年的九尾狐,名曰令狐。

令狐本是青丘山上一只修行的九尾狐,九尾狐本性善良,凡遇见受伤之人必会救治,若是遇见已死之人也会在尸体前祈福,保佑其能转世轮回,化解山中孽气。

在一次出外寻找提升阳气的参时,令狐发现并救治了快要冻僵的稽考。在悉心照料的半年间,两人生情并结为夫妻。令狐带着稽考回部落告别后,随稽考下山,当年为稽考生了一对龙凤胎,三年后,令狐又生下一子,却因分娩时元气大伤,一病不起,在寻遍名医均束手无策后,令狐决定回青丘寻参补阳,谁想稽考以令狐身体为由坚决不同意,令狐只得半夜留字而走。

回到部落的令狐,见到的是山中的参遭到大量采挖后的满目疮痍,还有烧毁的房屋,父母同胞的残肢断臂,以及墙上母亲留下的血字狐语。原来这一切都是稽考设下的局。当年稽考得知九尾狐的皮毛价值连城,被各大部落的首领高价收取后,便铤而走险让自己冻僵在青丘山林,直至遇见令狐。当年令狐带稽考回部落告别,稽考更是佯装大醉,得知了山中的参能补阳气的秘密。而令狐回到九尾狐部落,见到的便是稽考带人屠村后留下的现场。

怒及的令狐决定返回稽家报仇,谁想稽氏全族人去楼空。复仇的信念,对年幼孩子的思念,令狐的足迹遍布亚洲各国。当年杀戮九尾狐部落的家族凭借狐皮得到封赏,身居高位。令狐几次暗杀,却被懂得异术的家族击退,几近丧命。

养好伤后,令狐化成美貌女子,凭着狐媚之术诱惑皇帝,挑起君臣矛盾,只为借皇帝之手,杀掉异术家族,嫁纣王乱朝纲,便是令狐千年复仇路上的一段经历。

在《封神榜》里,妲己是接着女娲娘娘的指示,去纵兴玩乐以至祸乱朝纲,造成了商朝的灭亡。最后也看到了女娲娘娘责怪狐的任性妄为,将小小惩戒变为朝代灭亡。当时以为,那只是狐骨子里荒唐的劣根性,而在《韩国异闻录》中,似乎看到了真实的原委,狐的本性也是善良的,贪婪亦是无底线的,只是,因贪婪铸成的大错,终逃不过偿还的结局。

虽然是个神话故事,但其中蕴含着人的立身之本。你若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坚韧不拔之志,甚至没有一技之长,只要你是勤劳的,忠厚诚实的,能够一诺千金,讲信用的善良之人,你的往后余生内心也会是丰盈的。而稽考却因一个贪字,向妻儿的家族举起屠刀,最终踏上全族迁徙之路,更是为子孙后代埋下了祸根,这样的人生即便荣华富贵,却也是内心污浊的。

你知道韩国的整容和娱乐,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吗?

相传朝鲜王朝原州牧的将军金焕阳在平定了“原州牧之乱”后,迎娶了原州牧最漂亮的的女子为妻。婚后第二年得一子,唇红齿白漂亮可爱,谁想次年生下的女儿金英爱,竟是斜眼歪鼻奇丑无比。在当时的朝鲜王朝,貌丑的女人被视为妖物,但凡生了丑孩子必会扔到寺庙门口。

金焕阳为了维护将军的尊严,放出英爱貌美如花的谣言,找了可靠老实的老妈子和丫鬟,许以重金,在封闭的后院服侍女儿。

谁曾想,到了出嫁的年龄,正逢皇帝下旨全国挑选能歌善舞的女子入宫,学习祭祀日神的“喜歌乱舞”佼佼者选为太子妃,平庸者为宫女。早已名声在外的英爱自然也接到了入宫的圣旨。

金焕阳打赏了宣旨的太监,回后院探望女儿,发如乌木,身材曼妙,声音宛如黄莺的女儿却长了一张任谁看到都会觉得恐怖的丑脸。虽多年来一直未停下偷偷寻找能改变相貌的秘术,却一无所获。如今,皇帝下旨钦点英爱入宫,一旦发现实情,欺天谎言必会使金氏满门抄斩。

为了保命,金焕阳在妻子忌日之时,串通丫鬟,让她假扮九尾狐将女儿吓昏后吊死。对外声称府中闹鬼,丫鬟被吓死,让其偷梁换柱代女儿入宫。谁想,事后丫鬟却一病不起,遍寻名医均束手无策。眼见病情越来越严重,入宫时间越来越近,金焕阳派仆人寻萨满巫师至府中驱邪。

萨满巫师一番动作后,在后院挖出九尾狐遗骸,告知金焕阳,之所以家族兴旺,全因这九尾狐的灵气保佑,而今有了怨气,就破了格局。只有在城中建造庙宇供奉,靠香火化掉怨气,方能保原州牧风调雨顺,长治久安。

顶替金英爱的丫鬟病好后,坐上了入宫的凤轿。金焕阳在府门口老泪纵横。回到府中,金焕阳呆坐至半夜时分,待到家中仆人入睡后,才悄悄走进后院推开女儿闺房。踩着凳子解开白绫,放下英爱的尸体,准备埋在后院。土坑挖好后,金焕阳抚摩着女儿的头发,喃喃自语,希望得到女儿的原谅,希望女儿能像她的母亲一样,埋在这里继续保佑家族。

谁想,远处传来女儿的声音,点明母亲的本心并不是为了让父亲享荣华富贵而杀女儿。母亲除了保佑全家荣华富贵,她的狐气还会陪着女儿到十八岁生日那天,让女儿变成和她一样的美女。只可惜,父亲为了保命舍弃了女儿。

在过度惊吓后,金焕阳掉进了自己挖的坑,英爱亲手埋了父亲,抱着母亲留给她的人偶,踏上了入宫之路。

两年后,思念亡妻、殉情失踪的金将军之女金英爱和来自民间的朴秀丽,靠着绝世美貌和曼妙身材,被选作为日神献跳“喜歌乱舞”的舞者。祭祀当天,金英爱失足掉下祭台,当场死去。葬了金英爱,朴秀丽被册封为太子妃,终日抱着一个破旧的人偶,人称“人偶娘娘”

朝鲜王朝的女子们羡慕朴秀丽靠着美貌和舞技得到皇帝的恩宠,闺房挂着她的画像,日夜祈祷能有此美貌,相貌丑陋的女子甚至偷偷请萨满巫医把面容整成她的模样,勤学舞蹈,希望也能如她一般入宫选为妃子。民间类似的歌舞艺团也趁风而起,发展至今,便成了韩国最有名的的两大产业:整容和娱乐。

在韩国,学生会攒一笔钱,高中毕业后整容。韩国的美女曾被冠以“一张脸”“复制人大军”之说。甚至有人将某一期韩国选美的参赛者照片,做成连连看游戏调侃。

韩国整容技术虽然高超,但整容后的男女几乎都是一个模样。依着传说,便是参照人偶娘娘和她的哥哥,也就是九尾狐化人后的样子,或许是这种相貌有着任何人都无法抵挡的魅力。又或许,这样的相貌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

虽是一个传说,但未尝不是对人性的一次拷问。父母子女之情与荣华富贵之间该如何取舍?都说父爱如山,父亲更是孩子头顶的一片天,可这位父亲却为了保命而掐断了女儿生的希望。

有人说,每一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终其一生,我们最难做到的事,恐怕就是偿还母爱。

在这个传说中,与父亲相反的是母亲对英爱无尽的爱和包容。面对奇丑无比的英爱,母亲没有嫌弃,活着时陪伴女儿在后院慢慢长大,死了也要将自己埋在后院继续陪伴女儿,以期能借助自己九尾狐的灵气让女儿改颜换面,变成和自己一样的美貌。

到底是鬼怪作祟,还是人性的沦丧?

书中以六个人寻找身世之谜展开,并最终揭开谜底。只是,伴随着谜底揭开的恶战,四人遭惨死,活着的二人为救同伴,誓要寻回散落各地的青铜棺,将同伴支离破碎的躯体放入棺中复原肉体,再寻得令狐获取她收集的可以满足任何一个愿望的三颗舍利,最终复活同伴。

根据杰克留下的牛骨人照片,很快找到了四具青铜棺,两人兵分两路,将死去同伴的尸体放入棺中。第五具青铜棺的线索提示,在茫茫长白山中朝鲜半岛上一座不知名的山峰上。

“红粉永生不受诱惑者、梦魇征兆仍旧前行者、绝境之处舍生取义者方可到达阴眼聚气之地。”一路寻找,亦是一路考验,对人性对兄弟真情的考验。在历经考验后,终于抵达熔浆翻滚的山顶湖边。当面对青铜棺中令狐,聆听其一番讲述,方知事实真相。

原来,当年令狐“不错,我是令狐在扶桑斩杀千人,夺得最后一颗舍利。将要许下‘千年前惨死九尾狐复活的愿望”时,却看到一个小男孩抱着武士父亲的尸体痛哭,面对孩子充满仇恨的眼神。令狐开始思考,这些年自己追寻的是什么?九尾狐部落确实被人所杀,而自己也杀了千百倍的人,这样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冤冤相报,何时能了?若复活了九尾狐部落,世间之人必然会被九尾狐部落报复,屠戮殆尽。“如果如此,一切罪蔓皆由我起,那就由我而消。”回到高丽,令狐做了五具青铜棺材,四具放在我犯下杀孽的国度,留下地图,希望有缘人发现棺材秘密,挽救将死之人。而后自己藏于此中,日夜祈福白头山万物生灵生生不息,天道循环,百年出棺食参补阳,恢复灵力。

放下仇恨,忘记背叛,独自承受痛苦,回到出生时的良善之心,这是多么艰难的选择。

当然,最后在令狐的帮助下,两人穿梭着无数光条,记忆在脑中如同倒带,飞速回放,最终停格在六人在一起的快乐校园时光中。

这本异闻录在各种光怪陆离的故事中,走向圆满的结局。不得不说,令狐的弃恶从善,回到本初,以及为防邪心之人,设下的三层业障,即不忘本初、天资聪慧、舍小我而顾大我者方能找到青铜棺实现愿望。

无论是“红粉永生不受诱惑、梦魇征兆仍旧前行、绝境之处舍生取义”还是“不忘本初、天资聪慧、舍小我而顾大我”,都体现了人性人心的良善与人的立身之本。令狐本良善,因为被蒙骗导致灭族,而踏上千年寻仇之路,最终在愿望即将达成之时,顿悟冤仇因果循环,是消不完的。从而回复本初。

世间的一切,到底是鬼怪作祟,还是人性的沦丧?

人心若是磊落,又何惧鬼怪作祟?人心若是阴暗,自身已化为“鬼怪”。做人,唯有时时自省自悟,方能在这充满诱惑的世间得一颗清净心。

相关知识

《改写》读后感10篇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写》读后感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写》是一本由朱首末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写》读后感(一):一本深刻+悬疑的好书

非常不错!很久没读到这么好的作品了。文字一气呵成,主题关乎科学和人类,犀利高端。

作者擅长制造悬念,文笔细腻老成,一看就不是那种烂俗的悬疑,内容里包含的基因改写、遗传病毒、地下卵市、科学信仰等元素,紧凑耐读,读后发人深思,能使人产生关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考。

书中有些概念细思极恐,是一本既深刻又悬疑的好书!

《改写》读后感(二):改写

改写是一部题材新颖超前的悬疑推理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紧扣,文笔流畅。基因改写一旦进行人体试验,那么对人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真是不敢想象。但是基因剪刀要是能够用到治疗基因疾病上,也将是一个造福人类的好事。

《改写》这本小说,利用故事情节给人们提供基因知识的科普。基因改写将是一个科技与道德的博弈。去年,我国出现的基因宝宝,绝对是触破了这个道德底线的。

《改写》不仅仅是一本好的悬疑推理小说,更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题材。

《改写》读后感(三):科学的‘恐怖’与人性的底线

几天了,刚收到书读了几页便放下了,却发现心里有点依舍,就这样又拿起来便放不下的读完了它。合上书页心里有矛盾,有恐慌感。曾记得基因峰会事件,科学和伦理的正面交锋。是啊,基因话题已经很普遍了,关于基因的影视书籍也接触过很多,而这本书的作者却从中挖掘新芽,没有感觉老套,没有一看就透的情节。讲真,书还是很吸引人的。老话从谈,基因是么呢?它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死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代表了我们整个人,而基因不仅可以复制一个无二的自己,它还能够“突变”和“变异”。《改写》的作者朱首末,本名朱珊,北京人,爱尔兰媒体专业硕士,现常年旅居美国。记者出身,曾在海内外多家国家级媒体从事一线记者工作近十年。喜欢朴实却耐人寻味的文字,偏爱社会方向悬疑推理。对于《改写》,它是一本内容极细思恐的小说,这本书不仅思路清晰,让人从题目就可以带入思维,读完让人反思,意犹未尽之感,值得思考之幻。书中,多股势力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而书中到底有没有进行人体实验呢?带来的可怕后果又是什么?在基因改写的事件中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保守派的领军人却在关键时刻离奇身亡,这从中又有什么阴谋呢?只有自己深入去看,才会知道其中的刺激,欢迎你加入《改写》大军哦!言归正传,基因的改变,这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假如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又不存在法律法规的限制性,这不是在造福人类,而是在毁灭人类吧。

《改写》读后感(四):当基因”改写“成为人类掌控世界的权杖

当物种繁衍这把生命的钥匙,都被基因”改写“成为人类掌控世界的权杖,是否能够达到完美的我们就成为了造物主本身?

对于这本能让我一气呵成读下来最后还觉得意犹未尽的“改写”,我并不想在这里留下过多关于情节设置与最后揭秘的讨论,毕竟这会削弱其他阅读ing或期待一探究竟的其他读者的体验。而作为一本推理悬疑类的小说作者很好的拿捏了线索与真相的释放,关于基因编辑、破坏性基因病毒、地下卵市、伦理限制的讨论也直击当下议题热点,会吸引人带着探寻而敬畏的心情渐入需要层层拨开谜团的事实真相。

作者在“啊哈”时刻为我们带来的关于科学作为信仰,规则法律滞后下能否将道德伦理作为最终约束人类限制的讨论,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还记得2018年年底国内外都争论颇多的南科大”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从”重大突破改编人类历史的基因编辑婴儿降生”到饱受伦理谴责的“涉事副教授停薪留职”,正是能否利用人类已掌握的科学技术在基因层面改造人类下一代的现实案例。无论是学界发声社会舆论还是高层表态,无一不是谴责和声讨。

这种谴责我认为表现了大多数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边界的明确。

也许激进乐观派会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基因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会导致人类”缺陷“的问题(请允许我使用缺陷一词来盖指所有我们认为的负面性状包括疾病、寿命限制、能力限制等等),从基因胚胎阶段就创造”完美的人“,那将是多么喜大普奔值得全人类歌颂的事情呀,那将是人类作为种族的跃迁,甚至AI这个弄潮儿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容颜能改整容手术还会存在么?

但是我认为这将剥削人类最大的一项重要权利,那就是自由。试想所有人的基因都可以被父母按照其意愿和需求进行”改写“,他们的“出厂设置”都被有意的设定成为了某种属性和参数,并且安装上了“不可忤逆造物主”的终极代码,那么后天的个人意愿都将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现阶段人类繁衍的不确定性能够交给“自然“真的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也为个人后天奋斗提供了自由和各种可能性。

最后我想说,请珍惜自己的不完美,这种异数才是生命中最大的惊喜。

《改写》读后感(五):基因改写是天使还是魔鬼

曾记得,早在2015年10月5日,一个由科学家、哲学家、律师和政府部长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呼吁暂停对涉及人类种系的基因进行“编辑”,并对可能导致人种改良的遗传特性修改活动的风险提出了警告。时至今日,科学的迅猛发展,基因技术也不断成熟和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出现所谓“定制婴儿”、基因编辑和改写的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讨论。由朱首末所著的悬疑小说《改写》,再次把公众对基因技术的应用多面性向读者展示出来。《改写》全书共分25个章节,整个故事架构在中国原京,通过女刑警队长苏左参与跨国抓捕,引出自称具有“犯罪基因”的嫌疑人乔伊森,第一次见到了留美博士、当今世界上拥有最高超“基因改写”技术的天才华裔科学家萧程为展开。直到堪称“物种灭绝武器”的全球罕见遗传类病毒“兹扎”入侵中国原京,该病毒只有通过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因剪刀”技术才能将病毒彻底扼杀。为了不引起全国性的传染,萧程接受了官方邀请,回国参与“兹扎病毒改写”计划。然而,随着“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保守和激进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不料保守派的领军人、萧程的恩师戴林钟教授在“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之际离奇身亡,萧程初抵原京便深陷旋涡。女刑警队长苏左临危受命,负责案件的侦破。两人被卷入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随着苏左调查的深入,激进一派暗地进开展很多年的人体胚胎基因改写实验逐渐浮出水平,“被参与”实验的父母们全不知情,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成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有的却出现多指并指症等各种各样的疾病,终生挣扎在病难求生中,不得解脱。故事最终揭示,所有这一切,根源于国际恐怖势力的暗中布局,他们为利用基因改写技术打造一支具有“超完美胚胎”的恐怖势力进而渗透到世界各地。本书的作者朱首末,北京人,爱尔兰媒体专业硕士,记者出身,喜欢通过朴实却耐人寻味的文字,描写那些有可能发生在身边的案件,折射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提高人们对罪案的警觉,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出版有长篇悬疑推理小说《罪头条:恶魔的风度》。可以说,作为一本推理悬疑小说,《改写》非常成功,基因改写选题新颖,文笔简洁流畅,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既有国内保守、激进之争,又有国际恐怖势力暗中布局,既有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又有对财富追求的贪婪。所有的一切,既包含对人性的考验,又有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反思。

《改写》读后感(六):《改写》书评:一个构思奇妙的故事,一本发人深思的好书

《改写》是一部融侦探和科幻为一体的长篇悬疑推理小说,讲述了一个构思奇巧精妙编排的故事。通过对涉身其中的人物的出神入化地描述和对环环入扣的事件场景的还原与再现,展示了一幅幅当代中国社会的鲜活画卷。

侦探小说通常以故事情节和逻辑推理取胜。作为侦探小说,本书以侦破戴林钟教授的谋杀案作为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的主线,中间穿插了多条用以丰富故事情节的辅线,包括,兹卡病毒的传播入境和扩散,故事几个主人翁的成长经历和他们之间的感情及爱情纠葛,邵珑珑的身体智力异常和身世之谜,几个罕见遗传病患者的发病和求医过程,戴林钟教授死亡的真正原因,等等。最后各条故事情节逐步汇集,匠心独具地编织出一个使人大跌眼镜的惊天秘密。多重故事情节的设置和交融使整部小说读起来,悬疑重重,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科幻小说以憧憬美好的未来和揭示未来可怕的危险为己任。本书以当下最热门的科研话题之一的人类基因编辑和改写为题材,精彩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理想与现实利益的交缠和冲突。特别是在中国近来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和震惊整个世界之后,更是烘托出了作者涉猎题材时的敏锐和时代关怀的情操。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如果缺乏社会道德和科学伦理的制约,以及法律和规则的约束,任凭人们把它作为实现自身名利的工具,就好比一个无知的儿童拿着一把上了镗的枪,不知道会闯出什么样的祸来。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给出了一个鲜明的例证,本书则揭示出另一种更加可怕的后果。人类基因组是经过了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和优胜劣汰的严酷选择,才达到的今天的程度。贸然改写人类基因,尤其是生殖系细胞的基因组,会使被不当改写的基因流入人类基因库,世世代代遗传下去,遗害万年。

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笔法细腻,个性鲜明,苏左,萧程,邵毅平,杨海璐,等各个主人翁的性情爱好,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深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与他们的感情距离。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诗聪和师涵兄妹二人。作者虽然对他们着墨不多,而且他们从未在书中露面,但是让人过目不忘。不但在故事的承上启下中担当着关键角色,更是让人对他们短暂的蹉跎人生叹吁不已。

本书是作者的第二本长篇悬疑推理小说。长篇悬疑推理小说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小说体裁。其好处是容量大,可以容纳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给了作者充分的创作空间去发挥想象。但如果把握不当,味同嚼蜡,则让人难以耐性通读全篇。作为该领域的新秀,这部小说与作者的处女作《罪头条:恶魔的风度》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作品在故事情节的整体构思,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人物登场的场景安排等都堪称完美。

美中不足的是作品在“回国”和“线索”章节中安排的反派人物的会面,过早的揭示了故事的整体轮廓,而不是让读者自己随着故事的发展去揣测和拼图。另外对主要反派角色董明申副省长的描写也失之脸谱化。对另一个主要反派角色郑锦鸿的出场安排也可斟酌。

《改写》读后感(七):《改写》书评: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我们的未来何去何从?

小的时候看电影《侏罗纪公园》第一部的时候,对于如何从琥珀里蚊子的血液中提取恐龙基因的那段小动画印象特别深刻,同时也对故事中博士的说法心有戚戚,“生命自有它的出路”。人类想充当造物主的角色,后果却导致恐龙岛的全面失控,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却无法把恶魔收回去。现在如果人类有机会对自己的基因进行改动的话,他们又会为此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呢?

《改写》正是这样一本基于基因技术背景的悬疑小说。一个突如其来的病毒,一项可以攻克病毒的前沿的基因技术,一件预料之外的谋杀,一场完美胚胎背后的腥风血雨,这一切正是围绕着基因剪刀这项基因改写技术而来的。当我们有机会运用基因剪刀技术,创造出一种完美无缺的人类的时候,有些人也许会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野心谁能够来遏制?《改写》这本悬疑小说正是围绕这个话题开始了故事。

《改写》全书节奏明快,故事开展丝毫不拖泥带水,而是层层伏笔铺垫,格局开阔,让人情不自禁的跟随作者给出的线索按图索骥,一步一步揭开故事的真相,等到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

故事开篇就从一个在学术演讲现场试图胁持基因领域的知名科学家萧程的犯人口中引出了基因犯罪这个论题,刑警苏左为了追踪这名犯人而来,因为这个案子认识了萧程。紧接着兹扎病毒在国内出现,第1例兹扎婴儿被偷走,与此同时国内领域的权威专家戴林钟却在自己家中被谋杀,他生前一直不支持将基因剪刀技术投入使用。萧程曾经是他的得意门生,却被发现在他的死亡现场。

为了解开戴教授的死亡媒体,同时攻克兹扎病毒,苏左和萧程一起踏上了解开迷团的道路,在不断的追查当中发现了一条政商勾结的利益链,当案件侦破,对利益追求地贪得无厌和对科学信仰的追求同样让人动容,最终兹扎病毒疫苗也研究成功,苏左和萧程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科学永远走在人类的控制之前吗?如果没有控制好,它到底是救人的良药还是害人的武器。保守派戴林钟认为基因改写是一项危险的技术,如果用于犯罪后果将不堪设想,它会带来危险。所以虽然他一直在研究这个领域,却属于反对派,不支持把这项技术投入使用,认为这已经超出了人类掌握的限度。

而激进派萧程作为他的得意门生,也是研究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却积极的想要把基因剪刀推广在医学上应用。围绕这两种立场,人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在《改写》这本书中,萧程的团队最终研究出了兹扎的疫苗,而他本人却把完美胚胎弃之不用,这其实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关于人体基因改写技术,科学和道德之间尚未取得完美平衡,它们的争议可能还会继续。

基于现在的科技发展,基因改写技术也许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如果我们手中握有一张选票的话,你会支持使用它吗?还是把它封存起来?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改写》读后感(八):上帝之手下的“超完美胚胎”

2017年5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出版了一本科普作品《上帝的手术刀》,这本书将人类对基因编辑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生动地叙述,让大众对“基因编辑”这项“上帝的手术刀”有了较深的认知。2018年11月,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一时间在网络上和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基因编辑”这一技术也随即走入大众视野,让公众对科学和道德的界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读完了@封小白封兄寄赠的@法律出版社《改写》一书,该书正是一部讲述基因编辑事件的悬疑小说。故事发生在原京市,郑氏集团掌门人郑锦鸿的儿子(郑诗聪)和女儿(郑诗涵)先后因遗传性怪病无法治愈而离世,郑锦鸿希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愈亲人,造福人类,随即与戴林钟(中国遗传基因学领军人物)、董明申(中原省副省长)以及自己的女婿邵逸平(中原省委办公室一级秘书)开展了对人体受精卵的基因编辑项目,企图研发出“超完美胚胎”。其中,邵逸平的儿子邵陇陇正是这一技术的适用者。邵陇陇在智力、情商、观察力等各方面远超常人,唯一缺陷就是其骨质极脆,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嬉戏玩耍。

最后,在戴林钟教授的攻关下,“超完美胚胎”诞生了,但戴教授难忍内心谴责,自杀了。临死前,他将“超完美胚胎”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萧程,而萧程在思考后,毅然将“超完美胚胎”杀死。这时,超级病毒“兹扎”出现,萧程明白定然有人在幕后操作,于是联手警官苏左,以及戴教授的老友欧阳书一起,粉碎了这项企图利用“超完美胚胎”来实现人类进化的恐怖设想。

全书内容丰富,人物塑造鲜明,一场悬疑案,下至平民阶层的保安(张磊)、保姆(田丽梅),上至权贵阶层的董明申(中原省副省长)、陈正强(中原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锦鸿(郑氏集团掌门人),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有着前途命运的打算。

当然,书中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对科学和道德的探讨,由杨海璐(妇产医院副主任医师)说出:“真正视科学为信仰的人早就预见了科学能够达到的高度,而不信任人为的所谓‘控制’。他们看穿了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都不过是暂时的,正是这一点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恐惧。因为人心真的深不见底,欲望更是随时会失控。他们恰恰是因为做到了,才更要把一切可能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改写》读后感(九):基因改写,我们真的需要做准备了

记得今年两会期间,《加强人类胚胎基因利用法律管控的提案》使“基因编辑”这一议题再次受到关注。事实上,自从2018年年底“基因编辑宝宝”事件发生后,这一前沿生物技术就一直饱受争议,大部分人都认为基因编辑技术是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处,似乎便不再可控了。由于这一领域在法律上尚无明确界限,目前基因的改写仍旧只能靠伦理道德约束,因此,在法律法规上对其加以限制就变得迫切起来。

“从远期来看,基因改写将实现人类自己编写生命天书的时代,甚至不止人类自身,自然界中一切拥有基因的存在都可能得到改写,从而开启一个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完全无法想象的全新世界!”这是新上市的推理小说《改写》第3页的一句话,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可能性令人们心怀畏惧。如果有一天,基因可以被我们自己决定,那么人类不就相当于造物主了吗?可人类真的能成为造物主吗?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至少目前无疑是没有的,更何况这一技术目前远称不上成熟,可能的风险更是难以预料,正如提案人所说,基因编辑对受体的长远影响并没有接受有效评估,所以既有可能是理想结果,也有可能给对方造成不可逆转的健康伤害。

在《改写》一书中,激进一派暗地进行了很多年的人体胚胎基因改写实验,“被参与”实验的父母们全不知情,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成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可有的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多指并指症、巴顿晚期婴儿症、亨廷顿舞蹈症……而他们的家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承受这样的痛苦,只能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将其归咎为命运捉弄。“经过基因改写的人不只在出生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他们未来几十年的人生中都将充满未知的变数……或许还有很多同样被改写了基因的试管婴儿如今貌似健康正常地存活并成长着,但谁也无法预料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基因改写会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节选自《改写》第296页)

不允许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胚胎或者受精卵进行基因编辑是业界共识,但现在看来,仅仅靠伦理道德、自我约束总容易出现有意逃避监管的违规行为。这也是此次两会出现这一提案的原因,我们需要从法律层面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则。“除了基因编辑技术,还有辅助生殖技术、克隆技术、器官再造技术等,都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提出了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说,“无节制地应用,可能会引发生命随机选择、代际混乱、器官商业化、基因歧视等问题。”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恐惧就简单粗暴地认为应该停止相关研究。科学家们研究任何一项技术时都不是抱着恶意的,科学技术本身也无所谓好坏,“基因剪刀”掌握在人手里,该怎么使用、可以对谁使用,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人类的基因并不完善,有先天基因缺陷和遗传疾病的人比我们想象得要多,他们一生都会受这些缺陷、疾病困扰,很多甚至一出生就被判定了死刑,还要在本就短暂的人生中承受疾病的酷刑。对这些人和他们的家人来说,基因编辑技术便是将来的希望。记得去年那部电影《奇迹男孩》吗?小男孩奥吉所患的特雷彻·柯林斯综合征便是一种基因突变疾病,俗称“无脸症”,尽管电影已经尽可能理想化了,我们仍旧能看到他和家人的艰难与痛苦。而调查显示,美国出生的婴儿中每750个中大约有1个患有颅面畸形,约占所有出生缺陷的三分之一。在这个“看脸”“刷脸”的世界,这些患儿们不仅发音和听力有障碍,长大后往往因外表异样在学校和职场都受歧视,他们的处境比电影要艰难很多倍。如果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治愈这样的疾病,我们能因为可能的风险而完全禁止它吗?

“在新兴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的立法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一方面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工作,应该允许探索。”白春礼说。《改写》的背景便是基因编辑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的时期,年轻有为的基因工程学家萧程一直坚定地认为这一技术应该被法律允许使用,同时,适用对象也应该被限定在病患之中。“既然基因改写已经被发明出来,就应该得到有价值的应用。一种科学成果能够用来让这个地球上的生命活得更有尊严和质量,是所有科学工作者的原动力。有人嘲讽我们是懦弱的中立派,恰恰错了,不管是出于恐惧还是野心,一味地禁锢或放任都相对更容易,而我们这种追求二者平衡的选择,需要的却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强大勇气。”(节选自《改写》第375页)

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坚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底限,才是科学长久发展之路。我们期待基因编辑技术成熟,能合理合法地造福患者的一天。

《改写》读后感(十):朱首末《改写》:人类基因改写的利与弊

出版界,有这样的一种类型的出版商,他们不忘和孜孜以求“自然的灵异,悬疑的惊悚;逻辑的力量,理性的光芒”的初心,他们出版的书籍大部分都是本于人类独有的好奇心与科学幻想能力,这些书都是能够将看似不可思议的悬疑,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与科学严谨的观察,去发现真相、探求规律。除此之外他们还秉着最大化的人文主义思想,让人性的自然之光,不被非理性的私欲蒙蔽,在“止于至善”的过程中尽情绽放,求得内心的一份岁月静好。这样的有社会当担的出版商乃是天狼星书系了。

最近,天狼星书系出版的关于基因改写(注意哦!不是作文、剧本、电子编程等的改写喔)为主题的小说《改写》,就是一部很真核地继续地展现天狼星书系那集合悬疑、生物基因学科普、努力将科学与伦理道德找到平衡的价值观的等等元素,为出版界关于华语嫌疑科普小说的繁荣发展而尽心尽力,实为可嘉也。

该小说大概讲述了堪称“物种灭绝武器”的全球罕见遗传类病毒“兹扎”入侵原京,幸运的是受感染者被圈定在很小的范围,只有通过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因剪刀”技术才能将病毒彻底扼杀。为了不引起全国性的传染,留美博士、当今世界上拥有最高超“基因改写”技术的天才华裔科学家萧程接受了官方邀请,回国参与“兹扎病毒改写”计划。

殊不知,“基因改写”一旦开启,便注定引发一场科技与道德的庞大博弈。多股势力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不料保守派的领军人、萧程的恩师戴林钟教授在“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之际离奇身亡,萧程初抵原京便深陷旋涡。女刑警队长苏左临危受命,负责案件的侦破。两人被卷入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既然出了案情,那么就要苏左和萧程联手一起去展开侦查此案的破案征程了。后来,男女主人公在不断的追查当中发现了一条政商勾结的利益链,而当案件水落石出之后,也更引发了案件背后关于科学和道德的社会价值的思考。

所幸是,小说是以喜剧收尾了。最终,在男女主人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研发出了治疗兹扎病毒的疫苗,而苏左和萧程也在这一段艰辛和充满危险性的破案征途上,他们的关系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依为命,以此为小说的感情线画上了一个关乎甜蜜美好爱情故事的句号。

首先,此书的作者是海归派作家朱首末,她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出身的一线记者,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是她的写作优点,既然是作为记者出身,她的小说也十分具有沉浸式的非虚构的细腻刻画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的,以及洞悉周边环境的动静的纪实写作风格,这非虚构式写作小说的场景就体现在小说中关于女主角苏左刑警登门拜访医学研究专家、医学教授的场景了,这就是几乎是一份特写采访人物新闻稿。将新闻的融合小说的情节,也是一种新颖,展示作者自己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功底和才华的体现。

其次,通读全篇小说,关于这类科普类嫌疑小说科普性或者科幻性色彩还是很浓厚的,于是就需要读者在书本以外,借助其他工具去了解一些专业术语,如“基因剪刀技术”“兹扎病毒”等学术性强的名次就需要读者自己在书本之外去消化了。于此,这部悬疑小说就有基因技术的教育或者认识的社会意义了。

而在小说的结构上是严谨的,小说的氛围和节奏都是十分明快和扣扣相连的,从第二章中“病毒”中可以看出嫌疑小说中应有的惊悚和紧张的气氛,再到第十七章的“秘密”加个小说的节奏就提升为一个高潮位置,再到第二十五章的真相,则道出而来全小说小说水落石出的透亮氛围。而且该些章节的故事中都是层层埋下了收尾相呼应的伏笔铺垫,而格局和眼界也是十分辽阔,使得读者要死心塌地地跟随作者的情节,一步一步去揭开小说的真相,个中都给读者带了了嫌疑小说应有的紧张刺激,愤怒和喜悦的情感体现。实为可言:我们是跟随作者一起犹如乘坐过山车地将谜底揭晓的。

再次,关于这部小说最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地方在于,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到底基因改写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人类发展的呢?而作者的观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作者一方面通过塑造保守派戴林钟的形象,去阐明基因改写是一项危险的技术,戴林钟所持的不支持把这项技术投入使用的态度,也是一种敬畏自然和人类规律的态度。这一种反对和保守派的遵循客观规律的理念也感化了作为支持和激进派的男主人公萧程的思想,使得萧程他顿悟地放弃了通过基因改写而追求研发完美胚胎的欲望。但另外一方面,萧程也不会像戴林钟那样过于墨守成规,而是批判地利用基因改写的优点,最终研究出了兹扎的疫苗从而拯救了人类,为人类谋了福祉。于此,作者是通过通过戴林钟和萧程的行为,去表明他对基因改写的态度是具有客观批判性的:既要尊重人体发展规律,不让基因改写所控制人类,而是人类为了免于灾害而合理利用基因改写技术去造福人类。

最后当然,小说的一些毛病还是有的。你比如说小说中,作者的野心过于强大,意图将每个她自己塑造的人物都有一个归宿,除了男女主角苏左和萧程之外,作者还在其他正反派的次要或者小角色方面,而为这些小角色而更为多地着墨无关重要的收场部分,其中不管是戴林钟,还是田丽梅、郭旻、蒋小夕、还是张磊云云,都显得有点主次不分,没有抓住小说戏剧成分中的人物之间的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于此,就显得在人设上出现一些凌乱和主次不分的瑕疵。另外,就是既然小说的人设中的数量是颇为多的,于是就造成部分人物刻画得不够自然;角色性格没有差异性,人物过于同质性;而描写人物心理历程也缺乏深度(当然除了男女主角是很好塑造了)。

总而言之,作为一部国内难得的以基因改写为题材的悬疑科普小说《改写》,作家朱首末以一个记者的纪实笔调,以一个悬疑片式的气氛和节奏和逻辑,去讲述了一个如何将基因改写技术在科学和道德的天平上找到保持平衡的故事。此外,文末也希望天狼星书系能够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高财商读后感10篇


《高财商》是一本由黄悦函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财商》读后感(一):《高财商》读后感

在接触《高财商》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一点理财方面的书籍。现代人嘛,流行一句俗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大家的理财意识都很强,而操作起来效果如何,就因人而异了。单单就我自己的理财经历而言,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只要你站在风口,就是一头猪,都可以飞起来”,多少人会像我自己一样,以为可以起飞,但是却没迎来属于自己的风口?读完《高财商》这本书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点浅薄的读后感如下:

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舍”、“取”。就文章中的第一个例子而言,小鑫在中关村销售电脑,工作忙碌而低效,获得的报酬也不足以支撑家庭。在他转变思维方式之后,果断抓住了“互联网+农业”的模式,积极探索,在两大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一“舍”一“取”,从而一跃成为千万富翁。序言中的两位精英人士,正是因为没有把握时代趋势,一个在美国当大学教授,一个在传统的投行工作,而错过了国内经济腾飞的机遇,正在因为没有精准把握“舍”、“取”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

转变观念,调整“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转变不了观念,一味“节流”,而忘记“开源”。我们都记得那句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我们所在小城市而言,有两个家庭为了孩子上高中,一家在学校那边租房,一家在学校那边买房。三年,租房的那家,毫无收获;而买房的那家,房价已经是三年前的2倍。把握“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考虑增加被动性的收入,而不是消减必要的支出也是理财的要领之一。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心中想什么,怎样相信就会成就什么。也许对很多人而已就是“白日梦”,其实“白日梦”做一做也无妨。电影里说,梦想总是应该有的,没有梦想的话,人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假如刘强东没有梦想,估计他还在中关村卖电脑,怎么可能娶上奶茶妹妹?假如王长田自我局限,又怎么会有光线传媒如今的局势?任何时候,要有梦想,敢想敢做,才会有未来的无限可能。一位朋友跟我讲一个故事,说百度前台在百度上市之后,因为持有原始股,立刻变成了千万富翁。任何时候,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要相信自己也可以成就精彩,实现财务自由。

《高财商》读后感(二):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绝大部分的人的生活应该就是大学毕业要么考研要么直接就业,不管怎样,最终还是找一份工作朝八晚六,过上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我之前也是这样,可是和一朋友聊了聊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突然很向往这种每天可以活的不一样,见到不一样的人,了解不一样的知识。工作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羡慕归羡慕,我并没有她那种财务自由的能力,所以在看到这本《高财商》的时候,马上就心动了。

为什么我们都向往财务自由?

当一个人财务自由的程度越高,选择权就越大。当996的重压让我们的生活不堪重负,空闲时间也无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所想要培养的兴趣爱好上。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工作,而是为了无尽的房贷,车贷,甚至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断拼搏。想要旅游休息更是成为一种奢望。所以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向往财务自由。这本《高财商》通过实例教会你财务自由的思维方式,实现财务自由。

勤奋就一定能收获想要的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我们都熟知的一句话。那么是否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呢?有的人早出晚归,忙着兼职,一年年的忙碌生活,可是也不见得就更快实现财务自由。有的人年纪轻轻工作时间很短,却依旧能够实现财务自由。在积累财富的路上,首要一点就是耐心持有。致富这条路上需要战略性思考,错误的事情重复一万遍仍然是错的。除了空耗时间,什么也不能带给你。当然,也不是说啥都不做,在家混吃等死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自主判断经济周期,做你喜欢的工作,不要局限于一块,少做无用功。

书的后几章向读者普及的经济学简单但是实用的几个概念,以及理财投资需要注意的点,作者并没有告诉你应该买哪些理财产品,而是教会你投资理财思维。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符合你当前情况的计划。切记耐心是很重要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这条路也需要你自己找到正确的路线。但是正如韩寒那句话:我这一辈子,听了太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无论你从他人那里学到多少知识,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高财商》读后感(三):财富自由之路

富贵险中求,然而如果你以为只要冒险就能获得财富,那就误人子弟了。敢站出来说财论富的,至少要有相关实践,那些纸上谈兵的即使理论水平高,也无法让读者明明白白,短期内获得财商的提升。

《高财商》对于我,一名拥有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更多的益处是加深了对以往教条式经济学的认识,什么无差异曲线,什么价格歧视,如果局限于符号、数据、坐标,那么我们总也摆脱不了味同嚼腊的感觉。但是本书作者作为中科院引进人才,在财富领域有一定的发言权,虽然是一家之见,但也在现代金融经济社会中具有普适性,他不仅懂经济,而且懂心理,不仅对学术有见解,也对创办实业感悟颇深,他本人的名牌效应就在于“以身说法”,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体会以大白话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赚钱,应当在市场经济中,深入人心,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赚到钱,你只有满足了交易对象的需求之后,你才能有存在的价值。空气是公共产品,不会有价值,但是有些同仁,把空气提纯,灌入氧气瓶之后,就堂而皇之成为了商品。作者为了让大家理解赚钱,举了一些尘世中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形,比如全职妈妈的收入超过了高管老公、九零后农二代奋斗五年就获得了千万身家,但是故事归故事,道理归道理,如果你对赚钱没有兴趣,即使地上有金元宝,你也不会弯腰去捡,同样即使你对赚钱已经渴望已久,朝思暮想,但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拥有一定的知识,就无论如何都无法把握机会的。

趋势等于机会吗?作者反复强调我们对于社会、对于经济、对于自我的前瞻性,工具与技术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工具与技术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交给你一项任务,比方说送信,你用骑马的方式,肯定没有发电报来得快,并不是说马对于这个社会是负效应的,而是相形之下,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生产生活方式,或许若干年后,网络也会被更快捷的方式所取代。类比,种庄稼重不重要,重要,没有粮、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但是比种庄稼更重要的是育种,只有高产,才能满足更多人的生理需求,才能有赚钱的机会。赚钱是选择的结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对高回报的行业趋之若鹜呢,就在于那里有更多发现金元宝的机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淘汰甚至毁灭某些行业,如果你不幸,正处于其中,就对不起了,抓住风口,迅速行动,让自己完成蝶变,早日成为财务自由的人。

《高财商》读后感(四):财富自由,不再是梦?

所谓财商,就是一个人处理和金钱相关的问题的能力,最早出自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吧》。财商已经和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必备的三项素质。

小时候我们接受的财商教育第一课,一般都是爸爸妈妈教育我们不要乱花钱。但是现在,财商教育已经不仅仅限于如何赚钱、合理花钱、怎样存钱这些问题,它更是一种需要从小就开始潜移默化进行的品格教育。

对于理财小白来说,《高财商》算是一本培养财商的入门书籍。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股神”巴菲特的成功秘诀。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换言之,想要实现财富增长,首先要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就是要寻找机遇。选对了持续发展时间长和增长率高的行业,再加上一点耐心,最终会收获满满的财富。

如何才能独具慧眼选中适合自己且极具发展潜力的雪道呢?

首先不能随大流,要有眼光和判断力。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摆正心态。其次是探索内心的喜好和自己擅长的方向,和大趋势结合起来。第三,利用神奇的复利力量,在自己的雪道上坚持。

在作者看来,2019年是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关键期,那些能给为人类未来生活带来大家变革和产生深远影响的高速发展的行业才会是风口中的上升行业,比如人工智能、单身经济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作者还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不同的理财建议。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选择雪道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被工资的高低所左右。除了要选择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速发展的行业和快速发展的优秀企业之外,自己努力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财富积累的方式。

对于有娃家庭来说,理财则要在合理规划,理性支出的基础上顺应趋势,发现雪道没有雪或者学道不适合自己了,马上调整,抓住机遇,滚出自己的大雪球。同时还要注意规避风险,避免激进,重点保障现有资产的稳固。

对于创业者来说,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能力,是否在面对诸多问题时仍能稳若泰山。进行再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趋势,自己的时间节点是处于经济回升期还是下行期。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什么时期,过硬的产品才是创业道路上成功的关键。

本书的作者在2007年就已经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一套经济规律和投资理论,并实现了财务自由。其实我对她的经历更感兴趣,可惜书中只在前言中提到了一丢丢。书中事例太丰富,理论却还浮于表面,对我等小白来说仍然可操作性不强。

《高财商》读后感(五):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呢?

如何实现财备自由呢?

我想这大概是每个成年人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吧。

《高财商》看着书名确实引起我想要读这本书的极大兴趣,近一年书单规划都离不开财字,只要与财挂勾的我都想要去读一读,毕竟多读书会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人文故事。

评判一本书值不值得读,要看书带给你的收获是什么?

如果一本书读完什么也不知道那这本书对你而言或许就是无价值意义的。

读完《高财商》让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出卖廉价的劳动力,用有限的时间投资自已的脑袋,让我们的脑袋无可替代。

在父辈们一代里,即使没文化外出就业机会也非常多,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到处都有大把的机会,甚至没有文化只要努力勤奋都可以做老板;而现如今想实现财务自由光靠勤奋努力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城市就业机会成本大幅度增加,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没有资本,想要创出一番天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书中也列举了很多案例,比如第一章中小鑫同学就是靠思考力来致富的,他刚步入社会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想着赚钱,每天辛苦的上下班,做许多工作却还不能养活家人,经过思考借助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将自家果园搬上互联网,面向全国客户的销售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小鑫同学成功的从打工一族转变为身家千万;如果只是一味的努力不去投资自已,不学习技术,即使遇上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小时候常常听说谁谁上个小学出去就当老板了........可是现如今不一样了,现如今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寸步难行。前两天小表弟发微信咨询我成考好还是自考好,我很诧异,一直在电子厂上班的他上着流水线的班怎么突然想起报考学校考文凭了。他说现在他们厂里任何职位竞争都得看学历,即使你工作能力再强,没有学历还是一个流水线的职工,没多大前途。

近几天全职宝妈闺蜜和我聊她现在准备出去上班,却不知道找什么工作时,居然想先去超市或餐厅上班,我直接现场让她打消掉这种低廉价出卖劳动力的工作,趁现在还年轻学什么都来得及,总得有一门技术在身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掉,即然做了母亲就更应该往更高的层次去奋斗,毕竟层次高见识到的世面也不一样将来对孩子的培养也有一定帮助。

试想去超市做零短工月收入低,还让自已的价值得不到提升久而久之,身心疲惫,传递给孩子们的都是极消极情绪。

我们先要找准适合自已的方向,比如这几年一直在家带孩子,那么即将要出去工作,我们先要理清自已思路,那些工作适合,把适合的挑选出来,在找自已感兴趣的工作,现在比较热门的工作就是育婴员,家政之类的,带了3年多孩子没其他经验,只有带孩子经验,那么咱们就利用好这个经验把它发挥到极致,我相信也是一个不错的职业。

书中提到“滚雪求”,要想实现财务自由,先要找到自已最初的那个小雪求,再找到雪道,并把小雪球投入到雪道上去,滚出一个“巨无霸”来。

财富不是短时间得来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每天进步一点,规划好未来的生活,朝着目标坚持努力多思考一定会到达终点。

祝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已的财务自由之路!

人性与人之使命经典读后感10篇


《人性与人之使命》是一本由许思园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与人之使命》读后感(一):精神理想的融合求证——我读《人性与人之使命》

精神理想的融合求证

——我读《人性与人之使命》

周珩帮

表面上,许思园先生的《人性与人之使命》一书,是采撷康德、歌德、叔本华、尼采等西哲“人性”学说或伦理学说的精华而成,他本人也不认为他的想法为独创(前言),但是,这本书能在1933年出版后收获近40位名家——吴宓,唐君毅,英国作家约翰·曼斯菲尔德、白克司,法国作家纪德,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德国哲学家杜里舒,美国哲学家、诗人桑塔亚娜,印度诗人泰戈尔等——的好评,自有它的缘由。在我看来,站在今天的学术视野下,这本书仍然具备至少三方面的价值:

它是近代学者致力于中西方道德哲学互证的一个重要成果。书中通篇都是西哲之论,找不出一句“子曰”和“古人言”,却为什么说是中西方互证?这是因为,一方面,许思园曾自道说,书中所言西哲学说“契合孔子之道,不离其宗,不损其辉”(前言);另一方面,是从学术修养而言,正是中国古代发达的人生哲学,使他能够迅速把握众多西哲的哲学要领,而具备卓越的哲学领悟与表达力,而能在20岁时轻松地撰成此书,当初,桑塔亚娜就曾敏锐地指出:“此书富有理想及优雅之情操,足以想见古国之文化渊源,即作者采自西方之观念如‘纯爱’、‘理念’之类,似俱可与其本国思想交融而无间隔。且作者在内心分析方面擅有特殊之天才。”(《中西文化回眸·许思园传略》)。他是继王国维等人之后,较为系统介绍西方哲学成果的人,他所着眼的“人性”论题和归依于“生命”的思想起点,折射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人以他者眼光重审传统、以传统修养理解域外、接受多于质疑的历史情态,就此而言,它是我们考察近代哲学或伦理学史脉不可回避的文本。

这本书有现实的教益。它不是时下泛滥的“心灵鸡汤”,也不算是艰深的哲学巨著,许思园选择的视点和语言,使得书中文字足够理性,同时也富于感性,因此,对学习西方近现代哲学的读者来说,它是一座适宜的桥梁。但这还不是全部。在综论西哲学说时,许思园有自己的思考或独到表达,很多观点发人深思。比如,他说:“一个拥有最多‘才智’或‘能力’的人,却可能内心贫乏,完全不知精神性事物的意义为何物。”(22页)又说:“去爱那些值得我们爱的人,不过是一种对真理的忠诚。它是对善本身的热爱:如若仅因其碰巧是‘自己人’而关心他,就不过是间接自恋而已。”(34页);他关注“真切世界”,更寄托于“理想世界”(3页),他把“自然”视为“一个生命过程”,认为它“总是寻求超越自身,亦即是说,总在追求更大的自由与生命的完满”,又说,“我们能够也应当使我们之生命更为充实、更为丰富和更加深刻,此乃所有责任的根本”(91页),他坚信,开阔的胸襟和伟大的灵魂是高尚品质的根本标志(41页)。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勾勒的桃花源,那些百年前留下的路标和线条,依然能让今天的我们警醒:在追求才智、能力的同时,是否变成了精神贫乏的“空心人”,是否早已忘记“爱”的真谛,忘记与自然的精神回应,是否还信守真理,并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丰富和深刻?等等。曾经打动纪德、泰戈尔等人的文句,依然还会打动今人。

许思园是一个禀赋异常而又被历史湮没的学者,他的名字和著述多不为人所知。就存世文字所见,他的研究涉及哲学、伦理学、理论物理学、中国文化和诗学,视野开阔,贯通中西,他的研究路径、方法和成果,他早期学术生涯的活跃和后期的落寞,以及他与中西方文艺名家的交往,他面对传统文化、回应时代变革和学术潮流的方式,他的精神理想的实践等,都是现代学者中一个可供探究的案例。如果我们要理解20世纪中国学术史,而不丢弃其丰富性和多向性,就得翻阅这些一度被遗忘的学者的著作。

(许思园著《人性与人之使命》,李应志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周珩帮,艺术学博士,现任职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艺术史和艺术理论。

《人性与人之使命》读后感(二):许思园,直面问题的勇气

民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多事之秋,但在思想学术上却大师辈出。在古今中西之间,在家仇国恨之间,他们满怀激情,放眼世界,胸怀天下,苦苦思索民族及传统文化的未来,他们寻找着人性及人世的真知,寻求着能够使这个古老民族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药方。

在那一方灿烂的学术星空中,许思园也是其中十分闪亮的一颗。他出身名门,家学深厚,游学欧美,用英文、法文写作,兼通文理。与其他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家一样,他怀着热烈而深沉的民族文化情感,穿梭在古今中西之间,反思、批判、吸收、创造,力图从最基础的世界观,从人性的根源处,找到中西文化的融通之处,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及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在《人性与人之使命》《中西文化回眸》等著作中,我们领会到的,正是这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浩然的气度。要知道,他用英文写作《人性与人之使命》时,才刚刚二十出头。该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吴宓、张东荪、唐君毅,国外泰戈尔、纪德、托马斯·曼等文学家以及德国哲学家杜里舒、美国哲学家桑塔亚等的高度赞誉。许思园游学欧美十余年之后,因为热爱生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所以毅然回国;也正是因为热爱这片土地,当好友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出走台湾之时,他才毅然留在了大陆。

1957年,许思园被错划为“右派”,历史烟云一度掩盖了他的光芒。今天,我们又一次身处中西文化碰撞的剧烈震荡之中,此时的我们能够再一次见到许思园先生的思想之光,这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必然。烟云过眼,而星光永存。

究竟何谓传统文化?它有哪些根本的问题?有哪些方面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环境及现代生活方式?哪些又需要改进?西方文化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甚至必须且要尽快借鉴?在中西文化碰撞下,中华文化究竟要走向何处?中华民族要走向全球,要与世界人民相处,就必须去寻找到我们共同的人性根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那些共同的认识和伦理问题

在许思园先生的著作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的就是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而不是怀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偏见去回避问题,也能够体会到他那种力图从哲学和伦理最根本问题出发去思考的大视野和大决心。在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崇高的诗意和激情,感受到作者文字间横溢的勇气、正气和才气,感受到民国大师们身上那种特有的思想学识、特有的胸怀、世界眼光和精神魅力。

比较遗憾的是,许思园先生回国后没能够获得应有的学术环境,无法在他人生最应该出成绩的壮年去继续阐发和完善他的那些深刻洞见,只留下青年时代的“干货”和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原矿石。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重新翻译整理许思园先生的著作,除了使我们又得以有机会理解和欣赏他的思想观念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领会其关于中西文化的大格局、领会其理性精神和直面问题的气度。他告诉我们,在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某些学派、主义或者教条表面,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怀着民族主义情绪,在肯定和否定之间走向极端。按照许先生的话说,“民族性不过乃我们偶然之处境,而人性则一,于各处皆同。本质上我们为相同之难题所困,为相同之疑团所惑,且我们之走上人生正途,也有赖同一种人人皆有之高贵乃至神圣禀赋。”可以说,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其基础正在于这些共通性。在逐渐理性化和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如果我们不能从学术上去面对这些共通性,就必然无法科学地从根本上解决古今和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也就无法避免蒙昧和极端。

李应志

2018年夏于西南大学文化村

李应志,199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一系,2000年毕业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同年留西南大学文学院任教至今。2002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西方文论方向,200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晋升副教授,2014年晋升教授,现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人性与人之使命》读后感(三):一代中国天才式哲学家:从《人性与人之使命》悼许思园先生

周辅成先生说,面对这样一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人类的命运和灵魂的归宿,进行孜孜不倦地思索和探究的学者,我们不能不对其坎坷的人生境遇及具有传奇色彩的学术生涯,寄予崇敬和缅怀之情。相信许思园先生的旧作重光之日,必将引起学术界的重新评价和再度关注。

许思园先生是这一时代中的天才哲学家,只可惜是埋没了,糟蹋了,牺牲了。

目前在台湾、在香港一带,都很少有人知道许先生,所以说是埋没了。但在通行英语的国家,如英美等国,以及通行法语的国家里如法国、比利时等国,倒有不少的人知道他,由此而言,又毕竟不会埋没,不应埋没。这只要一提他所着的英文著作《人性与人的使命》以及他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批判》之法文著作,即可得知。天才毕竟是天才,天才是不易得知的。

许先生在一九二八年用英文写的《人性与人的使命》,于一九三二年出版,出版后,即获得印度泰戈尔、英国罗素及美国杜威等大文豪大哲学家的好评。那时,他只有二十五岁。而写的时候,更只有二十一岁。他是在那时的一个私立大同大学读书,地点是在上海市,而他的出生地则在无锡,他是无锡的世家,和国家元老吴稚晖先生是亲戚,并为吴老先生所称许。他出生于民国前五年。

他在大同大学毕业后,即被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请去,和宗白华、方东美先生等同事。那时我正在南京办国际译报。我由他的表弟杨荫渭先生介绍,才和他相识,并常来往。

那时许先生的好友唐君毅先生远在四川家乡,又经由他的介绍,来我处任编辑。于是四个人每每在南京鸡鸣寺、玄武湖一带聚首畅谈。并常谈及杨荫渭先生之兄嫂,即杨荫鸿夫妇。

杨先生夫妇双双出家,为僧为尼,和我早在江西庐山大林寺相识,以后则鸿飞冥冥,不知下落。我其时有“天临湖水静,地接远山闲”之句以怀之,许先生因即劝我作旧诗,莫作新诗,我从此遂亦改作旧诗。许先生虽是一大哲学家,为唐君毅先生等自叹不如,但对诗亦极具慧眼。

有一日,我和许先生及唐君毅先生三人忽接当时南昌行营通知,说是蒋委员长(先总统蒋公)召见。三人遂同赴南昌,谈的是中国文化。回经九江,曾在长江江边一旅社中,同宿一宵。许唐二先生说是晋谒时,深感威严,因询我所感。

我说我以前曾晋谒两次,并曾晋言求人才于天性之中,而甚感其慈祥。第二日,大家同乘长江轮返南京。其时许先生对着东流水,忽言决去欧洲。迨抵中央大学后不久,彼即辞职,而力荐唐先生接任,唐先生遂从此任教于中大哲学系。

许先生有宿慧,大我一岁,我则大唐先生一岁。许先生赴欧之愿早于我,惟我于结婚后,即夫妇同赴巴黎。欧洲之行,竟早于彼。我于南京沦陷后半年回武汉,许先生则于我离法前一年半抵巴黎。其时,他犹未婚。我夫妇即为他介绍留法女同学唐女士。唐女士亦学哲学,乃是在济南殉国之唐有壬先生的胞妹。他们相见后即相爱。许先生盛赞唐女士爱“不平凡”,唐女士自亦以心相许。

不久之后,婚于巴黎,我妻教他们煮饭,于是二人常于煮饭时,唸着一杯米两杯水。我当时问许先生的博士论文,打算做什么题目,他即说是关于相对论。我说我在大学曾读物理系,深感此相对论之难,他即说其甚易,且甚简单。并说当有以破之。我只好无言。不久之后,大家离别。

临别之时,许先生再三对我说:“有一人不可不看:当时北大胡适,陈独秀主编新潮杂志,而东南大学吴宓则主编学衡,由柳贻征等先生协助。吴宓以后更主编文学副刊。其一事不苟,一字不苟之精神,他最钦服。”

我回国时,由香港上岸,先经广州至长沙,因闻吴先生在长沙,遂即往访未晤,第二日吴先生来,自称是吴宓,相见大喜。其时吴先生任西南联大英文系主任,不久即去昆明。我则由长沙而武汉,后更由常德而沅陵而重庆,以至遍历东南八省,在上饶三战区时,并且晤柳贻征老先生。

上饶是我家乡,乡人合请柳老先生讲演,不料他竟讲我所写《儒家思想与国际社会》一文及梁漱溟先生之作。迨我返重庆时,乃与唐君毅等合办《理想与文化》杂志。吴宓先生在昆明为我们推销。以后,我们又在昆明相见,彼此俱以许先生夫妇在巴黎为念。

抗战末期,我在江西鹅湖书院办一农业专校。胜利后赴南京,方重与许先生夫妇相见,其时许先生已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并回中央大学与唐先生及宗方诸先生同任教授。其博士论文即为相对论批判,并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一九四五年与爱因斯坦晤面,深受称许。一九四七年许先生更写有关波动力学之论文,在国外杂志发表,颇为著名。

许先生重返南京时,曾自力办一《东方与西方》杂志。其时牟宗三先生亦在中央大学任教,并曾办一《历史与文化》杂志。而我则将《理想与文化》暂时移至鹅湖书院出版一期。彼此皆因经费关系,不易维持。先由牟先生建议《历史与文化》及《理想与文化》合并,改称《理想历史与文化》,继续出版。随后,许先生更戏言三刊合并,称《东西理想历史与文化》,自未付诸实行。当时,大家都似乎有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并都想用中文从事著作之心。

不久之后,许先生因某名教授一本名着,被他发现许多错误,乃为文指出。他竟被解职,遂改任江南大学研究所所长,居于无锡太湖滨之梅园。同时,唐、牟二先生亦为友谊之故,分别改任江南大学之教务长及教授。我为此曾由江西鹅湖至无锡太湖一行,其时方识钱穆先生被聘为江南大学之文学院院长。他和许先生是同乡,并相互称许,一般人对江南大学期望甚大。我当时亦颇思鹅湖与太湖相连。

不料等我专校改学院并拟改大学,将赴南京教育部办手续,拟便道再赴太湖之滨时,而时局大变。到上海即不能再前行,适许先生夫妇亦已来上海,再见之际,彼此长叹。我知他们处境,实难离沪;他们亦知我义不帝秦,去志已决,惟从此永别,则诚非此际所能悉。其时唐君毅和钱穆先生应我友王淑陶君之聘赴广州,牟先生则由杭州浙江大学而航海他往,我则只身乘一运输机于上海失陷前一日,飞离火海而来台。真有如论语微子篇所载:“……鼓方叔入于河,播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像我们那样一个小乐队,亦复风流云散。

以后,我与钱、唐、牟诸先生及我一家八口,托天之福,得重聚于香港,而许先生夫妇,则始终无影无踪。有人想:许先生是一大哲学家,必然去北大与冯友兰等为伍。也有人想:许先生对相对论与波动力学等尖端科学有其卓见,或将参加原子弹之行列。虽多少年来,会被埋没,但决不至横被糟蹋,或被牺牲。果真如此,则对此一代才子,又有何话可说?

直至最近,方始得知:许先生是于一九七四年,即民国六十三年,亦即于六年前三月间,因患脑血栓和心肌梗塞症逝世了。他一直是在山东大学教书,而且一九六三年后,被调入外文系教英文。他是大天才的科学哲学家,竟被折磨得只能教着所谓英文。而且在四人帮之打击下,还不能再教课,仅能得学校同意,翻译《加蓬史略》一书,以至于死。这自然是埋没以后,又糟蹋,又牺牲。

于此,或许会有一问题:“然则许先生怨乎?”这当然有两答:一对许先生而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一对整个国家民族而言,对一大天才的埋没,糟蹋和牺牲,总是大怨。又我国在南北朝之际,当时很有一批不能过江,或来不及过江的读书人,埋头于故纸堆中,注经注史,且有如以后之王船山所云:“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果然在我国历史上,开出了大唐的生面。由此而论,许先生的心事,当亦可知。于此而再论三世,当亦会是:

“现在如何言现在?未来久久亦须来;随他过去终如梦,一念长怀天下才。”

中华民国六十九(西元1980)年十一月十二日

《人性与人之使命》读后感(四):被埋没的大儒——初识许思园先生

一位曾经享誉世界的现代中国学者,却长期在国内学术界淹没无闻,只是在最近才像一件珍贵的文物一样得到了挖掘,但还远未脱去多年蒙受的尘垢,发出固有的光彩。他,就是许思园先生。

许思园先生原籍无锡,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1907年生,16岁考入上海大同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20岁就以英文写了《人性与人之使命》一书,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吴宓教授说:“我从未见到过国人能写这样好的英文。书中的论述显示出作者思想的深度,令人敬佩。”唐君毅先生则在一篇近8000字的评论里说:“此书的最大长处是在作者对于许多道德问题提出了自出心裁的答案,实为一部现代中国难有的有价值的著述。”国外名家的好评更是目不暇接。例如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曼斯菲尔德就说:“此书能将智慧的光明传递给千万读者。”法国作家纪德说:“病中沉闷孤寂阅读此书,精神顿爽。”德国作家、1929年诺奖获得者托马斯·曼说:“此书之出版定能使作者思想、天才为举世所注意。”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则谓:“作者文字有深湛之智慧足以启示多数读者明了人生之真谛。”并称赞作者的英文比他写得好。这些同代大家的信札约40封,本来装订成册,却在“文革”十年浩劫中连同许先生的大量图书和文稿被当做“四旧”毁于一旦,幸而在图书馆里还能查到1933年12月的《图书评论》第1卷第12期,保存有上面所引评语,但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1933年,许思园先生得到一笔庚歀,得以远去伦敦、巴黎、纽约访问、治学和著作。在此期间用英、法文写了《相对论驳议》、《从一种新的观点论几何学基础》、《波动力学的基础及其哲学含义》,并应爱因斯坦之邀至其寓所讨论战争、宗教、中国哲学以及相对论等问题。爱因斯坦说,他对自己写的东西终生存在着怀疑,并请先生将其《驳议》写一摘要给他。1938年秋,先生在法国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冬和在巴黎求学的唐郁南女士结婚。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日战争也得到了胜利,许先生思归心切,谢绝了留美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于1946、1947年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无锡江南大学教授。解放后,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了一年,被分配到青岛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4年3月他因心肌梗塞住进曲阜县医院(因为当时山大已迁到曲阜),终因不治去世,享年67岁。他的遗体在曲阜火化时,只有夫人和夫妻两家的两个外甥在场。病中他常怀念故土,骨灰终得归葬无锡惠山三茅峰西北西瓜山上。

现在,该说一下我和许思园先生两度相逢却失之交臂的遗憾了。1947年他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时我是外文系三年级学生,却根本不知道许思园其人,即便偶尔碰到过也是觌面不相识,这只能怪自己有眼不知更不识泰山了。其次,1949年青岛解放之日,我随军入城参与接管山东大学,许先生正是文学院的教授。我不但见过,而且知道许思园就是那位温文尔雅的先生,却不曾说过一句话,更谈不到去向他执弟子礼和请益受教了。其中的原因,除了仍然不识泰山外,还因为许先生为人十分低调,堪称韬光养晦。当时的山大,仅文学院就有陆侃如、冯沅君、丁山、高亨、赵纪彬(纪玄冰)这些大家,许先生哪有他们那么大的名气?我认为这决不是许先生自愧弗如,而是他淡泊名声。再说,我作为一个普通接管干部,按照当时的纪律,是没有资格随便和广大师生员工交往的。事实上,正是在这个时期,许先生正在潜心于《中西文化回眸》的写作,除上课外很少抛头露面,我连他家在哪里都不知道,一年半之后我又被调离了山大,当然无由和先生相识更不用提去拜访了。何况《回眸》一书,由于先生不久就成了右派,“因人废言”,未能面世,只是在先生去世多年之后,才被有识者发掘出来得以出版,并有周辅成先生(1911—2009)的上万字的长篇序言。周先生是享年近百岁的当代大儒,历任四川、金陵、中山、武汉大学教授,解放后以迄去世一直执教北大,是《论人和人的解放》一书的作者,许思园先生的生前好友,他的书和许先生的《回眸》均于1997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在序言的最后说:“思园死了,他死在大家都是沉默低头的时候,大家脸上都没有笑容的时候。……他想着人类,为人类的命运苦思玄想,希望找到一个最后的安顿之所。人类得安顿,自己也得安顿;人类不得安顿,自己也不得安顿。就这样,他过了一生。他对人类有感情,对民族有感情;他死了,我们也不能不对他有感情,不能不想念他,哀悼他。”真是慨乎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最近,承蒙和周先生后人有联系的朋友将思园先生的《中西文化回眸》提供给我学习,真是如沐化雨,如坐春风,触发了思考的兴趣和探索的动力。例如许先生很推崇儒学的民本主义,即所谓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不错,儒家确实重视政治教化,讲究“修齐治平”之道。孔孟甚至还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说法,其奈历代的暴君充耳不闻何?中国老百姓吃够了“官本位”的苦头,就是当官的也深知“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况味,有谁尝过“民本位”的甜头?因此,中国的所谓“民本”,和西方文艺复兴后萌发的“民主”,相去实不可以道里计。在《中国文化之缺陷》这一章里,先生首先指出:“纯知识活动之不被重视,理论科学之不获开展,毫无疑义为中国文化一绝大缺陷”。天文、数学、物理、化学有什么实用价值?“儒生与农民原一脉相承,俱敌视纯知识活动。农家专职耕桑,为衣食所从出,而儒生则辅佐君主、贵族推销政教,故为实用主义者势所必然。两汉以来考选制度兴,读书人几无不以仕宦为上进之路,学者所探究者自莫切于政治教化,故学术不得不局限于人伦日用。”

实际上,这种“学术”并不是知识,只能说是过去所谓的“学问”。把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说成仅有的两种“知识”,是连常识也没有的。整人、斗人、杀人算什么知识?大跃进、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用成品包括铁锅和菜刀当矿石“大炼钢铁”,算什么“生产斗争”的“知识”?反右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这种实用主义更是变本加厉。鄙弃追求科学知识的实用主义就成了中国文化的痼疾,并由此遭到了历史的惩罚,从一个先进的文明古国成了落后挨打、丧权辱国的半殖民地。因为正是纯知识活动使西方列强掌握了科学技术,发明了各种实用的坚船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门户,使得自己的实用主义成了毫无实用价值的“学问”。

改革开放以前的新中国,不是也被从反右到文革的一系列“斗争”折腾得到了崩溃的边缘吗?对于这种“学问”,思园先生又这样慨乎言之:“士人大都耗费日力于注疏、校勘、寻章摘句、模拟因袭,其下焉者但知揣摩风气以搏利禄,于大自然之浩阔奇幻熟视无睹,于万汇变化无意探求其故,于亿兆生灵无穷苦难之海潮音充耳不闻。”先生所走的则是另一条路:他就是要用纯知识活动充实自己的学术研究,因而补习并写出了《从一种新的观点论几何学的基础》、《与爱因斯坦教授讨论两个问题》等文章。至于“揣摩风气以搏利禄”更为他所不齿。“思园自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之后,生活十分寂寞,‘帽子’未摘,则往日过从甚密的同事和常来求教的弟子都不登门了。有一位好心的女同事对思园夫人说:‘许思园何不仿效北京的名教授也写写批孔的文章,以求政治问题的解决?’思园听到了这话,红涨着脸说:‘这个我不干!’

他从不时尚,从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权势。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学者永远是一条清流,流得很远很深,并且永不失其澄洁。”(见《回眸》一书附录的《许思园传略》)许思园先生《回眸》中的《中国诗论》一章,以诗代表文学,从中剖析中西之差别,认为西方心灵包涵多种冲突和矛盾,因而感情炽烈,表现直率,加上宗教热忱,因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长篇、史诗、悲剧为中国长期所未有。而“从《诗经》起二三千年间,中国诗之主要题材,不外乎耕读之乐,天伦之爱,山水田园之趣,以及生死契阔、政俗美刺、咏史述志、吊古怀旧、伤时悯乱、情亲思慕、交游赠答之类”,其风格则为“于幽淡中见妖媚,疏朗中见俊逸”,“率真而含蕴无穷情味”,以陶渊明成就最高,孟浩然、韦应物、王维次之。另一类为“人间忧患、族类同情之呼声,以杜甫为最高。”论及李白,先生独有创见。他认为李白原为西域胡人,初无汉姓,其家庭汉化不久,因而“太白于儒佛俱乏体会,虽常与道教徒过促,中年并受道录,服青绮冠陂,但仅好奇而已,于道家实亦毕竟无心得。”因此,“王介甫(安石)目太白识见污下,白乐天(居易)亦病其乏比兴。”

到了近代,闻一多也说“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胡适则说李白较之杜甫缺少“严肃的态度与深沉的见解”。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品行不端,只是无意于儒生们那一套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道德修养而已。这正像杜甫《赠李白》对他的评价:“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正是这种飞扬跋扈、痛饮狂歌,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笑傲王侯、不拘礼法,放纵自恣、率性而为,使他“个性极度伸张”,“心魂无时不在向超越人间之灵境飞驰,旺盛无比之生命力不断鼓动着彼向无限追寻。”因此,贺知章一见他就称之为天上谪仙人,因为他有着“凡人”所无的气质。他的诗也由此而天马行空,千载独步。

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也不能不低头膜拜:“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第一句说他的诗无人能比,也包括他老杜本人。为什么无人能比?因为他的情思飘举在众人之上,其特点是清新而又俊逸,庾信和鲍照的长处兼而有之,这就大大地超过了他们两位和其他的诗人。另外,他深知李白的为人和天才,在听到他卷入唐明皇两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被流放夜郞时写了这样一首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白头好归来。”(《不见》)李白在政治上是幼稚的,由于他天真地参与了皇家兄弟你死我活的权位之争,而且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几乎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就是这里所说的“世人皆欲杀”。但杜甫是了解李白的天才和他的“无敌”的诗的,所以殷切地祝愿他还能够以劫后余生之身安度晚年。在《梦李白》里更一再地以“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表达相互思念之情,这种知已而兼知音的情谊实在感人,也是中国诗坛上的千秋佳话。

一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一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圣,彼此却丝毫没有门户之见,难怪周辅成先生说:“许先生讲李白、讲杜甫如此精彩,如此神往,实际上作者是以杜甫、李白两种不同的性格,比照自己心灵的两面表现,既矛盾,又调和,他似乎是很想把这种精神写成他的艺术哲学、他的道德哲学、他的人生哲学,为‘立人极’作出自己的贡献。真可惜,他是在历尽坎坷中早早去世了,‘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是命运对于人的嘲弄。”

许思园先生已经去世40年了,我才读了他最后写的一本书,真可谓有眼初识泰山,但只能说是登山的起步。在名分上他曾经是我的老师,但在他生前未能拜师,就在他身后补拜吧,但愿能得到他的恩准。

《人性与人之使命》读后感(五):许思园的儒学情结与文化诗学

许思园会通中西学术,熔铸古今艺文,其致思趣向,显示了文学与哲学的交融。虽然他的德行、人生境界超出了传统儒学的范围,但在人生的底蕴上,他是与古圣先贤相通的,与同辈师友相应的,可说是他们的思想在现代的一种延续。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湛体验,是以生命为底蕴的,他的文化诗学思想具有一种难以掩抑的活力和魅力。

一、新儒家的“同路人”

许思园1907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世家。自幼聪颖,敏而好学,他在少年时代博览了家中富藏的中西诗书史传。1923年,16岁的许思园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曾与施蛰存同室,与傅雷同学。学习成绩优异,英文水平甚佳。大学毕业后,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可以说少年得志,出道较早。

许思园青年时代显出惊人的理论才华。1927年,20岁的许思园开始用英文写作《人性与人之使命》,1933年该书付印成书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当时唐君毅写了一篇近8000字的评论,“总括地说,我们可谓此书最大的长处是在作者对于许多道德问题都有深厚的实感,同时提出了出自心裁的答案……实为一部现代中国难有的有价值的著述。”

许比唐大两岁,二人年岁相仿,同生于诗书世家,都是少年才俊,且对道德问题格外关注。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就在1933年,许思园前往欧洲留学,他便向校方推荐好友唐君毅顶替自己的教职。

在留学欧美12年后,许思园于1946年春天回国,返回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与唐君毅、牟宗三成为同事。1947年4月,他和学术界好友创办《东方与西方》学术月刊,这个刊物出了6期后便因经费不足而停办。这年秋天,许思园与唐君毅离开南京中央大学,前往无锡江南大学哲学系任教。当时钱穆也在江南大学任文学院院长。牟宗三也常来江南大学哲学系兼课。许、唐、牟等人经常撰稿寄到徐复观在南京主办的《学原》上发表。

后来由于某种历史的机缘不同,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现代新儒家学者在解放前夕离开大陆去了港台,而许思园作为学术上时“同路人”留在了大陆。1949年后,许思园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授。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一度被停止教职。1974年因病逝世于孔子故里曲阜。

就为人、性格与学术见解而言,许思园与新儒家学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许思园那本成名作《人性与人之使命》中即己表现出与新儒家共同的学术旨趣,他说:“……从柏拉图和尼采的著述中我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往往为之神驰……话虽如此,我在西方文化中发现的弥足赞叹之处愈多,我就愈觉得有理由热爱自己袓国的文化,热爱我们古代哲学家的高度的智慧。尽管我受西方思想家的影响那么深广,我敢说,读者会看到我在本书所陈述的一些见解完全符合孔子的遗教,一点也不失孔子教义的本旨与精华。我日益相信:民族性不过是偶然性质的表面点缀,而人性才是到处都是同一的实体。从本质上来看,不同国家的人民为同样的难题所困,为同样的疑团所惑,只有靠存在于人人内心的同一崇高的本性(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神圣的),才能走上人生的正道。”

许思园的这番话语,表明他尊崇孔子的人性情怀。他对道德和人格的论述,也与唐君毅的《人生之体验》和《道德自我之建立》,存在着前后呼应。许思园认为,人格的构成,有四层意义:从静的意义讲,是身体、心、灵魂、良心;从动的意义讲,是生理欲望、利己心、爱、义务感。在构成人格上,四层意义缺一不可。许思园与唐君毅一样主张“立人极”,重视真、善、美的人学,把人格和生命理想看作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保证。

许思园与新儒家的思想呼应还体现在他20世纪50年代所写时《中国哲学论》中,他说:“先秦儒家以刚健创进为教,两千余年,几无嗣音。当代漆园先生早岁出入庄周龙树,超然无碍,继而归窺《易传》、《中庸》,于先秦儒家意蕴发挥尽致,其文章精强绝伦,中国儒家哲学至此方为极盛。”许思园对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熊十力先生的原儒哲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许思园在授课之余,写有“中国哲学论”“中国文化论”“中国诗论”等文稿11篇,这些精微绝伦的文字,在他生前一直未获发表。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得以问世出版。从业已发表的著述来看,许思园的学术心思遥契于流落于港台的新儒家的文化致思。以至于当代学界有人发出感叹:“现读先生遗文,与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诸家参照,更觉同一应乎时代之潮流,继绝学,开新境,而亦各有独自的情韵,相得掩映。惜哉前述诸贤近年应因缘和合之会而终得名震遐迩,思园先生却仍孤寂无闻。”诚然,许思园少年得志,而晚景凄凉,其遭遇不禁令人唏嘘感叹。斯人虽已逝,文章千古传。笔者认为,许思园在50年代孤独地守望于文化麦田,功不可没,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思园作为现代儒者作出的学术贡献将得到世人的广泛肯认。

二、文化诗学的阐释者

许思园的文化诗学成就,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所写的11篇学术论文中(现已整理成册《中西文化回眸》出版)。数量虽然不多,但篇篇都有学术分量。他的学术贡献主要是:第一,大力开展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研究,系统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诗学的特质;第二,从整体的美学立场出发,揭示出中国文化精神是人生智慧、政治传统、艺术境界三者结合的特点;第三,折冲于中西之间,反思中国文化、阐发中国文学艺术的“灵境”范畴。

在《中国文化之评价》一文中,许思园认为中国文化的优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求诸己的人生智慧;二是民为邦本的政治传统;三是空灵淡雅的艺术境界。这三者环环相扣,紧密相关,“由于能反求诸己,中国哲人特重恕道、并以尽人伦为极则。中国文学也因此最富于人间性,绝少超世之音。由于不以征服立国,故内部有自由传统与平均贫富之理想,对外则以柔怀远人和平同化为国策。由于宗教性薄弱,对情欲不主压抑而尚萧散净化,故中国艺术风格特为空灵淡雅。此三方面之影响每交辉互映。盖中国文化虽如长流之吸百川,不断融会异族学艺成就,然而不失其原来之精神面貌。”许思园追根溯源,以寻绎中国文艺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的相关性原则。

在高标中国文化的特长之后,许思园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弱点的一面。这些弱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重视纯知识活动,未能领略好奇、耽思、探索、创造之乐。因而于剖析伦理、探讨客观世界之形体结构与自然变化之规律方面成就远不及西方人。二是内心激动之振幅不大,少深哀极乐,悲情劲气俱不足。恋情受压抑,未能将其转化而追慕美、善、光明之热忱。中国历代士人鲜能眼向顶峰探索理想光辉,而对罪恶与苦难亦缺乏深透悟解。土大夫心志大抵不离人伦日用、功名显达,目光局限于故纸堆与本阶层,生活囿拘于簿书期会、亲朋酬酢,故创作个性不丰富。三是中国社会重家族,独缺少个性自觉,孤往独到的精神没有得到发扬,缺乏全民政治的理想。中国文化的缺陷,是许思园在中西对比中得出来的。而这些缺陷,又同中国文化的惰性有关。许思园深有体会地说:“中国文化植根于农民,富于农民气息之士人阶层发荣滋长,其弱点为实用主义倾向太强,过于重现实,妥协性太大。此士农文化由定型而停滞殆将六七百年。”许思园这种归纳,发人深省,启人思智,表现出研究者独特的见解,又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许思园是个充满理想的学者,在找到中国诗学之根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理想,“今后复兴国族,重振学艺,除恢复艺术心灵、发扬民本传统与反求诸己之人生观外,最切要者莫过于培养好奇、爱智之热忱,拓振理想境界,激发悲情便与民同悲之感尊重个性,树立共和精神。此皆西方之所长而我之所短。希腊文化包含有两极:一为清明合理之阿波罗精神,一为狂热陶醉之提奥尼斯精神。近代西方文化亦含有两极:一为希腊精神,一为希伯莱精神。两者互相激荡,相辅相成,卒促成人类学艺空前发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方与西方的互补,是许思园的文化追求。

许思园文化诗学的重点落实在意境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上。与以往的诗学家对意境的理解不同。他不是从情与景的角度来诠释意境,而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层面来体认意境的极至——灵境。

“中国诗之最高成就亦即此空灵蕴藉、淡而实绮之风格。”这是许思园比量中西诗艺后所窥见的中国诗的特色。在许思园看来,空灵、蕴藉、清逸、淡远的风格不仅是中国诗的特殊成就,而且是中国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奥义所在。

关于中国诗之特点和风格,许思园认为灵境是中国诗人的趋赴。灵境的内涵是空灵和蕴藉。何谓空灵?“境界清明高旷,遇物成趣,种种悦心而心不着物,此种境界洒脱自在,诗格空灵实所从出。”空灵是中国诗人奔赴的理想境界。何谓蕴藉?包括节制、含蓄、温文、潇洒等意,它是中国人心灵的重要特征。“中国第一流诗最重含蓄,十分婉约,暗示力强,从容不迫,有余不尽,感觉深微,能得空外之音,象外之色,此即所谓蕴藉。”空灵蕴藉表现在文艺中即形成淡远、清逸之风格。“淡与逸乃中国艺术性之最高境界,于此可见民族风格。中国艺术切忌为火气、俗气,为板滞堆砌,正因其与淡逸相背也。淡与逸惟其为民族风格,在西方文学家几无从觅恰当译名,亦不易诠释,盖涵义很丰富,探索不尽。许思园认为淡、逸的美学范畴有待于中国现代文艺家与美学家深研细析。

许思园欣赏空灵、蕴藉、清逸、淡远的风格意境,并把它作为中国诗的最高成就。也许他觉得到这种概括不能把所有中国古代杰出诗人的风格意境包括进去,于是在彰显了孟、李的灵境诗风之后,又写了一篇杜甫论,补充指出,由风俗窥探中国民族心灵者,当先在杜少陵诗篇中求之。不过,他心目中的最佳艺术境界乃是灵境。“至于意境,则中国诗人空灵、淡雅、潇洒自得之趣,终当深入西方人心坎,一新西方诗歌面貌,而为东西艺文、哲理大融和之先导焉。”想必许思园试图弘扬中国诗之特色,融中西于一体,从而铸出诗学的理想境界。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许思园是个学养深厚、囊括中外、纵观古今、发而为文的学者,他深深为袓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创造而骄傲,却又力反毫无出息的泥古主义。他的诗学建构理想是“综合一多”。正如他本人所说:“文化之创进必须不断为理想之光辉所吸引,导致分化突破当前之平衡,然后综合一多,以实现更高之平衡。中国文化之孤立时期已属过去。将来如何成为世界文化之一部分,而同时保持其独立性,不仅为我国文化史上最大课题,且为我民族兴衰之关键焉。”这番见解,高旷阔览,深中肯綮,与新儒家心有灵犀地传承民族文化之薪火,共同守望着中国文化的诗学精神。

侯敏,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人性与人之使命》读后感(六):一个被湮没的现代学人

思园先生,我无缘得亲睹其神姿风采。初次知道大名,距先贤悄然离世已六载。其时,因与学中君有师生忘年之谊,得以拜识他的姨母,先生夫人唐郁南。郁南前辈出诸湖南浏阳唐氏,著名近代政治家唐才常季弟之女,体态清癯,瞳子炯然有神,举止风度翩翩然名门闺秀风范。数度晤谈,欣悉先生在巴黎的一二经历,而印象最深的是先生与爱因斯坦大师的驳议“相对论”,感到神奇莫测,没有敢多加追问。先生的一部分遗稿,学中君携来亦曾匆匆读过。那时我对先生满溢诗情的飞扬文采简直倾倒,先生以睿智卓见所传达的意蕴,却因着文化浩劫尚带余温于身,竟无甚体会,读过也就置之一旁。回想起来,当时与先生真是限隔着一个“历史空间”,前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在受到极左年代熏染的吾辈,恍若陌路。这次,有幸读到先生知交周辅成先生写下的悼语:

人总是要死的。死,当然并不一定是不幸的事,也并不一定是可悲的事。然而,如果一个人的死,并列在很多不幸者中,而人们都在为一切不幸者的不幸而悲痛的时候,他却像被人忘掉一样,甚至无人想到、念到,好似山谷中的鲜花,自开自谢,无人过问,这就使人不能不无限低徊了。

字字句句仿佛就像是在谴责我,或者像我一样的文化愚昧者,面对这样深情地关切着民族的命运与未来的那份心思,如此木然而无动于心。现今,为着先生遗稿的出版魂绕神牵的郁南前辈,在病床上已一无所知。她无言的心中怕仍系念着遗稿,却尚不知苦心已证正果。这是何等的悲哀,又是何等的凄痛!

我受先生遗属之托作跋,作为后学晚辈本不敢承当。然而,一则为着忏悔我当年的愧对先贤,如同赎罪;一则也因为自己年岁遭际的接近,渐渐的竟与前贤的心思有了几分沟通,对先生的沉潜玄机或许能体悟一二,也想借此告慰先生于九泉之下:肉身固然必不可免地都要化为虚无,而一切美好的追求,有价值的思想,毕竟会超越时空和突破世间业障而获得永恒,随缘感通凡有良知(或良知醒起)的生灵。诚如先生赞陶(渊明)所谓“其人虽已没而千载有余情者也”。

先生出身诗书世家,自幼聪颖,耳提面命之年,即浸染于国故艺文格致之学,承续我中华命脉的文化基因植根殊深,一生学问虽变易累进,却初志不改。随时代风云际会之变化,先生在大学时代习练西语、通贯西学,用力维艰,成绩卓然,已经显示出他后来兼学融通、孤往独来的精神气度。年仅20岁,即用英文写成第一部学术专著《人性与人之使命》。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极赞哲学睿智之余,还称誉其英文比自己写得好,亦可窥见先生西语之精美圆熟不同凡响。而后游学巴黎、卜居普林斯顿,寓居西土十又二载,在西方世界从容应对于人文、自然诸高深学问,游刃有余。在常人看来,他应该是一位已十足西化了的学者。令今人,特别像吾辈晚生,最惊讶莫解的是,先生对我中华传统文化之挚情炽爱,有时竟表现得犹如孩提般的天真,比之习居故土而未离半步的“土著”还意诚无染。这使我不由得不信,悠悠数千载的中华文化内核确实具有深远而根固的生命力,足可穿透一切,圆融天地而真如永在,问题只在于你有没有这种悟性和感应融通的能力。

本书除第四、第五部分系旧时所作,见刊于建国之前,都为自然科学与科学哲学专论,“中国哲学论”、“中国文化论”、“中国诗论”均著述于1956年至1957年间,前后相续一年有余,正值先生走入“知天命”之年。11篇宏文思缕一贯,精微绝伦,总计约不超出10万字,谓之精品绝不为过。然不久即在山东大学历史系教任上罹错划“右派”之祸,终至先生曲阜撒手西归(魂归于孔圣阙里,亦是天数),一直未获发表。当晚生趋步走出先生当日之年岁,刚读出蕴味欲寻究竟之日,已恨不能起先生于地下,而旧日与郁南前辈有多少晤谈的良机,却因无知而蹉跎时光,现今只能由文意寻绎先生的苦心孤诣,未知能否契合先生之真神胜韵,真的是悔恨惶恐交加。

得益于若干年前的“文化热”,方把我从倾心于政治、经济史,领向了对文化史关注一途。久之又不满“文化热”中时有的浮谈无根,近几年开始直接阅读20世纪诸文化大家的经典原作,真是豁然开朗,始觉今之学者实不乏拾取前贤余珠自重,旧案复翻亦不少见。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疾呼开设20世纪学术大家经典原著阅读课程,以正出入之由来,庶几或可免无谓之重复劳动。现读先生遗文,与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诸家参照,更觉同一应乎时代之潮流,继绝学,开新境,而亦各有独自的情韵,相得掩映。惜哉前述诸贤近年应因缘和合之会而终得名震遐迩,思园先生却仍孤寂无闻,无怪乎周老发此不幸之中不幸的感慨了。

思园先生以哲学为本,出入于文理两科,博闻多识,其精于数学、物理,恐在近世文史学者之中不为多见(恕我孤闻,惟知杨向奎先生实属此种奇才,且亦有与相对论驳议之作)。读毕本书稿,品位学识之兼通中西,文思之汪洋恣肆,已然饮醇似醉,然总觉此两端似尚不足证量先生人格学问的至微妙玄。尝多次寻思,先生何以在仅一年有余的不长时段内连续有“三论”之作,又何以不是“二论”而是“三论”?反复往来诵读,始悟先生之文与质通贯三论,气息浑然一脉,活泼泼地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诗质意象,少有后来“学术论文”习见的呆板积滞之弊。哲学、文化诸论,意境深玄,然文体却极酣畅,让人领略到一种只有在陶、韦、李、杜绝妙好诗中才能享受到的,先生在诗论中再三唱叹的那种情致韵味:忽儿深厚高玄,忽儿萧散空灵,时或激越,时或低徊。即使是比量中西、甄品短长的辨析,亦追求圆融无碍,力避偏执。我以为诗论最见先生真谛,实为前二论点睛之笔。就文致意趣而言,先生的传统诗人气质至为浓郁,故而若舍诗论而只读前二论,就难以于散文行运之深处,窥见正是最需要我们体悟的先生之诗人风骨,诗人情怀。毕竟是挚友知音,周辅成先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文中则已道破机枢。周老说道:

许先生讲李白、讲杜甫如此精彩,如此神往,实际上作者是以杜甫、李白两种不同的性格,比照自己心灵的两面表现:既矛盾,又调和。

窃以为先生之追慕太白,乃是风骨意远之所在;崇赞子美,则表现了先生亲亲而仁民的情怀,然究其心境之极致,爱太白则远甚于子美,不知周老能首肯晚学之妄评否?

自近代落伍、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有识之士无不以中西文化比较为主旨,开始了对本土文化的重新认识。今人常以“认同危机”或“生存困境”抉发其题意,此为释义之需要,真实意蕴恐只有身临其境中人方能体其原味。漫漫长途上,论识之纷繁歧异几若万花筒,令人目眩,百年已尽,似仍未达其底止。偏执一端者,或扬西以抑中,或美中而丑西,皆随时势之变幻,浮游不定,至圣之境界乃如寅恪老所言,亦中亦西,不中不西,化机乃空灵无质,俱融于无形,真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思园先生是在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时期,孤往独行,继续执着地思索着,有一些话今天读来已不感突兀,可在那时似同空谷足音:

中国文化之深厚博大与悠久超过古希腊,然而逊其精彩。儒家以致中和为最高境界,道家则以淡泊为归。情感之发抒则主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操持则特重“庸言之信,庸德之谨”,不甚慕奇伟非常之行。中国古人之清明合理,似在其他民族之上,而热忱劲气则不逮欧人。孔子云:“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原为勖励他人对尽性成能作不断的努力,故又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之广大高远诚所谓峻极于天地。孔子自云:“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足见孔子内心生活至为强烈。然而后儒未能体会此意,安于现实,不知开拓理想境界,对客观真理、美、善、光明作无穷之探求。遂致精骛八极、神游六合之表之壮阔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寥寥可数。

在徘徊于传统与反传统的几度折腾之后,这些话已经容易咀嚼出其中的特殊的品味来了。先生纵论中西比量异同,尚和易平恕,绝少矫厉之词,然谓先生内心无激越奔放、喷薄欲出的热情,非是也。且听先生继续说道:

我国先秦百家竞起,唐代三教并兴,故学术之隆无过于战国,文物之盛无过于开元、天宝。中国历史上凡文化停滞之时代,其特征恒为学术思想定于一尊,传统之压力极大,学人局促于其小天地,自足自满,排他性强,而狭隘之实用主义猖獗。此诸弊病能令文化定型僵化,不仅停滞而已。

西方文化重开拓,中国文化重融和。然融和必须于不断开拓中求之。文化之创进必须不断为理想之光辉所吸引,导致分化,突破当前之平衡,然后综合一多,以实现更高之平衡。中国文化之孤立时期已属过去。将来如何能成为世界文化之一部分,而同时保持其独立性,不仅为我国文化史上最大之课题,且为我民族兴衰之关键焉。

近百年来西方正在急剧演变,当前危机深重,我们传统文化则日临颓运。穷则变,变则通,而穷通之枢纽则正在今日。

我虽较先生生之也晚,亦算是当时的一个“过来人”,明白上述诸语的份量。即令今日,改革开放已成国人共识,先生之言谈似曾相识,也仍为先生身上的那种纯乎天真的精神而莫敢趋步仰视。我不认为先生真的欲求之当日付诸实行,然又何以如此激越,慷慨陈词于静室之中呢?我想到了先生对太白的一段评论:

盖太白生平特征即为不能安于现前世界,其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追寻一个超越现世的灵异境界,其心魂永远在向灵境飞驰,追求当前世界不能给予的兴奋及不能具有的光彩。

先生早在郭沫若名闻一时的考证之前,即已发现“太白祖先为西域胡人”,并说“(太白)宛然一汉化甚浅之胡人”,“好浪游乃天才特征之一,在太白并可能出于游牧民族之遗传”,由此,先生所说的李白个性极度伸张、具西方“浮士德精神”,可见出谜底。这里,我倒意不在伸张先生太白论的学术价值(自有文学专家去估量衡定),而是由此突发异想,先生之于太白,是不是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我觉得,先生身上是有一种太白的气度的,看似天真中发散着憧憬灵境的豪放。如是,先生之上述议论,亦可豁然得解了。

先生对印度佛家的“耽空寂”绝不表赞同,然又谓“万物不二之阔大境界印度哲人感受最亲切……在中国即三教盛时亦所未窥”,而在其“诗论”中多有赞诗人“周遍万物之欣欣生意体会独深,且浑一身心归于自然,直与大化冥合”,似于佛学真如之旨亦然默契。晚生以为,此亦夫子意境之自道。先生之融通中西,原以体用不二、大化冥合的自然意境为追求,故此,语言的表述不仅显得笨拙,有时简直就是一种有形的累赘。即以先生前引,再联系本书中多次申言“求来日中国文化之发皇……其必不可少之条件,则为思想信仰之充分自由”等等,若不能前后串读,细心体悟,别说当日,即令现在也很容易望文生义,被视为有向慕西方“自由”社会或“民主”政治之嫌。晚生虽是在“文革”劫后读到遗文的,此种心理障碍当时亦然不能排遣。大化玄深,潜移默运,时至望六之年,重读先生至论,始觉断裂凿枘有同苏格拉底所说,最易异化为“语言暴力”。殊不知先生受西化之熏染,而又不受“西化”之桎梏,对西方政治、文化时有尖刻的批评,而其自由之义则原非纯出乎西土。先生在文中多有由此及彼、由彼返此的比量辩证。先揭其自由之义以辨之。

初读遗文,最感突兀的是,先生多次申言“思想信仰自由、职业自由、财产与人身自由在中国历朝已视作理所当然,不须明文规定”,“中国人两千余年来在君主世袭制度下所享有之政治自由较19世纪以前西方人所享有者实远为充分”。细寻绎文意,方知先生实际上是从文化观念史(或心态史)上着眼的。先生极赞由孔子首先发明的“内心自有其主宰”之义(即自讼、自厚、自反、自省、自慊、自正、自强、自诚、自得等),断言“真正之自由惟有从自主中获得”。“自诚则自主,自主与自由原属不二”,“于自诚中求自得,于自主中求自由”,并称:

此一绝大发现之价值直莫可比拟,无法形容,……此自反、自诚、自得之人生智慧,实为我民族两三千年来无数人共同之瑰宝,其深入人心至为普遍而悠久。在中国即使深山穷谷之牧童、村妇亦为此智慧光辉所照耀,成为哲学家而不自知。中国民族特富于理性,和平宽容,能忍耐自克,不因彼此间思想信仰不同而互相迫害,其故或基于此。

先生一再与西方作比,认为承平之时中国人不赖警察与牧师维持社会秩序,全得益于儒家教化本乎人人所共有之良知良能,即人性之善,理想极高明,而又平易近人,故最具普遍性:

当太平无事政治清明之日,中国无数川原山谷,间傍小桥流水,自成村落,往往数十年间成为市邑。耕读传家,比比皆是,士农身份,原不甚悬殊,而同为儒家教化所孕育。……旧日中国之读书人与农民在大一统局面之下,实为世界最自由之人民(有职业自由与信仰自由),习于自由而不知自由之珍贵。

在此,晚生斗胆直言,以历史的或生活的经验事实准之(这特别要感谢多少次的上山下乡、访贫问苦,才读懂了中国真实的农村生活),先生对中国旧日社会的印象,迹近于已然将心中之向往化入的田园诗境,似也掺和着一种淡淡的、吾辈恍若隔世的文人或绅士气息,情乎天真。正如梁漱溟力持中国社会无有阶级,思园先生亦然证言我战国秦汉以来几乎不再存在特权阶层,后学以为犹不免蹈履尽信书之误,或执于理想而将观念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偏离,忽略隐去。当然,现今的我,也再不会因此而轻忽了先生透过纸背所传达的深意——自由的最高境界——以及由思古之幽情所寄托的追求。我想要指出的是,先生对中国历史的另一侧面也并非全然淡漠:

中国历代政权更迭无不基于强力,取决多数以转移政权之方策两三千年间殆未有设想及者。小民之命运悬于君相与里胥,遇水旱虐政不得已植偕亡之心揭竿而起,枯朽万骨,即至成功亦可能只是以暴易暴。中国民本主张渊源甚古,然而乏全民政治之理想,政权基于暴力不能和平转移,此实为我国政治史之一大缺陷。

记得钱穆亦曾有中国古代只重治道而无有政体之研讨,如西哲亚里士多德者,皆发人深思。先生还以为此种缺陷也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底气所限定: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民,富于农民气息之士人阶层发荣滋长,其弱点为实用主义倾向太强,过于重现实,妥协性太大。此士农文化由定型而停滞殆将六七百年,士人大都耗费日力于注疏、校勘、寻章摘句、模拟因袭,其下焉者但知揣摹风气以博利禄,于大自然之浩阔奇幻熟视无睹,于万汇变化无意探求其故,于亿兆生灵无穷苦难之海潮音充耳不闻。

我先民之受祸烈矣,然而我国学人对罪恶与灾难之感悟认识终不若希伯来人与中古欧洲人所感之深切。……悲情与劲气似俱不足。……其原因有数端。最主要者为士大夫虽来自民间,但形成阶层之后则高居民之上,成为受大众供奉、受帝王豢养之辅治者。……历代士大夫优点固不少,但有一根本缺点,即与民同患之情不切,仅以辅治者自居,对人间大祸难不能挺身担当。

恰如前引,在检讨“中国文化之缺陷”一文中,先生认为中国缺乏“全民政治之理想”实为一重大缺陷,并从人类思想史的角度考察说:“全民政治之理想导源于16世纪,17世纪末期方成为系统学说。”由此,读者或许会以为这是在向慕西方的民主政治,而在先生的思想系统中,“民主政治”与“全民政治”却如同大海与众沤,未可等同齐衡。先生曾不无感慨地说道:

(西方)19世纪后半期民主政治较有进展,而贫富悬殊则日益加剧。全民政治之必要条件极难具备,充分实现迨不可能。但作为一政治理想而论确有其不可磨灭之价值。此理想视社会为一自愿结合之体,法律为共同意志之表现,彼此人格平等,权利平等,服从多数而尊重少数,政权得以和平转移。此理想倘渐次实现能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之距离不断缩小,最后建立自治社会。

“全民政治之条件极难具备,充分实现迨不可能”,语虽平易,却最耐人寻味。于此,再一次呈现出无数先贤以至今人亦难排遣的“生存困境”:道德与政治的内在紧张。当先生沉浸于“全民政治”思想灵境中,固然可以精骛八极神游六合,一旦尘埃落地,无论故土抑或西域,黯然伤感之情就难于掩饰。先生极推崇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多次赞叹“中国哲学家政治理想甚宏大,于政治之道探究尤为精深透彻。民本主张从未有人敢公开否定”,但又说“中国两千余年来之实际政治固未能符合儒家理想”,“历代中国政治不乏民主因素,但政权建立始终不离强力,所谓‘马上得之’”,“以暴易暴”。略加深究,其实中外皆然。西人对“全民政治”理想亦有难堪的沮丧,亨利·泰勒说道:“人民主权的教义落在群众手里,将解释为并产生出一个完整的无政府状态,然后延至一个统治者出现,落在他的手里又将解释并产生出一个完整的专制形态。”(转引自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然而这一切并不能遮没精神史上屡仆屡起、追求不绝的精彩,在先生是“以有涯追无涯之悲剧”自喻,而卢梭则表白说是“形而上学的种种精妙都不能动摇我对灵魂不朽和天意公道的信仰”。李白与浮士德,东西方两种形质迥然相异的浪漫主义,在这种可思而不可及的灵境中邂逅相会了。

至此,我们已领略到了一种在当代“文化热”中殊为陌生的、非肯定又非非肯定的思维形式。在近代,游历西土、移习西学的一代人,其归趣五彩缤纷,亦不易思解:或然全盘西化,或然唯本土是优,返趋保守,此为两极;但也有不少先贤孤往独来,不取阳关捷径,却甘愿在八卦阵(一部人类生存发展史本就是一个八卦阵!)中迂回曲折,细心寻觅着可归属全人类财富的精神晶体,若于人类良知上过不去的,则尽情摒斥,无论其东西南北中。先生对西方历史文化所持的视角亦有类似之处。在这方面,我觉得先生所给予的,有些是为前人所未发的。先生不满意西方者于书中屡有论述,无有曲意回掩。诬责先生为崇洋媚外见此当不攻自破。然与行世诸书最不同的是,先生说道:

西方世界从荷马歌咏之英雄时代起,迄今三千年,盛行寡头政权,……民主与专制,在西方政治史仅居次要地位,以贵族、领主、豪门为主之寡头政权,无疑为西方政治之主流。

对寡头政权先生绝不抱好感,平日常在亲友间坦露无余,言之即愤然,此则何故?读下文即知:

近代英、法、俄、普等国曾出现君主集权,19世纪由工业革命而产生富豪特权。凡特权必须借强力维持,故西方社会阶级压迫极大,阶级斗争层出不穷。

西方社会一贯建筑于特权之上,古希腊、古罗马如此,近代亦如此。19世纪初期起在西欧北美特权渐次失坠,民主精神方获发扬,然而不过百年,民主前途已岌岌可危。

对西方寡头政权之贬斥,既基于先生梦萦魂绕的古时中国贫富不甚悬殊、民类皆以自主营生(又曰“各尽其职”),又源于先生的独特文化观。且看先生的议论:

(近代君权又为市民阶层所夺)此在西方乃一绝大变局。从而智能日积,财富日充,18、19世纪西欧文物臻于极盛。然而市民政治基于自由竞争,斗知识,斗资财,漫无止境。此时政治学家力主放任,企图将政治权能减少至最小限度,以便于自由竞争,甚至有视政治为“无法避免之恶”者,浸至政治与道德完全分离,人人为己,而构成一冷酷无比之社会。此建于极端个人主义上之社会不容长久存在已无疑义。中国儒家政治理想与西方中古等级社会及近代市民政权俱彻底相反,今后实有深入探究之必要。

迨19世纪中期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已涸竭,自然主义如日中天。由于机械唯物论、决定论之笼罩一切,故此时之自然主义人生遂极度阴黝,即意识中呈现之自由之感亦认为只是幻觉。自然主义过度发展势必引导人群趋于孱弱、冷酷、堕落。

谚曰:“旁观者清。”20世纪以来诸学问大家对西方近世时弊之针砭类皆尖刻,入木三分,而与多数盲目迷溺西土、唯欧是美的浅薄议论大异其旨。先生于此曾广而推之,“渺小与伟大,人实兼而有之。以志率气则成其大,心为形役则沦于小”。对商品大潮异化孽生的“心为形役”,实比吾辈体验要早半个世纪。然先生行文至此仍未尽意,忽如峰回路转,惟因西人内心不及我中庸平和,异族入侵、宗教迫害、贫富悬殊,种种孽业异变则又远甚于中土,远洋彼岸另一种文化景象却令先生再三致意,欣羡不已:

西方文艺之最高成就在悲剧。……密尔顿长诗《失乐园》实为两大悲剧交织而成,一为天真而孱弱之人类祖先亚当之悲剧,一为英雄性格过度发展之撒旦之悲剧,两者俱十分宏伟。……在悲剧中超群绝伦之人物与神抗争,与命运及盲目之自然力搏斗,并与人心之贪欲相周旋。此类卓越人物顶天立地,其受难,遭毁灭,如山崩地裂至足令人惊怖,由极度激动而引发悲悯之情,寅畏虔敬不能自已,而小我之哀愁得以净化。悲情令人振奋,生无穷劲气。冷淡之宇宙足以毁灭,然又不足以毁灭。人类之劲气原不随个体而消亡,直与天地同其不可磨灭。“星空永寂,我心战栗”,唯其战栗,心灵遂与星空同其久大。西方悲剧具有十分普遍定义,天地间奇崛之气赖以宣泄,其无上珍贵处在于能暗示多灾多难之人类在奔赴其杳不可测之前程,不因毁灭之威胁而沮丧,屡仆屡起,毕竟能独立苍茫而不惧。

先生对中国文化之检讨,无除不重视纯知识活动,逻辑与科学两途俱不发达外,以民性悲情与劲气不足致意特深,几近贾长沙之可痛哭、可流涕、可为长叹者,故颂悲剧一节读来尤震撼人心。于此,或可窥探到先生心灵之深处,杜少陵悲悯之怀、亲亲而仁民爱物之精神,在异邦异趣中寻觅到了形异质似的感通,然先生真正梦魂飞驰的却是另一境界:

中国艺文在成熟期表现出空灵蕴藉、清逸淡远之特殊风格。此风格导源于中国独具之人生哲学。西方人宗教情感之炽烈,以及对理想境界之向往与恋情之浓郁,皆足使其心境十分激动。在中国哲人视之为向外驰逐。儒家以致中和为教,求仁得仁,当下即是。道家则有为道日损之说。儒家以为涤除私欲即天理流行,道家倡返朴全真,归于无知、无欲。然两家于物欲俱不主遏绝,而以萧散奏净化之效。迨物欲已净化,又不为任何宗教热忱或外在理想所激动,此时即呈现一片虚实不昧、清明和悦之境界,即后儒所称仁的境界。此境界明净莹澈,无对碍,故无不感通。于此浸润既深,胸襟自然如风光霁月,尘埃不到,浮世烦忧,如千金重担,顿而卸落,从物欲之桎梏中解脱出来,自由自在活泼泼地,遂能与自然融和,与大群融和。由此种人生观孕育出之艺境表现为空灵蕴藉、清逸淡远之风格。此风格确为中国艺文特色,在西方世界几无从窥寻。

先生内在的太白气质再度神游于八极之表,倏东倏西,非东非西,进入了一种无以形容的意境,恰如先生赞太白所云:“目的无非在求精彩,求兴奋。兴酣落笔,笑傲沧洲,即此精彩、兴奋的刹那,生也有涯,即当前世界原是有涯,局于有涯而向无涯追求。”

先生为哲学家,为文史学者,出入比量中西,辨其真似负堕,由地理环境、生态特征至史迹演进、人情民风,剖析纤微,遐思联翩,于书中屡发精到之论:如古希腊盛时哲学家大都出于贵族,可以不问生计而尽力于思辨研究,中国类皆士人出身,家鲜恒产,故道术重在用世,不重玄想;西哲“为知识而知识”,初无实用之可言,终竟发其大用,中国文化德慧最丰厚,其学说不离实用,且远在孔子之前即薄于宗教,科学与宗教俱不发达;西哲纯粹之唯物唯心论实不多见,而中国哲学则根本不能以唯物唯心区分派别,儒道俱持一体两面观;中国历史上之伟人大都精神极健全,西方之突出人物,心理上则每多病症。又如中国文字源于象形、会意,最具形式美,且弥漫于山、水、花、鸟、玉器、陶瓷、亭、台、园、林,特重艺术感,弘扬民族文化,必经恢复形式美的艺术境界始,而其根本则在书法,乃至倡言“思想存在于生命之表层,而美感则来自生命深处,故美感每非语言所能充分表达。中国民族必须恢复其固有之艺术境界,否则精神上不能自立,前途殆不忍言”……等等,读者自可检阅。唯需指出的是,前述所有论断均出于40年前“暴风骤雨”的年代,虽难说就是绝响,也庶几近之。由此,也就更可证明先生究其底蕴毕竟诗人特色至浓,欲兼备李杜于一身,为文只求精彩、兴奋。至于圆融与否,“大化流行,生生不已,充实之极而又空灵之极,此纯出诗人妙悟”。思园先生在早年之作《人性与人之使命》的序言中就说过:“我也日渐相信,民族性不过是我们偶然的处境,而人性则一,于各处皆同。我们实则为相同之难题所困,为相同之疑团所惑,也只因人人皆有之同一种高贵(乃至神圣)禀赋,才得以走上人生之正途。”文化比较往往注重辨异,总欲分出个高下优劣。先生异乎此,独发异中之同,道出世上所有文学乃至历史、哲学,虽多姿多采,风格迥异,穷其究竟无不归于“人学”。由此,先生之所以折冲于中西之间,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实不欲独断,只求传其情致神韵。庄子云:“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国人如能出乎人类的崇高本性,文化之抉择取舍自然如大道之行,峻极天地,水深海阔,无有对碍,一切均在不言之中。“天何言哉”,夫子之智也,先生已心领神会。

因先生《相对论驳议》法文本至今未有全译,现在只能凭散见于旧日所刊而稍窥其妙,晚生实乃科盲,自不敢多置一词。为不负先生之厚赐,硬着头皮读过一遍,依稀感到必与先生之哲学观甚或文化观念息息相通。先生认为“决定论(本质上与或然论是冲突的)或因果律不能由具体经验严格证明……本质上的或然论及所谓不决定关系所具理由亦非常脆弱”。先生固然有高深的数学、物理学之论辩,依小子妄加揣度,其灵感似同出于前述先生之非有非无、非实非虚、非是非非的东方哲理或诗的意境。诚望有关专家能对先生此道作出满意的论衡,以不负先生呕心沥血之思索。

本书稿全赖夫人悉心整理,其中也融和着郁南前辈的文思神驰,现今已问世有望,且正值先生九十诞辰,似可令形影相随一生的两老冥冥(一已形逝,一已神逝,故俱曰冥冥)中稍得慰藉。

斯人已长逝,余音萦苍穹。正如周老悼文结尾所说:

他对人类有感情,对民族有感情;他死了,我们也不能不对他有感情,不能不想念他、哀悼他。

晚生王家范谨识于丽娃河畔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1957年毕业于江苏昆山中学,后考入华东师大历史学系。1961年毕业留校,主要从事中国通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江南地区史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历史通论》《史家与史学》《飘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明清江南史丛稿》《明清江南地区史研究三十年》(主编)等。2018年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