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语录 > 导航 > 中国式家庭缺的不是亲密,是界限

中国式家庭缺的不是亲密,是界限

发表时间:2020-11-16

【www.qg13.com - 挽回爱情是不是真爱啊】

情感语录中写满了关于我和你的故事,而我们想对方的时候就会找很多的情感语录,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语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式家庭缺的不是亲密,是界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Question

自从结婚后我妈和我老公的关系一直不好,我调和了也没有什么用。

我妈是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心是善良的,但说话太直太伤人,性格强势。

我老公自尊心又强,平时也很小气不大度,即使和我吵架后也好几天不理人,哪怕错在他那边。

加上我老公有个很惯他的亲妈,无论他做错什么事或在家不做家务,他妈都不指责他,而我妈就看不惯,该说就说…

总之到现在矛盾很大。

现在有了孩子后,因为我妈帮忙带孩子,每天我妈和我老公都要接触,所以矛盾更加深了。

我像双面胶似的两边不是人,就快抑郁了。

Answer

心理咨询师:刘星

说到你像双面胶,我想起2007年由海清主演的同名电视剧,当时非常火爆。

它讲述的是上海姑娘丽鹃嫁给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东北小伙子,婆婆传统思想严重,与丽鹃现代的生活方式完全冲突。

婆媳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摩擦不断升级的故事。

“男人就像双面胶,把婆婆和媳妇两个原来不搭界的女人粘连在一起......”

这句描述《双面胶》的经典之词,也成了许多处于婆媳紧张关系中男人们的写照。

你的境地,跟他们非常相似,你就像双面胶一样,希望把你老公和你妈妈粘连在一起。

可是一个家庭里,像双面胶的那个人,往往也是感觉最受气、最累的存在。

PART1

婆媳矛盾或者母婿(丈母娘和女婿)矛盾往往最受累的是“第三方”,就像本我和超我的争执,考验的就是自我的功能。

因为明明是老公跟你母亲的矛盾,最后就会变成了两边人会去指责你。

母亲会对你找的老公充满意见;

老公会对你母亲干涉小家庭的生活充满抱怨。

他们都会跟你抱怨,希望推动你去做一些事情来调和他们,但事实就是你成了家庭中最受气,甚至是矛盾的核心点。

因为很多时候,“双面胶”的通常做法是:一边会让老公去迁就长辈的脾气,一边会让长辈去少说几句。

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既没有顺了长辈的心意,也没有照顾到伴侣的心态,成了好心办坏事的典范。

其实你对两方的性格都有了解,对两方的做法也都不满意,但感觉谁也不好得罪。

只能在小心谨慎的周旋和想方设法避免矛盾这两件事中殚精竭虑。

你不小心落入了这种模式中的圈套,背负了造成家庭不和谐的全部“责任”,无缘无故成了“背锅侠”。

而你心里潜在的声音是,为什么你们的矛盾不能自己处理好,非要我来调和。

不满的声音在潜意识里久久回荡。于是,这种冲突使你不断内耗,觉得非常辛苦。

PART2

婆媳矛盾和母婿矛盾是大家庭模式对小家庭模式强行介入的结果。

长辈介入到小家庭的生活中后,让原本运转流畅的小家庭突然间失去了往日的默契。

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长辈的到来,让这个长辈的孩子过成双重家庭模式。

就好像你妈妈参与到你的小家庭中来,你必须同时在原生家庭和组建的新家庭,这两套家庭模式中来回切换。

你对原生家庭的模式熟悉,所以切换的过程并没有那么困难,但你的老公并不能如此。

所以这个过程就等同于,你老公要被迫去体验一个没有任何磨合、且陌生的家庭模式。

原本和谐的家庭因为这种新的家庭模式干预,而变得矛盾重重。

我的一个来访者跟我讲述:她婆婆到了他家后,婆婆非常看不惯老公对自己处处体贴关心的做法。

认为她儿子在外面赚了那么多钱,回到家后还要对老婆这样,是他儿子的软弱无能,是她儿媳妇不会做一个持家懂事的好老婆。

于是就开始干涉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不准他儿子陪老婆逛超市买菜、不准儿子开车接送老婆上下班等等。

这一下让这个来访者觉得,她婆婆简直是电视剧中传统的“恶婆婆”,也对老公听婆婆的话这一点十分不满,拼命要让她老公维持以前那种相处模式。

没多久,这个来访者老公就不怎么愿意回家,因为感觉自己既安抚不好妻子,也很难让婆婆满意,整个家庭一下子就岌岌可危的感觉。

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常见。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使到了离婚那一步,似乎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到底为什么离婚,这样的家庭破碎其实是很可惜的。

她老公的母亲是一个强势、对儿子有高期待、对女性地位有些贬低的女人,这样的家庭模式,可能让她老公对女性产生既同情讨好,又惧怕的性格。

他在小家庭中对这个来访者很好,但随着强势母亲的介入,原本小家庭中那种老公对老婆的体贴呵护被干涉了,她老公被迫恢复到原来家庭那种对女性的惧怕和远离的状态。

所以,这也让我的来访者体察到老公对自己的不够关心,最终导致争吵不断。

PART3

对于小家庭和大家庭原本就有比较大冲突的情况,理想状态是建议让大家庭一方退出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先避免这种互相的干预,再对以后面对的情况做更多的交流。

大家庭和小家庭就像是常说的年龄上的“代沟”。

强行的匹配融合既不能让长辈的日子过的舒心,也会让原本幸福和谐的小家庭过的磕磕绊绊。

因此,小家庭才是整个大家庭的核心,就像一个国家是由千万家庭组成一样。

如果遇到小家庭被外界干预造成的很多不适,首先要稳住自己的小家庭,共同回到原先适应的轨道上来,再去考虑如何配合大家庭那些习惯。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像你们这个小家需要你妈妈来照顾孩子,所以说让她退出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是让你妈妈意识到:你和老公才是这个家的主人。

你的妈妈来,她是客,她必须明白这个主次关系,如果不能明白这个主次关系,她就是这个家庭问题的核心。

当然你和你老公也是这个家庭问题的核心,因为你们作为主人,保护不了自己的权力,保护不了自己的家庭。

说起来也许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在这中间你也可能因为拒绝了你妈妈而感觉痛苦。

但假如你一直只是逃避的话,你只会在这个过程中感觉更加艰难和痛苦。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我建议你可以去寻求专业的帮助,找个咨询师聊聊,这也许会让你更有力量,你就可以很好地去保护你的家庭。

希望你不仅是善良的,而且是有力量的,你能让你的妈妈和老公明白:她们应该活在彼此有尊重的关系之下。

扩展阅读

可怕的中国式婚姻:可以出轨,但不能离婚


婚姻中,越爱越孤独,似乎成为常态。明明是两个人一起生活,却感受不到另一个人的存在,找不到亲密。

老公回家就玩手机,也不说话。

老公不做家务,也不带娃。

老公出轨。

......

很多女人在这样的婚姻中,失望不断地积累。

可当你提出离婚,那个平常毫无存在感,不在乎家庭,甚至出轨成性的男人,却不愿意离婚。

为什么男人不愿意改善关系,也不愿意离婚呢?

婚姻是一种义务,而不是选择?

在中国,结婚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年龄大了,家人开始催;可能是想要孩子了;可能是朋友同事都结婚了;也可能是对方家境不错。

总之,中国式的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走到一起,而是两个家庭,彼此社会地位、经济基础都相互扎根到对方的世界。

BBC纪录片《中国式婚姻》中,一位外国记者记录下合肥的相亲现场,采访一位陪儿子相亲的妈妈。

记者:您儿子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

大妈:因为他工作的地方都是男的。

记者:他准备好结婚了吗?

大妈:准备好了,房子已经买了。

这位外国记者很不解,怎么买了房子就是准备好结婚了。

后来,他想通了:在中国,结婚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义务。为了结婚,中国人去相亲,去上约会训练班,甚至去整容。

有的婚姻,一开始就没多少爱,而是为了利益,为了面子,为了孩子的凑合。

等到厌倦的时候,早已经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网中,难以走出去。

可人要是真这么理智,倒也好。偏偏一个人想要被关注、被理解、被爱本来就是最本能事情。

大多数女人恪守中国的婚姻观,即使想要理解,想要被爱,她会向自己的丈夫提建议。

可是社会为男人提供的婚姻和关系却是分开的。

周冲曾在一篇文章中讲过一个故事:

她曾经问过一个50多岁的男人:“某长,你觉得离婚率高,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方果断说:“当然是坏事。国家应该管一管……”

周冲继续说:“那么,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很痛苦,怎么办?”

对方说:“那就自己出去找一个情人。婚是不能离的。”

你看,很多男人的观念是:可以出轨找情人,但婚姻不能解体。

男人比女人更怕离婚

国外有一个调查:

男人在离婚后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放纵自己、饮食不规律、体重大增,有48%的男人声称自己感到异常孤独。

相反,离婚后的女人日子却越过越滋润,感到自己孤独的女性百分比只占到总人数的28%。

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在这几年日本“退休离婚”的现象中找到答案。

通常,日本女人做家务,带孩子,不仅要照顾自己和孩子,还要照顾这个男人。

而日本男人一辈子都在工作,下班跟朋友聚会,也不回家,不做家务,更不用说经营感情。

而日本法律有一个这样的规定,妻子享有与丈夫平分退休金的权利。丈夫一旦退休,有了养老金的妻子们便不愿意再承受这样的委屈,纷纷提出离婚。

男人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直享受着婚姻所带来的好处却不自知,等到离婚之后,才发现,家里不再总是整洁,不再总有热菜。

于是,他们才看到那些一直被自己忽略的,却是自己大部分日常的存在。才因失去而倍感孤独。

很多女人会说:你要么离婚,要么好好过,给个痛快话。

可是,很多男人会说,我不想离婚。

但他没说的下一句话其实是,我也不想好好过。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在他们的眼里,婚姻和关系是分开的。

不离婚,不等于要靠近。

不离婚,不等于要让你高兴。

不离婚,不等于要满足你的要求。

当然,不离婚,也不等于要改善关系。

你会发现,男人对婚姻的依赖,其实主要是在生活方面;而女人对婚姻的依赖,主要是情感方面。

但一个是生存威胁;一个是发展威胁。男人也自然比女人更不敢离婚。

“没意愿”和“没能力”的男人

对女人来说,“离婚”和“改善关系”就像是跷跷板的两端,不改善关系就意味着离婚,而不离婚就意味着改善关系。

可为什么男人会把“不离婚”和“改善关系”分开呢?

有两个原因:没意愿和没能力。

先说没意愿。

比如说,一个男人出轨,那他是更爱老婆还是更爱情人呢,怎么判断呢?

老婆会觉得,我都这么痛苦了,他还要去见情人,他当然是更爱情人。

情人会觉得,我都付出这么多,他要是真的爱我早就离婚了,他当然是更爱老婆。

男人会觉得,一个人是能够同时爱很多人的呀,两个人我都爱。

那他到底爱谁呢?

很简单,他爱的人只有自己。

卢悦老师曾有个男性来访者,就特别困惑地问:我就想不通,不就出个轨,她干嘛那么大脾气。古代男人不都三妻四妾嘛。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恋”,就是说自恋型的人比一般人更重视自己的需要,觉得自己特别重要,不现实地认为自己可以被特殊地优待。

而别人在他们的心中更像是一种满足自己的工具。

再说没能力。

有的男人会说这样的话:

“两个人不要整天腻在一起,大家都有自己的空间不好嘛。”

“干嘛总是逼我承诺,我真的很烦她这样。”

“不要老跟我说想你,爱你,你不觉得烦嘛。”

这类人就处在一种“爱无能”的状态,他们没能力跟别人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对于爱也就不知所措。

心理学上的“情绪无能”就是在说这群人,他们可能总是彬彬有礼,温和善良。但一旦需要有情感上的交流,他们既不想知道你的感觉,也不想说自己的感觉。

因为在他们的体验中,感觉是可怕的,是可能摧毁他们的。

一旦体会到失望、愤怒、痛苦等等的感受,他们的要么否认或者忽视;要么把这种感觉扔给别人。

比如说:

孩子生病了,是你蠢。

家里没纸了,是你没用。

地脏了,是你错了。

天下雨了,我心情不好,都是你不好。

被困在情绪无能中的家庭,就像是一滩死水,虽然存在,却已经死了。而男人对于这样的状态却早已习惯,察觉不到有什么异样。

你永远都有两种选择

很喜欢《离婚律师》中的一句话:

没有什么是必须通过婚姻才能够得到的,但两个人之间最珍贵的感情,只有通过婚姻才可能产生。

如果你的老公没意愿也没能力改善关系,而你无法放弃这段婚姻,怎么办?

卢悦老师说:一定要有教别人爱自己的能力。

首先,你一定要记住,和男人打交道跟和女人打交道是不一样的,女人可以袒露脆弱,但一定要时刻维护你的自我价值和面子。

第二,怎么教?我们要对态度的重视程度超过对内容的重视程度。

比如稍微回复不及时,男方张口就骂。

此时,我们不需要解释,而需要对他的态度进行纠正:

1)我能理解你对宝宝的担心。

2)但是你这种骂人的态度,我不接受。

3)我不回复你,肯定有我的原因,这次是因为手机欠费,但你认为我不尊重你,你没有问清情况,就断定是后者,这样的交流,我不接受。

4)而且当你不尊重我的时候,我也很难尊重你。

5)我希望你对刚才说的话道歉。

6)如果不道歉的话,我会用我的方式表达我对你态度的反击。

这就是用成人的态度与之交流的方式。

很多人说,就算我这么说,他很有可能会大肆反击,或者置之不理。

其实他是否乖乖道歉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

如果他没有道歉,但此后言语开始注意了,开始尊重了,那么我们就给他个台阶下。

但是如果他继续这种冒犯的言语,我们就要坚持最基本的底线,直到他认为这是一个墙壁,他这么犯浑下去,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说到这里,我想说的是,话术只是一种“术”,只是招数,但真正决定关系的,不是这些花拳绣腿,而是你的“定力”。

这就是我们的“内功”,我的话语再漂亮,如果你的力气太小,就自然对你毫无用处。

为什么你能容忍他不离婚,还不好好对待你呢?

因为你的内心被一个心魔所整蛊,那个心魔就是:如果我没有这个男人,我就活不下去的婴儿心态。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三个选择:

1)把照顾自己的责任交给别人。

2)把照顾自己的责任交给自己。

3)把照顾自己的责任交给自己和他人。

前面两者都不太靠谱,因为前者太不安全,万一这个人没能力照顾你呢?后者也太自不量力,万一你没有能力照顾你呢?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三种。

首先,照顾自己的责任方,是你自己;

第二,你要学会一定的自我照顾的能力;

第三,你要学会教别人照顾自己的能力。

学会这三点,你的人生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否则,一切都是扯淡。

中国式婚姻常态:女人可以是任何角色,但唯独不是自己


从明星到常人,我们都为情所困

当张雨绮放出豪言“我不需要什么人设”,与前夫闪电离婚又复合,张柏芝以单身母亲的身份喜迎三娃,时光一下子把我们送到了20XX年年末。

回过头盘点娱乐圈这一年,上演了多场分分合合的大戏。这当中,不少人在情感中的挣扎让人唏嘘不已。

这一年,小二姐一篇《张扬导演,我爱你》一夜刷屏,将自己和对方都在公众面前暴露得一览无余。虽然她把情感写得出离陶醉,然而,观众并不认账,认为她将婚外情美化,将“文艺女青年”成功污名。

这一年,张靓颖和冯轲传出婚变,恐怕没多少明星离婚能让人这么舒畅。

从19岁开始,为了这个男人,不惜做第三者,不惜公开场合逼婚,不惜跟最亲爱的妈妈产生隔阂。最终,她还是撑不下去了,和少城时代解约,与冯轲划清界限。

这一年,一起出道的何洁也没消停。

8月,曾因离婚闹得沸沸扬扬的何洁夫妇再度开撕,何洁爆料,无法伺候欲望强烈的前夫赫子铭,并自曝夫妻双方在离婚过程中都有其他恋爱对象。

经历这种并不体面的婚变,何洁在感情上变得极度悲观,她放出“不会再结婚了”的话。

这一年,林青霞终于出走围城,李雨桐手撕薛之谦……

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缺钱不缺貌的明星们都纠缠于各种情感关系当中,不得自在,普通人,或许更是如此。

20XX年3月,幸知在线通过潘幸知公号推出婚姻满意度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96%的参与者为女性,且近一半人为本科以上学历,47%月收入在5000以上,并且,大多集中在北上广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如果为这些女性画一个群像:大多生活在发达城市,受过良好的教育,经济独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她们是中国生活得最自由的女性群体。

然而,从对婚姻的满意程度来说,现实却不容乐观。

仅有11%的受访者表示现在的婚姻是“你侬我侬”,60%以上的夫妻都在“凑合”过日子,另有18%的人表示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

从幸知在线接待的来访者数据更可以直观地看出,超过68%的人是因为婚姻问题前来咨询的。

无论是明星在情感关系中的挣扎还是各种调查数据都在显示:我们对婚姻普遍感到失望,甚至在一部分人眼里,婚姻,正在成为困住我们的一把枷锁。

是婚姻的痛,更是时代的痛

“结婚对你意味着什么?”我问云。

“家意味着“枷”。”她很快给了答案。

“你知道吗?孩子很可爱,但我有时候特别能理解那种抱着孩子同归于尽的妈妈,这种念头出来的时候我特害怕,就去看心理医生,想办法自救,一点点扛到现在,我提出离婚,但他一直不同意。

可是,在婚姻里我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我真的太累了。当初的那些爱早就被磨平,我连自保都有困难,哪里还有力量去维持婚姻呢?”

云的困惑并不是她一个人的。

中国女性正在经历一个最好的时代: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有选择工作和爱人的自由,有机会获得育儿的主导权。

但同时也处在一个最痛苦的涅槃期,当女性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飞速进步的时候,社会氛围和家庭环境并没有跟上这种步伐。

人们对女性的要求不是变低了,而是变高了。既要求一个女人是好妈妈、好妻子,又要求她在职场上出色。

这种史无前例的高要求是痛苦的,所以,我们发出了深深的呐喊:我要真正平等的对话,我要被真正地尊重。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现实并不乐观,甚至让女性失望:

俞敏洪老师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中国是因为女性的堕落才导致整个国家的堕落。”

丁璇的女德讲座刚刚黯淡下去,竟又有女德班把手伸向了未成年人。

“坚决不能离婚”

”丈夫说什么都说是”

”换男朋友要烂手烂脚”

有些稍有地位的男性,言辞之中也表露出女人最好的归宿是男人,给女人婚姻就是最大的赏赐,甚至有人公然表示自己什么女人都能得到。

虽然一部分女人敢于表达自己的声音,敢于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看到,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女性,被困在旧有的婚恋观中无法自拔,痛苦不堪,磨掉了自己的生命力。

除了婚姻,你还是你自己

美国女性TracyMcMillan是一个结过三次婚又离婚三次的女性。她在TED的演讲打动了很多人。

她曾经有过非常不堪的原生家庭,母亲是个性工作者,父亲是个罪犯,三个月大时被扔给了寄养中心。

从小没有得到太多温暖的她渴望家庭,早早进入了婚姻。

但五年后,离了婚,然后第二次第三次结婚离婚,她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自己并没有像期望的那样幸福,一开始她以为自己找错了人,后来她回过头去看,前任们都是十分不错的结婚对象。

之所以没能幸福下去,是因为她根本不懂得怎么和自己相处,她连自己都失去了,连自己都不爱自己,怎么可能跟伴侣有真正良好的关系。

搞明白这些之后,她不再迷恋婚姻,而是关注自身的状态,丰富自己的生活,看见自身的需求,最终发自内心地爱上了自己,也有了稳定的情感关系。

从Tracy和更多的人的经历上,我们不难发现:

1、我们要感受幸福,而不是抓住婚姻。

我接的咨询中,经常有来访者问:“老师,你说我该不该离婚?”通常这么问的来访者,面对着糟糕的关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能离婚,或者为了孩子、或者为了面子。

每次面对这种问题,我都会温柔地告诉来访者,“与是否离婚相比,我更关心你是否健康幸福。”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结婚,是奔着幸福去的,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我们追求婚姻幸福背后的动机,其实是在追求幸福。

然而婚姻并不等于幸福。如果一段关系能修复,我们当然要尽全力去修复,给孩子一个稳定有爱的家。但如果不能,我更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妈妈,而不是生活在一个丧失了活力与希望的冰冷家庭。

那样,对孩子是更大的伤害,对自己来说,也是对生命不负责。

2、一个失去自己的人,迎不来幸福的人生。

我们也常看到,在婚姻中,一个女人的角色有妈妈、有妻子、有女儿、有媳妇,但唯独没了自己。

一个失去自己的人,哪怕她经常为家人做各种服务性的工作,她仍然给不了家人真正有滋养的爱。

因为她给出的爱,是以爱为名的控制,伴随着常年不衰的唠叨和抱怨,抑或是冷热无常的情绪失控。

无论哪一种,都缺乏真正的力量,让身边人感受到的是压力和不适。

3、婚姻,是成长,是对彼此的见证。

如果说父辈们对“经营婚姻”这件事没有多大意识,如今的夫妻却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是不少女性已经开始知道婚姻需要经营。

但在咨询当中,我经常会碰到一些用力过猛的女性。

她们耗费了太多的能量在关系上,以至于中断了原本的正常生活,让伴侣更想逃跑。

每逢这时,我总是试图引导来访者把力量释放到更大的领域里面去,让她在别的地方开花。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需求处于第三层,而在这之上,还包括社会地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众多更高层次的需求。

如果我们过分地夸大了婚姻在人生当中的价值,既容易对身边的伴侣吹毛求疵,寄予过高的期望,给对方以压力,也容易经历从高到低的幻灭。

就像Tracy一样,许多人认为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我更赞同的是,婚姻是让我们更好地看见自己的机会,成长彼此的机会。

尽管婚姻对于我们人生幸福感的确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决定性的。

幸福的支点有很多个,亲情、友情、事业、对生命的无尽探索、丰富的阅历……支点越多,即便你婚姻遭遇变故,你仍然能有充分的理由感到幸福。

人为什么要结婚?我想用一段台词来回答:

“地球上有数十亿人,

谁的人生算是真的有意义?

但是在婚姻里,

好事坏事,恐怖的事,繁琐俗事,

所有一切,每一刻,每一天,

你的人生不会无人见证,

因为我会为你见证。”

《都挺好》在贩恶?不,感谢有人触中了中国式家庭的痛点


01

最近《都挺好》可真火,剧情被全网讨论,剧中演员被直接冠以角色的名字,比如有的文章直接写“姚晨遭受重男轻女待遇”,倪大红被称为“姚晨爸”,郭京飞天天代表苏明成在网上卖萌求饶,企图洗白自己的渣男形象。

一部剧能拥有这样的国民度,自然是因为涉及的都是接地气的话题。但自从开播,围绕着《都挺好》一直有一种质疑的声音:它的话题是不是太负面了?

今天在网上看见《北京日报》发了一篇文章,认为这部电视剧刻意捏造了戏剧冲突,过度丑化了中国式家庭的矛盾和问题,是在“贩恶”。

苏大强真的是被刻意丑化了吗?网友们可不同意,评论中绝大部分都是反对意见。

我认为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还是比较客观的,比如说人物有点单薄,人性中的复杂性被简化了,矛盾冲突不够立体等等,但仅仅因为觉得生活中不可能有苏大强这么奇葩的人,就否定这部剧的根本立意,则是大错特错。

苏大强算是“集齐中国式老年人所能具有的全部缺点”了吗?不,远远够不上。

虽然他在剧中大展雄风,搅合得几家不可安宁,可和很多现实中的“狼爹虎妈”比起来,杀伤力绝对是渣渣级的。

比他更不讲理、更自私、更能作的父母,我都能数出不少。

比如我的一位读者,父母都是赌徒,嗜赌如命,童年时被打骂是家常便饭,每天要做大量的家务,吃饭都不能上桌,要夹着饭菜坐到一边去,刚到18岁就被踢到社会上自生自灭。父母年老后,依然沉溺于赌博,所有的生活费都赌光了也无所谓,反正可以朝几个孩子要,不给就撒泼打滚,到处告状,“子女不孝,不养爹娘啦……”

我爸算是凤凰男,因为学习好头脑聪明,早早从农村走出来,当了干部。从此就成了爷爷和奶奶炫耀的工具,整天让他给这个办工作那个办调动,他不办,就骂,“翅膀硬了,我们管不了你了?”我爸愚孝,只好四处求人,这满腔的苦水,直到我爷爷奶奶去世很久,才敢偷偷和我们抱怨。

有网友在评论说,自己的岳父比苏大强更过分,钱都给了儿子,干活都是女儿,而且出力还不讨好,处处落埋怨。儿子不在家,让女儿去给他做饭,他不让去他家里,“你们吃得太多”,女儿只好每天在自己家里做好饭,再给他送去。

如果各位关注新闻,也会经常看到令人震惊的这种新闻,不报道不代表不存在。

这部剧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就因为它正视了现实,十分精准地切入了中国家庭的很多痛点,一贯被粉饰被歌颂的父母之爱、手足亲情,剥落了神圣的油彩,露出了难堪的一面。

02

《都挺好》揭开了哪些之前我们讳莫如深的盖子?

第一,父母不都是无私的,每个人身处在不同的局限当中,爱的能力、责任都是有瑕疵的。

苏明玉的妈妈重男轻女,是因为长期受困在不幸福的婚姻当中,令她极度厌恶自己的性别,这种厌憎和嫌恶被她们映射到同性或者自己女儿身上,电视剧中女儿成了母亲想象中的一个分身,“你是个女孩,长大就要嫁人,学那么多干什么”,她剪断女儿的翅膀,就像自己处处都比男人强,被还要被困在这个男人身边一样。

苏大强窝囊懦弱,一辈子被老婆看不起,所有的尊严都被摧毁,逐渐变得麻木和无赖,一旦老婆去世,骨子中的劣性全部爆发出来,他理直气壮地要求所有的人都对自己付出,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有恨意有不满,认为自己需要补偿。

第二,父母对子女的不公平,常常是毁掉手足亲情的致命要素。

苏明玉和苏明成的关系十分紧张,到一起就是掐,互相指责,最近还动了手,正所谓哥不像哥,妹不像妹。

他们之间恩怨的根从哪儿来的,就是从母亲严重重男轻女那里来的。

苏明成作为最受宠的孩子,占尽了家里的便宜。作为既得利益者,他对叛逆的妹妹所表示出的不满,既是对母亲的一种取悦,又代表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而苏明玉对哥哥的敌意,则是显而易见的,他如此无能,又如此的洋洋自得,却得到了比自己更多的宠爱,她又嫉妒他,又看不起他。

大哥苏明哲是家中的骄傲,也是一个自私的人。他无形中侵占了妹妹的利益,却对此丝毫不以为然。他和老婆讲述妹妹被妈妈强迫上免费师范时的语气充满疑惑,他不明白妹妹为什么会这么大反应,居然发誓再也不回到苏家,这份疑惑反过来说也是一种冷血和无情——他已经丧失了体谅别人的能力。

这一家手足的乱账,都是从父母那里就没有一碗水端平开始的。

第三,受溺爱的孩子不懂事,越不受宠的孩子越渴望得到认同。

大哥苏明哲和二哥苏明成都是父母最宠爱的孩子,他们得到了家庭中几乎全部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尤其是苏明成,啃老若干年,吸干了母亲的养老钱,却还觉得自己挺孝顺的。

两个大儿子,全都是父母平时炫耀的工具,到最后,出了下葬费用的还是那个被逐出家门的女儿。

苏明玉厌恶自己所遇到的一切,她努力变强是因为无人可以依赖,也是为了不再体会弱小无依的感觉。但她又无法切断自己渴望亲情的最后一点热望,内心小小的挣扎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这让她成了家里的“灭火队”,到了需要她付出的时候,她永远无法铁石心肠地拒绝。

这就是中国家庭的现状,得到爱太多的孩子反而自私,越不受宠的孩子越孝顺。

第四,愚孝的孩子错把服从当成孝顺。

苏明哲为了满足苏大强的要求,一定要把父亲接到美国,而把家里搞得一地鸡毛,妻子不满、婚姻受创。

苏明玉一句话道破真相,“你就不应该同意把爸爸接来,他语言也不通,环境也不适应……?”在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让苏大强来美国,真不是一个良策。这里面没有受益者。

但苏明哲一意孤行,因为他不知道如何拒绝父亲,害怕被别人说成是不孝顺,所以一定要勉强妻子同意自己的选择,让无辜的人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苏明哲是典型的愚孝,他的本质不是孝顺,而是懦弱。愚孝的人不懂得表达立场,只会把服从当做孝顺,把自我压抑看作是对父母的成全。

03

《都挺好》中的每个人都有可厌的一面,又都可怜。这恰是很多中国式家庭的现状和隐痛。

父母平衡一个多子女家庭是需要智慧的,可惜太多父母缺乏这样的智慧,他们凭借自己的好恶执行父母的职责,把家庭变成了一个竞争爱和利益的场所。

剧中的角色在性格的某一个方面,各有各的扭曲,他们互相撕扯,又深感厌倦。他们都不是真正的坏人,也都渴望亲情,只是亲情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时,他们不知道如何再去拼凑出完整的亲情图案。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有关父母重男轻女的文章,然后有读者给了我这样一个留言。

被骂“死小编”我真生气,我倒觉得他的思路挺有代表性的。

就像《北京日报》的这篇文章一样,他们都对暴露出中国式家庭中的那些痛点而深感不安,他们更愿意活在那宣传图册一般的完美家庭模板中。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喜欢和稀泥,道理不重要,大局才重要,闹事的,挑刺的,反而不会被谴责,反而是委屈的、吃亏的需要被压制,因为压制弱者的代价比压制前者的更低。

然后大家一起牺牲,来成全一个家和万事兴的局面。

龙应台在《野火集》中写过:

“我更不忍心听人宣扬五代同堂的美德。在那个和谐的表面之下,有多少半夜的叹息、破坏的梦想、解体的个人意志,一切都为了一个抽象的理想,一个原本造福个人而往往牺牲个人的制度。”

中国人比任何一个民族都重视亲情,当亲情被撕裂,父女决裂、兄弟阋墙、夫妻矛盾,这乱哄哄的一切通过影视剧被公开曝光,大概十分少有,所以刺痛了很多人的眼。

但与其联合绞杀,怪罪影视剧传播负能量,不如好好反思,面对现实的残酷真相,寻求解决之道。

我们应该建立起一种真正健康的家庭观:

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独立个体,父母给予每个子女无差别的爱,他们并不完全依存于子女而生活,也不要求子女而丢掉人格来取悦自己,大家用亲情相互滋养,不会将亲情当成是束缚彼此人生的工具。

这很难做到吧,但值得我们去努力——世界总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END-

傅园慧式家庭,才是这个时代难得的稀缺品


“为何爱会伤人?”

有个朋友说,自己快抑郁了。

毕业后,她按照父母意愿,在医院当了3年行政。实在不开心,“每天像行尸走肉”。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独自找工作。父母死不同意,觉得体制内工作无可挑剔。

她说,真是怪了,整天说为我好。但没人问我一句:这工作,我喜不喜欢?我过得开不开心?

她说,坦白讲我挺感恩我爹妈把我养大的,从小就想尽办法给我最好的生活。但,他们唯一没给我的,是自我生存的空间和幸福的能力。我想不通,但也改变不了他们。

我本以为,这是个例。后来发现,不少父母都说,自己是爱孩子的。

朋友问我:你说,为什么“爱”会伤人呢?

我今天要说的真相,可能有点伤人。

“她毁了我整整一年的期待。”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的确。很多父母眼里,他们是爱孩子的。

只不过,是在他成功的时候,在他达到自己要求的时候,在他无条件听自己话的时候。

而当他陷入人生泥沼,想要放弃自己的时候呢?

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有段时间,女孩因职场宫斗烦不胜烦,还被老板羞辱,赶出办公室。

正好,最喜欢的歌手邓紫棋发布新专辑,她躲在楼道角落里插着耳机听《新的心跳》,哭了两小时。

就在人生最低谷,她竟买到了自己苦等了一年的,最喜欢的邓紫棋演唱会门票。仿佛是上帝,想要拯救她。

看到她在演唱会开场前发的朋友圈视频后,她妈一个电话过来。说:你整天做这些没用的事情,浪费时间。活该你考不上公务员!

说完,摔了电话。然后和她一直冷战,直到现在。

女孩心里凉透了。“她毁了我整整一年的期待。”

说实话,很多父母,给孩子的都是有条件的爱。你听我的话,达到我的要求,我才爱你。

而孩子即使内心痛苦,也基本会照做。因为,他们对父母的爱,很纯粹。

有些父母甚至在关键时候,不会伸出手,托孩子一把。反而是,只要失败,回复的都是打击。这种打击,来自声称世上最爱你的人。杀伤力爆炸。

我认为,这种爱,是“假爱”。

“我是最棒的,最好的。”

想起同样经历低谷期的傅园慧。

拿到奥运季军后,傅园慧成了“洪荒少女”,在全网爆红。

但没过多久,因伤病严重,比赛接连失利。她在游泳池大哭,压力大到让人呕吐。

一瞬间,所有人都非常失望。

“什么洪荒少女?人一红,就飘了。”网络暴力,不给人任何喘息的机会。

傅园慧崩溃了。消失了。

父母找了她一天一夜。找到她时,她在倾盆大雨中走了十几公里。傅爸没怪罪她一句话。只说了一句:你不要想太多。陪她回家。

那一刻她突然想起:的确,所有人都对她很失望。除了,父母。

父母,的确从来没有对她失望过。即使她比赛成绩再不好。

傅园慧刚进省队,就跟大一点的姐姐们说,自己是个天才。

傅爸送傅园慧去锻炼。有人跑过来跟傅爸说,“你们家傅园慧在游泳队里说自己是天才!”话语里,满是张牙舞爪的嘲笑。

一般父母,可能面子挂不住:“哪有哪有,别听她胡说”。转头还要批评孩子一句:“你要谦虚一点,别到处张扬。”

但傅爸却在女儿面前,对那个孩子说:“是的,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他的语气里,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坚定。

父母永远都不知道,自己随意说的一句话,就成了孩子一生的信仰。

每次比赛,傅园慧都会对自己说:

“我是最棒的,最好的。

是个天才。

这听起来挺傻的。

但是当你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

别人都不相信你的时候,攻击你的时候,

这三句话就会成为你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20XX年世锦赛,傅园慧终于打破亚洲纪录。

不得不承认,傅园慧被在父母爱的教育下,成了一个愿意爱自己,相信自己的人。

遗憾的是,傅园慧式的原生家庭就像这时代的稀缺品,实在太少了。

“你必须完美,因为我不完美。”

为什么有些父母说爱你,却在你颓废痛苦时,比外人还要落井下石呢?

为什么他们不会拥抱你,对你说:没关系,你还有机会呢?

有位心理学家的解释很犀利:

父母总喜欢夸“别人家孩子”,而不愿夸自己家孩子。这会给自己孩子这种感觉:你必须全能。否则“别人家孩子”总有比你强的地方。

这很可能是,父母将“我必须完美”的婴儿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变成,“你必须完美”。

父母也是人,对孩子有所期待本无可厚非。但当这种期待完全凌驾于爱孩子之上,这种爱,变成了一种病。

因此,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之一。

“你不是真的爱我。”

“假爱”最大的特点,就是“控制”。

知乎上有个故事。

女孩从小就特听话。中学时,她有个关系特好的女生朋友,在她最痛苦时给了她很多爱。但她妈嫌弃她好朋友学习成绩差,就让她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不再来往了。

她留长发是心思不正,没放在学习上。穿吊带裙,是有可能是在谈恋爱,穿给喜欢的男生看的。

后来她发现,自己好看的裙子,全被她妈扔了。她妈偷看她的日记后说,“你就是整天想些乱七八糟,才成绩这么差。”

总之,所有与学习无关的,通通是妖魔鬼怪。

她去了离家几千公里的大学后发现,自己交朋友,不懂任何社交技能。做什么事情,总是唯唯诺诺,很不自信。谈恋爱很小心翼翼,又敏感喜欢多想,完全不懂怎么跟男友相处,总是搞得一团糟。

印证了那句话:控制欲,是万病之源。

为什么父母一定要控制呢?

有人曾给女儿写信说,有些父母会把自己弄的惨兮兮的,对孩子说:为了你,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拼命地工作。

“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想操控孩子。使孩子丧失维护自己权利的伦理立场和道德勇气。对父母哪怕是无理的要求,都无条件地服从。”

目的是,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个样子,是父母想成为,却没能成为的。这样的父母,看不见孩子的真实存在。他看见的,是他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理想自我”。

而这时,父母必须承认:你爱的并非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请不要用爱,温柔地杀人。”

更可怕的是,在“假爱”之下长大的人,一般很难自信。

为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埃文斯讲过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妈妈和她7岁女儿买冰淇淋。

“你要哪种冰淇淋?”她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

这段对话看似平常,却暗藏杀机。

妈妈为何一定要让女儿吃巧克力冰淇淋?“因为我觉得好吃,所以想给女儿吃啊。因为我太爱她了啊。我想给她最好的。”妈妈觉得委屈。

为什么妈妈觉得好吃,就一定要女儿吃呢?

埃文斯觉得,很多“溺爱”背后真正原因是:妈妈自己内心有一个小孩,一个喜欢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小孩。

所以她把自己的心理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她觉得好,就一定要让孩子觉得好。而且,孩子不可以反驳。否则,就是在否定自己。

如果你反驳我,我要告诉你: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这等于,用爱,温柔地杀人。

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中分析道:

如果一个人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结果就是:不再信任自己。潜意识里全是“我不行,我不行,我不行”。这,很可能是一个人不自信的根源。

所以父母对孩子真爱,还是假爱,用一个指标可以看出来:看孩子是不是可以做自己。

“我不是当年那个小女孩了。”

很多生活在严厉精神控制之下的人,长大后没有强大的自我。那他们还有机会找回自己吗。

当然有。

上面那个上大学后,发现自己完全没有自我的女孩下决心要改变。

她参加各种社团锻炼自己,做项目。大二就去全球第一传媒公司实习。大三修完所有学分,自己打工穷游世界。毕业之后,她坚决不按她妈想法回老家,不考公务员。还交了小自己3岁男友。

因为工作经验强大,一毕业就找到自己喜欢的,工资一万多的工作。

但她妈看不上。说:你的工作,让我丢脸。你根本不像我的女儿。你不要回来了。

但,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女孩了。

现在的她,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工作发展空间大,也很会处理感情上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她认清了,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原生家庭》里说,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做做人生决定的基础时,当父母的感受永远在你心里占首位时,你的人生也将永远由他们驾驭。

“你真的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我常常能看到同一种困惑:我知道父母把我养大不容易,他们也总说是爱我。为什么,我就是不幸福?

其实,当一个人意识到父母的爱可能有问题时,很可能意味着你的自我真正开始觉醒。

你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罗杰斯给出的答案是: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是可以肆意谈论自己喜欢的男(女)孩,而不担心被评判。是可以淡然说出自己被欺负被排挤,不担心反被质疑自己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是不想要的,可以拒绝。想要的,可以坚持。是可以痛哭,可以颓废,可以愤怒,可以失败。是在你面前,我,可以做我自己。

这才是“爱”。

卡尔·罗杰斯也曾非常具象地描述真正的“爱”: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

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

人性是自私的,也是复杂的。能做到不把自己的欲望,凌驾在孩子的自我之上。真的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自我牺牲。但这样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成长于傅园慧式的原生家庭,但当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们有非常大的几率,找回独立自我,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想那时,傅园慧式的原生家庭,就不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了。

怎样跟前男友划清界限


怎样跟前男友划清界限

徐昕:

你好!

一年前,我和我的前任男朋友分手了,我们有很多地方合不来,就分手了。我承认,除了和他生活习惯爱好不同,不是很能过到一块儿去之外,他这个人也没什么不好,我对他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分手之后,也希望他幸福,能够找到合适他的人。

刚分手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还会经常打电话,在QQ上遇见了,也聊几句。当然,我并不是旧情难忘,我想我既然认为和他不合适,那么,就没有再复合的一天。

这次分手没有让我有什么伤感的地方。过了些时候,我就有了新的男朋友。就这样,我以为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可是,我那个前任男友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从来都没有认为我们已经分手了一样,经常打电话给我,有事没事说上一通,反正都是些嘘寒问暖的话。开始我还比较感动,觉得分手了他还对我这么关心,不过很快我就烦了,觉得他是不是管太多了啊,我和他都没关系了,他的关心是不是也太频繁了呢?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我们仍然是一对,这种误会很糟糕。

还有,他只要一看到我上QQ或MSN就上来和我聊天,一聊就要聊一两个小时,说的也都是些闲话。我也不是没事情做的人,有时候上网就是要处理工作的,没那么多工夫和他说闲话打发时间。一开始我还不好意思不理他,勉强陪着他闲聊,以至于很多工作都耽误了。后来我渐渐学乖了,都是隐身上

线,我想他看不见我总不会来找我说话了吧。没想到完全不相干,他见我隐身还是不停地给我发信息,还说我为什么躲起来不理他。我一气之下把他拉黑,没想到他又马上打电话过来,质问我为什么把他拉黑。我很生气,对他说,我们不是分手了吗,分手了就别来找我了!

现在我真的觉得他有点不可理喻,老是纠缠不清的,好像根本没有正视我和他已经分手的现实。他现在也没女朋友,据说是没心思去找。那怎么办呢?因为他对我的胡搅蛮缠,搞得我现在的男朋友都有点不满了,问我和他到底分干净了没有,别脚踩两只船啊。我真是有理也说不清,我根本没踩两只船,这都是那个前任自己一厢情愿好吗?

我现在真的很苦恼,我想开始新的生活,最好跟以前一刀两断,再无瓜葛。但是,我那个前任也不是什么坏人,只是有点拎不清。我现在该怎么处理这样的关系呢?

暖暖8990

暖暖8990:

你好!

我经常接到一些电话,对方自称是投资公司的,向我推荐一些理财产品。我一向很反感这类电话,所以答:我正在开车不方便接听。那位小姐立刻用林志玲式的娃娃音温柔体贴地说:“啊,先生不好意思,您赶紧挂了吧,千万注意安全,祝您平安!”

如果你以为这样就能成功拒绝一个推销电话,那就错了。半小时后,这位小姐又打来了:“先生,现在您停好车了吧?是这样的,我们邀请您×月×日来我公司参加客户招待会……”我赶紧说:“不好意思,我正在外地出差。”对方听后依旧温柔体贴:“啊,不好意思,您赶紧挂了吧,长途手机费很贵的,祝你工作愉快!”

我真不该低估那些推销人员的执著精神,三个月后,就在我早已把此事抛在脑后的时候,对方又打来了:“先生,您出差回来了吧?上次您错过了我们的招待会,不过这个月我们还有一次机会……”靠,我终于不耐烦了,对着电话喊道:“就算有100次机会,我也没兴趣!”结果对方也生气了,林志玲变成了吴君如:“你这不是在调戏我吗,这人人品怎么这么差啊!”

所以现在我学乖了,一接到这种电话,为避免让自己得到调戏妇女的机会和嫌疑,立刻果断挂掉———反倒是这样,我再没接到过任何“回头电话”。这件事告诉我们,优柔寡断,也是人品差的表现之一。

你来信的前半段是很让人愉快的,两人因为习惯爱好不同和平分手,还能做朋友,堪称分手案例的典范。后来你找到合适的新男友,开始了新生活,至此思路都是那么清晰。可是此后的故事就有点纠结了———或许我年纪大了,实在想象不出来,可以跟什么人在QQ或MSN上聊一个小时不撒手的。我和那些“不知情的人”一样,对你们产生了很糟糕的误会。

“前任不是什么坏人”,一个多么美妙的借口!可以让自己心安理得地享受一份额外的呵护,却无需对这份感情负任何责任———反正都是他一厢情愿嘛,我只是同情他,是那只船非要淌到我脚下来的,我根本没兴趣,但是不踩白不踩……

从技术层面说,对前男友棒喝一声“没兴趣”是很容易做到的,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你的内心仍然有些“拎不清”———不好意思,不是我不相信你,你这样子,男人都会误会的。

祝开心!

徐昕

抽风式的爱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师:

您好!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把自己的想法和一些困惑用信的形式写出来,这样表达能让您更好的判断和分析我的心理。我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我是我们学校专升本班一名学生,今年22岁了,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老师,小时候都是很幸福的,也没有遇到到什么特别不幸的事和特别坎坷的事,也没有经历什么让我心理有变化的事情。一直都是安安稳稳的走下去,初中的时候很自信,虽然其貌不扬,但是优秀的学习和良好的家境让我比较有优越感吧,那时候的自己应该是快乐和自信的。进入高中以后,学习一落千丈,也不受老师关注加上自己的松懈和自甘堕落吧,很快变的敏感自卑起来,再加上女生到了爱美的年纪,更是有点丑小鸭的感觉,但是我很少在乎自己外表,所以我觉得自己的自卑很大程度上来自成绩,落差很大,考试的时候不敢面对很害怕,经常难受的想哭,然后回家找父母,那时候我爸很照顾我的心情,每次都很好的开导我,到后来的后来,我开始放弃自己的学习了……

高二的那年,我谈恋爱了,那时候感觉是幸福的,他很聪明,但是很贪玩,简单的介绍下他吧,很大程度上后来心里的变化跟这段感情也有关系吧。他是一个很聪明的男生,调皮捣蛋,老师因为他学习好才容忍他一次次的调皮!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已经六十岁了,所以他最讨厌的是老师找他的父母,总之用怪胎来形容他比较贴切。第一年高考我们都没考试,我爸知道我恋爱后一顿打(我父亲是一个很传统的老师,他很宠我,但是这种原则性的事情他不允许,这是从小到大第二次挨打),后来复读的时候我们还是在一个学校,关系就这样继续着,谈不上很快乐,但是也没有让我产生很大的打击,偶尔伤心难受都是恋爱中正常的。那一年他考上了省内一所大学,我则来了我们学校。

大一的时候,靠着电话和上网维系着,却总是找不到他,总是生气失落最后又和好,这是每一个异地恋都会经历的,然而第一次知道他以前高中的时候和别的女生好过,大一又很贪玩,经常认识一些奇怪的女生,我崩溃了,后来分手了好长一段时间,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懦弱心软还是对他很有感情,我们又和好了,现在我还经常想如果那时候分手了,现在我就可能不是这个鬼样子了。那之后我对感情的态度也改变了不少,以前我是那种很傻很傻的女生,世界里好像除了他谁也看不见,那件事之后我开始变了,我自己能感觉到那种变化,然后我们开始彼此不信任,但是还是在一起,没事的时候感觉很幸福,有事的时候觉得这段感情没必要继续下去,那时候的吵架很多,但我都没有任何变态的心里和疯狂的举动。

到了大三的时候,开始慢慢有变化了,他经常赌博几天不找不到,事情慢慢多了,吵架就多了,我都觉得自己是被他逼出来的,都是他的种种行为和那种不认错的态度,我们吵架的时候我很偏激,他也不再容忍和退让,我们之间吵架的时候更像仇人,什么恶劣的脏话都说过,然后彼此冷静许久,又和好,和好的时候我会觉得很幸福,但是吵架的时候更像要拼命,我就觉得不正常了,到后来,我开始变得歇斯底里和疯狂偏执,我冷静不了,威胁他,无所不用其极,他也是,对我什么话都骂过,我们像要争个你死我活,总是熬不了几天就要惊天动地的吵一架,很恐怖,自己事后想想都恐怖,自残,自虐什么的都有过,如果再偏激一点可能真的会干傻事……

到现在,我已经受不了任何刺激,我们一吵架我就离不开死这个话题,我们一吵架我就特别的激动和疯狂,看我这样他也吓到了,但是有时候我还是咄咄逼人,他也变的很激动,事情就一步一步的失去控制,然后我就想死,想让他后悔什么的,我记得看到过一句话:谈恋爱的时候,至少有一百次杀死对方和自杀的念头。我就是这样的,但是每一次冷静过后又是和好,然后总是这样反反复复,现在就是两个极端,好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不好的时候要弄死自己和对方一样,很恐怖。我还有优柔寡断这个毛病,我是一个看着很有个性的女生,但是很多事上面很软弱。我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的想法里,走不出来,又理不清,我觉得我该放弃这段感情,但是毕竟六年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已经无关乎爱情,就是一根筋了。

现在的我也开始变的很敏感,一点点问题会想的很严重,总觉得自己得病了,总觉得自己不正常和病态,总是想很多想很远,家人或者自己只要身体有点不舒服,就会觉得是不是得什么病了,看到电视上或者有什么病的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有类似的症状,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想的很多,乱想,对父母发脾气,和他吵架的时候就开始进入偏执的状态,我知道其实自己想得到的不是这样的,但就是控制不住的偏执,纠结,什么事都往死上想,会经常一个人难受流泪,为自己乱想的那些悲剧的场面,而且以前的我不现实,觉得有爱情就好,现在我觉得他一无是处,跟他不会幸福,总是把他的缺点和以后的生活想象在一起,就会觉得很不幸,偶尔正常的时候会想他的好,觉得以后还是有希望的,我现在就在一个特别矛盾的状态,典型的悲观主义者,什么事都是看的到坏的,而且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很偏激,我知道自己所有的不应该,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我想趁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请专业人士帮帮我,不至于会变成真的疯子。我觉得自己是个心理上有病的人。

还有好多问题,我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一个变态,我考虑问题很悲观,做事方法很偏激,我不相信自己是个正常人的心态,一个二十岁的女生不应该有的心态,虽然我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和调节,都只是一时的想通了,道理我都懂,但是遇到事情我就变的不正常了。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慢慢的变成这样的,我很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想的远,想的多,但都是不好的。我以为只有对爱情才这样,才发现不是,慢慢的我对什么事都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肠胃不好两三个月了,回家听见人家说癌症什么的,害怕的觉得自己得了,哭着叫父母到医院去检查,老师,我该怎么做才能正常?

ps:我不是一个内向的人,我以前一直用活泼开朗形容自己,我能让身边的每个人都笑,我在认识的人群里绝对是最热闹的人,所有人都觉得我是个很乐观的人,我也确实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悲观敏感什么的,我性格很大程度上像男生,喜欢打篮球,如果我是长期积压才这样的,那么心情好的时候又很懂事,不乱想,间歇性的发作,很痛哭。

老师,我写的很乱,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表达清楚,希望老师能够帮助我走出心魔,我想要一个健康的自己。

无名

无名:

世界上爱情千千万万,你的这一种算是很典型的一种。我管它叫做“蚯蚓式”的爱情。据说,蚯蚓可以被切成好几段而能独自成活,可是如果你切了太多段了,蚯蚓恐怕也无法复生。你的情感比蚯蚓不同的地方在于每破碎一次,它都能重新联结起来,虽然联结,可却是碎片状的。这么多年感情,已经有太多破碎的地方了,可是邪门的是,尽管它给你带来这么多伤害,伤害到你都讨厌自己,都觉得自己变态了,可是你还是“一根筋”地坚持,所谓何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生死相许?

其实我坚持认为,这个世界不存在亏本买卖,看上去一件很荒谬的事情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一定有其内在的“硬道理”。我不相信你会愚蠢到“自虐”,或者说,就算是“自虐”,也有你“情非得已”的原因。

我相信如果你宁可用这么痛苦的方式坚持去爱一个人,一定有一个你在意识上或者说在潜意识上觉得更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两相比较,也许你宁可选择“较轻”的痛苦一端。

这个世界上,爱来自两种资源:一种是“合”,融合产生爱;一种是“分”,分离呼唤爱。你在情感中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剧烈的冲突式的“分”与“合”的状态,如此极端,如此强烈,而没有任何中间的缓冲地带,也没有真正的处理冲突的机制,呈现着一种纯粹的融合和纯粹的分裂的方式,中间可能就是忍受,忍受不了就强烈的喷射,而后内疚与后悔或者对分离的强烈恐惧又让你们合体于一起,展开下一场轮回。

其实我们一辈子就活在“分”与“合”的冲突中,有些人处在比较幼稚和初级的阶段,他们的反应方式就是压抑和喷射;吞噬与反抗;爱到无我,恨到刻骨;这都是比较原始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一个人的长大其实就在于他能否有一个足够的中间的“灰色”地带,可以处理人际之间的冲突,可以消化种种情绪,而这需要从小到大,他所处的环境给他一种“恰到好处”的“失败”与“成功”,如果从小到大他所处的生活都是要求他只是“囫囵吞枣”的承受创伤,或者让她处于一种绝对无菌的环境,无法体验到挫败,或者虽然父母做得非常出色,但依然无法让孩子在一种比较健康的环境下生存——有时内心的冷漠的影响,大于言语的温暖……那么她可能就会失去机会有一个可以和现实同频道的生活的可能。

我们为什么爱?因为我们内心的需要推动着我们回到创伤的时刻,重新痊愈和成长。从你现在的状态反推,我武断地认为,你所处的从小的环境没有教会你相对“低调”的生活,你的主要生活技能在于充当容器,也就是容忍,以及攻击他人身上,你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你都可以活得很好,可是一旦两个世界碰撞的时候,你就会很痛苦,你之所以进入这样的感情,是因为这两个世界在暗示你,你需要搞一个引水工程,将这两个你连通起来,两条河流汇集在一起,然后流入同一个大海。

但必须要说,你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艰苦跋涉的。心理咨询也许是可以帮助你的一个途径。

中国不少家庭都有穷养儿子富养闺女的传统,男孩子大学...


洞洞,我和男朋友都在念大学。今年准备考研,(我们是一个城市,从高中一起考过来的。家里双方父母都见过面。不出意外一定会结婚的。)

可是最近我好犹豫好犹豫,因为考研所以出去租了房子,房租是一次性付齐的,我们生活费有限,他没有钱,我以前兼职攒下的钱都交了房租。

现在手里一点钱都没有。我父母给我大概一个月2000的生活费,上上个月一次性给了我3个月的。男票父母一个月一打,每次特别不准时。这次我们报班买书各种生活费一次性花了好多,又是我用我那些生活费垫的。

现在又需要用钱,可是我手里真的一点都没有了。男票的生活费迟迟不来,他父母就说等开工资才能打,上个月说没开,这个月说等这个月的,总之就是拖拖拖,男票父母马上要退休了,按我们那里的水平怎么一个月也会有8000+,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男票有姐姐,结婚有孩子,他父母去年还给他姐姐买车付全款,怎么到男票这里就这样。其实我看重的也不是这些钱怎样,而是通过这些钱这些事,我觉得男票没担当,男票父母也有问题。

洞洞是我错了么,生活真的太艰辛了。

我真的不是拜金女,我从没要过男票什么东西,我自己打工赚钱。可是最近这事真让我太犹豫了。我父母也知道一点这些事情,告诉我不要在乎钱,需要就从他们要,可是我怎么好意思从父母开口。我父母只要求男票对我好,老实就好。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树洞观点

中国不少家庭都有穷养儿子富养闺女的传统,也许你男票的家庭也是这样,父母会觉得男孩子嘛,少给点钱也不会饿死。上大学到刚毕业的前一两年,又是每一个男孩子最穷的时候,而许多粗心的男生也对花钱没什么计划,所以月月光很正常。

事实上,你父母每月给你的生活费已经很多了哦~许多北京刚毕业的大学生,每月工资扣除房租水电交通,甚至都不够两千块。所以洞宝觉得,既然还没有和男票结婚就不要去管男票家的财务分配情况,当务之急是好好考研,并且合理规划每月开支,既然大家都没有收入,那不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亲密关系不是相敬如宾,而是水乳交融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改变不了的,接受不了就say拜拜,不耽误各自青春,让彼此有机会在爱海中重新扬帆起航。

meiya:

你好!

W先生和我都是去年七月毕业。2011年末,我们在校园招聘群面的时候第一次见面,当时我处于和ex(前任)的感情末期。那是我第一次参加群面,又是非常理想的单位,到我发言的时候紧张得不行,我下意识地看向前方的座位,W先生很适时地给了我一个鼓励的微笑,非常坚定,也非常温暖——这个微笑一直印在我脑海里,直到此刻依然很清晰。群面之后大家顺理成章交换了联系方式,直到后来我们都顺利进入这个单位,对彼此的印象都只是不错的准同事而已。直到去年的圣诞节,我当时已经和ex分手近十个月了,我鼓起勇气在平安夜那天下午问他是不是有兴趣一起去看演出。他回复说同事有集体饭局。我心里有点低落,就很早睡了。第二天开机收到他的短信,说是昨天饭局回来之后就想来找我,结果我迟迟没回短信,他就在车里一直等到了12点。那天是12月25号,晚上我们一起吃了饭,互赠了巧克力。之后有一天下班他捧了玫瑰来接我,我们就自然地在一起了。

W先生和ex都是摩羯座,但前者的摩羯特质要明显得多,隐忍、谨慎并且事事计划妥帖,不喜欢变动。我是典型的射手座,大条、想法多甚至有些盲目乐观。W先生之前也有过一段感情,两人分分合合很多次。在对方要求订婚的时候,W先生意识到她并不是自己想要找的那个人,于是提出了分手。W先生对我很好,嘘寒问暖从不少,细心体贴。只要有空,下班路上我们会约在地铁站见一面;周末会逛街,一起去图书馆。我们已经见过了双方家长,印象还不错,偶尔会去对方家吃饭,感觉还是很安心和幸福的。

然而从开始到现在近一年的相处中,除了我的大条,W先生说起了他的犹豫。他觉得我们的默契不够,在许多事情的沟通上并不顺畅。我们的确是有些争吵,为的往往是一些极小的事情。他不是很爱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我也会尽量克制。但事实上每次遇到不快,我都在下意识地逃避,以沉默掩护自己。我其实是很喜欢他的,奔着有缘就结婚去。每次他在身边就觉得异常安心满足,这种感觉和ex不太一样。

上周末部门组织活动回来,比预计晚到了一个多小时,导致W先生和他妈妈一起洗完牙后接不到我,一个人空等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当我风尘仆仆地赶到的时候,他竟然双眼湿润地说,想要分开一段时间。当天两个人都哭得有点伤心。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在我们的相处中我的变化很多,往往会打乱他的计划,做一些让他很纠结的事情,包括今天的晚点,他也觉得是沟通出现了问题。他觉得不能因为只是喜欢我,只是我对他好,而无视这样那样的问题,他怕自己以后做不到像现在这样包容我、对我好。值得注意的是,那个周末正好是W先生的ex结婚的日子。

过去的这一周,真的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我们刻意减少了联系,非常不习惯,但每天我们还是会道早安晚安,而我也在礼拜一大清早,给他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大意是告诉他:我对我们的未来很有信心,愿意等你想清楚。虽然有交流,但过程中大家的态度都比较冷。到了周日的晚上,接到他的电话说是生病了。我问他要不要去看他,回答说不用。经妈妈提醒,我才意识到原来他打电话就是叫我去看他,于是立马赶到他家,见到他病恹恹地说很想我,还说打电话给我的用意就是想让我去看他。我心里暗谢妈妈提醒。

昨天他说自己好多了,晚上我给他带了点蛋糕,他还送我回家。回来之后,W先生很慎重地道歉,说上周的冷淡是他不好,现在他已经想清楚了,但为了我们今后的发展,他希望周末能和我好好谈一谈,也帮我好好过个生日。

冷静的一周里我其实也想了很多,例如,是不是我嘴里说喜欢,但并不真的以他需要的方式在表达,以至于他觉得无奈。他也说,希望我能把他做得不好的地方提出来一起交流沟通。我从心里觉得,周末的这次谈话将会对我和他的未来非常重要,我究竟该怎么面对?之后又该怎么做?

也许会因为很多原因,终于不能和这位W先生在一起,但在这一刻,我是真心希望,能找有经验有能力的人帮我看清问题,来帮我紧紧抓住这一份值得我珍惜的幸福。

meiya:

你好!

其实我想请教的问题并没有特别复杂的背景。我的男朋友因为我和异性的交往而抓狂,非常没有安全感。

经过和他反复地互虐、妥协和沟通,我决定做一些改变,但不知道怎么做。无论是对他,还是面对生活中的其他异性。

meiya

中国的新人在办婚礼时常常会接到亲朋好友这样的祝词:“祝你们相敬如宾,白头到老。”其实在亲密关系中这个“相敬如宾”非常要不得,“相敬如宾”极有可能无法实现“白头到老”。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上都有“人际距离”这一概念,就是指个体之间在进行交往时身体通常保持的距离。身体距离与情感距离紧密关联,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两个人的身体距离来判断出他们的亲密程度。

个人距离(0.45~1.2米),一般是朋友、熟人之间的距离。

社会距离(1.2~3.5米),具有公开关系的个体之间的距离,如上下级之间、顾客与售货员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等。

公众距离(3.5~7.5米),用于进行正式交往的个体之间或陌生人之间,这时的沟通往往是单向的,比如演讲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亲密距离是多少呢?0~0.45米。通常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情人或恋人之间,有的时候也出现在非常好的朋友之间。在此距离内,双方均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为什么在拥挤的地铁里,我们心里会觉得不舒服?就是因为我们被迫和陌生人产生了亲密的距离,这给我们带来不安。

宾客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应该是大于1.2米的吧。如果两夫妻真的做到相敬如宾,他们的关系应该是有点冷冰冰,有点流于表面。他们之间实际上并不亲密,而是很有距离感,不能分享彼此内心许多真实的想法。我曾经听到一位朋友形容自己的恋爱关系:我们俩挺好的,我们从来都不吵架的。听着好像在讲一件好事情,实际上她的语气中又有许多不满。很多人会陷入误区,觉得两个人关系好就是不吵架,像宾客一样彼此客客气气。以我看来,吵架的夫妻胜过相敬如宾的夫妻。不怕两夫妻吵架,就怕两个人连架都懒得吵,说明他们连沟通的欲望都没有了,已经完全放弃了去经营或者修复这段关系的努力。

实际上真正好的亲密关系并不是相敬如宾,而是也会有不满,有分歧,有争吵,只是他们的争吵不是浪费生命的人身攻击,而是另一种有质量的、高效的情感表达。就是说他们之间的争吵是一种沟通的手段,能够表达出彼此的需要,解决许多的问题,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使得他们的关系富有活力,感情得到升华。

我前面讲了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安慰你,让你不要害怕和男友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一男一女两个人除了性别、生活习惯、成长环境、知识体系不同,还有信仰、所受教育、价值观、心智模式等等的不同,有摩擦和争吵是再正常不过的。有分歧有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压抑分歧,逃避冲突,用沉默掩饰问题,假装一切完好如初。

那如何化解两个人的矛盾和冲突呢?

(1)了解各自的需求。

前段时间,我请闺蜜来家里吃午饭。当天早上一睡醒就已经9点了,外面正下着雨。我担心时间来不及,冒着雨就匆匆忙忙去菜市场买了菜,一切准备妥当时已经临近11点了。我心里想着,说好11点到我家的女友不知道快到没。我打电话问:你快到了吗?对方答:之前出门的时候外面下着雨就回去了,现在雨停了正出门。我一听,心里那个气啊,但是没发作,想看点书又看不进去,听音乐也找不到合适的,于是就只能等待。估摸着时间差不多的时候我才开始烧菜,等好友到我家时,正在烧最后一个菜。然后两个人一边聊天一边吃了午饭。饭后两个人坐在沙发上闲聊,我没怎么多想,决定表达下自己的不满。

我说:我昨晚跟我妈打电话到1点多,今天一醒来就9点了,外面下着雨,想着要请你吃饭,就冒着雨去菜市场买了菜。左等右等你就是不来,一问,你说因为下雨出门后又回家去了,等雨小点再出门。我听完心里很不爽,感觉自己一头热,我都能冒雨去买菜,你就不能冒雨来我家做客吗?我感觉自己太在乎你了,而你不怎么在乎我。我其实挺需要你在乎我的。

表达完以后,我觉得作为朋友,我实在太小气了,心胸怎么就不能宽广一点呢?估计我的朋友会觉得我这人怎么这样啊,这么爱计较……

结果没想到对方红着眼眶说:听到你这样说我又感动又高兴,说明你在乎我,看重我,我心里很开心。

那一刻,两个女人都明白了彼此内心的真实想法,眼眶跟外面的街道一样湿漉漉的,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我认识某一个大公司中层管理的经理,他说很多像他这样的管理人士活得很累。在单位压力很大,被更大的boss骂了一顿后回家往往还要强颜欢笑,不会将自己的苦闷倾诉给妻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家中的顶梁柱,害怕给妻子带来压力,同时他们又觉得在妻子面前展现脆弱很没面子,要维持自己强者的形象。这样装当然很累。试想一下,假如他真的在自己的妻子面前展现脆弱,会有几种结果?一是妻子责怪他没用又自私,将压力带给家庭。二是妻子不仅觉得老公把自己当成“家里人”,还积极地倾听他的抱怨,接纳丈夫的脆弱,给予理解和温柔的安慰。如果是后者,两个人关系应该会变得更融洽更亲密。

很多时候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一厢情愿地隐藏自己的需求,不敢自我暴露,结果只能造成关系的疏远与冷淡。殊不知坦诚地表达自己才能更容易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接纳。

无论在亲密朋友之间,还是在婚恋关系中,向对方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都是对关系负责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隐藏起来,只会让两个人的关系恶化。只有让双方都表达出内心真实的需求,两个人才有更多的接纳和理解,彼此的情感才能像活水一样流动,关系才能更加亲密融洽。很多时候,双方的接纳和理解是建立在坦诚沟通的基础上的,没有充分交换信息之前,接纳和理解是难以达成的。

(2)表达彼此的需求当然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接纳。

我们会发现很多婚恋里的摩擦和冲突正是因为彼此需求不同造成的,甚至两个人需求完全相反。妻子爱热闹,丈夫喜欢安静;女人爱干净喜整齐,男人就喜欢不洗脚,乱扔臭袜子;女朋友喜欢逛商场,男朋友只喜欢宅家里。比如来信中的你神经大条、想法多、喜欢变化,男朋友谨慎、事事计划妥帖、不喜欢变动。亲密关系中的许多问题不像代数题,都有一个完美满意的答案,很多问题一时半会没有办法解决。那怎么办?接纳。表达之后,我们要接纳。承认和接纳彼此的不同需求,不要想着改造对方,因为你越用力去改变,矛盾越容易激化。比如有的丈夫越抠门,越不让妻子花钱,妻子反而变本加厉地乱花钱。有的妻子越要求丈夫进房间要换拖鞋,丈夫反而越不记得要换鞋子。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对方,而是影响对方,让其自己改变,或者受到对方的影响,改变自己。还是那句我常说的话: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改变不了的,接受不了就say拜拜,不耽误各自青春,让彼此有机会在爱海中重新扬帆起航。

(3)双方共同努力,寻求平衡和双赢。

(4)重复以上三步骤。

其实这几条原则不单单是在婚恋关系上实用,在一切社会交往中,甚至在两国的外交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来信中你的男朋友不爱跟你主动表达,那你可以多问问他的想法。还有你的男朋友因为你和异性的交往而抓狂,没有安全感,那你每次和异性交往的时候就要更多地顾虑他的感受,也许可以把每次你们见面的详细经过告诉他,也许你还可以把他介绍给你的异性朋友们……

看了许多情感类的书籍,写了这么多情感问答的我,在谈恋爱的时候还是会跟另一半有冲突,也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吵。比如他总是会忘记倒垃圾,他看了两页书就打瞌睡,让我很生气;比如我就是那种什么东西都喜欢乱放,找不到又容易发脾气的人;我还不喜欢逛超市,一逛超市就容易不耐烦。那怎么办呢?也是彼此先包容,再努力寻求双赢。他看书爱睡觉就随便他睡,我当没看见。我找不到东西发脾气时,他也不操心。搞卫生的时候,他负责收拾整理,我负责倒垃圾。逛超市的时候,我虽然不耐烦,但是只要对方夸夸我,说我表现好,我就能高兴地坚持到结账。

我有个女友,每次男朋友去她家的时候,她明明不想做饭,也非要强迫自己做饭给男友吃。男友在房间打游戏、看电影时,她一个人在厨房跟锅碗瓢盆大战。想着对方正玩得开心,自己一个人却这么辛苦,她的心里就不平衡,故意在厨房弄出很大的动静,炒菜的铲子掉地上了,锅盖弄得乒乓作响,可是男友却没听见。她继续一个人在厨房忙碌,于是越做饭越生气,越想越委屈。刚开始还一直忍着,后来终于爆发了,她对着男朋友大声咆哮:“为什么每次我在做饭的时候,你总在玩?”她的男朋友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他一直以为自己的女友很喜欢很享受一个人在厨房做饭,不然为什么每次都要在家做饭?通过争吵,两个人终于明白彼此对在家做饭这件事的态度完全不同。女人希望,在家做饭时,男朋友一边帮忙洗洗菜,一边陪自己聊聊天,这样感觉很幸福,而且重要的是在家做饭吃比在外面吃更健康更便宜。男人认为,做饭这么麻烦,两个人出去吃更方便,省下时间两个人可以一起看电影、玩游戏,两个人在一起玩乐比在一起做饭更重要——他们内在的需求是如此不同。最后两个人找到了折中的办法:减少在家做饭的次数,做饭的时候男朋友要负责洗菜、切菜和陪聊;去外面吃饭的时候,男人花钱不能大手大脚,女人也不许抱怨价格太贵。周末的时候两个人还可以去玩真人CS。后来,男人不仅学会了做饭,还做得很好吃,充满成就感;女人也从男人身上学到玩乐精神,很愿意陪男人玩游戏。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实现了双赢。

有个女朋友和我说她的闺房乐趣。在床上两个人对性爱的需求不一样,比如女人要长长的前戏,男人要高难度动作。怎么处理?两个人都将各自的需求一条条地写在小纸条上,然后折起来,丢进一个小瓶子里。每次上床的时候,两人像玩游戏一样各抓一张。无论是谁的需求,两个人都要实施。抓到自己需求的人很开心,抓到对方需求的人也要积极配合,最终实现了双赢。

虽然说亲密关系中的许多问题不像代数题,都有一个完美满意的解答,但是并不意味着矛盾和冲突完全没有解决的办法。真实地表达内心的需求,彼此包容和接纳,接着双方像动作电影中的战友一样,肩并着肩﹑背靠着背一起积极努力,去找到双赢的解决办法,然后重复以上的步骤,亲密的关系就不是相敬如宾,而是水乳交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