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中国家庭的那些浆糊逻辑

中国家庭的那些浆糊逻辑

发表时间:2020-12-17

【www.qg13.com - 那些年的情感故事】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家庭的那些浆糊逻辑",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中国家庭的那些浆糊逻辑

清官难断家务事。

这句谚语,是中国的。这也是中国式的真理。它和另一句话紧密地绑在一起:难得糊涂。

糊涂哲学,不仅盛行于残酷的中国社会,是生存之道;也盛行于一样残酷的中国家庭,所以中国家庭,很容易像一锅粥一样搅不清。

但心理学,也许可以将中国的家务事解析清楚。

讲讲中国家庭那些常见的严重浆糊逻辑吧。现在明白,它们多源自婴儿期的心理:你我不分(即婴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整个世界都浑然一体,且婴儿“我”是绝对的世界中心,万事万物都围绕着我而运转,符合我想法的,就是善的,不符合的,就是敌意的。

婴儿最初都觉得:整个世界与自己浑然一体,且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而运行。

以下是整理的几条中国家庭的浆糊逻辑:

1

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设想家中有ABCDE五个人,而你是A,依照这一逻辑,你就会去干涉BCDE四个人的事,且BCDE也可干涉你的事。

并且,你深切知道改变自己有多难,所以你很容易操心去改变BCDE。

这一条很容易明白。

2

所有的关系是我的事。

设想家中有ABCDE五人,而你是A。有界限的活法是,你只处理AB、AC、AD、AE的关系,至于BCDE间的关系,除非很特殊否则你不干预;浆糊逻辑则是,BCDE如何相处是我的事,而我和谁相处,也是每个人的事,我的好我的冤屈他们都要知道,都该为我说话……

第二条浆糊逻辑,是中国家庭总是一锅粥搅不清的关键,且谁想管事谁就会被累死。

并且,那个最想管事的人,他常常正是家庭各种冲突的根源,因他搅到了每个关系中,因而制造了大量问题。

厘清这一点很重要。也特别想说,爱好心理学的朋友,别拿你认为正确的道理,去过度干涉别人,特别是别人间的关系。

守住界限。

3

我和你之间是透明的。

即,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我不用说你就该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这是婴儿对完美母爱的渴求。婴儿不会说话,理想妈妈必然是,他们不用说妈妈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成年人若持有这一逻辑,会很可怕,会造成无数误会。

并且,这一逻辑总伴随着偏执,即,你怎么会不明白我是怎么想的呢?!!!你就是这么回事,我当然之道!!!!

在中国家庭,界限之所以难建立,是因为对于普遍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成年人来说,界限和清晰,意味着亲密感的完全消失。

有来访者说,界限就等于死,她的意思是,确立界限,就意味着被抛弃。

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能建立界限,是因为整个文化没有界限意识。一旦形成界限意识,他们可以确立界限,而不会感觉到被抛弃。

对于成年婴儿来讲,界限还意味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我的人是友,不属于我的人都是敌人。譬如,中国式离婚,离了太容易成敌人。像百家争鸣时代,几乎每一个思想流派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统一,且都强调统一思想。不统一思想,我们就会你死我活的斗。

中国政治最终都追求统一思想,因成年婴儿们不能妥协,只会斗个你死我活

4

你们=你;我们=我。

即,你家(族)中任何一个人让我不快,我都要找你麻烦;你让我不快,我找你全家(族)麻烦。反之亦然。

譬如,你和婆婆起冲突,你找老公麻烦;你和老公起冲突,你找老公全家人麻烦;你和小姑不顺,你找老公麻烦。

就此澄清一下。当然,婆媳关系的关键是那个男人,他若能来调节,那是最容易的。但是,这并不等于,你和他的家族中任何一个人有了问题,你都要让这个男人去解决。这是一种简单思维。

并且,常常是,男人恰恰因各种心理原因,他总是最容易退缩的那个人,这个时候,作为妻子,你有智慧地去处理问题很重要,而不是只要一起冲突就找老公,并且将他们家族给你的所有不快,都转给这个男人。

这其实是很幼稚的婴儿心理。根源是,没分化出“我”与“你”,更没分化出“我”和“我们”,“你”和“你们”的区别。

5

所有事都黏连成一个整体,没有当下。

无数人发现,伴侣(特别是女性)记不住你的好,而你的坏他们永远记得。并且,他们将这些坏揉成一个整体,带着这个整体去看当下。结果是,现在这一刻你做的再好,也永远是沧海一粟。

通常这个痛苦整体都指向一种感觉:你对不起我!

这种心理,是因在母婴共同体(六个月前的婴儿)中,妈妈当然是要为没有任何能力而又觉得无所不能的婴儿负全责。

这种心理常见于女性身上,可能是,第一,中国女性的心理创伤普遍重于男性;第二,我们的文化强调,男人要为女人负责,特别是儿子为母亲负责。

因这种心理,太多中国女性的一生,可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她人很好,就是恨老公。

必须承认,已经总结的这五条浆糊逻辑,多见于女性,特别是女性恰好是大家长时,那会对整个家庭造成很大的冲击。

男人,特别是中国男人,很多人也有这些浆糊逻辑,比方说情绪控制力差的男性。

不过,中国男人最常见的浆糊逻辑,我印象深刻的就一条:我没问题。欢迎大家来补充男人的浆糊逻辑。

网友补充的男性浆糊逻辑:

1)我没问题,你有问题。

2)我妈没问题。

3)你懂什么?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

4)我把钱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

5)不烦到我,你爱怎样就怎样。

6)我只要平静。

男性的这些常见逻辑,可以归为一点:别烦我,我这么平静这么顾家所以我没问题,你情绪那么大当然是你有问题。

女性容易活在情绪中,而且中国女性容易觉得丈夫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且为此生出了很复杂的浆糊逻辑,而男性则容易使用隔离这一个招数,来对抗女性的这些浓烈的情绪和浆糊逻辑。

所以,中国电视剧很容易看到这种感觉:婆媳关系大战,儿子自然是焦点,而不见公公的身影。最终,这个婆媳大战的核心人物,也变成了公公。

编辑推荐

识别你身边的那些心灵鸡精逻辑


识别你身边的那些心灵鸡精逻辑

在网络时代乃至手机时代以前,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是由两本杂志支撑的。一本叫做《读者》,一本叫做《知音》。

《读者》的主要面对的读者是未婚人群,或者进入婚姻以后还在做梦状态的人。而《知音》则面向的是更底层的人群,它提供各种惊悚传奇的故事以及完美的大结局。

我们的精神需求分两种:一种来自母性世界的安抚;一种是来自父性世界的指引。

《读者》和《知音》都属于前者,而鸡汤文就是来自母性世界的安抚。

什么叫做母性世界的安抚?

举个栗子:

从前有个亿万富翁来到一个海岛度假,看到一个渔夫躲在树下,就问他为什么不勤奋工作,渔夫说,勤奋工作是为了什么?亿万富翁说勤奋工作就有钱了。有了钱就可以在树下躲阴凉了。渔夫说我现在就可以在树下躲阴凉。

这就是一篇典型的鸡汤文。

这篇文字的主旨是什么呢?你啥都不用做了。亿万富翁是愚蠢的,我们做渔夫怎么了,做渔夫很好啊,虽然没钱,没房,没老婆,没饭吃,可是我们有阴凉,亿万富翁不是也想要阴凉吗?他这么辛苦,和我想要的不是一样吗?

这是什么逻辑?阿Q的逻辑。亿万富翁虽然想要的此刻和你是一样的,可是他拥有财富,拥有自信和价值感,他拥有财务自由,他拥有人生的选择权,你一个穷渔夫,除了阴凉,什么都是没有的。

但是这样的故事却会让80%的人看起来很爽。因为按照2:8理论,我们社会上的80%的人都是屌丝,在心态上和穷渔夫没什么区别。所以在面对挫败的时候,我们就有被安抚的需要。

怎样安抚就有效呢?

有两个方向:

1、阿Q心态

高富帅有什么了不起,他们拥有再多资源,也不如我这样的穷酸屌丝。比如上面的那个穷渔夫的故事。

比如有一篇文章叫做《其实他只是不那么爱你而已》,文章的主旨是你们的婚姻出问题,就是因为他不够爱你而已。所以呢,你最好在结婚的时候,找一个非常非常爱你的人。

文章的逻辑就是:如果对方非常非常爱你,你的婚姻就有安全感。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一辈子只需要吃一顿饱饭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只要吃得非常非常饱,以后就不必吃了。

感情基础当然是婚姻稳定的一个因素,但如果你过分以偏概全,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逻辑:如果他爱我,就会来找我道歉——哪怕是我的错——否则他就是不爱我,既然一个人不爱我,我为什么要付出呢?

这个逻辑的无敌就在于,都是你的错,我没问题,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2、丑小鸭心态

哇,原来其实你就是白富美,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或者说,你只需要做一点点儿小事,比如你在公司的地面上看到一分钱捡起来,老板一般会24小时监控的,当他发现你成为那个捡一分钱的那个人,恭喜你了!你明天就可以升职了!

这种心态非常普遍,所以我们要小心批评鸡汤心态,否则你就没法看电影。所有我们喜欢的大片都是这个路数,所有我们喜欢的韩剧也是这个路数:虽然你又穷又丑又没本事,但最终一个大红包砸到你头上,你变成了一个英雄!虽然你又丑脾气又坏又命运多舛(经常出车祸)、家境低微、体弱多病(经常得癌症),但就是有不离不弃的高富帅喜欢你,别的富家女再漂亮再有气质也没戏,因为他们的良心大大地坏。我只要靠我的心里美就可以赢定这个世界啦。

热播剧《武媚娘传奇》试图告诉女孩们:只要拥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和“嘟嘴卖萌、紧锁眉心、深情凝视”三个表情就可以成为一代女皇。

还有一个最可怕的鸡汤段子,荼毒了不知道多少中国儿童乃至中国胎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它隐含着一个逻辑——做落后者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反过来说,只要你学习好了,你就会拥有一切。很多人都信了这个逻辑,到了中年的时候,爆发了中年危机,或者出轨或者精神迷茫——我有了房有了车有了好伴侣和好孩子以及好事业,可是我就是觉得生命毫无意义!

很多女人问我:所有人都认可我是一个好妻子,为什么他会找一个那么差劲的小三?

这种鸡汤逻辑就是:幸福就是流水线,你只要按照标准做完了一切,你就会有拥有好的成绩,人生就是赛跑,就是考试。

这两个逻辑简而言之就是:1)你什么都不用做,就会拥有一切或者,你没错,都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2)听妈妈的话,你乖就有糖吃。

这就是母性世界的逻辑——在妈妈眼里,孩子就是天使,就是最伟大的最美好的;妈妈都喜欢乖孩子。

这个世界的逻辑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都需要在人生的开始拥有一种盲目的夸大的自信,相信这个世界上,我一定能是一个存活者,也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

但问题是当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离开了妈妈为我们营造的温室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父亲的世界,父亲的世界代表的是外部世界的逻辑。

妈妈的倾向是保护你的安全,让你不要冒险,何必解决问题,不如回过头来看妈妈,不要去管那些烦恼了,别人不肯定你,妈妈肯定你。

爸爸的倾向是,我们要解决问题,不要做鸵鸟,我们的价值感不是来自别人的认可,而是来自自己征服困难的成就感。

我们可以举个鸡汤界的圣母于丹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母性视角,什么是父性视角:

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有着一堆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大学生:“哎,你这么一说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

于丹的视角就是典型的母性视角。就像是一个小朋友从幼儿园回来很沮丧,他说妈妈:“妈妈,我们举行系鞋带比赛,我输了。”

妈妈说:“这怕什么,宝宝是幼儿园算数最好的。”

小宝宝高兴地笑了。

可是他系鞋带慢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如果是爸爸,他可能就会和小朋友一起研究,如何提升系鞋带的能力,打败对手,或者如果努力了,发现对方是个无法打败的对手,我们可以如何面对这种挫败感。

于丹的例子中,从父性视角来看,这个年轻人要解决的是:

职业规划的问题——他是否在从事一个他不擅长的领域,没有找到自己的擅长而且可以积累财富的领域?

他的理财是否出了问题,如何可以提升财商?

心理问题:是什么让他如此在乎这种比较?是什么让他如此在乎一夜暴富呢?有些人可能担负了要尽快扭转自己父母家的贫穷家境的负担?或者说,他的人生的主要支柱是在于用成功或者说金钱维系自己的自尊,如何增加他的价值的支柱?

于丹的回答,部分地給了对方新的视角,但总的来说,没有教会对方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总体上,只是回避了问题。

所以,鸡汤文更适合一些极度失血、母爱缺乏的人,当我们的创伤比较重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需要韩剧这种让我们可以迅速麻醉的鸡汤,我们可以维持受伤的自恋,可以解气,可以觉得爽,可以拥有情感的慰藉,和一些用幻想搭建的希望。但我们不能长期服用,否则,我们就可能误以为这就是世界的真理。

所以当下很多人才会“反鸡汤”,呼唤更多的“父性的力量”,它遵循规律,更理性、更讲逻辑,更会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其实可能只有一部分人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大多数人还是需要两者同时的扶助,才能真正面对这个世界。

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父母的经典妄想:你不知道自己需要吃多少饭,我才知道!

(一)痛苦的中国式和谐家庭关系

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婴儿若没有照料者的陪伴,无法存活。成年人若没有朋友或伴侣,生命黯淡无光。老年人没有人陪伴,生不如死。

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有一对夫妻找我做心理咨询,双方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郎才女貌。老公抱怨妻子不接纳自己,对自己挑剔;妻子总抱怨孤独寂寞,缺少陪伴。老公一听寂寞这个词就火:“我在家工作,1周7天差不多天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却总是不满足,你这是心理有问题!”。妻子非常委屈,却说不清楚到底痛苦在哪里。

细细了解这个男人的成长史,男人从小跟父母一起生活,没分离过,父母也几乎不吵架,更是从来不打骂说教孩子,孩子从小就很懂事,成绩优异,从来不给父母添麻烦,长大后也工作体面收入颇丰,孝顺家人,家庭关系看上去关系非常“和谐”。当我问起这个男人,你童年有什么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很high的记忆吗?男人低下了头,想了一会说:确实没有,家在记忆中总是很清冷的感觉,客人都很少,每个人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气。

再看看妻子的成长史。她是家里独生女,通过姑姑的回忆她了解到自己出生后一直是妈妈带,除了喂奶,妈妈总是把女儿放在床上,自己在一边看着,却不抱不哄,就是面无表情的看着孩子,跟孩子没有任何互动。孩子也变得面无表情,直到其他人过来抱孩子逗孩子,孩子才会活跃起来,露出笑容。

这一对夫妻的关系,各自完美轮回了自己童年的剧本。老公就像老婆的妈妈,一直在身边,却对老婆“不抱不哄”,就是说没有交流互动。老公对待妻子,就像自己父母对待自己,也是不打不骂,物质充分满足。谁都说他俩是模范夫妻,然而关系中的孤独冷漠,只有深入其中才知滋味难熬。

这种关系,在中国家庭,绝对不是少数。比如过年怕回家,因为回到家,除了那些让人头疼的提问,如有对象了没、收入怎么样、要保重身体,其他时间在一起也无话可说,气氛尴尬。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如何与家人创造愉悦的、有情感流动的关系。

这个情况怎么办,说实话并不太容易解决。比如这对夫妻,老公并非有意冷漠妻子,只是无意识的重复童年的关系模式;妻子也被困在婴儿期的痛苦里,精神上不能独立存活,总渴望冷漠的老公能够拥有热情,把自己带离死寂的孤岛,于是不停的想要改造老公,让老公觉得不胜其烦。

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双方得意识到,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复制到今天的亲密关系中,不会获得幸福。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是陪伴质量高低。这对夫妻童年都没有和父母之间亲密流动的关系体验,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觉知力。

(二)如何创造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想改变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对方的能量本身,就会让对方抗拒。就像妻子想要把老公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老公的心就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几乎不停的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费水;孩子玩土,嫌孩子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孩子吃得慢,指挥孩子多吃青菜。孩子开心的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妈妈。这种“陪伴”下来,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头脑想像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头脑会造出一万种理由,证明自己的想像就是真理。比如,看见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立刻会说,这样会把眼镜搞近视,这样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当父母去纠正孩子,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孩子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ipad,就是对身体不好,这个还有疑问吗?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不能拿来纠正的。问问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从来不晚睡?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侣在旁边不停教育你:晚睡对身体多么多么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眠吗?

如果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抱着你轻声聊天,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的爱你。

同理,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不妨去看看孩子在玩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玩。心疼孩子弓背弯腰,那么去爱抚他的背,孩子的脊柱在爱的灌注下,自然会挺直。这就是真正的陪伴:关注,但不打扰。

高质量的陪伴,是看见对方

我的一位来访者喜欢打篮球,小学时候,有一次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阿,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另外一个例子,一朋友形容小时候父亲看自己弹钢琴的感觉:爸爸就像在欣赏自己刚买回来的艺妓。这个例子里虽然有俄狄浦斯冲突,但最本质的含义都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这不是一句指责父母功利心的话,也许父母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功成名就。但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的物质性的“它”,决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孩子也许头脑上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也许我与你神性相遇的境界太高,但至少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是父母的延续,不是一个实现我们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孩子打篮球的体验、满足的表情,流动着一个生命的存在感。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是头脑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打篮球确实附带强身健体等很多好处,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也不能共振你的嘴角上扬,那么,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于一个空间。你睁着眼,确是全盲的。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这种陪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巨大的滋养疗愈,是我们存在的证据。

真正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套善逻辑


有个女读者倾诉,说自己的老公情商低,不上进,还经常嘲讽人,总之对自己很不好。

我问她,老公怎么对你不好的。

她说,我化妆,他说我化得跟鬼一样,看一眼欲望都没了,饭都吃不下;我花自己的钱买品牌裙子,他说我装有钱,这破布那么短,是不是要去勾引人;我不管做什么,他都要批评几句,经常骂我缺心眼,说我傻!

我又问她,那你是怎么对他的。

她又呱啦一堆说,我肯定怼回去呀!他说我鬼一样,我就说他猪一样;他说我装有钱,我就骂他真穷逼;他骂我缺心眼,我就骂他神经病。他看我不顺眼,我也经常看不惯他!

两个陌生男女,相识相知相爱,缔结一段姻缘,本应该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共同经营一个家。这个读者倒好,夫妻俩互打互骂,互相残杀,连陌生人都不如呢。

这是典型的循环不断的恶意攻击,源于双方心中的恶意,以及因此衍生出来的尖酸刻薄的语言、卑鄙恶劣的行为。

善良的逻辑与充满恶意的逻辑,有什么不同?

我们来看几个场景例子:

当妻子蓬头垢面的时候——

善良的逻辑:为了我,漂亮的妻子日夜操持家务,失去了光洁的皮肤,美丽的相貌,迷人的笑容。是我不够好,我一定要对妻子好,努力恢复妻子的笑容与美丽。

丑恶的逻辑:好丑!丑女人,我被骗了!

当丈夫躺在沙发上打游戏时——

善良的逻辑:老公肯定累了,老公缓解压力的方式真简单,就像个小孩一样,只要给他玩一下游戏就好了。

丑恶的逻辑: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一整天就知道打游戏,我要砸了他手机!到底是游戏重要还是我重要?

当妻子无故大发雷霆——

善良的逻辑:天呐!我妻子那么温柔的人,都发脾气了,是不是她压力太大了,还是我做错什么事惹怒她了?我一定要好好安抚她,不能让我的女人受委屈!

丑恶的逻辑:母夜叉,疯婆子!我真倒霉,居然碰到这么蛮不讲理的丑陋女人!

当男朋友献殷勤——

善良的逻辑:男朋友太好了,感恩他为我做的一切!

丑恶的逻辑: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男人哪有什么好东西,这样就想骗个老婆,让我给你洗衣做饭生孩子?本姑娘才不稀罕,老子有的是人追!

但凡不断发生冲突,走不到最后的夫妻,几乎都是在用恶逻辑。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不应该恶意去贬斥伴侣,也不要遇事单刀直入、直接批评对方。

而要认可你的爱人,认可自己的选择,相信对方,相信对方的善与爱。

生活,不过是你对自己内心的解读。

你的心是善的,就会读出善。

你的心不善,就会看到满世界的丑陋和恶心。

一个家庭里,但凡出了一个常常用恶逻辑揣度别人的混蛋,这个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愉快。

大学时,有个室友,她说以前看到电视里家人吃饭时是欢声笑语的,她认为编剧真能编。因为从小到大,她一家人在饭桌上是不说话的。因为不管家人说什么,她的爸爸都能恰到好处地给家人泼冷水。他经常说的话是:

没有我,你们就只能喝西北风!

这桌子擦干净了吗?只擦一次怎么会干净?

我看你什么都做不好,没点出息!

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读书都读傻了吧!

她的父亲,不停攻击家人,辱骂孩子妻子,却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对。这种逻辑,实在太可怕了!以至于她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那种温暖的其乐融融的家庭。

我们来此世界一遭,情动随缘,爱是情分,婚姻是缘分,我们当结善缘,方不负韶华,不忘初心,不枉此生。

奉行善良的逻辑,才不会无端挑起是非。真正幸福的家庭,真正恩爱的夫妻,都不会恶语相向,不会互相攻击与伤害,只会互相扶持,互相怜爱,互相欣赏。他们始终在看对方的优点,运用善良的逻辑,帮助对方缓解压力。

婚姻是一场修行,与善同行,与爱同在。心生善意,自会与人为善,做出善的解读,别人也会予以你善意的回馈。

中国式相亲:有个好家庭,多么重要


1

金星主持的《中国式相亲》一经播出就迎来各方热议。

尤其是几组奇葩家庭,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这样的家庭还蛮多的,先说二姨那组家庭。

二姨要求女方必须会干活,做家务,生孩子,家里地里的活都能干,这背后折射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说,我将来老了,养老全靠你。

先前在网上看过一句话:人家女孩子被自己的亲生父母娇惯着,养着,舍不得让干活,培养得精细的纤纤玉指和娇柔腰姿,凭啥到了你手里,就得干粗活,谁不是十月怀胎用命换来的,谁在父母那里不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

为什么到了婆家,就不怕摔,不怕挤,不怕累,甚至不怕死呢,人家亲生父母知道不。

亲生父母把我们养这么贵,不是为了去婆家什么活都要干的,也不是让对方来指点的。那是我辈的父母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泪水和汗水。从来没有一份优雅,不是靠三代人努力才可以随便出来的,为啥一进婆家啥都毁。

2

我认识的一个女的,她家里非常有钱,注重女儿的教养跟文化,26年,父母从来没有让她洗过一件内衣内裤,大多数时间让她工作跟读书。父母教育她嫁了人就不一样了,一定要母慈子孝,尊老爱幼,毕恭毕敬,不比在娘家。

不过确实,挺优雅,手指纤细很好看,再一美甲,天然好手,还有父母从小让她多吃水果,皮肤就是晶莹剔透。

但她后来嫁给了农村小伙子,她的妯娌就是农村妇女,成天不修边幅,家境也穷,嫁过去之后排挤她,刁难她,看不惯她不干活,还总是骂她娇生惯养,装逼货。她婆婆也生性比较懒,家里的碗筷啊,总是堆满一锅台,最后总要喊两个儿媳妇谁去洗。妯娌那满脸刁难的样子,自然是朋友去洗。

她为了让这种声音停止,学着洗碗,学着干活,不到一年,她的手裂开好多口子,粗糙的很。

后来,她父母看着心疼,在城市四处给她找有编制的正式工作单位,哪怕卖掉一套房子,也要让女儿来城里的正式单位上班。

后来,不知道是走了关系,还是怎么的,硬把女儿弄到了城里的一家事业单位上班。

父母跟随在女儿身边,只要她轻轻松松上个班就成了,下了班多学习。她父亲跟她讲:我辈付出血的代价,就是想培养你这个贵族,咱家不需要你从底层干起。

当然,我这朋友家境好,受了苦,父母还能帮衬着。可太多的女人,在没有嫁出去之前,把自己修养的满腹诗书,手指纤细,皮肤娇嫩,一进婆家全毁。

她们认为:女孩子家,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干点实际的,譬如生猴子啊,洗碗啊,刷锅啊,拖地啊,最好也会干农活,这样农忙的时候,靠人工收种,省钱。

3

所以,中国式相亲,二姨一出场,就迎来了各方热议。

每出来一个女的,二姨就问:会干家务不。

你可知道,优秀与否,就是在干家务与不干家务之间衡量。干家务,女人就在家务中埋了自己,不干家务,女人才有时间在书香中畅游。鲁迅说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时拿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罢了。女人优秀,只不过是拿别人干家务的时间用来读书了。

中国式相亲里有个女孩子,非常逗逼,博士,一点都不死板,很可爱,最后被一家书香门第的男人看中,你要是问她为什么比别的女人机会多,而且可以嫁入好家庭,只有一句话:她拿别人干家务的时间用来读书了。

所以,这话该由未来的儿媳妇问:婆婆,你会干家务么。不会干是吧,那您老,另请会干的吧。

因为家务活,干起来,是没完没了…没完没了…没完没了,日积月累,不一样的女性就出来了。

为什么,女性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随身携带着家庭出身的气味。有的出来满身的柴米油盐味,有的出来满身的书香,有的出来满身的势利,因为她的父母辈就是这样。

沙漠里养不出牡丹,这从中国式相亲的几位家庭看过去,便可以看出来。

4

中国式相亲,有一个家庭,母亲是营养搭配师,从小比较注重孩子的营养,但精神的营养没有跟上。

所以,孩子看起来,体格健壮,但脑子不够的样子。

父母要求女方必须手脚不冷,手脚冰冷的女孩子不会生养,这是什么逻辑啊。所以,女方一出来,金星都会摸一下女孩子的手,告诉父母手脚是热的,不热不是死人么,真是够了。

这样说的话,下雪天,我们把手脚冻冷了,是不是会影响生育啊,广大女性们下雪天可不能出门啊,会影响生育的。

你是给孩子找对象,找一个疼他,爱他,有共同追求和价值观的人与他共度一生,不是给猪配对。

关键是,这些妈宝男,巨婴男,还认同自己父母的观点。是的,我们是从小生活在尊老爱幼的环境里,但是有许多观念父母辈已经跟不进了,愚孝只能原地踏步,不能向前迈进。

不知道这样的家庭嫁进去,你如果不会在营养上给他儿子加以调理,无数的家庭矛盾会等着你,到时候,你根本就没有修身养性的空当。一地鸡毛缠着你,出去就是一个鸡毛掸子,逮谁掸谁。

5

优雅,始于日积,终于琐碎。

最后一组家庭,父母辈爱读书,得体优雅,所以要求女孩子知书达理就行。一出场就被万千网友所追捧的家庭,可这样的家庭能不能组团送往祖国各地优质剩女的怀抱呢。

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懂得女方父母为了培养一个优质的女性,所耗费的精力,财力,物力一点都不比男方差。

并且觉得,女孩子也是人家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大的,到了自己家,也要像待亲生闺女一般娇养着。

这对父母自己的孩子,事业有成,讲话幽默,有房有车,有自己的主见,爱读书。

当然,像这种把媳妇当人看的家庭已经不多了,多数家庭是把媳妇当外来客,还是充当廉价保姆的外来客。发挥着牛马精神,却一辈子挤不进他们家的上层会议厅,只有婆婆,儿子,小姑,这些至亲才享有终身会员制。

这就是中国大多数女人的悲凉,即便进了一个穷家庭,她也永远是单枪匹马。

为什么中国女人恐婚的越来越多,因为我们看到了,中国婆婆们的思想没有跟上时代,但凡一个姑爷来到门上,丈母娘都会把最好的端上来,像伺候太上皇一般伺候着姑爷。但凡一个儿媳妇进了婆家门,婆婆就拿出媳妇熬成婆的嬷嬷样板来拿捏儿媳,就差没有拿出针来扎“紫薇”,其实她们的针早已经备好,来日方长。

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真的会有来日方长。

为什么中国女人恐婚,因为看到“二姨”,我们看到了《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只有祥子跑不了,因为他是个拉车的。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击。

每个出来的姑娘都被“二姨”吓退了。

真的希望像最后一组家庭的父母越来越多,她们尊重自己的儿子,给儿子更多的发挥空间,她们尊重未来的儿媳,把儿媳当闺女养,她们注重家教,注重人文,注重女性美。

心理学家:中国式家庭的情感轮回链条


[一]

结婚时,做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常常是安全感,不仅长辈为儿女做选择时如此,年轻人自己走选择时也常是如此。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情感。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而这一个基石,普遍没打好。

[二]

婚后,因没有感情的滋养,也因为女性更缺乏安全感,导致妻子一方感觉到孤独,于是去抓丈夫,去控制丈夫,而丈夫则觉得,本来就缺感情基础,更不愿被妻子紧紧抓住,那会让他重温幼时被妈妈吞没的噩梦,所以丈夫要选择逃走,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

[三]

妻子感觉到更加孤独无助,但她越抓,男人跑得越远。等有了孩子后,妻子终于发现,孩子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弥补她内心的空洞,于是,她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那么,儿子不仅是弥补了情感空洞,还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情欲的空洞。结果,她把儿子抓得更紧。

儿子被妈妈抓很紧,那女儿呢?若妈妈内心比较健康,则可能有同样待遇,也会被妈妈抓住,但若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则女儿容易成为妈妈的“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被妈妈厌恶乃至虐待,于是,造就了一个同样没有安全感甚至内心空洞更大的女性。

丈夫逃离妻子时,会愧疚与不安,也担心后院起火,当发现儿女可以填补妻子内心的空洞时,他们也会将儿女推向妻子身边。所谓的恋母情结,在中国出现了变型,爸爸甚至不与儿子竞争,而是迫不及待地将儿子推给妻子,这样他就自由了。于是,他也参与造就了另一个自己。

过去主要因重男轻女,现在则主要因男人想逃离妈妈的潜意识的动力,导致做父亲的男人不仅逃离妻子,也逃离女儿,与女儿的关系也很疏远,这导致女儿即便在母爱一环上有所改善,但在父爱一环上仍相当欠缺,于是女性对得到异性的爱,要更为绝望一些。

总结一下即,男孩得到母爱表面过多但质量堪忧,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被吞没创伤,这导致男孩不能表达情欲,并且会导致男孩比较被动;女孩则得到母爱和父爱都比较少,容易有严重的被抛弃创伤,而她们虽也有被吞没创伤,但比较少,所以相对男孩要主动很多。

[四]

这样的男孩女孩长大了,男孩抗拒表达情欲,抗拒亲密,同时被动;女孩则不知情欲是何滋味,并因被抛弃的创伤,而对亲密有强烈渴求,但又觉得得不到,所以会找容易掌控的男人——也即被动的男人。于是,又重复了轮回的第一个链条——夫妻之间缺乏情爱。

[五]

妻子想抓丈夫,丈夫想逃,这还不够,更要命的是,婆婆也想抓儿子,而对于妈妈,儿子意识上还不能逃离。于是导致一个独特中国现象:儿子必须和妈妈粘得紧一些,不能逃离;儿子和儿媳疏远,却成了可以接受的现象,唯独妻子不能接受,但只能独自品味。

[六]

结果,婆媳关系就成了中国家庭的主要战争,战争目的是争夺被动的儿子,至于公公,已成了这个家庭中可有可无的一个注脚,没有人争夺他。除非他生命宽广而精彩,否则他在家庭中就是一个零。

[七]

婆媳关系中,谁都赢不了,妈妈毕竟不能得到儿子的情欲,妻子也得不到,但男人的情欲总要去找一个地方安放,于是,妓女,或小三,就成了一个平衡物而广泛存在于重男轻女最严重的地区,而做小三的女子,也常是在自己原生家庭中得到爱最少的女子。小三,这也是一个中国独特现象。

更神奇的是,我听到一些故事,故事中的小三,甚至是妈妈为自己儿子找的。

[八]

若公公和岳父,在大家庭中还发挥着巨大作用,甚至成为家庭问题的直接制造者(有外遇不算,必须是主动冲突),这是因为,他们执着于权力感,不容别人挑战他们的权力,但他们不会制造特别复杂的情感关系,而只是一味要求别人服从他,这形成不了特别复杂的轮回。

PS: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我听到的数千个人的故事的一种经验上的总结,不代表真理,也不会自以为是非常全面的说法。欢迎其他朋友提供你们的想法。

虽然在专业上有自己的梦想,但我自己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国特色的家庭,和中国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看到一个网友说,莫言只是写了中国的一些真实故事,竟然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其实没有魔幻,只是纯粹的现实。

我写的,也只是纯粹的现实,尽管有时是魔鬼般的现实。

——————————

轮回中最遗憾的是,没有爱情。和一个朋友深聊,她明白,已三十六七岁的她都没品尝过什么叫情欲,遑论爱情。我则常想,若人生重来多好,要求不高,就从大学开始吧,18岁的年龄,但有38岁的智慧,一定会有绽放的青春。

大学时一友爱用花园的意象来看人,对我的意象是,花园里到处是花,但还开放就已枯萎了。说的真准确!

写这番话时刹那间明白(也许是投射),中国富豪们征婚时为什么总想找没有恋爱经验的处女,除了以往说的占有欲,还有想人生重来的念头吧。

爱情象征着美好,情欲点燃的是生命活力。哪怕爱情中不断受挫,但生命会是丰盛而绽放的。没有体验过爱情,貌似像是外部世界缺了一块,其实是内心的火焰从未被点燃过的遗憾。所以,在爱中的,大胆地去爱吧,哪怕被玫瑰刺得鲜血淋漓。

原来看徐志摩,总看到他悲剧的一面,迷恋林徽因,但却看不到林的真实。但刚刚,对他起了很深的敬意,在那样的时代,他发出对纯粹爱情的极致呼唤,那是多大的勇气。再想想林徽因与梁思成与金岳霖,多悲剧,金痴恋林的一张相片,而梁在林死后立即与学生结婚,多大的一个空洞。

活出你的爱,你的生命。

“中国式妻子”的窘境:家庭事业皆有成,是励志的谎言


新中国成立当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后才称为国务院)规定5月1日为法定劳动节,并放假一天。

去年有段时间,“马云谈996”被骂上了热搜,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8小时工作制,是先辈们流血流泪争取了几十年,才换来的。

而马云的观点呢,是这样的:

996是修来的福报,年轻的时候不996,什么时候可以996?很多人想要996,还没有这个机会。

如果你不热爱工作,8小时都嫌长,如果你热爱,其实12小时并不长。

当996变成了常态,就会被视为理所当然。

以至于有人这样呐喊:

你们都去996吧,不用管老人和孩子了!

我每天都能接到很多女读者的吐槽:

婚姻不幸福,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孩子。

结婚前,丈夫说不着急生孩子。结婚后,那就由不得你了。

结婚后,老公和婆婆都在催生,有的甚至在避孕措施上做手脚。生了一个还不行,还会催生二胎。在某些重男轻女的地区,如果你不幸生了俩女儿,你还得继续生。

生孩子,依然是中国式婚姻的头号任务。

在一些婆婆眼里,女人不生孩子,就是不完整的。不能下蛋的母鸡,就该拿去宰了。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文化里,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要求女性回归家庭,男人在外打拼事业,形成依赖型婚姻。

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婚姻制度讲究男女平等,每个人都要靠自己,努力创造财富,不再依赖婚姻,女性从家庭走到社会竞争当中。

而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获得红利的一部分男人,并没有转变观念,反过来对职场女性进行压迫。

很多职场妈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境:

忙于工作,必然会疏于家庭,愧于孩子老人;

回归家庭,必然会牺牲事业,放弃实现自我价值。

职场女性能怎么办呢?只能在职场和家庭中夹缝生存。

很多朋友调侃:别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

这些年,我听到过不少能够“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完美女性的故事,可我发觉,这只是励志的谎言。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一旦生活的轨迹没有按照你的计划进行,比如老人突然生病,和丈夫感情出现裂痕,孩子学习或心理成长等出现问题,或者说被调去外地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的平衡点一定会被打破。而以上这些“意外”,其实是很大概率发生的。

过度鼓吹兼顾事业和家庭,是把女人从这一个火坑,推向另一个火坑啊。

我们看到的,那些事业有成家庭和睦有可爱孩子的女人,往往是她们的丈夫做出了牺牲,亦或是她们的身后有身体健康的父母,还有一小部分,是年轻时就觉醒,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付诸行动的创业成功的女强人,在经济富足后,能优哉游哉平衡事业与家庭。

事业和家庭,我们很难什么都想要。哪有什么平衡啊?不过是有人代替你做出了牺牲。

想要兼顾,反而两头不讨好。你既不能很好地照顾家庭,也不能全身心地打拼事业。

那么,对于女人来说,怎么样才能在稳定家庭的基础上拼事业呢?

我有几个也许不那么成熟的小建议:

1、谨慎生孩子,尤其是二胎

生孩子,意味着你至少小半年抽不开身,先不说职场对女人的歧视,单单就照顾孩子来说,就已经很艰难了,如果是2个小孩,那更是难上加难。

2、和另一半商量好家庭分工,并执行到位

举个例子,你们可以商量,孩子3岁以前,女方灵活就业,孩子3岁以后,双方共同照顾孩子和家庭。

总之,和伴侣有效沟通,共同分担家务,养育孩子,或者请双方父母搭把手。

3、等孩子长大一点,再拼事业

相比适婚的年轻女性,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喜欢已婚已育的妇女。

可以等孩子长大一点后,再拼事业,但最怕的是,你已经没有那个心了。

4、说服丈夫,“女主外,男主内”

如果你眼光好,选的老公一般都不会是甩手掌柜,如果你在打拼事业和照顾家庭的时候,男人愿意分担,那你会轻松很多。

如果你能得到老公的支持,那就再好不过了,你的心态和精神,都会向上,整个人也会更有冲劲。当然,这也是有前提,那就是现阶段,你的职业发展以及收入是优于老公一大截的。

做咨询这些年,我见过为了家庭而放弃事业,走上家庭主妇道路的女人,突然出现婚姻危机,却因为没有经济实力而委曲求全,饱受折磨;当然,也见过为了事业而忽略家庭,在孩子长大后,因为错过了孩子的童年而终生遗憾的女强人。

现在的社会大环境,能接受缺位的父亲,但却不待见缺席的母亲。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处于“中国式婚姻”的妻子们,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有明确的人生规划,精神独立,人格独立,是你抗衡不公环境的武器。

不管你是职场女性,还是全职太太,都不要太过焦虑,只要努力做好当下,都会有回馈。

你的选择不是迫于伴侣的苛求,而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值得去付出。你能看清楚自己的得失,能承担将来可能面临的风险,愿意接受最坏的结果。

当然,我更希望你有选择的自由,想工作就工作,想回家就回家。而不是拼命去玩平衡的把戏。

那些辞职嫁入豪门的家庭主妇,后来怎么样了?


钟意出生在一户普通市民家庭,她容颜姣好,是个不折不扣的美女。大学毕业后,钟意应聘到一家保险公司做了一名保险代理。

一位名叫蒋伟的客户从钟意手里买了一份巨额保险。他看上了美貌、气质出众的钟意,对她展开热烈追求。恋爱半年后,两人结婚了。婚后,蒋伟要求钟意辞职回家当全职太太。

最初,钟意也很满足这种待在“舒适区”的生活。可她很快发现蒋伟是个对吃饭、穿衣和居家非常挑剔的男人。钟意生下女儿兰兰。蒋伟特别重男轻女,要求钟意二胎一定得生个男孩。

钟意发现,因怀不上儿子,蒋伟越来越爱发脾气,言语间诸多轻视。两年后,钟意终于生下儿子诚诚。本以为生了儿子,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就会提高,就能得到丈夫的尊重。可事情并非钟意想的那样。有了儿子,蒋伟在钟意面前还跟从前一样蛮横霸道,无论他想做什么,钟意必须照办,一旦违背他的意愿,就会冲钟意乱发脾气。

有一天,钟意忙活半天做好四菜一汤,蒋伟却说要吃火锅,让钟意马上去超市购买食材。钟意说了句:“大热天吃啥火锅啊?太麻烦了,何况我都做好饭菜了。”蒋伟居然跳起来把饭菜统统倒进垃圾桶,并冲钟意吼道:“老子供你吃喝供你花钱,让你做顿火锅你就嫌麻烦了?”

钟意的父母一直蜗居在一套小房子里,那套房子是朝北户型,阴暗潮湿,钟意想给父母换套好点的大房子,便跟蒋伟要钱。

没想到,蒋伟脱口而出:“哟,你把我当成你们家的提款机了吗?”钟意顿时脸涨得通红,一阵莫名的怒火和悲凉从她心底腾然而起,赌气说:“那好,我明天就出去上班,自己挣钱给我父母买房子总行了吧?”

蒋伟威胁道:“你不待在家里相夫教子,那你就离开这个家!”这时,钟意才想明白一件事:她的“舒适”是建立在听命蒋伟摆布的基础上。她从前的价值观,是多么不可取。她开始鄙视那个向丈夫要钱度日的自己。

钟意决心逃离这个待了8年的豪门,要靠自己“吃饭”。蒋伟有意刁难钟意:“离婚可以,但家里财产全部是我一个人辛辛苦苦赚来的,你得净身出户。”钟意同意了蒋伟苛刻的离婚条件,但要求两个孩子带走其中一个。蒋伟对此嗤之以鼻:“你没有赚钱的技能,我绝不同意我的儿女跟着你喝风,除非你能让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水准不低于离婚前的水准!”

钟意决心争口气:“那好,咱们签个协议,如果将来有一天我做到了,你必须把其中一个孩子的抚养权交给我。”两人在律师的陪同下,签署了离婚协议。考虑到两个孩子还小,两人商议在双方未找到新伴侣之前,离婚不离家。

其实,蒋伟也不愿两个孩子在破裂的家庭中长大,在他看来,钟意只是一时冲动,她被圈养了8年,早跟社会脱节了,她离开他靠什么生存?还想独自抚养一个孩子,简直是笑话。于是他狠下心将女儿的保姆辞退,让钟意先试试自己带孩子兼上班的苦累。他坚信等钟意熬不下去了,她会乖乖向自己低头服软。

离婚后,钟意想去做老本行——保险推销,因为年纪大了再加上好久没有工作了,她在试用期一个单都没有签下来,公司要求她离职。为了早日得到孩子的抚养权,她决定自己创业。想到自己厨艺还算不错,钟意决定开家小餐馆。但她手里没多少钱,于是决定找要好的朋友借,朋友劝她:“开小餐馆很辛苦,起早贪黑还挣不了几个钱,你别任性了,还是去和蒋伟求和吧。”钟意很郁闷,连最好的朋友都觉得她离开蒋伟活不了。钟意决心即使是去“死亡区”,她也要闯出一条活路来!

钟意不死心,又另外寻找项目,并说服父母用娘家的房子抵押了30万,开了个小超市。

让钟意没想到的是,开超市并没那么简单,因缺乏经验,很多商品需求少,放了好久都没人购买。而常用的商品,她也没有多少价格优势。为了提高销售业绩,钟意在网上搜索一些销售高手的实战案例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钟意的销售业绩渐渐有了起色。因钟意的薪资是底薪加提成,为了多挣钱,钟意把自己的情况跟老板说了,提出下班后在网上卖货的想法。

有如此卖力工作的员工,老板当然求之不得。钟意开始试着学习电商,开通微博,自己学着处理图片,然后在网上推广公司的货品。白天,钟意在实体店上班,晚上下班,她把两个孩子安顿好,打开电脑开始工作,发微博,做推广资料,找商机。

一个月后,钟意卖出了两件产品,尽管杯水车薪,但她似乎看到一束光,照进无边的暗夜。为了抽出时间打理网店,钟意早上五点钟就起来,晚上则工作到凌晨。三个月后,通过实体店和网店两种销售模式,钟意的销售额达到4万,她挣到了8000块。她第一次开始懂得,人生有山穷水尽,也有柳暗花明。

其实这些年蒋伟一直悄悄关注着前妻的一举一动,看着眼前这个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信的女人,蒋伟打心底里服气,同意把女儿交给钟意抚养。

在生活这个公平公正无外挂的游戏里,学着做一个有耐心的玩家,一级一级地攀爬,一件一件地获取装备,一个一个地修炼技能,然后有一天你会发现,周围根本没你收拾不了的“怪物”,也没有你完成不了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