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爱是世界上简单的事

爱是世界上简单的事

发表时间:2021-04-12

【www.qg13.com - 爱是情感美文】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是世界上简单的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

爱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真心实意地去做的。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或者说,您心目中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

每次讲座都有人这样问我。然后,我会告诉他们,当你衰老的时候,脆弱的时候,丑的时候,TA依然爱你,那就是真爱了。因为,当你年轻貌美的时候,当你能给TA带来激情和快乐的时候,当你让TA觉得很享受的时候,TA爱你是正常的,而当你失去了这一切,带给TA的是麻烦,纠结,痛楚,TA还依然爱你,那就是真爱了;还有一个,当你生病,需要TA照顾的时候,TA依然有耐心,依然对你充满怜爱疼惜,这个时候,也是真爱了……一起取乐,你和谁都可以,但一起面对不幸与烦恼,却只有真爱你的人才能做到。

说来也巧,前两天去深圳卫视录一档慈善节目:来自湖北的男子刘波被查出患尿毒症,但他的女朋友陈小梅依然义无返顾地嫁给了他,三年来无怨无悔地照顾他,不离不弃;几乎所有积蓄都花光了,生活谈不上任何享受可言,但她依然坚持,她说,“我没有其他的想法,只希望他早点好起来,只要他身体好了,其他都不怕。”当主持人问她,为什么知道他患病后还和他结婚时,陈小梅回答,“他以前也对我很好,我必须对他好。”

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觉得这就是对真爱最好的诠释,几乎不需多言,也没任何大道理,贫寒交迫中,困苦煎熬中,她就是那样对他好了,她就是那样做了,我觉得这就是真爱的最好解答。

写到这,我忽然想起我收到的许多情感咨询,其中许多人是非常有钱的,但他们却非常痛苦,他们怕付出,不肯舍弃,他们权衡,比较,把什么都往自己手里抓,还斤斤计较,他们的爱情有太多的算计,已经完全远离了人们真正的纯粹的感情,这样的人,真应该向刘波/陈小梅学习。

下次,如果有人再问我爱是什么,真爱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肯定不会再回答。爱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真心实意地去做的。当你的恋人病了,你不是能照顾TA?是不是不嫌弃?是不是无怨无悔?有时候,爱真的没有那么多算计,也没那么复杂,你真心地做好自己就好了。

编辑推荐

“世界上糟糕的事,就是白头到老”


和吃饭喝水一样平常,每个人都会孤独

你孤独过吗?我孤独过。

我曾经有个哥们,我叫他刺猬。那时我们经常一起聊天,天南海北地聊,无话不谈。我不擅长隐藏自己的感情,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掩饰不住对他的好感,可我知道他有女朋友,而且两人感情很好。

为了保住这段不够纯洁的友谊,我决定做他的哥们,渐渐给爱慕换上另一种行头,保持彼此的关系。

可不管怎么掩饰,我都感觉内心空洞。不管聊得多么热火朝天,我心里总会有一种失落感。我想,那应该就是孤独吧。

如果说,当内心的欲望无法被满足的时候最孤独,那么,我内心的欲望是什么呢?是想拥有他的爱情还是仅仅想拥有这个人?

后来,他去世了。在那之后我感觉,连带有他的回忆也都变得孤独了,因为我想拥有的,永远都得不到了。

我突然发现,或许真正的孤独,是源于内心的渴望得不到回应而引起的怅然若失。这种感觉,不是得不到认可的气馁和遗憾,而是一种被无形中忽略的情感。

而持有这种情感的人,通常是有自知力的。他们的孤独,多半是主动性的孤独。

有伴侣的人生,可能更孤独

二十多岁刚进入社会,是我们最孤独的时候,很多人为了避免孤独的感觉,会选择恋爱结婚,以为有了伴侣就不会孤独了。

他们一定没听有些已婚人士说过,结婚了,可能更孤独。

有一次,我跟闺蜜聊起这件事。

- 你结婚后还会偶尔觉得孤独吗?

- 会吧。

- 什么时候感觉最孤独?

- 内心的渴望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吧…

- 比如呢?

接下来,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结婚七年,我和老公开始对彼此各种不满。说起来,也都是家长里短的琐碎,可也正是那些小事,让我对这个每天同床共枕的男人越来越失去信心,对这个每天共同生活的房子也越来越厌倦。

有一次,老公因为工作的事着急上火,连着几天都绷着脸进进出出。看到他满面愁容,我一边担心,一边又不知道怎么办好,但还是想努力让他开心。

于是那天,我主动去买了瓶红酒,想陪他喝点,说说心里话。要知道,以前我都是滴酒不沾的。谁知道他非但没领情,还各种泼冷水。

- 什么都不懂,瞎买什么呀!

- 你不是爱喝红酒吗?我特意跑了好几条街给你买的。

- 行,谢谢你!但我今天不想喝酒,没心情。

- 你怎么了?单位有什么事儿不顺心吗?

- 不顺心的事儿多了,你能帮我解决呀?什么都不懂。

- 你这人怎么这样?我好心好意买酒,想陪你喝点,你这什么态度?

- 我又没让你买!我已经够烦了,你能不能消停点!

说完,他饭也没吃就出门了,我看着还没打开的酒瓶,心里像堵了块大石头,却始终哭不出来。我做错了什么?我也知道他不是成心的,可为什么总是这样?

结婚7年,说实话,感情也不新鲜了,该了解的也了解了,我们交流越来越少,我俩现在要是在一个屋里,可能一整天都不会说上一句话。

不是不在乎对方,只是说不到一起去了。他外面的工作我不懂,我的主妇生活他也不懂,有什么好聊的呢?只要做好各自的事儿就行了吧?

人们常说,结婚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其实,我们都错了,结婚不是一种美好结局的句点,而是另一种斗争的开始。

这种斗争,不是仇人之间的争斗,而是与自己内心理想伴侣的斗争,你心中期待的理想伴侣与现实伴侣相互拉扯的斗争。

而刚才的例子,其实就是伴侣之间最常见的孤独感。越是亲近的人,越会产生孤独感,尤其伴侣之间。因为彼此期待,对方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懂自己的人,所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委屈,总想着那个人能够理解自己。

令人伤感的是,这是不可能的。即便有时伴侣也会替自己分忧解难,但很多时候,越是亲密的人,越容易用情感去化解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分担越多越走失望,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那句:你根本就不懂我!

有时候,最可怕的孤独感是无法言说的,它悄悄滋生在我们的情绪里,思维里,甚至情感里。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话,你不会明白的。是的,谁都不会明白的,甚至连当事人自己可能都不会明白,自己的孤独感,到底由何处而生,何处而落。

孤独感如此难受,如何克服?

首先,你要承认孤独的存在。

比如,你想对另一半吐槽一下最近的各种不愉快,却被对方一句话击得恼火:行啦,你都多大了?还为这点破事儿闹心,我这会儿正忙呢,以后再说吧。

这时候,你之前的伤心已经被更残酷的虐心替代,在你心里,对方已经成了史上超级无敌大混蛋,而你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无辜的小女孩。

孤独感终究是自己和自己的较量,是现实中的你和潜意识中那个没有安全感的你之间的较量。你总会遇到自己掌控之外的事件,在遇到各种意外无法驾驭的时候,你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其次,找出孤独的根源,寻求解放。

有人说,“不需要语言就能被理解”的感受,正是孤独中的人渴望得到的。早年没有过这样体验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总会有一种看似没有原因的孤独和怅然若失感。

孤独感可能给人一种孤立的感觉,但孤独感本身不是孤立的情感,它的发生一定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所以,认清自己孤独感的来源很重要。

比如,和老公吵架了,最好的朋友不信任你,父母也不理解你。那么,你除了讨厌孤独,是不是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孤独会找上你?

究其根源,大多数人都是在孩童时代有了这种感觉,那时候小,不懂得如何理解这种感觉,加上父母没有正确的引导,所以长大以后难以接受和克服。

但是没关系,只要相信,孤独感并不一定是坏的就好。要知道,有些不被理解,内心感觉空虚,多半是自己的问题,只要让自己足够内心强大,这就是你蜕变的起点。

有人说,这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就是那些能一个人孤单生活的人。我想起电影《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的一段台词:“曾以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世界上可怕的爱,叫做“都是为你好”


世界上最可怕的爱,叫做“都是为你好”

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小欢喜,宋倩式中国妈妈一度霸屏,网友弹幕:这是中国式亲妈啊!侧面反映出陶虹饰演的这一人物形象,激发了网友内心被控制的恐惧。

宋倩离异后,把英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在英子高考前提出备战宣言,准备投入一切,为英子服务。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以爱的名义,试图控制英子的现在,达到宋倩设想的将来。

具体表现有:

毫不为己,没有一点个人时间,围着英子团团转,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全部身心扑在英子身上;

专门为人,把英子的房间改造成监控室,并且控制权在房间外,自己牢牢把握,挤占英子的所有时间。

在英子考试取得第二名时,采取打击式教育:

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好高兴的,刚才我都没好意思说你。

宋倩在英子床前说的一段话,更是毛骨悚然:

在这世界上,妈妈最最最爱的就是你呀,自从你到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就没跟你分开过,妈妈从来没有觉得,你已经离开妈妈的身体了,更没离开过妈妈的心。

在宋倩眼里,她和英子的关系是完全融合在一起,没有彼此的。英子承载的是她的梦想、面子,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根本没有英子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这就是共生式关系,以为你好的名义,谋杀孩子的精神世界。

宋倩和英子的家庭关系,看似简单,实则纠缠。最根本的原因是,宋倩没有把英子的出生当作一个独立个体的到来,而是“从来没离开过”,不仅仅是心里装着,连身体都没有分开过。

这种融合共生,对英子的精神空间,是一种占据。英子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她的存在不被妈妈承认,她的梦想被否定,她只能作为妈妈活着的附属物,这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妈妈不能撤离,作为孩子真的很难。没有哪个孩子能完全符合父母的期望,也没有哪个父母能做到孩子希望的样子。

宋倩愿意反思,如何把英子逼到这个份上,就已经是觉醒。

宋倩如何从共生关系中撤退,英子如何重修自我空间,电视剧结束后的路,仍然有很长。

李咏自传遗言:我们的爱是世界上伟大的塑料花


昨天最让人震惊的消息,就是“李咏去世”。

上午,李咏的妻子哈文更新微博,称在美国坚持了抗癌17个月的李咏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而李咏在自传里,已想好了在告别仪式上放的遗言:

“欢迎大家光临我的告别仪式,今儿来送我,就别送花了,给我送话筒吧。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我李咏这辈子就好说个话,临了临了,我希望我身边摆满了话筒。”

第一感觉,不敢相信,毕竟才50岁,太年轻了。

潜意识总觉得,回忆里的那些人会一直都在,也希望他们都安好。他主持的节目还历历在目,《幸运52》、《非常6+1》,仿佛跟昨天一样。

印象里还有李咏老师扔台词卡的样子:“ 恭喜这位嘉宾赢得一枚商标 !”

还有拿着小锤子,眯着眼睛邪魅砸金蛋的表情。

说实话,他得癌症,我们都不知道,就直接被告知:因癌去世。

消息来的太过突然,看到新闻的网友都被惊到了。“李咏?非常6+1的李咏?春晚的那个李咏?”

是的,就是那个李咏。

这个消息太不真实,太突然了。

看到百度百科的头像已经变成了黑白,我们才确定,这个悲痛消息,的确是事实。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个终极哲学难题,李咏用50年的人生给出了一个解答。

只有两个字——珍惜。

年少得志,家喻户晓

李咏是一个新疆人。

高中时,他是学生会宣传部长,画画、歌唱,还负责在学校广播站念稿。

高考时,他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凭借着独特的嗓音、犀利的嘴皮子功,顺利拿下当年央视唯一一个播音员名额。

李咏在央视待了22年,很长时间都被看做是个异类。

至少有100个领导曾经表达过对李咏发型的不满,“一个央主持人,头发弄得乱七八糟”。在大垫肩、高发髻风靡春晚的90年代,那个泡面波浪长发的男主持人,总是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但李咏是一个不愿意妥协的人。

最安全的,是做一个亦步亦趋的随行者;最危险的,是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先行者。

他的不妥协,一是发型,二是说话方式,三是节目。

他不喜欢背台词,经常被投诉在台上不稳重,连他的父亲也常常劝他:“你就不能跟罗京学一学?”但是那时候的李咏,希望能够突破传统节目的束缚,逗观众开心。

《幸运52》是一档李咏坚持引进的节目——“就是彻头彻尾的放松,撞大运,活该您赚钱!”

《非常6+1》的。“砸金蛋”环节,风靡街头巷尾,一度成为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休闲娱乐节目。

身在体制内,多得是身不由己。

因为“缺少教育意义”,这两档节目最终迎来了谢幕。年轻的李咏有点不服气:“为什么不能将娱乐进行到底呢?”

李咏:“我就是个俗人”

时代像被裹挟着前进的大江,一切俗人都无法幸免。随着年少轻狂的得意渐渐归于平静,李咏也没有逃过妥协的命运。

随着《幸运52》和《非常6+1》的相继落幕,属于他的时代结束了。

为了给春晚加一些新鲜血液,他收到上春晚主持的通知。“怎么能让我上那么高端的舞台?”李咏发憷了。

妥协是一种惯性,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终于有一天,你会觉得妥协也没有什么。你会心安理得地向别人妥协,也向自己妥协。你一步步后退,不自觉习惯了让步,妥协到最后,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可以坚持的......

很无奈,或许这就是人生。硬着头皮,李咏终于还是登上了春晚主持的舞台。这一上,就是十年。

李咏说:我到底还是个俗人。

这个“俗人”在十年的春晚舞台上,渐渐得被磨平了棱角。

他不喜欢背台词,但春晚那么重要的舞台,台词都是要对上百遍的,再不习惯,也要让自己适应“春晚腔”。

人生的滑铁卢,是2007年春晚著名的“黑色三分钟”。

有人说李咏是被下了降头,因为本来对好的台词,因为他的临场发挥,变成了一次演出事故。李咏的“黑色三分钟”,也变成了春晚史上的“笑柄”。

被磨平的棱角,源于对自我的质疑,最安全的地带,是给自己留的退路。

李咏终究不是董卿。

董卿的人生是自律、突破和坚持。她可以在事业最巅峰时发现自己的驾轻就熟,毅然走出舒适地带,出国深造,带着《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荣耀归来。

李咏的人生是自由、随性和爱。被组织管了半辈子,年轻时的棱角被磨得差不多了,2013年的他选择了离开,选择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

从坚持到妥协,从妥协到豁达,他剪掉了20年的长发,甚至在侧边划了两道很时髦的横纹。

离开老东家之后,他回到了母校中国传媒大学任教。放慢了工作节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妻女。

那一年,他45岁。

人生倒计时:5年。

从前慢,一生只爱一个人

有人说,人生最后一秒,能够死在爱的人身边,是一种幸运。

可我不这么觉得。

因为剩下的时间里,那个“永失我爱”的人,只剩下肃清的寂寞和永恒的丧失。

最后一条微博,李咏还在感恩妻女。

陪他走完最后一程的妻子哈文,以“永失我爱”四个字,囊括了内心的所有难以言状的悲恸。

如果说李咏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我想不是他的事业,而是他的爱情。

对于哈文,李咏够痴情。

大学时的李咏,对哈文一见钟情。为了能够追到这位心仪的女孩,他费尽心思。

写给哈文的情书,信封是自己做的,每个字都是刻上去的。

“哈文,你心目中的男朋友什么样?”

“至少一米八吧!”

“最底线呢?”

“怎么也得一米七五吧。”

“上礼拜体检,我一米七五五!”

好不容易得到了爱人的认可,23岁那年,李咏被迫被分派到西藏电视台,痴情如他,每天一封信,向远方的爱人倾诉思念,从未中断。

为了一场表白,拮据的李咏用9个月的工资,为哈文准备了一场重逢仪式。蓝宝石戒指,99朵玫瑰,都是他爱的表达。

再见面的那一刻,一句“我回来了”,让哈文哭成了泪人。

对于哈文,李咏够坚持。

无论哈文以谈恋爱耽误学习婉拒,还是父亲不同意自己交男朋友...都没有打退李咏的热情。

为了突破重重阻碍,得到准岳父的同意和祝福,李咏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可靠:

准岳父起得早,每天早上6点,他起我也起,他做早饭,我打下手。

也是这份踏实,让他成功获得了哈文家人的点头。就这样,穷小子和富家女,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了一起。

对哈文,李咏够长情。

很多人都说李咏“怕老婆”,作为春晚三届总导演,哈文确实是一个强势的女人。但李咏说“我怕她,是因为我爱她。”

偶尔也会有摩擦有争吵,但是一百次争吵,一百次是李咏认错。

他说,男人向自己心爱的女人认错是一种美德。

即使人到中年,李咏不介意在外面公开秀恩爱。

他说,不怕别人笑话我们老夫老妻。

机场情侣表

公共场合亲吻

曾经有人问过李咏:你把自己的老婆比作什么花?

他的回答,不是浪漫的玫瑰、百合,而是——塑料花。

这个看似颇具戏谑性的答案,其实无比甜蜜:

“塑料花,很普通,但永不凋谢,摆哪儿是哪儿。”

长久的感情就是这样吧。

并没有终年一直燃烧的烈日,你和他都会失去最初的光芒,但能给人带来幸福的,终究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子,和那些无足轻重的时光里最不够特别的爱情。

李咏和哈文双双辞职,是20XX年5月。

那一年,李咏48岁。

人生倒计时:2年。

面对丧失,最好的选择是拥抱

20XX年的春节,一篇2.6万字的文章火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个北京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在29天内,被一场看似普通的流感打倒了。

无常如此之无常,就像谁能够想到,50岁的李咏会走得这么突然?

当李咏患上了癌症后,哈文曾在去年,发微博期待癌症疫苗的诞生。

在李咏去世的前一段时间里,她每天都会发一条“早安”微博,纪念两人在一起的每一天。

但即使有爱人的苦苦牵绊,也没有人能够逃脱命运的操纵。

偶尔我们也会问自己:我可以停下来吗?

似乎很难。

人到中年的我们,被生活裹挟着麻木前进。年轻人的亚健康已经成为常态,中年人的养生早已提上日程。

有人说,在中年危机面前,无人能逃。

上个月28日,臧天朔离世,享年54岁。因为癌症。

同一天,相声大师师胜杰去世,享年66岁。也因为癌症。

单田芳、朱旭、盛中国......都在9月离世。

丧失之所以是丧失,是因为我们总以为它永远不会到来。没有准备,猝不及防,无法躲避,只能仓惶而逃。

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34岁那年,她的丈夫得了癌症,发现时已经晚期。不敢告诉丈夫的她,瞒着丈夫和孩子,带着病历跑遍了省会和北京的各大医院。

一天,风尘仆仆的她回到家,看着丈夫正襟危坐地看着她,眼神里充满了幽怨。

——“怎么了?”她被丈夫的眼神吓到了。

——“为什么不告诉我是癌症?你不带我治病,是准备等我死了之后好改嫁吗?”

朋友满心委屈愤懑,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却只换来丈夫的无言。

1个月后,她的丈夫去世了。

她用了5年的时间从丧偶的情绪中走出来。因为悔恨,因为委屈,因为有遗憾。

把生命当做最后一天过,太难了。

哈文和李咏比大多数人的条件好太多,至少他们还有资本辞职,去美国治病。在人生的最后2年,他们可以把一切放下,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彼此。

可我们大多数人呢?

当生活遇到急刹车时,我们已经对人生的车祸无能为力。

一辈子很短 ,还好他们的爱情像塑料花一样永恒。

而丧失和无常,总是如此可敬,

能够给麻木的我们当头一棒,

看清楚生活的终极目标,

不是挣更多的钱,而是用每分每秒拥抱爱。

前女友是世界上让人讨厌的物种?


前女友是世界上最让人讨厌的物种?

“你说,前女友是不是这世上最让人讨厌的物种?” 她搅着奶茶嘟着嘴抱怨。

“唉,其实也不能全这么说,因为我也是别人的前女友呢……哎!别吃了,你说我这事儿该怎么办?”

我正集中精力和四宝饭作斗争,挣扎着抬起头,看她表情已经开始严肃,连忙把嘴里的饭嚼完,用纸巾擦擦嘴角,抬起头坐正深提一口气:“嗯,我理解你的苦恼,可这件事,我觉着你其实也应该从对方的角度想想。

前段时间还和自己耳鬓厮磨你侬我侬山盟海誓规划未来体贴入微容忍自己撒娇无理取闹的人,转眼间就在别人身边做这些事情了。就好像本以为肉烂在自家锅里,结果一回头发现锅都跑了,肉也被别人吃着,难免会有种私有财产被侵占的憋屈。

“那能有我憋屈吗?好不容易以为遇到一个真命天子结果给我整出这么多事儿来!”

闺蜜和她男朋友在一起时间并不算长,但相处得很好,各方面也都合适,已经开始有下一步的打算,但半路忽然杀出这么一个程咬金来。据说那个女孩和闺蜜的男朋友好了三四年,也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但最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分开。闺蜜的男友最开始是不愿意分的,所以为了挽回这段关系也作出了很多的努力,怎奈前女友去意已决,又恰在这时家人安排相亲遇到我的闺蜜,于是就和我的闺蜜一起二人携手开始新的生活了。

可当男生彻底把这一页掀过去的消息传来,前女友又开始后悔了。先是找男生求复合不成,继而纠缠我闺蜜展示种种过去恩爱,最后更进化到打电话找男生的母亲诉苦求助。闺蜜被这件事情搞到筋疲力尽,几度想要分手。

“你要明白,第一,前女友有这样的反应其实也能理解;他们俩山盟海誓的时候,你和他还是擦肩而过都不会回头的路人。第二,这件事的重点不是前女友做了什么,而是你男朋友怎么处理。就目前来看,他的态度很坚定,并且也在努力把事情控制在对你伤害最小的范围,这就很难得,所以你也要给他一些时间。毕竟这是他的事情,让他去处理就好了。而就算他有一些犹豫心软也是正常,对深爱过的人坚持原则,说明他是一个正直的人;而对深爱过的人有心软不忍,又说明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他真的对前女友的寻死觅活完全无动于衷,那你才该担心他的品性呢。”

“那我现在就什么也不做么?难道不应该限制他们见面联系吗?”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得到更好的结果,而这种通过不争而得来的结果,更踏实可靠。我是觉着你现在不用刻意做什么,他如果能在你不干预的情况下处理好这件事情,那么以后遇到其他的诱惑你也会更放心,这是培养你们之间信任感的很好机会。你说呢?”

不知道是否是那天的劝说有了那么一点效果,我那完美主义眼里不揉沙子的闺蜜居然忍住没再就这件事情发飙。过了一段时间我们见面,我问起前女友的问题,她先是一愣,反应了一下才想起我说的是什么。笑着摇头:“早就过去啦……来来,我给你看他妈妈给我设计的结婚准备穿的衣服……”一边絮叨着一边拿起手机给我看照片。

我也乐得分享她的喜悦。

孙燕姿有首歌叫做《我也很想他》,我一直觉着可以当做是写给前女友的歌:“我也很想他,我们都一样……”很多时候尝试从对方的心态想想,问题处理起来或许真的能少一些纠结,也少一些尴尬。所以对于很多觉着前女友阴魂不散的姑娘们,试着换个角度,试着理解宽容,试着将心比心,试着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我不保证一定是大团圆结局,但至少,能让你得到你应该得到的。

世界上糟糕的的事,是和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越来越多结婚多年的中年夫妻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婚内的孤独感与日俱增,婚姻生活被过得一塌糊涂,曾经以为可以白头偕老的那个人,越来越显得陌生,当有烦恼和忧郁要倾诉,有快乐和想法要分享,却找不到倾听的对象,伴侣的角色转变成了木偶,而自己每天就像对着木偶在自说自话。

这样的婚姻状态正在冲击着许许多多的家庭,让婚姻变得徒有其表。

人到中年,孤独感来袭,男人如此,女人更甚。

电影《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说:“曾以为世界上最糟糕的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对于婚内的中年女人来说,这种孤独带来的普遍感受就是自我价值感低,心态日益颓丧。

有时从半夜中醒来,透过窗帘往外看,外面是斑驳的星光,闪烁的霓虹灯,以及婆娑的树影,耳畔轻轻传来枕边人熟睡的呼吸声,显得那么清晰,又那么陌生。

此刻的心情,就像置身从未达到过的陌生场景,明明爱人就在身边,却感到无比孤单。

有人说,比婚内出轨更令人绝望的就是婚姻里的无尽孤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用压缩空气吹幼猴,剧烈地摇晃幼猴,用弹簧弹幼猴,甚至布满铁钉企图将幼猴从妈妈身边赶走,结果都没有成功。

最后研究者在假母猴身体里灌入冰水使幼猴惊恐地躲避,并且永久性地拒绝回到母猴身边。

这项实验虽然残忍,却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情感关系中,冷漠是最致命的伤害。

在婚姻关系里同样如此。研究发现很多中年人的婚姻危机正是冷漠导致的。

越来越多的夫妻白天上班见不着彼此,晚上回家盯着电视。周末、节假日宁愿独自一个人出去旅行、逛街、发呆时,也不愿跟另一半交流、沟通、回应,多年的感情就是在这种冷漠消耗殆尽,成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

当初从甜蜜的爱情一路走来的夫妻,却在日渐平淡的婚姻生活中,麻木了自己,懈怠了婚姻,逐渐地在彼此的心目中,从悦目的朱砂痣变成了碍眼的蚊子血。

中年人的婚姻里,有一种状态,叫三无婚姻:无性、无爱、无话可说。

很多的家庭正是在这种“三无婚姻”中,相互折磨,又不愿离开。

曾经跟一位女士聊起过这个话题,既然对方这么不好,何不早日离开?

女士的回答说,就算无话可说,但我知道,他心里还是关心我,爱护我的。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工作压力这么大,孩子的各项开销又在不断加大,压力让人窒息,哪有心情理会生活情调?都老夫老妻了,双方就像左手摸右手一样的熟悉,忍一忍,很快这一辈子就过去了。也无所谓在临老的时候多生事端了。

这样的观点反应了对生活无所谓的消极态度,也让婚姻生活变得乏善可陈。

婚姻生活要不要变得如此消极?中年只是人生的一段,后面还是几十年的路要走,婚姻生活是人生后半段的最重要支撑,如果不能互相扶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又如何能够打造人生后半段的幸福快乐?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

人生苦短,有幸相遇,已经是一种幸福,不要让压力、忧郁、情绪冲垮了爱的巢窟。在新的阶段,夫妻双方需要调整夫妻间的相处模式、升温夫妻间的感情,共同努力,让婚姻幸福起来。

好的婚姻,是双方的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也是一起为今世情缘划上圆满句号的唯一方式。

“我养你”,才是世界上毒的情话


“我想离婚了。”

看到了柚子在屏幕上打出这行字的时候,我吓得差点从电脑桌前掉下来。

想当年,柚子老公大柠是我们集体羡慕的模范男友。他们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大柠对柚子几乎是无微不至的宠着。柚子那会儿来我们寝室住,最喜欢说的事情就是大柠对她的种种好。

他们一起出门旅行,因为是冬天,又因为都是学生,住不起好的酒店,空调不给力,整晚上,大柠都把柚子的脚抱在怀里;

他们那时候都很穷,柚子喜欢吃零食,大柠就准备了一个很大的存钱罐,把自己所有零钱都省下来塞进去,满了就抱到柚子学校,让她留着慢慢买零食吃;

甚至,冬天的时候,大柠怕柚子长冻疮,会要求柚子,把换下来的脏衣服装好,他趁着周末的时候去柚子的学校拿回宿舍洗好晾干再送给她……

有时候大家一起吃饭,也会打趣他们,这样二十四孝的模范男友,到底是怎么打着灯笼才找到的?

大柠都会认真地说:柚子是高材生,家境也好,没有嫌弃他穷,不能给她花很多钱,他除了对柚子好,不知道怎样才能感激她留在自己身边。

大学毕业后,柚子和男友一起去了上海。

柚子因为专业和学校的优势,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外企的工作,薪水丰厚。

而大柠,抱着一个大专的毕业证,在人才济济的上海,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一份2800的游戏工作室打杂的工作。

没有工作的那几个月,都是柚子养着他。

他们一起挤很小的一间出租屋,经常有老鼠和蟑螂出没,下暴雨的时候墙壁还会渗水,每次柚子被吓得大呼小叫的时候,大柠都会抱着她说:老婆,我一定会好好努力,以后不会让你再过这种苦日子了。

柚子有时候跟我们在QQ上聊天,说起刚毕业时候的种种心酸,都会说起大柠,虽然日子真的很辛苦,可是有大柠在身边,她什么都不怕,也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好的。

后来,大柠果然没有辜负柚子的期待,他是个对游戏编程很着迷的人,有空闲就一头扎到电脑前,不分昼夜地练习,探索,自己在小公司里,做出了好几个不错的爆款,也渐渐开始在圈子里崭露头角,被人用高薪挖角。

几次跳槽之后,大柠进了一家业内知名的公司,柚子也在公司里职位越来越高,薪水涨到了快一万快,而几年后的大柠,已经到了年底分红都能拿到几十万的大牛水平了。

他们终于不再时时困窘,他们买了新车,在上海买了一间小小的房子,举办了盛大的婚礼,我记得她发在网络上婚礼的照片,柚子笑靥如花的样子。

一切的一切,都真的如当年柚子所言,朝着更好的方向奔去。她很幸福地说,自己找到了可以共度一生的人。

结婚后不久,柚子就怀了孕,她因为体质差,孕反特别严重,每天都吐得面色苍白。

大柠心疼她,就跟柚子说:要不你辞职吧,反正我现在薪水也足够我们俩生活了。

辞职?之前柚子可从来没想过这个选择。

她也曾经是重点大学的学霸,在职场上混迹几年,也是能拼尽全力的优秀员工,真的要因为怀孕就辞职然后从此安心做个家庭主妇吗?

柚子犹豫了。

大柠抱着她说:我现在有能力养你了,真的舍不得看你这么辛苦。你放心,我会更努力,是你给了我一个家,我会给你更安稳舒适的生活。

在情意绵绵的“我养你”这句话的感动下,柚子在怀孕几个月之后就辞了职,安心在家待产。

那时候,我们都以为,这会是一个“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式美好结局。

可没想到,大柠的态度,在柚子生下了个女孩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柠的爸妈,在产房外待产的时候,听到护士出来说是个女孩,就直接扭头奔向火车站回了老家。

被公婆的态度吓到一脸懵逼的柚子,才恍然意识到,虽然大柠一直对她很好,可是,这也改变不了,大柠出身于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环境里的事实。

他们刚认识的时候,大柠还跟她说,他们村有户人家,生了八个女儿,才总算生下了一个儿子,于是那个儿子,小名就叫做阿九。

那时候,柚子还把这当做笑话听,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对她无微不至的大柠,会把只生了个女儿的她,看成“没用的女人”。

柚子妈赶到上海照顾女儿月子,即使在这一个多月里,大柠也几乎每天早出晚归,偶尔柚子妈试着劝劝,好歹多陪陪柚子。

大柠冷冷地说:房贷车贷要还,奶粉钱都是我一个人挣,哪有时间?

柚子妈只能一边抹眼泪一边埋怨几句柚子,为什么当初要辞职,往家里不拿钱,哪有不受气的。

柚子只能默默流泪,她又怎么知道,大柠会变成这样?

柚子妈走了之后,大柠的态度越来越蛮横。

柚子从小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并不擅长家务,大柠以前哪怕工作忙的时候,也会回家帮忙,怀孕期间,更是承包了家里所有需要洗刷弯腰的活计。

可现在,大柠一下班就窝在房里打游戏,开始对柚子吆三喝六,还动不动就嫌弃柚子做的饭菜不合胃口,直接扔掉筷子摔门走人。

柚子哭了一次又一次,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学着做饭的时候,炒菜忘记放盐,饭一半夹生一半稀烂,煎鱼几乎快变成黑炭,大柠还是吃得津津有味,一口一句,我老婆真棒!吃到老婆做的饭好幸福!

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因为体质虚弱再加上柚子没经验照顾不算周到生了病,需要每周六去一次医院复查,她只好每天六点起床,把早饭给大柠做好温在锅里,然后抱着孩子出门坐一个半小时地铁去医院。

柚子试着问大柠,周末也不上班,能不能开车送送?

大柠却说:我都辛苦一周了,周末也不让你休息吗?你平时在家也没啥事,带个孩子去医院怎么了?能有什么用?

柚子一个人在地铁哭了很久,又是那句“有什么用”,她也曾经是能够带着十几人的团队跟竞争熬夜跟竞争对手拼方案,替公司拿到年单的人。

如今,在大柠的眼中,她除了每天在家蓬头垢面洗衣做饭带孩子没有其他任何价值,甚至于,因为生了个女儿,她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自作自受。

“谁叫你肚子不争气?要是给我们家添了个孙子我保证乐颠颠地去带。”这是过年回老家,大柠妈当着柚子的面说出来的话。

我问柚子,你打算怎么办?

可是柚子讨论来讨论去,却还是只能哭着说:能怎么办呢?我现在没有工作,我和孩子都只能指望他拿钱回家,离婚了我要怎么和孩子活下去?虽然他现在对我没那么好了,但好歹会按时给钱……而且,而且,我还是爱他的呀。

我想骂骂她,都这样了你还替他说好话,可是却发现,自己一句话都说不出口。

忍受一个渣男对自己百般侮辱,却无法痛快离开,只因为当初应了那句“我养你”。

接受他的供养,便意味着要事事如他意,一切以他的需求和喜好为中心,从此他是上帝,是金主,而不是曾经携手并肩的那个爱人。

这对于曾经一份羡煞旁人的爱情来说,是多么大的讽刺。

记得当初看《喜剧之王》的时候,周星驰对张柏芝说了一句:我养你啊。

我们这些小女孩,跟张柏芝一起哭得稀里哗啦。

“我养你啊”,那是多么甜蜜的一句情话。

好像他只要说了这句话,就可以放心把后半生托付给他,不用再奔波劳碌,他是港湾,是归宿,是命运所在。

年少的时候,又何尝不曾暗暗期盼过,会有一个人驾着七彩祥云出现,豪迈地对自己说出那句“我养你啊”。

有多少听信了这句情话的女孩,以为“我养你”是守护,是责任,是外面再大的风雨我来担你只要负责被我爱着就好的承诺。

从此安心做他怀里的小公主,被他呵护在手心,以为那个说好要照顾你一生一世的人,会一辈子都疼着你让着你,允许你任性撒娇,不谙世事。

可事实上呢?

也许正如网络段子所言:

女孩子以为当男人说我养你,是那种可以让你在家养花种草,学钢琴画画,练瑜伽,下午和姐妹逛街喝下午茶做美甲敷脸的我养你,而男人心目中的我养你,是让你在家洗衣做饭带孩子孝敬父母还要替他们家传宗接代。

哪怕是在玛丽苏韩剧《清潭洞爱丽丝》里,也会有人说:“到现在为止,我为了供你吃穿而花的钱你以为都是免费的吗?我养你就是为了让你任我摆布!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没有免费,那就是时间的法则,那就是交易。”

总有小女孩来问我,什么样的男人才会让人有安全感?

我只想说,安全感这种东西,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可以给你。

最好的安全感,是有一份能胜任且有前途的工作,有稳定且靠得住的朋友,银行卡余额能够应付不时之需,你能买得起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只能指望别人送,你能在遭遇伤害和背叛时及时止损利落走开而不用担心没了他就活不下去。

钱在自己兜里,路在自己脚下,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才会有安全感。

千万句“我养你”比不过自己能够养得活自己,把身家性命托付给别人,便只能时刻祈祷他不变心、不落魄、没有任何意外,这样的提心吊胆,怎么可能会有安全感?

一段成熟的感情里,最要紧的是,要让自己有随时离开的能力。

他若爱你,便好好享受这份爱,要知道,爱你的时候,他也是真心的;

不爱了,与其痛苦纠缠,不如一别两宽,各自欢喜。

“我是世界上不可能拥有爱的人” | 一种无法选择的渴望


“2012年5月30日,快到凌晨3点,我最后一次关掉电脑,又是一个厌恶自己、可怜自己的黑夜。……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度过每一个夜晚:坐在电脑前搜索和观看儿童色情图片和视频。无论我找到多少这样的图像,无论我有多么想睡觉,我还是这样一天天的、无法抑制自己地寻找着。”

这是DavidGoldberg对自己生活的记录,他既是一名记者,也是一个恋童者。2013年,他因为购买儿童色情内容而被逮捕。随后,他写下了一本书,坦承自己的性偏好,不过由于争议巨大,并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恋童癖”这个词,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人人喊打。到底什么样的人算是“恋童癖”?它是一种精神疾病么?所有恋童者都会猥亵幼童么?

我们今天来聊聊“恋童”。

·恋童也分“有危害的”和“没有危害的”两种。

最新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也就是第五版(DSM-5)中,“性欲倒错障碍”这一章节中有一些修改。编写这一章节的工作组说,他们希望在“不典型的人类行为”和那些“会造成自己精神痛苦、或对他人的精神健康造成威胁的行为”之间划上一条界线。(TheSexualandGenderIdentityDisordersWorkGroupsoughttodrawalinebetweenatypicalhumanbehaviorandbehaviorthatcausesmentaldistresstoapersonormakesthepersonaseriousthreattothepsychologicalandphysicalwell-beingofotherindividuals.)

“恋童障碍”属于“性欲倒错障碍”的一种。在DSM-5中,它区分了作为一种“性欲兴趣”的恋童,与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的恋童。

DSM-5认为,当一个人仅仅是对儿童(通常是13岁及以下)有一种强烈的“性趣”;但这一点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也没有影响他们实际的社会生活功能,并且他们从未对儿童实施过实际的性行为/性骚扰,这就仅仅是一种作为性欲兴趣的恋童。它并不是精神障碍。它是一种不典型的人类行为,却不是“有病”。

而如果一个人对儿童的强烈“性趣”持续了6个月以上,同时1)给ta带来了内疚、焦虑、羞耻、孤独等等感受,并且为此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功能,或者,2)ta曾经真的做出过相关的行动(两条中只要具备一条即可),这种情况下ta才会被诊断为“恋童障碍”。

只有16岁以上的人(且比欲望的对象至少大5岁)才有可能获得恋童障碍的诊断。

KY主创们有话说:关于这个部分,背后还有很多争议,有兴趣或疑问的同学请参看本文最后一节附加题部分,略难,小学渣们不要看。

恋童障碍中有一些亚类型,有一些人只被男童吸引,有一些人只被女童吸引,还有一些人可以被两种性别的孩子都吸引。另一种更罕见的亚类型是只对和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孩子有兴趣。

“恋童”本身通常是跟随一个人一生的状况,一个恋童者对儿童的性趣很难发生改变。但恋童障碍患者由于恋童带来的精神痛苦、社会生活功能损害则是可以被改善的。那些对儿童有不良行为的恋童障碍患者,也能够通过治疗更好地控制自己,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有恋童倾向或恋童障碍的男性要多于女性。DSM-5的统计称,男性人群中恋童障碍最高可能的患病率是3-5%。在临床上,多用“阴茎体积描记法”和观看儿童色情照片、影像等手段结合来进行诊断,比如观察被试在面对儿童图片、影像时的性唤起程度。(但在很多国家,传播、播放儿童色情影像都是违法的,因此这一检测手段也存在争议。)

一些遗传、生理因素(比如子宫内神经发育紊乱)被发现和恋童障碍相关。具有一些特定人格特点的人群中,恋童障碍也会更常见(例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中,恋童障碍比一般人群中常见)。此外,恋童和童年性侵犯之间也被怀疑有联系。恋童的成年男性经常报告说,他们在童年时曾遭受过性虐待,而且他们选择的侵犯对象也和自己被侵犯的年龄比较接近;而女性恋童者在童年遭受性虐待的几率则要更高,高达47-100%。但目前还不能确定童年遭受性虐待与恋童障碍的相关性。

·关于恋童,有几个常被误解的事实:

1.恋童不等于娈童(childmolestation,即做出侵犯、猥亵幼童的行为)。

前述介绍也已经说到,拥有恋童倾向或恋童障碍,并不意味着个体就会在现实中对儿童做出性接触行为。事实上,大多数有恋童倾向或恋童障碍的人并没有付诸行动。并不是所有这个人群中的人都是“坏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未有相应的行为,却一直遭受着自我道德感的谴责,被羞耻、内疚、孤独感折磨。

不仅如此,那些对儿童做出性侵犯行为的人,也并不一定都是恋童者。有些人是可能是因为对成年异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转向儿童进行侵犯行为;有些人则可能是反社会人格、强迫症患者或者酒精、物质滥用者。

2.恋童是天生的。

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恋童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就像其他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发现自己的性取向是同性、异性或泛性一样,恋童者对儿童的性兴趣也是从小就有的。只不过,在恋童倾向最初显现的年龄就做出判断是很难的。因为在年纪小的时候,还很难区分那是对同龄人的兴趣还是恋童倾向;因此,需要在年龄超过16岁时才可做出诊断。

2013年,JamesCantor等人的研究认为,恋童者有许多相似的生理特征,比如大脑受过损伤,身高和IQ较一般人更低等。此外,他们的大脑白质也被证明异于常人。“有许多治疗师都在很长的时间里试图将恋童者变成非恋童者,但他们都失败了。他们可以学会自我控制,可以试图压抑自己的性冲动,可以学会如何过上更健康的生活,但他们仍然是恋童者。”JamesCantor说。

3.恋童者也会对成人产生性欲。

恋童者往往对儿童的性欲要比对成人的性欲更强烈,但并不是所有的恋童者,都只对13岁及以下的儿童产生性欲。也有很多恋童者对儿童和对成人的性欲是差不多强烈的。这也为这些恋童者保留了健康生活的可能——只要他们能把自己对儿童的兴趣仅仅保留在幻想中,不在行动中有任何实施,而与成年人开展性和亲密关系。

·儿童充气娃娃能够帮助预防犯罪么?

DavidGoldberg说,自己算是幸运的,加拿大的法律只判给他90天监禁;如果在美国,他需要服刑数年。而正是由于对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强烈恐惧,使得恋童者往往不敢寻求帮助。大多数有恋童倾向的人都在辛苦地控制着自己的冲动。一项德国的研究对恋童癖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扫描,发现那些有恋童倾向,但未付诸行动的人,比起那些已经付诸行动的人,在控制冲动的脑区出现了显著的活动。

目前,传统的针对恋童癖的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化学阉割等,都是指向冲动控制的。如前文所说,一个恋童者对儿童的性趣很难发生改变。这些治疗都是为了让恋童者能够控制自己对儿童的冲动,不做犯罪的行为,同时减轻自己精神上的痛苦。

但随着DSM-5标准的改变,将恋童分为了“恋童取向”和“恋童障碍”两种,也有人开始倡导,不要一味徒劳地改变和控制它,而是寻找合适的渠道来释放,从而减少实际的伤害。心理学家JamesCantor就认为,对于恋童障碍患者,与其使用“治疗”这个词,不如着眼于“预防”他们做出可能的伤害行为。

在国外已经有专门生产以儿童为模型的充气娃娃的公司,Takagi就是这样一家公司的老板,他自己也是个恋童者。“因为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渴望,所以,我想要帮助人们,以合法、合乎道德、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释放出他们的需要。”他经常收到购买者的来信,说“感谢你们的产品,使我免于犯罪”。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很多人的职业经常和儿童接触,比如医生和学校老师。

不过,也有研究者质疑,这可能会反过来助推性侵者的犯罪。一项加拿大学者的研究对恋童者在色情物品(如充气娃娃)使用前后的状态进行了检测,发现可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有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冲动行为,有的则会增强侵犯的冲动。

恋童者往往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人,这群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们的婚姻大多都不能长久,只能将自己的性偏好隐藏在内心的最深处。“我最大的疑问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为什么我是一个恋童者?这让我觉得上天很不公平。我的人生从出生就是一种不幸,不但自己不幸,还时刻担心自己给别人带去不幸。我是世上最不可能拥有爱的人。觉得我永无可能获得幸福。如果我们可以——相信我——没人会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指向儿童。”DavidGoldberg说。

·性欲取向(Orientation)VS性欲兴趣(Interest)

在精神障碍中,有一大类被统称为性欲倒错障碍,其中包括窥阴障碍、露阴障碍、摩擦障碍(喜欢在人群中摩擦摩擦)、性受虐障碍、性施虐障碍、恋童障碍、恋物障碍、易装障碍、及其他。

在过去版本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性受虐、性施虐、以及恋童都被称为一种“性兴趣”(MasochisticInterest,SadomasochisticInterest,PedophilicSexualInterest)。

但在最新版本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性受虐、性施虐、以及恋童在一定情况下被称为了一种“性取向”(MasochisticOrientation,SadomasochisticOrientation,PedophilicSexualOrientation)。

2013年底,《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刚面世的时候,关于恋童的这个用词改变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是因为,Orientation这个词语暗示了“正常”和“允许”。同性恋、双性恋等都被称为性取向(SexualOrientation),过去他们也曾经被DSM收录认为是一种疾病,后来它们被从疾病范畴内移除。当时有人批评DSM-5应该保持一种政治中立的态度,而对于恋童这个用词的改变是一种有政治色彩的表态,有一些法律层面的暗示。他们认为这个用词的改变,表示美国心理协会(DSM的编写组织)认同激进派的一些法律主张,甚至有批评者在当时提出这种用词的改变是恋童癖合法化的前兆。

为此,美国心理协会曾于2013年年末发布新闻,表示用词的改变只是一个“打字错误(typo)”,并强调了对于针对儿童的性犯罪行为的深恶痛绝。他们还表示会在未来再版的DSM-5中更正这个错误,重新用PedophilicSexualInterest来称呼恋童。目前更新版本的DSM-5尚未面世,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