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修炼孤独

恋爱需要修炼技巧

发表时间:2020-08-24

修炼孤独

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如此浪漫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修炼孤独,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也是孤独的,孤独的在茫茫宇宙,千秋万世之中,只有信手拈来的诗可懂他。他天马行空,潇洒自如,以酒为诗,以诗为剑,以剑为友,另无数人仰慕着。

在这个世界,有些人,沉默的时候,你不要问他为什么。因为他不会回答,不想回答,不敢回答,不屑回答,虽然答案已经在他心中。

也许,这就是在修炼孤独吧。

孤独,总是可以在一群狂欢的人群中脱颖而出,他并不缺少朋友,只缺少懂他的人。

孤独就像一杯苦茶,只给懂的人喝。

鸟儿飞过天空是孤独的,可它也自由自在;花儿开在山坡也是孤独的,可它依然骄艳无比;或者说,孤独是种姿态,一种选择,一种追求完美的心境。

修炼孤独,并不等于修炼寂寞。

寂寞是无助的,是恐惧的,是一种渴望被呵护的揪心。孤独正好相反,孤独是在万千人群中的自我追溯,自我选择。孤独是不理他人,而寂寞是希望被他人重视。

孤独就像一杯红酒,只盛了一点点在那高脚透明的玻璃酒杯中,正好小半口一杯,不在乎那反复倒酒的重复过程,反而因红色的浅酒印寸着玻璃杯而更加和谐美丽。这种场景,是一种孤独的心境,是一种有故事的诉说。

每个人都需要或多或少的修炼孤独。

孤独是一种合理的拒绝,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力量。孤独之情并见得会悲伤,反而会思考的更深入、更透彻,是否应该这样选择,是否符合自身的标准,不会因需要而滥竽充数,不顾原则。

孤独是一种有节制的潇洒,是一种遵从内心的放纵。孤独绝不会因需要而牵强,反而会因牵强而主动放弃,会根据当下之事遥想未来,从而构造科学实际的画面感,以便于给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孤独是一种心静如水的从容态度,是一种既可欣赏于繁华都市,亦可沉醉于宁静小乡村的安然心境,有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

诸葛孔明是孤独的,孤独的在万千军马中,只有刘备一人懂他,因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白也是孤独的,孤独的在茫茫宇宙,千秋万世之中,只有信手拈来的诗可懂他。他天马行空,潇洒自如,以酒为诗,以诗为剑,以剑为友,另无数人仰慕着。

试问,谁还没有一点孤独之心呢?

修炼孤独,沉淀心境,让这颗心,更加不惧风雨兼程。

情感一生延伸阅读

修炼一颗强大的心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等到我们都老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忆,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修炼一颗强大的心",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刚上大学,我就惹恼了几位学姐》登上简书首页后,很多人在我这篇文章下面评论,但基本上都是差评。

有说我情商低的,有说我乱说话的,有说我幸运得没被打死的,有指出我行事不足的,有给我提意见的,也有分析我缺点的,我非常感谢有这么一群有素质的读者给我提出他们的观点,不像那些在明星微博底下评论你怎么不去死的人。

首先,我得承认那四件事是我做错了,我没能拿捏好说话的分寸,导致误会也好批评也罢,我都一一接受。我不像有的作者一样把差评删了,或者索性把文章删了,我敢于直面一切质疑与批评。就算全是差评,但只要读者不恶语相向,我都能保持不生气并好好接受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因为我是一个乐观大度的人,我不会因为一点点小失落而垂头丧气,我会慢慢改进、慢慢成长,使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

其次,那四件事本可与我无关,但我还是多事了,我不惧怕多事,我就是有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我就是一个探索者,我不像沉默的大多数人。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发现了问题会想着去弄清楚,当然,这些问题我完全可以不管不顾,这样对我而言没有丝毫损失。但是,我还是会这样多事,我也会更加注意分寸和场合,因为生命中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才是教会我们成长最好的导师。

面对很多事情,你可以选择沉默,当作没看见,你可以没有那颗探索的心,你也可以小心翼翼地前行,害怕出一丁点儿差错,但我想说的是,磕磕绊绊才是人生,畏畏缩缩注定无为。

有读者说在大学犯些错误是很值得的,因为到了社会会更加残酷。我很认同这句话,因为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人总会犯错,当你在学校把错误犯了,改正了,从中学习到了一些人情世故,你才不会在社会上遇到问题时手足无措,像个乳臭未干的孩子。

我们眼中的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他们哪一个不是经历了破茧成蝶的痛,方今才担得起振翅高飞的美。很多明星都曾被无数人黑,都曾陷入过低谷期,但正是由于他们经历了这些挫折,他们的内心才变得很强大,百毒不侵,这也是为什么娱乐圈中的人比普通人要成熟很多很多的原因。

小时候,我非常调皮捣蛋,经常惹是生非,在《那些年因说实话而受的罪》中也很好地体现了,爷爷每次都打得我屁滚尿流,说我胆大包天,我委屈极了还用头直往墙上撞,虽然不会鲜血直流,但深深的眩晕感还是给了我一些警醒。

我不后悔在童年经历了这么多事,犯了这么多错,我的童年从来没有过无忧无虑,但正是因为这些坎坷磨难,我的心脏才能愈加强大。而关于我童年经历的那些事,在之后的文章里我会娓娓道来。

我不会追求那些浮于表象的东西,我不会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我不会不管不顾,我亦不惧站在风口浪尖上,我只希望自己能慢慢修炼一颗强大的心,成为一个趋于完美的人。

最后,我诚挚地邀请各位读者来给我的任何作品(包括歌词)提出你们的观点和意见,千万不要顾忌什么,也不要给我什么面子,尽管说就好了,我的心脏可没那么脆弱。

(作者简介:简书专题主编,自由撰稿人,所有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张千艺。)

孤独小鬼


美丽的小城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它外边看上去神秘迷人,可是里面已经荒废很久了,只有一只孤独的小鬼游荡着。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男孩出生在这个古堡里,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因为难产而死。偏偏父亲又是个薄情人,两年后男孩儿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众人面前那女人表现的像一个贤妻良母,可是背后却心如蛇蝎。男孩儿的父亲由于工作长年不在家,男孩儿就全由继母管教。每次父亲走后,继母就经常把男孩儿关进黑暗的地下室。

地下室长年只作为杂物间,很多年以前那里是一个地下牢笼,关押过很多人,更有很多人在那里被折磨致死,死人的冤魂常在这里游荡。

每次小男孩儿被关在这里一群幽魂就会围绕在他身边,在他周围低低细语。男孩儿并不懂得害怕,因为他还太小,他天真的去抓那些晃动的鬼影,他把这周围的幽魂当做游戏的伙伴,渐渐的他喜欢呆在这里,因为这些幽魂从未伤害他,他们愿意听他说话,喜欢同他玩耍,而且永远也不会抛弃他。

可是幽魂毕竟是邪恶的东西,即使他们不伤害男孩儿,他们邪恶的思想也会日益影响着男孩儿。

随着男孩儿一天天长大,天真活泼离他越来越远,他对家里的人都充满仇恨,他想报复那些虐待过他的人,尤其是继母。于是他求教恶灵,恶灵告诉他可以化作充满怨愤和仇恨的厉鬼去复仇,可是男孩儿有些犹豫不决。

在男孩儿九岁的生日这天,他早早醒来,一整天都期待着来自家人的祝福和礼物,可是他失望了,连最亲的父亲也对他视而不见,满眼只看到继母生的妹妹。晚上12点前,男孩儿怀着无比仇恨的心情自杀了,一根白绫吊住他纤细的脖子,充满愤怒的眼睛死死的瞪着远方,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九岁。

灵魂出窍了,男孩儿呆呆看着自己的躯体挂在半空中摇晃,家人纷纷赶来了,他们没人流下怜悯的眼泪,一个个在抱怨和嫌弃中将他草草的埋葬了。幼小的灵魂在自己的埋葬之地呆了整整一天,委屈,愤怒和仇恨使这个幼小的灵魂变得更加邪恶和强大。

继子死了,继母的生活毫不受影响,她一如既往的哄逗着自己的女儿,她们在院子里荡秋千,母女的笑声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深深的刺在男孩儿鬼魂的心里。

男孩儿的鬼魂飘飘荡荡,他来到继母面前,看着她满脸笑容,他越来越气愤,他讨厌这笑容,讨厌这刺耳的笑声。他要夺走继母的笑容,做点什么呢?一回头,男孩儿目光落在了正在荡秋千的妹妹身上,这个妹妹从来没有叫过自己哥哥,他不是妹妹,是仇人的女儿。

手一挥,一把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男孩儿鬼魂的手中,他慢慢走到秋千的一边,刀子放在绳子上前后有规律的挪动着,“啪”,绳子断了,妹妹像断线的风筝嗖的一下子甩了出去,一阵清脆稚嫩的哭声回绕在古堡阴暗的院子里,继母的笑声戛然而止,她飞快的跑过去抱起女儿仔细的查看伤情。

“哈哈哈哈……”男孩儿放肆的笑了起来,他的鬼魂又飘到继母的面前,看着继母焦虑的表情和湿润的眼睛,男孩儿第一次尝到了复仇的乐趣,这个游戏他还要继续,他要慢慢玩儿,他要让继母尝尽各种苦,然后像自己一样无声的死去。

自从女儿受伤,继母每天提心吊胆,因为她好几次在女儿身上看到了死去男孩儿的影子,很可怕。女儿对自己十分冷淡,也不爱说话了,她常常跑到死去哥哥的房间呆呆看着桌子上的照片,那是男孩儿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是男孩儿拼死从继母手里抢回来的。男孩儿死后再没人进过这个房间,因为男孩儿死的太恐怖,继母知道自己对继子坏事做尽,心里还是有点心虚的。可是自己女儿却偏偏喜欢往这里跑。继母每次来这个房间找女儿都感觉浑身不舒服,好像有人在一旁死死地盯着自己。

一天早上,继母起床去看女儿,可是女儿并没在自己房间,继母到处寻找,找遍了整个古堡也没找到,最后她想起了地下室,会不会在那?继母战战兢兢的来到地下室门口,她把耳朵贴在门上仔细倾听,果然,里面有声音,是女儿的声音,可是听不清她在和谁说话,也听不清具体说些什么,继母猛地推开门,潮湿的地下室只看到自己的女儿,看到母亲进来,女儿脸上本来洋溢的笑容瞬间收回,她快速的走出了地下室,只剩下吃惊的母亲呆呆的站在漆黑冰冷的地下室门口。

女儿跑出地下室直接来到男孩儿的房间,她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把刀,坐在哥哥的床上,她用刀片在自己脸上划了几道,可是女孩并没有一丝痛苦的表情,她开心的笑着,然后一刀接一刀在自己身上疯狂的划着,鲜血染红了床单,女孩脸色变得煞白,脸上的笑容变得有些恐怖,最后她安静的躺在床上瞪大眼睛望着天花板上正在向自己招手的哥哥的鬼魂……

继母从地下室上来又找不到女儿,只剩下继子房间了,一定在里面。她来到男孩儿房间,看着床上的女儿和满床的鲜血,她吓得瘫坐在地上昏死了过去。

女儿死了,继母脸上再没了笑容,父亲又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他说再也不回来了。男孩儿的鬼魂看着越来越憔悴的继母,他又一次露出满意的笑容。是时候了,这个女人不能再让她活下去了。

这天,继母坐在床上拿着女儿的照片,双眼肿的像桃子,眼泪已经哭干了。

“妈妈。来啊!妈妈,妈妈……”清脆的声音从外面传来。

是女儿的声音,继母精神恍惚的从屋里出来,“女儿,你在哪,女儿”

声音指引着继母一步一步来到悬崖边,女儿就在眼前了。

“妈妈,来呀,来和我玩儿啊,妈妈,快来啊”女孩儿的影子就在眼前。

继母飞快的向前跑,突然女孩儿消失了,继母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男孩儿的鬼魂看着眼前的一切,他终于报仇了,可是他短暂的高兴后就再也没有笑过。城堡里也再没住过一个人,只有男孩儿的鬼魂孤独的飘荡在这里。附近的人说经见可以看见一个男孩儿坐在城堡的门口,他忧郁的眼神让人倍感凄凉!

其实,如果当初继母好好对待男孩儿,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住在古堡里的一定是幸福美满的一家人,这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享受孤独


奢侈不过孤独,任xing不过远行,每每想到这句话,就为自己目前的贵族生活倍感欣慰。大学里,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尚有同学和室友相陪。而今工作,开机、打字、关机、回家,几乎天天独来独往。一周内开口,基本只有不用袋子,谢谢!而已,唯有超市阿姨可以听到我甜美的声音。

我们曾被无数次教育,要合群。说得功利一点,这是社交需要,走进人群,和人亲近,才能掌握信息,获取个人发展上的敲门砖。因为每个问题都有其对应的解决方法,而方法依赖于特定的人,在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学会寻找助力。说得玄乎一点,这是人类感情层面的需要。人类作为高级哺乳类动物,具有该类动物最普遍的群居特征,游离个体始终是社会的不稳定份子,孤僻会被认为是导致犯罪的最重要诱因之一。

很感激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去合群和社交的平台。Facebook、Twitter、LinkedIn的CEO们,以及马化腾、曹国伟,他们就是抓住了人类最本质和原始的动物属xing,才引领企业成为商业赢家。日本哲学家三木清说: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是在一个人里面,而是在许多人中间。扪心自问,当你狂发朋友圈、刷微博的时候,是否恰恰是最孤独或不知所措之时?秀恩爱,死得快这一说法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因为你想通过欺骗大众的方式,来为你的自欺寻找支撑。秀到观众直呼辣眼睛之际,所谓恩爱也往往戛然而止。你撑不下去了。简直就是旁氏骗局。

然而我并非要贬低合群的重要xing,鼓吹孤独的伟大。孤独没什么了不起,也非可遇不可求之事。实际上,人的状态不重要,心态才是关键。孤独感袭来,或许你最需要的,不是立即去寻找人群,冲散消弭这种所谓负面情绪,而是给自己一点独处的空间,慢慢体味品尝。不是常常疑惑么我到底关心谁?我想从事什么工作?我对成功的认识?唯有孤独之时,你才会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在你的效用函数中,相关变量会被凸显,而由人群强加的无关变量会被弱化。

生活不是琼瑶剧,你生下来就是阿哥格格、少爷小姐,去轰轰烈烈地追求不要江山要美人,红尘作伴潇潇洒洒。逍遥的资本尚且没有,遑论选择和抛弃。生活其实是金庸剧,但凡大侠级的主人公,向来身世坎坷、饱受非议,但屡败屡战、屡仆屡起,是孤独的心,练就不凡的力。

我永远相信二八定律。舍去百分之八十的萍水相逢和无关紧要,专注百分之二十的自我,在那里寻找并坚持你的所爱所想所念。

心若沉香,何惧浮世。

孤独之旅


电影本来就应该是一场孤独之旅。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老是一个人看电影。而我好奇为什么他们老要拉上别人看电影。电影院能够放大一切泪点和笑点,所以在影院表露出来的情绪都显得不那么真实。而如果还有同伴的话,那么整部电影都会随之变味。

在我的认知中,电影就如同一本书。我们透过画面去读懂人物,读懂世界,读懂导演的心。就正如我们透过文字去代入人物,感受世界,与作者对话。所以好的小说和电影都应该有较强的代入感。这是我们与作者和导演的连接点。

为什么要代入呢?徐浩峰说,故事的本质是反抗生活。我们觉得不公平了,就看看超级英雄;觉得憋屈了,就看看西部片;觉得不开心了,就看看喜剧。我们试图通过代入别人的故事,来反抗现有的生活。换句话说,电影就是我们的退路。所以人们才需要它。

一个人看电影的意义也正在于此。真正沉浸在影片中的人,不会有看故事的感觉。那应该是一种经历人生的感觉。那就是一个人的世界,哪怕里面有你代入的角色,有观众,有导演,但你就是会觉得整片天地只有你一个人。

其实仔细想想,在和其他人一起看电影的时候,电影承担了更多它不需要具备的功能。比如情侣一起看电影,那么电影院只是提供一个约会场所而已。朋友一起看电影,那么电影就只是一个餐后的共同话题而已。家人一起看电影呢?那就只是为了促进情感交流或者消磨时间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即人生。注定要一个人走的路,谁也陪伴不了。

说了这么多,好像依然改变不了我一个人去看电影是因为没有女朋友的事实。

守护孤独


与张志怀老师熟识,是在上高三时,他任我所在班的英语老师。当时他正与班里同学们陷入一场不大不小的僵局,大概是授课方式不太适合学生的需要。正是新年前夕,我送他一张贺卡,他回赠我一本诗刊,告诉我人在困境中是需要支持的。对于这样的事,我没觉得有过多的难过或尴尬,似乎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之间完全的沟通理解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即使多年后的现在我也成为教师,却从不认为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和喜欢,最有幸的,大概也只是困境中的一份支持了。我还是觉得,把所有学生教成有同样的追求、同样的习惯甚至连喜欢的老师也是同一类型那是不太人道的。

在那之后不久,我才知道了我们英语老师另外一些身份环县作家协会主席、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上大学前夕,和同学去张老师家里拜访他。印象最深的是他给了我两点建议:第一,读一些有深度的书;第二,读书要杂,面要广。

之后,我一个人徘徊在陌生的校园里,翻着似懂非懂的各类书籍,听风过叶际,时光静流。直到有一天忽然想,音乐与绘画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共通规律?文字与质体之间到底有怎样一种关系?文学艺术与各种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是否有着微妙的渊源?有没有专门研究这种问题的学科呢?如果有,我要去学。如果没有,我要创设。那一刻,觉得自己如一只清晨雨后的鸟儿,虽然稚嫩到甚至飞不过身旁的树梢,但每一片羽毛上都流转着阳光的斑斓,那是关于理想的憧憬所带来的幸福。事实上,这样的专业真有,我后来读研时所学的文艺学就是。再后来我渐渐承认人总是会跟最珍视的东西错失而过,然后用余下的漫漫时光挣扎于追索与放弃之间,在挣扎里承受孤独、经受历练,直至终老。

即将大四时我再次提出拜访张老师,他表示不用了,我说我面临一些问题需要他的建议,他同意了。放下电话,给自己一个胜利的微笑他坚决拒绝让学生麻烦和破费,但永远不会拒绝给学生帮助。

第三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跟张老师坐着聊天是研二时。结束了在母校环县一中的实习,临行时忽然很想见一下张志怀老师,指导我实习的孙扬当即查了电话并帮我联系好了。那时张老师正在带高三。因为我的到来,他安排学生先上了十几分自习,就用这十几分钟,我们坐在办公室聊了会。这一次,没有什么高深话题,眼前的张老师,更像一个渐入暮年的慈祥老人,聊聊孩子,聊聊生活。我问张老师现在还写什么东西吗,他微笑摇摇头。说到工作,他用眼神示意那边的教室,说一个班至多能考十多个本科吧,有疲惫,有自嘲,也有淡淡的超脱。当时的我正徘徊在存在主义哲学的漩涡里筹备着我的毕业论文,望着眼前的恩师,忽然就想到了希腊神话里的西绪弗斯。假如生存本身就是惩罚,那么做无效无望的事而且没有停止的权利是否便是最直白的形式?

记得第一次拜访完张老师,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微凉浓黑的暮色中忽然默念起张老师的一句诗:我想走得更远/可是我不能/那么多焦急的作物在等待着刀子。这么多年来,张老师那么多诗里我却总是最清晰地记得这么一句。我曾问过他,在出生的小地方生活到终老,是不是一种遗憾?他说,康德一生都没离开过那所大学,每天沿着一条附近的小路散步,却产生了最伟大的思想。还有勃朗特三姐妹,她们也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所出生的地方。有的人,身处狭小的空间也能xiong怀天下,洞悉万物。有的人,即使游历世界,回来后依然还是他,浅薄庸俗。那时候,看着张老师家里各种书籍,我想,在这里,也许没有人跟他谈康德黑格尔,没有人跟他探讨知识的起源、怀疑的精神,没有人与他倾谈忏悔与宽恕、幸福与自由,偶尔,会孤独吗?

直到后来渐渐明白,孤独不是灾难,它本应是人自身的一部分。因为倘若你与周围世界完全相合无碍,那也佐证了个体之于生存世界是混沌一体的。缺少了一份区分xing,便不是带着独立灵魂的生存。周国平曾说过,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那么,最好的缘分,也即是我们在空旷的人世间各自独行,透过某一刻的感应,知道,你也在。人人总把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构成了最难于协调的人世,它从本质上渗透着距离和偏见。命运偶尔也会给你意外馈赠,比如低谷时陪过你的人,面临抉择时你首先想去听取意见的人。他们也许会携带着不一样的灵魂,给予你如自我般温暖的理解和如天地般澄澈的智慧。

只不过,这样的灵魂呼应本是奇迹,我们生活的常态,还是在俗世中终日牵绊。无法实现以真xing去生存,导致了孤独必然要成为根植于生存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一个人气格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于他面对孤独的方式。混沌者可以无知无感,自己少于忧惧,但也带不给他人更多。而最聪明、敏锐、善良的人却不可避免地觉知着这生存世界的本质,他们获得快乐更艰辛,但也会更深刻。也正因这份聪慧,让其多于常人一种高旷平和的心境,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满和他人的不完满,接纳孤独,并守护它如守护自身。

《菜根谭》有言:山之高竣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高绝之行,偏急之衷,只是小孤独者的姿态。大孤独者,即便世界待我以凉薄,仍要还馈以温暖。从很久之前张老师时就一直叮嘱我,做学问、干事业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要孤僻。当时我还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余秋雨先生曾说,年轻人会以为是学历、地位、机遇、财富等让自己超于他人。但是只有历经沧桑的人才知道,人活着的真正价值是生命本身的质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看着似乎懂又似乎不懂。张老师笑了,说,你已经懂得很多了。多年以后忽然领悟,其实从那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告诉我什么是生命本身的质量了第一次做客张老师家时,他才上高一的女儿小雪,搬小凳坐在旁边,为不影响客人谈话关掉声音完全靠字幕看完电视剧。第二次,张老师的儿子、当时正在北京读硕士的张啸雨学长,主动从网上帮我查报考的学校以及参考书,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工作后在帮忙筹办运动会时,再遇师母耿彩霞老师,她竟然记得我,还关心着当初一起来过的那位同学的近况,温和淳朴依旧未变。想起多年前那个夜晚,她们母女将我们一直送出很远,聊了很多。临别时,望着眼前的小雪妹妹我有着些许的羡慕,她的父亲也许没有亲口教给她什么叫人世大关怀,却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她去尊重与宽容,不高傲,不偏执,为他人着想。她的父亲,为她把握着现实却又放开她去幻想去创造,允许她去相信一切都有可能。

直到毕业后回到母校环县一中,在校办室的工作中我看到了张志怀老师的各种研究与创作成果,在全校几乎无人可及。原来,他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高山不语,静水深流,早已无需任何标榜,却愈坚愈深。教师是一个寂寞的职业,风华最茂的时候,也正是最清贫、最边缘化的时候,我们的价值在于积累,当周围的人随着权力物欲流转、随着青春激流跌宕终而风华渐息时,我们会自内而外形成一个更加丰厚的自己,影响过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他们,才真正主导着这个世界的未来。

2013年那个初夏,我站在终没有走出去的校园里,却发现自己可以拿着相机为记录一片嫩叶的脉络而凝神许久,为将假山下的潭水拍成一片海而意兴盎然。我感恩这个静谧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在任何一个滋养你的地方扎下根去,栉风沐雨全力成长,并留下你所能生发的所有美丽。练成这样一种根本的生命姿态,才能不辜负日后所要经历的山高水长万世繁华。张老师最终让我明白了,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到达不了那个适合自己的远方,于是只能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试着走到更高更远,以更好地面对不可改变的现实环境。这是一份并不易得的修心历程,而它最终的体现方式却是如此简单寻常,即,在任何一个有你存在的地方带去爱与智慧的能量,它微小,甚至不着痕迹,却因其持久xing而影响着周围的人。撑得起大孤独者,才行得起大爱。这种有着绵绵渗透力的爱与智慧才是生命本身的质量所在,它影响着一个人的一切行为能力,成就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事业成果,而不是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