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登蓬莱阁》峻青

《登蓬莱阁》峻青

发表时间:2020-11-25

【www.qg13.com - 青春情感美文】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蓬莱阁》峻青,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蓬莱阁

峻青

壬戌之年,仲秋八月,我来到了渤海之滨的蓬莱县,登临蓬莱阁。

说来惭愧,身为胶东人,我的家乡海阳县,与蓬莱近在咫尺我却竟然没有到过这大名鼎鼎的蓬莱阁。难怪今儿个这里的主人对此有些惊讶了。

确是名不虚传,蓬莱阁不止是以山海之势,建筑之雄而名闻遐迩,更以那绮丽雄伟的的带有一种虚幻缥缈的神秘色彩,而给人以仿佛是身临仙境之感。

是的,蓬莱这座风光优美的登州古城,千余年来,就一直有仙境的美名。蓬莱二字,自古就和神话联系在一起,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就是方丈、瀛洲、和蓬莱。据说,秦始皇东巡,就曾到这儿来寻求过长生不老之药。以后,汉武帝又接踵而来,寻仙觅宝。

他们当然是空手而回,但是,这仙境的美名,却一直久传不衰。

记得童年在学校读《幼学琼林》时,就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蓬莱弱水三千里,非飞仙不可渡。……

教师在讲解时,还加以发挥说:

“那三千里弱水,连鸡毛都要沉底,船舶就更是浮载不起,所以只有神仙才能飞渡。”

也曾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有两句:

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富于幻想的童心,每每随着这些优美的神话传说,去神游那蓬莱仙境,飞渡那弱水三千。

如今,当亲眼看这山、这海、这阁的时候,那虚幻神秘的色彩,仍不稍衰。

我站在这蓬莱阁上,向北眺望,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这一天,天气半晴半阴,当云开日出时,可以看到长山列岛中的一群岛屿,象一颗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碧蓝的大海之中;而当海上飘浮着一片白的云雾时,那些岛屿就在这云雾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这时候,蓬莱阁也裹在那白的云雾之中,时隐时现迷离缥缈。一阵风过处,这阁显出了它雄伟的姿态,□飞高翘,朱栋流云,象要凌空飞去的样了;一阵烟涌来,这阁就隐没在烟雾之中,影影卓卓的,现出一片朦朦胧胧的影子,这就更增加了虚幻缥缈的感觉,神秘荡摇的色彩。在这种时刻,这岛,这阁,这山,这海,每每使人想起了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在蓬莱,被称为“神仙现市”,是蓬莱有名的八大景之一。而蓬莱之被称为仙境,和这儿的海市蜃楼有很大关系。

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这儿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常有海市出现。这出现的方向,是在蓬莱阁北面的大海之中。当海市出现时,只见北面海天相连之处,原先浮在海上的岛屿消失不见了,海面上突然出现一片从未见过的景致,有时是奇峰突兀,山峦相绵;有时是古木参天,荒村野寺。有时是劈面出现一座城市,城市中楼房林立,街道纵横,车马行人,熙熙攘攘……

这种虚幻的奇景,风靡了多少游人。多少人慕名而来,希望能有幸一睹为快。今天,我也是不住地眺望北面的大海,希望能看到这一奇景。可是,它却始终没有出现。这种机缘,实在是太难得了。

人们告诉我:有一个电影厂的摄影师,为了拍摄海市,每天拿着摄影机,到蓬莱阁上去等待,他等了好几个月,海市一直没有出现。后来,他等得不耐烦了,准备回厂了,还在他忙于整理行装时,海市突然出现了。当他闻知后,拿着摄影机跑去时,海市已经消失了。他连连地跺着脚,悔恨不迭。

据说,直到现在,还没有那个电影厂拍摄下海市的奇景。原因就是它出现得得太突然,而又消失得太快。但也有例外,文化局张局长告诉我:一九八一年七月十日下午出现的一次海市,竟延续了四十分钟之久,为历史上所少见。那一天,天气晴朗,远处的海面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薄雾。两点四十分,对面庙岛南侧的海面上,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两个小岛,十分钟后,这小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岛上的山峰、树木道路,还有掩映在树木丛中的楼阁以及行人、车辆,都清晰可辨。这一天,在蓬莱阁上游览的五百多人,都看到了这个奇观。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一天的游客们有福了。

最有趣的还是我们的那位苏东坡老先生。

他在宋神宗元年(公元1805年),从黄州调至蓬莱,只干了五天登州知府,就又奉调进京。他听说这儿常有海市,就渴望一睹为快。可这时已是冬天,早过了出现海市的季节,于是,这老先生心血来潮,竟然仿效韩愈游南岳遇雨而祈神开云的故事,裨求海神,赐他海市一观。这当然是白费心机,可他居然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写出一首《登州海市》的诗。诗云: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寒岁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

……

这首诗,前面还有个小序:

予闰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尝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天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褥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说得活灵活现,煞有介事。其实,苏东坡并未真地看到过海市,他对海市的描绘,只不过是人们的传说和自己的想象罢了。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许多传说和神话不就是这种浪漫主义的产物吗?

还有一种更浪漫的说法是:这海市,是从大蛤蜊精嘴里喷出的气化成的。所以苏东坡的诗中,就有着“岂有贝阙藏珠宫”之句。但这种传说,也和蓬莱这个得天独厚的海域中盛产种种珍贵的贝类海味有关。在庙岛以北的海面上,有一个地方叫珍珠门。由于海流及地形的关系。珍珠门以内,产生许多别处罕见的珍贵海味,比如海参,这儿的海参是海参中最好的品种——刺参。鲍鱼,这儿的鲍鱼也是别处所没有的紫鲍。还有一种制造干贝的美味——扇贝。这儿的扇贝特别多,特别大,特别美丽,那扇子形贝壳上,布了红玛瑙似的条形花纹,贝壳张开,露出了白玉般的肉柱。所以人们说它能吐气成云,幻为海市。这些罕见的珍品,只须在珍珠门以内生长,而珍珠门外,却很难看到。这样,珍珠门也就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了。

八仙过海的神话,也产生在这里。

在蓬莱阁上,一位名叫柳妍的年青姑娘——蓬莱文管所的讲解员,把这个神话传说,讲得有声有色。她说:#p#分页标题#e#

“……我们都听说过八仙醉酒的故事。传说,他们就是在这蓬莱阁上喝醉了酒过海的。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神通,就不乘船,而凭着各自的宝物漂洋过海。蓝采和手里擎着一只花篮,他是八仙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时才十五岁;汉钟离的宝物是蒲扇,他躺在这蒲扇上,凌波破浪;韩湘子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子,他的宝物是一只洞箫,他把洞箫一吹就随着那悦耳的乐声飞过了海洋;吕洞宾是八仙中的头头,他的宝物是宝剑;何仙姑是八人中唯一的女性,她手里擎的是一枝荷花;铁拐李的宝器是个葫芦;曹国舅的宝物是云板;张果老的宝器是渔鼓,这怪老头儿,喜欢倒骑毛驴,日行万里。据说,河北的赵州桥上,还有他骑驴留下的脚印呢。好,他们就这样各自拿着自己的宝器,破浪出海了。有个成语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典故就是由此而来。其实呢,这八个人,根本就不是什么神仙,而是八名囚犯。古时候,这蓬莱对面的庙岛,名叫沙门岛,是专流放囚犯的地方,有些古典小说和戏曲中说‘发配沙门岛’,就是这个庙岛。有一次,沙门岛上有几个囚犯,趁着黑夜,抱着门板、葫芦等物件,漂过大海,逃走到了蓬莱,于是,人们就把他们说成是神仙,越传越神。从此就产生了八仙过海的神话。”

越狱的囚犯,演绎成了神通广大的神仙,这是人们对于这些反抗封建官府的囚犯们的同情,也是对他们的勇敢行动和冒险精神的赞赏。这想象力,是够丰富的了,也够浪漫了。据说,有一家电影厂,还在蓬莱拍摄过关于“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片呢。

这一些,恐怕都是蓬莱被称为仙景的原因吧。

但是,我觉得:来到蓬莱阁上,除去使人感到它的风光优美和神秘色彩之外,最明显的,还是那一股强烈的火辣辣的爱国激情,直在人们的心头汹涌。

正是这优美的风光,大好的河山,使人感到祖国的可爱,而这儿的历史、人物,和它的地理环境,就更加激发着人们的爱国热情。那雄伟的水城和抗倭名将戚继光一门忠勇的事迹,正是这蓬莱阁的另一光辉,也是它的骄傲。

这水城建筑在丹崖山下,蓬莱阁东侧,这个雄伟的军事设施,它的前身,是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置的刀鱼寨,是为了巡守海防而建的。明时倭寇猖獗,不时从海上登陆骚扰。于是,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在这儿设立登州卫,垒土筑墙,名“备倭城”,以后又几次修建,使得它更加雄伟坚固,结构巧妙。它周长约三华里,那坚固的城墙,从丹崖山顶,蓬莱阁东侧,蜿蜒而下,一直伸展到山脚下面,形成倚山临海之势。水城的水,是从北面的大海里引进来的,设有两个水门,水门上设有巨大的水闸,平时闸门开放,船舶可以自由出入;一旦有事,关上水闸,就可切断海上通道。水门外面的东西两侧,各有炮台一座,互为犄角,控制着附近海面。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在这儿,凭着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水城,守卫着西到莱州,东到宁海的千里海岸,进行抗倭斗争,也凭着这构造巧妙形势险要的水城,训练水师,加强战备。

戚继光,就是这蓬莱人。他出生于将门之粗,祖辈六代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从水就在忠心保国抗御侮的家庭熏陶下一成长的将门之子,十六岁就担任了登州指挥佥事之职,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小筑惭高枕

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

挥尘从谈兵

云护牙签满

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这是戚继光的一首五律明志诗。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民族英雄的伟大抱负和爱国激情。戚继光因战功卓著,官至太子太保、左都督,后又加封少保。而他却不慕功利,一心念着抗倭的大业,国家的靖平。“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多么崇高的情怀啊!

他的另一首七律《过文登营》,更抒发了他的这种一心为国崇高情怀:

冉冉双帆渡海涯

晴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

独有长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

潮平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图微茫外

未敢忘危负的华

戚继光时刻没有忘记的倭寇的猖獗,他未负年华,十六岁袭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六岁又晋升为署部指挥佥事,担当起防御山东沿海倭寇的重任。全一面率部与倭寇作战,一面在水城操练水师,加强战备。经过多次战斗,山东沿海的倭患终于平息。而东南沿海的倭患又起。于是,他又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事,镇守宁波一带海面,并以农民和矿工,组织一支骁勇善战的戚家军,屡挫倭寇,一次就歼战五千多名,终于把倭寇赶出了浙江沿海。以后,当福建又有了倭寇骚扰时,戚继光又奉命援闽,迅速荡平了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寇巢穴。不久,东南沿海,也告靖平了。

这位在中华民族的抗御外侮的史书上,写下了光辉一页的战功显赫的民族英雄,到老年时,遇到了奸臣的弹劾,又回到了老家蓬莱,在水城旁边的蓬莱城里,度过了他的残年。一个传说是,最后他还是死于权臣的阴谋暗杀之中。我曾看一过香港拍的一部电影《密杀令》,写的就是戚继光怎样被权臣的毒药毒死的。看过后,心情一直沉重了好多天。

为了纪念这位抗倭名将,人们在戚家祠堂旁边,修了一座高大的牌楼:“父子总督”坊。这牌楼,至今还巍然耸立地蓬莱城里,激励着千百万游人的爱国热情。

站在这蓬莱阁上,远眺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辽阔海域,俯瞰这气势雄伟构造巧妙的水城,怎能不使人缅怀那过去的伉倭英雄,激发起今天的爱国激情呢。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年冯玉祥将军在登临蓬莱阁时题下的“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正是这种心情的抒发。

那是一九三四年五月,冯玉祥怀着抑郁的心情,从泰山来到了蓬莱。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侵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浪潮。做为爱国将领的冯玉祥先生,力主抗战,并与共产党合作,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进行了举国闻名的察哈尔抗战。但却因遇到了蒋介石的破坏和日寇的进攻而失败,冯玉祥被迫息影泰山,忧愤难平。在来到蓬莱的当天,他就去瞻仰了戚继光的祠堂,并写了一副对联,刻在戚祠。这对联是: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p#分页标题#e#

以后,他又在蓬莱阁上,疾挥巨笔,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大字。

这字,苍劲凝重,充分表达了冯玉祥的爱国激情,也充分流露出他心中的抑郁悲愤之忱。

是的,当我们看着这刻石时,完全可以想见当年冯玉祥登临蓬莱阁的心情:东北沧陷,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象火山爆发;而他却被迫隐居山林,以读书习字打发光阴,而当他站蓬莱阁上,纵目远眺,望着大海那边的东北大地上,敌骑纵横,妖气四起,而他地被束住了手脚,无能为力。他还不能“继前贤”,象戚继光那样的“驱劲敌”,而却只有向着这万顷碧海,表抒他的一片丹心了!

这是冯玉祥将军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当然,这悲剧的历史,如今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蓬莱阁的风物,却永远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激情。我看到,就在这蓬莱阁上,当人们听到讲解员讲解上面我写到了那些历史事实时,许多人的脸上,都表现出了激动的神色。有一位身着军服的海军战士,站在“碧海丹心”的刻石旁边,默默地用食指在他的胸前用力地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大字,然后,转回身去,高高地抬起头来,仰望着水天一碧的茫茫大海,脸上的神色,是那么庄严肃穆。

我深深地理解他的感情。

他是要把这“碧海丹心”四个大字,牢牢地刻在他那火热的心中。这,不也正是所有的人的共同情感吗?

是的,如今,当我们站在蓬莱阁上,看着这仙境优美风光,眺望着水天苍茫一碧无垠的辽阔海域,缅怀着先烈们御侮卫国的英雄业绩时,怎能不倍加感到我们祖国的可爱,民族自豪,自己的神圣职责呢?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上海

编辑推荐

《难忘的索溪峪》峻青


难忘的索溪峪

峻青

××同志:

你好。

在渤海之滨的大连,我收到了你那寄自遥远的岳麓山下的来信。看着这信,我忘记了

是在这水天一色碧波万顷的北国海滨,而却仿佛又置身于那青峰如林绿树似海的索溪峪风景区中了。那满目碧色,那满耳蝉声,那潺潺的溪水,那□□的山风……

啊,我的心,又象喝了醇浓的佳酿似的,又有些醺醺欲醉了。

怎么能不陶醉呢?这样优美的风光,这样罕见的景色,这样热情的主人!

可是,抱歉得很,虽然心都陶醉了,而文章却至今没有写出来,以致使你不得不从那遥远的数千里之外的长江,信使迢迢地来函催索了。

你来信中,频频地向我表示歉意,说你打扰了我,侵占了我的“宝贵的时间”,你深感不安。朋友,你太客气了,深感不安的应该是我,而应该表示歉意的也还是我。因为我辜负了索溪峪那令人心醉的优美风光,辜负了索溪峪的主人的火一般热情,也辜负了你,我的朋友的殷切期望。

记得,当我们从武陵山区游罢归来的第二天,湖南省政府在荣园宾馆八号楼设宴招待我们时,席间,与我同桌的刘省长问起我对武陵山区的观感如何,我说:“太美了,简直美得无法形容。”

真的,朋友,这是我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决非什么外交词令。

人们常常在美的的事物面前,有自惭形秽的感觉。面对着索溪峪的如此优美的风光,我也深深地感到我自惭笔拙了。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来描绘和形容它的美丽,我只觉得文字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是微弱得多么可怜哪。

记得列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这话非常确切。简直没有一个比喻对于索溪峪是恰如其分的。人们不是常常用“风景如画”来比喻那风景的美丽吗?可是,依我看,任凭怎样的画,也没有索溪峪美;任凭怎样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索溪峪的丰姿神采。

我也曾借助于照相机。可是,尽管我用的是最现代化的高级照相机和最好的彩色胶卷,但是拍出来的照片,却依然缺少索溪峪的那种雄伟壮阔的气魄,清新秀丽的神韵。

不是吗?在去索溪峪之前,我也曾看到过一些拍摄索溪峪的照片和描绘索溪峪的文章,我承认这些照片,这些文章,大都拍得很好,写得很精采,不乏佳作,甚至堪称精品;可是,及至我到了索溪峪亲眼看到了那里的风光时,却就深深地感到那些照片和文章,都黯然失色,无法比拟了。

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我至今还没有写了一篇描绘索溪峪的文章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因我深知我的这支笨拙的笔,是同样无法把这优美绝伦的景色描绘出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不,绝对不可能。

但,尽管文章至今没写出来,而索溪峪的景色,却时常萦回于我的记忆之中。在攀登那巍峨雄伟的长白山时,我想起过它;在穿越那关东山的茫茫林海时,我想起过它;因大连棒棰岛海滨浴场游泳,望着那水天一碧,浩瀚无边的大海时,我想起过;在二道白河的深夜里,与同行的朋友们天南海北的聊天时,我想起过它;并且一再地带着自豪的神气向同行们讲叙过它,夸耀过它。以至使得朋友们开玩笑的说我是“迷上了索溪峪上,总是忘不了索溪峪”。

是的,怎么能不着迷呢?又怎么能够忘记它呢?

我想念任何一个到过索溪峪的人,只要他有一点儿审美感受,这就一定会把这个无限美丽的地方,永远地印在他的记忆之中,并会经常浮现出它那有着无限魅力的影子,感到极大的满足。

尤其是那十里画廊。

啊,画廊,这名字实大是好,真不愧是画廊。你沿着那流水潺潺弯弯曲曲的山溪向上走去,你会惊讶地看到,一路上,两边青峰高耸,绿树如云。人走在这两山夹峙的山谷中,就象走在一条幽深的小胡同里似的,仰头向上望去,上面是一线蓝天,两边是无数青峰。这青峰,一座座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千姿百态,美妙绝伦。它们是那么多,一座挨着一座,一座有一座的特色,一座有一座的姿态。它们有的象身背草篓的采药老人,有的象手捧鲜花的妙龄少女,有的象摩天大楼,有的象中世纪城堡,有的双峰插云,象两根尖尖的竹笋,有的一柱独特,象一支长长的长箭。……好看极了。我实在惊讶:天公究竟用什么神奇的力量,给大自然造出如此变化无穷、美妙绝伦的景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每一座青峰,就是一幅绝妙的好画,优美的好诗。这十里画廊的两边,就是这无数的画,无数的诗。它们纷纷地排列在你的面前,张着那绿色的臂膀,在向你拥抱,向你微笑,向你絮絮低语。啊,朋友,置身于如此优美的环境中,你怎的能不着迷,能不陶醉呢?

热情而谦逊的主人——慈利县的李县长、王副县长,一再地要我们为两旁的这些山峰起个名字。因为这儿还是一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瑰宝。由于过去很少有人来过,所以那高耸于原始森林之上的一座座千姿百态的青峰,还未有自己的名字,所以主要要求我们根据这山峰的形状,给它命名。可是,这命名,也实在太难了,我前面说过: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这山峰是那么美丽多姿,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望去,就有着不同形状,那里能找得出恰当的名字来呢。而且,弄不好,还会贬低甚至丑化和歪曲了它们。比如有的山峰,有人叫它什么“猪八戒背媳妇”,什么“娇女气母”,什么“猫戏鸡”,什么“狗跳岩”等等,不是俗不可耐,就是牵强附会,不但表现不出它的特征,形容不出它的神,反而贬低了甚至于丑化了它们,实在是大煞风景,这样的名字,还不如没有的好。说起来难,大自然的美,是无法用一个简单的名词可以比喻得恰当的。更何况人们的审美趣味不同,感受也不同,所以还不如让人们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自由地发挥他们各自的想象力的好。当然,我并不反对一切命名。好的命名不但需要,而且能增加景物的魅力和人的审美趣味。三峡的神女峰即是如此,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我们同行中一、二十个人,竟然没有一个人为这些山峰,留下个什么名字。因为谁都不愿也不敢不揣浅陋去往这美妙绝伦的山峰上涂鸦。也许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山峰实在是太多了,也不象别处的山,只有寥寥的几个山峰。就说黄山吧,顶多也不过“七十二峰”(那还是夸大了的说法),而这儿,却有着几千座山峰。它简直就象树林似的,密密层层,重重叠叠,形成了一片苍苍茫茫浩瀚辽阔的峰海。在这数不胜数的众多山峰,谁能想出那么多恰如其分的名字,又谁能够记得住这多如繁星的名字呢?朋友,你说是不?#p#分页标题#e#

山峰的众多,山峰的奇特,山峰的苍翠,山峰的秀丽,就是索溪峪一带风光的最显著特色之一。这十里画廊,可以说是比较集中地把这些特色表现出来了。那真象一道长长的画廊。人走在这画廊中,看着那两边的景色,真有置身于画中之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这画中的一点,和这大自然完全溶于一体了。

然而,这十里画廊还只不过是索溪峪的众多的风景点当中的一个而已。另外的一些地方,也各有各的特色,这瑶池,又名天池,它不在山谷之中,而是在高高的山峰之上。这山峰,非常的高,非常的险峻,人要沿着悬崖陡壁向上攀登上几百级石级,到达峰顶之后,才会眼前豁然开朗,呈现出一片别在洞天的奇妙景色。但见在那万峰耸立群山环抱中间,一泓碧绿的湖水,荡漾其中。湖面上,水平如镜,微波不兴。上面的蓝天白云,四周的青山绿树,都倒映在湖面之上,美极了。这又是一幅绝妙的好画,而且,这湖水,既非一望无边,也非一览无余;而是随着那重重叠叠的山峰,向前弯弯曲曲地延伸开去。峰随水转,水随峰绕,一直延伸到万山丛中,群峰深处。它就象一首优美含蓄的诗,在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的同时,并把人的想象,引进到一个朦胧、神秘、深远、迷人的境界中去。啊,这时,真想荡一叶扁舟,劈开那万道绿波,重重倒影,顺着千回万转的青峰,向万山深处游去,去一穷那洞天的奥秘,瑶池的底蕴。更想:化一只白鹤,展翅于蓝天碧水之间,青峰绿树之上,去尽情地领略这九霄云外的湖光,八百里路的山色。

啊,朋友,你说,这般景色,怎不令人着迷,又怎能使人忘怀呢?

生活和工作在这仙境般美丽的索溪峪的人们有福了,而有幸能到此一游的人们,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呢?

是的,索溪峪的风景是出类拔萃的美,可是,我觉得:更美的还是索溪峪的人,索溪峪主人的心灵。

一到索溪峪,伴随着那迷人的风景而来的,是主人的热情接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虽然由于初建,招待所的设备比较简陋,但是服务人员却是非常热情周到,从所长到工作人员,从宿舍到伙房,简直就象一团热烘烘的烈火,使你感到无比温暖,他们尽力地在现有条件下,使你游得愉快,吃得满意,住得舒服。清晨,你刚刚起床,他们就把洗脸水送到了你的门外;夜间,当你游罢归来感到有些疲乏时,他们又把洗脚水送到了你的床前;上山下山时,他们搀扶着你;走到险要处,他们用自己的身子护卫着你;烈日烘烤时,他们把自己头上的草笠,摘下来给你戴上;口干舌渴时,他们把身上背的水壶,送到你的嘴边。……这一切,我们已经感动得不行了,他们却还总是谦逊地说:“做的很不够,很不够,叫你们受苦了。”

这话,既非客气,更不是虚伪,而是出自于内心的真实情感。因为他们把每一个到索溪峪的游览的人,都看做是索溪峪的骄傲,索溪峪的光荣。他们不让有一个游客在饱览了索溪峪的优美风光归去之后,留下半点与这优美风光不相称的不快之感。慈利县招待所的所长小李,是一个才二十出头的青年姑娘,她的父亲在大城市里工作,但她却甘愿留在偏僻的深山里,为游客们服务。她既是所长,又是服务员,也是导游员。只要是旅游需要,她什么都干,送水、送茶、端菜端饭,……样样都干得那么积极,那么热情,那么耐心,那么周到。

更令人感动的是慈利县政府和索溪峪管理局的负责同志们的那种热情谦逊的态度,和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地想着如何开发索溪峪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我们参观游览的整个过程中,王德盛副县长和管理局吴局长以及田波副局长,自始至终地陪同着我们,对我们关怀备至,每到一处,不但向我们详细地介绍情况,而且总是要谦逊地向我们征询如何建设和开发的意见。他们是那么诚恳,那么殷切。王副县长是师范毕业的大学生,学物理的,原在一个中学里任校长,新近被选拔到县的领导班子来。他年青,有文化,事业心强;而又谦逊热情,彬彬有礼。“文革”中,他被下放到这一带劳动,对这儿非常熟悉,并有着浓厚的感情。吴局长和田副局长,为了开发这个风景点,他们几乎走遍了索溪峪的山山水水。田波就曾不辞艰险,三探黄龙洞。他还会写诗,也能写文章。他的诗,文中,充满了对索溪峪的热爱之情。他掌握了大量的有关索溪峪的材料,包括历史沿革珍禽异兽以及优美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但是,他却没有象有些会写作的人那样把这做为奇货可居秘而这宣,而是尽量地向人们讲叙介绍,唯恐遗漏了什么。

我永远不会忘记:有一天,王副县长等陪我们上山游览了一天,回来时,大家都很疲乏了,吃过晚饭后不久,我就上床休息了。睡到半夜我忽然醒了过来,听到外面有说话的声音,我从窗户上向外望去,月光下,我看到王副县长和吴、田局长他们,兀自还在屋外的空地上,谈论着如何建设索溪峪的计划。我仔细听了听,他们计划着要在十里画廊的下游,动工修一道水闸,把那沿着十里画廊流动着的小溪的水位抬高,使它能够行船,这样就可以乘着船,划着桨,沿着山溪,欣赏那两边画廊的景色。他们还计划着,在瑶池中,也增添一些船只,使得游客能在池中划船游览。还要在瑶池两边的山上,建筑一些亭台楼阁等民族形式建筑物,来点缀风景。另外,他们还计划着开辟公路,修建宾馆和别墅,以接待更多的中外游客。……他们谈的是那么热烈,那么起劲,忘记了白天的疲劳,忘记了夜已深沉。他们心中想的,全是如何把这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胜地,装扮得更加美丽,如何提供多种方便,让国内外更多的游客,来分享这罕见少有的索溪峪的优美景色。

啊,这又是何等广阔的胸怀,何等优美的心灵啊!

在这优美的索溪峪风景区,又有着这许多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怎不令人着迷,又怎能令人忘怀呢?

你说是吧,朋友?

好,此信就写到这里。如果你认为它多少还有点意思的话,那就把它做为一篇散文发表吧,这也算了却了一笔债。不,这债,我还是没有还清的,因为,我深知,我的这篇拙文,远远地没有写出索溪峪风姿和神采,充其量,只不过是抒发了我对索溪峪的怀念之情罢了。可是,有什么法子呢,还是我在前面讲过的那句话:在如此优美的风光面前,我只有自惭笔拙,自恨无能了。

这,你能凉解我吗?朋友,这只好请凉解了,我的朋友。

顺颂

秋祺!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日于大连#p#分页标题#e#

《淀山湖之游》峻青


美文欣赏:淀山湖之游

到过上海的人,都说上海的特点是商店多人多,而独独没有风景区。这话,如今不适宜了。

现在,上海不但有了风景区,而且是非常美的风景区:位于上海西部郊区的淀山湖是其中之一个。

淀山湖,是一个天然湖泊,它的面积有十万亩水面,有十二个杭州西湖那么大。

本来,这儿就是一个风景幽美的所在,如今辟成了风景区,加以修建,就更加美丽了。

特别是那儿正在修建的大观园,更是令人神往。现在,尽管那里的修建工程还远未完成,但却已经象阳春三月的鲜花吸引着无数蜂蝶一样,凡是到上海的中外游客,总要吸引到淀山湖这别有洞天的游览胜地来。

别说外地的游人了,连我这个居住上海达三十年之久的人,自从听说定山湖在建大观园之后,也一直心向往之,渴望一睹为快。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晴和之日,我与几位好友一起结伴游览了淀山湖。

这时,已是初冬季节了,但这江南的初冬,却宛如仲秋季节。田野间,棉稻虽已收割完毕,而菜蔬却依然是碧绿一片,青葱可爱。公路两边的树木,也依然是郁郁葱葱,苍翠茂盛。我们的汽车,在上海到青浦的柏油公路上飞驰前进,过了青浦县城不大一会儿,车窗的前右方,就出现了烟波浩渺的定山湖。这湖,象大海一样的碧蓝,也象大海一样的辽阔,纵目远望,水天一色,苍茫无际,只看见,点点渔帆,在水天交界处无声地移动着。而一个岛屿,散布在宽阔的湖面上,象一粒粒绿色的珍珠,撒落在碧蓝的翡翠玉盘上似的。那些岛屿上,树木葱茏,屋舍掩映,好一片田园风光,渔家景色。那湖面对岸,一排排红色或白色的楼房,隐隐绰绰地露出了茫茫的水平线。这些楼房象从水底钻出来似的,不禁使人想起了海市蜃楼。

空气也特别清新,一阵阵带有水腥气味的风给人有一种仿佛是身临海滨之感。

我们在淀山湖风景区管理处门前下了车。

管理处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淀山湖风景区的概况和它的建设规划。

管理处所在地,是淀山湖风景区之一的杨舍。

杨舍由十一个岛屿组成的,是目前的重点建设区,大观园,就建在杨舍地区。但是,大观园还只不过是这杨舍风景区的景致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管理处的同志告诉我们说:这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杨舍风景区,有十二景,这大观园,只是这十二景中的一景。那另外的几景是:绿湾垂钓、金雪飘香、碧水芳草、梅坞春浓、群芳争艳、女娲遗石、长街夜市、石城古风等。

我们绕有兴味地游览了大观园。

这大观园,目前正在修建之中,怡红院已经建成,正在粉刷房间。这是一个占地八百九十九平方米的古典建筑。它的西面紧临着淀山湖,那波光粼粼的湖水,轻轻地抚摸着院墙外面的草地。这儿特别幽静,从墙院里伸出枝丫的古树,仿佛在窥探着院外的行人。院内虽设有宝玉的书房,但我们都很难想象出这位痴情公子埋头读书的情景,倒是从墙头上向外窥望着的树枝,透露着深院内的寂寞。怡红院的前面,是贾母看戏的戏台。现在,这戏台已经建成,戏台两边的楹联,也已刻好漆好,是两行苍劲潇洒的楷书:

辩忠奸不外人情天理;思果报即在目见耳闻。

怡红院的东面,是潇湘馆,现在,这馆还未落成,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不断地从院落中传出来。我们进得馆来,但见院落里面,有十多个工人,正在玉石桥上,用铁锤和钻子敲打石头,那飞起来的石头粉末,象烟雾似的扑腾着,透过这烟雾,我看到了一张张汗水淋漓的脸。

他们微笑着向我们点头,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啊,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在为社会、为游人创造着美。这些可敬的无名英雄们!

潇湘馆旁边,一片很大的竹林,长得非常茂密。我们沿着一条小径,走进了竹林,竹林里绿荫遍地,翠叶蔽天,一阵风吹来,响起了一片飒飒的声音,越发显得幽静。这情景,不禁使我们想起了那位多愁善感的潇湘妃子,在秋风阵阵的竹林深处,目送着天际的飞鸿,悲叹着身世的飘零,命运的乖张,在那杆杆青竹之上,酒下了斑斑的血泪。

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古典文学作品,影响如此之巨大,以至人们竟然根据曹雪芹在《红楼梦》这一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情节建起大观园来了;而无数的国内外游人也竟然兴致勃勃地到这里来游览起这出自虚构的风景来了,而且有的还浮想连翩,感慨系之。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在我国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中,根据民间传说或被夸张演绎了的神话故事而修建起来的景物,何止千万呢?而游览的人们,当他们游览时,心旷神怡乐在其中以外,又那个会追根究底地去查它的真正来历和虚实呢?

管理处的同志告诉我们,在大观园的西南角上,还准备建造十二景之一的女娲遗石,根据女娲补天的传说,在这儿堆一块很大的石头,这石头,是表示当年女娲氏补天剩下来的,所以叫女娲遗石。而这女娲遗石之所以要建在大观园附近,就是因为贾宝玉生下来时口中衔下的那块通灵宝玉,是女娲补天的遗石。

大观园外面,有一个叫梅坞春浓的景致。那里,在一片宽阔的小丘陵地带,分布着五千多株梅树,这些梅树,有的是几十年的老树,树身苍劲,枝杆似铁,形态傲岸优美。每当春天三、四月间,梅花盛开季节,这儿就如烟似雪,一片粉白,阵阵幽香,飘荡至三、四里外,却也稀稀疏疏地绽出了几朵梅花,这花是淡绿色的是名贵的绿梅。花儿虽少,却也飘出了缕缕幽香。靠近湖边的梅树,把它那苍劲傲岸的树影,倒映在碧蓝的湖水止。微风起处,水波荡漾,树影摇曳,更给这淀山湖风景区平添了几分诗意。不由使人想起了古代诗人的咏诗诗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如此好的去处,难怪四面八方的人们,趋之若骛,争相游览了。

结束了一天的淀山湖之游,虽然回到了上海闹市,那怡红院落,潇湘的竹林,那烟波浩渺,那暗香浮动的梅林

我高兴,上海能有这样一个去处,能给人产带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p#分页标题#e#

我更感谢那上千名建造这园林的工人们,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点点的汗水,给人们创造着美,创造着快乐。

想到这里,我的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潇湘馆白石桥上那叮叮当当的凿石锤声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鹤兮归来》峻青


鹤兮归来

峻青

哦,我又一次来到承德的避暑山庄,这名闻遐迩的塞外明珠。

进得庄来,刚安置好住处,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畅远楼前的万壑松风那里,为的是问候问候那四万棵参天的古松,别来应是无恙;看一看那久已逝去的白鹤,是否又重新归来?

啊,这牵肠挂肚的思念,已有几度春秋了

说起来,那还是一九八○年夏天的事。应一家出版社的盛情邀约,我来到了慕名已久的避暑山庄。

这时正是盛夏季节。北京城的气温高达四十度,热得那电风扇吹出来的风,都是热乎乎的,燠热难当;而这里,却清风习习,凉爽异常,真不愧是避暑山庄。

是的,这里不只是庙殿林立,楼阁密布,风景异常优美;而且四面山峦层迭,林木茂盛,完全是北方山间的气候。那空气,凉森森、甜滋滋地,还含着一种山林所特有的百草杂树的清香,呼吸着它,就象喝着那山涧中的清泉舒服、爽神。

使我最赏心悦目的还是这儿的松林。我住的地方,是在离宫里面松鹤斋区的畅远楼,也就是离宫三十六景中万壑松风的地方。这儿到处都是苍劲挺拔的参天古松,它密密层层,布满了庭院湖畔,峰巅山谷,煞是庄严威武。

也许是生长在多松的山区的缘故吧,我从小就非常喜爱松树。它那苍劲挺拔资态,它呼呼作响的涛声,每每引起我无限的情思和遐想。即使在落叶萧索的清晨,芭蕉秋雨的黄昏,人们的思绪容易抑郁的时候,看到这青松,自会昂奋振作起来,甚至要仰天长啸呢!可是,不知什么缘故,我们家乡山上的松树,却大都不够高大,既至以后看到名闻遐迩的黄山松之后,就更加喜爱这苍松的多姿了;而眼下,这避暑山庄的松树,却又有着另一番与众不同的风姿。如果说黄山的松树是以奇著称的话,那么,这避暑山庄的松树,则是以雄伟见长了。是的,这儿的松树,特别高大、粗壮、挺拔,树身笔直,直刺蓝天。那姿势,美极了,也雄伟极了;密,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它满山遍野,到处都是,尤其是畅远楼周围,密密层层,四面环抱,整个宫殿,座落在松林的深处。还有,古,更是它最显著的特点,它们一般的都有三、五百年的历史,每棵都虬柯似铁,碧冠如云,那苍老庄重之气,宛如一个德劭望重的老者,令人肃然起敬。

啊,置身于这样一片茂密的古松林中,真使人有一种远离尘嚣返朴归真之感。

热情的主人燕迅同志,以他散文家的敏感,看出了我在饱览了山庄的三十六景之后,独独对这儿的松树,兴趣最浓,大有风景这边独好之慨。于是,他高兴地说:

是的,这儿的松树的确是可爱,真不愧是万壑松风。可是,和这松树相映成趣的,还有另一种可爱的景物。那就是仙鹤。这儿,每到傍晚的时候,就有一群群仙鹤,从天外飞来,栖息在这些古松之上。而每天早晨,这们又迎着朝阳,飞出了松林。六景中最有名的景致之一,叫做松鹤清樾,这四个字的匾额,还是康熙皇帝题的呢。乾隆皇帝也曾题诗描叙过这松鹤清樾的壮观:

常见青松蟠户外,

更欣白鹤舞庭前。

听到燕迅的介绍,我不禁分外兴奋起来,脑幕上立刻就浮现出一幅鹤翔松林的优美图画。是的,在我国的绘画史上,松鹤图,是历代画家所经常描绘的内容,画面上也总是写上松鹤延年的题跋。这不止是以此来象征长寿,取个吉庆的意思,而且,这图画本身,的确是非常优美,在色彩上,青白对照鲜明,在画面上,动静结合有致,古朴素雅,有着诗一般的魅人意境。

不是吗,那苍翠的古松之上,一群群雪白的仙鹤,在飞翔起落,这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好诗,绝妙的好画。

我仰头看看天,这时候,正是夕阳西下之际,西天边上,燃烧着一片火红的晚霞,这霞光映照在下面的十里塞湖上,湖面上也镀上了一层桔红的颜色;山庄四围的山峦,也被夕阳染成了红色;这苍苍莽莽的古老松林呢,则显得更加苍老古朴、庄严优美了。

我睁大了眼睛,望着晚霞似锦的天空,希望能在我的视野中,出现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浴着夕阳归来的鹤群。但是,我极目天际,凝视了很久,天空中却一只仙鹤的影子都看不到。

我望了望燕迅,他看出了我询问的眼色,就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说:

这仙鹤,很久没来了。

为什么?我惊讶地问道。

燕迅摇了摇头,没有回答。

我本来游兴很浓,可在听到这个情况之后,却不免有些扫兴,好象丢失了什么似的。

它们还会再回来吗?我又问。

也许,希望如此。燕迅说着,仰起头来,望着晚霞依然火红的天空,也许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却使我产生了一线希望。我想,也许,它们是临时飞走的,也许,它们很快回来的,也许就在明天早上。

可能是山庄的幽美景色,使我兴奋不已的缘故吧,这天夜里,我躺在床上,反来覆去的很久都睡不着。周围异常的寂静,没有半点城市的喧嚣。只听到一片松涛的响声,由于这山庄的寂静,由于松树的高大茂密,这松涛的声音,特别响亮,在这四面松林环绕的小楼里太象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似的,四周是一片呼呼的风声浪声。

月亮上来了,窗子洒满了月光。屋子里明晃晃地。我素性爬起身来,推开门,走出了房间,沿着假山上的石级,登上了畅远楼的上面一层。

这畅远楼,据说是皇帝的嫔妃们登楼赏景的地方。这儿地势高,十分寥廓,登临眺望,远近景物,万象纷陈,山光湖色尽收眼底,故此楼名畅远,这二字是用得十分恰当的。

我站起来在畅远楼上,纵目四眺,这时候,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是一轮又圆又亮的满月,它高高地挂在乌蓝的夜空之上,向大地散射着银色的光辉。那峰峦,那峡谷,林木,楼阁,都在这月光下面,象罩上了一层轻纱似的,朦朦胧胧地,充满了诗意。再看看那环绕着畅远楼四周的高大的松林,月光下,这松要青苍苍,碧沉沉,越发显得威武、庄严,富有诗意。看着这,我不禁又想起仙鹤来了。如果此刻能有仙鹤栖息在这古松之上,这月光下的苍松白鹤,会不知更加平添几许风光,多少诗意呢!唉,可惜。#p#分页标题#e#

怀着这惋惜的心情,我回到了屋里,重新上床,不久,也就入睡了。说也奇怪,这天夜里,我竟然做了一个梦。梦中,我果真看到鹤翔苍松的景象。那鹤,很多很多,它们成群结队的从远处的天际飞来,它们是那么洁白,在蓝色的天空的衬托下,它们象一片片白缎子似的,向着畅远楼飘浮过来。到了松林的上空,它们就围着这苍翠的松林盘旋起落,活象一片在松间飘浮的白云

蓝天,白云。

苍松,白鹤。

这景象,美极了。

我不禁手舞足蹈地欢呼起来了;可是不知怎的,忽然觉得我自己也变成了一只仙鹤,双袖一展,身子轻飘飘地凌空而起,飞出了畅远楼,飞进了郁郁葱葱的松林之中,和林中的鹤群一起,尽情地飞翔。飞呀,飞呀,一会儿在松林的空隙中穿行,一会儿在松林的上空盘旋,一会儿飞上高高的山峰,一会儿冲下深幽的峡谷。

啊,惬意极了,全心身都沉浸在无比畅酣美妙之中,真是飘飘然羽化而登仙了。

醒来时,天已经大亮了,明晃晃的阳光,照射在窗子上面,唧唧喳喳的叫声,从楼外的树上传来。但我却仍然沉浸在甜蜜的美妙的幻觉之中,不舍得那美好的梦境离去。心想,也许鹤群真的会在这个早晨重新返回来吧。于是,我草草地盥洗了一下,按照平时的习惯,去做清晨散步运动。

我走出畅远楼,踏着露珠晶莹的草径,顺着榛子峪,向着四面云山走去。一路上,峪深林密,两旁山坡上都是高大苍翠的参天古松,山林间轻轻地飘浮,宛如那随风舒展开的轻纱,却依然看不见仙鹤的影子。

我一口气爬上了四面云山。这儿,地势高,偌大的避暑山庄,苍苍茫茫,尽收眼底。但见楼台亭阁,掩映在葱葱郁郁的树木之间,山光湖色,互相辉映于晨晖之下。离宫的城墙,沿着山势起伏,宛如一条灰色的游龙。北面的棒槌峰,笼罩在一片白的晨雾炊烟之中,时隐时现;而畅远楼四周的松林,在清晨的阳光下,黑苍苍,郁沉沉,象一片苍茫的云海。

山顶的亭子上,有几位老人在舒展拳脚,其中有一位皓发银髯的老者,正在手扶栏杆,昂首远眺,是在欣赏风光的样子。我想了解一下这山庄的历史,特别是这松林鹤群的情况,于是就走了他的身边,问道:

老先生,你可是本地人?

老人点了点头说:

嗯,不错,土生土长,在这儿整整住了八十个年头了。

听说这山庄的松林里,曾经有过白鹤,这话可是真?我又问道。

那还能假?前几年还有呢。老人望着万壑松风的方向说。

那么,为什么以后没有了呢?我又问道。

老人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说:

谁知道呢。我看,原因恐怕很多吧,比方说,有人打它。

什么,还有人打仙鹤?我惊讶地问道。

怎么,你觉得奇怪吗?就是有人拿着汽枪,常常来打鹤。老人显出了气愤的样子。从那以后,这鹤就不常来了。

听到老人的话,我不禁想起有一年,我在黄山休养时,有一天雨后,疗养院后面的山崖上,有一群猴子,跑到瀑布边喝水游玩。有一个,居然开枪打死了一只老猴子,这事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愤慨和责难,不久,那人也就灰溜溜地下山了。想不到,这儿也有这种损害公共道德的人。他们贪图一时之快,甚至仅仅要在别人面前一逞自己的威风,竟至妄杀生灵,破坏风景。这种人的自私、粗鄙、精神状态之低下,是够令人吃惊而又可厌可恨的了。

我不愿多想这种事,我不愿由此而破坏了我愉快的心境。但我却仍然关心着仙鹤。我又向老人问道:

老先生,依你看,这鹤不能再回来吗?

这就很难说了。老人长叹一声说。鹤这种鸟儿,喜欢幽静的环境,没有人惊扰它;也喜欢清新的空气。说到这里,他停住不说了,仰起头来,向着北面的市区里望去我也随着他的眼神望去。只见北面的市区里面,有几根烟囱,正在冒着黑烟,这黑烟,象晨雾一样的敷张开来,向着四处飘去,笼罩在碧绿的山庄上空。

望着这黑烟,老人久久地沉默不语。但我已明白,他刚才说的仙鹤需要清新的空气的含意了。

可不是吗,没有适当的环境和气候,生物的成长和繁荣,就会受到影响。而空气的污染,又何止是祸及仙鹤呢?由此,我又想起了黄浦江鱼类的绝迹,沿海一带渔类的减产

环境的污染,不止是影响着其他生物,也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现在,一场消除公害的斗争,业已广泛的展开。为此,我希望,至少在那些名胜之地的风景区内,不要再增加新的污染了。

我希望那离宫的仙鹤,能够早日归来。

当我把这种希望告诉老人时,老人连连地点着头,高兴地说:

但愿如此,但愿如此。

从四面云山回到畅远楼之后,心中颇有感触,很想写一篇文章,那题目就叫做:

《鹤兮归来》

可是这文章一直没有写成,但怀念仙鹤之心,却总是常萦于怀。这期间,也曾写信向承德的友人探询:仙鹤是否业已归来?得到的回答总是令人失望的。但我却始终没有丧失这个希望。不知怎的,我总是执拗地相信:总有一天,也许是在那旭日初升的早晨,也许是在那红霞满天的黄昏,那一群群仙鹤,将会浴着晨霞,披着夕照,从遥远的天际冉冉飞来,翱翔于万壑松风之间,翩翩于苍翠山庄之上

现在,我又再度来到了这一别三载的避暑山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迫不及待地跑到畅远楼前的松林之中,去看望那我常在思念之中的仙鹤。

依然是一个红霞满天的黄昏。

畅远楼前,依然是苍松森森,涛声阵阵;而仙鹤,却依然是不见踪影。不免有些失望了。

也曾用种种理由宽慰自己:偌大的一个避暑山庄,如此众多的优美风光,少了几只仙鹤又算的了什么?可转又一想:不对,这不止是几只仙鹤的事,而是涉及到人们的公共道德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天仙鹤消迹,狝猴敛踪,那么明天呢,后天呢?#p#分页标题#e#

由此,我从环境污染,又想到了:我们的国家,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自己古老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文明礼貌。尤其是建国几十年来,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新道德有了很大的发展,黄继光、董存瑞、罗盛教、刘胡兰、雷锋式的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但是,经过十年内乱的严重破坏之后,以致不得不重又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号召,为什么?不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新道德、新的精神文明遭到了严惩破坏和污染之故吗?那弥漫天空污染空气的黑烟是一目了然的,然而那腐蚀人们心灵的污染,却不是一眼可以看得清楚。但是,这种污染,比起前者来,其危害不知道严重到多少倍。

玉宇澄清万里埃的景象,是多么令人向往啊,我深信,这日子,终将会重新到来的,因此,我仍然是满怀希望地相信:那畅远楼外的仙鹤,一定会重新出现在那苍苍郁郁的松林之中,风清月白的山峦之间。写到这里,我不禁要满怀信心地喊道:

鹤兮归来!

鹤,一定能归来!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写于上海